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

今年 9 月初我有幸近距離和魏德聖接觸,和他聊天,聽他講解台灣電影的過去和現在,還拿到了一張 A4 大小的宣傳小海報 (下圖)。當然!我答應魏導演一定要花院線片的錢去衝高《賽德克巴萊》的票房,關於劇情介紹方面,網路上至少好幾千篇敘述文章,我就不再多述了。


直接談一下我對《賽德克巴萊》這部片的各種心得:

首先,不到 100 年前在台灣本土上發生的霧社事件堪稱「台灣的斯巴達克斯起義」,絕對有理由成為吸引全民注意的話題,2003 年起魏導演早就為這個主題所深深吸引,就差資金到位,魏導演恨不得把這個在心裡翻攪多年的故事變成眼前的事實,就因為有如此的背景,當資金到位夢想得以成真時,魏導演珍惜每一個片段每一個主題捨不得將影片剪輯成 2~3 小時的標準長度,而變成了罕見的 4.5 小時 (270 分鐘) 尷尬長度,或許製片團隊想要賣兩張票,但是也出現網路上最引人詬病的剪輯 / 版本問題。

先談一下我對這部片的負面看法:

1。下集失焦:

真正偉大的戰役電影不需要整場殺不完,戰役在精而不在多,例如敘述羅馬帝國「斯巴達克斯起義」的《萬夫莫敵》,另外《光榮之路》,《搶救雷恩大兵》、《來自硫磺島的信》,能讓觀眾害怕的是等待的恐懼,而不是不斷的打殺。《賽德克巴萊》上集的篇幅用來介紹一個陌生的故事給觀眾,介紹歷史背景,介紹莫那魯道,鋪陳霧社事件發生前的氣氛,集氣多時後爆發出一場霧社大屠殺,很好!下集的故事相對單純,卻耗用了跟上集相同的長度,打不完的戰役讓觀眾失焦了。

下集可陳述如下:
1.霧社事件後賽德克族採取不守基地「來去如風」的游擊戰術,
2.鎌田將軍以毒氣彈應付,造成族人重大傷害,
3.(曾經訪日見過日軍實力的)莫那魯道看出無法打贏現代武器,決定棄戰選擇死亡。

我認為(1)部分安排太多場原住民大勝日軍的戰役,反而失焦,另外(3)的部分實在是拖延得太長了,片長遠大於觀眾期待,回顧一下有多個橋段都可作為這部電影的結束,卻出乎意外一再延長,這部分明顯是剪輯的問題,捨棄不必要的片段才能讓故事更有力。

2。巴萬角色可議

巴萬是下集非常重要的角色,觀眾在上集都能看出他是賽德克族青少年最強的一個,下集日本人都發現他是一個體力過人的青少年,有一幕他扮演箭靶衝過吊橋引起日軍圍捕,這樣的梗很好,符合觀眾心裡的看法,但是最後一戰他卻能拿著機關槍在成人戰場裡如入無人之境,說真的.... 太超過了。

3。特效

這一點很感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台灣至今的電影業規模養不起電影特效工業,這次沒經驗的魏導演搭配首次合作的日韓團隊,面對的卻是被好萊塢夢工廠訓練多年的台灣觀眾,辛苦了!


之前在《海角七號》我就提過魏導演強在對個人角色性格的雕塑,遠遠勝過國內其他導演,其他優點有以下幾點

1。選角成功

我認為出身平民的魏導演對演員的直覺是全台灣無人能及的,從《海角七號》的茂伯、勞馬、代表會主席,為什麼每一個都能成為長期的話題人物?因為魏導選角實際且完全背離電視走的明星路線,他又能逼出這些業餘演員潛能,這次《賽德克巴萊》又得到實證,從林慶台牧師以降,年輕莫那魯道、巴萬、達多、鐵木瓦立斯、日本將軍鎌田彌彥,每個角色的選角和個性敘述都很洽當。(註:林慶台牧師竟然是羅東人,跟我同一小學的學長)


2。考證精實

電機系出身的魏導演明顯有著理工人的潔癖,不願輕易屈就,從小地方可以看出魏導演對每個小細節的重視,這些有其他人在討論,我就不多言了。


這是第一次看到魏德聖導演也是第一次看到台灣電影業做了超乎原有格局的大膽嘗試,用台灣電影史最高的預算,找來外國團隊引入好萊塢等級的特效,好萊塢等級的運鏡,好萊塢等級的配樂,好萊塢等級的行銷,然後主動的向世界各國行銷,偉哉!

要談票房的話,今年《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意外竄出成為 C/P 值更高的成功個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魏導演《賽德克巴萊》顯露出的企圖心對台灣電影界的重要性,將更具歷史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