顯示具有 Ennio Morricon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Ennio Morricon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義大利籍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  (中譯 : 顏尼歐莫利克奈) 7 月 6 日在羅馬去世,又是一個 2020 年的大消息 !

從電影配樂史來看,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的辭世猶如一個時代的結束,就像炸掉《新天堂樂園》那個戲院一樣,他的音樂幼兒時期就從布袋戲滲入生活中,兒童時期從電視配樂裡置入行銷,青少年期從外國電影裡傳來,等我成年以後開始收集他的 CD, DVD ,到目前為止的記憶都離不開 Ennio 的音樂。

美國電影配樂事業從 1930 年代有聲電影崛起,由一群受 Richard Strauss 系音樂訓練,卻因戰亂從歐洲逃難到美國的音樂家掌控主流,Erich Korngold, Max Steiner, Miklos Rozsa, Dimitri Tiomkin, Franz Waxman, Bernard Herrmann,各電影公司老闆配合這些音樂家,紛紛組織樂團演奏號稱「華麗美聲」的電影配樂,Erich Korngold 作曲的 The Sea Hawk 堪為典範。

60 年代隨著電影經費縮編,歌曲或電子音樂取代「華麗美聲」,「便宜又大碗」電子合成音樂漸漸取代傳統樂器,1980 年代電子合成音樂漸漸擴張,不乏佳作例如 《火戰車》(Chariots)、《南極物語》(Antarctica),近 20 年更已經成為主流了,仔細想一下 Hanz Zimmer 代表作《神鬼戰士》是用什麼演奏的 ? 久石讓, James Horner 的音樂呢 ?

Sergio Leone (L), Ennio Morricone (R)


不會講英文的 Ennio Morricone 早年幫低成本的義大利西部片配樂,在低成本的背景之下,為了西部片裡的特殊聲音,Ennio 嘗試了很多實驗樂器,藉以發出傳統樂團無法演奏的聲音,來解決類似電子音樂的需求,除了 Sergio Leone 的《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四部曲之外,Ennio 到了美國之後他也部分接受了電子音樂,然而他最棒的作品《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教會》(The Mission)、《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電子音樂成分都不高,都出現在 80 年代這個電子音樂擴張期,到了 1998 年的《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我個人反而覺得 Ennio 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這部作品很受台灣樂迷歡迎是因為 ~ 它是很多人跨入 Ennio 音樂的入門磚。

《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鏢客四部曲再加上《四海兄弟》、《海上鋼琴師》六部電影都完全沒被奧斯卡提名任何一個項目,前兩部可以算義大利片,後面四部我記得都是英文發音的啊 ! Ennio 的音樂實在不算主流,得獎得到手軟的 John Williams 那種氣勢交響才是美國人的最愛

我發現一個現象,Ennio Morricone 如大量使用電子合成音樂例如《鐵面無私》(Untouchable),作品傾向平庸,如果他恢復倚重傳統樂器,每一部都是傳世作品,哪幾部呢 ? 他晚年開音樂會時喜歡演奏那些曲目。

參考 :  Salute to Ennio Morricone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十九世紀的土地開發糾紛~狂沙十萬里 1968



Sergio Leone 1966 年拍完鏢客三部曲 (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 裡評價最高的《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之後,毫無疑問,他風格獨特的通心粉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 已經獲得了美國電影市場接受,讓美國八大公司從懷疑嘲笑轉為肯定,聯美 (United Artists) 公司首先提出方案邀請 Sergio Leone 拍攝一部西部片,提出演員可選擇人選有 Charlton Heston, Rock Hudson, Kirk Douglas 卻遭 Sergio Leone 拒絕!Sergio Leone 選用演員的邏輯和美國 John Ford 之類的傳統派系不同,Leone 不遵循好萊塢的一線明星市場秩序,回頭看他在鏢客三部曲重用的 Clint Eastwood, Lee Van Cleef, Eli Wallach, 都是不可能被 John Ford, Fred Zinnermann, John Sturges 選上當一二號男主角的人物。

Paramount 提出《黃昏三鏢客》四倍預算的 500 萬美元邀請 Leone 拍攝新片,聰明的 Paramount 唯一條件是送上 Leone 最喜歡的老牌演員 Henry Fonda,Henry Fonda 當時已經 63 歲,從 1960 年開始漸漸只能接一些戲份比較不重的低成本劇本,參與《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 也只能演個戲份輕一點的資深軍官,突然又要回頭和一個異國導演合作 20 年前流行的西部片,自己也萌生猶豫,不過剛剛與 Sergio Leone 合作《黃昏三鏢客》的好友 Eli Wallach 大力勸進說服了他。

Henry Fonda, Charles Bronson
Claudia Cardinale, Jason Robards

新片《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最重要的男主角 Harmonica 一角在 Clint Eastwood 拒接之後,Sergio Leone 找來心裡內定的第二號人選~剛在英國拍完《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 的 Charles Bronson 演出,Sergio Leone 又提拔了在影壇只能算 C 咖的電視演員 Jason Robards 演出另外一個戲份相當重的流浪漢 Cheyenne,跟前面三部曲最大的差異是這部片有一個貫穿全片的女主角,她片中角色是一個從法屬 New Orlean 洗盡鉛華下嫁到西部的法裔女子,Sergio Leone 挑選 1963 年已經在義大利演過 Fellini 名片《8 1/2》的 "CC" Claudia Cardinale 主演。

義大利籍的 Sergio Leone 卻熟讀十九世紀美國南方史,把《狂沙十萬里》故事設定在 1865 年之後太平洋鐵路所引發的一個小故事:

愛爾蘭移民 McBain 看上橫渡美國的太平洋鐵路預定路線將經過一個小地方叫 Sweet water,這是極少數有足夠水源的駐點,他洞燭機先買地住下並準備未來在這裡經營車站服務,同樣的,地方房產大亨 Morton 也看到這樣的商機卻晚了一步,因此 Morton 花錢雇用知名的惡煞 Frank (Henry Fonda) 殺掉 McBain 全家並試圖嫁禍給剛越獄的知名惡棍 Cheyenne (Jason Robards)
從大都市 New Orlean 洗盡鉛華趕來卻遲到的 McBain 未婚妻 Jill (Claudia Cardinale) 成了寡婦卻不輕易向惡勢力投降,拒絕房產大亨的各種軟硬招降方法,除了自己堅強的個性之外,身邊也出現了兩個為了己身立場而間接支持她的外來人,一個是想殺 Frank 復仇的 Harmonica (Charles Bronson),一個是之前遭嫁禍的 Cheyenne ,反倒是 Frank 發現土地利益遠超過他行兇所能及,回過頭來跟跛腳的 Morton 起了內鬨,接下來就是你想像的:Frank 綁票 Morton 強暴 Jill 讓她徹底死心後親自介入土地拍賣會,再以黑社會力量圍標。。。
Harmonic 阻止圍標的發生幫失望的 Jill 留下土地,並協助 Frank 度過下屬的叛變謀殺,Harmonic 看似不合邏輯的行為其實中心思想只有一個 ~ 他要親自手刃曾經殺害兄長的 Frank,而殺人無數的 Frank 早已不記得眼前這個怪人曾經跟自己有過節的人,最後的對決裡 Harmonic 拔槍殺了已顯老化的 Frank,死前看到 Harmonic 的口琴才想起他是誰。 

這樣的劇本像不像台灣常發生的拒絕拆遷或是政府徵收後從中獲利的故事?




Sergio Leone 仍然不改前面三部曲的延續自 30 年代的歐洲電影風格,刪掉不需要的對白,盡量讓表情讓眼神說話,讓觀眾自己去拼湊劇情,我在想就是因為如此,所以總是需要夠多的人生歷練才能讓 Leone 看上成為能減少言詞用表情演戲的演員。

由好萊塢出資的《狂沙十萬里》跟前面的三部曲最大不同是擁有充足的預算,Sergio Leone 花了更多預算在考證並重現 19 世紀西部開拓史的真實面貌,對於火車站、建造鐵路的現場、兼營旅館的酒吧、民家家具、私人火車內部,考證遠比 30~60 年代的任何一部美國本土西部片還要考究,精緻程度比起預算短缺的三部曲更讓觀眾不得不相信這才是真正的 "Once Upon  A Time"!不像美國式西部片酒吧跟現代的比起來就只差個日光燈而已!

跟前面三部曲比起來,這部片拍攝地點以美國境內的 Arizona 取代 Sergio Leone 孰悉的西班牙,發音也從義大利語改為英語發音,這樣應該是符合美國片的要求,有趣的是《狂沙十萬里》完全沒有獲奧斯卡的任何一項提名,現在回首看《狂》片每一個取景信手拈來盡是攝影藝術之作,就像不知名酒莊的作品數十年後才得更多品酒者的肯定,我記得在 1980 年代那個工廠化的年代想起《狂沙十萬里》第一直覺是 Ennio Morricone 所作的配樂,反倒是劇情較少引起討論, 21 世紀現代人察覺藝術品的稀缺和流失危機,再回首《狂》片各種新的正面評語開始後知後覺的湧入

  • Time named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as one of the 100 greatest films of the 20th century.
  • In 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hey's list of the 1000 Greatest Films,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is placed at number 62.
  • Total Film magazine placed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in their special edition issue of the 100 Greatest Movies.
  •  In 2008, Empire held a poll of "The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taking votes from 10,000 readers, 150 filmmakers and 50 film critics.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was voted in at number 14, the highest Western on the list.



我再度提出翻譯電影配樂史時,從 1998 年 New Yorker 雜誌上看到的一句話:

一部成功的電影就像一座完美的中世紀的哥德式大教堂,劇情、剪輯、佈景、音樂、演技等,每個細節都是值得品味令人讚賞不已的藝術品,就像過去的《迷魂記》(Vertigo)、《教父》(The Godfather)、《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唐人街》(Chinatown)。 

如我要我挑選《狂沙十萬里》的缺點那就是劇情太過單純,從開始沒多久觀眾就可推測出後面即將上演的復仇戲碼,導演 Sergio Leone 應對方法是將步調放慢,加進許多小細節,舉例來說,一開始三人在車站等待 Harmonic 到達的橋段刻意增加了囚禁站長、蒼蠅擾亂等細節竟然能長達 10 分鐘之久!在營造 Henry Fonda vs. Charles Bronson 的最後決鬥之前,如果把聲音拿掉,實際上這是一部對談多又冗長的電影,不過這些缺點卻被 Ennio Morricone 傳世經典級的配樂所巧妙掩蓋了,Ennio 用口琴代表 Harmonic 的出現,輕鬆的哨子聲代表面惡心善的 Cheyenne,女高音聲代表哀傷的 Jill,懸疑性的打擊樂象徵 Frank 幫派的出現,減少延續自廣播那種話劇性的敘述,讓觀眾自己用眼睛和耳朵隨著劇中人物冒險前進。這部片能夠被認為是 "值得品味令人讚賞不已的藝術品",Ennio Morricone 毫無疑問是第二號大功臣!

關於《狂沙十萬里》配樂我 2007 年另有專文介紹,現在回看顯得不足,有機會再另外補強。


參考:Gabriele Ferzetti (1925~2015)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Hollywood Reports' top 100 film scores part-2

接續上次的排名,51~100 名單如下

51 |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Burt Bacharach 1969 虎豹小霸王
52 |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Erich Korngold 1938 羅賓漢
53 | Shaft Isaac Hayes 1971 殺戮戰警
54 | King Kong Max Steiner 1933 大金剛
55 | Star Trek Jerry Goldsmith 1979 星際爭霸戰
56 | Patton Jerry Goldsmith 1970 巴頓將軍
57 | The Omen Jerry Goldsmith 1976 天魔
58 |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Ennio Morricone 1984 四海兄弟
59 | Titanic James Homer 1997 鐵達尼號
60 | The English Patient Gabriel Yared 1996 英倫情人
61 | High Noon Dimitri Tiomkin 1952 日正當中
62 | How the West Was Won Alfred Newman 1962 西部開拓史
63 | Forrest Gump Alan Silvestri 1994 阿甘正傳
64 | The Lion King Hans Zimmer 1994 獅子王
65 | The Third Man Anton Karas 1949 黑獄亡魂
66 | Exodus Ernest Gold 1960 出埃及記
67 | Midnight Cowboy John Barry 1969 午夜牛郎
68 | Toy Story Randy Newman 1995 玩具總動員
69 | Cool Hand Luke Lalo Schifrin 1967 鐵窗喋血
70 | Blue Velvet Angelo Badalamenti 1986 藍絲絨
71 | The Ten Commandments Elmer Bernstein 1956 十誡
72 | The Ghost and Mrs. Muir Bernard Herrmann 1947 幽靈與未亡人
73 | Rebel Without a Cause Leonard Rosenman 1955 養子不教誰之過
74 | Body Heat John Barry 1981 體熱
75 | Love Story Francis Lai 1970 愛的故事
76 | 81⁄2 Nino Rota 1963 八又二分之一
77 | Beetle Juice Danny Elfman 1988 陰間大法師
78 | Touch of Evil Henry Mancini 1958 歷劫佳人
79 |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Howard Shore 1991 沉默的羔羊
80 | Captain Blood Erich Korngold 1935 鐵血船長
81 |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B. Herrmann 1951 地球末日記
82 | Brazil Michael Kamen 1985 巴西
83 |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Tan Dun 2000 臥虎藏龍
84 | Rosemary's Baby Krzysztof Komeda 1968 失嬰記
85 | Kings Row Erich Korngold 1942 金石盟
86 |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Alex North 1951 慾望街車
87 | Amarcord Nino Rota 1973 阿瑪柯德
88 | The Matrix Don Davis 1999 駭客任務
89 |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Walter Schumann 1955
90 | The Conformist Georges Delerue 1970 同流者
91 | The Sea Hawk Erich Korngold 1940 海鷹號
92 | Double Indemnity Miklos Rozsa 1944 雙重保險
93 | City Lights Charlie Chaplin 1931 城市之光
94 | East of Eden Leonard Rosenman 1955 天倫夢覺
95 | Shoot the Piano Player Georges Delerue 1960 槍殺鋼琴師
96 | The Conversation David Shire 1974 對話
97 | Woman in the Dunes Toru Takemitsu 1964 砂丘之女
98 | Alexander Nevsky Sergei Prokofiev 1938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99 | Rain Man Hans Zimmer 1988 雨人
100 | Halloween John Carpenter 1978 月光光心慌慌

如果按作曲家來分

8 - John Williams
7 - Bernard Herrmann
6 - Jerry Goldsmith
5 - John Barry
4 - Ennio Morricone, Elmer Bernstein, Erich Korngold
3 - Nino Rota, Max Steiner, Danny Elfman, Hans Zimmer, Henry Mancini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Hollywood Reports' top 100 film scores part-1

Hollywood Reporter《好萊塢報導》是一個成立於 1930 年的社團,以電影和電視圈為主題發行日報,和 Nielson 尼爾森行銷研究公司稍有關係,現在和 Variety 並列為娛樂業兩大報導,他們去年選出他們自己的100大電影配樂,這份名單綜合多人意見產生,優點是不會出現高估或低估的問題,我很認同她們的選擇,先列出前 50 名的名單如下:

1 | Godfather - Nino Rota 1972 教父
2 | Jaws - John Williams 1975 大白鯊
3 | Star Wars - John Williams 1977 星際大戰
4 | The Good, the Bad & the Ugly - Ennio Morricone 1966 黃昏三鏢客
5 | Psycho - Bernard Herrmann 1960 驚魂記
6 | E.T.: The Extra Terrestrial - John Williams 1982 外星人
7 | <Lawrence of Arabia - Maurice Jarre 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
8 | Gone With the Wind - Max Steiner 1939 亂世佳人
9 |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 John Williams 1982 法櫃奇兵
10 | Chinatown - Jerry Goldsmith 1974 唐人街
11 | Casablanca - Max Steiner 1942 北非諜影
12 | The Mission - Ennio Morricone 1986 教會
13 | Doctor Zhivago - Maurice Jarre 1965 齊瓦哥醫生
14 | Breakfast at Tiffany's - Henry Mancini 1961 第凡內早餐
15 | The Magnificent Seven - Elmer Bernstein 1960 豪勇七蛟龍
16 |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 John Williams 1977 第三類接觸
17 | The Great Escape - Elmer Bernstein 1963 第三集中營
18 | Chariots of Fire - Vangelis 1981 火戰車
19 | Vertigo - Bernard Herrmann 1958 迷魂記
20 | Schindler's List - John Williams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21 | TheWizard of Oz - Herbert Stothart 1939 綠野仙蹤
22 | To Kill a Mockingbird - Elmer Bernstein 1962 梅崗城的故事
23 | Citizen Kane - Bernard Herrmann 1941 大國民
24 | American Beauty - Thomas Newman 1999 美國心玫瑰情
25 | Goldfinger -
--> John Barry 1964 金手指26 | The Pink Panther - Henry Mancini 1963 頑皮豹
27 | Ben-Hur - Miklos Rozsa 1959 賓漢
28 | Alien - Jerry Goldsmith 1979 異形
29 | Dances With Wolves - John Barry 1990 與狼共舞
30 | North by Northwest - Bernard Herrmann 1959 北西北
31 | Laura - David Raksin 1944 羅蘭秘記
32 | Batman - Danny Elfman 1989 蝙蝠俠
33 | Spartacus - Alex North 1960 萬夫莫敵
34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Thomas Newman 1994 刺激1995
35 | Blade Runner - Vangelis 1982 銀翼殺手
36 |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 Malcolm Arnold 1957 桂河大橋
37 | Out of Africa - John Barry 1985 遠離非洲
38 | Superman - John Williams 1978 超人
39 | Back to the Future - Alan Silvestri 1985 回到未來
40 | Sunset Blvd. - Franz Waxman 1950 日落大道
41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 John Williams 1977 帝國大反擊
42 | Taxi Driver - Bernard Herrmann 1976 計程車司機
43 | The Natural - Randy Newman 1984 天生好手
44 | On the Waterfront - Leonard Bernstein 1954 岸上風雲
45 |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 Ennio Morricone 1968 狂沙十萬里
46 | Planet of the Apes - Jerry Goldsmith 1968 浩劫餘生
47 | Gladiator - Hans Zimmer 2000 神鬼戰士
48 | Braveheart - James Horner 1995 英雄本色
49 | Edward Scissorhands - Danny Elfman 1990 剪刀手愛德華
50 | The Lord of the Rings - Howard Shore 2001 魔戒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之前介紹過《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這部電影,他算是鏢客三部曲 (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 的最後一部,這三部曲的長度分別是 99, 132, 179 分鐘,核心人物從 Clint Eastwood, Lee Van Cleef, Eli Wallach 依序一人兩人而三人,長度及劇情複雜度隨著 Sergio Leone 的預算而拉長,Ennio Morricone 的工作任務也隨之加重,獲得的代價是這三部片在 IMDb 上面的評價也不斷上升,從 8.0 分到 122 名再到第 4 名!

因此《黃昏三鏢客》的配樂遠比前兩部曲要豐富,2004 年發行的 CD 版有 21 tracks 比 60 年代唱片版多了 9 首!,不像《教父》那樣繞著一個主題,《黃昏三鏢客》多首配樂都能個別受到引用,Ennio Morricone 以小喇叭、墨西哥琴、吉他、聲樂、西班牙舞用的葫蘆鈴 (V Gourd Rattle) 等低成本樂器就漂亮的把 Sergio Leone 劇本裡那種貧窮、懊熱、多災難的美墨邊境情境表達出來,這首電影裡的名作除了數十年前就被黃俊雄布袋戲引用的 Main Title 之外,片中 Eli Wallach 被北軍誤認慘為偷金內賊遭刑求那段,當時屋外南軍俘虜正好唱著一首感人的歌 The Story Of A Soldier 這首,小提琴手看到窗內刑求內容時不禁落淚,後來生性兇狠的 Eli Wallach 有機會復仇將刑求他的北軍在鐵路上殺死,那一幕真叫人熱血沸騰!!!

另外還有兩首也都小有名氣,一是 Eli Wallach 找到埋金墳場時那首 The Ecstasy Of Gold,另一是曲終三人決鬥時,只有表情沒有對白,其他的交由 Ennio Morricone 那首長達 8'13 的決鬥曲 The Trio 來說話。


可以想像 Ennio Morricone 2007 年時在羅馬指揮交響樂團演出自己的作品,演出《新天堂樂園》、《四海兄弟》、《狂沙十萬里》這些作品還算適合,雖然已經將鏢客三部曲前兩部忍痛剔除,演出《黃昏三鏢客》時還是非常吃力不討好,Ennio 必須用樂團內的管樂來取代真實作品裡的墨西哥式音效,演奏起來還是原味盡失。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A Fistful of Dollars

先聽一下 1959 年 John Wayne 主演的《赤膽屠龍》(Rio Bravo)這部純正美國血統西部片的配樂 Deguello,傳說是墨西哥人為德州佬寫的送葬曲,在片中成為印地安人向警長宣戰的戰歌,轟動的程度不輸電影本身,作曲者是被我稱為國民樂派的俄裔作曲家 Dimitri Tiomkin。

之前專文介紹過 Sergio Leone 這位義大利導演跨入美國市場的故事,1964 年他登陸美國拍第一部叩門磚電影《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 時,找來 36 歲的義大利同鄉 Ennio Morricone 負責配樂,Leone 說「就幫我寫寫類似 Dimitri Tiomkin 那首 Deguello 的音樂吧!」,對美國市場完全陌生的 Ennio Morricone 參考了劇情加上 Tiomkin 的作品,他啟用了許多保守美國樂團不用的偏門樂器,寫出了比 Deguello 更成功的作品。

基礎深厚的 Ennio 不是一曲作家,《荒野大鏢客》之後加上後續的《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讓 Ennio Morricone 的音樂成為鏢客西部片的註冊聲音,再也沒有人敢懷疑 Ennio 的地位,不過他這種外來之音始終與老美不對盤,竟從未拿下奧斯卡最佳配樂,到了 2007 年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可以看到老美由 Celine Dion 改編 Ennio 1984 年的作品填詞唱了一首 "I Knew I Love You" 獻給 40 年下來與獎無緣的 Ennio Morricone。

說到這裡應該來聽一下 Ennio Morricone 登陸美國市場的第一首作品 -- A Fistful Of Dollars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黃昏三鏢客 -- 1966

之前有提過義大利導演 Sergio Leone 的傳記以及他的鏢客三部曲 (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這三部曲裡評價最高的就是第三部的《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我發現在 IMDb 上面這部片竟然高居第 4 名,《黃昏三鏢客》不只評價高,在票房方面更大獲成功,Sergio Leone 拍攝預算僅 130 萬,上映時營收高達 2500 萬美元,也因此次年 Paramount 邀請 Sergio Leone 用充裕的預算拍了和《黃昏三鏢客》背景和風格都極為相近的《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如果看過《亂世佳人》就記得 1861 年之後南方軍隊悲慘的潰敗局面,Margaret Mitchell 筆下粗俗殘酷的「洋基佬」南下施暴,之前我提過 Sergio Leone 熟讀美國近代史,他虛擬的《黃昏三鏢客》時間劇情背景概略和《亂世佳人》相同,只是地點往西移到現在的德州 San Anthonio 附近,我忽然想起還有一部以相同時間、地點為背景的西部片《黃金蓬車大作戰》(Vera Cruz),對了!還有一部也虛擬劇情發生在美墨邊界的經典西部片《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

我提這幾部相同背景的美國電影,就是要對比 Sergio Leone 風格西部片和美國西部片的不同點,《黃昏三鏢客》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Sergio Leone 劇本裡絕對不會有 Gary Cooper, John Wayne, James Stewart 那種身材高大形象清新遵守 Lady First 原則而且軍服常保乾淨的「正義之士」,就像 Gary Cooper 在《黃金蓬車大作戰》受雇於墨西哥人仍念念不忘南方軍,高大身材搭配準確的槍法引起多方異性暗戀,最後可能要搭配一段兒女私情,對 Sergio Leone 那太假了!Leone 片中一切目的只有存活!即使主角都是出身低層有性格缺陷的人,《黃昏三鏢客》裡第一男主角 "The Good" Clint Eastwood 是唯錢是問以詐領獎金為業的槍手,戲分最重的 "The Ugly" Eli Wallach 是出生貧苦的 14 州聯合通緝犯,最壞的 "The Bad" Lee Van Cleef 更是唯錢是問的殺手,因為錢藉公權力刑求戰犯甚至毆打女性,還有 Sergio Leone 特有招牌 - 骯髒的絡腮鬍造型,塑造出戰亂逃亡下充滿高犯罪率、貧窮、貪婪、嗜酒風氣、炙熱的背景。

我提到的絡腮鬍造型是 Sergio Leone 西部片很重要的招牌,左邊是這部片三大男主角的造型(由上到下:Clint Eastwood, Eli Wallach, Lee Van Cleef),下方那張是兩位男配角 Mario Brega, Aldo Giuffre 的造型。

談過背景,簡單介紹一下劇情:這部片背景是 1860 年左右的德州 San Anthonio 附近,南軍潰敗在即,一般民眾在北軍砲火下也忙著逃亡,南軍士官 Bill Carson 偷取 20 萬金幣逃亡,北佬 Lee Van Cleef 全力追查金幣下落,另外,兩個槍法不錯的南方流浪漢 Clint Eastwood, Eli Wallach 以聯手詐騙獎金為業,兩人利益不合翻臉 Clint Eastwood 差點被折騰到死,這時他幸運的遇到垂死的 Bill Carson 告訴他金幣埋藏處,接下來 Clint Eastwood, Eli Wallach 兩人被北軍俘虜,Lee Van Cleef 押著 Clint Eastwood 去尋找金幣,被北軍刑求後的 Eli Wallach 死裡逃生也加入戰局,接下來故事的主軸就是三個亦敵亦友勾心鬥角各有考量的槍手誰能拿到 20 萬金幣,拿到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最後一場戲堪稱西部片裡非常經典的橋段,三個互不信任的人站成三角形決鬥,除了看誰拔槍快,更要考量我到底要向誰開槍?誰會開槍打我?一但猜錯就是死路一條。考量後是兩個南方人一起向最不信任的北佬 Lee Van Cleef 開槍 (雖然 Eli Wallach 沒子彈),接下來呢?兩個曾經互相合作,也曾經利益不合互虐待的朋友怎麼分錢?結局我暫且不談了,義大利人似乎最會拍這種「人性」電影。

Sergio Leone 的鏢客三部曲 (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 以及《狂沙十萬里》和美國西部片比起來,除了前述的造型差異之外,其次他擅用二戰前後歐洲電影的手法,近距離特寫表情,一切「讓表情說話」,減少台詞陳述,盡量讓觀眾自己去想,不禁想到另一個歐洲出身的導演 Alfred Hitchcock 也是這方面的高手。

演員方面,Clint Eastwood 應該不用介紹了,Eli Wallach (1915~) 至今仍健在!在《教父第三集》演出把 Al Pacino 耍得團團轉的老狐狸,非常精彩!他的造型很適合演西部片,也演過《豪勇七蛟龍》、《西部開拓史》、《麥坎納淘金記》等。Lee Van Cleef (1925~1989) 原本是無法出頭的三線演員,因為他的造型只能演戲份不多配角或演 B 級片,例如名片《日正當中》(High Noon) 裡他飾演只出現兩分鐘的壞人甲,但他的造型非常符合 Sergio Leone 的要求,到了 1965 年被提拔演出《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 才成為觀眾注意的性格演員。


這部片的配樂由大師 Ennio Morricone 撰寫,配樂比電影本身的名氣還要大!每一首都是經典!早年在台灣很少人看過《黃昏三鏢客》,在台灣黃俊雄布袋戲在 30 年前就開始引用《黃昏三鏢客》的配樂,很多老一輩聽到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首。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The Untouchables

我一直對 Brian De Palma 執導的《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 這部電影印象很深,以芝加哥黑幫老大 Al Capone 時期警察和毒梟故事為背景,20 年後這部片看似平常,但是在那個時代 Brian De Palma 就代表暴力指數最高的電影,現在回頭去看這部片,Sean Connery 垂死那一場有點假!然而 Sean Connery 拷問屍體那一場以及 Robert De Niro 在會議室裡當場把內奸打死那段,跟 80 年代中期的動作片比起來都是極端的暴力,全場不賣先進武器,就用最簡單的卡賓槍以及槍托締造這些暴力!

當然,其中有一段著名的「嬰兒車滑落樓梯」的片段明顯抄襲俄國導演 Sergie Eisenstein 1925 年名片《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 。

這部片 13 首總長度只有 39 分鐘,風格在 Ennio Morricone 作品裡顯得相當陽光,聽起來有點 90 年代 Hans Zimmer 數位合成音樂的味道,其中有一首 Main Title - The Strength of the Righteous 有一點 60 年代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的味道。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新天堂樂園 - 1988

這部片《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算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Ennio Morricone 的配樂是這部片之所以迷人的因素之一,1989 年首映時我看了當時的 125 分鐘版本,這個版本拿下了無數影展大獎。今年我買了 170 分鐘版的 DVD,重新再看一次,加上年齡增長感受複雜,很不容易提筆形容。

在原先的 125 分鐘版裡,他所愛的 Elena 再也沒有出現,讓陪著單身 Toto 等待奇蹟的觀眾希望徹底的落空,時間短劇情單純,卻是衝擊力最強的版本,因為這樣的劇情跟大多數人的初戀最接近。

現在市面賣的 170 分鐘版本裡,Brigitte Fossey 飾演的成年 Elena 出現了!多了橋段去解釋這個遺憾,Elena 嫁給政治人物加上她驕縱的女兒讓觀眾對 Elena 的美好幻想打折,導演想要對觀眾做進一步的解說,卻讓這部片整體的悲劇性降低,戲劇張力也減弱了。

《新天堂樂園》背景在二次大戰後義大利最貧窮的西西里島,正常成年男子早已從軍,能留在鎮上的只剩老人或是文盲成年人,可以說是底層裡的底層,貧窮中的貧窮。

單身的老鰥夫放映師 Alfredo 極度疼愛由寡母撫養的小男生 Toto,Toto 回報以救命之恩並接手 Alfredo 的工作。隨著年紀增長現實的考量也隨之而來,Alfredo 察覺 Toto 服役完畢除了念念不忘 Elena 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企圖心,勢必像多數鎮民一樣老死在這個貧窮的小鎮上。

基於更長遠的考量,Alfredo 故意漏掉 Elena 的回覆讓失望的 Toto 離開小鎮去羅馬奮鬥,甚至要求 Toto 永遠不要回來。

直到 30 年後 Alfredo 去世,在羅馬成為電影導演的 Toto 事業有成,同居女人不斷卻始終不婚的 Toto 找到了已有家庭的 Elena 才知道 Alfredo 的佈局。

這部電影的劇情會讓男性觀眾更戚戚焉,就如劇中 Alfredo 引述的故事:「一個士兵愛上公主,他根據公主的要求在窗下站100 天以獲得芳心,但他卻在第99天時離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年輕熱情的 Toto 如法炮製卻如所願獲得美人芳心,然而事情遠比他想像的複雜,他服役完畢後 Elena 已離他遠去,這時他領悟了士兵為何要離去,因為「如果 100 天到了,公主卻毀約的話,將會帶給士兵更大的失望,不如提前離去好歹讓公主記得他。」這個故事幾乎就是電影劇情的縮寫。

除了 Alfredo, Toto, Elena 為首的劇情主軸之外,這部片深刻敘述了二次大戰之後義大利社會天主教徒和共產黨對立的故事,只是台灣觀眾對這段歷史了解不夠。

二戰期間義大利由極右的墨索里尼掌權,左派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功不可沒,陣亡人數比遠征蘇俄的義大利軍人還多,然而戰後義大利還是由親西方的黨派掌權,利用冷戰的恐共心態把功不可沒的共產黨地下黨員形容成「史達林走狗」,暗喻這些人會讓義大利進入俄國「鐵幕」,片中提到左派人士就業遭到排擠,他們的小孩遭到歧視,左派只希望小孩長大當警察拿鐵飯碗。如果注意看的話,戲院裡共產黨傾向的觀眾大多坐在二樓和樓下佔多數的天主教徒區隔。

如果只看電影這項文化,在這偏僻的西西里小鎮上,身兼戲院老闆的天主教神父握有相當大的權力,除了選片保守之外,20年來他更藉宗教之名把這些片裡的吻戲全部剪掉。

從片中播放的電影來看,第一二部片都是敘述貧窮的經典片有點暗喻色彩,分別是法國雙人組尚雷諾(Jean Renoir)以及尚嘉賓(Jean Gabin)的《底層社會》以及維斯康堤的《大地在波動》,後來有費里尼的《浪蕩子》,美國片有《驛馬車》、《戰地春夢》、《化身博士》等,彩色片有碧姬芭杜演的《上帝創造女人》。戲院燒毀時正播放 1949 年義大利最賣座的喜劇片《消防隊員》(Pompieri di Viggiu),那位表情奇特的喜劇演員就叫做 Totò (1898~1967)。戲院燒毀後由中了足球彩券的外地拿坡里人 Ciccio 接手,比較有生意腦筋的 Ciccio 沒有宗教負擔隨即廢止了「剪除吻戲」這項陋習,對電影的選擇也更為多元,讓風氣保守的小鎮部分教徒顯得尷尬,最後甚至上演天主教徒不敢想像的鹹濕片。

台灣有人提到 Toto 的父親去世應該在 1945 或 1946 年間,Toto 跟著哭泣的母親回家途中怎麼會有 1939 年《亂世佳人》的海報?原因在於二戰期間義大利站在軸心國這邊,西方電影全面停止進口,但是戰爭期間的美國名片在 1947 年才大量湧入義大利、德國、法國的戲院。

我對義大利電影很有好感,從《火山邊緣之戀》、《大路》、《單車失竊記》、《白酋長》、《卡比莉亞之夜》、《孩子正看著我們》(I bambini ci guardano) 至今,義大利人總是能用戰後大蕭條時期的小故事抓到精髓,直接給觀眾一陣顫動,我很喜歡美國觀眾說過的一句話:

Hollywood making films for making money in these days, but Italians made this film for telling us how life is hard and beautiful.. I really thanks to them.

最近幾年我有看了很多 40~50 年代的義大利黑白片,體會片中觀眾在看什麼,間接把《新天堂樂園》這部電影看得更為仔細,另外查一下IMDb:飾演 Alfredo 的法國男星 Philippe Noiret 已經在兩年前去世,神父 Leopoldo Trieste,母親 Pupella Maggio 這些演技精湛的戰後義大利老演員也像片中的戲院一樣不敵時間摧殘,生命劃下休止符。

參考:Philippe Noiret (1930-2006)

參考:新天堂樂園戲院老闆辭世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通心粉導演 Sergio Leone

Sergio Leone
照理講西部片是一種美國文化的特有產品,西部片的故事背景大多發生在 19~20 世紀的美國,搭配上美國獨有的印地安人、峽谷風景、牛仔帽、酒吧、趕牛集、還有穿插其中的墨西哥人,因此從電影問世之後,提到美國西部片的代表人物是誰?

大多數人想到的是導演 John Ford (1894~1973) 以及演過 150 部西部片的演員 John Wayne (1907~1979),John Wayne 所顯示的各種人格特質:包括與天具來的正義感,還有對敵人的無懼、對朋友的義氣、準確的槍法、一流的酒量、還有略顯固執的脾氣,成為西部片男主角的標準規格,被上百部西部片不斷的複製再複製。成了所有觀眾對西部片的印象框架。

John Wayne
直到 1964 年,一個不到 40 歲多次擔任美國電影助理導演的義大利年輕人 Sergio Leone (1929~1989) 第一次參與西部片的拍攝,由小成本的獨立電影公司發行,帶動了一股西部片的革命,他用較低的預算選擇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塔貝納斯沙漠 (Paraje Natural de Tabernas) 作為拍攝地點,熟讀 19 世紀美墨歷史的 Sergio Leone 早有準備,他的作品大多以美墨邊境為背景,他的片中不見印地安人的戲份,倒是提高了墨西哥人的比重,接著把義大利黑幫的風格融入到西部片裡,剛開始美國大公司不看好他的前景,戲稱他的片為《通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

想不到 Sergio Leone 大獲成功,堵住了嘲笑者的嘴巴。

在 John Ford 的西部片裡,男主角就是個把正義放在第一選項的阿甘,不愛財、拙於色、不自私,永遠把正義放在自己利益之上。Sergio Leone 的西部片裡的男主角穿著破舊,造型粗爌,個性沉默寡言,不喜群居,具有明顯的個性缺點,和美國西部片比較起來, Sergio Leone 的片或許說《通心粉西部片》打殺戲份不多,沒有美國 CinemaScope 的長距離取景習慣,喜歡近距離特寫「讓表情說話」來減少對白的數量,順勢降低拍攝成本。因此他對演員的選擇也和美系的導演截然不同,Leone 以低成本依序拍了三部片:《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合稱《鏢客三部曲》(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

L: Clint Eastwood, R: Lee Van Cleef

因為經費不足加上導演的偏好,這幾部片不啟用如 John Wayne, Kirk Douglas, Lee Marvin, James Colburn 等已被觀眾認定的主流型西部片演員,反之,Leone 提拔了電視演員 Clint Eastwood (1930~) 以及被視為 C 咖的西部片演員 Lee Van Cleef (1925~1989) 兩人,前者原來只是演 B 級片的小演員,後者名氣稍大卻只是個第四、第五號配角級的演員,Sergio Leone 把他們擺在最適當的位置,整體可以說 Sergio Leone 利用美國被忽略的資源以小搏大,建立了和一股可以和正統西部片抗衡的勢力。

Jason Robards
第三部的《黃昏三鏢客》經得起市場考驗大賺之後,1968 年,昔日嘲笑他的派拉蒙公司並提供充裕的經費邀請 Sergio Leone 拍了《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這部片,Leone 拒絕了 Charlton Heston, Kirk Douglas and Rock Hudson 這些一線演員的自薦,獨具慧眼看上了打滾十幾年紅不起來的二線演員 Charles Bronson, Jason Robards,以及唯一的例外 -- Sergio Leone 在義大利時就極為崇拜的老牌明星 Henry Fonda,這部以 Arizona 美墨邊境為背景的電影靠著比前面的《鏢客三部曲》更充足的經費,將 Sergio Leone 的美學發揮到了極點,成為他一生最成功的代表作。

提到《通心粉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 這股潮流,雖然前述一大堆經費不足 cost down 的背景因素,1959 年曾經擔任《賓漢》(Ben-Hur) 助理導演的 Sergio Leone 已經算是經費最寬裕的代表性人物,拍出來也是蛋糕最頂層的作品了。60~70 年代歐洲電影公司的資金之下,促使更多義大利、西班牙、西德導演也投入這一股通心粉西部片潮流,估計拍了 600 部左右,當時也正逢美國電影的轉型 / 不景氣期,《通心粉西部片》潮流也讓 Jack Palace, James Coburn, Charles Bronson, Rod Steiger 這些粗曠外型的男明星獲得其他出路,也捧紅的歐洲本地的二人組 Terence Hill, Bud Spencer

好了 ! 話題回到 Sergio Leone 吧 !


1970 年代初 Paramount 開拍《教父》(The Godfather) 時第一選擇就是要找義大利籍的 Sergio Leone 擔任導演,Leone 卻拒絕了這個機會。反之,70 年代初他拍的了喜劇風格的《無名小子》(My Name Is Nobody) 明顯已看出 Leone 腸枯思竭,無法再拍出 60 年代那四部片的氣勢了,到了 1980 年代 Sergio Leone 試圖東山再起,他記取教訓選擇和《教父》類似的題材開拍了《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這部電影,《四海兄弟》上演的過程中,Sergio Leone 和 80 年代的美國電影公司觀念明顯有了差距,拍攝以及剪輯的過程中,雙方產生了許多間隙,影迷沒想到的是這部片竟然成為 Leone 的最後作品,年僅 60 歲的 Leone 在 1989 年心臟病發辭世,他一生導演的作品只有 12 部。

提到 Sergio Leone 一定要提一下他的最佳拍擋 -- 同樣義大利籍的 Ennio Morricone,這裡提到 Leone 的四部西部片以及《四海兄弟》全部都是由 Ennio Morricone 負責配樂,1989 年 Sergio Leone 去世時,Ennio Morricone 遇到新貴人 Giuseppe Tornatore,寫了《新天堂樂園》這首傳世之作,後來兩人又合作了《海上鋼琴師》,然後 Ennio Morricone 就像被剪掉頭髮的 Samson,無法再創造出他年輕和 Sergio Leone 合作時的那種鉅作了。

Sergio Leone 晚年曾經和 Clint Eastwood 產生間隙,不過 Clint Eastwood 還是自認他能成為導演的基本功夫來自年紀相仿的 Leone,1992 年 Clint Eastwood 拍了《殺無赦》(The Unforgiven)這部評價甚高的電影,熟知背景的人都看得出來片中有很熟悉的 Sergio Leone 鑿痕。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he In The West) 是義大利大導演 Sergio Leone 繼《荒野大鏢客三部曲》之後的第四部代表作,我卻認為他的劇情和配樂都要勝過三部,在 IMDb 投票分數高居史上第 19 名,或許是男主角 Charles Bronson 在國內名氣不如 Clint Eastwood,使得這部片名氣反而不如前三部,只要聽到這部電影開頭那一段悲涼的女低音低吟,或許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小時候國內連續劇如果出現生離死別的劇情,電視導播最喜歡配上這首 .....

這首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的女低音低吟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在電影裡女主角 Claudia Cartinale 前往夫家準備結婚時,卻看到未婚夫全家已遭到 Henry Fonda 滅口,多具屍首橫屍家門口的場面,Ennio Morricone 配上這段音樂表達這個無法用對白形容的哀戚場面。

此外第三首 Farewell To Cheyenne 由一段輕快的口哨構曲,最近被拿出來冷飯熱炒,被 "聯強貨" 引用作為廣告配樂,聽到一定會有熟悉的印象。

這部電影敘述 19 世紀美國西部由於開拓鐵路產生的土地糾紛,Henry Fonda 率領的幫派幫雇主清除路障降低收購成本,法裔 Claudia Cartinale 的新婚丈夫 -- 愛爾蘭移民 McBain 買下某塊土地,看好這裡將成為未來的車站,不巧,Henry Fonda 的老大的看法相同,派片中名為 Frank 的 Henry Fonda 去解決這個問題。Charles Bronson 則飾演緊跟著 Henry Fonda 的復仇者,Charles 喜歡吹口琴,沉默寡言沒有其他意念一心只想為兄長報仇,每當聽到哀悽悲涼的口琴聲~就知道 Charles Bronson 出現了!一場殺戮又要開始了,因此口琴在這片原聲帶裡有其特殊的含義。

現在台灣識貨的人愈來愈多,這片已經不難找到,大約 10 年前認識兩個前輩都是托人在國外購買,我則是等到 Amazon 成立後第一筆交易就 "用跑步的" 買下這張 soundtrack。

圖中劇照為 Charles Bronson 的兄長被吊起坐在 Charles 的肩上,Charles 雙手被反綁,嘴巴被塞進口琴 .... 直到 Charles 氣力放盡,同時他的哥哥也被吊死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這部電影大約是 1984 年左右的名片,風格類似《教父》,敘述 1930 年代紐約猶太黑幫的故事,不同的是教父談的是黑幫最頂端領導人的故事,《四海兄弟》則是最底端不知天高地厚小囉囉的故事,Ennio Morricone 運用女低音和排笛將配樂風格成功的表現出社會底層陰暗且潮溼的味道。

唯一的例外是每當那位艷驚全場的美女 Deborah 出現時,就配上和陰暗曲風完全不同的義大利名謠 Amapola (罌粟花, 在數次三大男高音演唱會中都是必唱的名曲) ,至今回想起近 20 年前第一次聽到 Amapola 時,心裡想 "怎麼有這麼美的音樂 ?"到了 1990 年義大利三大男高音同台演出時,才知道 Amapola 原來是一首義大利民謠。

關於這部電影,我另外還有文章說明

如果要選 Ennio Morricone 的五大名作,我會把這張排進名單中,其他四張是 Cinema Paradiso,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The Missio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My Top 10 電影配樂

Top 10 List
Vertigo -- Bernard Herrmann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 Ennio Morricone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 Ennio Morricone
Nuovo Cinema Paradise -- Ennio Morricone
Ben-Hur -- Miklos Rozsa
Gladiator -- Hans Zimmer
Rocky -- Billy Conti
The Mission -- Ennio Morricone
Fiddler on The Roof -- Jerry Bock
Gone With The Wind -- Max Steiner

Honorable Mentioned :
The English Patient -- Gabriel Yared
Le Notti di Cabiria -- Nino Rota
Scarmouche -- Victor Young
Antarctica -- Vangelis
Chariots of Fire -- Vangelis
Lawrence of Arabia -- Maurice Jarre
Battle of The Bulge -- Benjamin Frankel
Dr Zhivago -- Maurice Jarre
砂の器 -- 菅野光亮
The Piano -- Michael Nyma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Ennio Morricone
Somewhere in Time -- John Barry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Salute to Ennio Morricone



因為 Peter O'Toole 的緣故,我不忍心看今年的金像獎頒獎典禮,後來看了網路上抓到影片, Clint Eastwood 介紹,然後由 Celine Dion 唱一首由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裡面的 Deborah's theme 填詞後的歌曲 "I Knew I Love You" 獻給 Ennio 大師。

對大多 20 歲這輩或許只是感到好聽,當然,我相信很多年輕人深入研究顏老的音樂,他們得到的是感動而不僅是好聽。對我這一輩而言 Ennio Morricone 的意義已經超過了音樂的範疇,不曉得當年我的同好如今安在,可能都成了回家要帶小孩的高科技工程師,希望他們回家有看到 Ennio Morricone + Celine Dion 這段,花一兩分鐘享受一下小幅的感動。

《四海兄弟》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在 1984 年上映,除了劇情和他悲涼的排笛聲之外,我最驚豔的是出現沒幾分鐘,一心想當明星的小美女 Jennifer Connelly,有一幕是小男主角透過一個破洞盯著 正在自學芭蕾舞 Jennifer,突然那個小男生神色緊張,瞳孔縮小,然後唐突的轉到另一段不搭調的劇情,大約十年後,我才知道這裡被新聞局剪掉一段 Jennifer 的背面全裸片段。

我喜歡擺出一付早熟的樣子,國中同學聽國語歌,我偏要聽西洋。高中同學聽西洋流行,我偏要學著聽古典樂和電影配樂,尤其後者,讓我可以說出一大堆女孩子聽不懂的故事,高中時看《鐵面無私》和《教會》,買 120 元的錄音帶,大學時看《新天堂樂園》,已經升格為 300 元的 CD,Ennio 始終和我的成長同在,研究所時我留鬍子騎豪爽嬉皮車,回頭迷上了 Ennio Morricone 早年的作品《狂沙十萬里》,寫不出論文時一遍一遍的聽他的主題,旋律引導我推想優雅的女主角 Claudio 看到全家遇害的那一刻的感受,我從來沒有聽過那麼悽涼的音樂,就因為我個性怪異走偏門,喜歡這種怪音樂被大家當作孤僻,到這時遇到第一個欣賞我的女友....

坦白說我認為《海上鋼琴師》之後的 Ennio 已經過了巔峰期,首先是他的最佳拍檔 Sergio Leone 在 1989 年辭世,其次要怪 90 年代美國國力獨強之後,好萊塢在 Hans Zimmer 這一輩的主導下,電子合成音樂太囂張了,把 John Williams 類型的交響樂力道再加強,這種類似《空中監獄》、《絕地任務》、《魔戒》讓你瞬間過癮一下的音樂成了主流,Ennio 這種不會說英文的義大利鄉巴佬變成弱勢族群。

畢業數年後,1998 年在北京上班時我迷上了一家咖啡廳,我喜歡那東岸美國佬搞的裝潢,還有他昂貴的美式早餐,我承認也迷上了裡面一個 170 公分高的美女 - 婷婷,在北京這個 "與人鬥其樂無窮" 的城市,婷婷是我認識最沒有心機的美眉,舞蹈學校畢業的她身材簡直就是 Deborah 的複製板,每週一到週五生意興隆,到了週六早上不上班,咖啡廳就變成我的 CD 點放時段了,有一次我播放《四海兄弟》,然後和婷婷打鬧起來,沒多久卻聽到旁邊一絲絲的啜泣聲,有個落單的外國男人竟然哭了起來....當時我前後為難,不知道要不要關掉,婷婷卻很老練的關小音量,幫那個外國男人把咖啡杯加滿。

一年後我已經回到台灣,聽到耳語說婷婷是個背景非常複雜的人,20 歲就把一大堆 50 幾歲的老男人耍得團團轉,因為我「年紀小」,她不耍我這種「小孩」。

或許當時我社會歷練真的不夠,不識愁滋味,將近 10 年後,差不多就是那個外國男人的年紀了,果然,當我意外聽到 Ennio Morricone 的《四海兄弟》的 Deborah's theme 也忍不住想掉眼淚。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British Radio Station's Top 100

這是英國樂友剛選出來的 top 100 電影原聲帶。@ 表示我現在沒有這張 soundtrack

1 Lord of the Rings – Howard Shore
2 Gladiator – Hans Zimmer
3 Ladies in Lavender – Nigel Hess
4 Schindler’s List – John Williams
5 Star Wars – John Williams
6 Out of Africa – John Barry/Mozart
7 Lawrence of Arabia – Maurice Jarre
8 Dances with Wolves – John Barry
9 Saving Private Ryan – John Williams
10 Jurassic Park – John Williams

11 The Mission – Ennio Morricone
12 Gone with the Wind - Max Steiner
@13 Harry Potter – John Williams
@14 Dangerous Moonlight ("Warsaw Concerto") – Richard Addinsell
15 The Magnificent Seven – Elmer Bernstein
@16 Pride and Prejudice – Dario Marianelli
17 Titanic – James Horner
@18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 Klaus Badelt
19 The Piano – Michael Nyman
@20 Wilde – Debbie Wiseman
21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Mozart/Thomas Newman
@22 633 Squadron – Ron Goodwin
23 Amadeus – Mozart
24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 John Williams
@25 Last of the Mohicans – Trevor Jones
26 Brief Encounter - Rachmaninov (?)
27 Doctor Zhivago – Maurice Jarre
28 Braveheart – James Horner
29 E.T. – John Williams
@30 Death in Venice – Mahler (?)
@31 Sense and Sensibility – Patrick Doyle
@32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 Stephen Warbeck
33 The Big Country - Jerome Moross
34 The Gadfly – Shostakovich
35 The Great Escape – Elmer Bernstein
@36 Zulu – John Barry
37 Platoon – Samuel Barber
38 The Godfather – Nino Rota
39 Romeo and Juliet – Nino Rota
@40 American Beauty – Thomas Newman
41 Chariots of Fire – Vangelis
@42 The Battle of Britain - Walton/Goodwin
43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 Ennio Morricone
44 Cinema Paradiso – Ennio Morricone
@45 The Last Samurai – Hans Zimmer
46 The Lion in Winter – John Barry
@47 The Hours – Philip Glass
48 The Third Man - Anton Karas
49 The Deer Hunter – Stanley Myers
@50 Superman - John Williams
51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 Vangelis
@52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 Harry Gregson Williams
@53 A Room with a View – Puccini/Richard Robbins
54 2001: A Space Odyssey – Richard Strauss/Johann Strauss II
55 Exodus - Ernest Gold
@56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Alexandre Desplat
57 The English Patient - Gabriel Yared
58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Ennio Morricone
@59 Hannibal – Hans Zimmer/Patrick Cassidy
60 Ben-Hur – Miklos Rozsa
61 Seven Years in Tibet – John Williams
62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 Tan Dun
63 Apocalypse Now – Wagner
@64 Scott of the Antarctic – Vaughan Williams
65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66 Henry V – Patrick Doyle
67 Memoirs of a Geisha – John Williams
@68 William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 Craig Armstrong
69 Witness – Maurice Jarre
@70 Henry V – William Walton
@71 The Dambusters – Eric Coates
72 10 – Maurice Ravel (?)
@73 Love Actually - Craig Armstrong
@74 Conan the Barbarian – Basil Poledouris
75 A Beautiful Mind – James Horner
@76 Amelie – Yann Tiersen
77 The Unforgettable Year – Shostakovich (?)
78 Ghost - Alex North
79 Glory - James Horner
80 The Sting - Scott Joplin
81 Fantasia – Dukas etc.
82 King Kong – James Newton Howard
83 Casablanca – Max Steiner
84 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 – Michael Kamen
@85 Batman – Danny Elfman
@86 Frida – Elliot Goldenthal
@87 Brokeback Mountain – Gustavo Sanaolalla
@88 Master and Commander - Christopher Gordon etc
89 Mishima – Philip Glass
@90 Much Ado about Nothing – Patrick Doyle
91 Shakespeare in Love – Stephen Warbeck
@92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 John Williams
@93 The Trap – Ron Goodwin
94 Edward Scissorhands – Danny Elfman
95 Finding Neverland – A.P.Kaczmariuk
@96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Jocelyn Pook
@97 The First of the Few ("Spitfire Prelude & Fugue") - William Walton
@99 Jean de Florette – Verdi/Jean-Claude Petit
100 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 Jerry Goldsmith

英國電影的比例相當高,因此很多都是台灣的冷門片,不過真正受肯定的原聲帶是不分國家的,台灣樂迷必選的曲目都上榜了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Mission

《教會》(The Mission) 是少數電影配樂名氣比劇情本身還大的案例,反而讓人低估了原片的價值,《教會》的背景是 18 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的故事,Robert De Niro 飾演買賣奴隸的人口販子, Jeremy Irons 飾演站在奴隸那一邊天主教神父,在某次的意外事件裡 Robert De Niro 誤殺了自己的弟弟,愧疚和罪惡感最後因皈依上帝而獲得救瀆,他離開文明世界跟著 Jeremy Irons 一起加入原住民那一邊,過著原始的生活,但是殖民者的買賣奴隸仍未停止,直到新的獵奴者來敲門的那一天。

Robert De Niro 主張以血洗血的措施,和 Jeremy Irons 不抵抗政策形成矛盾,原住民也分為兩派,但最後兩派原住民仍然不敵殖民者的暴力,就如封面的 Jeremy Irons 被釘在十字架上丟進亞馬遜河的瀑布裏 ....

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 親自對南美洲原住民民謠進行考察,完全沒有義大利音樂的痕跡,這部片最美的莫過於第一首由原住民多部合唱的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聽了真的讓人三月不食肉糜,我還記得 1990 年左右音響迷喜歡用這一首作為測試片。

另一首傳世之作是 Gabriel's Oboe

美國 Film Score 則認為《教會》之於 Ennio Morricone 有如《教父》之於 Nino Rota ,堪稱他終生的代表作 (附註一下:這時《新天堂樂園》尚未問世) ,不過就我自己而言是把教會選為他畢生五大代表作之一。《教會》卻在那一年的金像獎最佳配樂裡敗給以爵士樂為主的《午夜情深》(Round Midnight) ,多年後成為 Ennio Morricone 生平最不服氣的判決,時間是最好的裁判,《午夜情深》現在沒人提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