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ax Stein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ax Stein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The Greatest Series of Soundtracks returns!

我用的標題是美國讀者說的!

之前提過在 1970 年代 George Korngold 當製作人, Charles Gerhardt 指揮的 "讀者文摘 Classic Film Scores" 果然在 2010 年 10 月以及 2011 年 3 月分兩次悄悄的由 SONY 全套重新發行,我看到 Charles Gerhardt 的大名之後馬上跑步把缺口統統捕齊!

1970 年代曾經應景另外出了一片《星際大戰》(Star War),這次徹底復古不再重新發行。

CD 封面也從 1989 年那一次發行的銀灰色系列改為金黃紅色系列,每一片的封面都大同小異,他的分類邏輯倒是有點亂,我一直到最近才搞懂!

一部分按配樂大師來分:Franz Waxman, Miklos Rozsa, Max Steiner, Dimitri Tiomkin, Bernard Herrmann, Alfred Newman, David Raskin 各一片,專替華納編寫曲風最華麗的 Erich Korngold 則分到兩片,這樣就九片了,例如左列 Sunset Boulevard / Gloria Swanson 為封面這一片並非只摘錄《日落大道》而是摘錄 Franz Waxman 在黃金時期的代表作,還有 Rebecca, A Place in The Sun, The Philadelphia Story 等等。

另外 Max Steiner 作曲長達 43 分鐘的 Gone With The Wind 獨立出一片,以 Bette Davis, Humphrey Bogart, Errol Flynn 三位大明星主演的電影為軸各收錄一片,這樣總共 13 片。

這樣難免會有些小重疊,例如 Bette Davis, Errol Flynn, Erich Korngold 同屬華納公司,就出現了重複收錄的現象。

我很喜歡 George Korngold, Charles Gerhardt 這樣的組合,在黑膠唱片時代找來錄音大師 Kennith Wilkinson 對 Golden Age 的電影配樂作一個整理,先收集一套再說。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亂世佳人》幕後選角的故事


記得我小時候,《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被捧為影史第一鉅片,在 1939 年那個大蕭條時代,黑白電影預算僅數十萬美元,John Wayne 主演的 B 級西部片預算更不到十萬美元,製作人 David O. Selznick 提出 350萬美元預算的彩色電影《亂世佳人》案,片長超過三小時,有對白的演員超過 50 人,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2000 人,在那個時代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手筆,提醒大家 1939 年是一個沒有特效一切必須「純手工」製作的年代,例如上面這張劇照現在用動畫技術就能解決,《亂世佳人》卻真槍實彈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900 人,加上背後難以估計的道具、化妝、服裝成本,卻只出現不到兩分鐘!

關於《亂世佳人》原著《飄》的故事,我懶得再寫了,直接從網路上擷取:

《亂世佳人》作者密契爾 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 在報社當了四年記者之後,她因為腳部受傷,行動不便,只得辭職在家。丈夫從圖書館借書回來給她打發時間,她幾乎把圖書館的文學書都看光了,丈夫開她玩笑:「妳何不也寫本書來瞧瞧。」她聽了倒是認真的寫了起來,描述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故事,那年她26歲。(註 : 她的祖父曾經是南軍將領)

過了十年,1936年6月30日,該書發行首版,那就是史上最賣座的電影改編原著之一:《飄》(電影譯成《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書出版的第二年(1937),得了美國文學界的大獎 (Pulitzer Prize「普立茲獎」)

《出版週刊》為《飄》撰寫了長達三頁的廣告文字,其中寫道:“書中的人物是Mitchell小姐一直與之生活在一起的人,書中的空氣也與她自出生以來便一直呼吸著的一模一樣。”

《紐約世界電訊》的圖書專欄裏寫道:“即將出版的內戰小説《飄》將毫無疑問會從它問世起便統帥暢銷書排行榜。”

《紐約郵報》寫道:“……驚人的小説傑作,它太堅實太重要,以至不能不進入美國文學的永恒軀體內……在所有關於內戰及其後歲月的小説裏,它是遠遠走在前頭的最優秀的一部。”

《出版商週刊》宣稱:“《飄》很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美國小説。”

1936 年夏天正值美國大蕭條時期,民眾的資訊來源倚賴收音機以及圖書館,當時一本出版書能賣一萬本就算及格了,出版商對《飄》這本書設定銷售目標是 28,000本,在前述媒體的讚美之下,出版第一週就達到設定目標,第一個月達到 178,000本,1936 年底銷量奇蹟似的直逼 100萬本!

書中敘述南北戰爭造成南方貴族因家道中落進而陷入貧窮飢餓,像 Scarlett 原本不需負擔家計的嬌嬌女飽受折磨後痛下決心發誓:要改採積極的生活態度,即使偷、搶、騙都要重新站起不再為飢餓所苦!另一個貴族女 Melanie 外表柔弱內心堅強,以兩人為主軸的故事直觸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民眾心靈深處。

最初偏好的女主角人選 Miriam Hopkins
1930年代末期美國採取孤立主義,不理會歐亞大陸法西斯戰爭前夕氣氛的緊張氣氛,社會話題明顯單純許多,銷量直逼 200 萬本的《飄》進而成為全民的話題,聰明的電影製作人David O. Selznick (1902~1965) 經過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牽線在小說發行一個月後的 1936 年 6 月 30 日以 5 萬美元買下這本書的拍攝版權。

提到改編成電影,作者 Mitchell 以及前述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意見都偏好由亞特蘭大出生的女星 Miriam Hopkins (1902~1972) 飾演女主角 Scarlett ,Miriam Hopkins 面臨的問題是年齡偏大 1936 年時已經 34 歲,柔弱的女配角 Melanic 由身高僅 153 公分的默片時代女星 Janet Gaynor (1906~1984) 飾演,男主角 Rhett Butler 船長呢?作者最喜歡英國男星 Ronald Colman (1891~1958),但礙於口音問題可能要改用美國影迷最熟悉的 Clark Gable,至於第二男主角 Ashley Wilkes 她認為演過《叛艦喋血記》的 Franchot Tone (1905~1968) 最合適。

比較務實的 Selznick 接到前述意見的電報後四天後回應:他對這個改編案極具信心,關於男主角的話,他偏好另一位知名男星 Gary Cooper

初期最熱門人選 Tallulah Bankhead
接下來 1936 ~ 1938年底之間,礙於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本人與聯美公司的舊約,不能立即開拍電影,Selznick 就用這兩年空檔展開一場精緻周詳高成本的準備工作,預計 1938 年底開拍將此計畫付諸實現,其中女主角 Scarlett 的選擇攸關著整部電影的成敗,整個美國從電影迷羅斯福夫人到無業遊民都在關注這個話題,Scarlett 候選人從一線女明星到業餘演員到星探獵物,下到年僅 21 歲尚未成名的臨時演員 Susan Hayward 上到年近 40 歲的 Jean Arthur, Irene Dunne 都不願放棄機會,後來統計有 1400 人參加面試,除了原籍瑞典,英文不夠標準的 Greta Garbo 之外都不放過機會,這場眾女星之間的較勁在 1980 年甚至被拍成電視劇 Scarlett O'Hara War ,我讀過好幾個女星的回憶錄,Bette Davis, Katherine Hepburn, Vivien Leigh, Jean Arthur 都在第一時間搶讀小說,每個女星的心得好巧都是 :

毫無疑問,我是最適合演 Scarlett O'Hara 的第一人選!

這場競爭初期熱門人選是眾議院院長女兒正統南方人 Tallulah Bankhead ,以及謠傳用床上功夫征服製片人 David Selznick 和男主角 Clark Gable 的蛇蠍女星 Joan Crawford。

1400 名應試者只有 19 人獲得試鏡資格,再從這 19 人裡選出女主角。

維基百科 wiki 提到參與爭取這個角色的一線女星名單如下:

Jean Arthur, Lucille Ball, Tallulah Bankhead, Joan Bennett, Clara Bow, Joan Crawford, Bette Davis, Frances Dee, Olivia de Havilland, Irene Dunne, Joan Fontaine, Greer Garson, Paulette Goddard, Susan Hayward, Miriam Hopkins, Katharine Hepburn, Carole Lombard, Ida Lupino, Merle Oberon, Norma Shearer, Barbara Stanwyck, Margaret Sullivan, Lana Turner, Shelley Winters, and Loretta Young. 

其他媒體提到的還有 Nancy Coleman, Diana Barrymore, Ellen Drew, Anita Louise, Brenda Marshell, Margaret Tallichet, Linda Watkins

到最後一輪選拔才被淘汰三人 Jean Arthur - Paulette Goddard - Joan Bennett


1938 年 12 月 10 日前述的女主角仍未定案,團隊先開拍火燒亞特蘭大城的片段,就在這一天還沒參加女主角試鏡卻滿懷希望的英國女星 Vivien Leigh (1913~1967) 跟隨丈夫 Laurence Olivier 來到亞特蘭大拜訪 David Selznick 的弟弟 Myron,12月10日晚上 Myron 看到 Vivien Leigh 驚為天人!馬上將她介紹給老哥 David Selznick 說:I want you to meet Scarlett O'Hara


最後勝出的 Vivien Leigh
我看過一則八卦新聞說 David Selznick 看到 Vivien Leigh 時忍不住說「Oh ! Scarlett!」,資料記載 Selznick 跟導演 George Cukor 這天晚上已有共識 Vivien Leigh 是上天的禮物,歷時兩年的女主角選戰就在她出現那一瞬間宣布結束。

不過 Scarlett O'Hara War 稱得上是當時全國注目的一場競賽,還是要照表面公式跑一下作業流程以維持公平性, David 對外宣布 Scarlett 最後將從 Jean Arthur, Paulette Goddard, Joan Bennett 以及最後冒出的 Vivien Leigh 四名女星中選出,原本被認為呼聲最高的《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女主角 Paulette Goddard 因戲外與共產黨色彩濃厚的 Charlie Chaplin 鬧緋聞並隱瞞已婚身分,這在基督教背景政治立場偏右的好萊塢是極度大忌而遭 David Selznick 剔除,Vivien Leigh 榮膺女主角冥冥之中註定這部片能成為經典鉅作的關鍵。

David O. Selznick 當時有個應付公眾媒體的標準說法是 :

"Vivien Leigh 的父母分別是愛爾蘭人和法國人,剛好和 Margaret Mitchell 小說裡的 Scarlett O'Hara 相同!這真是上天冥冥之中安排給本片的最佳禮物 ....blah ... blah ...."。

獨立製片人 David O. Selznick 開始大手筆拍攝時,這部片的發行權必然也引來了各大電影公司的覬覦。

Olivia de Havilland
男主角方面,如前所述製片人最屬意的是男星 Gary Cooper,偏偏 Cooper 和另一家獨立公司 Samuel Goldwyn Production 有約在身,這家公司與聯美 (United Artists) 有策略聯盟關係,一旦涉及合約和發行都可預知困難度極高!無望演出的 Gary Cooper 對這部全國注目的電影說了一大堆負面的評語,不曉得他是真的沒興趣還是葡萄酸心理?

David Selznick 有興趣的候選人還有演華納公司 (Warner Bros.) 一系列中世紀古裝片出名的澳洲男星 Errol Flynn (1909~1959),以及剛藉由《叛艦喋血記》、《火燒舊金山》等賣座片當選 1937 年 King of Hollywood 聲望最高的 Clark Gable。

華納公司跟這部電影的故事也很有趣,1930 年代中期華納以黑白警匪片為主,麾下第一號女明星是獲得 35, 38 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1908~1989),Bette Davis 讀過小說之後看出這部劇本的無限潛力,要求老闆 Jack Warner 買下版權拍攝,當然了條件是 Bette Davis 要親自上場演女主角,結果等到 David Selznick 得標之後 Jack Warner 才後悔不已。

後來華納知道 David Selznick 經費不足,主動接觸後提出「乾脆我們把 Errol Flynn, Bette Davis, Olivia de Havilland 三個人 (傳說還有第四個人 Henry Fonda) 都借給你們,拍完後由我們取得發行權!」

華納首席女星 Bette Davis

華納招牌人氣女星 Bette Davis 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舉辦的「你認為誰適合擔任 Scarlett 」投票囊括 40% 選票高踞第一,急著想染指女主角寶座卻又心直口快的 Bette Davis 希望老闆借人,卻發難表示不願和年紀比她小的 Errol Flynn 搭檔演出!多年後回頭看這件事,想當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打進了最後 19 人名單並未如願,不過 David Selznick 跟華納接觸這件事對本片實質的幫助就是促成了 Selznick 有機會接近評估 Olivia de Havilland,促使她打敗了第一女配角 Melanic 原先的熱門人選 Janet Gaynor, Dorothy Jordan, Julie Haydon, Andrea Leeds 等人,Selznick 讓華納在 1938 年 12 月正式外借 Olivia de Havilland 給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出演 Melanic 一角。

關於 Olivia de Havilland 獲選還有另一個比較八卦的說法,已經在 Joan Fontaine 那邊說過了不再重複。

不過我看過 Errol Flynn 晚年口述回憶錄 My Wicked,Wicked Ways 卻隻字未提由他演出《亂世佳人》男主角這件事,表示 Errol Flynn 只是一個還不成熟的方案。

比起華納公司,米高梅 MGM 公司比起 Warner Bros. 就老謀深算多了,MGM 老闆也就是 Selznick 的老東家兼岳父 Louis B. Mayer 大方出借 Clark Gable 成全女婿以交換這部電影的發行權,大多數人以為《亂世佳人》是米高梅 (MGM) 公司出品,這句話定義不清楚,應該說是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拍攝,米高梅 (MGM) 公司發行。Clark Gable 私下推薦熱戀中的未婚妻 Carole Lombard 擔任女主角,不過已經詳讀小說數年的 David O. Selznick 深黯女主角的重要性,即使 "King of Hollywood" Clark Gable 也無法左右他的堅持。

Vivien Leigh, Olivia de Havilland, Clark Gable 都解決了,相較起來第四個角色男配角 Ashley 就比較單純了,Selznick 讀過小說後心目中的首選是 33 歲的英國男星 Ray Milland (1905~1986),現在回頭來看 Ray Miland 的外型確實非常搭配,不解的是 Selznick 卻沒有動手付諸行動,他試用 Robert Young, Douglas Fairbank Jr, Jeffery Lynn 多人之後簽下已經 45 歲的英國男星 Leslie Howard (1893~1943) 來演小說裡年紀 20 歲出頭的 Ashley,我們擔憂的問題 Leslie 自己早就預見了,那就是 : "自己太老了"!

對前額稍許光亮的演技派男星 Leslie Howard 而言演技方面絕對沒問題,片裡 Ashley 一開始就看出南軍前途不樂觀,跟他此時的心情完全相同,場外 Leslie Howard 憂心英國打不過納粹!亡國感在即!Leslie 表示不習慣好萊塢的環境過得並不快樂,拍完片立刻返回戰爭中的英國,四年後1943 年 Leslie 搭乘英國飛往中立國葡萄牙里斯本的班機遭納粹空軍擊落,英年早逝的 Leslie 在有限生命裡,留下對《亂世佳人》盡是些負面的評論 。




參考資料 : 電視劇 : 誰將成為郝思嘉 ?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北非諜影》背景軼事

《北非諜影》(Casablanca) 這部片的電影配樂時,我寫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純只看劇情來對照《北非諜影》今天獲得的地位和風評的話,我認為它在影史的地位明顯被高估了,因為時勢造英雄《北非諜影》上映時在天時、地利、人和三項外在因素都拿了非常漂亮的滿分,他從一部華納公司低成本且紛爭不斷的作品一躍成為二次大戰的代表作,《北非諜影》(Casablanca) 簡單的劇情卻為後人所傳頌不止!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

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以及心得文,網路上看不完,我無需再重複,今天想要來談一下這部片的背景故事,因為在那個時期《北非諜影》是一部低成本而且組合非常奇特的非重點作品,人家說一運二命三風水,回顧歷史來看這部片的運氣好得讓人拍案叫絕。

先談人和方面:

Paul Henrein, Ingrid Bergman, Claude Rains, Humphrey Bogart
除了勉強答應接任男主角 Rick 的 Humphrey Bogart 之外,有趣的是《北非諜影》周邊的配角都是 30年代在祖國聲名顯赫,到了美國卻沒戲可演的歐洲演員,我形容是流亡美國歐洲演員的 All-Star Game。

導演是奧匈帝國出生的猶太人 Michael Curtiz,飾演捷克反抗軍首領 Victor 的也是出身奧匈帝國多才多藝的演員兼導演 Paul von Henreid,純正普魯士貴族血統的 Henreid 在猶太勢力強大的好萊塢稍有顧忌,還故意把姓名裡象徵貴族的 von 拿掉,剛開始 Henreid 甚至不願接「第二號男主角」的位置,剛和他合作過的好萊塢大姊 Bette Davis 第六感比較敏銳,力勸他接下這個角色。

其他配角方面:想買下 Rick's Cafe 的是以《梟巢喋血戰》被提名最佳男配角的英國演員 Sydney Greenstreet,演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法國軍官是無約在身的英國資深演員 Claude Rains,和他演對手戲的德軍軍官是為了猶太妻子必須流亡的的德國演員 Conrad Veidt,被維琪政府法軍逮捕的間諜是 IMDb 8.6 顆星的德國驚悚片《M》裡的戀童僻男主角 Peter Lorre,1937 年法國經典片《大幻影》裡的第二男主角 Marcel Dalio 在《北非諜影》裡只能演個賭場工作人員,Marcel 的妻子,目前仍健在的法國女演員 Madeleine LaBeau 飾演 Rick 的前女友,自稱荷蘭銀行家的是原籍丹麥的 Torben Meyer,戲份頗重的酒保是俄國籍的 Leonid Kinskey,另外一大票德國威瑪共和時期的知名演員也客串演出:Ludwig Stossel 演難民,Chris Bois 只出現 15 秒演個小偷,Wolfgang Zilzer 更慘!演一開始沒證件被法軍槍斃的路人。

Ingrid Bergman
女主角也是歐洲人,瑞典籍,母親是德國人具有純正亞利安血統的 Ingrid Bergman,但是 Bergman 可不是沒片可拍的難民,她已經在美國定居三年習慣了 Hollywood 這個環境,只是不解 David Selznick 竟把她借給以低成本警匪片見長的華納公司,接著她藉用餐之名向男主角 Humphrey Bogart 示好,卻發現兩人個性南轅北轍無話可說,Bergman 心裡有點疙瘩,但是下一部 300 萬美元預算的大戲《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尚未定案,好友 Curtiz 遊說她拍這部 50 萬預算的《北非諜影》只需兩個月,Ingrid Bergman 勉強答應了,她在回憶錄裡提到對這部片的期望並不高,沒想到這部低成本片卻成為她下半輩子最常被詢問的話題。

天時、地利方面: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之後,華納公司想拍部激勵士氣的諜戰電影,買下了 Murray Burnett 1938 年在歐洲所見聞寫的短篇劇本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為藍圖,再找來 Julius & Philips Epstein 兩兄弟進行劇本改編,到了 42 年 5 月這部以巴黎、北非為背景的電影就在洛杉磯附近開拍了,順便提醒一下,此時 42 年中巴黎已經被納粹佔領,因此片中關於巴黎的街景就從華納公司同時拍攝的《Now Voyager》毛片裡擷取。

最恐怖的是開拍時 Epstein 兄弟的劇本竟然還沒完成!稍後比較有「國際觀」的 Howard Koch 也參與劇本工作,Koch 降低了劇本裡浪漫的成分,提高了這部片的時事性,可想見太多不同想法的人參與這部片的劇本,對於用角、配樂、重心、結局的意見差距導致電影必須「邊拍、邊寫、邊改」,拍攝團隊紛爭不斷,也惹來 Ingrid Bergman 的諸多不滿,預算從 50 萬追加到最後 95 萬,拍攝時間由 3 個月延長為 4 個月,這部低成本卻紛亂不止的電影還是在 1942 年 9 月完成了!預計在 1942 年 11 月首演。

先跳開電影,回顧一下 1942 年 11 月時的歷史背景

1938~1941年間德國併吞接著閃電戰依序拿下奧地利、捷克、波蘭、荷比盧、法國再進攻蘇俄,可說是橫掃千軍戰無不克,1942 年底是二次大戰非常重要的轉戾點,東線戰場方面:百萬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陷入泥沼戰,1943 年初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大敗,50 萬軍隊遭俘虜。

在北非有如神話人物的隆美爾元帥開始遭到盟軍的反攻,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火炬行動」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的部隊幾乎沒有抵抗。納粹遭到盟軍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夾擊。稍後 1943 年 5 月 13 日將德國部隊完全撤出非洲,25 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德、義、日軸心國在中亞會師的神話從此破滅!

1943年 1 月英美兩國加上流亡英國的法國代表,就在北非的 Casablanca 舉行元首會議,準備收復北非後從義大利登陸。

就在這時!1943 年 1 月!一部由歐洲淪陷區 All-Star 演員聯合主演,以 Casablanca 為背景敘述反抗軍對抗軸心國的新片就那麼巧合在這時推出,你說話題性夠不夠?觀眾想不想看?

原先華納公司期望不大的《北非諜影》把握時機成為 1943 年賣座票房第 7 名的電影,並拿下該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有句名言說「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二次大戰結束後《北非諜影》在影史的地位逐年上升,尤其在錄影帶出現之前的 40~80 冷戰時期,《北非諜影》的原版膠卷數十年才拿出來曬幾天的太陽,看過《北非諜影》經驗如同一種認證、儀式、驕傲,經驗的稀有性被影迷們膜拜。看過的人用盡各種形容詞來描述他的傳奇性,漸漸讓它在影史上佔有一席的地位。

誰能記得最原始的《北非諜影》週邊糗事還真不少咧。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配樂預算非常有限,電影的類型也不須要什麼大型演奏曲,就因為配樂這麼簡單,造成 CD 裡竟然還收錄部分對話來充長度!曾經為《大金剛》、《亂世佳人》作曲的 Max Steiner 認為這部電影配樂的重心就在黑人歌手 Dooley Wilson 演奏的鋼琴曲是什麼?原始劇本作者 Marray Burnett 偏好一首 1931 年的歌 As Times Goes By,Max Steiner 卻深不以為然,Steiner 看法是他自己作一首新曲給 Dooley 演奏。後來 Max Steiner 真的把那首新歌作出來了,並要求 Dooley Wilson 加上其他演員重拍幾個演奏片段,沒想到最重要的 Ingrid Bergman 已經投入新片《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的演出了,看過《戰地鐘聲》這部片就知道 ... Ingrid 必須把頭髮剪成小男生頭了!無法重拍片段的 Max Steiner 只好含恨接受 As Times Goes By 這首歌了!

不過後來這部低成本電影大獲成功,As Times Goes By 是公認的重要因素之一,Max Steiner 晚年接受訪問時只能說自己看走眼了!

 參考 :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Hollywood Reports' top 100 film scores part-2

接續上次的排名,51~100 名單如下

51 |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Burt Bacharach 1969 虎豹小霸王
52 |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Erich Korngold 1938 羅賓漢
53 | Shaft Isaac Hayes 1971 殺戮戰警
54 | King Kong Max Steiner 1933 大金剛
55 | Star Trek Jerry Goldsmith 1979 星際爭霸戰
56 | Patton Jerry Goldsmith 1970 巴頓將軍
57 | The Omen Jerry Goldsmith 1976 天魔
58 |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Ennio Morricone 1984 四海兄弟
59 | Titanic James Homer 1997 鐵達尼號
60 | The English Patient Gabriel Yared 1996 英倫情人
61 | High Noon Dimitri Tiomkin 1952 日正當中
62 | How the West Was Won Alfred Newman 1962 西部開拓史
63 | Forrest Gump Alan Silvestri 1994 阿甘正傳
64 | The Lion King Hans Zimmer 1994 獅子王
65 | The Third Man Anton Karas 1949 黑獄亡魂
66 | Exodus Ernest Gold 1960 出埃及記
67 | Midnight Cowboy John Barry 1969 午夜牛郎
68 | Toy Story Randy Newman 1995 玩具總動員
69 | Cool Hand Luke Lalo Schifrin 1967 鐵窗喋血
70 | Blue Velvet Angelo Badalamenti 1986 藍絲絨
71 | The Ten Commandments Elmer Bernstein 1956 十誡
72 | The Ghost and Mrs. Muir Bernard Herrmann 1947 幽靈與未亡人
73 | Rebel Without a Cause Leonard Rosenman 1955 養子不教誰之過
74 | Body Heat John Barry 1981 體熱
75 | Love Story Francis Lai 1970 愛的故事
76 | 81⁄2 Nino Rota 1963 八又二分之一
77 | Beetle Juice Danny Elfman 1988 陰間大法師
78 | Touch of Evil Henry Mancini 1958 歷劫佳人
79 |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Howard Shore 1991 沉默的羔羊
80 | Captain Blood Erich Korngold 1935 鐵血船長
81 |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B. Herrmann 1951 地球末日記
82 | Brazil Michael Kamen 1985 巴西
83 |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Tan Dun 2000 臥虎藏龍
84 | Rosemary's Baby Krzysztof Komeda 1968 失嬰記
85 | Kings Row Erich Korngold 1942 金石盟
86 |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Alex North 1951 慾望街車
87 | Amarcord Nino Rota 1973 阿瑪柯德
88 | The Matrix Don Davis 1999 駭客任務
89 |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Walter Schumann 1955
90 | The Conformist Georges Delerue 1970 同流者
91 | The Sea Hawk Erich Korngold 1940 海鷹號
92 | Double Indemnity Miklos Rozsa 1944 雙重保險
93 | City Lights Charlie Chaplin 1931 城市之光
94 | East of Eden Leonard Rosenman 1955 天倫夢覺
95 | Shoot the Piano Player Georges Delerue 1960 槍殺鋼琴師
96 | The Conversation David Shire 1974 對話
97 | Woman in the Dunes Toru Takemitsu 1964 砂丘之女
98 | Alexander Nevsky Sergei Prokofiev 1938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99 | Rain Man Hans Zimmer 1988 雨人
100 | Halloween John Carpenter 1978 月光光心慌慌

如果按作曲家來分

8 - John Williams
7 - Bernard Herrmann
6 - Jerry Goldsmith
5 - John Barry
4 - Ennio Morricone, Elmer Bernstein, Erich Korngold
3 - Nino Rota, Max Steiner, Danny Elfman, Hans Zimmer, Henry Mancini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Cinema Serenade - The Golden Age

上一篇提到 SONY 在 1997 推出的 Cinema Serenade 銷售個案成功之後,接著在 1999 年推出第二個銷售案,仍然由 Itzhak Perlman, John Williams 合作,樂團則改為 John Williams 最熟悉的 Boston Pop Orchestra,這張專輯和上一張最大的差別是:這次專門演奏 Golden Age 時期的電影配樂,從 CD 封面片名第二列可以看到 "The Golden Age",週邊也寫著收錄的每一部電影曲目。

對電影而言 Golden Age 應該是指 30~50 年代,這片 12 首曲目有《羅蘭秘記》Laura,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失去的週末》Lost Weekend,《北非諜影Casablanca, 《羅賓漢》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咆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蓬門今始為君開》The Quiet Man 等等,作曲家更是遍及 Alfred Newman、Miklos Rozsa、Erich Korngold、Victor Young、David Raskin、Max Steiner。

結果這張專輯沒有上一張成功,我的看法是上述 Golden Age 的作品大都呈現完整管弦樂型式,原始並非設計給小提琴獨奏用,例如 Gone With The Wind 就是很好的範例,但在這裡 John Williams 遵循第一集作法配合 Itzhak Perlman 將管弦樂團音量壓低,加上這些 Golden Age 曲目對初接觸者比較陌生,所以這張 CD 雖然好聽卻讓我留下非主流的印象,從我的角度來看 Classic Film Scores 那種由 Charles Gerhardt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演奏法才對。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Max Steiner Collection

這張 CD 上面寫的是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實際是內容是兩片 CD 裝的 Max Steiner 作品精選集,包括《北非諜影》(Casablanca)、《搜索者》(The Searchers)、《心聲淚痕》(Johnny Belinda)、《頑童歷險記》(The Adventure of Mark Twain) 以及最近第三次重拍仍深受歡迎的 《大金剛》(King Kong)

Steiner 畢生最有名的兩部作品應該是《亂世佳人》和《大金剛》,另外就是一系列 Betty Davis 演的電影, Bette Davis 算是黃金年代少數不以外表取勝的女星,相較於那個年代需要高大男士保護的柔弱女星,身材嬌小的 Betty 專門演出以女主角為主軸的率性角色, Classic Film Score 還以 Betty Davis 為主題出了一張她電影的配樂專輯,這張很幸運的我也買到了!將於稍後介紹。

這張算是 Steiner 作品的入門精選輯,由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enneth Alwyn 指揮演出,刻意挑最容易接受的曲目為主,別的我沒有意見,倒是 Gone With The Wind 相關曲目明顯不如 Charles Gerhardt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stra 的版本,由於是精選輯似乎也不需做電影逐部介紹。

我們身邊其實就有一些 Max Steiner 的作品,只是聽眾不知道。例如 A Summer Place 就已經被台灣的廣告引用好幾次了。

試聽一下這首 : A Summer Place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My Top 10 電影配樂

Top 10 List
Vertigo -- Bernard Herrmann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 Ennio Morricone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 Ennio Morricone
Nuovo Cinema Paradise -- Ennio Morricone
Ben-Hur -- Miklos Rozsa
Gladiator -- Hans Zimmer
Rocky -- Billy Conti
The Mission -- Ennio Morricone
Fiddler on The Roof -- Jerry Bock
Gone With The Wind -- Max Steiner

Honorable Mentioned :
The English Patient -- Gabriel Yared
Le Notti di Cabiria -- Nino Rota
Scarmouche -- Victor Young
Antarctica -- Vangelis
Chariots of Fire -- Vangelis
Lawrence of Arabia -- Maurice Jarre
Battle of The Bulge -- Benjamin Frankel
Dr Zhivago -- Maurice Jarre
砂の器 -- 菅野光亮
The Piano -- Michael Nyman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Ennio Morricone
Somewhere in Time -- John Barry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電影配樂簡史 (2)

聖桑 (Camille Saint-Saens) 1908 年第一次看到電影時,註:電影於 1895 年由法國人 Lumiere 發明,就深深為這種新的戲劇所著迷,他稱之為沒有男高音的歌劇,這年他為法國片 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 寫了畢生第一齣電影配樂 (註:當時仍是無聲電影必須由樂團在戲院裡伴奏 )

除了他,Prokofiev, Shostakovich, Britten, Walton, Honegger, Satie 等人都曾寫過電影配樂,在當時這種工作享有極度的自主權和知名度。Prokofiev 寫《恐怖的伊凡》(Ivan The Terrible, 1945) 時知名度超過導演 Sergei Eisenstein,類似的案例後來也曾多次出現 ~~ 當導演 Sergio Leone 聽到 Ennio Morricone 寫的《狂沙十萬里》配樂初稿時忍不住瘋狂尖叫,緊張大師 Alfred Hitchcock 後來和 Bernard Herrmann 翻臉,原因之一是他認為 Herrmann 音樂給觀眾的印象超過了影片劇情本身。

回歸正題,當 1930 年有聲電影技術出現之後, Hollywood 必須建立「讓電影發出音樂」的相關產業,第一位拓荒者是 1914 年就移民到美國的維也納人 Max Steiner,他 1933 年為《大金剛》(King Kong) 寫的配樂堪稱是電影給人類最原始最震撼的聲音,為後代的電影立下了指標性的典範,就因為 Steiner 的成功案例,電影公司老闆給了這些音樂家極度的自由,古典音樂訓練出身的 Steiner 後來寫配樂時,也曾經嚐試採到現代樂派 Schoenberger 的不諧和音,卻帶讓觀眾一波失望。

1934 年華納兄弟公司雇用了另一個維也納佬 Erich Wolfgang Korngold,Korngold 利用機會要求建立古典音樂編制的樂團,幾乎同時,幽魂至今仍影響 Hollywood 的 Alfred Newman 也要求福斯公司建立的相似的工作環境。不同於 Steiner,Korngold 在維也納時深受華格納歌劇的影響,他用大編制樂團為一系列由男明星 Errol Flynn (1909~1959) 演的特效電影譜下有如華格納歌劇般的華麗美聲,1937 年他首次因《風流世家》(Anthony Adverse) 獲獎時,他認為一部電影的配樂就像一部具連貫性的交響曲,而且應該由作曲者而非由音樂製作人領獎,1957 年就去世的 Korngold 終生只做了 16 部作品,但仍無損他被尊為黃金時期代表人物的地位。

Korngold 派華麗浪漫的曲風建立了配樂工作者在 Hollywood 崇高不可動搖的地位,Korngold 的作風影響了 Max Steiner 以及後到的 Franz Waxman 和 Miklos Rozsa 等歐洲作曲家,Max Steiner《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可以稱得上是二次大戰前此類華麗浪漫曲風的代表作。

二次大戰之後電影配樂在地化本土化,風格由「華麗」走向「單薄」,現實曲風的作曲家興起,帶著爵士樂風格的作曲家 Alex North 算是代表人物,他寫的《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算是此類爵士風配樂的代表作,受到古典樂和爵士樂兩方面影響,「曲風較為尖銳」的年輕一輩作曲家 Elmer Bernstein, David Raskin, Leonard Rosenman 也趁勢崛起,但是提到戰後 1950 年代最偉大的配樂大師可就非 Bernard Herrmann 莫屬了,他的作品從 1941 的《大國民》到 1976 年的《計程車司機》橫跨 35 年,他減低了戰前的 Korngold, Steiner 維也納古典曲風的影響,細心研讀電影情節的 Herrmann 融入了較多的個人情感,使用較為單薄的管弦樂和低音樂器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風格,因此 Herrmann 風格特別適合替探討心理的作品以及文藝片配樂,《迷魂記》稱得上是 Herrmann 風格的代表作。

1960 年代由於電視的普及化讓電影工業陷入低潮,每部片的預算必須緊縮,因此 60 年代以及 70 年代初期,前人的交響曲式配樂風格逐漸沒落,昔日電影公司高價投資的立體錄音設備和管絃樂團形同荒廢,開始興起以歌曲為主的配樂 (song-heavy soundtrack),代表人物有 Henry Mancini,貓王和鼠幫 (Rat Pack) 指五位演歌雙棲的男明星包括 Frank Sinatra, Dean Martin 等人(見左圖),Mancini 這位只受過業餘爵士樂訓練的作曲家,在這時候抓準時機以影視雙棲的姿態崛起,他的代表作應該是 1961年《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 裡的那首 Moon River,其他 song-heavy soundtrack 著名代表作例如:《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貓王的電影 A Hard Day's Night 以及 60s 一大堆由當時的歌星主唱的配樂。

除此之外 ,經由東岸紐約樂評的推薦,60 年代另一股所謂現實主義 (realism) 風潮伴隨著歐洲 - 尤其是法國和義大利的幾位電影大師如 Ingmar Bergman, Sergio Leone, Zefferelli, Fellini 等人的作品進入美國,這股風潮也介紹了 George Delarue, Nino Rota, Michel Legrand 以及活躍最久的 Ennio Morricone 這幾位歐式風格的配樂家給美國的觀眾和 Hollywood 老闆們,他們引進了不同於 Hollywood 音樂哲學的作品,也讓美國電影的配樂更加多采多姿。

進入 70 年代中期時,在以上這兩股浪潮中卻有一股反叛的力量,那就是 Steven Spielberg 和 George Lucas 這兩位高預算大場面類型電影的導演,搭配 John Williams 這位至今仍難以定型的作曲家,他們合作的《大白鯊》、《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反叛當時的潮流,執意復興 Korngold 時代的「華麗美聲」,至今大家都公認 John Williams 是大師,卻很難說出他的類型為何 ?

電影配樂簡史 (3)

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King Kong -- 1933 edition

最近接連看了 1933, 1976, 2005 年三種版本的《大金剛》(King Kong),如果以 1933 年版為原始版本的話,1976 年版算是以當時的文明為背景重拍的版本,男女主角 70 年代的穿著用 70 年代的大油輪把金剛運回紐約,2005 版則是重拍 1933 年版,故事背景又回到了經濟不景氣的 1930 年代,不過舊片長 104 分鐘新片卻長達 187 分鐘,因此 2005 版著墨許多在 1933 年版輕易帶過的片段,例如女主角原來的工作,例如導演出發前的財務狀況,例如把舊版的男主角 Driscoll 的身分從船員改成寫劇本的作家,還有一段風格類似《侏儸紀公園》的人獸追逐戰,除此之外,新舊版最大的差別....


舊版裡女主角 Fay Wray (見左圖) 是一個沒心機的傻大姐,純粹為了錢以及好奇心上船拍片尋找機會的失業少女,她心儀的是和她一見鍾情的船員 John Driscoll,從荒島遭到俘虜到戲尾的帝國大廈之戰,雖然大金剛喜歡她,但是她對大金剛只有「恐懼且帶有厭惡」可以形容,最後大金剛遭到射殺之後,給觀眾的感想是:對原先在某島稱王的大金剛,就因為喜歡一個女子而遭到人類好奇心的抓捕,最後竟命喪他鄉感到惋惜。


新版裡的女主角 Naomi Watts 卻從第一次被大金剛抓去就表現出不怕巨獸的膽識,甚至還跳舞向大金剛示好,回到紐約和金剛分離時顯得鬱鬱寡歡,後來和大金剛在公園裡遊戲,最後在紐約的帝國大廈之戰,她甚至站在大金剛那一方,這樣的劇情當然會導致觀眾把大金剛當作擬人化的男主角,當它遭到射殺時也獲得較多觀眾的同情。

新版的 soundtrack 我也買了,以後有機會再聊,這裡介紹的是 1933 年版的 soundtrack,被 AFI 選為 25 大配樂第 13 名,回顧一下上面的劇情,這是一部以南中國海新加坡附近的虛構島嶼 Skull island 為背景,「歷險記」風格的電影,就算有暗示也是暗示人性的貪婪,男女感情因素在 1933 年版裡絕對不是劇情重心,由《亂世佳人》的配樂 Max Steiner 操刀,這部片的配樂總共只有 9 首全長不超過 30 分鐘,有呈現異國風味兩拍子的祭祀舞曲,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Jungle Dance 也就是族人要把活人獻給大金剛的舞曲,2005 年版的電影也把這首 Max Steiner 的作品拿來用了,並改用在紐約的舞台上,而且可能是版權問題,這首 Steiner 的作品並未出現在 2005 年版的 soundtrack,其他幾首 Max Steiner 的作品大多是要製造懸疑劇情的音樂,和現代的電子配樂比起來或許氣勢不夠,但不要忘了 1933 年是電影剛開口說話的年代,這部《大金剛》不論是劇情或配樂,都稱得上是很多電影人心裡的一個里程碑,是我們這些外國後輩很難體會的。

1941 年 Orson Welles 這位以《大國民》(Citizen Kane)成名的導演就曾經在廣播節目裡以 "大金剛入侵紐約" 為假新聞驚嚇紐約市民順便為他的《大國民》打知名度 。

1933 年版的缺點就是她的特技效果當然無法跟 1976 甚至 2005 年版做比較,顯露出來的特技效果仍相當粗糙,順便提一下被我稱為傻大姐的女主角 Fay Wray (1907~2004) 後來活了將近 100 歲在 2004 年以 97 高齡去世,次年金像獎頒獎典禮時曾經請馬友友演奏一首大提琴曲弔念 2004 年去世的明星,包括 Marlon Brando, Christopher Reeve, Janet Leigh (驚魂記女主角), Peter Ustinov 以及電影配樂家 Elmer Bernstein, Jerry Goldsmith 等人,當時 Fay Wray 的黑白影片也出現在其中,只是有幾人知道她就是被《大金剛》抓在手上那個美女?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Captain Blood -- NAXOS

提到古典音樂 NAXOS 算是低價品的代名詞,NAXOS 通常的做法是找歐洲二線的樂團錄音,雖然名氣不代表一切,砂礫中一定會有一些珍珠存在,但這樣的路線也造成 NAXOS 出版的 CD 變成了低價品的代名詞。

在電影配樂方面,NAXOS 的路線是他用上述的歐洲二線樂團重新錄製 30s, 40s 黃金時代一些和古典音樂路線甚為接近的名曲,這樣的路線和 Classic Film Score 系列以及電影配樂界的大哥 Varese Sarabande 的做法相同,這時候你就沒有理由說 NAXOS 是廉價品了。

回歸正題,這張外表寫的是 Erich Korngold 作的《鐵血船長》(Captain Blood) 其實內容包括 4 部電影的精選集,還有 Miklos Rozsa 的 The King's Thief,Max Steiner 的《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 以及 Victor Young 作的《美人如玉劍如虹》(Scaramouche) ,這幾部片的共同點是都帶有神話色彩的英雄劍客電影。

其中佔全片篇幅八成的兩部片《鐵血船長》和《美人如玉劍如虹》都是義大利小說家 Rafael Sabatini (1975-1950) 的作品,前者是敘述 17 世紀英國光榮革命時,Peter Blood 因背叛國王被人口販子販賣到加勒比海小島上當奴隸,Blood 搶劫一艘西班牙船隻逃亡變成海盜。後者則是敘述 18 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一位出身不明的劍客 Stewart Granger 立場偏向平民的摯友遭到一位自恃劍術高明的貴族殺害之後,原先個性玩世不恭的 Stewart Granger 立志要為友復仇的故事,原先劍術遠不及貴族的他利用在劇院的場地優勢有機會取對方的命時,他的第六感告訴自己這個作惡多端的驕縱貴族竟是他的親生弟弟,這段劇情和 Verdi 的歌劇《遊唱詩人》(IL Trovatore)有點雷同。

《鐵血船長》佔有最大的篇幅堪稱招牌曲,包括 6 首組曲比 Classic Film Scores 系列要來得完整。

此外最讓我驚艷的是 Victor Young (1900-1956) 這首《美人如玉劍如虹》(Scaramouche) ,如果奧地利裔的 Korngold 作品像華格納的序曲,那波蘭裔的 Young 作品風格就像 Richard Strauss 的管絃樂作品,我對 Young 的作品涉獵不多,要深入介紹可能要過一段時間吧。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讀者文摘 Classic Film Scores 系列


《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 這本台灣讀者不陌生的雜誌,在 1972 年突發奇想,想要發行一系列通俗音樂的黑膠唱片 (LP) 作另類商品,但他們畢竟不是專業的音樂公司,因此委託 RCA 製作,RCA 找來配樂大師 Erich Korngold 的兒子 George Korngold 擔任製作人,Korngold 再找來深愛電影配樂卻苦無門路推廣的指揮 Charles Gerhardt 合作,另外 RCA 毫不吝嗇的贊助門下最佳的錄音大師 Kenneth Wilkinson。這三人加上倫敦地區五大樂團優秀團員湊出來的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這樣的黃金陣容在錄音聖殿 Kingsway Hall 錄了 15 片電影原聲帶的黑膠唱片,這 15 張唱片你有興趣嗎 ?..........

這 15 張黑膠唱片早已成為黑膠唱片收藏家除濕櫃裡的寶物了,甚至看到美國的樂評邊介紹還邊喊話留 E-mail 希望其他樂迷割愛,我的年齡趕不上 LP 時代,唯一堪為欣慰的是 RCA 公司 1989 年將這套 LP 以 CD 重新發行,即使如此這 15 片 CD 還是很難湊齊,以號稱世界最大的網路百貨公司 Amazon 為例:一半以上的 CD 都缺貨,加上年輕一輩可能不喜歡美國 40 ~ 60 年代 Golden Age 電影的配樂,像我這個復古派的找了好久,一共 7 片到手,其中只有最通俗的《亂世佳人》是在台灣買到的。

聽古典音樂的人就知道 Charles Gerhardt (1927~1999) 實在稱不上是第一線的指揮,市面上偶而也會發現他指揮的古典音樂作品,後人記得的 Gerhardt 是一個憑著對電影音樂的熱愛,錄下讓電影配樂愛好者傳頌的 Classic Film Scores 系列,不知是 Gerhardt 刻意還是意外走出的另一條道路?

Charles Gerhardt 這 15 張唱片的簡單介紹可以詳見以下這個網站,Classic Film Scores。我手上現在有 7 張 (到了 2012 年全部都找齊了),除了已經談過的《亂世佳人》之外,未來將簡單談一下另外六張。

Frank Waxman - Collection
Gone With The Wind - Max Steiner

British Radio Station's Top 100

這是英國樂友剛選出來的 top 100 電影原聲帶。@ 表示我現在沒有這張 soundtrack

1 Lord of the Rings – Howard Shore
2 Gladiator – Hans Zimmer
3 Ladies in Lavender – Nigel Hess
4 Schindler’s List – John Williams
5 Star Wars – John Williams
6 Out of Africa – John Barry/Mozart
7 Lawrence of Arabia – Maurice Jarre
8 Dances with Wolves – John Barry
9 Saving Private Ryan – John Williams
10 Jurassic Park – John Williams

11 The Mission – Ennio Morricone
12 Gone with the Wind - Max Steiner
@13 Harry Potter – John Williams
@14 Dangerous Moonlight ("Warsaw Concerto") – Richard Addinsell
15 The Magnificent Seven – Elmer Bernstein
@16 Pride and Prejudice – Dario Marianelli
17 Titanic – James Horner
@18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 Klaus Badelt
19 The Piano – Michael Nyman
@20 Wilde – Debbie Wiseman
21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Mozart/Thomas Newman
@22 633 Squadron – Ron Goodwin
23 Amadeus – Mozart
24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 John Williams
@25 Last of the Mohicans – Trevor Jones
26 Brief Encounter - Rachmaninov (?)
27 Doctor Zhivago – Maurice Jarre
28 Braveheart – James Horner
29 E.T. – John Williams
@30 Death in Venice – Mahler (?)
@31 Sense and Sensibility – Patrick Doyle
@32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 Stephen Warbeck
33 The Big Country - Jerome Moross
34 The Gadfly – Shostakovich
35 The Great Escape – Elmer Bernstein
@36 Zulu – John Barry
37 Platoon – Samuel Barber
38 The Godfather – Nino Rota
39 Romeo and Juliet – Nino Rota
@40 American Beauty – Thomas Newman
41 Chariots of Fire – Vangelis
@42 The Battle of Britain - Walton/Goodwin
43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 Ennio Morricone
44 Cinema Paradiso – Ennio Morricone
@45 The Last Samurai – Hans Zimmer
46 The Lion in Winter – John Barry
@47 The Hours – Philip Glass
48 The Third Man - Anton Karas
49 The Deer Hunter – Stanley Myers
@50 Superman - John Williams
51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 Vangelis
@52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 Harry Gregson Williams
@53 A Room with a View – Puccini/Richard Robbins
54 2001: A Space Odyssey – Richard Strauss/Johann Strauss II
55 Exodus - Ernest Gold
@56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Alexandre Desplat
57 The English Patient - Gabriel Yared
58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Ennio Morricone
@59 Hannibal – Hans Zimmer/Patrick Cassidy
60 Ben-Hur – Miklos Rozsa
61 Seven Years in Tibet – John Williams
62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 Tan Dun
63 Apocalypse Now – Wagner
@64 Scott of the Antarctic – Vaughan Williams
65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66 Henry V – Patrick Doyle
67 Memoirs of a Geisha – John Williams
@68 William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 Craig Armstrong
69 Witness – Maurice Jarre
@70 Henry V – William Walton
@71 The Dambusters – Eric Coates
72 10 – Maurice Ravel (?)
@73 Love Actually - Craig Armstrong
@74 Conan the Barbarian – Basil Poledouris
75 A Beautiful Mind – James Horner
@76 Amelie – Yann Tiersen
77 The Unforgettable Year – Shostakovich (?)
78 Ghost - Alex North
79 Glory - James Horner
80 The Sting - Scott Joplin
81 Fantasia – Dukas etc.
82 King Kong – James Newton Howard
83 Casablanca – Max Steiner
84 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 – Michael Kamen
@85 Batman – Danny Elfman
@86 Frida – Elliot Goldenthal
@87 Brokeback Mountain – Gustavo Sanaolalla
@88 Master and Commander - Christopher Gordon etc
89 Mishima – Philip Glass
@90 Much Ado about Nothing – Patrick Doyle
91 Shakespeare in Love – Stephen Warbeck
@92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 John Williams
@93 The Trap – Ron Goodwin
94 Edward Scissorhands – Danny Elfman
95 Finding Neverland – A.P.Kaczmariuk
@96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Jocelyn Pook
@97 The First of the Few ("Spitfire Prelude & Fugue") - William Walton
@99 Jean de Florette – Verdi/Jean-Claude Petit
100 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 Jerry Goldsmith

英國電影的比例相當高,因此很多都是台灣的冷門片,不過真正受肯定的原聲帶是不分國家的,台灣樂迷必選的曲目都上榜了

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AFI 250

上次的 AFI Top 25其實沒什麼意義,找 20 個不同年紀的評審來挑,每個人的 top 25 應該重複沒幾張,倒是 AFI 他們事先有挑選出 250 部電影作為候選名單,我倒是認為這 250 部的名單就比較有參考價值了!

這裡我依照作曲家統計一下每人入選的 soundtrack 數量,畢竟這是站在美國的角度選的,僅限於英文電影,像《新天堂樂園》就缺席,順便統計一些有趣的事 ~

國內人氣最高的 Hans Zimmer 入選兩部:《神鬼戰士》(Gladiator)和《愛在心頭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

No
No
Miklos Rozsa11Dimitri Tiomkin7
Elmer Bernstein11John Barry7
Jerry Goldsmith11Alex North6
Alfred Newman11Henry Mancini6
Franz Waxman11James Horner5
Max Steiner11Ennio Morricone4
John Williams11Victor Young4
Bernard Herrmann9Maurice Jarre4
Erich Korngold7


以歐陸電影為主的 Nino Rota 也只入選兩部:《教父》(The Godfather),《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Ennio Morricone "只" 入選四部:《教會》(The Mission),《鐵面無私》 (The Untouchables), 《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 只入選一部作品的有 42 人包括:Gabriel Yared, Alan Silvestri, Leonard Bernstein, Andre Previn, Michael Kamen, Carmine Coppola .... 等人,還有 Michael Nyman 的作品竟然完全不受青睞,連張同情票 《鋼琴師與他的情人》(The Piano) 也沒有!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AFI Top 25 movie scores

2005 年美國電影研究院 (American Film Institute)選出影史上的 Top 25 電影配樂,首先想算一下我有幾張 ......

The complete list:

1. Star Wars (1977) John Williams 星際大戰
2.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Max Steiner 亂世佳人
3.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Maurice Jarre 阿拉伯的勞倫斯

4. Psycho (1960) Bernard Herrmann 驚魂記
5. The Godfather (1972) Nino Rota 教父
6. Jaws (1975) John Williams 大白鯊
7. Laura (1944) David Raksin 蘿拉
8. The Magnificent Seven (1960) Elmer Bernstein 豪勇七蛟龍
9. Chinatown (1974) Jerry Goldsmith 唐人街
10. High Noon (1952) Dimitri Tiomkin 日正當中
11.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1938)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羅賓漢
12. Vertigo (1958) Bernard Herrmann 迷魂記
13. King Kong (1933) Max Steiner 大金剛
14.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John Williams 外星人
15. Out of Africa (1985) John Barry 遠離非洲

16. Sunset Boulevard (1950) Franz Waxman 日落大道
17.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 Elmer Bernstein 梅崗城的故事
18. Planet of the Apes (1968) Jerry Goldsmith 決戰猩球
19.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Alex North 慾望街車

20. The Pink Panther (1964) Henry Mancini 頑皮豹
21. Ben-Hur (1959) Miklos Rozsa 賓漢

22. On the Waterfront (1954) Leonard Bernstein 岸上風雲
23. The Mission (1986) Ennio Morricone 教會
24. On Golden Pond (1981) Dave Grusin 金池塘
25. How the West Was Won (1962) Alfred Newman 西部開拓史

粗體字表示有單片 soundtrack ,只有《唐人街》和《金池塘》兩部電影我完全沒有,《唐人街》印象中電視播過 Jack Nicholson, Faye Dunaway 演的,但是我沒專心看,《金池塘》倒是很意外,這部 Henry Fonda 最後遺作我確實看過,卻不記得他的配樂?倒是同時代的《親密關係》一片的鋼琴曲讓我印象深刻,80 年代曾經被台灣的電視大量引用。

《大金剛》這部電影算是美國影史上的第一部特效片,聽過很多文章強調它對美國影史以及觀眾的影響,或許這點是身為後輩而且又是外國人的我很難體會的。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1998 年電影配樂大師紀念郵票

這組郵票的標題是 1998 年美國發行的 1930 ~ 1960 Hollywood & Broadway 六位電影配樂大師的紀念郵票 .....

如果你看過《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1952) 就會知道 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出現之後的趣事,電影產業開始出現配音和配樂的新課題,當時西岸的 Hollywood 向東岸的 Broadway 尋求救兵,1933 年 RKO 公司首先找來 Max Steiner 為《大金剛》(King Kong) 配樂並大獲成功,華納兄弟 Warner Co. 公司 不甘示弱馬上簽下背景和 Steiner 相似的 Erich Korngold,福斯 20th Century Fox 公司簽下 Alfred Newman,哥倫比亞 Columbia 公司 1937 年找來 Dimitri Tiomkin ,德國籍波蘭裔的 Franz Waxman 1930 年代初期還在德國電影業工作,1935 年以難民身分來到 Hollywood,這幾位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大師在西岸建立新興的電影配樂產業,經過良性競爭之後,為 40~60 年代的 Golden Age film score 以及今天的 Hollywood's Sound 奠下基業。

這六位大師有四位是 20 世紀才從歐洲移民到美國, Max Steiner (1888~1971) 原籍奧地利,Dimitri Tiomkin (1894~1979)最有趣,寫了一大堆西部電影配樂的竟然是俄國人!Franz Waxman, Erich Korngold 兩人原籍德國,另外 Newman, Herrmann 則是在美國出生。


其中最具美國本土氣息也是最多產,被大美國主義者封為最正統 "美國之音" 的是 Alfred Newman (1901~1970),從德國移民美國先從百老匯起家的 Erich Korngold (1897~1957) 深受華格納和 R. Strauss 作品的影響,在 1940 年初靠一系列華麗的管絃樂為配樂建立不朽的名聲,可惜的是他也是這六位大師裡面作品最少最早逝的一位,Franz Waxman (1906~1967) 是最後進入美國的一位,作品主要以文藝片為主,有印象的是《櫻花戀》(Sayonara)以及和希區考克合作過《蝴蝶夢》,《後窗》等片配樂,年紀最小的 Bernard Herrmann (1911~1975) 作品在當時算是比較不受青睞,真難想像他畢生只拿過一次金像獎,幸運的是 Herrmann 的創作時期跨越 Golden Age 延續到 1970 年代,而且他早年的作品近年也逐漸受到肯定 。

郵票發行後沒多久,就有一篇文章在幫 Miklos Rozsa (1907~1995) (見下圖) 打抱不平,他還提出這幾人的 得獎次數 / 提名次數 比較。

Max Steiner 3 / 25
Alfred Newman 9 / 45
Dimitri Tiomkin 4 / 23
Franz Waxman 2 / 12
Erich W. Korngold 2 / 4
Miklos Rozsa 3 / 17
Bernard Herrmann 1 / 5

除了 Miklos Rozsa 之外,思想左傾的 Alex North (1910~1991) 似乎也被忽略了,他作品比起 Herrmann 更為前衛,畢生的遭遇也和 Herrmann 極為類似,甚至終生未曾獲獎,或許這套郵票應該發行 8 張才對!

這八位大師都非等閒之輩,這裡無法一次說齊,未來將在介紹作品時順便介紹大師生平。

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Gone With The Wind

拍攝於 1939 年的名片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的電影原聲帶在市面上有好幾種, 各版本內容也大不相同,美國有個以錄音為選拔標準的雜誌 TAS (The Absolute Sound) 選出的 "天碟" 則是左列的版本。

Max Steiner (1888~1971) 是奧地利人,和大指揮家 Wilhelm Furtwangler 同年,從小家境優渥而且和 R.Strauss 家族關係密切,Steiner 從小立志成為指揮家,16 歲就跟隨 Gustav Mahler 學習指揮,他奧地利音樂學院畢業之後,1914 年他 26 歲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前往美國百老匯發展,戰後一度又回到歐洲先後在巴黎和倫敦尋找擔任歌劇院指揮的機會,1929 年 Steiner 再次移居美國,1933 年電影進入有聲時代,Steiner 前往西岸做了他的電影配樂處女作《大金剛》(King Kong),和現在 Zimmer, Goldsmith 的風格比較起來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在當年,King Kong 無疑是電影開口說話之後給觀眾最震懾的聲音,在配樂史上當記上一筆,從此他的方向從一個歐洲色彩的歌劇指揮變成一個美國新興電影工業的工作者。

在當年 Gone With The Wind 是整個 Hollywood 矚目的大手筆製作,在配樂方面,製作人 David O. Selznick 早在 1936 年就屬意 Steiner 擔綱,偏偏 Steiner 卻在次年 Warner Bros. 簽約,1939 年 3 月 David O. Selznick 只好花大錢向 Warner 借將。

由於 Max Steiner 有正統歐系的音樂教育,他寫的配樂簡直就是一首結構嚴謹的交響曲,針對 Scarlett, Bonnie, Scarlett's father, Mammy, Belle Watling 等人都寫了專門主題音樂,不過現在曝光率最高的是以發生地點 Tara 為主題的音樂 - Tara's Theme,受過德奧音樂教育的 Steiner 為了配合《亂世佳人》的美國南方的法式色彩,曲風有如一首輕古典音樂,這首作品近年甚至已經被美國樂團用來在正式節目中演出。

這裡面有一個小故事是:配樂序曲開頭前 13 秒是 Selznick International Co., 的主題音樂,然後才急轉彎進入最有名的 Main Title,而這 13 秒的主題音樂原本是 1937 年 Alfred Newman 為 The Prisoner of Zenda 這部片所做的配樂,被 Selznick 擷取作為公司的標題音樂,兩年後也意外的進入名氣數百倍的 Gone With The Wind 這部片裡。 

Max Steiner 曾經在 1954 年親自指揮錄音演出這首曲目,然而母帶卻有受損而不齊全,因此從未公開發行,熱愛電影配樂的指揮 Charles Gerhardt 在 1966 年就有意灌錄此曲, Gerhardt 多次拜訪 Steiner 討論細節,遺憾的是 Steiner 在 1971 年去世未曾親耳聽到 Gerhardt 的版本,Gerhardt 指揮倫敦地區的 National Symphony Orchstra 1973 年錄製的版本,加上全球 LP 發燒友膜拜的錄音大師 K.E. Wilkinson 親自操刀錄音,無疑的是此曲目的首選版本。

K.E. Wilkinson 是英國海軍潛艇軍官出身,熟知潛艇聲納原理的 Wilkinson 退役後將所學應用在錄音室的收音點位置擺設上,Wilkinson 先後為 RCA 以及 Decca 聘用,在 60~70 年代留下了許多不朽的錄音作品,大多數是古典樂作品,Classic Film Scores 系列是少數的例外。

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Bette Davis Album

在黃金時代的眾多女星中,論外表 Bette Davis 實在不怎樣,為什麼 Classic Film Score 系列卻特別為她發行一張專輯?

有別於黃金時期其他以美貌取勝的女星群, Bette Davis 是一個身材嬌小,講話聲調稍嫌低沉的女星,那她和別人差在那裡?為什麼她被稱為 "First Lady of American Screen" "Queen Of Hollywood"

首先提醒一下,即使美國女性也是到 1920 年代才有投票權,人如其貌象徵女權主義的 Bette Davis 1930 年代就在男明星主導的電影圈以她的演技和特殊形象打開一條生路,代表勞方挑戰華納公司的合約條款,並且在 1935, 1938 兩次拿下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她精湛的演技讓女明星不再被視為男明星的花瓶 (當然,像成龍之流現在還是這麼想)。

私底下老菸槍 Bette Davis 心直口快與記者關係不佳,但是她絕不是那種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物,二戰期間她發起勞軍公益團 (Hollywood Canteen),這些行為使得她 1941 年成為第一個被選為演藝協會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主席的女性,第一個能讓眾老闆和男演員服氣享此殊榮的就是 Bette Davis 了,此外,她的被提名數和得獎數也都是當時女星之冠,這些數字後來都被 Katharine Hepburn 打破了。

這張 CD 可以算是 Charles Gerhardt 專門錄一張 Salute To First Lady 的專輯,從 1938 年的《紅衫淚痕》(Jezebel) 到 1950 年的《彗星美人》(All Above Eve) 共 12 首,作曲的包括 Max Steiner, Erich Korngold, Franz Waxman, Alfred Newman 四人,正如上次電影配樂史提到的,溢滿戰前歐洲移民的貴族氣息

放一首被視為黃金時期代表人物 Erich Korngold 為 Bette Davis 作曲的 Juarez (好像沒有中文譯名)


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哪些配樂家是猶太人 ?

這個問題 ? 當我看到解答時幾乎昏倒了! .....

# Elmer Bernstein
# Danny Elfman
# Jerry Goldsmith
# Bernard Herrmann
# James Horner
#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 Johnny Mandel
# Alfred Newman
# Thomas Newman
# Alex North
# Michael Nyman
# André Previn (他很少涉足電影配樂)
# David Raksin
# Miklós Rózsa
# Howard Shore
# Max Steiner
# Morris Stoloff
# Dimitri Tiomkin
# Franz Waxman

上次提到的 1998 六大配樂大師全部都是猶太人,即使加上 Rozsa, North 兩人也是猶太人,或許應該反方向去想,哪些不是猶太人?Nino Rota, Ennio Morricone, John Williams, John Barry, Han Zimmer, Maurice Jarre ..... (joke).....1970 年代以後猶太人的比例確實降低了,但是上一代就像八大電影公司一樣幾乎被猶太佬把持著。

美國現有人口 2 億 6300 萬人,猶太人僅佔 560 萬,大約 2%,今天看到 Alfred Newman 的介紹,他兄弟姐妹 10 個小孩,父親又遺棄了他們,Newman 的母親還是咬緊牙根讓他學音樂,還為了讓他學音樂的緣故搬家,造就了今天的 Newman 家族,表示猶太人在這方面的成就事出有因,絕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