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y 1980s Memor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y 1980s Memor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Gene Hackman (1930~2025)

原來今天 Gene Hackman (中譯:吉尼哈克曼, 金哈克曼)以95歲高齡去世了,80~90年代期間他是多產的男演員,從《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 )之後就想過他怎麼消失了 。

我最迷戀電影的 80年代多產的 Gene Hackman 是不可或缺的要角,當時院線片跟電視上, 錄影帶的 60、70年代電影都能看到他,我印象最深刻是一部現在幾乎被忘記的越戰電影《長驅直入》(Uncommon Valor),他懷念兒子決定從泰國進入越南找人,最後救到了兒子的好友,而他兒子早已去世。想起他其他的名作還有《我倆沒有明天》、《海神號》、《烈血大風暴》、《火爆教頭草地兵》……,他的去世又是一段記憶永遠的結束。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現代啟示錄」的歷史意義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是我心目中不朽的越戰經典鉅作,要看懂這部片,要先了解一下他的背景: 1970年代末卡特總統時期算是美國國力的低潮期,蘇聯颱風級潛艇出現、MiG25戰機、伊朗人質事件、經濟上「日本第一」的威脅,讓戰後一直自許為世界領導者的老美面臨嚴重信心危機 。

 1978年另一部越戰名片《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在奧斯卡大獲全勝, 劇情卻不脫舊式巢臼,不外乎「有情有義的美軍和殘酷無人性的越共」 1979 年柯波拉 (Francisco Coppola) 以《現代啟示錄》完全顛覆了之前所有越戰片的模式,雖然遭到批評,但也掀開了前人不願面對的問題,漸漸讓後知後覺的老美從夢裡醒來,回到殘酷的現實。

 「越戰不是勝仗,而是一場不求勝利的戰爭,讓軍人迷失目標的戰爭」

柯波拉就是「國王的新衣」裡那個討罵的小孩,三年後《第一滴血》也開始捅這個越戰傷口,比較大的衝擊是 Oliver Stone  1986 年用《前進高棉》(Platoon) 表達了相似的訊息,但是他比柯波拉慢了將近 10年,苛責已經轉為讚美,《現代啟示錄》這部片在歐洲坎城大獲全勝,在美國本土卻充滿爭議,遭到貶抑 20 年後看來,顯然《現代啟示錄》的價值遠超過《越戰獵鹿人》


看這部片要百分之百專心的看,專心的看片中的小細節,盡職的軍官 Martin Sheen 溯河流而上看到荒謬的「夜總會」後,他的喃喃自語可以當作這部片的註腳:

 「每一個越共只有兩件事:死亡或打勝仗回家,他們不像我們還有那麼 多事可以做。」

片中的重點是: 表達迷失目標的美軍,和為家園而戰的越南人之間的強烈對比 -

有視平民如芻狗,不顧渴死的傷患,忙著到處尋找衝浪高手的上校 - 
有聽著滾石合唱團的歌衝浪,邊把越南人的竹筏衝翻覆當玩笑的美軍 - 
有被越共用箭射擊後,不但不想還擊,還拿箭當裝飾品的機槍手 - 
有河邊據地稱王,無心戀戰的美軍 

另一邊

有十幾歲就懂得把炸彈丟進美軍直昇機的越南少女 

Martin Sheen 目睹這些荒謬現象,唯一能和他共鳴的竟是他奉命狙擊的目標,西點軍校第三名畢,功勳無數的 Marlon Brando ,他從書信讀到 Marlon Brando 面對戰爭嚴肅的態度,和不喜對上級逢迎的事蹟,而如此令他懾服的人,卻是長官口中戰場上的叛徒,當他見到 Marlon Brando 時,Martin Sheen 也陷入錯亂了.......

Martin Sheen

這部片最後幾分鐘的結局我認為不重要了,因為他成功的表達了戰爭的荒謬和執行任務者的錯亂。

參考 : 《現代啟示錄》的電影配樂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Bernando Bertolucci (1941~2018)


義大利知名導演 Bernando Bertolucci (1941~2018) 在 11 月 26 日辭世,我慢了近一月才補寫這一篇。

Bertolucci 出生書香世家,他的立場偏向義大利左派共產黨一向充滿爭議性,羅馬大學畢業後從事於詩詞創作,1962 年開始跨入電影導演工作,1972 年以 Marlon Brando , Maria Schneider主演風格超時代的《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震驚歐美影壇,出身義大利共產黨的 Bertolucci 加上被國民黨政府禁演的《巴黎最後的探戈》,有一段時間他的名字在台灣是負面名詞,另一方面,他的出身也成為他 1986 年獲准前往中國直接利用紫禁城、北京街道、中國演員、東北等當地資源拍攝 Peter O'Toole 等明星合演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的有利因素,這部想法和動作都超越美國的電影,果然輕鬆拿下那一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跟最佳導演。

我還記得那一年 Bertolucci 還很幽默地問台灣記者 "The Last Emperor" 能不能在台灣上映 ?  我也提醒各位一下,1987 年蔣經國還活著喔 !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Roger Moore (1927~2017)



我這一輩腦海裡的正牌007 James Bond ~ Roger Moore (1927~2017) 因癌症辭世年 90 歲。

Roger Moore 出道甚早,1945 年他 18 歲就在 Claude Rains, Vivien Leigh 主演的《凱薩與埃及豔后》(Caeser and Cleopatra) 裡飾演龍套角色的羅馬士兵,接下來在講究出身的英國影壇一直沒機會獲得提拔,1953 年 Roger 選擇前往美國尋找機會,Roger Moore 英俊的外型引起了 MGM 公司的注意和他簽下合約,簽約後 26 歲年輕清瘦的 Roger Moore 星運有限,當時只能在 Elizabeth Taylor 的《魂斷巴黎》(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當個配角、Glenn Ford 主演的《西廂琴斷》(Interrupted Melody) 演出可有可無的戲份,直到 1962 年 35 歲日漸成熟的 Roger Moore 有機會在電視劇《七海遊俠》(The Saint) 裡擔任第一男主角,這個角色漸漸成為 Roger Moore 第一個廣為人知的代表人物。

1972 年 Roger Moore 和 Tony Curtis (1925~2010) 合演的警匪電視劇《龍虎雙雄》(The Persuaders !) 這部影集上演時間剛好趕上進入了台灣的電視草創期,《龍虎雙雄》成為 70 年代初期台灣甚受歡迎的動作影集。

Sean Connery (L), Roger Moore (R)


Roger Moore 是一個英國人卻靠美式動作影集出名,到了 1972 年為止還沒有人把他跟在電影造成風潮的英國皇家特派員 James Bond 聯想在一起,當時長滿胸毛富有雄性魅力的 Sean Connery 是公認 James Bond 的化身,Sean 卻在 1966 年之後宣布不再演出 James Bond 而由外型較平庸的 George Lazenby 接手,George Lazenby 在 1969 年初演的《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得到各項評價甚差,Sean Connery 1971 年同意救火演出《金剛鑽》(Diamond are Forever) 之後一集之後仍宣布洗手不再演出 James Bond。 製作人 Albert Broccoli (1909~1996) 此時看上形象完全不同於 Sean Connery 的 Roger Moore 接替演出 James Bond。

Roger Moore 比 Sean Connery 還要大三歲,兩人私下也是好友,塑造出來的 007 形象卻截然不同,高瘦的 Roger Moore 劇情內容多了英式紳士幽默對話,還有更多編劇安排的艷遇劇情卻明顯少了 Sean Connery 扎實的近身搏鬥,1973 年他正式接棒演出《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金鎗人》(The Man with Golden Gun) 接下來幾部就是我童年 / 少年時期到戲院觀賞印象深刻的《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太空城》(Moonraker)、《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八爪女》(Octopussy)、《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 等,Roger Moore 總共演出 7 部007電影總數超過 Sean Connery 以及後續的幾任 007,這些007電影的劇情和電影主題曲都是我童年時期不可抹滅的回憶,其中《海底城》、《太空城》兩部也出現了一個007系列裡最令人驚悚鋒頭不輸 Roger Moore 的反派角色 ~ 大鋼牙 (Richard Kiel 飾演)



Roger Moore(L), Richard Kiel (R)
007電影小說的原作者 Ian Fleming 是英國二戰軍情局的人物,二次大戰參與英軍的諜報工作經驗給了他很多靈感在戰後寫這些偵探小說,然而 Ian Fleming (1908~1964) 早在 1964 年即已去世,他留下的最後一本作品是《八爪女與黎明生機》(Octopussy and The Living Daylights),Roger Moore 很聰明,他曉得 Ian Fleming 的原作品即將在 1980 年代中期被拍完了,而且他年紀也將近 60 歲了,拍完由《雷霆殺機》之後 Roger Moore 從此謝絕演出。

Roger Moore 退休之後 30 年在影壇也不再求甚麼突破不再求甚麼代表作了,留給後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 James Bond。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Larry Drake (1949~2016) and Robert Horton (1924~2016)


演過電視劇《洛城法網》(L. A. Laws) 裡 Benny 兩次拿下艾美獎的男演員 Larry Drake 在 3 月 17 日因血癌辭世,享年 67 歲。



這個三月訃聞相當多,另一位希區考克電視劇最常見的男主角 Robert Horton (1924~2016) 也在前不久的 3 月 9 日因自然因素辭世,享壽 91 歲

外表粗曠的 Robert Horton 在 50 年代以演出 B 級西部電影起家,到了 1956 年起被提拔演出受歡迎的希區考克劇場 (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重心漸漸轉向電視劇。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老電影 ~ 東京假期

最近常常聽到翁倩玉唱的 "祈禱" 這首老歌,沒記錯的話這也是一首日本老歌,而且是一部電影的主題曲,印象中我小時候曾經不小心看到這電影的預告,預告片還出現了當時罕見的男女共浴畫面,當時我無緣擠進去偷看這部限制級電影,仗勢著我還記得片名查到這部片《東京假期》(Seven Nights in Japan )。

這是一部 1977 年發行的電影,那個時代台灣不可能進口任何以日本為主題的外國電影,台灣在 1980 年底上映。在上映之前, 1977 年國內就可以公然將這首日本主題曲翻唱為 "祈禱",即使獲准在台上映,這部電影的知名度遠遠不如 "祈禱",因此國內很多人還不知道這首老歌的出處。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那些美好的年代 ?



上面貼的這張圖是我去年7月在福建省某地拍的,我感覺很親切,很像我小時候台灣的小河流,我忽然浮現一個很確實的記憶,那是 1988 年 9 月我上台北借住在朋友舅舅家裡,位置在現在大安森林公園未拆遷前的眷村,第二天一大早我們用他舅舅的真皮 Spalding 打籃球,我一直記得球場邊堆積著小山般的垃圾,我至今只記得影像卻不記得氣味!奇怪,當時我們怎麼能忍受呢?


最近網路上出現了「驚喜合唱  民歌四十」的 YouTube,我也看了不下十次,裡面的每一首歌都是小時候電視上綜藝節目、錄音帶、救國團活動裡耳熟能詳的歌,不曉得甚麼力量,裡面的歌詞 30 年後仍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民歌雖然號稱始於 1975 年已歷時 40 年,實際上應該是 1980 年左右才藉電視《大學城》、《綜藝一百》的力量從不擅推廣的校園歌手傳播到整個台灣,甚至還傳到當時敵對的中國境內,這次快閃活動選的也都是 1980 年代的歌。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懷念純真的 1980 年代,最溺愛我的阿公、外婆都還在!懷念我暗戀的沈佳宜,懷念童軍的那幾次露營,懷念救國團的澎湖之旅,懷念國 / 高中那些來自五湖四海同學,回首一看,真的佩服那個擅長考試又不用負經濟社會責任的少年自己。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 1987~1990 年間片商把過一大堆曾經挨刀子或是禁演的經典名片搬出來曬太陽,那段時間,記得在羅東東一戲院看大銀幕的名片有《亂世佳人》、《魂斷藍橋》、《翠堤春曉》、《羅馬假期》、《齊瓦哥醫生》、《越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後窗》、《屋頂上的提琴手》、《西城故事》,就影迷角度而言,80 年代真是一個便宜吃到飽的年代,太懷念了!

但是從客觀 / 總體的角度來看,1980 年代真的美好嗎?

1。當時沒有健保,開刀一次加上紅包動輒要勞工十個月的薪水,農民得了癌症只能用中藥偏方,很多人為了省錢乾脆放棄治療
2。當時電視只有三台,報紙只有三張,沒有網路
3。當時沒有外勞,沒有外國新娘
4。當時沒有日本節目,日本歌
5。當時沒有反對黨,一切國民黨決定
6。當時《舞女》、《酒矸倘賣某》是禁歌


難怪清純的民歌風潮隨著 1988 年蔣經國去世,反對黨成立之後就漸漸沒落了!因為清純的「她」脫離現實太遠了,聰明的民歌推手滾石公司 1990 年發行了無名小卒林強的台語專輯《向前走》一躍成為當年台灣最賣座的專輯!





1980 年代就我個人而言那是美好的年代!

但是一個人的經驗不足以代表社會。

就當時的台灣而言,我不認為那是美好時代。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Warren Clarke (1947~2014)


演過《發條桔子》(A Clockwork Orange)、《火狐狸》(Firefox) 的英國男星 Warren Clarke 辭世,英國籍的 Warren Clarke 知名度更多來自於他一直到晚年仍然勤於演出的英國電視劇,然而對外國人來說,比較深的印象還是來自上述的兩部電影。

火狐狸》(Firefox) 是 80 年代初影響非常深遠的一部電影,敘述蘇俄開發出用大腦思考操作的戰鬥機,超時代的理念設計讓美英兩國根本無法跟上,只好派懂俄語的退休飛行員潛入蘇俄境內在地下人員協助下去偷這部戰鬥機,在冷戰尚未結束的時候,這樣的劇本非常吸引人,當年在台北上映不但票房大獲全勝,國內新聞節目也引用電影片段做為開頭影片。

《火狐狸》(Firefox) 片中全場演出最亮眼的就是飾演地下工作人員,從莫斯科開車帶著 Clint Eastwood 前往基地附近的 Warren Clarke。

不過 30 年後,現在的影迷帶著 2014 年的眼鏡評 1981 年的節目,《火狐狸》(Firefox) 的科技水平和現在的動畫電影比起來顯得粗糙,在 IMDb 上分數慘跌到 5.8 分!《火狐狸》(Firefox) 初演的美好回憶就留在我這一輩的記憶裡。

Warren Clarke and Clint Eastwood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關於 Audrey Hepburn 成名前的二三事



小時候我一直搞不清楚神秘已經息影的女星「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1929~1993) 到底是那一國人?跟年輕一代比較~她對我來說還不算是書上的歷史人物,在她辭世的 1993 年之前,1986 年看到已息影的她出乎意料的出現在電視上擔任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人 帶來一陣驚喜,1989 年託 Gregory Peck 獲奧斯卡終生成就獎之福,我有機會在羅東東一戲院看到 Gregory Peck 和 Audrey合演傳說中的經典名片《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重新上映,這樣的經驗可以拿來向年輕一輩炫耀一番。

Ella Van Heemstra & Audrey Hepburn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1929 年出生於比利時境內,在她傳記中篇幅不多的父親 Joseph 是英國人,是一個英俊卻沒有正當職業的英國人,為了沾上貴族之氣離婚後改娶 Audrey 的母親,母親 Ella Van Heemstra 看名字就知道是荷蘭貴族後裔,外公當過 Amsterdam 市長,Audrey 出生時健康不佳差點因百日咳送命,她有限的童年記憶裡只記得父母關係緊張,養成 Audrey 害羞稍顯孤僻的個性,最大的心願就想當個芭蕾舞者,家境富裕的母親決定把她送過海峽到英國貴族公學校寄讀以學習英文並適應團體生活。

1930 年代是法西斯主義盛行的年代,當時英國頭號的希特勒追隨者 Oswald Mosley 正好是赫本父親的好友,Audery 父母都加入了 Mosley 創辦的 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 (BUF),1935 年兩人曾經在慕尼黑和希特勒共進午餐,母親 Ella 或許只是給 Mosley 一個人情,父親 Joseph 以及背後親戚都是 100% 的狂熱法西斯主義者,

1939 年 9 月納粹德國宣布進攻波蘭,英法基於條約必須向德國宣戰,Audrey 的父母認為英國即將淪為戰區,母親 Ella 根據經驗判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宣布為中立國的娘家荷蘭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因此她要求女兒一起避居荷蘭,1940 年 Joseph 趕到英國將女兒 Audrey 送上飛機回荷蘭,自己選擇留在英國跟隨 Oswald Mosley,Audrey Hepburn 晚年接受訪問說這場景有如《北非諜影》最後那一幕,對接下來遭受戰爭飢餓之苦的 Audrey 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

讀過二戰史看到這裡難免一陣苦笑,母親的判斷只正確了五個月,1940 年 5 月德軍就不顧國際協定閃電進攻荷蘭! 錯估戰情過份樂觀的荷蘭一週後宣布投降,納粹開始搜刮荷蘭境內物資使得民眾陷入糧食貧困時期,剛開始身為貴族之後的 Audrey Hepburn 母女還能挺住,1942 年開始遣送荷蘭境內猶太人到東歐集中營,之前提過從德國避居荷蘭的《藍天使》男演員 Kurt Gerron 即為案例之一,Audrey Hepburn 雖無猶太血統但親眼目睹遣送過程,加上她任職法官助理的舅舅因參與抵抗活動遭槍決,對一個 13 歲的小女孩都是非常殘酷的折磨,能通英文的 Audrey 數次騎腳踏車擔任地下組織的聯繫工作。

1944 年蒙哥馬利將軍發動代號「市場花園」軍事行動失敗,Audrey Hepburn 此時就住在此軍事計畫主戰場安恆 (Anhem) 附近,納粹將仇恨發洩在地方民眾身上,這一年冬天也成為荷蘭近代史上最黑色的「飢餓之冬」(Hunger Winter ) 時期,據統 1944 年底計有 450 萬人陷入饑荒狀態,18,000人餓死,除了飢餓,寒冷又是另一大課題,民眾偷拆電車枕木回家當柴燒,即使出身貴族的 Audrey 也淪為疾病和飢餓的俘虜,一直撐到 1945 年 4 月盟軍反攻才解除「飢餓之冬」饑荒期,但 Audrey Hepburn 已經被黃疸和肺癆所困體重嚴重不足。Audrey Hepburn 提到「飢餓之冬」的恐怖回憶讓她隨時感念聯合國戰後提供的救助行動,也成為她晚年主動「應徵」聯合國親善大使致力於改善窮困國家兒童生活的動力。

Hepburn and Colette
話回到 Audrey Hepburn 身上,經過數年調養之後,1948 年 19 歲的 Audrey Hepburn 想去倫敦報考芭蕾舞蹈學院,到了倫敦她發現經過戰爭折磨之後,體能和觀念早已不如長居倫敦的英國人條件如 Margot Fonteyn (1919~1991) 等,因此她落選了!Audrey Hepburn 找到的新工作就是在電影裡演一些龍套角色,這角色小到 IMDb 上面都沒有記錄。

1951 年法國女劇作家 Colette (1873~1954) 創作了她最有名的代表作《金粉世界》(Gigi) ,想要幫這齣劇找一個天真、眼神如精靈般的女主角,在蒙地卡羅一眼看上正在當地拍法語片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 小演員 Audrey Hepburn!Colette 這次決定成了影響 Audrey Hepburn 一生最重要的舉動,除了讓養息三年 Audrey Hepburn  獲得演出機會,更將她第一次介紹給美國的觀眾,不過還不是西岸的 Hollywood 而是紐約的 Broadway!

歷經戰亂的 Audrey Hepburn 有著好萊塢女星無法相比的貴族氣息,她一生沒有進行整容、隆乳、牙齒矯正等小手術,1951 年當她第一次到達美國東岸的紐約時,西岸的 William Wyler 導演一眼就看上 22 歲的 Audrey 勢必撼動好萊塢生態,然而 William Wyler 導演手上沒有現成的方案上門,加上 Audrey 剛剛和 Broadway 簽下《金粉世界》(Gigi)  的演出合約,也只能乖乖等合約結束才能進一步動手。

1953 年 Paramount 公司看過她拍的試鏡片之後和 William Wyler 持完全相同的意見,認為她有一份美國女演員缺少的天真和善良,為了要介紹她給美國觀眾,專為她設計以歐洲為背景的劇本,也就是她在美國的第一部作品《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就這樣開拍了。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80 年代特案開放四部日本電影的往事

我一直記得台灣電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故事~在母親被日本人炸死的蔣經國主政的 1972~1988 年間,國內完全排日仇日,對日本消息完全封鎖,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很難想像政府能做到整個社會看不到一片日文招牌,聽不到一句日文,此「資訊不對稱」在 70 年代便宜了一票假冒的「作曲家」,專門盜用日本歌曲旋律後譜詞轉手就能上市場,到了比較晚期 80 年代,我記得有個日本政治人物來台訪問時說:「身在台北街頭好像身在東京。」藉以諷刺抄襲現象。

我小時候執行得非常嚴厲,感覺到了 1985 年左右稍有鬆動,前述的假冒「作曲家」無法再囂張,但是電視上仍不准出現日文,那時聽說鄧麗君、翁倩玉、歐陽菲菲在日本歌壇走紅,卻從未在電視上聽到她們唱一首日文歌。

1985 年另一件對日交流的重大事件是郭泰源、莊勝雄打進日本職棒,被國內同樣定義為「為國爭光」的行為,不久之後,郭莊比賽的影片也獲准在台播出,但是消 (日文) 音後配上中文解說的版本。

可以解釋 1972~ 1988 年間那樣環境成長的四五年級也成為對日本最不友善的年齡層。

電影是比流行歌曲更大型的藝術品,更可以展現出國家的文化、科技、語言等軟體力量,從 1972 年雙方斷交之後就封鎖日片到滴水不漏的地步!在 1975~1988 年這段時間只發生過一件例外事件,那就是 1984 年在「日本放送交流協會」推動下破例讓四部日本電影在台灣上映,「日本放送交流協會」不但不收版權費甚至還捐錢給國內新聞局,從長線來看,日本此舉應有政治兼具文化考量。

關於這個故事又發生了我擔心的問題:國內竟然沒有留下正式記錄,因此時間以及台日雙方動機我都不敢 100% 敲定,有待我退休後再去圖書館翻報紙做成更詳細的記錄。

我找到一篇關於這個故事比較詳細的回憶文章,竟然是導演徐立功先生接受中國廣州【南方人物周刊】採訪的專訪文

1980年 (考證有誤,應該是 1984 年),中國育樂公司董事長張雨田通過私交,將 4 部日本影片《望鄉》、《砂之器》、《203高地》、《老師的成績單》帶到台灣。時任新聞局長宋楚瑜得知後,建議將電影交給電圖作觀摩放映。拿到影片,徐立功激動不已——在當時的台灣,日本電影依然是禁片。他趕緊聯繫其他片商,又拿來 3 部德國電影,其中一部便是名導法斯賓德的《寂寞芳心》。    
那一次,總共有來自 6 個國家的 15 部影片集中展映,這無意間孵化出了日後“金馬獎國際影展”的雛形。    
得知能看到日本影片,島內觀眾興奮異常,甚至有人專門從中南部包車來台北看電影。70元新台幣一張的入場券,被黃牛炒到超過 600元。為時 8 天的放映進行到第 5 天,員警就抓了 17名黃牛。

上述的「........甚至有人專門從中南部包車來台北看電影。70元新台幣一張的入場券,被黃牛炒到超過 600元。為時 8 天的放映進行到第 5 天,員警就抓了 17名黃牛.......」應是指金馬獎國際影展時,這四部日本片在台北市新聲戲院上映。

後來這四部獲批准後要走出影展全台上映,不是四部一次推出,而是經過慎重行銷包裝後,好幾個月才推出一部,就因為如此我不記得確切上映時間,網路上也沒有留下比較詳細的記錄。

我當時的年齡不記得是否發生了徐立功這篇文章所述的誇張現象,只記得《望鄉》、《砂之器》在國內大賣,當時《望鄉》屬於限制級電影,我還不能入場看,《砂之器》我 1985 年親自到電影觀賞印象深刻,《203高地》則是跟著朋友看了盜版的錄影帶。

有趣的背景因素是:1980 年代初是日台時間的冰河期卻是日中關係的蜜月期,當時中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許多城鎮企業空有人力待業卻缺少外援,最適合提供技術、管理甚至貸款支援的毫無疑問就是國力達到歷史高點資金無處可去的日本,大家記得 1979 年鄧小平訪美,卻很少人知道鄧小平早一年 1978 年就訪問日本示好,日本提供了技術、高階人材、資金方面的協助之外,中國也引進了三部日本電影,當年也在中國引起了一陣日本熱,其中只有《望鄉》一部和台灣名單重覆。

到了 1980 年代末期,台灣這邊李登輝掌政後大方的開放日本文化交流,反之,中國發生 1989 年天安門事件造成內部動盪,這件事照理說跟日本無關,但是中國必須尋找新的敵人以轉移注意力,此時~憑著二次大戰的老帳本,日本人屏雀中選了!雙方關係開始劣化至今。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Juanita Moore (1914~2014)


印象在 1980 年代末,景翔主持的華視電影院有一次播出 Lana Turner 主演 1959 年的名片《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敘述一對白人單親母女家裡雇用的黑人佣人也是帶著女兒的單親母親,其中黑人女兒的膚色很淺並不會被同學認定為黑人,跟著 Lana Turner 的女兒進入白人班級念書。

有一天她的母親直接到班上去找人,老師疑惑的說:「我們班上沒有黑人小孩啊?」這位母親卻笑嘻嘻的走到女兒的桌前,原先躲在課本後面的女兒已經氣得奪門而出了!

我一直記得這一幕!因為這對母女關係最後以悲劇收場!

《春風秋雨》片中相對年輕貌美的 Lana Turner (1921~1995)都已經離世近 20 年了!我一直以為黑人母親的應該是個歷史人物吧!想不到這位黑人母親 Juanita Moore 一直活到今年 2014 年 1 月 1 日在她百歲生日前不久才辭世!奇蹟!!!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Guiliano Gemma (1938~2013)


義大利籍男明星 Guiliano Gemma 「裘林諾傑馬」以 85 歲之齡因車禍意外喪生,原籍義大利的 Guiliani Gemma 在 1959 年就在歷史鉅片《賓漢》(Ben-Hur) 裡演出小角色,因此被名導演 Luchino Visconti 看上邀請他在 1963 年的《浩氣蓋山河》裡演出,1960年代掀起一陣義大利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 風潮,義大利籍的「裘林諾傑馬」算是其中一要員,1965 年《江湖奇士》(Adios Gringo) 被拔擢升任男主角,其他知名作品還有跟 Lee Van Cleef 合演的《鏢客龍虎會》(I giorni dell'ira),《虎俠》(Per pochi dollari ancora),《日落荒城》(Il prezzo del potere),跟 Kirk Douglas 演的《賊王》(Un omo da riseitara),年輕的 Guiliano Gemma 很受日本和台灣觀眾喜歡,那時台灣電影片商一度流行用火柴盒做為宣傳品,受歡迎的「裘林諾傑馬」就出現在火柴盒封面上。



到了 70, 80 年代他並沒有跨入好萊塢系統,80 年代初他繼續靠不少動作片例如《地虎吃天龍》以及一些 R 級片進入台灣市場,甚至曾經在 1981 年來台灣訪問,1980 年代初「裘林諾傑馬」可是極少數在國內小有知名度的歐洲演員。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今年看奧斯卡獎有感


今年我在中國大陸無法看實況轉播,不過隨著時代進步,全場有朋友用 LINE 告訴我第一手的訊息,晚上我補看奧斯卡的感觸是 : 隨著 Paul Newman, Marlon Brando, Elizabeth Taylor 辭世,30~50 年代崇尚明星的時代差不多結束了,

今年 In Memoriam 貧乏缺人,出現了幕後人員比演員還多的現象。出生於 1940 年前後 80 年代當紅那輩已經從我印象中的青壯年人成為現在的元老,今年 Jack Nicholson, Dustin Hoffman, Jane Fonda, Michael Douglas, Meryl Streep, Richard Gere, Barbara Steisand 都出席扮演頒獎人的角色,漸漸退居第二線,那一輩只差 Robert Redford, Gene Hackman, Faye Dunaway 就全部到齊了,罕見的場面。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考古書籍 - 星河倒影續集


台灣新生報在 1990 年之前花了數年在影藝版上連載知名電影名星的傳記,以 5~10 天一人的速度,一共連載了 80 人,從早已作古多年的克拉克蓋博, 瑪麗蓮夢露一直到 1980 年代末仍相當活躍的 Jack Nicholson, Robert Redford, Dustin Hoffman,當時我家是鄰長可以免費看台灣新生報,因此我記得這個專欄。

後來新生報宣佈要出版這個專欄的單行本,書名叫做《星河倒影》,當時的售價 NT: 260 可以買 10 個便當對一個中學生來說太貴了,另外台灣面臨解嚴關卡,很多鄰里長 (包括我家) 紛紛棄台灣新生報選擇其他,這個專欄以及買單行本這件事也被我淡忘了。

最近我忽然拾起這個記憶,立刻想透過網路補買,卻買不到 1989 年出版的第一本記錄 Golden Age 時代老明星傳記為主的《星河倒影》,只能買到 1990 年出版的第二本《星河倒影續集》,第一本《星河倒影》的話?看起來我只能到圖書館印一本。

這兩本書以影星傳記為軸介紹電影,對於 1990 年之前的西片譯名都有非常詳細的報導,尤其我發現 1965~1980 年間算是電影工業的低潮期,當時出現了非常多的大堆頭爛劇本的電影,這些片現在都被淡忘了,甚至網路上也少有人提及。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最後一位怒漢走入歷史


1957 年經典名片《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裡唯一仍在世的怒漢 Jack Klugman 在 2012 年平安夜辭世,享年 90 歲,隨著人權觀念的進步,55 年前拍攝的《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有如先知者,在近年受到的評價有如老酒一樣逐年上漲,在青少年影迷比例奇高的 IMDb 網站上仍排名第 6 名!

名導演 Sidney Lumet 1957 年拍攝《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時刻相當敏感,正值美國麥卡錫主義漸漸消退的時刻,片中觀點對立的兩人分別是對政治相當熱衷的 Henry Fonda 以及曾經被視為死硬派共產黨員卻又有向政府告密嫌疑的 Lee J. Cobb

猶太裔黑髮的 Jack Klugman (1922~2012) 飾演編號 5 號陪審員也是比較年輕的兩位陪審員之一 (另一位是演過《決死突擊隊》的 Robert Webber),Klugman 在片中自稱金鶯隊球迷,從小在貧民窟長大,個性稍嫌軟弱被動,第三個被 Henry Fonda 說服認為小孩無罪片中曾經示範不良少年如何使用彈簧刀,證明少年不可能用上對下的角度殺害父親。


另一則訃聞是曾經演過《刺激》(The Sting)、《希臘佐巴》(The Greek Tycoon)、《窈窕淑男》(Tootsie) 的 Charles Durning (1923~2012) 也在同一天辭世了!外型微胖的 Charles Durning 礙於外型大多擔任配角,對他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他在《窈窕淑男》(Tootsie) 飾演 Jessica Lange 的父親想續絃娶 Jessica Lange 的同事 Dorothy,直到最後他發現 Dorothy 是個男扮女裝的人,自認被捉弄的 Charles Durning 憤恨的從還原成男人的 Dorothy 手上拿回訂婚戒指,他那一幕的表情讓我印象深刻直到今天~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閒聊馬龍白蘭度


2005 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緬懷前一年辭世影壇人士 In Memoriam 影片最後壓軸人物,如大家所預期出現 Marlon Brando (1924~2004) 時,全場不顧哀戚的氣氛,反而爆出熱烈掌聲加上口哨聲,我想到曾經拒絕領金像獎的 Marlon Brando 此時表情就像他在《巴黎最後探戈》裡的那張劇照,他的幽靈在會場上空輕蔑半嘲笑似的俯看著全場觀眾,然後瀟灑的離去。

Rock Hudson, Cary Grant, Marlon Brando, Gregory Peck

我很多電影常識來自 1980 年代末期遇到的一位女性高中歷史老師,她推薦看古羅馬電影來了解歷史,她最崇拜的明星就是馬龍白蘭度,當時,也就是 1980 年代末期馬龍白蘭度是一個體重 300 磅熱愛美食的隱退老明星,我對他的印象就是報紙上提到《教父》、《現代啟示錄》、《超人》裡演出時間不長卻拿百萬美元高薪的老頭,報紙上不時出現批評他私生活的八卦新聞,不太能體會歷史老師談起他像小女生看到偶像的眼神,。


Marlon Brando 絕對不是一個靠外表走紅的「年輕偶像」,叛逆的 Brando 嚐試數種行業之後,1944 年僅 20 歲就到紐約舞台劇受最嚴格最扎實的訓練,演技方面遇到了影響他最深的教師 Stella Adler,際遇方面受到貴人 Eli Kazen 的提拔,出道甚早的 Marlon Brando 1951 年成名作《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讓人難以相信他是一個年僅 27 歲的年輕人,和 Vivien Leigh, Karl Malden 等前輩應對絲毫不見生澀,一戰成名後接下來的《飛車黨》(The Wild One)、《櫻花戀》、《岸上風雲》、《薩巴達傳》裡隱約帶有叛逆不服從的形象,甚至他在古羅馬電影《凱撒傳》飾演 Marc Anthony 的聲音都成為青年模仿的對象,Marlon Brando 偏慢的語調和特立獨行的舉止,不但影響美國出生於 40 年代的年輕觀眾,他電影裡的對白和說話的腔調更被後代影迷們不斷的模仿傳誦~

從好萊塢臨時演員一路爬起,年紀比 Brando 大 9 歲的安東尼昆 (Anthony Quinn) ,1950 年初期轉戰紐約百老匯初次結識 Marlon Brando,他對 Marlon Brando 的敘述如下:

馬龍白蘭度很快成為團體中的傳奇人物,他輕視傳統,在他飾演的《慾望街車》及演藝課程中皆如此,這般行徑也落實於他的一生,在演員工作室的課堂上,他即興模仿的功力堪稱一絕,不僅如此,他模仿的動作還具有煽動性..................我渴望自己一如馬龍白蘭度般自由奔放,但是我不確定他是否知道我這個人?我發誓我要讓馬龍白蘭度知道我和其他庸碌之輩的不同,我心裡一直暗自與馬龍競爭,這大概是忌妒使然吧!老天,我是多麼渴望他的才華和自在啊!近年,我比較我倆的名氣和票房紀錄,發覺自己仍然略遜一籌。


年紀只比他小幾歲的 Steve McQueen, Jack Nicholson, Jon Voight 都不諱言自己是馬龍白蘭度迷,這幾個人的共同點是出道稍晚,天才型的 Marlon Brando 是他們成名之前望之不可即的偶像。

1955 年《岸上風雲》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之後,Marlon Brando 成了眾導演最不願伺候,演員們公認最難相處的超級巨星,有人形容:他瞧不起身邊的每一個旁人,他敢跟你開最殘酷的玩笑,而你在是否退出的考量下只能忍讓。

除了能震慑他的 Eli Kazan 之外,其他導演在最終票房的考量下只能忍辱討喜他。

以他在 1958 年拍攝的《百萬雄獅》(The Young Lions) 為例,他飾演巴伐利亞一個滑雪教練Christian Diestl 被徵召入德軍服役,徵召前剛剛被一個美國女人 Margaret 拒絕,經常與外國人接觸的 Marlon Brando 無法像其他德軍那麼效忠領袖,戰場上多次忤逆長官,得知大屠殺事件產生厭戰情節情節的 Diestl ,決定棄械不想再戰,Diestl 卻在戰爭結束前最後一刻被 Margaret 的男友 Michael 所殺,Michael 看到德軍就開槍完成任務,兩人完全不知道對方的身分。比起其他片裡如戰爭機器般的德軍,只有 Marlon Brando 飾演的德軍,會被賦予這麼深刻的人性吧!


Tony Judt 寫的《戰後歐洲六十年》裡直言 Marlon Brando 影響力遠遠超過因早逝而被高估的 James Dean,Marlon Brando 叛逆的形象,甚至他穿的皮衣形成流行潮,影響了歐洲二戰後出生的一代,接下來 40 年 Brando 持續叛逆直到辭世,他和他影響的年輕人和父執輩傳統的戰爭從未停止,現在回顧起來,他已經不只是一個電影明星,而是一個被寫進史書的歷史人物。

1999 年仍在世的 Marlon Brandon 被 TIME 時代雜誌選為 20 世紀 100 大人物之一,電影界只有他和 Charlie Chaplin, Marilyn Monroe 三人被選入!

1962 年 Marlon Brando 去大溪地群島拍攝新版的《叛艦喋血記》,這部片成了改變他人生的轉戾點,已經離婚兩次的 Brando 娶了大溪地女人 Tarita 只是開端,他買下一個小島想終生隱居在大溪地,對吩咐把骨灰灑在大溪地群島的 Marlon Brando 人生觀一定起了非常大的轉變 ,接下來 10 年 Marlon Brando 演了 11 部作品卻沒有什麼出色的代表作,客觀來看,這段時間正逢電視崛起,以及明星文化的崩潰期。

反之,大溪地群島所見更喚起了 Brando 的童年在中西部的 Nebraska 州和印第安原住民相處的回憶,讓 Marlon Brando 找到另一個生活重心 - 1963 年起他積極投入反殖民統治、反戰、種族平等的社會運動,志願演出《醜陋的美國人》(The Ugly American) 一片,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他後來拒絕領取 1972 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還派了一個印第安小女孩「小羽毛」出席 發表演說。

在電影產業嚴重縮水的 1960 年代,計畫趕不上票房變化,傲慢的 Marlon Brando 不再是十年前的偶像明星,第三次離婚,在大溪地和比佛利山兩地輪住的他成為一個焦慮的中年人,嘗試各種新的戲路!甚至轉任導演拍攝《獨眼龍》(One-Eyed Jacks) 都無法得到票房突破,60 年代末和 Steve McQueen, Robert Redford, Jack Nicholson 這一世代新秀比起來,Marlon Brando 已經成了八大公司眼裡的票房毒藥了!

新人導演 Francis Ford Coppola 1972 年提出方案,邀請他重出江湖演出《教父》,意外成了他人生第二高峰,剛開始 Paramount 公司持反對意見,並要求惡名昭彰公認不敬業的 Brando 簽署各項條款才准 Coppola 任用他!後來卻出現完全超乎 Paramount 公司想像的結局!!!隨著《教父》評價歷久不衰,年輕一輩津津樂道的老教父 Don Vito Corleone 卻已經不是我高中女老師所談及的年輕美男子 Marlon Brando 了。

老教父 Don Vito Corleone 也取代《飛車黨》裡的皮衣叛逆少年成為五六七年級對 Marlon Brando 的第一印象,跟《教父》有關的故事很多,我不再詳述。

接下來 30 年電影演出對遠離好萊塢的 Marlon Brando 已經不重要了,他也不願意花幾個月參與一部電影的拍攝,只有深黯 Brando 魅力的生意人仍在計算要花多少錢找他露臉?《現代啟示錄》、《超人》就花了幾百萬找他花幾個工作天客串演出,存糧豐富的 Marlon Brando 在 1980 年《現代啟示錄》就宣布退休不再演出!同時報紙上影劇版花絮新聞也提到他體重已高達 300 磅,活在自己的城堡裡,已不需要再出來掙錢。

1990 年看到他食言在 Freshman 客串演出時很興奮,2001 年看到他為了賺錢養家出來《鬼計神偷》(The Score) 參一角時就有點感傷了, Marlon Brando 在大溪地生的女兒 Cheyenne 是父親最寵愛的寶貝,Brando 認為她太單純,不准她進入美國這個複雜的環境,直到 1991 年結婚 Cheyenne 終於被父親安排到美國待產,她同行的大溪地丈夫卻被同父異母的哥哥 Christian Brando 無故射殺!Cheyenne 近乎崩潰,拖延到 1995 年回到大溪地島上吊自殺,品行不良的 Christian 入獄服刑,自責又窮於應付的 Marlon Brando 面臨晚年破產的問題,到了 2001 年只好拖著 300 磅又多病的身體 (如下圖) 出來客串討生活。


2001~2004 年間關於他的負面消息隨著他子女的事不斷被翻出來,Marlon Brando 私生活淫亂具有雙性戀的身分也攤在大眾面前,健康狀況不佳的 Marlon Brando 在 2004 年因病辭世,我認為對他是一種解脫。

Top 10 Marlon Brando Performances

馬龍白蘭度與同性愛人威利考克斯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娜迪亞之歌


羅馬尼亞籍的 Nadia Comanneci (中譯: 納迪亞柯曼妮絲) 1976年 14歲時成了蒙特婁奧運會上的明星。她成為在奧運會史上第一個獲得滿分10分的運動員,更贏得了3 面金牌,1 面銀牌和 1 面銅牌。回國後她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同個星期登上《時代》、《新聞周刊》和《體育畫報》封面,成為世界上至今唯一的人獲得如此榮耀。並且是第一位在奧運體操項目中獲得滿分10分的人。國際媒體紛紛選她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體操選手之一,她亦有「體操皇后」的美譽。
;:
有一個美國作曲者 Barry De Vorzon 在 1971 年作了一首長度稱為 Cotton's Theme 的音樂,夾雜在電影 Bless The Beasts And Children 原聲帶裡當背景音樂知名度極為有限,即使主打歌木匠兄妹唱的 Bless The Beasts And Children 也只爬到 Billboard 67 名。

1973 年電視連續劇 The Young and the Restless 首先注意這首ˇ Cotton's Theme,作者把原曲改寫成 2:48 的版本做為劇中配樂。

到了 1976 年這首 Cotton's Theme 拜美國掀起的「柯曼妮絲熱」重新引起注意,舊瓶新裝稍加延長後改名為 Nadia's Theme (The Young and the Restless) 拿來當電影肥皂劇的配樂,結果在 Billboard 排行榜上盤據 22 週,最高爬到第 8 名。

我記得 1980 年代首次在國內廣告聽到,接近 1990 年 CD 開始取代 Tape 時,我才第一次看到這首的介紹,我只記得跟柯曼妮絲有關。

今天突然想到,透過 Youtube 把這首找出來

2:48版本


3:24版本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Larry Hagman (1931~2012)


1980 年代最賣座的電視影集《朱門恩怨》(Dallas) 男主角 Larry Hagman 因癌症去世,80年代初《朱門恩怨》(Dallas) 是國內極少數能看到的美國電視影集,內容我印象不深,不過印象最深是從主題音樂影片看到美國的富饒,裡面的景象令發展前的台灣小孩目瞪口呆,像美式足球場、油井、富人莊園、超高玻璃帷幕大樓等,片中 Larry Hagman 戴著牛仔帽的形象非常特殊。我找到一段當時的影片,除了 Larry Hagman 還可以看到飾演母親在 1958 年演過《迷魂記》(Vertigo) 的 Barbara Bel Geddes (1922~2005) 等人。

除了電視影集之外,Larry Hagman 電影界 50 年都屈居配角,最近看到一部 1977 年突擊隊電影浪潮拍攝由 Michael Caine, Donald Sutherland, Robert Duvall 等人主演的《猛鷹突擊隊》(The Eagle Has Landed ) ,Larry Hagman 竟然也出現在片中,演一個暴躁沒有頭緒最後遭德國女間諜擊斃的美國少校。

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第一滴血 1982


發現最近是《第一滴血》(First Blood) 這部電影首映 (1982.10.22) 30 週年紀念,現在七八年級不知道當初這部電影有多轟動,以我的老家羅東為例:這部片上演兩個月之久,班上找不到任何一個男生沒去戲院捧場的,「藍波」(Rambo) 這個新名字的影響力超過了「洛基」(Rocky) 變成了 Sylvester Stallone 的新稱號,有段時間 Stallone 成為好萊塢第一高薪的男演員,懂得賺錢的 Stallone 趁機拍了多部評價不佳的「洛基」、「藍波」續集,我印象中 80 年代英雄主義的動作片漸漸成為主流,也捧紅了後續崛起戲路相近的 Arnold Schwarzengger, Bruce Willis, Steven Seagal, Nicholas Cage。

現在回顧這部《第一滴血》(First Blood) 電影,在天時的因素來看,他上映的時間實在是非常漂亮,我小時候 Beta/VHS 時代看了一大堆越戰片,內容主題幾乎都是拯救美國戰俘,那段時間戰敗的美國人也是不願面對現實,反而拍了一大堆安慰自己的電影,直到 1980 年《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這部片開始辛辣的檢討美國己身的問題 ,引來了勢力強大的退伍軍人協會抵制,扮演先烈的《現代啟示錄》還受到極大的爭議,到了 90 年代《現代啟示錄》重新上映時才發現《現》真是先知先覺之作!

不過《現代啟示錄》擋下浪頭之後,接下來幾年檢討越戰的《第一滴血》、《前進高棉》(Platoon) 路就走得比較平順了。


當時《第一滴血》只是一部期望不高的獨立公司低成本作品,只能說改編劇本寫得非常好,敘述戰爭退伍後的 John Rambo 到了 Oregon State 小鎮想要拜訪老戰友 Barry,卻發現最後一個戰友 Barry 已經因越南戰場感染的不知名病身亡,洩了氣的 Rambo 忽然失去目的就在異鄉小鎮裡遊蕩,地方警長 (Brian Dennehy 飾演) 把他視為外來流浪漢想修理他來顯示一下威風,小鎮警員此舉引來綠扁帽突擊隊員 Rambo 最深層的戰鬥意志,Rambo 還擊導致副警長身亡,Rambo 被點燃戰火後逃入他最熟悉的森林、礦坑、廢墟裡,備戰一切回到戰鬥模式,Rambo 以及警長雙方都不顧外來綠扁帽軍官 Trautman (Richard Crenna 飾演) 的調停,以置對方於死地為目的,最後 Rambo 主動展開報復幾乎毀了整個小鎮。

片中最有名的一句對白是 Rambo 透過對講機告訴昔日長官 Trautman: 「是他們 (地方警察) 逼我留下第一滴血的」

現在看這樣的劇本並不陌生,不知已經在電視上看過多少類似的 B 級片了,但是 30 年前《第一滴血》(First Blood) 算是首開如此劇本英雄片之例,而且全場緊湊幾乎無冷場,我記得開始沒多久有一橋段 Rambo 遭到直升機追殺看似已無轉機,這時他跳下懸崖利用濃密樹枝的緩衝落地救回一命,但是用想像就可以知道那樣有多痛,比起其他英雄片刻意忽略傷痛,或是讓英雄本身根本刀槍不入。全身是傷的 Rambo 痛得尖叫,但是接下來 Rambo 還要自己縫合傷口,比起互相殺戮,這一段更是殘忍得讓我不敢直視。

一部內容緊湊的動作片,並成功的連接到當時美國不願明說的心病-越戰症候群,最後一段身為社會邊緣人的 Rambo 和長官 Trautman 的對白直到痛哭最讓人動容,幾乎注定了這部片的賣座。

《第一滴血》(First Blood) 裡面的長官 Trautman 原本屬意已經多次在越戰片裡演出軍官角色的 Lee Marvin (1924~1987),當時 Lee Marvin 健康不佳,改由曾經來台拍攝《聖保羅砲艇》的 Richard Crenna 接手,回想起來很可惜,沒看到 Lee Marvin 和 Sylvester Stallone 同台演出。

這部片的配樂是由 Jerry Goldsmith 所做,之前的電影配樂的歷史談過在 1982 年時電子配樂尚未普及,偏低的電影制作成本沿續自 60 年代以來以歌曲為主的風潮,《第一滴血》這部電影劇情緊湊不需要太搶眼的配樂搶鋒頭,這部片的配樂小而精巧,用 It's a Long Road 這首歌作為收尾有畫龍點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