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FI 100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FI 100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Olivia de Havilland (1916~2020)


到了 2020 年,仍然在世聲望最高的資深影星 Olivia de Havilland  (中譯 : 奧莉薇亞德哈維蘭) 到了 7 月 26 日仍然不敵歲月招喚,因自然因素以 104 歲之齡去世。1935 年正值電影的黃金時期,19 歲的 Olivia 就與華納公司簽約演出,成名作應該是與當紅男星 Errol Flynn 合演的《鐵血船長》(Captain Blood),接下來一直到 1943 年七年間,她和 Errol Flynn, Fredric March, Bette Davis, Henry Fonda 等班底合演了 8 部古裝冒險電影 ,Erich Korngold 負責寫配樂的《羅賓漢》(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江山美人》(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 等等,但是這八部電影對普通影迷來說知名度不高,她給人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外借給 David Selznick 拍攝的《亂世佳人》,這個故事已經介紹過了

到了合約期滿的 1943 年,她與華納的七年合同到期。二戰時期缺少演出機會被冷凍了6個月,等於耽誤了 6 個月的工作時間,為此,華納命令 Olivia 必須延長工作6個月來彌補。 這是當時好萊塢製片公司的一條潛規則。 而當時加州法律規定,禁止僱主首次僱傭一名員工超過7年,比她聲望更高的影后 Bette Davis 也曾經和華納訴訟後,最終失敗。

Olivia de Havilland and Errol Flynn


1943年8月23日,Olivia de Havilland 寧可停止一切工作,暫不接受其他公司的協調暗盤,起訴華納兄弟公司,要求不履行「彌補工期」這一規定。 1944年12月8日,法院判決 Olivia 勝訴。 並且,任何電影公司都必須遵守七年工期規定,不得以此為理由延長演員工作時間。

這個官司判決影響無數後代藝人,成為除了《亂世佳人》之外讓她名留青史獲得尊敬的原因,Olivia de Havilland 在一個女星的黃金期付出停止工作三年的代價。

1946 年 Olivia de Havilland 重回影壇,短短三年間靠《風流種子》(To Each His Own)、《千金小姐》(The Heiress) 拿下兩次奧斯卡獎影后,不過我個人最喜歡是敘述精神病院故事的《毒龍潭》(The Snake Pit)

接下來 50, 60 年代 Olivia de Havilland 的年紀漸長外型不易突破,沒留下什麼重大的作品,接下來給人印象最深是她和親妹妹 Joan Fontaine 兩人不和的八卦故事



近 20 年隨著黃金時期明星凋零速度遠超過想像,長壽的 Olivia de Havilland 即使晚年沒甚麼重大作品,聲望卻節節高升,2003 年美國演藝協會花大心力把還活著的奧斯卡得主湊齊,就交由 Olivia 壓軸介紹,17 年後還是跟著前輩們走入歷史


參考 :  Olivia de Havilland 和 Joan Fontaine 不合的故事
            Joan Fontaine (1917~2013)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十九世紀的土地開發糾紛~狂沙十萬里 1968



Sergio Leone 1966 年拍完鏢客三部曲 (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 裡評價最高的《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之後,毫無疑問,他風格獨特的通心粉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 已經獲得了美國電影市場接受,讓美國八大公司從懷疑嘲笑轉為肯定,聯美 (United Artists) 公司首先提出方案邀請 Sergio Leone 拍攝一部西部片,提出演員可選擇人選有 Charlton Heston, Rock Hudson, Kirk Douglas 卻遭 Sergio Leone 拒絕!Sergio Leone 選用演員的邏輯和美國 John Ford 之類的傳統派系不同,Leone 不遵循好萊塢的一線明星市場秩序,回頭看他在鏢客三部曲重用的 Clint Eastwood, Lee Van Cleef, Eli Wallach, 都是不可能被 John Ford, Fred Zinnermann, John Sturges 選上當一二號男主角的人物。

Paramount 提出《黃昏三鏢客》四倍預算的 500 萬美元邀請 Leone 拍攝新片,聰明的 Paramount 唯一條件是送上 Leone 最喜歡的老牌演員 Henry Fonda,Henry Fonda 當時已經 63 歲,從 1960 年開始漸漸只能接一些戲份比較不重的低成本劇本,參與《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 也只能演個戲份輕一點的資深軍官,突然又要回頭和一個異國導演合作 20 年前流行的西部片,自己也萌生猶豫,不過剛剛與 Sergio Leone 合作《黃昏三鏢客》的好友 Eli Wallach 大力勸進說服了他。

Henry Fonda, Charles Bronson
Claudia Cardinale, Jason Robards

新片《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最重要的男主角 Harmonica 一角在 Clint Eastwood 拒接之後,Sergio Leone 找來心裡內定的第二號人選~剛在英國拍完《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 的 Charles Bronson 演出,Sergio Leone 又提拔了在影壇只能算 C 咖的電視演員 Jason Robards 演出另外一個戲份相當重的流浪漢 Cheyenne,跟前面三部曲最大的差異是這部片有一個貫穿全片的女主角,她片中角色是一個從法屬 New Orlean 洗盡鉛華下嫁到西部的法裔女子,Sergio Leone 挑選 1963 年已經在義大利演過 Fellini 名片《8 1/2》的 "CC" Claudia Cardinale 主演。

義大利籍的 Sergio Leone 卻熟讀十九世紀美國南方史,把《狂沙十萬里》故事設定在 1865 年之後太平洋鐵路所引發的一個小故事:

愛爾蘭移民 McBain 看上橫渡美國的太平洋鐵路預定路線將經過一個小地方叫 Sweet water,這是極少數有足夠水源的駐點,他洞燭機先買地住下並準備未來在這裡經營車站服務,同樣的,地方房產大亨 Morton 也看到這樣的商機卻晚了一步,因此 Morton 花錢雇用知名的惡煞 Frank (Henry Fonda) 殺掉 McBain 全家並試圖嫁禍給剛越獄的知名惡棍 Cheyenne (Jason Robards)
從大都市 New Orlean 洗盡鉛華趕來卻遲到的 McBain 未婚妻 Jill (Claudia Cardinale) 成了寡婦卻不輕易向惡勢力投降,拒絕房產大亨的各種軟硬招降方法,除了自己堅強的個性之外,身邊也出現了兩個為了己身立場而間接支持她的外來人,一個是想殺 Frank 復仇的 Harmonica (Charles Bronson),一個是之前遭嫁禍的 Cheyenne ,反倒是 Frank 發現土地利益遠超過他行兇所能及,回過頭來跟跛腳的 Morton 起了內鬨,接下來就是你想像的:Frank 綁票 Morton 強暴 Jill 讓她徹底死心後親自介入土地拍賣會,再以黑社會力量圍標。。。
Harmonic 阻止圍標的發生幫失望的 Jill 留下土地,並協助 Frank 度過下屬的叛變謀殺,Harmonic 看似不合邏輯的行為其實中心思想只有一個 ~ 他要親自手刃曾經殺害兄長的 Frank,而殺人無數的 Frank 早已不記得眼前這個怪人曾經跟自己有過節的人,最後的對決裡 Harmonic 拔槍殺了已顯老化的 Frank,死前看到 Harmonic 的口琴才想起他是誰。 

這樣的劇本像不像台灣常發生的拒絕拆遷或是政府徵收後從中獲利的故事?




Sergio Leone 仍然不改前面三部曲的延續自 30 年代的歐洲電影風格,刪掉不需要的對白,盡量讓表情讓眼神說話,讓觀眾自己去拼湊劇情,我在想就是因為如此,所以總是需要夠多的人生歷練才能讓 Leone 看上成為能減少言詞用表情演戲的演員。

由好萊塢出資的《狂沙十萬里》跟前面的三部曲最大不同是擁有充足的預算,Sergio Leone 花了更多預算在考證並重現 19 世紀西部開拓史的真實面貌,對於火車站、建造鐵路的現場、兼營旅館的酒吧、民家家具、私人火車內部,考證遠比 30~60 年代的任何一部美國本土西部片還要考究,精緻程度比起預算短缺的三部曲更讓觀眾不得不相信這才是真正的 "Once Upon  A Time"!不像美國式西部片酒吧跟現代的比起來就只差個日光燈而已!

跟前面三部曲比起來,這部片拍攝地點以美國境內的 Arizona 取代 Sergio Leone 孰悉的西班牙,發音也從義大利語改為英語發音,這樣應該是符合美國片的要求,有趣的是《狂沙十萬里》完全沒有獲奧斯卡的任何一項提名,現在回首看《狂》片每一個取景信手拈來盡是攝影藝術之作,就像不知名酒莊的作品數十年後才得更多品酒者的肯定,我記得在 1980 年代那個工廠化的年代想起《狂沙十萬里》第一直覺是 Ennio Morricone 所作的配樂,反倒是劇情較少引起討論, 21 世紀現代人察覺藝術品的稀缺和流失危機,再回首《狂》片各種新的正面評語開始後知後覺的湧入

  • Time named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as one of the 100 greatest films of the 20th century.
  • In They Shoot Pictures, Don't They's list of the 1000 Greatest Films,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is placed at number 62.
  • Total Film magazine placed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in their special edition issue of the 100 Greatest Movies.
  •  In 2008, Empire held a poll of "The 500 Greatest Movies of All Time", taking votes from 10,000 readers, 150 filmmakers and 50 film critics.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was voted in at number 14, the highest Western on the list.



我再度提出翻譯電影配樂史時,從 1998 年 New Yorker 雜誌上看到的一句話:

一部成功的電影就像一座完美的中世紀的哥德式大教堂,劇情、剪輯、佈景、音樂、演技等,每個細節都是值得品味令人讚賞不已的藝術品,就像過去的《迷魂記》(Vertigo)、《教父》(The Godfather)、《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唐人街》(Chinatown)。 

如我要我挑選《狂沙十萬里》的缺點那就是劇情太過單純,從開始沒多久觀眾就可推測出後面即將上演的復仇戲碼,導演 Sergio Leone 應對方法是將步調放慢,加進許多小細節,舉例來說,一開始三人在車站等待 Harmonic 到達的橋段刻意增加了囚禁站長、蒼蠅擾亂等細節竟然能長達 10 分鐘之久!在營造 Henry Fonda vs. Charles Bronson 的最後決鬥之前,如果把聲音拿掉,實際上這是一部對談多又冗長的電影,不過這些缺點卻被 Ennio Morricone 傳世經典級的配樂所巧妙掩蓋了,Ennio 用口琴代表 Harmonic 的出現,輕鬆的哨子聲代表面惡心善的 Cheyenne,女高音聲代表哀傷的 Jill,懸疑性的打擊樂象徵 Frank 幫派的出現,減少延續自廣播那種話劇性的敘述,讓觀眾自己用眼睛和耳朵隨著劇中人物冒險前進。這部片能夠被認為是 "值得品味令人讚賞不已的藝術品",Ennio Morricone 毫無疑問是第二號大功臣!

關於《狂沙十萬里》配樂我 2007 年另有專文介紹,現在回看顯得不足,有機會再另外補強。


參考:Gabriele Ferzetti (1925~2015)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激起最深層感動的《怒火之花》 1940



1981 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發終身成就獎給 76 歲高齡卻始終與奧斯卡無緣的 Henry Fonda (1905~1982),他出場的配樂是台灣中學生耳熟能詳的美國民謠 Red River Valley,內行影迷聽起來是有歷史緣故的,這首民謠出現在 Henry Fonda 畢生最有名的代表作 1940 年的《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裡,有一段他拉著母親邊跳舞邊唱著這首歌,殘酷的事實是後來他必須逃亡再次離開母親和家人。

1930 年代正逢美國的大蕭條時期,和美國對照起來,蘇俄和德國的計畫經濟火熱進行中,在美國歷史上力量薄弱的共產黨此時稍稍冒出芽了,以好萊塢為例,東歐移民 Edward Robinson 為主親左派和偏右的影星正展開一場惡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John Steinback (1902~1968) 所著以最底層流民為劇本的社會紀實小說 The Grapes of Wrath (憤怒的葡萄) 選擇在 1939 年這個敏感的時間問世,這本書雖然在部份州被列為禁書,不過我查了一下資料  The Grapes of Wrath (憤怒的葡萄) 問世的第一年就賣了 40 萬本。

1939 年,同樣經由暢銷小說改編的 Gone With The Wind 電影版上映 反應熱烈,可想見各家電影老闆們必然將眼睛餘光轉向正在市場上熱賣的 The Grapes of Wrath ,接下來立刻展開一場 The Grapes of Wrath 電影拍攝權喊價戰,這次拿下版權的是福斯公司老闆 Darryl F. Zanuck。

L:Henry Fonda, R:Jane Darwell

這部片在 1939 年 10 月也就是德軍入侵波蘭後一個月開拍,各方觀察原本態度中立的美國即將捲入歐戰,立場一向支持政府的 Darryl F. Zanuck 了解在此時拍《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非常敏感,這部片的劇本就足夠扣上「替共產黨說話」的大帽子,Zanuck 考量後選擇政治立場和他自己相近的 John Ford 執導,經驗豐富的 John Ford 抓住要領只花 40 天就拍攝完成,結果立場偏右後來受海軍徵招拍攝軍事宣傳片的 John Ford 拍出來還是引起爭議,1940 年 1 月公開上映果然造成轟動。不只是在票房、影評、輿論方面的震撼,《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這部片更提升一層級成為國內 / 國際政治宣傳工具,首先是美國國內中西部以 Oklahoma 為主幾州禁止這部片拍攝,等到二次大戰後進入冷戰的 1948 年,美國國務院曾經阻撓它在西歐上映,反倒是《怒火之花》被蘇俄史達林政府直接點名特批准在莫斯科上映。

這部片力量到底有多大?可以讓各國政府在背後角力插手干涉?

我的定位是《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確實是由 John Steinback 左翼文學作品改編,卻也是美國電影裡最令人感動的一部。



劇情敘述 Oklahoma 州農民 Joad 一家人土地抵押遭查扣,隨著幕後大財團的土地兼併計劃,長遠而言 Tom Joad (Henry Fonda) 一家人已無立錐之地,加上氣候地質劣化,全家人只好收拾行囊開著老舊的 Jalopy 卡車在有限的存款下準備移居到西岸的加州去,Joad 離去後留下一片荒涼,即使不願遷徙的老祖父、妹妹的未婚夫、村裡單身的牧師 Casy (John Caradine) 共 12 人也只好跟著一起遷徙。

在 1500 英哩前往加州的過程中大多需穿越乾枯的沙漠地,高齡的祖父、祖母都不堪勞累病故,途中在 Colorado 休息時聽到從折返者帶回加州不缺工人的壞消息,原本就不想去的準妹夫不告而別留下懷孕的未婚妻,已經沒有家的 Joad 一家還是硬著頭皮前進穿越 New Mexico, Arizona 幾個沙漠州,抵達加州邊境時全家遠眺美麗富庶的迦南之地,一家人精神支柱母親 (Jane Darwell) 望著懷裡剛去世的老祖母也流下了眼淚,想不到!這只是下一段噩夢的開始!因為這片「迦南之地」跟 Oklahoma 老家一樣是屬於地主的!!

在《紅河谷》文中提到 1845 年西岸爆發了淘金熱,1869 年進而完成了美國第一條東西向的太平洋鐵路,淘金熱的附加收益就是發現了南加州這塊具有地中海型氣候的天使之地,可以生產許多中西部和東部無法種植的特殊作物尤其是水果類、稀有蔬菜以及馬鈴薯類的糧食,19 世紀末正值東岸五大湖區鋼鐵和汽車產業成形的同時,類似南方各州的大面積莊園也漸漸成型了,大莊園農產品可經由太平洋鐵路在 7 天內運回中部、東部消費。

1929 年美國股市崩盤進入 1930 年代的大蕭條時代,失業率最高時可達 30~35%,可以想像西岸的莊園營收必定隨之衰退,此時卻有無數類似 Joad 家的失業人口從各州湧進加州想要找工作,接下來悲慘的劇本閉著眼睛就可以想像了,當然!就是勞工的單日薪資遭到農莊主人壓低、壓低再壓低!(很熟悉吧!)


Tom Joad 一家人在這個時候進入加州,可想見必然成為千千萬萬遭壓迫的螞蟻之一,老人小孩也一起工作,這景象有點類似現在中國的建築民工,靠每天工資求得溫飽住在暫時的工寮裡,不知道五年十年後穩定的家在哪裡?比中國民工更不如的是 Joad 一家已經沒有老家可回了!

某次衝突之後,身為牧師的 Casey 顯現他不平的個性願意為有前科的 Tom Joad 頂罪,後來 Casey 遭誤殺激發了曾經入獄的 Tom Joad 站起來反抗地主的剝削,最後他必須再次離開!Tom 時離別時對母親說:

我就在暗處隱藏著,到處都有我,不管你往哪一邊望,都能看見我。凡是有饑餓的人為了吃飯而鬥爭的地方,都有我在場。凡是有警察打人的地方,都有我在場,你到哪裡都能看到我。

Tom 離去後留給觀眾無數的想像。。。。。

在這個冰冷的社會紀實劇本裡,母親 Jane Darwell 散發的母性是貫穿全劇的潤滑劑,她對曾經入獄的兒子不再追究不再責罵,在路上要照顧病情惡化的祖母,到達加州胡佛村 (指流民收容所) 時獨排眾議把雜糧分給更貧窮的兒童,我看到劇中收容所晚上舞會時 Tom Joad 唱著 Red River Valley 邀她跳舞 (第 39 秒開始),認為這是全片最溫馨最美的一幕,但也留下伏筆對照 Tom 必須再次離去的無情結局。


參考: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賓漢 - 1959

1959 年電影海報版本之一

前兩年我個人人生進入低潮遭受陷害使得心情起伏甚劇,健康狀況也受到心裡的影響,2013 年稍有點好轉,此時回憶《賓漢》(Ben-Hur) 這部電影劇情別有一番感受,想要趁著這時來撰寫我對這部電影的心得。

之前在翻譯電影配樂史裡有一段文章內容如下

一部成功的電影就像一座完美的中世紀的哥德式大教堂,劇情、剪輯、佈景、音樂、演技等,每個細節都是值得品味令人讚賞不已的藝術品,就像過去的《迷魂記》(Vertigo)、《教父》(The Godfather)、《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唐人街》(Chinatown)。

我常想起哪幾部電影符合以上的敘述?《賓漢》(Ben-Hur) 這部 1959 年超時代觀念的鉅作一直在我心裡的符合名單裡,因為《賓漢》在許多方面都是屬於影壇的創舉。

首先,《賓漢》的劇本並不是像《十誡》、《凱撒傳》、《暴君焚城錄》、《參孫與達麗拉》屬於有憑有據的歷史故事或聖經章節,而是根據 19 世紀警世宗教小說改編。

1901 年舞台劇 Ben-Hur 的海報
1880 年正值美國快速工業化的時期,伴隨財閥崛起而來的是貧富不均、失業、都市髒亂、暴力等新興社會問題,也是美國史上最有名的搶匪 Jesse James (1847~1882) 橫行中西部的年代,生長在同時代的馬克吐溫 (1835~1910) 形容此時:

表面繁華,掩蓋著腐敗、道德淪喪以及其他潛在的危機。

 就在這樣的年代背景下 Lew Wallace (1827~1905) 寫了一本暢銷宗教小說 Ben-Hur : A Tale of Christ ,《賓漢》(Ben-Hur) 正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

故事背景是耶穌誕生前後年間羅馬帝國統治的希伯來地區,一個猶太貴族之子 Ben-Hur 因不願擔任羅馬人眼線而遭童年玩伴羅馬帝國長官 Messala 陷害貶為戰船奴隸,Ben-Hur 每天所能做的就是計算日期,只求有一天讓他活命取得對 Messala 復仇的機會,某次海戰雙方全軍覆沒,Ben-Hur 卻因緣救了事先就暗欣賞他的戰船司令官 Arrius 回到羅馬之後得以平反,Ben-Hur 從賤民一下取得羅馬帝國公民,Ben-Hur 重獲自由後以過人的馭車術征服了羅馬各馬車賽,成為上層貴族的知名人物,最後 Ben-Hur 有機會參加羅馬城的公開馬車賽和昔日陷害他的 Messala 狹路相逢,恨意沖天的 Ben-Hur 果然如願和 Messala 一戰並見到對方慘死輪下,見到怨恨數十年的敵人嚥下最後一口氣的 Ben-Hur 卻頓時失去了人生目標!

回想起罹患痲瘋病遭隔離的母親和妹妹,醞釀多年仇恨的 Ben-Hur 即使在 Messala 死後仍有不甘,不知不覺 Ben-Hur 心裡只剩下了無窮無盡的仇恨了,私下信奉地下基督教的妻子 Esther 責備他無法從仇恨裡走出來,直到有一天 Ben-Hur 親眼看到一個即將遭釘死的青年,定睛一看,竟然是他身為奴隸期間經過打石場饑渴至極時給他一瓢水喝的那一位,Ben-Hur 跟著去目睹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過程,固執的 Ben-Hur 心裡的仇恨到了此時才轉為寬恕。


left : Charlton Heston, middle: Jack Hawkins
我多次說過 1950 年代是美國電影預算的黃金期,大規模、大場面、大明星、大銀幕的古羅馬電影的流行的年代,各電影公司互相較勁 1952 年 MGM 製片人 Sam Zimbalist (1904~1958) 就提出要重拍 1925 年《賓漢》(Ben-Hur) 的方案,礙於預算及選角等問題拖延多年,一直到 1956 年MGM 驚見對手 Paramount 公司拍出了預算和動員人力都創古羅馬電影新高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之後,MGM 才決定要將延宕多年的《賓漢》(Ben-Hur) 方案付諸實現,導演人選也確定為曾經擔任 1925 年版《賓漢》助理導演的 William Wyler (1902~1981),William Wyler 原名 Wilhelm Weiller 是在德國出生的猶太人,一次世界大戰後就隨家庭離開德國輾轉兩年到 1923 年抵達 Los Angeles。

Paramount 公司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絕大多數動用美國資源在本土拍攝,MGM 拍攝《賓漢》(Ben-Hur) 卻有完全不同的考量,他們決定把拍攝場地直接搬到羅馬帝國古蹟最多的義大利,原因是二戰後義大利政府管制外匯導致 MGM 在義大利賺取票房後無法將金錢匯出,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辦法在義大利直接用掉!因此能夠在地化的資源就儘量在地化,也給了義大利電影界學習機會,例如 60 年代末成名「通心粉導演」Sergio Leone 就在這部片裡擔任助理導演,前不久去世的男星「裘林諾傑馬」Guiliano Gemma 當時年僅 21 歲只能軋個臨時演員。

Haya Harareet
《賓漢》是一部以中東希伯來地區為景的電影,全片在義大利拍攝,站在 MGM 的立場從美國帶過去的資源愈少愈好,製片人Sam Zimbalist 和導演 William Wyler 經過數年的選角,最重要的 Ben-Hur 一角原定人選 Burt Lancaster, Paul Newman  都放棄演出後才決定改由對手作品《十誡》的男主角  Charlton Heston 接手,反而是積極爭取的 Kirk Douglas 不受青睞,Kirk 一年後轉向爭取到風格類似的《萬夫莫敵》演出機會。反之原先屬意 Kirk 飾演的反派角色 Messala 由於 Kirk 認為不利於個人形象不願接手,只好找英國演員 Stephen Boyd 接手,看到這裡只覺得可惜,如果 Kirk Douglas 接手的話,那一場傳世近 60 年的馬車賽將更具有話題性。

William Wyler 另外指名演技精湛舞台劇出身的英國演員 Jack Hawkins 來演出戰船官 Arrius,除了這三個人之外 MGM 再從美國帶去三個美國演員 Sam Jaffe, Martha Scott, Cathy O'Donnell 演 Ben-Hur 身邊的家管, 母親, 妹妹三人,除了這六個人英語系的演員之外,其他人全部在地化使用義大利、西班牙、中東演員,例如飾演 Ben-Hur 妻子 Esther 算是戲份相當重的角色,William Wyler 在報上看到一個黑髮黑眼的以色列女演員 Haya Harareet 直覺說 「就找她來演了!」

看到這裡,回想一下這部片裡選角或是看 IMDb Cast 名單,《賓漢》比起《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以及之前其他的古羅馬電影是否充滿聯合國色彩?當時 New York Times 站在美國的角度報導是:

全片動用 50000 個臨時演員,365 人有台詞,只有 45 人算是主要演員,其中只有 4 個美國人!  

《賓漢》首先將銀幕寬長比從 CinemaScope 技術普遍的 2.20:1 再拉寬到 1957 年才出現的 2.76:1 新技術,此舉最重要的目的是有利於全銀幕播映那場經典的馬車賽,不過接下來的 50 年也造成了對小戲院、家庭電視播放非常多的不便,1959 年沒有 90 年代才出現的動畫技術,片中兩場最經典的大戲:馬車賽以及海戰都必須純手工實物拍攝,先談海戰部份,製作團隊在羅馬當地找來歷史學家還原戰船內部,讓觀眾詳細看到戰鼓、船窗、腳鐐鎖、鐵窗等裝備以及位置,這一段即使在室內拍攝都顯得詳實逼真,有一場戰船相撞的戲也使用歷史學家還原的船模型作為工作,然後在室內水上模擬場景進行拍攝。


那一場經典馬車賽關係到 Ben-Hur 的復仇是否成功?稱得上是《賓漢》全場觀眾引頸所盼的戲目,也成了本片的精隨所在,拍得好不好就決定了全片的成敗。劇情方面一開始用 Messala 在輪軸上使用絞齒的作弊行為牽動全場觀眾的心,技術方面 Yakima Canutt 嚐試新的拍攝法那就是把攝影機直接搬上賽馬車,減少對白讓觀眾自己去感受馬車的速度和跑道的彎狹,Ben-Hur 險些震落馬車下又爬了回來,還有 Messala 跌落跑道被群馬採過等劇情,在 1959 年這已經是最寫實、暴力、殘酷的片段了!!!!



配樂方面,奧匈帝國出身的 Miklos Rozsa 親自考證羅馬時期的樂器和曲風花了8週為《賓漢》作出了稱得上是電影配樂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1959 年至今 Miklos Rozsa 為電影作的幾首名配樂如 Overture, Parade of the CariotheersMarcia Romana, Love Theme, Star of Bethlehem, Bread and circus March,The Mother's Love,The Rowing of The Galley Slaves, Arrius's Party都已成為傳世名曲,Miklos Rozsa 的音樂不輸 William Wyler 的影片已成為這部《賓漢》電影的另一張臉,這些在別地方提過不再重覆。

這一部由這麼多專家投入心血的作品上映後,果然在全美國造成轟動,MGM 靠本片淨獲利 2000 萬美元解救了財務問題,預算足夠而且精緻考究的《賓漢》稱得上是 50 年代末衰敗中的電影業一次強烈的迴光返照,MGM 認為要做這種電視無法引其項背的作品才是出路,導演 William Wyler 自己都說挽救了被電視打得奄奄一息的電影界,《賓漢》的成功原因甚多不可一語概之,MGM, William Wyler 卻給後續者做了簡單且錯誤的結論,導致 60 年代初接續拍攝了《埃及豔后》(Cleopatra) 的大型失敗案例不勝枚舉。

除了票房之外,《賓漢》這部數十國演員的聯合作品在 1959 年金像獎典禮上也大獲全勝,提名 12 項拿下創紀錄的 11 座獎項,「Ben-Hur」Charlton Heston 拿下最佳男主角獎。

如果《賓漢》只是一部復仇電影,那影片應該在馬車賽之後不久劃下句點,就像《刺激1995》讓觀眾的情緒得到紓解就夠了,實際上這是一本寓意深厚的宗教小說,而不是迎合觀眾的情緒,能夠讓 Messala 惡有惡報的到底是天命還是 Ben-Hur 自己?我認為這部片裡最關鍵的一個人物是賞識 Ben-Hur 的戰船司令官 Quintus Arrius,剛剛喪子的 Arrius 想網羅 Ben-Hur 當門下 Gladiator 未成,在海戰前可能自知不樂觀忽然要下屬放開 41 號戰犯 Ben-Hur 的腳鐐,鄰座奴隸問 Ben-Hur 為何司令官要解開你的腳鐐?Ben-Hur 也搖頭無法理解!

搖頭?卻是貴人相助的開始,此舉卻改變了 Ben-Hur, Quintus Arrius 兩人的一生,讓 Ben-Hur 有接下來的復仇機會,陷入絕境時原本強壯如 Ben-Hur 也變得像稻草枝一樣脆弱,後面的馭馬術可以靠自已 ,前面的「貴人」相助才是脫離脆弱的開始,這一段要長記在心,Messala 之死不是 Ben-Hur 靠自己復仇成功!而是週圍或許說是天命對 Messala 的懲罰!就 Ben-Hur 個人而言,要如何調適 post-Messala 的生活和心態才是正確,就如妻子 Esther 所言如果 Messala 死後 Ben-Hur 仍走不出仇恨?!那就等於在殘害自己了。

切記!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黃金時期女星珍亞瑟 Jean Arthur


我記得小時候從錄影帶看到 1953 年的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全片劇情非常簡單,可以說是一部看男人決鬥的電影,曾經是美國奧運游泳國手的 Alan Ladd 最後打敗了邪惡的 Jack Palance,這部片有一個角色不重的女主人從頭到尾沒有幾句對白,到了 IMDb 出現之後我才發現她是 1930 年代最紅的女星 Jean Arthur (1900~1991),中文翻譯為珍亞瑟,拍攝時她已經 51 歲!年紀比飾演她丈夫的 Van Haflin 以及有點暗戀她的 Alan Ladd 大了十歲以上! 這部片也成了 Jean Arthur 生平唯一的彩色電影兼關門作品。

後來我開始看黑白電影,Jean Arthur 在默片時期的 1924 年就當上女主角,不過當時隸屬一家二線的 Action Pictures Co.拍了一大堆低成本的 B 級電影,直到 1930 年 Jean 被 RKO, Paramount, Columbia 等一線的電影公司看上到大公司片裡客串個小角色,1935 年跟 Edward Robinson 演出 The Whole Town's Talking 才算一戰成名,這時她已經是 35 歲的熟女,以當時女星的淘汰速度,這部片或許是 Jean Arthur 的生涯高峰了。

接下來 Jean Arthur 遇到她生涯最重要的貴人 - 左派導演 Frank Capra,在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期 Frank Capra, George Cukor 執導有點脫離現實的浪漫喜劇電影蔚成時尚,其中 Frank Capra 看準 Jean Arthur 是一個形象非常正面帶著點傻勁的女星,於是找她和同年紀的 Gary Cooper 演出《富貴浮雲》(Mr. Deeds Goes to Town),讓 35 歲的 Jean Arthur 演一個未婚的女記者,在種族優越論盛行的 1930 年代,這時挪威後裔的 Arthur 以一頭漂亮的髮色加上獨特的低沉嗓音引起全國注意受到歡迎,Jean 也晉升一線女星多次跟 Gary Cooper, Gary Grant, James Stewart 等一線男星合作。


Jean Arthur 適合飾演個性正面還帶點傻勁的女人,尤其 AFI 100 裡面她擔任女主角的就有三部:《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華府風雲》(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原野奇俠》(Shane),還有一部原本屬意她演出卻被推掉的《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另一部是她求之不可得,那就是 1937年全國注目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女主角熱門大賽,已經 37 歲的 Jean Arthur 加上天生低沉聲音實在不太像書中的 Scarlett,但是 Jean Arthur 意志堅定想演這個全國注目的角色,她靠著跟製作人 David Selznick 的友誼還打進了最後一回合獲得試鏡的機會,最後敗給英國女星 Vivien Leigh,有個八卦是 Jean Arthur 氣得把她剛印出來的試鏡劇照燒了。

1944 年已經達到演藝生涯高峰漸漸步入中年的 Jean Arthur 因為得失心太重,對於在二戰之後重新在觀眾面前演出產生了恐懼感,如上一段所述:她害怕年紀太大推掉了 1946 年和老班底 Frank Capra, James Stewart 一起演出《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非常可惜。

1948 年她趕上偵探電影熱潮應 Billy Wilder 邀請和 Marlene Dietrich (1901~1992) 一起演出《柏林艷史》(A Foreign Affair) ,這時她已經從漂亮未婚女記者角色轉型為中年女參議員,她的演出引起批評說:Jean Arthur 畢竟是大家記憶裡 30 年代的漂亮娃娃,她的眼神柔情似水永遠含著愛意,讓她出現在這部黑色電影 (Film Noir) 感覺真是突兀!

到了 1951 年她慎選劇本之後看上的《彗星美人》(All Above Eve),《絳帳海棠春》(Born Yesterday) 都沒有搶到,只在前述的《原野奇俠》(Shane) 裡客串演出。

重視外表形象的 Jean Arthur 接下來不想再演出任何電影,只有在 1966 年時她短暫的在電視上演出幾集 The Jean Arthur Show,到了 1970 年代初期已經 70 歲的 Jean Arthur 受聘為紐約州 Vassar college 的榮譽教授,課堂下有一個女學生成了最近 30 年最重要的女星 Meryl Streep,只是不曉得當年兩人是否相識?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亂世佳人》幕後選角的故事


記得我小時候,《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被捧為影史第一鉅片,在 1939 年那個大蕭條時代,黑白電影預算僅數十萬美元,John Wayne 主演的 B 級西部片預算更不到十萬美元,製作人 David O. Selznick 提出 350萬美元預算的彩色電影《亂世佳人》案,片長超過三小時,有對白的演員超過 50 人,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2000 人,在那個時代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手筆,提醒大家 1939 年是一個沒有特效一切必須「純手工」製作的年代,例如上面這張劇照現在用動畫技術就能解決,《亂世佳人》卻真槍實彈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900 人,加上背後難以估計的道具、化妝、服裝成本,卻只出現不到兩分鐘!

關於《亂世佳人》原著《飄》的故事,我懶得再寫了,直接從網路上擷取:

《亂世佳人》作者密契爾 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 在報社當了四年記者之後,她因為腳部受傷,行動不便,只得辭職在家。丈夫從圖書館借書回來給她打發時間,她幾乎把圖書館的文學書都看光了,丈夫開她玩笑:「妳何不也寫本書來瞧瞧。」她聽了倒是認真的寫了起來,描述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故事,那年她26歲。(註 : 她的祖父曾經是南軍將領)

過了十年,1936年6月30日,該書發行首版,那就是史上最賣座的電影改編原著之一:《飄》(電影譯成《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書出版的第二年(1937),得了美國文學界的大獎 (Pulitzer Prize「普立茲獎」)

《出版週刊》為《飄》撰寫了長達三頁的廣告文字,其中寫道:“書中的人物是Mitchell小姐一直與之生活在一起的人,書中的空氣也與她自出生以來便一直呼吸著的一模一樣。”

《紐約世界電訊》的圖書專欄裏寫道:“即將出版的內戰小説《飄》將毫無疑問會從它問世起便統帥暢銷書排行榜。”

《紐約郵報》寫道:“……驚人的小説傑作,它太堅實太重要,以至不能不進入美國文學的永恒軀體內……在所有關於內戰及其後歲月的小説裏,它是遠遠走在前頭的最優秀的一部。”

《出版商週刊》宣稱:“《飄》很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美國小説。”

1936 年夏天正值美國大蕭條時期,民眾的資訊來源倚賴收音機以及圖書館,當時一本出版書能賣一萬本就算及格了,出版商對《飄》這本書設定銷售目標是 28,000本,在前述媒體的讚美之下,出版第一週就達到設定目標,第一個月達到 178,000本,1936 年底銷量奇蹟似的直逼 100萬本!

書中敘述南北戰爭造成南方貴族因家道中落進而陷入貧窮飢餓,像 Scarlett 原本不需負擔家計的嬌嬌女飽受折磨後痛下決心發誓:要改採積極的生活態度,即使偷、搶、騙都要重新站起不再為飢餓所苦!另一個貴族女 Melanie 外表柔弱內心堅強,以兩人為主軸的故事直觸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民眾心靈深處。

最初偏好的女主角人選 Miriam Hopkins
1930年代末期美國採取孤立主義,不理會歐亞大陸法西斯戰爭前夕氣氛的緊張氣氛,社會話題明顯單純許多,銷量直逼 200 萬本的《飄》進而成為全民的話題,聰明的電影製作人David O. Selznick (1902~1965) 經過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牽線在小說發行一個月後的 1936 年 6 月 30 日以 5 萬美元買下這本書的拍攝版權。

提到改編成電影,作者 Mitchell 以及前述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意見都偏好由亞特蘭大出生的女星 Miriam Hopkins (1902~1972) 飾演女主角 Scarlett ,Miriam Hopkins 面臨的問題是年齡偏大 1936 年時已經 34 歲,柔弱的女配角 Melanic 由身高僅 153 公分的默片時代女星 Janet Gaynor (1906~1984) 飾演,男主角 Rhett Butler 船長呢?作者最喜歡英國男星 Ronald Colman (1891~1958),但礙於口音問題可能要改用美國影迷最熟悉的 Clark Gable,至於第二男主角 Ashley Wilkes 她認為演過《叛艦喋血記》的 Franchot Tone (1905~1968) 最合適。

比較務實的 Selznick 接到前述意見的電報後四天後回應:他對這個改編案極具信心,關於男主角的話,他偏好另一位知名男星 Gary Cooper

初期最熱門人選 Tallulah Bankhead
接下來 1936 ~ 1938年底之間,礙於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本人與聯美公司的舊約,不能立即開拍電影,Selznick 就用這兩年空檔展開一場精緻周詳高成本的準備工作,預計 1938 年底開拍將此計畫付諸實現,其中女主角 Scarlett 的選擇攸關著整部電影的成敗,整個美國從電影迷羅斯福夫人到無業遊民都在關注這個話題,Scarlett 候選人從一線女明星到業餘演員到星探獵物,下到年僅 21 歲尚未成名的臨時演員 Susan Hayward 上到年近 40 歲的 Jean Arthur, Irene Dunne 都不願放棄機會,後來統計有 1400 人參加面試,除了原籍瑞典,英文不夠標準的 Greta Garbo 之外都不放過機會,這場眾女星之間的較勁在 1980 年甚至被拍成電視劇 Scarlett O'Hara War ,我讀過好幾個女星的回憶錄,Bette Davis, Katherine Hepburn, Vivien Leigh, Jean Arthur 都在第一時間搶讀小說,每個女星的心得好巧都是 :

毫無疑問,我是最適合演 Scarlett O'Hara 的第一人選!

這場競爭初期熱門人選是眾議院院長女兒正統南方人 Tallulah Bankhead ,以及謠傳用床上功夫征服製片人 David Selznick 和男主角 Clark Gable 的蛇蠍女星 Joan Crawford。

1400 名應試者只有 19 人獲得試鏡資格,再從這 19 人裡選出女主角。

維基百科 wiki 提到參與爭取這個角色的一線女星名單如下:

Jean Arthur, Lucille Ball, Tallulah Bankhead, Joan Bennett, Clara Bow, Joan Crawford, Bette Davis, Frances Dee, Olivia de Havilland, Irene Dunne, Joan Fontaine, Greer Garson, Paulette Goddard, Susan Hayward, Miriam Hopkins, Katharine Hepburn, Carole Lombard, Ida Lupino, Merle Oberon, Norma Shearer, Barbara Stanwyck, Margaret Sullivan, Lana Turner, Shelley Winters, and Loretta Young. 

其他媒體提到的還有 Nancy Coleman, Diana Barrymore, Ellen Drew, Anita Louise, Brenda Marshell, Margaret Tallichet, Linda Watkins

到最後一輪選拔才被淘汰三人 Jean Arthur - Paulette Goddard - Joan Bennett


1938 年 12 月 10 日前述的女主角仍未定案,團隊先開拍火燒亞特蘭大城的片段,就在這一天還沒參加女主角試鏡卻滿懷希望的英國女星 Vivien Leigh (1913~1967) 跟隨丈夫 Laurence Olivier 來到亞特蘭大拜訪 David Selznick 的弟弟 Myron,12月10日晚上 Myron 看到 Vivien Leigh 驚為天人!馬上將她介紹給老哥 David Selznick 說:I want you to meet Scarlett O'Hara


最後勝出的 Vivien Leigh
我看過一則八卦新聞說 David Selznick 看到 Vivien Leigh 時忍不住說「Oh ! Scarlett!」,資料記載 Selznick 跟導演 George Cukor 這天晚上已有共識 Vivien Leigh 是上天的禮物,歷時兩年的女主角選戰就在她出現那一瞬間宣布結束。

不過 Scarlett O'Hara War 稱得上是當時全國注目的一場競賽,還是要照表面公式跑一下作業流程以維持公平性, David 對外宣布 Scarlett 最後將從 Jean Arthur, Paulette Goddard, Joan Bennett 以及最後冒出的 Vivien Leigh 四名女星中選出,原本被認為呼聲最高的《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女主角 Paulette Goddard 因戲外與共產黨色彩濃厚的 Charlie Chaplin 鬧緋聞並隱瞞已婚身分,這在基督教背景政治立場偏右的好萊塢是極度大忌而遭 David Selznick 剔除,Vivien Leigh 榮膺女主角冥冥之中註定這部片能成為經典鉅作的關鍵。

David O. Selznick 當時有個應付公眾媒體的標準說法是 :

"Vivien Leigh 的父母分別是愛爾蘭人和法國人,剛好和 Margaret Mitchell 小說裡的 Scarlett O'Hara 相同!這真是上天冥冥之中安排給本片的最佳禮物 ....blah ... blah ...."。

獨立製片人 David O. Selznick 開始大手筆拍攝時,這部片的發行權必然也引來了各大電影公司的覬覦。

Olivia de Havilland
男主角方面,如前所述製片人最屬意的是男星 Gary Cooper,偏偏 Cooper 和另一家獨立公司 Samuel Goldwyn Production 有約在身,這家公司與聯美 (United Artists) 有策略聯盟關係,一旦涉及合約和發行都可預知困難度極高!無望演出的 Gary Cooper 對這部全國注目的電影說了一大堆負面的評語,不曉得他是真的沒興趣還是葡萄酸心理?

David Selznick 有興趣的候選人還有演華納公司 (Warner Bros.) 一系列中世紀古裝片出名的澳洲男星 Errol Flynn (1909~1959),以及剛藉由《叛艦喋血記》、《火燒舊金山》等賣座片當選 1937 年 King of Hollywood 聲望最高的 Clark Gable。

華納公司跟這部電影的故事也很有趣,1930 年代中期華納以黑白警匪片為主,麾下第一號女明星是獲得 35, 38 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1908~1989),Bette Davis 讀過小說之後看出這部劇本的無限潛力,要求老闆 Jack Warner 買下版權拍攝,當然了條件是 Bette Davis 要親自上場演女主角,結果等到 David Selznick 得標之後 Jack Warner 才後悔不已。

後來華納知道 David Selznick 經費不足,主動接觸後提出「乾脆我們把 Errol Flynn, Bette Davis, Olivia de Havilland 三個人 (傳說還有第四個人 Henry Fonda) 都借給你們,拍完後由我們取得發行權!」

華納首席女星 Bette Davis

華納招牌人氣女星 Bette Davis 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舉辦的「你認為誰適合擔任 Scarlett 」投票囊括 40% 選票高踞第一,急著想染指女主角寶座卻又心直口快的 Bette Davis 希望老闆借人,卻發難表示不願和年紀比她小的 Errol Flynn 搭檔演出!多年後回頭看這件事,想當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打進了最後 19 人名單並未如願,不過 David Selznick 跟華納接觸這件事對本片實質的幫助就是促成了 Selznick 有機會接近評估 Olivia de Havilland,促使她打敗了第一女配角 Melanic 原先的熱門人選 Janet Gaynor, Dorothy Jordan, Julie Haydon, Andrea Leeds 等人,Selznick 讓華納在 1938 年 12 月正式外借 Olivia de Havilland 給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出演 Melanic 一角。

關於 Olivia de Havilland 獲選還有另一個比較八卦的說法,已經在 Joan Fontaine 那邊說過了不再重複。

不過我看過 Errol Flynn 晚年口述回憶錄 My Wicked,Wicked Ways 卻隻字未提由他演出《亂世佳人》男主角這件事,表示 Errol Flynn 只是一個還不成熟的方案。

比起華納公司,米高梅 MGM 公司比起 Warner Bros. 就老謀深算多了,MGM 老闆也就是 Selznick 的老東家兼岳父 Louis B. Mayer 大方出借 Clark Gable 成全女婿以交換這部電影的發行權,大多數人以為《亂世佳人》是米高梅 (MGM) 公司出品,這句話定義不清楚,應該說是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拍攝,米高梅 (MGM) 公司發行。Clark Gable 私下推薦熱戀中的未婚妻 Carole Lombard 擔任女主角,不過已經詳讀小說數年的 David O. Selznick 深黯女主角的重要性,即使 "King of Hollywood" Clark Gable 也無法左右他的堅持。

Vivien Leigh, Olivia de Havilland, Clark Gable 都解決了,相較起來第四個角色男配角 Ashley 就比較單純了,Selznick 讀過小說後心目中的首選是 33 歲的英國男星 Ray Milland (1905~1986),現在回頭來看 Ray Miland 的外型確實非常搭配,不解的是 Selznick 卻沒有動手付諸行動,他試用 Robert Young, Douglas Fairbank Jr, Jeffery Lynn 多人之後簽下已經 45 歲的英國男星 Leslie Howard (1893~1943) 來演小說裡年紀 20 歲出頭的 Ashley,我們擔憂的問題 Leslie 自己早就預見了,那就是 : "自己太老了"!

對前額稍許光亮的演技派男星 Leslie Howard 而言演技方面絕對沒問題,片裡 Ashley 一開始就看出南軍前途不樂觀,跟他此時的心情完全相同,場外 Leslie Howard 憂心英國打不過納粹!亡國感在即!Leslie 表示不習慣好萊塢的環境過得並不快樂,拍完片立刻返回戰爭中的英國,四年後1943 年 Leslie 搭乘英國飛往中立國葡萄牙里斯本的班機遭納粹空軍擊落,英年早逝的 Leslie 在有限生命裡,留下對《亂世佳人》盡是些負面的評論 。




參考資料 : 電視劇 : 誰將成為郝思嘉 ?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迷魂記 1958


1958 年拍的《迷魂記》(Vertigo) 名列我個人荒島十大名片之一,但是這部觀念前衛的電影在 50 年代的美國無法引起迴響,在那一年票房普通,金像獎只獲得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效兩項提名,頒獎那天一項未得,即使如此《迷魂記》仍是希大師畢生最愛的作品,事後證明這部片觀念超前時代數十年,裡面出現的懼高症、幻想症、強迫性偏執心理、憂鬱症、誘發前世記憶等等問題,到了 1980 年代隨著都市文明病受到正視,片中這些似有似無的心理問題引起無數人的共鳴,加上淒美的劇情,美麗的取景, Bernard Herrmann 的配樂,再加上舊金山人文歷史為主軸,使得《迷魂記》有如一部藝術作品,看一下近 10 年來「事後諸葛」的評價如下:

《迷魂記》在2007年版的 AFI 百年百大電影中排第 9 名,是希區考克入選的 4 部電影(《迷魂記》#9、《驚魂記》#14、《後窗》#48、《北西北》#55)中位列最前者;AFI 百大驚悚電影第18名、AFI 百大愛情電影第18名。2008年的 AFI 百年各類型電影十大佳片,《迷魂記》名列懸疑片的第一名。


1992年、2002年英國電影學會《畫面與音響》(Sight & Sound)雜誌中,《迷魂記》分別名列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第4名、第2名。


2005年,英國第二暢銷的電影雜誌《Total Film》,將《迷魂記》評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第2名。


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指定收藏。

1950 年代,話說童年受到極度壓抑,個性比常人多疑的希區考克大師已經定居美國數年 ,1953~1956 年間是他作品的高峰期,《後窗》、《捉賊記》、《擒兇記》以及電視上的《希區考克劇場》在票房以及評價方面都算成功,1956 年他一年的收入高達 400 萬美元,讓希大師決定在加州置產定居。

Vera Miles
接下來他拍了一部由 Henry Fonda, Vera Miles (左圖) 主演的《伸冤記》(The Wrong Man),看過這部片應該會記得開場時希大師的旁白,他說「這是我畢生最投入最棒的一部作品 ..... blah....blah」,但是,這部片的反應卻遠遠不如希大師所預期,意外的收穫是這部片女主角 Vera Miles 演技成為極少數能獲得希大師給予正面評價的女星,希大師稱 Vera Miles 為新的 Grace Kelly。

1957 年希大導演到了舊金山,突然想以這個美麗的城市為劇本拍一部片,他口袋裡的男主角是和他合作多次的 James Stewart,女主角仍屬意《伸冤記》之後多次演出電視版希區考克劇場的 Vera Miles 擔綱,大綱底定後,有人向他介紹舊金山當地出身的劇本家 Samuel Taylor (1912~2000),兩人溝通觀念之後便決定進行這個計畫。

熟悉舊金山地理以及人文歷史的 Samuel Taylor 交出《迷魂記》劇本時,一向挑剔的希區考克欣喜若狂給予極高評價,因為剛剛在加州定居的英國人絕對寫不出這樣和地方人文歷史深度結合的劇本,這時候唯一的波折是和他屬意的女主角人選 Vera Miles 因懷孕無法演出,這簡直是犯到希大師的大忌,適當的女主角永遠是希大師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Kim Novak
派拉蒙公司想到的補救之道是向哥倫比亞公司外借偶像女星 Kim Novak (左圖) 接替,外表豔麗年僅 24 歲的 Kim Novak 並不算是演技派的女星,她是哥倫比亞公司培養來接替 Rita Hayworth 的軍中海報情人,各方不禁懷疑她能否和希區考克以及 50 歲的老牌影帝 James Stewart 演出《迷魂記》這樣的深度心理戲?

Samuel Taylor 認為 Kim Novak 完全合乎他腦海裡的形象,因此不斷推薦 Kim 演出,希區考克由開剛始的極度反對到漸漸接受,Kim Novak 經過希大導演的折磨後,最後還是稱職的演出《迷魂記》裡的女主角,她沒有像 Vera Miles 一樣獲得希大師的正面肯定,收獲是為自己留下了《迷魂記》這部被公認 Kim Novak 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劇情敘述一個警探 Scottie (James Stewart 飾演) 因懼高症而不適任離職,Scottie 離職後被家財萬貫的大學同學 Gavin 聘為私家偵探,負責跟蹤 Gavin 稍有精神幻想症的妻子 -- 金髮美女 Madeleine (Kim Novak 飾演), 跟著.....跟著.... Scottie 卻忍不住愛上 Madeleine,而遭到冷落的 Madeleine 也接受他的追求。但是好景不常,Madeleine 病情發作那天 Scottie 再次因懼高症失職讓 Madeleine 墜樓身亡,Scottie 幾乎精神崩潰,罹患深度憂鬱症。

直到有一天 ....

他在路上遇到一個酷似 Madeleine 的褐髮女人 Judy,他把 Judy 當做精神寄託,他強迫性一步一步要把 Judy 的外表改造為已故的 Madeleine,直到某一天 Scottie 不小心看到一個破綻才知道 ~ Judy 就是 Madeleine!一個假的 Madeleine!這是一個設計精密的騙局,Gavin 殺妻侵佔財產,再順利的嫁禍給 Scottie。


Scottie 看出破綻之後,他數年累積的憂鬱以及缺乏自信獲得了解答,接下來他拉著 Judy 去證明 Gavin 嫁禍給他的騙局, Scottie 各種心裡疾病獲得了解脫,但也讓 心虛自責的 Judy 真的意外墜樓身亡。


已經 50 歲,曾經在二戰時擔任空軍飛行員,人生閱歷豐富的 James Stewart 一開始就給這部電影的劇本極高的評價,他說:

「這是部好電影,因為我歷經過那樣的恐懼,並認識因為恐懼而完全失去行動力的人,被那樣的恐懼全面包圍是很可怕的事。.......」

除了上述的劇情主軸之外,Samuel Taylor 的劇本和舊金山歷史深度結合,觀眾隨著 Scottie 查案過程了解名女人 Carlotta Valdes (1834~1857) 的故事,走遍中古書店、博物館、Carlotta 故居、西班牙教堂,和希區考克其他作品比較起來,《迷魂記》除了 Scottie / Madeleine 故事主軸之外更留了數個副主題可供影迷探討。

片中對男人的個性描述極度透徹,Barbara Bel Geddes 飾演曾經和 Scottie 有婚約的大學女同學 Midge ,充滿書卷氣息的 Midge 多才多藝仍隨時關心罹患懼高症 Scottie 的一切,然而當亮麗的 Kim Novak 一出現時,Midge 馬上被冷落忘記 。。。。。

等到 Scottie 精神崩潰之後,又是只剩下 Midge 在照顧他,接下來褐髮女人 Judy 出現那一瞬間開始,Midge 又被忘記了

1958 年拍的《迷魂記》(Vertigo) 當年的票房排名年度第 8,在那年的金像獎只獲得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效兩項提名,頒獎那天一項未得,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裁判」,現在《迷魂記》被認為是 Hitchcock + Herrmann 模式的登峰造極之作,在劇情方面曾同時名列十大驚悚片和十大文藝片之列。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配樂版本是由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在 1995 年錄製的版本,音效甚佳,第一首 Prelude ,第二首 Scott Trails Madeline,第 13 首 Scene D'Amour,第 14 首 The Necklace the return and finale 算是這片的精華,當年導演 Hitchcock 認為這些音樂搶了影像的丰采,就可以想像 Herrmann 這次的演出有多完美,受過正統古典音樂訓練的 Herrmann 這次以豐沛的管弦樂表達,和這部以 San Francisco 為背景,取景偏重米白, 鮮紅, 深綠三種顏色的電影搭配完美,之前我介紹過幾片 Hitchcock 合輯,Vertigo 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我還是決定另行購買 Vertigo 的單片 CD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阿拉伯的勞倫斯傳世銘言以及配樂 《下》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這部政治電影有個特色就是,電影的對白裡充滿了傳世的銘言

No Arab loves the desert. We love water and green trees.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desert and no man needs nothing.

Lawrence, only two kinds of creature get fun in the desert: Bedouins and gods, and you're neither. Take it from me, for ordinary men, it's a burning, fiery furnace

Nothing is written unless they write it.

A man who tells lies, like me, merely hides the truth. But a man who tells half-lies has forgotten where he put it.

You answered without saying anything. That's politics

Young men make wars, and the virtues of war are the virtues of young men – courage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Then old men make the peace.



《木馬屠城記》(Troy) 裡面 Hector 的父親 - 金髮的 Peter O'Toole 年輕時的代表作《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名片由大導演 David Lean 執導,敘述一次大戰期間英國替阿拉伯人撐腰以便和德國暗助的土耳其人對抗的故事,牛津大學高材生卻去從軍的 Lawrence 憑著熱忱以為在幫助弱小族群,後來卻發現自己只是政客手下的一枚小棋子而已 .....

想像一下,當你看到一望無際的沙漠那一瞬間 ...... 該配上什麼音樂?點播這裡面的 Overture ,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1961 年時導演 David Lean 對這部電影寄以厚望對配樂當然不能馬虎,想不到 David Lean 連找了五個高知名度的音樂家 William Walton, Malcolm Arnold, Benjamin Britton, 俄籍的 Aram Khachaturian, 美籍的 Richard Rogers 不是拒絕接手或無瑕幫忙就是做不出 David Lean 所要的感覺。最後充當消防隊的年輕法國青年 Maurice Jarre (1924 ~ 2009) 臨時接獲重任,戲劇化的在五個星期內做出如此不朽配樂,除了機運之外 Maurice Jarre 本身的音樂天賦也不容小歔。

Maurice Jarre 16 歲以前是完全不懂音樂的,超過 16 歲之後唯一能選擇的方向就是打擊樂了,但是 Jarre 也有其他音樂學習者沒有的強項那就是他過人的人文素養加上對民族音樂的研習,使得 Jarre 面對不同題材的電影時都能找出自己的方向。 

話說在 1980 年之前是沒什麼電子音樂的,這種大場面大格局的音樂通常需要管弦樂團演奏, 這片由英國著名的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 1989 年演出。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阿拉伯的勞倫斯 《上》背景


1962年拍攝的《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永遠排在我的 Top 10 list 名單內,他絕不是一部賣明星、賣攝影技術、賣異國風情的大堆頭電影,以1917~1918年間 T.E.Lawrence(1888-1935)的傳記為主軸,片中複雜的利害關係稱得算是一部政治學的範本,更有一大堆經典對話可以摘錄,年紀越大看起來越有感受,可惜的是現在的 IMDb 投票者年齡逐年降低,使得這部片的排名下降到 51 名。

我初次看這部片時不到 20 歲,當時覺得攝影取景和配樂都是超乎平常之作,可以體會 Lawrence 個性以及心境上的轉變直到最後失望的離開,但全片220分鐘的長度加上複雜的專有名詞,讓我這個東方人不能體會他們在爭什麼?

直到最近幾年嗜讀歷史才能理解「他們在爭什麼?」

《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時間背景是一次大戰晚期,而一次大戰的遠因可歸咎為老牌帝國主義的英、法兩國和新進的奧匈帝國、普魯士兩邊的利益糾葛,站在導演 David Lean 所屬的大英帝國角度,有一個說法叫做「三大生命咽喉」,這是指從海外最重要的殖民地 - 印度到英國本土的海運,英軍必須掌握三個足以阻斷航運的狹窄航道,分別是葉門、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阿》這部片就跟第二個咽喉 - 蘇伊士運河有關。


19 世紀末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就開始向奧匈帝國靠攏,靠奧匈以及後來的普魯士顧問進行現代化,從片中可以看到 1916 年鄂圖曼在主張全盤西化的凱末爾革命之後已經有飛機,有直通歐洲的鐵路,大馬士革有接近歐洲城市等級的公共設施,另外鄂圖曼靠奧匈帝國的協助在面對蘇伊士運河的阿卡巴(Aqaba)安裝了 12 吋的大砲,隨時可以截斷英國的生命咽喉。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英帝國想要維護航道安全並在「肥沃月灣」地區立足,必須拉攏鄂圖曼土耳其統治下有如一盤散沙的阿拉伯人,各種族間千年累積下來的恩怨不斷,騎著駱駝揮著彎刀等中世紀裝備的阿拉伯人,四分五裂的阿拉伯人沒有出現類似凱末爾的領袖,對鄂圖曼土耳其的飛機和大砲毫無反擊能力,阿拉伯人骨子裡雖然浮現民族主義想法,渴望恢復 11 世紀光榮的 Feisal 王子 (Alec Guinness 飾演) 其實也有隱憂,他希望英國幫他建立現代武力,但是又擔心英國有更深層的目的。

站在狡猾的英國政客角度來看,Feisal 的疑慮完全正確!但是不便明說。

在這樣的背景下,1916 年英軍開羅情報總部的 Dryden (Claude Rains 飾演) 提拔不受重視的 T.E. Lawrence 中尉 (Peter O'Toole飾演),牛津大學畢業熟悉中東歷史的 Lawrence 會講阿拉伯文,學生時代曾經到埃及、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考古,感性的 Lawrence 將熱情和工作結合為一,認為最終的目的是協助阿拉伯民族自決,他不將自己任務拘限於情報,不贊同上司 (Anthony Quayle 飾演) 提出的現代武器訓練計畫,認為應利用阿拉伯人的比較優勢,大膽提出由他和 Ali (Omar Sharif 飾演) 帶領阿拉伯人越過 200 公里寬號稱死亡沙漠的 Nefud 沙漠,從背後奪下阿卡巴(Aqaba)要塞的計畫。

他的熱情以及協調能力整合了內鬥嚴重的兩大阿拉伯族群,包括一切唯利是圖的 Hwaytat 族酋長 (Anthony Quinn 飾演),完成了前述「不可能的任務」,新任英軍總司令 Allenby 將軍 (Jack Hawkins 飾演) 對他極度肯定,不到 30 歲的 Lawrence 瞬時成為英軍以及阿拉伯人兩邊共同的英雄,不禁志得意滿、目無中人,直到他遭到土耳其人俘虜並慘遭雞姦後,心理遭受重創的 Lawrence 冷靜思考後察覺自己永遠是外來人,決定請調回英國。



這時英法兩國剛簽訂密約,談好戰後瓜分鄂圖曼帝國土地,準備執行第一步驟:佔領對方重鎮 - 大馬士革,在狡猾老練的 Allenby 將軍計劃裡 Lawrence 仍有剩餘價值,他大方的贊助金錢和武器,利用 Lawrence 的聲望整合阿拉伯各族群,激起 Lawrence 內心對土耳其人最深層的仇恨,原本感性的 Lawrence 變成了不留活口的殺手,率阿拉伯人血洗大馬士革!同時完成了上司的目的:讓阿拉伯人流血幫英軍開道。

攻下大馬士革之後,冷靜後的 Lawrence 發現自己費心整合的各阿拉伯部落仍自私自利無法團結,不願成立議會更無能力運作城市,而上司 Allenby 代表的英國只想和法國瓜分鄂圖曼土耳其領土,此時局面根本不是 Lawrence 設想的「讓阿拉伯人民族自決」,Feisal 王子更是認為他穿上阿拉伯服裝內心卻始終以英國的利益為第一優先,他不但各方都不討好更已淪為政客手中的一枚小卒,沮喪的 Lawrence 只好失望的離開這片土地.......

阿拉伯的勞倫斯《下》名言錄以及配樂



參考文章:

  1. Peter O'Toole (1932~2013)
  2. 阿拉伯的勞倫斯拍攝過程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北非諜影》背景軼事

《北非諜影》(Casablanca) 這部片的電影配樂時,我寫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純只看劇情來對照《北非諜影》今天獲得的地位和風評的話,我認為它在影史的地位明顯被高估了,因為時勢造英雄《北非諜影》上映時在天時、地利、人和三項外在因素都拿了非常漂亮的滿分,他從一部華納公司低成本且紛爭不斷的作品一躍成為二次大戰的代表作,《北非諜影》(Casablanca) 簡單的劇情卻為後人所傳頌不止!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

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以及心得文,網路上看不完,我無需再重複,今天想要來談一下這部片的背景故事,因為在那個時期《北非諜影》是一部低成本而且組合非常奇特的非重點作品,人家說一運二命三風水,回顧歷史來看這部片的運氣好得讓人拍案叫絕。

先談人和方面:

Paul Henrein, Ingrid Bergman, Claude Rains, Humphrey Bogart
除了勉強答應接任男主角 Rick 的 Humphrey Bogart 之外,有趣的是《北非諜影》周邊的配角都是 30年代在祖國聲名顯赫,到了美國卻沒戲可演的歐洲演員,我形容是流亡美國歐洲演員的 All-Star Game。

導演是奧匈帝國出生的猶太人 Michael Curtiz,飾演捷克反抗軍首領 Victor 的也是出身奧匈帝國多才多藝的演員兼導演 Paul von Henreid,純正普魯士貴族血統的 Henreid 在猶太勢力強大的好萊塢稍有顧忌,還故意把姓名裡象徵貴族的 von 拿掉,剛開始 Henreid 甚至不願接「第二號男主角」的位置,剛和他合作過的好萊塢大姊 Bette Davis 第六感比較敏銳,力勸他接下這個角色。

其他配角方面:想買下 Rick's Cafe 的是以《梟巢喋血戰》被提名最佳男配角的英國演員 Sydney Greenstreet,演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法國軍官是無約在身的英國資深演員 Claude Rains,和他演對手戲的德軍軍官是為了猶太妻子必須流亡的的德國演員 Conrad Veidt,被維琪政府法軍逮捕的間諜是 IMDb 8.6 顆星的德國驚悚片《M》裡的戀童僻男主角 Peter Lorre,1937 年法國經典片《大幻影》裡的第二男主角 Marcel Dalio 在《北非諜影》裡只能演個賭場工作人員,Marcel 的妻子,目前仍健在的法國女演員 Madeleine LaBeau 飾演 Rick 的前女友,自稱荷蘭銀行家的是原籍丹麥的 Torben Meyer,戲份頗重的酒保是俄國籍的 Leonid Kinskey,另外一大票德國威瑪共和時期的知名演員也客串演出:Ludwig Stossel 演難民,Chris Bois 只出現 15 秒演個小偷,Wolfgang Zilzer 更慘!演一開始沒證件被法軍槍斃的路人。

Ingrid Bergman
女主角也是歐洲人,瑞典籍,母親是德國人具有純正亞利安血統的 Ingrid Bergman,但是 Bergman 可不是沒片可拍的難民,她已經在美國定居三年習慣了 Hollywood 這個環境,只是不解 David Selznick 竟把她借給以低成本警匪片見長的華納公司,接著她藉用餐之名向男主角 Humphrey Bogart 示好,卻發現兩人個性南轅北轍無話可說,Bergman 心裡有點疙瘩,但是下一部 300 萬美元預算的大戲《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尚未定案,好友 Curtiz 遊說她拍這部 50 萬預算的《北非諜影》只需兩個月,Ingrid Bergman 勉強答應了,她在回憶錄裡提到對這部片的期望並不高,沒想到這部低成本片卻成為她下半輩子最常被詢問的話題。

天時、地利方面: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之後,華納公司想拍部激勵士氣的諜戰電影,買下了 Murray Burnett 1938 年在歐洲所見聞寫的短篇劇本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為藍圖,再找來 Julius & Philips Epstein 兩兄弟進行劇本改編,到了 42 年 5 月這部以巴黎、北非為背景的電影就在洛杉磯附近開拍了,順便提醒一下,此時 42 年中巴黎已經被納粹佔領,因此片中關於巴黎的街景就從華納公司同時拍攝的《Now Voyager》毛片裡擷取。

最恐怖的是開拍時 Epstein 兄弟的劇本竟然還沒完成!稍後比較有「國際觀」的 Howard Koch 也參與劇本工作,Koch 降低了劇本裡浪漫的成分,提高了這部片的時事性,可想見太多不同想法的人參與這部片的劇本,對於用角、配樂、重心、結局的意見差距導致電影必須「邊拍、邊寫、邊改」,拍攝團隊紛爭不斷,也惹來 Ingrid Bergman 的諸多不滿,預算從 50 萬追加到最後 95 萬,拍攝時間由 3 個月延長為 4 個月,這部低成本卻紛亂不止的電影還是在 1942 年 9 月完成了!預計在 1942 年 11 月首演。

先跳開電影,回顧一下 1942 年 11 月時的歷史背景

1938~1941年間德國併吞接著閃電戰依序拿下奧地利、捷克、波蘭、荷比盧、法國再進攻蘇俄,可說是橫掃千軍戰無不克,1942 年底是二次大戰非常重要的轉戾點,東線戰場方面:百萬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陷入泥沼戰,1943 年初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大敗,50 萬軍隊遭俘虜。

在北非有如神話人物的隆美爾元帥開始遭到盟軍的反攻,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火炬行動」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的部隊幾乎沒有抵抗。納粹遭到盟軍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夾擊。稍後 1943 年 5 月 13 日將德國部隊完全撤出非洲,25 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德、義、日軸心國在中亞會師的神話從此破滅!

1943年 1 月英美兩國加上流亡英國的法國代表,就在北非的 Casablanca 舉行元首會議,準備收復北非後從義大利登陸。

就在這時!1943 年 1 月!一部由歐洲淪陷區 All-Star 演員聯合主演,以 Casablanca 為背景敘述反抗軍對抗軸心國的新片就那麼巧合在這時推出,你說話題性夠不夠?觀眾想不想看?

原先華納公司期望不大的《北非諜影》把握時機成為 1943 年賣座票房第 7 名的電影,並拿下該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有句名言說「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二次大戰結束後《北非諜影》在影史的地位逐年上升,尤其在錄影帶出現之前的 40~80 冷戰時期,《北非諜影》的原版膠卷數十年才拿出來曬幾天的太陽,看過《北非諜影》經驗如同一種認證、儀式、驕傲,經驗的稀有性被影迷們膜拜。看過的人用盡各種形容詞來描述他的傳奇性,漸漸讓它在影史上佔有一席的地位。

誰能記得最原始的《北非諜影》週邊糗事還真不少咧。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配樂預算非常有限,電影的類型也不須要什麼大型演奏曲,就因為配樂這麼簡單,造成 CD 裡竟然還收錄部分對話來充長度!曾經為《大金剛》、《亂世佳人》作曲的 Max Steiner 認為這部電影配樂的重心就在黑人歌手 Dooley Wilson 演奏的鋼琴曲是什麼?原始劇本作者 Marray Burnett 偏好一首 1931 年的歌 As Times Goes By,Max Steiner 卻深不以為然,Steiner 看法是他自己作一首新曲給 Dooley 演奏。後來 Max Steiner 真的把那首新歌作出來了,並要求 Dooley Wilson 加上其他演員重拍幾個演奏片段,沒想到最重要的 Ingrid Bergman 已經投入新片《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的演出了,看過《戰地鐘聲》這部片就知道 ... Ingrid 必須把頭髮剪成小男生頭了!無法重拍片段的 Max Steiner 只好含恨接受 As Times Goes By 這首歌了!

不過後來這部低成本電影大獲成功,As Times Goes By 是公認的重要因素之一,Max Steiner 晚年接受訪問時只能說自己看走眼了!

 參考 :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光榮之路 -- 1957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的變革是馬克沁機槍 (Maxim Gun) 這種低成本高毀滅性的革命性武器被廣泛應用在戰場上,德、英、法、奧匈帝國陸軍很快就意識到 19 世紀騎兵主導的進攻思維在機槍面前毫無對策,人命在馬克沁機槍之前顯得跟枝葉一樣脆弱。中世紀冷兵器時代騎士跟馬思維的進攻不但無法殺敵反將換得高死亡率。

1914 年 9 月的法國馬恩河戰役結束後,雙方各自挖掘像街道一樣綿密的戰壕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海岸。從 1914 年 9 月一直到 1918 年 3 月這段時間內,一種新的戰爭型態出現了!那就是「壕溝戰」,防守跟突襲取代進攻,西線戰場上雙方士兵就像地鼠一樣,24小時作息都在路線密布如街道卻陰冷、潮濕、且滿佈惡臭疾病的壕溝內,每一秒鐘不忘互相對峙、監視、並等待進攻機會。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是 Stanley Kubrick 執導的黑白片,經由 Humphrey Cobb 同名小說改編,敘述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壕溝戰時期法國發動的中型戰役裡,從這場失敗的任務看出法國軍方高層的鬥爭。

考證史實的話,一次大戰前法國軍方內部派系鬥爭不斷,年輕時曾經來過台灣的霞飛 (Joseph Joffre)、二戰時組魁儡政府的貝當 (Phillip Petain)、名字拿來幫航空母艦命名的福煦(Ferdinand Foch)、尼韋勒(Robert Nivelle)、卡斯泰諾(Noel de Castelnau)、Charles Mangin 等名將的戰功也隨壕溝戰陷入膠著,想要比下其他對手,那你就要成就其他將軍所不能。

曾經在 1930 年和 Marlene Dietrich, Gary Cooper 一起演出《摩洛哥》(Morocco) ,在 1940 年代末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極右派老演員 Adolphe Menjou (1890~1963) 飾演老謀深算的 Broulard 將軍,某天他突然要求屬下 Mireau 將軍攻下重要的戰略高地 Ant Hill,對戰場勢力平衡相當了解的 Mireau 並不看好我方實力,但是在 Broulard 的利誘及軍人本職之下還是接受了,並決定交由屬下 Kirk Douglas 飾演的 Dax 上校執行攻擊,就如 Mireau 將軍預測的,進攻行動在德軍猛烈的砲火下無法推進終告失敗,但是戰場上的失敗決不是雙手一攤或是寫報告認錯那麼簡單的!

首先,老謀深算的 Mireau 為了向上級交代竟然越權命令砲兵攻擊,而砲彈將落在無法推進的我方陣地,砲兵團以未獲授權為名拒絕了!最後 Mireau 怪罪步兵軍團,要求三個連各交出一名戰犯執行軍法審判後槍決!最後交出的三人,其中一人由連上抽籤決定,一人是長得不討喜,另一人是慘遭上司公報私仇,律師出身的 Dax 上校志願為三人辯護仍無力回天,因為 Dax 心裡有數 Mireau 將軍要怎麼做早已定案。

這三人獲悉槍決名單的產生方式之後悲憤莫名,有人呼天喊地,有人忙著交代後事不忍放下妻兒子女,但是在國家機器面前個人顯得如此渺小,還是在刑場上送出了性命。

Mireau 將此案了結後以為卸下責任,卻遭更具心機的 Broulard 抓住砲兵事件回馬一槍,揚言將他軍法審判,另外辯護失敗的 Dax 上校洞悉事件後拒絕接受提拔接替 Mireau,但是那三人的生命和 Dax 上校的反應在 Broulard 將軍面前又算得了什麼!Broulard 將軍達成了「輿論」的要求,幹掉了潛在的競爭者,Broulard 放下醇酒回身步入華麗的宴會裡,繼續他奢華的貴族社交生活。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 片長只有 86 分鐘,戰爭場面慘烈但不冗長以避免失焦,最後幾分鐘裡,心情愉悅酒意正酣的 Broulard 將軍從上層貴族階層的舞會中暫時離席,手持醇酒要求悲憤莫名的 Dax 上校放鬆心情,被激怒後大不了退後一步重回快樂的舞池裡,Stanley Kubrick 以有限的篇幅表達了政治圈內的權謀以及無情。

參考 : Kirk Douglas (1916~2020)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Shirley Mills (1926~2010)


1940 年名片《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裡飾演 Henry Fonda 妹妹的可愛女童星 Shirley Mills 辭世,竟然連她都已經年高 84 歲了。不過飾演她弟弟的 Darryl Hickman 仍然健在!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The Wizard Of Oz

2001 年美國 AFI 選出影史 100 大名片之外,也選出了影史 100 首最經典的歌曲,第 4 名《第凡內早餐》的 Moon River,第 3 名《萬花嬉春》的 Singing in The Rain,第 2 名是前不久才提過《北非諜影》裡的 As Time Goes By,那第 1 名呢?

答案是 1939 年《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裡面的 Over The Rainbow

這張 CD 等於是原始電影的錄音,重新灌錄的意義不大,就看怎樣用科技擷取到最佳的原版錄音,1995 年以保存美國電影不遺餘力的 Turner Classic Movie 和米高梅 MGM 公司合作重新出版了這張原聲帶的 CD 版,缺點是因為它由最原始的 LP 翻錄過來因此音效稍差,如果腦海裡已經對 Over The Rainbow 這首歌烙下的現代的版本,剛聽到 1939 年的版本時相當失望,建議一定要看最原版的電影體會片裡 Kansas 鄉下小女生 Judy Garland (1922~1969) 飾演的 Dorothy 一直幻想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另外有一個樂園存在,他不自覺的以低音吟唱這首歌時,才發現 Over The Rainbow 原來這麼動聽,聽到它給人一種充滿希望的感覺,難怪被選為影史第一名的電影歌曲,從現代的標準來看或許道具簡陋,The Wizard of OZ / Over The Rainbow / Dorothy 仍是某一輩的影迷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電影的原始版不准轉貼,那就用連結的The Wizard Of Oz 70 years!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 Judy Garland

倒是貼上我最喜歡的版本,1955 年 33 歲 Judy Garland 唱的版本,這時的 Judy 因嚴重嗑藥遭解約命運坎坷加上婚姻不順,有人形容 her voice seems .... sad or maybe .... wish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