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Billy Wilder, Billy Wilder and Billy Wilder

In his Oscar acceptance speech, "The Artist" director Michel Hazanavicius said he wanted to thank three people: "Billy Wilder, Billy Wilder and Billy Wilder."

這次奧斯卡獎最佳導演得主《大藝術家》Michel Hazanavicius 獲獎最有趣的一句致詞。

Billy Wilder (1906~2002) 原籍奧地利猶太人,是編劇出身後漸漸跨足導演,我觀察 Billy Wilder 有個特色是他不需要高成本多幕多角色的劇本,他厲害之處是再怎麼簡單的原著劇本到了他手下總是能轉化成精采沒有冷場的腳本 script。

我推薦認識 Billy Wilder 的代表作品是《日落大道》、《戰地軍魂》、《失去的週末》、《七年之癢》、《熱情如火》、《公寓春光》以及幾乎被遺忘的《開羅諜報戰》(Five Graves To Cairo)

這部片敘述一個英軍下士 Bramble 在沙漠裡落單被某旅館救了一命,稍後隆美爾將軍卻徵用此旅館作為指揮總部,他接手德軍敵後人員的證件以求保命,卻沒想到接著一群被俘的英國將領也進了此旅館,Bramble 要如何在各族群間存活下去呢?

這部片是 1942 年北非戰爭時拍攝的時事片,現在回頭來看完全是 Billy Wilder 「唬爛」自創的劇本,拍攝時 Billy Wilder 找來原籍奧匈帝國的 Erich von Stroheim (1885~1957) 飾演當時仍在世的隆美爾將軍,把隆美爾的性格敘述得相當正面,嚴肅且帶著幽默感,現在回頭來看算是最標準的 Billy Wilder 模式電影。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鳳飛飛 (1953~2012)


今天很震驚聽到鳳飛飛病逝的消息,現在 35 歲以下這輩無法想像她當年有多紅?我認為她才是台灣歌壇的皇后,她親切的形象征服了台灣市場,把歌星這種職業平民化,我國中老師形容的「長得像女工,因此受到女工歡迎」,出身中下階產的我可以感受這句話,那時我老媽也是她的歌迷會買她的唱片,《流水年華》、《楓葉情》、《我是一片雲》、《掌聲響起》、《祝你幸福》,即使我也每一首都會唱。

相較起來,鄧麗君主要的市場在日本,每年只有重要節日時才出現,和歌迷距離較遠,沒有歌友會這類組織就感受不到熱力。

1979 年鳳飛飛在羅東林場拍攝電影《春寒》,我是一個不滿 10 歲的小毛頭跟著玩伴去湊熱鬧,住在附近熟悉地形的我突破重圍溜進拍攝現場,那天親眼見過鳳飛飛一整天,我心裡一直很懷念這段記憶。直到前幾年在書局翻到一本多位日本攝影家的以台灣鐵路為題材拍的攝影集《祕境。羅東林鐵》,裡面竟然看到 1979 年拍片那天日本攝影家拍的照片,又重拾我那天的記憶:

陰雨、蒸汽火車、日本兵裝、白布輓聯、泥濘地、日式磚瓦屋 ..... 等。

攝影師還拍的幾張溜進去的小孩,可惜的是沒拍到我!

我翻拍兩張照片,其中左列第一張明顯看到陳松勇列於其中。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The Greatest Series of Soundtracks returns!

我用的標題是美國讀者說的!

之前提過在 1970 年代 George Korngold 當製作人, Charles Gerhardt 指揮的 "讀者文摘 Classic Film Scores" 果然在 2010 年 10 月以及 2011 年 3 月分兩次悄悄的由 SONY 全套重新發行,我看到 Charles Gerhardt 的大名之後馬上跑步把缺口統統捕齊!

1970 年代曾經應景另外出了一片《星際大戰》(Star War),這次徹底復古不再重新發行。

CD 封面也從 1989 年那一次發行的銀灰色系列改為金黃紅色系列,每一片的封面都大同小異,他的分類邏輯倒是有點亂,我一直到最近才搞懂!

一部分按配樂大師來分:Franz Waxman, Miklos Rozsa, Max Steiner, Dimitri Tiomkin, Bernard Herrmann, Alfred Newman, David Raskin 各一片,專替華納編寫曲風最華麗的 Erich Korngold 則分到兩片,這樣就九片了,例如左列 Sunset Boulevard / Gloria Swanson 為封面這一片並非只摘錄《日落大道》而是摘錄 Franz Waxman 在黃金時期的代表作,還有 Rebecca, A Place in The Sun, The Philadelphia Story 等等。

另外 Max Steiner 作曲長達 43 分鐘的 Gone With The Wind 獨立出一片,以 Bette Davis, Humphrey Bogart, Errol Flynn 三位大明星主演的電影為軸各收錄一片,這樣總共 13 片。

這樣難免會有些小重疊,例如 Bette Davis, Errol Flynn, Erich Korngold 同屬華納公司,就出現了重複收錄的現象。

我很喜歡 George Korngold, Charles Gerhardt 這樣的組合,在黑膠唱片時代找來錄音大師 Kennith Wilkinson 對 Golden Age 的電影配樂作一個整理,先收集一套再說。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Ben Gazzara (1930~2012)


資深演員 Ben Gazzara (1930~2012) 因胰臟癌病逝,義大利裔的 Gazzara 年紀和 Marlon Brando, Rod Steiger, Robert Vaughn, Steve McQueen 相近,但是外型較平凡的 Ben Gazzara 經過 Lee Strasberg 的訓練班之後,戲路相當廣,在舞台劇、電視、電影三方面都不缺席,50~60 年代機運不錯,有機會跟 James Stewart, David Niven, Fredric March, Anna Magnani 等上一輩的明星合作,印象比較深的作品有《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雷瑪根鐵橋》(The Bridge at Remagen) 、《海上驚魂三十天》(Voyage to Damed)等等,60年代末以明星為賣點的電影工業轉型,外型不突出的 Ben Gazzara 也漸漸轉型,70 年代他和編導演三棲的好友 John Cassavetes (1929~1989) 合作演了五部電影。

硬底子的 Ben Gazzara 1980 年之後大多扮演配角或 B 級片男主角成為多產型的演員。

John Cassavetes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亂世佳人》幕後選角的故事


記得我小時候,《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被捧為影史第一鉅片,在 1939 年那個大蕭條時代,黑白電影預算僅數十萬美元,John Wayne 主演的 B 級西部片預算更不到十萬美元,製作人 David O. Selznick 提出 350萬美元預算的彩色電影《亂世佳人》案,片長超過三小時,有對白的演員超過 50 人,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2000 人,在那個時代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手筆,提醒大家 1939 年是一個沒有特效一切必須「純手工」製作的年代,例如上面這張劇照現在用動畫技術就能解決,《亂世佳人》卻真槍實彈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900 人,加上背後難以估計的道具、化妝、服裝成本,卻只出現不到兩分鐘!

關於《亂世佳人》原著《飄》的故事,我懶得再寫了,直接從網路上擷取:

《亂世佳人》作者密契爾 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 在報社當了四年記者之後,她因為腳部受傷,行動不便,只得辭職在家。丈夫從圖書館借書回來給她打發時間,她幾乎把圖書館的文學書都看光了,丈夫開她玩笑:「妳何不也寫本書來瞧瞧。」她聽了倒是認真的寫了起來,描述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故事,那年她26歲。(註 : 她的祖父曾經是南軍將領)

過了十年,1936年6月30日,該書發行首版,那就是史上最賣座的電影改編原著之一:《飄》(電影譯成《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書出版的第二年(1937),得了美國文學界的大獎 (Pulitzer Prize「普立茲獎」)

《出版週刊》為《飄》撰寫了長達三頁的廣告文字,其中寫道:“書中的人物是Mitchell小姐一直與之生活在一起的人,書中的空氣也與她自出生以來便一直呼吸著的一模一樣。”

《紐約世界電訊》的圖書專欄裏寫道:“即將出版的內戰小説《飄》將毫無疑問會從它問世起便統帥暢銷書排行榜。”

《紐約郵報》寫道:“……驚人的小説傑作,它太堅實太重要,以至不能不進入美國文學的永恒軀體內……在所有關於內戰及其後歲月的小説裏,它是遠遠走在前頭的最優秀的一部。”

《出版商週刊》宣稱:“《飄》很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美國小説。”

1936 年夏天正值美國大蕭條時期,民眾的資訊來源倚賴收音機以及圖書館,當時一本出版書能賣一萬本就算及格了,出版商對《飄》這本書設定銷售目標是 28,000本,在前述媒體的讚美之下,出版第一週就達到設定目標,第一個月達到 178,000本,1936 年底銷量奇蹟似的直逼 100萬本!

書中敘述南北戰爭造成南方貴族因家道中落進而陷入貧窮飢餓,像 Scarlett 原本不需負擔家計的嬌嬌女飽受折磨後痛下決心發誓:要改採積極的生活態度,即使偷、搶、騙都要重新站起不再為飢餓所苦!另一個貴族女 Melanie 外表柔弱內心堅強,以兩人為主軸的故事直觸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民眾心靈深處。

最初偏好的女主角人選 Miriam Hopkins
1930年代末期美國採取孤立主義,不理會歐亞大陸法西斯戰爭前夕氣氛的緊張氣氛,社會話題明顯單純許多,銷量直逼 200 萬本的《飄》進而成為全民的話題,聰明的電影製作人David O. Selznick (1902~1965) 經過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牽線在小說發行一個月後的 1936 年 6 月 30 日以 5 萬美元買下這本書的拍攝版權。

提到改編成電影,作者 Mitchell 以及前述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意見都偏好由亞特蘭大出生的女星 Miriam Hopkins (1902~1972) 飾演女主角 Scarlett ,Miriam Hopkins 面臨的問題是年齡偏大 1936 年時已經 34 歲,柔弱的女配角 Melanic 由身高僅 153 公分的默片時代女星 Janet Gaynor (1906~1984) 飾演,男主角 Rhett Butler 船長呢?作者最喜歡英國男星 Ronald Colman (1891~1958),但礙於口音問題可能要改用美國影迷最熟悉的 Clark Gable,至於第二男主角 Ashley Wilkes 她認為演過《叛艦喋血記》的 Franchot Tone (1905~1968) 最合適。

比較務實的 Selznick 接到前述意見的電報後四天後回應:他對這個改編案極具信心,關於男主角的話,他偏好另一位知名男星 Gary Cooper

初期最熱門人選 Tallulah Bankhead
接下來 1936 ~ 1938年底之間,礙於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本人與聯美公司的舊約,不能立即開拍電影,Selznick 就用這兩年空檔展開一場精緻周詳高成本的準備工作,預計 1938 年底開拍將此計畫付諸實現,其中女主角 Scarlett 的選擇攸關著整部電影的成敗,整個美國從電影迷羅斯福夫人到無業遊民都在關注這個話題,Scarlett 候選人從一線女明星到業餘演員到星探獵物,下到年僅 21 歲尚未成名的臨時演員 Susan Hayward 上到年近 40 歲的 Jean Arthur, Irene Dunne 都不願放棄機會,後來統計有 1400 人參加面試,除了原籍瑞典,英文不夠標準的 Greta Garbo 之外都不放過機會,這場眾女星之間的較勁在 1980 年甚至被拍成電視劇 Scarlett O'Hara War ,我讀過好幾個女星的回憶錄,Bette Davis, Katherine Hepburn, Vivien Leigh, Jean Arthur 都在第一時間搶讀小說,每個女星的心得好巧都是 :

毫無疑問,我是最適合演 Scarlett O'Hara 的第一人選!

這場競爭初期熱門人選是眾議院院長女兒正統南方人 Tallulah Bankhead ,以及謠傳用床上功夫征服製片人 David Selznick 和男主角 Clark Gable 的蛇蠍女星 Joan Crawford。

1400 名應試者只有 19 人獲得試鏡資格,再從這 19 人裡選出女主角。

維基百科 wiki 提到參與爭取這個角色的一線女星名單如下:

Jean Arthur, Lucille Ball, Tallulah Bankhead, Joan Bennett, Clara Bow, Joan Crawford, Bette Davis, Frances Dee, Olivia de Havilland, Irene Dunne, Joan Fontaine, Greer Garson, Paulette Goddard, Susan Hayward, Miriam Hopkins, Katharine Hepburn, Carole Lombard, Ida Lupino, Merle Oberon, Norma Shearer, Barbara Stanwyck, Margaret Sullivan, Lana Turner, Shelley Winters, and Loretta Young. 

其他媒體提到的還有 Nancy Coleman, Diana Barrymore, Ellen Drew, Anita Louise, Brenda Marshell, Margaret Tallichet, Linda Watkins

到最後一輪選拔才被淘汰三人 Jean Arthur - Paulette Goddard - Joan Bennett


1938 年 12 月 10 日前述的女主角仍未定案,團隊先開拍火燒亞特蘭大城的片段,就在這一天還沒參加女主角試鏡卻滿懷希望的英國女星 Vivien Leigh (1913~1967) 跟隨丈夫 Laurence Olivier 來到亞特蘭大拜訪 David Selznick 的弟弟 Myron,12月10日晚上 Myron 看到 Vivien Leigh 驚為天人!馬上將她介紹給老哥 David Selznick 說:I want you to meet Scarlett O'Hara


最後勝出的 Vivien Leigh
我看過一則八卦新聞說 David Selznick 看到 Vivien Leigh 時忍不住說「Oh ! Scarlett!」,資料記載 Selznick 跟導演 George Cukor 這天晚上已有共識 Vivien Leigh 是上天的禮物,歷時兩年的女主角選戰就在她出現那一瞬間宣布結束。

不過 Scarlett O'Hara War 稱得上是當時全國注目的一場競賽,還是要照表面公式跑一下作業流程以維持公平性, David 對外宣布 Scarlett 最後將從 Jean Arthur, Paulette Goddard, Joan Bennett 以及最後冒出的 Vivien Leigh 四名女星中選出,原本被認為呼聲最高的《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女主角 Paulette Goddard 因戲外與共產黨色彩濃厚的 Charlie Chaplin 鬧緋聞並隱瞞已婚身分,這在基督教背景政治立場偏右的好萊塢是極度大忌而遭 David Selznick 剔除,Vivien Leigh 榮膺女主角冥冥之中註定這部片能成為經典鉅作的關鍵。

David O. Selznick 當時有個應付公眾媒體的標準說法是 :

"Vivien Leigh 的父母分別是愛爾蘭人和法國人,剛好和 Margaret Mitchell 小說裡的 Scarlett O'Hara 相同!這真是上天冥冥之中安排給本片的最佳禮物 ....blah ... blah ...."。

獨立製片人 David O. Selznick 開始大手筆拍攝時,這部片的發行權必然也引來了各大電影公司的覬覦。

Olivia de Havilland
男主角方面,如前所述製片人最屬意的是男星 Gary Cooper,偏偏 Cooper 和另一家獨立公司 Samuel Goldwyn Production 有約在身,這家公司與聯美 (United Artists) 有策略聯盟關係,一旦涉及合約和發行都可預知困難度極高!無望演出的 Gary Cooper 對這部全國注目的電影說了一大堆負面的評語,不曉得他是真的沒興趣還是葡萄酸心理?

David Selznick 有興趣的候選人還有演華納公司 (Warner Bros.) 一系列中世紀古裝片出名的澳洲男星 Errol Flynn (1909~1959),以及剛藉由《叛艦喋血記》、《火燒舊金山》等賣座片當選 1937 年 King of Hollywood 聲望最高的 Clark Gable。

華納公司跟這部電影的故事也很有趣,1930 年代中期華納以黑白警匪片為主,麾下第一號女明星是獲得 35, 38 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1908~1989),Bette Davis 讀過小說之後看出這部劇本的無限潛力,要求老闆 Jack Warner 買下版權拍攝,當然了條件是 Bette Davis 要親自上場演女主角,結果等到 David Selznick 得標之後 Jack Warner 才後悔不已。

後來華納知道 David Selznick 經費不足,主動接觸後提出「乾脆我們把 Errol Flynn, Bette Davis, Olivia de Havilland 三個人 (傳說還有第四個人 Henry Fonda) 都借給你們,拍完後由我們取得發行權!」

華納首席女星 Bette Davis

華納招牌人氣女星 Bette Davis 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舉辦的「你認為誰適合擔任 Scarlett 」投票囊括 40% 選票高踞第一,急著想染指女主角寶座卻又心直口快的 Bette Davis 希望老闆借人,卻發難表示不願和年紀比她小的 Errol Flynn 搭檔演出!多年後回頭看這件事,想當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打進了最後 19 人名單並未如願,不過 David Selznick 跟華納接觸這件事對本片實質的幫助就是促成了 Selznick 有機會接近評估 Olivia de Havilland,促使她打敗了第一女配角 Melanic 原先的熱門人選 Janet Gaynor, Dorothy Jordan, Julie Haydon, Andrea Leeds 等人,Selznick 讓華納在 1938 年 12 月正式外借 Olivia de Havilland 給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出演 Melanic 一角。

關於 Olivia de Havilland 獲選還有另一個比較八卦的說法,已經在 Joan Fontaine 那邊說過了不再重複。

不過我看過 Errol Flynn 晚年口述回憶錄 My Wicked,Wicked Ways 卻隻字未提由他演出《亂世佳人》男主角這件事,表示 Errol Flynn 只是一個還不成熟的方案。

比起華納公司,米高梅 MGM 公司比起 Warner Bros. 就老謀深算多了,MGM 老闆也就是 Selznick 的老東家兼岳父 Louis B. Mayer 大方出借 Clark Gable 成全女婿以交換這部電影的發行權,大多數人以為《亂世佳人》是米高梅 (MGM) 公司出品,這句話定義不清楚,應該說是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拍攝,米高梅 (MGM) 公司發行。Clark Gable 私下推薦熱戀中的未婚妻 Carole Lombard 擔任女主角,不過已經詳讀小說數年的 David O. Selznick 深黯女主角的重要性,即使 "King of Hollywood" Clark Gable 也無法左右他的堅持。

Vivien Leigh, Olivia de Havilland, Clark Gable 都解決了,相較起來第四個角色男配角 Ashley 就比較單純了,Selznick 讀過小說後心目中的首選是 33 歲的英國男星 Ray Milland (1905~1986),現在回頭來看 Ray Miland 的外型確實非常搭配,不解的是 Selznick 卻沒有動手付諸行動,他試用 Robert Young, Douglas Fairbank Jr, Jeffery Lynn 多人之後簽下已經 45 歲的英國男星 Leslie Howard (1893~1943) 來演小說裡年紀 20 歲出頭的 Ashley,我們擔憂的問題 Leslie 自己早就預見了,那就是 : "自己太老了"!

對前額稍許光亮的演技派男星 Leslie Howard 而言演技方面絕對沒問題,片裡 Ashley 一開始就看出南軍前途不樂觀,跟他此時的心情完全相同,場外 Leslie Howard 憂心英國打不過納粹!亡國感在即!Leslie 表示不習慣好萊塢的環境過得並不快樂,拍完片立刻返回戰爭中的英國,四年後1943 年 Leslie 搭乘英國飛往中立國葡萄牙里斯本的班機遭納粹空軍擊落,英年早逝的 Leslie 在有限生命裡,留下對《亂世佳人》盡是些負面的評論 。




參考資料 : 電視劇 : 誰將成為郝思嘉 ?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延續 60 年的演出

前 : Charlie Chaplin, 後 : Claire Bloom

Claire Bloom in The King's Speech



2011 年《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 片中戲份不多的皇后,查了 IMDb 才知道是英國資深女星 Clarie Bloom ......

Charlie Chaplin (1889~1977)的政治立場和 Edward G. Robinson 極為相似,偏左且對蘇俄友善,當然 Chaplin 在1940 年代末期也遭演員工會 SAG (Screen Actor Guild) 指為共產黨,他在 1952 年決定離開已居住 40 年的美國,誓言不再進入美國國境!回到英國之後,63 歲已經五年沒有拍電影的 Chaplin 想用新作品證明自己寶刀未老,他籌拍一部敘述過氣明星重返舞台的《舞台生涯》(Limelight),Chaplin 親自挑選舞台劇出身年僅 21 歲的 Clarie Bloom 出任《舞台生涯》女主角,也開啟了Claire Bloom 的演藝生涯最盛期間。

黑髮的 Claire Bloom 是東歐白俄羅斯移民具有猶太人血統,她把握生涯黃金期和 Richard Burton, Laurence Olivier, Yul Brynner, Cheston Heston, James Mason, Paul Newman, Lawrence Harvey, Sean Connery, Anthony Hopkins, 德裔男星 Curd Jurgens, 義大利男星 Alberto Sordi,還有曾經和她結婚的 Rod Steiger 等人搭配演出過。

從 Charlie Chaplin 到現在,Claire Bloom 真是一本活字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