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Franc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ranc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Max von Sydow (1929~2020)

Max von Sydow



原籍瑞典的老牌演員 Max von Sydow (1929~2020) 在 3 月 8 日辭世,外型獨特的 Max von Sydow 在 1950 年代初在瑞典演出 Ingmar Bergman 的電影起家,Max 曾經參與柏格曼最重要的幾部《第七封印》、《野草莓》、《處女之泉》演出,70 年代 Max 移居巴黎演出更加全面,除了瑞典和法國電影之外,他特殊的外型也獲邀在 1973 年知名的驚悚電影 《大法師》(Exorcist) 演出,Max von Sydow 最為人稱讚的一點是他優異的語言能力,能夠使用過多種語言,包括瑞典語、挪威語、英語、義大利語、德語、丹麥語、法語和西班牙語進行表演。

進入 90 年代之後,Max von Sydow 年紀漸長外表深沉,常看到他插花演出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老謀深算型角色,例如《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裡的幕後黑手,前幾年《冰與火之歌》裡也可以看到他的演出。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Emmanuelle Riva (1927-2017)


法國資深女演員 Emmanuelle Riva 一月 24 日以 90 歲之齡辭世,Emmanuelle 拍過的代表電影作品包含《牧師萊昂·莫蘭》、《廣島之戀》、《KAPO》、《藍色情挑》(Trois Couleurs Blue),其中《廣島之戀》的成功間接成為她一生最知名的代表作。

近年讓人留下印象的應該是她 2013年以 86 歲高齡主演的《愛慕》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除了《鐵達尼號》(Titanic) 裡的 Gloria Stuart 之外年紀最長的或提名者,可惜 Emmanuelle Riva 錯過了最後一次機會沒有獲獎。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Madeleine Lebeau (1923~2016)



曾經參與《北非諜影》(Casablanca) 演出的法國女星 Madeleine Lebeau (1923~2016) 以 93 歲高齡在西班牙去世,能夠活到 2016 年的 Madeleine Lebeau 絕非沒有對白的路人甲,她在《北非諜影》片中飾演玩世不恭的男主角 Humphery Bogart 前女友 Yvonne,另外她也參加另一部名片《八又二分之一》(8 1/2) 的演出,我記得 Ingird Bergman 的回憶錄也提到她,詳細內容現在有點忘了。



以下這 YouTube 是《北非諜影》(Casablanca) 裡的片段在 1:12~1:19 之間對 Madeleine Lebeau 慷慨激昂的歌唱特寫達 7 秒鍾之久。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Louis Jourdan (1921~2015)


今年一月起中國把網路的圍牆築得更高更厚,在農曆年回台之前我有一段時間無法以穩定的速度翻牆到自己的 Blogger 網站,到了奧斯卡金像獎典禮時 In Memorial 系列名單時發現 Louis Jourdan 赫然在列,但是我卻無法上網貼文直到最近幾天。

Louis Jourdan 二戰之後的成名作是以前曾經介紹過的《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第二部作品是跟 Joan Fontaine (1917~2013) 合作演出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後來最有名的代表作應該是 1958 年的《金粉世界》(Gigi),這時他年僅 37 歲,就一個男星來看算是非常年輕。進入六十年代之後,Louis Jourdan 一直沒有獲得好的演出機會,到了晚年他給年輕一代最著名的演出反倒是成了 007 系列電影《八爪女》(Octopussy) 裡和 Roger Moore 對抗的大反派了。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Bernadette Lafont (1938~2013)


法國女星 Bernadette Lafont 因病辭世,年 75 歲,她的演藝生涯相當長,從 1958 年出道一直到最近都還有演出,我對她印象最深的一部代表作品是 1972 年 Francois Truffaut 導演有些喜劇色彩的《像我一樣漂亮的女生》(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中國大陸譯為《美女如我》,她飾演個性直接令人聞之色變的蕩婦 Camilla Bliss。

 

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大藝術家 -- 2011


《大藝術家》(The Artist) 這部我錯過首映機會的法國電影,事隔一年多到了最近才租 DVD 看到,我先看了一下國內網站對這部電影的評論,發現年輕影迷無法點出牽涉到好萊塢歷史的關鍵,那就無法更深一部體會這部電影的樂趣了。

我的建議是如果先看過兩部老電影,那就能體會《大藝術家》(The Artist) 95% 的寓意和樂趣了!這兩部老片是同樣敘述默片遭到有聲電影取代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以及敘述默片老演員沒落的《日落大道》(Sunset Blvd),第一部相當多人提及,第二部《日落大道》(Sunset Blvd) 就比較少人注意了 。


上面比較圖左邊是《大藝術家》(The Artist) 男主角 Jean Dujardin,右邊是《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男主角 Gene Kelly (1912~1996),Jean Dujardin 不但長得跟 Gene Kelly 有幾分相似,片中前半段劇情簡直就是《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裡 Gene Kelly 的翻版,Dujardin 演出時的神情更毫無忌諱的模仿 Gene Kelly。

劇本不同處在於《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裡 Gene Kelly 一路走紅打順風牌直到劇終,這裡的 Jean Dujardin 卻像卓別林一樣無法接受有聲電影的出現,抵制潮流直到淪為無業遊民,所以他變成了另一個《日落大道》(Sunset Blvd) 裡的 Gloria Swanson,拒絕接受事實只能活在回憶裡的默片巨星,比富婆 Gloria Swanson 更慘的是他淪為窮光蛋,有趣的是劇本真的把他寫成一個男的 Gloria Swanson,屬下也有一個男司機,還載著他到《日落大道》(Sunset Blvd) 裡的派拉蒙片廠 (這裡片中稱為 Kinograph Studios) 拍戲。


常常飾演美國總統的 James Cromwell 在這裡飾演忠心耿耿的司機,他載著 Jean Dujardin 進入派拉蒙片廠時,這一幕讓人很難不連想到 1950 年《日落大道》相同的廠景 ~ Erich von Stroheim 載著 Gloria Swanson 進入片廠那一幕戲 (如下圖)。


好了!有了這些背景就可以推知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簡單的劇情:

1920 年代默片時期的巨星 George Valentin 在 1929 年初生涯達到最高峰,他過分相信自己的個人魅力,對即將出現的有聲電影嗤之以鼻,決定自費自導自演繼續拍攝他英雄式的默片跟有聲電影對打,客觀條件方面,這部投入心血拍攝的電影初演更遇到 1929 年 10 月的經濟大蕭條,可想而知票房必然遭遇挫敗,George Valentin 投資破產後開始酗酒導致婚姻破碎,接下來幾年只能典當家產換取生活費。

反之,一個在 1926 年靠 George Valentin 牽線走進好萊塢的年輕女星 Peggy Miller,花了三年的時間奮鬥從歌舞女郎到臨時演員直到爬上有聲電影女主角位置,成為大蕭條時期的票房賣座保證女星,她對於 George Valentin 除了感激更有愛慕之情,除了暗地裡以經濟支援 George 更向老闆推薦由她和 George 聯合演出歌舞片,藉以讓試圖自殺的 George 重拾信心走出困境。。。。


劇情之外,在 21 世紀要拍黑白默片最重要的成功關鍵就是選角了,如果有一張 Brad Pitt 這樣的現代臉入鏡整片就失敗了,這部法國拍的好萊塢片的服裝和選角非常成功,曾經演過 Babe Ruth 傳的 John Goodman 飾演戲份頗重的製作人,母親就是默片時代名演員 Kay Johnson 的 James Cromwell 穿上制服長得很復古,另外演過《發條桔子》的老演員 Malcolm McDowell 也隨興客串了一場戲。

left : James Cromwell, right : John Goodman

《大藝術家》(The Artist) 的遺憾就是原本是計劃以彩色片拍攝,全片並沒有用黑白片應有的燈光效果處理,因此全片效果平面化而且偏亮,無法呈現出 Fritz Lang, Alfred Hitchcock 所拍攝黑白片那麼強烈的陰影效應。

另外我發現電影最後十分鐘 Jean Dujardin 遲疑是否要開槍自盡時那段配樂,直接套用 Bernard Herrmann 1958 年為《迷魂記》(Vertigo) 所做的一段音樂 Scene D'Amour,原本這一段是 Kim Novak 在舊金山海邊遲疑後跳海自殺卻被 James Stewart 所救的音樂,用在這裡有異曲同工之意,不過 Kim Novak 曾在 2012 年出面指控抄襲,後續結果我也沒注意了。

Youtube : Scene D'Amour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B 級電影的歷史 - 30 年代

1920 年代中期的美國正逢景氣擴張期,試想一下,在那個沒有電視也沒有網路的時代,民眾最重要的娛樂活動就是看電影和聽廣播節目了,就電影而言,9500 萬人口的美國已經有 23000 間戲院,也就是說平均 4130 人就有一家戲院,試想一下,按照以上比例人口 19 萬的汐止可以養活 46 家戲院!

現在華納威秀平均每間 230 個座位,當時紐約剛完成的 Roxy Theater 卻高達 6200 個座位,電影產業處於高峰期,一年上映的電影超過 700 部,試想 ~ 就在 1920 年代末期這樣的環境下推動了奧斯卡金像獎的成立。

接下來 1929 年大家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全國性的經濟大蕭條造成民眾消費力量急速萎縮,這些大型戲院莫不面臨經營危機,但是危機就是轉機,電影業的技術在這幾年有了突破,20 年代末出現有聲電影,1932 年出現了彩色電影的技術,1933 年出現電影配樂錄音技術,即使如此全美的電影院到了 1933 年時倒閉了 1/3,剩下的業者必須想出更新的經營模式以求生存,於是在新英格蘭地區率先出現了兩片聯映 (Double Feature) 的風氣並迅速流傳到全美國。

兩片聯映意思是兩部片 A-B-A-B-A-B 輪流播放,讓觀眾用原有的票價可以看到兩部電影,這種方法讓窮人和青少年覺得划算,加上電影有讓疲憊民眾殺時間逃避現實的功能,1933 年之後電影產業又回到了擴張期。

A, B 兩片聯映的內容通常是一部廣告密集由當紅明星主演的電影,搭配一部沒有廣告低製作成本的電影,習慣稱第一部稱為 A movie,那第二部電影就被稱為 B movie 了,B movie 由小型獨立公司拍攝後交由擁有通路的大公司綑綁銷售,這些大公司是指 MGM, Fox, Paramount, RKO, Warner Bros., United Artists, Universal, Columbia 這幾家公司,他們除了擁有拍片片場之外更擁有最重要的銷售通路。

即使 Warner Bros. Columbia, Universal, RKO 這樣的一線電影公司也拍了不少 B movie,不過最專業的 B movie 片商是 Grand National, Republic Pictures, Monogram 這幾家被稱為 "Poverty Row" 的電影公司。

B Movie 通常有以下的特色:

1。最重要的判別條件是 - 低成本
2。片長較短,不超過 70 分鐘
3。題材最常見的是西部片、驚悚片、警匪片
4。常以知名 A movie 來衍生主題

談到第 4 點,簡單形容就是"魚目混珠"四個字,就以多產的 John Wayne 做個說明,1930 年代平均每部片的預算是 37.5 萬美元,福斯公司在 1930 年找 John Wayne 拍了一部片長 125 分鐘花了將近 200 萬的西部片 The Big Trail 讓他一炮而紅,1930~1936 年間好幾家獨立公司看準這點找他拍了 The Telegraph Trail, Sagebrush Trail, The Oregon Trail, The Lonely Trail, 等多部 B movie,這幾片的特色是預算不到 10 萬,片長約 60 分鐘,而且都不是福斯公司拍的!

1930 年代的國際背景是法西斯集權主義擴張的時代,各國之間的關係緊張,彼此間的不信任達到了最甚期,美國 A 級片出口必須面對各國的電影檢查制度,美國雖然比較少干預創作過程,但是以分級為原則國內檢查嚴苛程度也不遑多讓,迫使廠商必須在票房和尺度之間自我考量。

低預算拍攝的 B movie 優點是他不需要面對影評的檢驗,也不需要考慮外國市場需求去賣海外的版權,因此 B movie 題材更為活潑,劇情更敢脫離巢臼,缺點就是在有限的預算下觀眾對於演技、道具、錄音的水平可要多忍耐了,當然!在這樣的預算下更不可能找 Max Steiner, Miklos Rozsa 等大師幫你寫配樂了。

我買了一本 B movie Poster 畫冊,發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1930 年代很多 B movie 竟然都是畫面挑逗的成人片,我在想 1930 年代的成人片能演到什麼程度?問題是他能夠拿來當兩片聯映的 B movie 嗎?

讓人不解的是 1930 年在保守派的天主教以及共和黨聯手催生下才剛頒布了一部限制電影題材以及播映內容的 Code Hays (中國譯:海斯法典),尺寸嚴厲程度遠超過當時的歐洲,例如不能長吻,不能出現雙人床,不可以大口喝酒,不能有全裸嬰兒,甚至 Clark Gable 在《亂世佳人》裡罵了一聲 Fuck 都被強制剪掉了!

這樣的環境下怎麼可能有一大堆成人片呢?

不過海斯法典影響力僅限於全國性的主流通路以及大片商,還是有地方性的小型戲院以及小型電影公司不理會海斯法典,這些小戲院以及小片商以 Art House (藝術電影院) 為名,播映劇情以及畫面都比較大膽的「成人片」,加上進口電影形成漏洞可供應片源,1930 年代尺度較美國開放的法國、德國、捷克電影都可以容許女體裸露,捷克女星 Hedy Lamarr (1914~2000) 在 1932 年拍了一部尺寸大膽的Ectasy 就遭到海斯法典以及多州政府禁演,Hedy Lamarr 也成了美國教會和家庭主婦的敵人,Ectasy 這部片最後只能在少數州的小型 Art House 悄悄上映,有趣的是主演 Ectasy 美艷捷克女星 Hedy Lamarr 到了 1930 年代末因為躲避納粹也悄悄移居美國,提到 Art House,到了 1957 年 Brigitte Bardot 演的法國片《上帝創造女人》也是在這類的戲院低調上演,這類藝術電影院類似台灣 70, 80 年代流行的限制級電影院,我這一輩的台灣人聽到這樣的故事,不由得會心一笑,對這樣的故事覺得很溫馨而不陌生。

續篇 : B 級電影的歷史 - 40 年代

參考文章 : 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手機通訊之母 Hedy Lamarr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Mila Parély (1917~2012)


繼前不久的 Paulette Dubost 之後,1939 年法國名片《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 另一位女星 Mila Parély 也活到最近才辭世,享壽 95 歲, Mila Parély 在片中飾演莊園主人 Marcel Dalio 的外遇情人 Geneviève de Marras。

看過《遊戲規則》就會記得片中有一段貴族到莊園渡假打獵的段落,上面這張是她在片中的劇照。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Barbara Kent (1907~2011)



今年我買了一套 Greta Garbo (1905~1990) 的作品集,其中有一部是 1926 年拍攝的 Flesh and The Devil,這部默片是 Garbo 到達好萊塢第一年的作品,這部電影近年被翻譯成《肉體與惡魔》,我給予非常高的評價。

不可思議的是這部片第一女配角,飾演迷戀男主角 John Gilbert 卻被當小妹妹看待的 Barbara Kent 一直到最近才辭世,享壽 104 歲!被認為是默片時代最後一位女星辭世,原籍加拿大的 Barbara Kent 在 1925 年當選好萊塢選美冠軍,在完全沒有戲劇訓練的情況馬上被求才孔急的環球電影簽下,接著就在多部電影裡露面了,不過就像《萬花嬉春》這部片所形容,1933 年進入有聲電影時代對影壇進行一次淘汰賽,Barbara Kent 在 1935 年就離開影壇了。

Barbara Kent & Harold Lloyd


Barbara Kent 除了 《內體與魔鬼》另一部值得一提的作品是 1930 年和默片名演員 Harold Lloyd (中文翻譯為夏勞哀或羅克) 合演被認為近代史辱華第一名片的 《不怕死》(Welcome Danger) ,這部電影現在已被淡忘,在 1945 年之前的中國《不怕死》卻是知名度最高的外國片,片中敘述 Harold Lloyd 飾演的植物學家在舊金山中國城內稽查販毒集團的故事,當然也出現了女人小腳, 男人留辮子抽鴉片等場景,套句現在的用詞:「傷害了民族的情感」,最後逼到 Harold Lloyd 親自出面發表聲明向中國觀眾道歉。

Barbara Kent Dead at 103: Last Adult Hollywood Silent Film Performer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Apocalypse World War 2 播映會

最近終於逮到機會把 DVD player 提升為藍光機,第一場試撥大會就是播放我年初在珠海買的《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外表有點像 Discovery 的背景色,實際上這是 National Geographic 播出的那一套。


《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 實際上是法國國家電視台 (France Television) 在 2007 年 9 月開始經過將近兩年半時間完成的紀錄片作品,靈魂人物是 Isabelle Clarke, Daniel Costelle 兩人(下圖),製作小組從總長 670 小時的二戰時期紀錄片裡剪輯出 6 小時的作品,再加上其他處理,Daniel Costelle 提到過去我們印象的二戰紀錄片太偏向美、英兩國軍事記者的作品,法國取得這 670 小時記錄片最大的來源是隸屬法國陸軍的電影資料館,另外還包括大量未正式公開的軸心國作品以及業餘人士作品,具有豐富電影製作經驗的 Isabelle 自嘲和希特勒一起工作了兩年半之後,剪輯出最後 6 小時的作品。

女性的 Isabelle 特別提到真實戰爭的殘忍是無界限的,使得他們必須刪除了許多原本想使用卻過於殘忍的片段,例如有一段是太平洋某小島上的戰爭之後,美軍用虎鉗拔下陣亡日軍金牙的影片 (註 : 結果這一段被對手《二戰全彩實錄》採用了),Isabelle, Daniel 篩除這些殘忍片段後再交由法國國家電視台將這 6 小時精華影片還原成彩色作品。

這兩張藍光片裡除了 6 小時內容還附上一些 Bonus,其中有一小時的節目特別介紹了法國電視台對於《二次大戰啟示錄》此一專案的作業甘苦談,製作人提出:「我們剪輯後除了全力修復影片破損,並將記錄片還原為彩色,因為彩色才是當時每一個攝影師眼睛看到的真相!」

還原這六小時影片的功力就是這套紀錄片能夠如此吸引人的關鍵所在了!

Daniel Costelle, Isabella Clarke
法國人做事嚴謹有如他們的頂尖工藝品,例如各國軍種服裝、行政制服、皮鞋、鋼盔是什麼顏色?製作團隊找到美國 San Diego 有一個世界各國軍事行政制服博物館協助對照顏色後再做上色作業,各戰場的草地樹林顏色也都找來有關書籍確實考證後再恢復顏色,其他如武器、建築、民用車輛、動物、家具也都找來各行專家協助還原原始顏色。

類似的問題是配音,早年的記錄片收音不良,有些甚至是默片,這六小時的節目必須重新配音,除了電視台擁有的豐富資源之外,特別提到例如 B-25 轟炸機引擎聲,88 自走砲砲聲這類問題,也找來武器達人協助作出最正確的音效!

一向對政治沒興趣的法國導演 Mathieu Kassovitz 看到製作小組拍攝的毛片之後,表示他第一次發現「二次大戰也可以煥然一新」,於是他答應擔任這部記錄片的法語配音員。

《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 表現出來的質感遠勝過美國 90 年代草率塗色後的彩色電影,我還記得 1990 年代第一次有人嚐試將《北非諜影》上色成為彩色片時,引來美國影壇的群起撻伐,認為草率行事反而褻瀆了藝術品,因為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的《北非諜影》就是華視播的彩色版,如果能改交給法國國家電視台執行呢?

這套作品耗資約 400 萬歐元,2008 年下半年即將完成時已經引來將近 20 多國的電視台洽詢購買播映權,主要是歐洲各國公共電視台,我們比較熟悉的買主莫過於 National Geographic 以及 NHK,沒有取得播映權的 Discovery 立刻啟動英、美團隊模仿 France TV 製作了長度 12 小時的《二戰全彩實錄》(WW2 in HD colour) 與之抗衡



法國電視台一開始就想把配樂委託作動畫配樂見長的川井憲次 (Kenji Kawai),身為二戰日軍後代的川井一開始對這個邀請感到困惑,和 Mathieu Kassovit 一樣,看過影片之後他決定接下這個任務,接下來川井停止一切對外的接觸,他整天浸淫在戰爭影片中,有一段日本遭轟炸後被救出的兩歲男童困惑的眼神啟發了川井,他把這段音樂主題設定為恐懼、困惑,回首《二次大戰啟示錄》這部作品,他作的主題音樂我認為是這套節目的一大強項。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Paulette Dubost (1910~2011)


上圖是一張 1939 年法國電影《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的劇照,左邊是在片中客串一角的法國大導演 Jean Renoir (中譯為尚雷諾),右邊是片中第二女主角飾演女僕 Lisette 的 Paulette Dubost,剛剛以 101 歲之齡辭世。

Paulette Dobust 外型比較適合演出女配角,1939 年時沒有人想到片中不起眼的女僕 Lisette 成了法國影壇的長青樹,從 1931 ~ 2007 演藝生涯長達 76 年,只要唸得出名字的法國明星,都曾經和 Paulette Dubost 合作過,Annebella, Charles Boyer, Jean Gabin, Marcel Dalio, Jean-Paul Belmondo (楊波貝蒙), Alain Delon (亞蘭德倫), Philippe Noiret, Brigitte Bardot, Catherine Deneuve ...... 幾乎我們想得出名字的法國明星都跟 Paulette Dubost 同片演出過,甚至她在 1999 年還曾跟張曼玉一起演出。

看到這樣的活字典辭世感慨無限,希望她晚年有口述回憶錄存世。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Yves Montand 1981 年巴黎演唱會

大家印象中的法國男歌星 Yves Montand (1921~1991) 實際上出身一個義大利血統的家庭,1930 年代他具有共產黨黨籍的父母為了逃避墨索里尼的統治而移民法國南方,全家在中低階層過著平凡的生活,Yves 從小就愛好唱歌,二戰期間也只能當一個碼頭工人,1944 年他前往巴黎發展,他的歌喉被知名的女歌星「小雲雀」 Edith Piaf 發崛,Edith Piaf 介紹許多巴黎知名人士給 Yves 認識,並讓他在 Edith 飾演的電影裡演出小角色。

1951 年 Yves 以巴黎知名的 One Man show 大獲成功,除了歌聲之外演技也漸漸受到肯定,到了 1953 年的生涯代表作《恐懼的代價》(Le salaire de la peur) 這部我極度推崇的好片裡,Yves Montand (1921~1991) 飾演從頭到尾叼著菸粗俗的卡車司機,把一個中下階層的失業無賴演得入木三分,到了 1950 年代末期他被好萊塢看上,帶著明星妻子 Simone Signoret 一起到美國發展,除了演電影之外,他的法文招牌歌 "Les Feuilles Mortes" 也隨著他被翻唱成英文歌 "Autumn Leaves" 在美國爆紅。

接下來 60~70 年代,Yves 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級的巨星,橫跨大西洋兩岸演出法語以及英語系電影。

1981 年 10 月,60 歲已經 13 年沒有在巴黎開演唱會的 Yves Montand 忽然宣布要在巴黎 Olympia 劇院 (下圖) 開個人演唱會,說是復出又有點像是告別,總之,這件事成了那一年底巴黎最重要的盛會。


60 歲飽盡滄桑的 Yves Montand 回到巴黎,Yves 先用旁白的方法感性的唸出著名詩人 Jacques Prévert 寫的第一段歌詞 ~

Oh ! je voudrais tant que tu te souviennes 噢!我多麼希望妳能想起
Des jours heureux ou nous etions amis. 那些我們曾經親密的幸福日子


En ce temps-la la vie etait plus belle, 那時,人生美麗得多了
Et le soleil plus br?lant qu'aujourd'hui. 連陽光都比今天的還嬌艷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聚攏在鏟子上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都沒有忘記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聚籠在鏟子上
Les souvenirs et les regrets aussi 回憶與悔恨也是



接著他唱出招牌曲 "Les Feuilles Mortes" 時,全場豈能不動容!感謝有心人士錄下當時實況,30 年後,我們何其有幸可以分享當時的感動!另外有附英文歌詞的版本


Et le vent du nord les emporte 北風將它們帶走
Dans la nuit froide de l'oubli. 在無人知曉的寒夜裡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都沒有忘記
La chanson que tu me chantais. 那首妳曾對我唱過的歌
C'est une chanson qui nous ressemble. 這是一首與我們彷彿的歌
Toi, tu m'aimais et je t'aimais 妳愛著我,我愛著妳
Et nous vivions tous les deux ensemble, 我們兩個一起生活
Toi qui m'aimais, moi qui t'aimais. 妳曾愛著我,我曾愛著妳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卻拆散了這兩個相愛的人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沒發出任何聲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鋪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擦去了分離情人們的足跡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卻拆散了這兩個相愛的人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沒發出任何聲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鋪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擦去了分離情人們的足跡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懷念老歌 - 我心似清泉, 偈


1982 年時我還有印象,那時跟美國斷交後沒幾年,國際上不利台灣的壞消息仍不斷傳來,全台灣充滿了不安全感,我一個小孩子呼吸都可以感受到空氣中的政治味道,找出那時的影片來看,一切的一切都要覆上一層淺藍色的濾鏡。

那時有一個中國工程師叫做姜友陸,被派往法國參加國際科學會議後,意圖尋求政治庇護失敗,被中共綁架入大使館內,經過法國內政部救援後才得以留在巴黎居住,當時台視看上這個題材,想找外型不錯的姜友陸來台把他的故事拍成電視劇,由本人演出?沒錯!這是個歷史性的創舉。

我記得這齣名曰《巴黎機場》的八點檔連續劇未演先轟動,甚至主題曲都鬧雙胞,最後協調一首比較陽剛的擺片首,另一首擺片尾。

第一天,我跟著大家看完這齣收視率超過 50% 的連續劇,印象最深卻是原先未大肆廣告的片尾曲《我心似清泉》,在那個透不過氣的時代,清淡的曲風加上王海玲的聲音,好像呼吸到一絲絲清泉的氣息。

現在拿出來看,即使被我當作清泉的歌,歌詞仍然充滿政治味道:「青天白日下自由鐘迴響」、「黑暗歲月裡喚醒故國愁」

30 年後國內電視界已經把當時的敵人當親爸爸了,倒是姜友陸經得起時間考驗,不向昔日的敵人靠攏。



另外發現王海玲唱的另一首歌《偈》,非常耳熟!原來它曾經被高收視率的《天眼》拿來當片尾曲

2011年2月7日 星期一

Maria Schneider (1952-2011)

1972 年名片《巴黎最後探戈》女主角 Maria Schneider 不幸因癌症去世,小時候這部片只聞其名不見蹤跡,因為它曾經名列新聞局的禁片名單內,當時我一直有個疑問是:同一年才拍《教父》那位老邁的 Marlon Brando 怎麼可能在這片裡和 20 歲的法國少女演全裸戲?

2009 年我在香港 HMV 才第一次看到這部片的 DVD,馬上買回家解答多年的疑惑。

播放這首 GATO BARBIERI : "Last tango in Paris" 作為紀念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光榮之路 -- 1957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的變革是馬克沁機槍 (Maxim Gun) 這種低成本高毀滅性的革命性武器被廣泛應用在戰場上,德、英、法、奧匈帝國陸軍很快就意識到 19 世紀騎兵主導的進攻思維在機槍面前毫無對策,人命在馬克沁機槍之前顯得跟枝葉一樣脆弱。中世紀冷兵器時代騎士跟馬思維的進攻不但無法殺敵反將換得高死亡率。

1914 年 9 月的法國馬恩河戰役結束後,雙方各自挖掘像街道一樣綿密的戰壕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海岸。從 1914 年 9 月一直到 1918 年 3 月這段時間內,一種新的戰爭型態出現了!那就是「壕溝戰」,防守跟突襲取代進攻,西線戰場上雙方士兵就像地鼠一樣,24小時作息都在路線密布如街道卻陰冷、潮濕、且滿佈惡臭疾病的壕溝內,每一秒鐘不忘互相對峙、監視、並等待進攻機會。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是 Stanley Kubrick 執導的黑白片,經由 Humphrey Cobb 同名小說改編,敘述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壕溝戰時期法國發動的中型戰役裡,從這場失敗的任務看出法國軍方高層的鬥爭。

考證史實的話,一次大戰前法國軍方內部派系鬥爭不斷,年輕時曾經來過台灣的霞飛 (Joseph Joffre)、二戰時組魁儡政府的貝當 (Phillip Petain)、名字拿來幫航空母艦命名的福煦(Ferdinand Foch)、尼韋勒(Robert Nivelle)、卡斯泰諾(Noel de Castelnau)、Charles Mangin 等名將的戰功也隨壕溝戰陷入膠著,想要比下其他對手,那你就要成就其他將軍所不能。

曾經在 1930 年和 Marlene Dietrich, Gary Cooper 一起演出《摩洛哥》(Morocco) ,在 1940 年代末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極右派老演員 Adolphe Menjou (1890~1963) 飾演老謀深算的 Broulard 將軍,某天他突然要求屬下 Mireau 將軍攻下重要的戰略高地 Ant Hill,對戰場勢力平衡相當了解的 Mireau 並不看好我方實力,但是在 Broulard 的利誘及軍人本職之下還是接受了,並決定交由屬下 Kirk Douglas 飾演的 Dax 上校執行攻擊,就如 Mireau 將軍預測的,進攻行動在德軍猛烈的砲火下無法推進終告失敗,但是戰場上的失敗決不是雙手一攤或是寫報告認錯那麼簡單的!

首先,老謀深算的 Mireau 為了向上級交代竟然越權命令砲兵攻擊,而砲彈將落在無法推進的我方陣地,砲兵團以未獲授權為名拒絕了!最後 Mireau 怪罪步兵軍團,要求三個連各交出一名戰犯執行軍法審判後槍決!最後交出的三人,其中一人由連上抽籤決定,一人是長得不討喜,另一人是慘遭上司公報私仇,律師出身的 Dax 上校志願為三人辯護仍無力回天,因為 Dax 心裡有數 Mireau 將軍要怎麼做早已定案。

這三人獲悉槍決名單的產生方式之後悲憤莫名,有人呼天喊地,有人忙著交代後事不忍放下妻兒子女,但是在國家機器面前個人顯得如此渺小,還是在刑場上送出了性命。

Mireau 將此案了結後以為卸下責任,卻遭更具心機的 Broulard 抓住砲兵事件回馬一槍,揚言將他軍法審判,另外辯護失敗的 Dax 上校洞悉事件後拒絕接受提拔接替 Mireau,但是那三人的生命和 Dax 上校的反應在 Broulard 將軍面前又算得了什麼!Broulard 將軍達成了「輿論」的要求,幹掉了潛在的競爭者,Broulard 放下醇酒回身步入華麗的宴會裡,繼續他奢華的貴族社交生活。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 片長只有 86 分鐘,戰爭場面慘烈但不冗長以避免失焦,最後幾分鐘裡,心情愉悅酒意正酣的 Broulard 將軍從上層貴族階層的舞會中暫時離席,手持醇酒要求悲憤莫名的 Dax 上校放鬆心情,被激怒後大不了退後一步重回快樂的舞池裡,Stanley Kubrick 以有限的篇幅表達了政治圈內的權謀以及無情。

參考 : Kirk Douglas (1916~2020)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惡魔島 -- 1973

法屬圭亞那(French Guiana)是 1763 年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在南美洲佔領的屬地,這裡前有大西洋後有亞馬遜原始森林形成天然屏障。法國自 1852 年開始將國內的重刑犯送到這片痲瘋病盛行的瘴癘溼熱叢林地服刑,直到 1951 年為止,有 70000 名被法國刪除公民權的重刑犯曾經在這裡服刑。


胸口有蝴蝶刺青,在黑社會綽號就叫做 Papillon 的Henri Charrière (1906~1973) 是這 70000人其中之一,1969 年他以 1932~1945 年間在圭亞那 (French Guiana) 的逃獄經驗寫成一本傳記小說 Papillon 在法國成為暢銷書,故事敘述法國經濟大蕭條的 1931 這年 Henri Charrière 因殺害一名老鴇被判終生監禁,並送往前述的圭亞那監獄服刑,

1933 年底 Henri Charrière 夥同 Joanes Clousiot, Andre Maturette 兩人沿海岸線向西逃入英屬殖民地痲瘋病盛行的 Trinidad,獲得痲瘋病人提供獨木舟相助後繼續西行,過委內瑞拉海岸不入最後抵達哥倫比亞的 Riohacha,如果翻開南美洲地圖查看一下,Henri 一行人這段逃亡歷程至少有 1000 公里遠,他逃到哥倫比亞 La Guajira 原住民區娶了採珍珠的海女為妻定居在原始漁村裡,不到一年他遭到白人修女的檢舉,遭逮捕後先囚禁在哥倫比亞境內的 Santa Marta 再遣返圭亞那,Henri 首次被判單獨拘禁兩年。

1939 年 Henri Charrière 再次越獄失敗被判單獨監禁 8 年,在當時經驗判斷,這種刑罰已確定必死無疑了,服刑前 Henri 意外救了一位即將溺斃的少女獲得減刑,接下來 1940 年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當權者無力南顧,獄方法籍人員決定歸順親納粹的維琪政府 (Vichy Regime),越獄者一律判處死刑,Henri Charrière 決定假冒精神病患以求自保,1942 年他再次越獄失敗,也因此未遭處死,而是被送去「治療」,去哪裡「治療」呢?去整個圭亞那最令人聞之喪膽,公認無法活著出來的「惡魔島」 Devil's island - 圭亞那外海鯊魚包圍的千呎懸崖島 Île du Diable


1944 年 Henri Charrière 進行最後一次越獄行動以麻袋裝椰子殼為舟,觀察潮汐後順著洋流漂出「惡魔島」流出法屬圭亞那勢力之外,再獲得一個中國人張先生協助逃入委內瑞拉境內,二次大戰期間委內瑞拉立場傾向英美同盟,雖然將 Henri Charrière 囚禁一年不過拒絕將 Henri 交還給親納粹的法屬圭亞那,1945 年委內瑞拉政府慶祝二次大戰結束將他特赦,更讓 Henri Charrière 取得委國公民證就地定居娶妻生子。














1971 年美國名導演 Franklin Schaffner 剛拍完《巴頓將軍》後隨即看上 Heri Charrière 這部小說的劇本想把它翻拍成電影,聯美公司投資的《惡魔島》(Papillon) 找來 1972 年以《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 晉升全美第一高薪男星的 Steve McQueen 擔任第一男主角,並且聘請當事人 Henri Charrière 擔任顧問,百分之八十都依照原劇本在西班牙以及牙買加拍攝,成功的把法國、西班牙殖民地的色彩表達出來。

唯獨為了增加戲劇性,把 Henri 逃亡夥伴之一的 Clousiot 改成高知名度卻個性軟弱的經濟罪犯
















Louis Dega (由 Dustin Hoffman 飾演),實際上1890年生的 Louis Dega 比 Henri Charrière 大了16歲,是 1930 年法國經濟崩潰時以偽造債券聞名全法國的經濟犯,法國官員恨之入骨,受刑者則認定他有未曝光的財庫,想從他身上撈些好處,1944年已經 54 歲的 Louis Dega 和 Henri 熟識但是從未參與逃亡,導演目的是拿他和 Henri Charrière 個性作強烈對比以增加戲劇效果。最後一幕 1944 年 Henri Charrière 跳懸崖逃亡,曾經富可敵國的 Louis Dega 卻不願冒險,在 Devil's island 上養豬種菜安度晚年。


這部片為了趕 1973 年耶誕節假期在美國上映,被批評拍攝草率,刪除太多細節, Franklin Schaffner + Steve McQueen 的天王組合表現稍顯鬆散,在美國的票房也不如預期。

1974 年《惡魔島》(Papillon) 在台灣以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卻大受歡迎,我 1980 年代透過錄影帶首次看到,一股令人窒息的氣氛貫穿全場,不像《刺激1995》、《第三集中營》、《戰地軍魂》還能苦中作樂穿插些輕鬆的主題,沒有!沒有!完全沒有!高壓肅殺的氣氛之下,老大哥無限的權力搭配殘酷的刑罰,一絲絲同情都沒有。

氣氛最輕鬆的一段是看到 Steve McQueen 歷境千辛萬苦逃到原住民區娶妻定居,他覺得生活苦悶想經由白人修女返回文明世界,沒想到卻遭修女告密重入大牢,看到這幕觀眾求生的意志也瞬間「崩潰」了!「能讓觀眾感同身受」應該是這部片在愈高壓集權的國家愈受歡迎的原因吧。


其他文章:電影《惡魔島》導讀


後記 : 今天 (2010.10.19) 收到 Amazon 寄來的單件小包裹,原來是 Jerry Goldsmith 作曲的《惡魔島》(Papillon) 的電影原聲帶,我查看了一下是 Made in France 在 2002 年重新發行的版本,這幾年來我在台灣找不到這片 Soundtrack,甚至前幾年 Amazon 也宣佈缺貨,趁著最近美元貶值時進行 Amazon 美元採購,這片 CD 又再次在 Amazon 目錄上出現了!今天 Amazon 把這片 CD 當作第一梯次寄來,回家後迫不及待拿來試聽:

這片 CD 錄音效果極佳,如所預期的摘錄了 14 首電影裡的配樂,包括了主題曲 Theme from Papillon 輕快的 Catching butterflies, 還有 Steve McQueen 第一次逃亡成功搭配的 Freedom 這首。

不過最讓人驚豔的是第 15 首的 Bonus 曲 : 將 Theme of Papillon 配上歌詞後由法國女歌星 Nicoletta 主唱的 Toi qui regarde la mer,Silva 公司後來重新灌錄的版本基於版權問題不能收錄這一首的!因此這麼多年來我只想買最原始的 Universal 版本。

不曉得為什麼,聽到這首時真是感動!或許是我尋找這部電影的 DVD, CD 找超過 10 年了,這麼多年來的努力總算有了收穫!

主唱 : 法國女歌星 Nicoletta

試聽一下這首吧:
Toi qui regarde la mer - Nicoletta


PAPILLON aka TOI QUI REGARDE LA MER
(Free As The Wind)


Yesterday's world is a dream like a river
that runs through my mind
Made of fields and the white pebbled stream
that I knew as a child
Butterfly wings in the sun
taught me all that I needed to see
For they sang sang to my heart
oh look at me look at me
Free as the wind free as the wind
that is the way you should be.
Love was the dream of my life
And I gave it the best I knew how
So it always brings tears to my eyes
when I think of it now
Gone like the butterfly days
And the boy that I once used to be
But my heart still hears a voice
Telling me look , look and you will see


There's no regret that I feel
For the bitter sweet taste of it all
If you love there's a chance you may fly
If you fall, well you fall


Rather the butterfly life
To have lived for a day and been free


For my heart still hears a voice
Telling me look and you will see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艾曼妞夫人台灣之行

上一篇提到愛雲芬芝 Edwige Fenech ,直接再聊另一個更知名的情色電影代名詞【艾曼妞】,近 30 年來【艾曼妞】這三個字慘遭濫用,電影、小說、錄影帶、DVD 裡隨處可見。

實際上【艾曼妞】這個聽似非英語系的單字可是有她的典故的。

Marayat Bibidh 是一個 1932 年出生於泰國上等家庭的少女,在二戰結束後沒多久 1948 年有機會認識在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工作的法國外交人員,沒多久她就以 16 歲之齡和這位外交人員 Louis-Jacques Rollet-Andriane 閃電結婚,然後遷居法國改名 Marayat Andriane 學習法文以法國人自居。到了 1959 年她以 Emmanuelle 之名用法文寫了第一部的虛構情色小說 Emmanuelle : The Joy of a Woman,由於內容過於露骨甚至在當時的法國遭到查禁,幸運的是進入風氣較開放的 60 年代的 1965 年終於解禁,這部小說裡寫甚麼,我借用網友 Strong's 敘述 :

《艾曼妞》雖是情色電影,但是,劇情上還是有些著墨,第一集描述法國駐泰國外交官Jean 的夫人 Emmanuelle (Sylvia Kristel 飾演),年輕漂亮,以前曾經遭受性壓抑,經過一位年長智者的啟蒙,以及丈夫 Jean 的體諒(兩人既有夫妻之實,卻也鼓勵對方對外嘗試不同的性冒險~@@,法國人真是開放~^^),經由一次又一次的性探險旅程,逐漸重新拾回內心炙熱的性慾與激情,完全是女性觀點,充滿思考與幻想空間的情色電影。


這一位 Emmanuelle 隨後以 Emmanuelle Arsan 之名又寫了多部以女性為第一人觀的情色小說,1959~1974 年這 15 年間她的名氣僅限於法國,1969 年義大利首先嚐試將 Emmanuelle 改拍成電影但評價票房不佳,直到 1974 年法國導演 Just Jaeckin 再度改拍成電影,選用荷蘭女星 Sylvia Kristel 擔任女主角才真正讓 Emmanuelle 這個名字傳遍全球,在 70~80 年代 艾曼妞夫人XXX 的電影滿街都是,可惜的是就像上一篇的愛雲芬芝一樣,我無緣體會。

有趣的是請注意 1965 年這一年,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1965 年時 Emmanuelle Arsan (見上圖) 的第一部情色小說剛剛被法國解禁,她本身只是一個未出名的二線小說家,巧合的是這一年美國導演 Robert Wise 想要來台灣拍《聖保羅砲艇》需要一個東方面孔會講英文的女演員,飾演悲劇性的妓女 Maily,Robert Wise 不敢貿然啟用當時台、港、日電影業不黯西方演藝界的女演員,幾經尋覓後找來居住法國非職業演員的 Emmanuelle Arsan 擔任,原因不明,我看過兩部 Steve McQueen 的傳記都未詳細解釋原因,雙碟版 DVD 訪談裡也沒有訪問 Emmanuelle Arsan。

當時 Emmanuelle Arsan 是一個長居巴黎以法國為第一語言的不知名小作家,到台灣和陌生的 20 世紀福斯公司團隊拍戲,拍完她被美國 CBS 看上在電視劇 The Big Valley 上面客串的幾集,她並不戀棧美國影視界,回到法國恢復原有生活,誰知道 10 年後她的情色小說一舉成名時,《聖保羅砲艇》卻悄悄的在台灣遭到禁演,年輕艾曼妞和台灣長達半年的交集也沒幾個人記得了。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my top 10 movies

最近聊起最喜歡的 10 部電影這個議題,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答案,年紀越長越不喜歡動作片和戰爭電影,反之愈年長愈能認同 Billy Wilder, Federico Fellini, Jean Renoir 這幾個導演的作品,電影最有趣的一點就是第二次無法得到第一次那種激情,就因為如此,評選標準很重要的是「這部片能否禁得起時間考驗 ?」,就像在乎一個女人是否「耐看」而非「驚艷」。正面案例像《迷魂記》(Vertigo) 在 1958 年只獲得兩項提名,票房平平,誰想到今天卻是每次 AFI 100 不可缺的鉅作,負面案例就像 Titanic 在那年名利雙收,才 10 年~~在 IMDb 上已經跌到 7.3 分了!

選擇都不易了,所以不排名次,今天的答案如下:

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 1957
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1989
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恐懼的代價》(Le Salaire de la peur) 1953
偷十字架的小孩》(Jeux interdits, Forbidden Games) 1952
賓漢》(Ben-Hur) 1959
迷魂記》(Vertigo) 1958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 1969
日落大道》(Sunset Bouevard) 1950

honorable mentioned :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戰地軍魂》(Stalag 17) 1953
《奪魂索》(The Rope) 1948
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7
《我倆沒有明天》(Bonne and Clyde) 1967
日正當中》(High Noon) 1952
《洛基第一集》(Rocky) 1976
《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1999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這裡面《卡比莉亞之夜》、《新天堂樂園》是義大利片,《恐懼的代價》、《偷十字架的小孩》是法國片。我選了很多 40~50 年代的電影,建議有機會能看看這些老片,因為那真的是電影的黃金年代。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Garbo, Gabin, Gable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 Amazon 採購季,今天收到了包裹,其中買了兩本名人傳記,Greta Garbo 以及法國男星 Jean Gabin,其中 Greta Garbo: A Cinematic Legacy 這一本採銅板紙印刷,280 頁的內容有超過 400 張從未在網路上曝光的 Greta Garbo 照片,對我這個 Garbo 迷兼攝影學習者而言每一張都是藝術作品!

翻開內容非常意外還發現好幾張她和 Clark Gable 演對手戲的劇照,原來 1930 年她演藝生涯初期曾經和 Clark Gable 演過一部片名叫做 Susan Lenox : Her Fall And Rise 的電影,在兩人個別的生涯中都鮮少提及,從 IMDb 上面只有 321 人投票判斷這部電影的知名度不高。

另外一本書是後人幫法國影壇天王 Jean Gabin (1904~1976) 立的傳記,在 Amazon 上面評價相當高,Jean Gabin 算是 Golden Age 時期法國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命和兩次大戰以及名導演 Jean Renoir, 女星 Marlene Dietrich 都有交集,二戰時曾避居美國兩年卻不喜歡美國,二次大戰之後回到條件較差的法國繼續演員生涯,他的傳記有待我慢慢消化。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恐懼的代價 -- 1953

提到委內瑞拉,除了棒球就會聯想到他們總統查維茲 Hugo Chávez (1954~2013) 的反美作風,如果想要了解此一現象的歷史淵源,建議欣賞查維茲出生前一年 1953 年法國導演 Henri-Georges Clouzot (1907~1977) 以委內瑞拉為背景拍的《恐懼的代價》(Le salaire de la peur) ,這部片將是「反美作風」最好的解答,Henri-Georges Clouzot 1940 年代曾經遭納粹抵制沉寂多年,戰後到 1953 年以這部《恐懼的代價》一炮而紅,風格類似希大師作品,Clouzot 從此被稱為法國的希區考克。

《恐懼的代價》不是英語片加上時代久遠因此在國內的知名度不高,但是這部片在 IMDb 上獲得了 8.3 分評價名列 Top 250 榜單內,電影以二次大戰後的委內瑞拉為背景,委內瑞拉基本上是一個以咖啡和可可為主產品的農業國家,基礎建設貧乏,1922 年荷蘭 Shell 石油公司在委內瑞拉境內探取發現石油,歐美先進國家的勢力介入委內瑞拉境內,從此改變了委內瑞拉的生態和居民命運。

《恐懼的代價》這部電影故事架構敘述美國南方石油公司 (Southern Oil Company, SOC) 在委內瑞拉境內形成一獨立王國,廠內廠外形成強烈對比,廠外不論義大利裔移民、德裔移民或當地原住民皆然,寡婦多、傷殘多、無業遊民多,只能「狗吠火車」怪罪美國公司未履行設廠時各項承諾。

某日一位曾經在義大利發達的中年商人 Mr. Jo 來此地發展,見識廣闊的 Jo 表現出大哥般的風範,舉止談吐消費都高過當地人一個層級,輕易的成為這個窮地方社交界的名人,最崇拜他的莫過於同為科西嘉島同鄉的年輕人 Mario,Mario 這個角色由法國影歌兩棲名星 Yves Montand (1921~1991) (中譯:尤蒙頓) 飾演。

某日南方石油公司油井發生爆炸,需徵召4名當地駕駛開2部卡車運送高危險的硝化甘油前往救災,一人酬勞 2,000 美元!這對貧窮的地方的無業遊民是不可多得的賺錢好機會,在錢的動力驅使下紛紛投入徵召,最後獲選的是公認駕駛技術最佳的德裔青年 Bimba、肺癌末期的甘草型人物 Luigi、男主角 Mario 以及另一名資深駕駛 Smerloff,無處表現的 Jo 可能真的骨子裡也很窮也可能是不缺錢只想表現一下,Jo 用計做掉入選的 Smerloff 自己上陣,不了解 Jo 駕駛能力的 Mario 出發前反而感到些許不安。

兩部車出發後,完全出乎觀眾預期,前述見識廣闊而且具大哥風範的最具男性魅力的 Mr. Jo (左圖) 忽而冷汗直冒忽而抱怨連連,遇到危機也只會躲避,相對的,其他三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在 2,000 美元魅力的驅動之下,遇到問題毫無退路只能不計代價去解決它,這部片的劇本寫得很好,貨運過程中遇到數次令人驚悚的危機,在 2,000 美元的魅力之下,這些最毫無資源的窮光蛋必須在毫無資源的條件下用最簡陋的方法一次一次自己解決。

罹患癌症的 Luigi 在電影前半段他被塑造成愛財小氣又不敢打架的軟弱角色,開車上路之後他卻是最細心最會替別人著想的朋友。相反的,原本地方 pub 裡最威風的大哥 Jo 則被「看破手腳」漸漸遭其他三人孤立。

看到這裡,不由得想起人性使然,Mr. Jo 在不涉及生命博弈的場所他是大哥,但是他發現「開車載硝化甘油」不是原先以為 "露兩手給小弟" 看的場合,而是步步都涉及性命的博弈場所,這時考量最多的 Jo 必然退縮了,沒有後顧之憂的其他三人才是敢拿自己的性命押注的大哥賭家。


劇情高潮是 Bimba + Luigi 這部領頭車必須拿取車上部分的硝化甘油炸掉了擋路落石,原以為 2,000 美元即將到手,通過之後卻疏失引發爆炸,另一部 Mario + Jo 則是冒險通過油池時 Mario 必須忍痛犧牲同伴的性命來完成任務,Mario 完成任務領到獎金後被封為英雄驕態畢露,回程時蛇行取樂不小心跌落山谷身亡,我倒是覺得 Mario 領獎後回程這一段其實有點畫蛇添足可以刪除。

《恐懼的代價》劇本緊湊,多處交代了 Henri-Georges Clouzot 表達的「危機總是在瞬時放鬆時發生」,更宏觀的角度是藉此看到了戰後南美洲中低階層的生活,並解讀他們反美情結的成因。

我認為電影後半段這四個主角選角非常恰當,飾演曾經受到納粹摧殘的德裔青年 Bimba Peter van Eyck (1911~1969) (左圖)外型明顯,給人第一印象 99% 答案是 : 「自律甚嚴的德軍軍官」,在 1943 年的《開羅諜報戰》(Five Grave To Cairo)、1962 年的《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1965 年的《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1969 年的《雷瑪根鐵橋》(The Bridge at Remagan) 裡都演出他的老本行 - 德軍軍官。

戲份僅次於 Yves Montand 膽小的 Mr. Jo 這個角色,原本屬意法國影壇另一位天王人物 Jean Gabin 演出,但是 Jean Gabin 認為將影響形象,謝絕此一演出機會,改找更資深的資深男演員 Charles Vanel (1892~1989) 擔綱。

這部電影男主角 Yves Montand (1921~1991) (中譯:尤蒙頓),算是二次大戰後法國影壇及歌壇上的雙棲天王巨星,歌喉和演技一樣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