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好書推薦 Little Caeser - A Biography of Edward G. Robinson

I'm not so much on face value, but when it comes to stage value, I will deliver for you

-Edward G. Robinson


之前提過我認為演技最好的男演員是一輩子從未被 Oscar 提名的 Edward G. Robinson (1893~1973),演什麼像什麼,我看過大約 10 部作品,身高不到 170 公分外表極度不起眼的 Edward G 克服上天條件,天賦稟異的 Edward 出生於羅馬尼亞 10 歲才移民到美國的 Edward 能講六種語言,唸到法律系畢業後選擇改念戲劇,除此之外,他在 1930 大蕭條時代開始收集 Pissarros, Monet, Degas 等大師印象派名畫,而且自己就是一個稍有名氣的業餘畫家。

Karl Malden 的傳記裡極為尊崇 Edward 這位大哥,Karl Malden 提到一個很吸引人的故事,Karl 1965 年在美國以海鮮聞名的 New Orlean 拍攝《龍蛇爭霸》(Cincinnati Kid) 時,Karl 抱怨剛崛起的 Steve McQueen 難以相處,反之,年紀最大的 Edward 顯露出大哥風範,有次 Edward 邀他一起用餐,Edward 開車一小時穿越叢林密布的郊外到了一棟遺世獨立的殖民時代法式農莊,內部全部由黑人服務生穿著燕尾服侍候,在那個金恩博士還帶領黑人進行罷工運動的時代,Karl 起先有點疑惑,後來卻吃到了他畢生最美味最難忘的一頓海鮮大餐。

我發現 Edward G. Robinson 的故事非常吸引人,他是出生於羅馬尼亞原姓 Goldenberg 的猶太貧戶,20 世紀初羅馬尼亞皇室訂定對猶太人的加稅條款,因此他父母決定帶著六個小孩移民新大陸,排行第五聰敏過人的 Edward 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在 1914 年拿到法律學士,原本有機會進入名校 Columbia Univ 進修碩士學位,但是他決定學習戲劇,走那個時代舞台劇演員途徑,在 Broadway 舞台上度過 1920 年代。

1930 年經濟大蕭條開始,Edward 的演員生涯卻漸漸走向高峰,1930 年拍的低成本警匪片《小凱撒》(Little Caeser) 在不景氣加上黑道橫行的時代卻瘋狂賣座,Edward 一躍成為全國知名的明星,他成為專拍警匪片的華納公司的招牌演員,Little Caeser 也成為跟隨他一生的綽號,

在戲外,Edward G Robinson 是一個立場偏向民主黨的政治狂熱者,中學 14 歲就開始支持選舉活動,到了 1930 年代的法西斯時期,原籍東歐羅馬尼亞的 Edward 無法容忍好萊塢乃至整個美國的中立政策,他在 1936 年帶頭發起 56 名演員組成 Anti-Nazi League,阻止多位與德國納粹關係密切的導演、演員、製作人如 Leni Riefenstahl, Louisa Ulrich 訪問美國。

在好萊塢的另一個極端,演過《光榮之路》的法裔美籍男星 Adolphe Menjou 在 1936 年應希特勒邀請去參加柏林奧運,可想知必然遭到猶太裔 Edward G Robinson 的砲轟,兩人間的恩怨種下了 Edward 在 1940 年代末遭到右派麥卡錫主義修理的遠因。

另一方面,1938 年他卻專程前往墨西哥拜訪他愛幕的流亡蘇俄革命家托洛斯基 (1879~1940),和好萊塢偏右派 Gary Cooper 以及持反戰主義的 Victor McLaglen 立場對立,這些實際行為也成為他戰後被指為共產黨的證據。

看這本書我才發現一個小插曲是《戰地鐘聲》一片裡飾演反佛朗哥美國人的 Gary Cooper,實際上卻是一個百分之百的佛朗哥支持者,有趣!

二戰期間,可以想見狂熱的 Edward G. Robinson 是個不容懷疑的愛國者,他甚至是 D-Day 之後第一個抵達諾曼第勞軍的演員,另外他極度推崇史達林紅軍在二戰期間的貢獻,曾經在美國出席多場與蘇俄有關的大型聚會,在本業方面 1944 年演出他畢生代表作之一的《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戰後到 1947 年之間,Edward 又演出了兩部高評價的電影 《蓋世梟雄》(Key Largo), All My Son

到了 1947 年底發生 180 度反轉,麥卡錫主義伸入好萊塢,他被一位 B 級片演員 Ronald Reagan 加上 Howard Rushmore, Adolphe Menjou (還記得他嗎?) 三人領導發起的極右組織 SAG (Screen Actor Guild) 指責與蘇聯共產黨有密切關係,之前十年看似合理的行為全部變成了親共的證據,包括英國明星 Charlie Chaplin 在內的多位遭點名者都選擇離開美國,美國籍的 Edward 多次傳訊都堅決否認曾經加入共產黨不能退縮離去,30 年代非常欣賞 Edward 的 FBI 局長 Edgar Hoover 心中自有判斷,接下來數年 Edward 遭到各大製片公司抵制打入黑名單,1950~1956 年間 Edward 遭到片商打壓,曾經狂妄的 Little Caeser 只能在 B 級片裡打滾,直到 1956 年大導演 Cecil DeMills 點名要他參加世紀鉅片《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演出戲分重要的 Dathan 一角,Edward G Robinson 才自認重獲新生。


1960 年代 Edward 的紅色污名漸漸獲得洗刷,他的年紀以及體力卻已經無法演出第一男主角,我推崇的代表作是 1965 年的《龍蛇爭霸》(Cincinnati Kid),他飾演流露自信的老牌賭王,打敗了年輕崛起的 Steve McQueen,除了演技,我非常喜歡他在這部片裡流露的表情 (上圖)

前述 Karl Malden 跟著他到了法國殖民時期農莊裡吃到「畢生最美味最難忘的一餐」時,我想像小他 16 歲的 Karl 對他流露的崇拜表情,已經飽經滄桑後 Edward G Robinson 顯露出的自信表情。

後記:

1。Edward G Robinson 在 1973 年 1 月 26 日因癌症去世,一個月後的奧斯卡金像獎補頒給他終生成就獎

2。令眾演員聞之色變的 B 級片演員 Ronald Reagan 後來當上總統,去世後更成為一艘航空母艦的名字

3。好萊塢的麥卡錫時代值得另文討論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Barbara Kent (1907~2011)



今年我買了一套 Greta Garbo (1905~1990) 的作品集,其中有一部是 1926 年拍攝的 Flesh and The Devil,這部默片是 Garbo 到達好萊塢第一年的作品,這部電影近年被翻譯成《肉體與惡魔》,我給予非常高的評價。

不可思議的是這部片第一女配角,飾演迷戀男主角 John Gilbert 卻被當小妹妹看待的 Barbara Kent 一直到最近才辭世,享壽 104 歲!被認為是默片時代最後一位女星辭世,原籍加拿大的 Barbara Kent 在 1925 年當選好萊塢選美冠軍,在完全沒有戲劇訓練的情況馬上被求才孔急的環球電影簽下,接著就在多部電影裡露面了,不過就像《萬花嬉春》這部片所形容,1933 年進入有聲電影時代對影壇進行一次淘汰賽,Barbara Kent 在 1935 年就離開影壇了。

Barbara Kent & Harold Lloyd


Barbara Kent 除了 《內體與魔鬼》另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是 1930 年和默片名演員 Harold Lloyd (中文翻譯為夏勞哀或羅克) 合演被認為近代史辱華第一名片的 《不怕死》(Welcome Danger) ,這部電影現在已被淡忘,在 1945 年之前的中國《不怕死》卻是知名度最高的外國片,片中敘述 Harold Lloyd 飾演的植物學家在舊金山中國城內稽查販毒集團的故事,當然也出現了女人小腳, 男人留辮子抽鴉片等場景,套句現在的用詞:「傷害了民族的情感」,最後逼到 Harold Lloyd 親自出面發表聲明向中國觀眾道歉。

Barbara Kent Dead at 103: Last Adult Hollywood Silent Film Performer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Harry Morgan (1915~2011)


曾經演過《日正當中》(High Noon)、《光榮何價》(What Price Glory)、《外科醫生》(M*A*S*H) 等名片的老牌演員 Harry Morgan 以 96 歲高齡辭世。Harry Morgan 的外型只能演出男配角的角色,最為人所提及的代表性演出是他 1972 年在《外科醫生》片中的演出,1970 年已經過了明星時代,外型不突出的 Harry Morgan 留下了他最為人所稱道的代表性作品。

可惜的是我曾經在大約 20 年前看過《外科醫生》,片中的美式幽默超乎我當時的理解,因此對 Harry Morgan 的代表作印象不深,比較有印象的是他在《日正當中》片裡演出現實的角色 Sam,原先很熱血,現實的老婆插手加上考量 Gary Cooper 可能是輸方之後,決定袖手旁觀。

左圖是 Harry Morgan (右) 更早之前 1943 年在一部高評價的西部片 The Ox-Bow Incident 裡和老牌明星 Henry Fonda 一起演出。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

今年 9 月初我有幸近距離和魏德聖接觸,和他聊天,聽他講解台灣電影的過去和現在,還拿到了一張 A4 大小的宣傳小海報 (下圖)。當然!我答應魏導演一定要花院線片的錢去衝高《賽德克巴萊》的票房,關於劇情介紹方面,網路上至少好幾千篇敘述文章,我就不再多述了。


直接談一下我對《賽德克巴萊》這部片的各種心得:

首先,不到 100 年前在台灣本土上發生的霧社事件堪稱「台灣的斯巴達克斯起義」,絕對有理由成為吸引全民注意的話題,2003 年起魏導演早就為這個主題所深深吸引,就差資金到位,魏導演恨不得把這個在心裡翻攪多年的故事變成眼前的事實,就因為有如此的背景,當資金到位夢想得以成真時,魏導演珍惜每一個片段每一個主題捨不得將影片剪輯成 2~3 小時的標準長度,而變成了罕見的 4.5 小時 (270 分鐘) 尷尬長度,或許製片團隊想要賣兩張票,但是也出現網路上最引人詬病的剪輯 / 版本問題。

先談一下我對這部片的負面看法:

1。下集失焦:

真正偉大的戰役電影不需要整場殺不完,戰役在精而不在多,例如敘述羅馬帝國「斯巴達克斯起義」的《萬夫莫敵》,另外《光榮之路》,《搶救雷恩大兵》、《來自硫磺島的信》,能讓觀眾害怕的是等待的恐懼,而不是不斷的打殺。《賽德克巴萊》上集的篇幅用來介紹一個陌生的故事給觀眾,介紹歷史背景,介紹莫那魯道,鋪陳霧社事件發生前的氣氛,集氣多時後爆發出一場霧社大屠殺,很好!下集的故事相對單純,卻耗用了跟上集相同的長度,打不完的戰役讓觀眾失焦了。

下集可陳述如下:
1.霧社事件後賽德克族採取不守基地「來去如風」的游擊戰術,
2.鎌田將軍以毒氣彈應付,造成族人重大傷害,
3.(曾經訪日見過日軍實力的)莫那魯道看出無法打贏現代武器,決定棄戰選擇死亡。

我認為(1)部分安排太多場原住民大勝日軍的戰役,反而失焦,另外(3)的部分實在是拖延得太長了,片長遠大於觀眾期待,回顧一下有多個橋段都可作為這部電影的結束,卻出乎意外一再延長,這部分明顯是剪輯的問題,捨棄不必要的片段才能讓故事更有力。

2。巴萬角色可議

巴萬是下集非常重要的角色,觀眾在上集都能看出他是賽德克族青少年最強的一個,下集日本人都發現他是一個體力過人的青少年,有一幕他扮演箭靶衝過吊橋引起日軍圍捕,這樣的梗很好,符合觀眾心裡的看法,但是最後一戰他卻能拿著機關槍在成人戰場裡如入無人之境,說真的.... 太超過了。

3。特效

這一點很感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台灣至今的電影業規模養不起電影特效工業,這次沒經驗的魏導演搭配首次合作的日韓團隊,面對的卻是被好萊塢夢工廠訓練多年的台灣觀眾,辛苦了!


之前在《海角七號》我就提過魏導演強在對個人角色性格的雕塑,遠遠勝過國內其他導演,其他優點有以下幾點

1。選角成功

我認為出身平民的魏導演對演員的直覺是全台灣無人能及的,從《海角七號》的茂伯、勞馬、代表會主席,為什麼每一個都能成為長期的話題人物?因為魏導選角實際且完全背離電視走的明星路線,他又能逼出這些業餘演員潛能,這次《賽德克巴萊》又得到實證,從林慶台牧師以降,年輕莫那魯道、巴萬、達多、鐵木瓦立斯、日本將軍鎌田彌彥,每個角色的選角和個性敘述都很洽當。(註:林慶台牧師竟然是羅東人,跟我同一小學的學長)


2。考證精實

電機系出身的魏導演明顯有著理工人的潔癖,不願輕易屈就,從小地方可以看出魏導演對每個小細節的重視,這些有其他人在討論,我就不多言了。


這是第一次看到魏德聖導演也是第一次看到台灣電影業做了超乎原有格局的大膽嘗試,用台灣電影史最高的預算,找來外國團隊引入好萊塢等級的特效,好萊塢等級的運鏡,好萊塢等級的配樂,好萊塢等級的行銷,然後主動的向世界各國行銷,偉哉!

要談票房的話,今年《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意外竄出成為 C/P 值更高的成功個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魏導演《賽德克巴萊》顯露出的企圖心對台灣電影界的重要性,將更具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