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Legendar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Legendar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Olivia de Havilland (1916~2020)


到了 2020 年,仍然在世聲望最高的資深影星 Olivia de Havilland  (中譯 : 奧莉薇亞德哈維蘭) 到了 7 月 26 日仍然不敵歲月招喚,因自然因素以 104 歲之齡去世。1935 年正值電影的黃金時期,19 歲的 Olivia 就與華納公司簽約演出,成名作應該是與當紅男星 Errol Flynn 合演的《鐵血船長》(Captain Blood),接下來一直到 1943 年七年間,她和 Errol Flynn, Fredric March, Bette Davis, Henry Fonda 等班底合演了 8 部古裝冒險電影 ,Erich Korngold 負責寫配樂的《羅賓漢》(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江山美人》(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 等等,但是這八部電影對普通影迷來說知名度不高,她給人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外借給 David Selznick 拍攝的《亂世佳人》,這個故事已經介紹過了

到了合約期滿的 1943 年,她與華納的七年合同到期。二戰時期缺少演出機會被冷凍了6個月,等於耽誤了 6 個月的工作時間,為此,華納命令 Olivia 必須延長工作6個月來彌補。 這是當時好萊塢製片公司的一條潛規則。 而當時加州法律規定,禁止僱主首次僱傭一名員工超過7年,比她聲望更高的影后 Bette Davis 也曾經和華納訴訟後,最終失敗。

Olivia de Havilland and Errol Flynn


1943年8月23日,Olivia de Havilland 寧可停止一切工作,暫不接受其他公司的協調暗盤,起訴華納兄弟公司,要求不履行「彌補工期」這一規定。 1944年12月8日,法院判決 Olivia 勝訴。 並且,任何電影公司都必須遵守七年工期規定,不得以此為理由延長演員工作時間。

這個官司判決影響無數後代藝人,成為除了《亂世佳人》之外讓她名留青史獲得尊敬的原因,Olivia de Havilland 在一個女星的黃金期付出停止工作三年的代價。

1946 年 Olivia de Havilland 重回影壇,短短三年間靠《風流種子》(To Each His Own)、《千金小姐》(The Heiress) 拿下兩次奧斯卡獎影后,不過我個人最喜歡是敘述精神病院故事的《毒龍潭》(The Snake Pit)

接下來 50, 60 年代 Olivia de Havilland 的年紀漸長外型不易突破,沒留下什麼重大的作品,接下來給人印象最深是她和親妹妹 Joan Fontaine 兩人不和的八卦故事



近 20 年隨著黃金時期明星凋零速度遠超過想像,長壽的 Olivia de Havilland 即使晚年沒甚麼重大作品,聲望卻節節高升,2003 年美國演藝協會花大心力把還活著的奧斯卡得主湊齊,就交由 Olivia 壓軸介紹,17 年後還是跟著前輩們走入歷史


參考 :  Olivia de Havilland 和 Joan Fontaine 不合的故事
            Joan Fontaine (1917~2013)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義大利籍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  (中譯 : 顏尼歐莫利克奈) 7 月 6 日在羅馬去世,又是一個 2020 年的大消息 !

從電影配樂史來看,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的辭世猶如一個時代的結束,就像炸掉《新天堂樂園》那個戲院一樣,他的音樂幼兒時期就從布袋戲滲入生活中,兒童時期從電視配樂裡置入行銷,青少年期從外國電影裡傳來,等我成年以後開始收集他的 CD, DVD ,到目前為止的記憶都離不開 Ennio 的音樂。

美國電影配樂事業從 1930 年代有聲電影崛起,由一群受 Richard Strauss 系音樂訓練,卻因戰亂從歐洲逃難到美國的音樂家掌控主流,Erich Korngold, Max Steiner, Miklos Rozsa, Dimitri Tiomkin, Franz Waxman, Bernard Herrmann,各電影公司老闆配合這些音樂家,紛紛組織樂團演奏號稱「華麗美聲」的電影配樂,Erich Korngold 作曲的 The Sea Hawk 堪為典範。

60 年代隨著電影經費縮編,歌曲或電子音樂取代「華麗美聲」,「便宜又大碗」電子合成音樂漸漸取代傳統樂器,1980 年代電子合成音樂漸漸擴張,不乏佳作例如 《火戰車》(Chariots)、《南極物語》(Antarctica),近 20 年更已經成為主流了,仔細想一下 Hanz Zimmer 代表作《神鬼戰士》是用什麼演奏的 ? 久石讓, James Horner 的音樂呢 ?

Sergio Leone (L), Ennio Morricone (R)


不會講英文的 Ennio Morricone 早年幫低成本的義大利西部片配樂,在低成本的背景之下,為了西部片裡的特殊聲音,Ennio 嘗試了很多實驗樂器,藉以發出傳統樂團無法演奏的聲音,來解決類似電子音樂的需求,除了 Sergio Leone 的《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四部曲之外,Ennio 到了美國之後他也部分接受了電子音樂,然而他最棒的作品《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教會》(The Mission)、《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電子音樂成分都不高,都出現在 80 年代這個電子音樂擴張期,到了 1998 年的《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我個人反而覺得 Ennio 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這部作品很受台灣樂迷歡迎是因為 ~ 它是很多人跨入 Ennio 音樂的入門磚。

《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鏢客四部曲再加上《四海兄弟》、《海上鋼琴師》六部電影都完全沒被奧斯卡提名任何一個項目,前兩部可以算義大利片,後面四部我記得都是英文發音的啊 ! Ennio 的音樂實在不算主流,得獎得到手軟的 John Williams 那種氣勢交響才是美國人的最愛

我發現一個現象,Ennio Morricone 如大量使用電子合成音樂例如《鐵面無私》(Untouchable),作品傾向平庸,如果他恢復倚重傳統樂器,每一部都是傳世作品,哪幾部呢 ? 他晚年開音樂會時喜歡演奏那些曲目。

參考 :  Salute to Ennio Morricone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1975 年米高梅公司 50 年晚會影片





1975 年的影片, 可以看到 N 個曾經為米高梅拍片的明星, 現在裡面只剩下五個人還在世 ! (標記 # 符號)
Introduced by Sammy Davis Jr. & Liza Minnelli# 

剛開始一段是 1951 年音樂片《畫舫璇宮》(Show boat) 片段,從 1:30 開始介紹入場

June Allyson 
Adele Astaire 舞王的姊姊
Fred Astaire 舞王 ! 
George Burns 後來活了 100 歲的演藝界大哥
Marge Champion# 
Jackie Cooper  童星出身, 演導製作三棲
Dan Dailey 演員兼舞者
Vic Damone 樂隊歌手, 廣播主持
Tom Drake 
Buddy Ebsen 電視劇演員
Nanette Fabray 
Eva Gabor 
Jack Haley Sr. 《綠野仙蹤》裡的 "Tin Man"
Ava Gardner  我介紹過的絕世美女
Charlton Heston  《賓漢》男主角
George Hamilton# 
Howard Keel 《畫舫璇宮》男主角
Gene Kelly 《萬花嬉春》男主角
Phyllis Kirk 
Janet Leigh 《驚魂記》女主角
Myrna Loy 
Marjorie Main  健康壯況不佳, 一年內去世, 獲得最大的掌聲 !!!!!
Tony Martin 
Dennis Morgan 
Fayard&Harold Nicholas (as The Nicholas Brothers) 
Merle Oberon 有印度血統英國女星
Margaret O'Brien# 女童星出身
Virginia O'Brien 
Donald O'Connor 《萬花嬉春》第二男主角
Donna Reed 
Ginger Rogers 舞后琴姊
Alexis Smith 
Craig Stevens  50~60年代電視明星
Gloria Swanson 《日落大道》女主角
James Stewart 美國人熟知的 Jimmy
Johnny Weissmuller  奧運游泳冠軍, 專演人猿泰山
Russ Tamblyn 
Elizabeth Taylor Liz 記得跟 Debbie 隔開
Keenan Wynn 
Shirley MacLaine# 
Roddy McDowall with Lassie 靈犬萊西男主角
Jimmy Durante 20~70 年代歌手, 鋼琴家, 喜劇演員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Kirk Douglas (1916-2020)


超過百歲的好萊塢人瑞 "寇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在 2 月 5 日辭世,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7名,他的第二任妻子Anne Buydens (1919~) 仍然健在(註:2021年去世)。

關於 Kirk Douglas 的介紹文章非常多,他是俄裔猶太移民,因為這個背景他年輕時就跟猶太族群和東歐移民族群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使得他晚年除了在影藝界之外,政治圈和商界也擁有深厚的人脈。

基於以上的前提,他 92 歲時出版的回憶錄 Let's Face It 參考價值極高,2008 年我就寫過他的回憶錄 Let's Face It 書籍簡介,等於在介紹出身俄裔移民的 Kirk 前半生了,我比較喜歡談 Kirk Douglas 的小故事,

1947 年好萊塢爆發麥卡錫主義時,俄裔猶太人 Kirk Douglas 還是個無名小卒剛剛參加第一部電影《漩渦之外》(Out of the Past) 的演出,根本不在監視之列,避開了這一場災難,1950 年代初 Kirk Douglas 漸漸成名,他提到做過最後悔的決定是拒絕 Billy Wilder 電影版《戰地軍魂》(Stalag 17 ) 的男主角邀約,Kirk Douglas 演過這部片舞台劇,對劇本毫不陌生,接手演出的 William Holden 一舉拿下奧斯卡影帝,1954 年 G. E 想雇用他當發言人,Kirk Douglas 拒絕之後由二線演員 Ronald Reagan 接手,此舉成為 Reagan 由影轉政的關鍵,後來當上加州州長甚至美國總統,晚年 Kirk Douglas 常常自嘲 "如果我接能否也當上總統 ? "。

1965 年他接受邀請演出西部電影《狼城脂粉俠》(Cat Ballou) ,經紀人卻全力反對 ! 理由是戲份太少,這個角色改由 Lee Marvin 接手,結果酒鬼 Lee Marvin 就靠這部片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 ! !

不過 Kirk Douglas 提到也做過一些正確的選擇,他積極插手《萬夫莫敵》(Spartacus) 幕後的編導促成這部片更上層樓,首先他用 Sam Jackson 的假名雇用遭到麥卡錫運動 (HUAC) 迫害的「好萊塢十君子」之一的 Dalton Trumbo 負責編寫劇本,推薦選擇剛跟他合作《光榮之路》(Path of Glory) ,年僅 26 歲的年輕導演 Stanley Kubrick 接替 Anthony Mann 擔任導演,此舉剛開始受到一起演出的資深演員 Laurence Olivier, Charles Laughton, John Gavin, Jean Simmons, Tony Curtis 的質疑,接下來外表看起來只有 16 歲 (Kirk 形容) 的 Stanley Kubrick 漸漸獲得這些資深演員的信任。



忽然想起,給我選擇五部印象最深的 Kirk 電影,我的選擇應該是《光榮之路》、《萬夫莫敵》、《梵谷傳》、《漩渦之外》以及他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玉女奇男》。

參考 : The Living Legend - Kirk Douglas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關於 Audrey Hepburn 成名前的二三事



小時候我一直搞不清楚神秘已經息影的女星「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1929~1993) 到底是那一國人?跟年輕一代比較~她對我來說還不算是書上的歷史人物,在她辭世的 1993 年之前,1986 年看到已息影的她出乎意料的出現在電視上擔任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人 帶來一陣驚喜,1989 年託 Gregory Peck 獲奧斯卡終生成就獎之福,我有機會在羅東東一戲院看到 Gregory Peck 和 Audrey合演傳說中的經典名片《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重新上映,這樣的經驗可以拿來向年輕一輩炫耀一番。

Ella Van Heemstra & Audrey Hepburn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1929 年出生於比利時境內,在她傳記中篇幅不多的父親 Joseph 是英國人,是一個英俊卻沒有正當職業的英國人,為了沾上貴族之氣離婚後改娶 Audrey 的母親,母親 Ella Van Heemstra 看名字就知道是荷蘭貴族後裔,外公當過 Amsterdam 市長,Audrey 出生時健康不佳差點因百日咳送命,她有限的童年記憶裡只記得父母關係緊張,養成 Audrey 害羞稍顯孤僻的個性,最大的心願就想當個芭蕾舞者,家境富裕的母親決定把她送過海峽到英國貴族公學校寄讀以學習英文並適應團體生活。

1930 年代是法西斯主義盛行的年代,當時英國頭號的希特勒追隨者 Oswald Mosley 正好是赫本父親的好友,Audery 父母都加入了 Mosley 創辦的 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 (BUF),1935 年兩人曾經在慕尼黑和希特勒共進午餐,母親 Ella 或許只是給 Mosley 一個人情,父親 Joseph 以及背後親戚都是 100% 的狂熱法西斯主義者,

1939 年 9 月納粹德國宣布進攻波蘭,英法基於條約必須向德國宣戰,Audrey 的父母認為英國即將淪為戰區,母親 Ella 根據經驗判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宣布為中立國的娘家荷蘭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因此她要求女兒一起避居荷蘭,1940 年 Joseph 趕到英國將女兒 Audrey 送上飛機回荷蘭,自己選擇留在英國跟隨 Oswald Mosley,Audrey Hepburn 晚年接受訪問說這場景有如《北非諜影》最後那一幕,對接下來遭受戰爭飢餓之苦的 Audrey 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

讀過二戰史看到這裡難免一陣苦笑,母親的判斷只正確了五個月,1940 年 5 月德軍就不顧國際協定閃電進攻荷蘭! 錯估戰情過份樂觀的荷蘭一週後宣布投降,納粹開始搜刮荷蘭境內物資使得民眾陷入糧食貧困時期,剛開始身為貴族之後的 Audrey Hepburn 母女還能挺住,1942 年開始遣送荷蘭境內猶太人到東歐集中營,之前提過從德國避居荷蘭的《藍天使》男演員 Kurt Gerron 即為案例之一,Audrey Hepburn 雖無猶太血統但親眼目睹遣送過程,加上她任職法官助理的舅舅因參與抵抗活動遭槍決,對一個 13 歲的小女孩都是非常殘酷的折磨,能通英文的 Audrey 數次騎腳踏車擔任地下組織的聯繫工作。

1944 年蒙哥馬利將軍發動代號「市場花園」軍事行動失敗,Audrey Hepburn 此時就住在此軍事計畫主戰場安恆 (Anhem) 附近,納粹將仇恨發洩在地方民眾身上,這一年冬天也成為荷蘭近代史上最黑色的「飢餓之冬」(Hunger Winter ) 時期,據統 1944 年底計有 450 萬人陷入饑荒狀態,18,000人餓死,除了飢餓,寒冷又是另一大課題,民眾偷拆電車枕木回家當柴燒,即使出身貴族的 Audrey 也淪為疾病和飢餓的俘虜,一直撐到 1945 年 4 月盟軍反攻才解除「飢餓之冬」饑荒期,但 Audrey Hepburn 已經被黃疸和肺癆所困體重嚴重不足。Audrey Hepburn 提到「飢餓之冬」的恐怖回憶讓她隨時感念聯合國戰後提供的救助行動,也成為她晚年主動「應徵」聯合國親善大使致力於改善窮困國家兒童生活的動力。

Hepburn and Colette
話回到 Audrey Hepburn 身上,經過數年調養之後,1948 年 19 歲的 Audrey Hepburn 想去倫敦報考芭蕾舞蹈學院,到了倫敦她發現經過戰爭折磨之後,體能和觀念早已不如長居倫敦的英國人條件如 Margot Fonteyn (1919~1991) 等,因此她落選了!Audrey Hepburn 找到的新工作就是在電影裡演一些龍套角色,這角色小到 IMDb 上面都沒有記錄。

1951 年法國女劇作家 Colette (1873~1954) 創作了她最有名的代表作《金粉世界》(Gigi) ,想要幫這齣劇找一個天真、眼神如精靈般的女主角,在蒙地卡羅一眼看上正在當地拍法語片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 小演員 Audrey Hepburn!Colette 這次決定成了影響 Audrey Hepburn 一生最重要的舉動,除了讓養息三年 Audrey Hepburn  獲得演出機會,更將她第一次介紹給美國的觀眾,不過還不是西岸的 Hollywood 而是紐約的 Broadway!

歷經戰亂的 Audrey Hepburn 有著好萊塢女星無法相比的貴族氣息,她一生沒有進行整容、隆乳、牙齒矯正等小手術,1951 年當她第一次到達美國東岸的紐約時,西岸的 William Wyler 導演一眼就看上 22 歲的 Audrey 勢必撼動好萊塢生態,然而 William Wyler 導演手上沒有現成的方案上門,加上 Audrey 剛剛和 Broadway 簽下《金粉世界》(Gigi)  的演出合約,也只能乖乖等合約結束才能進一步動手。

1953 年 Paramount 公司看過她拍的試鏡片之後和 William Wyler 持完全相同的意見,認為她有一份美國女演員缺少的天真和善良,為了要介紹她給美國觀眾,專為她設計以歐洲為背景的劇本,也就是她在美國的第一部作品《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就這樣開拍了。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Gregory Peck 和兩岸的關係

Gregory Peck (1916~2003) 在 2003 年去世,我寫明星 R.I.P 卻是從 2004 開始,沒有機會好好談談這位離開電影仍具新聞話題的一代巨星,2013 年我派駐到中國大陸之後,發現中國對好萊塢老電影在 1950~1979 之間有一段空白期,無緣享受包括 Gregory Peck 那一代眾演員的精彩演出。

那~即使 1949 之前中國戰亂不止,能夠在 40 年代給中國老一輩影迷留下深刻印象好萊塢影星也相當有限, 其中一位是《君子協定》的 Gregory Peck,台灣翻譯為「葛雷哥萊畢克」,香港翻譯為「格利哥利柏」,中國大陸翻譯為「格利高里派克」,例如 40 年代的女演員江青就非常喜歡 「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特別是他 1945 年和 Greer Garson 合演的《空谷芳草》(The Valley of Decision),文革時期外面喊著「剷除一切毒草」,江青自己卻躲在房裡看「內參片」~上海電影製片所特別為她專人配音的 35 mm 電影膠卷,當 1987 年  71 歲的 Gregory Peck 還能夠以好萊塢大使的身份訪問北京、上海,掀起了一陣中國 40 年代女影迷懷舊風,當時已遭終生囚禁的江青若知道此訊息不知感受如何?


1941 年二次大戰爆發,大多數男明星必須接下徵召令從軍,這時影壇需要一批補充新血的年輕男星,出身愛爾蘭裔貧苦移民家庭 1943 年因脊椎受傷免服兵役的「年輕男星」Gregory Peck 出道時星運甚差,曾經和 RKO, Warner Bros. 兩公司簽約卻只能演出龍套角色,人沒有出名不說,倒是藝名還被批評太類似 Gary Cooper 想趁機拉抬身分。

1944 年福斯公司以真人神父 Francis Chrisholm 在中國傳教故事為劇本拍攝的《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 ,就遇到前面敘述的問題,原先鎖定的男主角候選人 Henry Fonda, Tyrone Power, Victor Mature 都因為從軍令無法演出,只好大膽試用年僅 28 歲的 Peck 來演老神父的一生,偏偏 Peck 令人驚艷的演出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雖然輸給了《失去的周末》裡表現更佳的 Ray Milland,原先就考慮要簽下他的獨立製作人 David Selznick 立刻行動簽下 Gregory Peck 主演《亂世佳人》之後最大的投資案《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 以及替代英國男星 Laurence Olivier 主演《淒豔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Roman Holliday, 1953
戰後電影工業的復興期,產生了大量年輕男明星的需求,Glenn Ford, Burt Lancaster, Kirk Douglas, Rock Hudson, Mongomery Clift, Tony Curtis, Marlon Brando, Robert Mitchum 也因此被發掘了,其中 Gregory Peck 算是星運比較突出的一位,他的眼神被認為可以演亦正亦邪的角色,戲路不受侷限,除了《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 之後,接下來 46 年的《鹿苑長春》(The Yearling)、47 年的《君子協定》(The Gentlemen's Agreement)、48 年的《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 又連續三年被提名奧斯最佳男主角,這時才 32 歲的 Gregory Peck 除了瀟灑的外表、迷人的風度之外,已經是獲肯定的演技派男明星了,除了這些提名作品之外,還有幾部黑色電影作品《意亂情迷》(Spellbound)、《淒豔斷腸花》也完成於這段時期。

Gregory Peck 雖在 1949 年之前就以驚人的成績獲得肯定,1950 年初卻陷入了渾沌期,當時的主流是即將主導 50 年代的高成本古裝鉅觀電影,卻明顯跟 Gregory Peck 不對盤,他轉投入寄以厚望的西部片領域《槍手》(The Gunfighter) 票房成績不佳,推辭掉的劇本《日正當中》(High Noon) 卻成為經典鉅片,

當時西部片由幾家獨立公司把持,他得到一個結論是:

西部片的生態和市場都有別於其他電影,倚賴國內市場且講究輩分和出身,A 咖就是 John Wayne, Gary Cooper, Henry Fonda, Randolph Scott, James Stewart, Joel McCrea,40年代末期出道的年輕人 Charlton Heston, Burt Lancaster, Kirk Douglas, William Holden, Robert Mitchum, Robert Ryan 以及 Gregory Peck 按輩分排排站都只能算是 B 咖。

1953 年正值以古羅馬為題材的鉅觀電影 (CinemaScope) 崛起的年代,Gregory Peck 外型卻被認為不適合演出古裝電影,有句名言「危機就是轉機」,1952 年名導演 William Wyler 邀請 Gregory Peck 直接到羅馬,找他和默默無名的英國女演員 Audrey Hepburn 拍攝一部低成本的現代喜劇片《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60 年後來看,這部電影反而成為 Gregory Peck 代表作之一,讓他的市場跳離美國進入歐洲,1954 年被選為全美國最受歡迎的男明星!Gregory Peck 是個紳士,我從原文書上從未看到他和 Audrey Hepburn 之間有任何愛戀關係!對 Gregory Peck 而言 1952 年羅馬之行認識最重要的女人不是 Audrey Hepburn 而是後來的第二任妻子 - 法國記者 Veronique Passini (1932~2012),曾經同行的第一任妻子 Greta 憑著女人的直覺看出 Gregory, Veronique 之間的不尋常關係,兩人回美國後分居後在 55 年底離婚,Gregory Peck 果然迎娶 Veronique 婚姻關係一直延續近 50 年到 Gregory 去世那一天。

To Kill a Mocking Bird 劇照

過去多次提到 1950 年代末是電影產業即將轉弱的關鍵期,慎選劇本的 Peck 在 50 年代末又留下了《白鯨記》(Moby Dick) 、《錦繡大地》(The Big Country)、《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等名作,進入 60 年代後電影業正式進入陣痛期,在電視和外國電影夾殺之下,低成本電影能提供的演出機會大不如前,之前享盡聲名的星星們所能適應就是將重心轉向電視或是退出,像叛逆的 Marlon Brando 移居大溪地化身為反殖民鬥士,Gregory Peck 在 1962 年演出他畢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低成本的《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 Bird),他飾演不懼地方勢力為黑人辯護的律師 Finch,並且被提名已經 13 年沒有入圍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在那個種族議題嚴重的時代 Gregory Peck 在各種考量下當選最佳男主角,傷感的是~他打敗了原先最被看好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Peter O'Toole,回顧起 Peter O'Toole 八次提名史,最令人扼腕的就是這一次。

不過對關注社會議題的 Gregory Peck 來說以律師 Fitch 角色反而是一種壓力 ,他一向偏左關心弱勢族群的立場漸漸被民主黨看上,曾經想提名他競選加州州長,1960 是一個反叛的年代,51 歲主張反越戰的 Peck 在 1967 年被反戰主流的好萊塢選為美國演藝協會主席,1968 年 4 月黑人人權運動律師 Martin Luther King 遇刺,奧斯卡獎頒獎典禮時他宣布捐獻美金 100 萬給 Martin Luther King ,直到今天關心社會議題的男女明星們 George Clooney etc還是常常提到 Gregory Peck 的大名 

美國制度有趣就在此,Gregory Peck 即使當上了影藝協會主席,如果空閒仍繼續接合約演出,回顧 1969 年的《麥坎納淘金記》(MacKenna's Gold) 片裡被 Omar Sharif 一路毒打的竟然就是「影藝協會主席」,接下來他到香港和台灣拍攝《主席》(The Chairman) 一片,這個完整故事我另有其他文章說明了,從《主席》之後幾部 Peck 的電影賣座不佳,導演 John Sturge 認為世代交替使然,戰後年代明星已略顯過氣,反倒是年輕的 Steve McQueen, Dustin Hoffman, Robert Redford, Jack Nichoson 時代來臨了。

不再將演藝工作視為重心之後,民主黨立場偏左的 Gregory Peck 一向對毛澤東和紅色中國有很大的興趣,最近公布的 1980 年代美國國務院資料顯示,同樣演員出身的共和黨總統 Ronald Reagen 政府想利用 Gregory Peck 在中國老一輩影迷心目中的地位向中國民眾示好,因此派遣 Gregory Peck 在 1987 年 9 月訪問中國,Gregory Peck 立刻成為中國影迷心目中第一號的外國影帝,老一輩記得他在 49 年之前演的《君子協定》那幾部片之外,年輕一輩透過盜版錄影帶看到他的代表作《羅馬假期》,更聯想到他 1944 年在《天國之鑰》演的中國神父角色,更曾經在二次大戰期間私下捐款給宋慶齡主導的 China Defense League (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的保衛中國同盟),如此加乘效應之下很難不對他有好感。

Gregory Peck to Beijing 1987 
1998 年中國上海影視廠甚至想邀請 Gregory Peck 和老牌女演員趙麗蓉合演一部《嘿,佛蘭克》,不過我可以想像已經不太樂觀了!

1990 年代 Gregory Peck 最後兩次演出只是在他孰悉的劇本裡做客串性的演出,一次是1991 年在 Robert De Niro 主演的新版《恐怖角》(Cape Fear) 客串律師角色,戲份很少,一次是 1998 年在電視版的《白鯨記》(Moby Dick) 客串神父一角,老影迷看到這兩條新聞都會露出會心微笑,這兩部片都是 Gregory Peck 年輕時曾經擔綱任男主角的動作片,晚年無力再挑大樑,只好在裡面客串一下聊表戲癮。

回想他 90 年代末期的健康近況就知道, 1998 年82 歲的他很難道生地不熟的演出戲份偏重的男主角。

我印象是 1997 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找來一大群老牌得獎者排排坐,當介紹到 Gregory Peck 時,即使台下以年輕影迷為主,仍然爆出了明顯比別人更大的歡呼聲,除了他的公益事蹟,算一下代表他的 Lawyer Fitch, 白鯨記裡的固執船長 Captain Ahab, 羅馬假期的男記者, 鹿苑長春裡的農夫, 君子協定裡的猶太人 Philip Green .........想想有誰可以留下那麼多個角色給後人呢?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Shirley Temple (1928~2014)


今天早上在金門往廈門的渡輪上,原先沒興趣看訊號不清的電視,忽然出現幾段可愛的童星舞蹈片段,此時出現如此冷門的片段,我大概猜得出怎麼回事了,被列為百位偉大女明星第 18 名~老羅斯福總統最喜歡的的 1930 年代天才女童星 Shirley Temple (中譯 : 秀蘭鄧波兒) 因自然原因去世。

她的母親 Gertrude Temple (1893~1977) 是一個未能圓明星夢的德裔女性,已經生了兩個兒子的 Gertrude 一直希望能再生一個女兒,藉以一圓自己的星媽夢,一個普通家庭主婦將遙遠的幻夢寄託在一個尚未出現的女兒身上,接下來最可怕的劇情是!上天真的賞賜她一個如心願打造跟童話一樣可愛的女兒 ~ Shirley Temple!Shirley 從胎教開始聽音樂,兩歲起被母親靠關係送進五歲才能進的童星學校,24 小時施以斯巴達式的訓練,當年想靠子女成名的星媽確實不少,德裔女人 Gertrude 做事最落實要求最嚴厲的成為好萊塢地區知名的「巫婆」

1932 年步入有聲電影年代,擁有金色捲髮外型可愛、個性毫不怯場、表情自然、發音準確的 Shirley Temple 4 歲在經過最扎實的訓練之後,果然被福斯公司大膽啟用擔任歌舞片主角,一戰成名晉身美國最熱門的女童星,在大蕭條時代成為美國民眾疼愛的小甜心,當時的說法是成年人只要花 15 cents 看一場 Shirley Temple 的電影就能忘記現實的痛苦,羅斯福總統也幫著說:Shirley Temple 的可愛讓我們覺得明天還有希望,1935 年 Shirley Temple 成了福斯公司的搖錢樹,福斯幫年僅七歲不可多得的太上皇 Shirley 打造一棟小孩比例的別墅,有花園草坪和寵物,並有專人幫她化妝、管家、處理影迷信件,福斯公司的投資果然是有回報的,1936 年她 8 歲生日時福斯公司收到來自全世界 135,000 件的禮物!!!!!


「名氣來了, 麻煩自然跟著來了」福斯的公主般禮遇也帶來了 Shirley Temple 驕縱的公主病,不只惹毛了身邊合作的無數演員,包括地位崇高的資深男演員 Lionel Barrymore (1878~1954),私下生活方面 Shirley 甚至招惹了一樁真槍實彈的綁架案,最後需要 FBI 的胡佛警長介入解決問題。

1940 年才 12 歲步入青春困擾期的 Shirley Temple 個性還未成熟,卻如她母親所預測 ~ 個子嬌小的 Shirley 未來戲路已經明顯受限了,這時 MGM 內部有人以《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女主角為餌對她性騷擾未遂,對她更造成心裡上的嚴重打擊,隨著年紀增長戲路也受到了限制,她才 17 歲就決定以結婚來逃避母親和好萊塢的束縛,Shirley 長大後戲路反而更為受限,我有印象是她 1948 年 20 歲時在 John Wayne, Henry Fonda 合演的西部經典片《要塞風雲》(Fort Apache) 裡演出無足輕重的 Henry Fonda 女兒一角。

Shirley Temple 長大之後試圖轉型不成功,但生活上卻愈遇到了最適合當夫婿的第二任丈夫 Charles Black,1950 年 Shirley 22 歲 就宣布息影不再演出,Shirley Temple 在 1960 年代轉入政界任共和黨發言人,並曾歷任美國駐數國大使。

1930 年歌舞片裡年紀最小的 Shirley Temple 因自然因素去世之後,還剩下一個 Mickey Rooney (1920~2014) ,宣告 1930 年代的歌舞片不敵時間折磨,整個被埋進膠卷裡了!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這次聞訊剛好身在中國,有機會看到中國大陸的央視製作了一系列節目記念 Shirley Temple。除了詳細介紹之外 CCTV 還播了四部 Shirley Temple 演的電影。


Youtube : Shirley Temple's SAG Life Achievement Award Presentation-2006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Joan Fontaine (1917~2013)


2013.12.15 (美國時間) 這一天影壇有兩顆巨星殞落,40, 50 年代知名女星 Joan Fontaine (中文翻譯為 : 瓊芳登) (1917~2013) 因自然因素在睡夢中去世,年 96 歲,加上前面提過的 Peter O'Toole,這種案例在我記憶中也發生過一次,1985.10.10 Orson Welles (1915~1985), Yul Brynner (1920~1985) 兩人也巧合的在同一天去世。

Joan Fontaine 的世代比 Peter O'Toole 更早一代,她 1942 年拿下奧斯卡影后時 Peter O'Toole 還只是個小學生,因此已退隱 30 年的 Joan Fontaine 辭世激起的新聞性明顯已不如近年仍有作品問世的 Peter O'Toole 了。

公認美麗的 Joan Fontaine 擅長飾演柔弱沒有主見的女性,她的幾部代表作品《深閨疑雲》、《蝴蝶夢》、《簡愛》、《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無不都是詮釋這樣的角色,私底下 Joan Fontaine 的個性卻相當好強,她 1934 年用 Joan Burfield 的藝名進入影壇和 MGM 簽約卻星運不佳,直到 1937 年她改用繼父的姓氏 Fontaine 演出 RKO 公司的低成本片 You can't beat love 才算稍稍闖出一點名氣 ,此時,和她氣質相近的姊姊 Olivia de Havilland 在華納公司的栽培下和 Errol Flynn, Bette Davis, Fredric March 等第一線明星搭配演出一系列的中世紀古裝片,知名度明顯已超過妹妹 Joan Fontaine。

這時候機會來了,1938 年《亂世佳人》選女主角案成了全國注目的焦點,只能算是二線女演員的 Joan Fontaine 被最擅長拍女人電影的導演 Geroge Cuckor 看上,如果她中選這世界將反轉,她名氣不但超過假想敵姊姊 Olivia de Havilland 更將晉升好萊塢第一流的女星,可惜選角涉及太廣不是 George Cuckor 一個人能決定的事,甚至導演 George Cucker 自己都被換掉了!有個八卦故事身在 RKO 的 Joan Fontaine 突然收到《亂世佳人》的試鏡通知,她匆忙趕到發現是要她試鏡演女配角 Melanie 而不是她以為的 Scarlett !她心生不爽說 :

我老姊比較適合演女配角 Melaine,我來是要試鏡女主角 Scarlett!

聽說她的 "建議" 反而協助她老姊 Olivia de Havilland 獲選成為最後的 Melaine 人選,她自己呢 ? 根據史料並沒有進入女主角決賽的 19 人名單裡。

這一回合,姊姊獲勝!

1939 這一年,她也參加了 George Cuckor 另一部指標性電影《女人》(The Women) 演出,Fontaine 排名落居第7,有趣的是看這部電影公布的排次,Joan Fontaine 遠遠落後 Scarlett War 競爭對手 Norma Shearer, Joan Crawford, Rosalind Russell, Paulette Goddard 等人,另外她短暫出現在 Cary Grant 主演以印度殖民地獨立故事為背景的《古廟戰茄聲》(The Gunga Din) 裡演個不重要的小角色,這兩件事對一個想站上一線的女星來講都是不祥之兆,灰心的 Joan Fontaine 宣布結婚並退出奮鬥六年的影壇,此時她年僅 23 歲。

1940 年某次晚宴被名製片家 David Selznick 看上要她取代好友 Margaret Sullavan 演出《蝴蝶夢》(Rebecca) 片中善良、柔弱、多疑、沒主見的女主角,雖然拍攝過程中 Joan Fontaine 和男主角 Laurence Olivier 相處不睦,這部片績效比預期還好,原本不贊成她演出的導演 Alfred Hitchcock 也感到滿意,Hitchcock 要她接著演角色類似的《深閨疑雲》(Suspicion),男主角就是兩年前她可望不可及的 Cary Grant,曾經 23 歲就灰心想退出影壇的 Joan 萬萬沒想到在 1942 年靠《深閨疑雲》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Joan 晉升第一線的女主角之後,可以想像接下來 10 年就成了 Joan Fontaine 生涯的黃金期。可以證明美麗的女明星絕對不缺!真正缺的是伯樂和好劇本。

L: Olivia de Havilland, R: Joan Fontaine

提到 Joan Fontaine 最有名的八卦話題就是她和姊姊 Olivia de Havilland 的競爭以及敵對關係,兩人原本並無間隙,關係決裂始於 1947 年,接下來兩人都有穩定的家庭並距離遙遠,漸漸成為互不來往的陌生人了,關於兩人敵對的八卦故事很多,我不再重覆,印象最深的是 Joan Fontaine 說過:

Speaking to the Hollywood Reporter in 1978, Fontaine said: "I married first, won the Oscar before Olivia did, and if I die first, she'll undoubtedly be livid because I beat her to it." 我倆之間的競爭什麼都是我贏!我先結婚,我先拿最佳女主角獎 ........她都只能在後面追,如果有一天~我先死的話!那她大概會氣得發抖吧!

看起來!最後一場比賽,Joan 又贏了 !

另外 Joan Fontaine 是極少數來過台灣的 Golden Age 影星,她 1982 年曾經應新聞局邀請來訪參加金馬獎,當年小小的一個邀請,現在卻可以作為台灣的話題。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閒聊馬龍白蘭度


2005 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緬懷前一年辭世影壇人士 In Memoriam 影片最後壓軸人物,如大家所預期出現 Marlon Brando (1924~2004) 時,全場不顧哀戚的氣氛,反而爆出熱烈掌聲加上口哨聲,我想到曾經拒絕領金像獎的 Marlon Brando 此時表情就像他在《巴黎最後探戈》裡的那張劇照,他的幽靈在會場上空輕蔑半嘲笑似的俯看著全場觀眾,然後瀟灑的離去。

Rock Hudson, Cary Grant, Marlon Brando, Gregory Peck

我很多電影常識來自 1980 年代末期遇到的一位女性高中歷史老師,她推薦看古羅馬電影來了解歷史,她最崇拜的明星就是馬龍白蘭度,當時,也就是 1980 年代末期馬龍白蘭度是一個體重 300 磅熱愛美食的隱退老明星,我對他的印象就是報紙上提到《教父》、《現代啟示錄》、《超人》裡演出時間不長卻拿百萬美元高薪的老頭,報紙上不時出現批評他私生活的八卦新聞,不太能體會歷史老師談起他像小女生看到偶像的眼神,。


Marlon Brando 絕對不是一個靠外表走紅的「年輕偶像」,叛逆的 Brando 嚐試數種行業之後,1944 年僅 20 歲就到紐約舞台劇受最嚴格最扎實的訓練,演技方面遇到了影響他最深的教師 Stella Adler,際遇方面受到貴人 Eli Kazen 的提拔,出道甚早的 Marlon Brando 1951 年成名作《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讓人難以相信他是一個年僅 27 歲的年輕人,和 Vivien Leigh, Karl Malden 等前輩應對絲毫不見生澀,一戰成名後接下來的《飛車黨》(The Wild One)、《櫻花戀》、《岸上風雲》、《薩巴達傳》裡隱約帶有叛逆不服從的形象,甚至他在古羅馬電影《凱撒傳》飾演 Marc Anthony 的聲音都成為青年模仿的對象,Marlon Brando 偏慢的語調和特立獨行的舉止,不但影響美國出生於 40 年代的年輕觀眾,他電影裡的對白和說話的腔調更被後代影迷們不斷的模仿傳誦~

從好萊塢臨時演員一路爬起,年紀比 Brando 大 9 歲的安東尼昆 (Anthony Quinn) ,1950 年初期轉戰紐約百老匯初次結識 Marlon Brando,他對 Marlon Brando 的敘述如下:

馬龍白蘭度很快成為團體中的傳奇人物,他輕視傳統,在他飾演的《慾望街車》及演藝課程中皆如此,這般行徑也落實於他的一生,在演員工作室的課堂上,他即興模仿的功力堪稱一絕,不僅如此,他模仿的動作還具有煽動性..................我渴望自己一如馬龍白蘭度般自由奔放,但是我不確定他是否知道我這個人?我發誓我要讓馬龍白蘭度知道我和其他庸碌之輩的不同,我心裡一直暗自與馬龍競爭,這大概是忌妒使然吧!老天,我是多麼渴望他的才華和自在啊!近年,我比較我倆的名氣和票房紀錄,發覺自己仍然略遜一籌。


年紀只比他小幾歲的 Steve McQueen, Jack Nicholson, Jon Voight 都不諱言自己是馬龍白蘭度迷,這幾個人的共同點是出道稍晚,天才型的 Marlon Brando 是他們成名之前望之不可即的偶像。

1955 年《岸上風雲》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之後,Marlon Brando 成了眾導演最不願伺候,演員們公認最難相處的超級巨星,有人形容:他瞧不起身邊的每一個旁人,他敢跟你開最殘酷的玩笑,而你在是否退出的考量下只能忍讓。

除了能震慑他的 Eli Kazan 之外,其他導演在最終票房的考量下只能忍辱討喜他。

以他在 1958 年拍攝的《百萬雄獅》(The Young Lions) 為例,他飾演巴伐利亞一個滑雪教練Christian Diestl 被徵召入德軍服役,徵召前剛剛被一個美國女人 Margaret 拒絕,經常與外國人接觸的 Marlon Brando 無法像其他德軍那麼效忠領袖,戰場上多次忤逆長官,得知大屠殺事件產生厭戰情節情節的 Diestl ,決定棄械不想再戰,Diestl 卻在戰爭結束前最後一刻被 Margaret 的男友 Michael 所殺,Michael 看到德軍就開槍完成任務,兩人完全不知道對方的身分。比起其他片裡如戰爭機器般的德軍,只有 Marlon Brando 飾演的德軍,會被賦予這麼深刻的人性吧!


Tony Judt 寫的《戰後歐洲六十年》裡直言 Marlon Brando 影響力遠遠超過因早逝而被高估的 James Dean,Marlon Brando 叛逆的形象,甚至他穿的皮衣形成流行潮,影響了歐洲二戰後出生的一代,接下來 40 年 Brando 持續叛逆直到辭世,他和他影響的年輕人和父執輩傳統的戰爭從未停止,現在回顧起來,他已經不只是一個電影明星,而是一個被寫進史書的歷史人物。

1999 年仍在世的 Marlon Brandon 被 TIME 時代雜誌選為 20 世紀 100 大人物之一,電影界只有他和 Charlie Chaplin, Marilyn Monroe 三人被選入!

1962 年 Marlon Brando 去大溪地群島拍攝新版的《叛艦喋血記》,這部片成了改變他人生的轉戾點,已經離婚兩次的 Brando 娶了大溪地女人 Tarita 只是開端,他買下一個小島想終生隱居在大溪地,對吩咐把骨灰灑在大溪地群島的 Marlon Brando 人生觀一定起了非常大的轉變 ,接下來 10 年 Marlon Brando 演了 11 部作品卻沒有什麼出色的代表作,客觀來看,這段時間正逢電視崛起,以及明星文化的崩潰期。

反之,大溪地群島所見更喚起了 Brando 的童年在中西部的 Nebraska 州和印第安原住民相處的回憶,讓 Marlon Brando 找到另一個生活重心 - 1963 年起他積極投入反殖民統治、反戰、種族平等的社會運動,志願演出《醜陋的美國人》(The Ugly American) 一片,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他後來拒絕領取 1972 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還派了一個印第安小女孩「小羽毛」出席 發表演說。

在電影產業嚴重縮水的 1960 年代,計畫趕不上票房變化,傲慢的 Marlon Brando 不再是十年前的偶像明星,第三次離婚,在大溪地和比佛利山兩地輪住的他成為一個焦慮的中年人,嘗試各種新的戲路!甚至轉任導演拍攝《獨眼龍》(One-Eyed Jacks) 都無法得到票房突破,60 年代末和 Steve McQueen, Robert Redford, Jack Nicholson 這一世代新秀比起來,Marlon Brando 已經成了八大公司眼裡的票房毒藥了!

新人導演 Francis Ford Coppola 1972 年提出方案,邀請他重出江湖演出《教父》,意外成了他人生第二高峰,剛開始 Paramount 公司持反對意見,並要求惡名昭彰公認不敬業的 Brando 簽署各項條款才准 Coppola 任用他!後來卻出現完全超乎 Paramount 公司想像的結局!!!隨著《教父》評價歷久不衰,年輕一輩津津樂道的老教父 Don Vito Corleone 卻已經不是我高中女老師所談及的年輕美男子 Marlon Brando 了。

老教父 Don Vito Corleone 也取代《飛車黨》裡的皮衣叛逆少年成為五六七年級對 Marlon Brando 的第一印象,跟《教父》有關的故事很多,我不再詳述。

接下來 30 年電影演出對遠離好萊塢的 Marlon Brando 已經不重要了,他也不願意花幾個月參與一部電影的拍攝,只有深黯 Brando 魅力的生意人仍在計算要花多少錢找他露臉?《現代啟示錄》、《超人》就花了幾百萬找他花幾個工作天客串演出,存糧豐富的 Marlon Brando 在 1980 年《現代啟示錄》就宣布退休不再演出!同時報紙上影劇版花絮新聞也提到他體重已高達 300 磅,活在自己的城堡裡,已不需要再出來掙錢。

1990 年看到他食言在 Freshman 客串演出時很興奮,2001 年看到他為了賺錢養家出來《鬼計神偷》(The Score) 參一角時就有點感傷了, Marlon Brando 在大溪地生的女兒 Cheyenne 是父親最寵愛的寶貝,Brando 認為她太單純,不准她進入美國這個複雜的環境,直到 1991 年結婚 Cheyenne 終於被父親安排到美國待產,她同行的大溪地丈夫卻被同父異母的哥哥 Christian Brando 無故射殺!Cheyenne 近乎崩潰,拖延到 1995 年回到大溪地島上吊自殺,品行不良的 Christian 入獄服刑,自責又窮於應付的 Marlon Brando 面臨晚年破產的問題,到了 2001 年只好拖著 300 磅又多病的身體 (如下圖) 出來客串討生活。


2001~2004 年間關於他的負面消息隨著他子女的事不斷被翻出來,Marlon Brando 私生活淫亂具有雙性戀的身分也攤在大眾面前,健康狀況不佳的 Marlon Brando 在 2004 年因病辭世,我認為對他是一種解脫。

Top 10 Marlon Brando Performances

馬龍白蘭度與同性愛人威利考克斯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黃金時期女星珍亞瑟 Jean Arthur


我記得小時候從錄影帶看到 1953 年的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全片劇情非常簡單,可以說是一部看男人決鬥的電影,曾經是美國奧運游泳國手的 Alan Ladd 最後打敗了邪惡的 Jack Palance,這部片有一個角色不重的女主人從頭到尾沒有幾句對白,到了 IMDb 出現之後我才發現她是 1930 年代最紅的女星 Jean Arthur (1900~1991),中文翻譯為珍亞瑟,拍攝時她已經 51 歲!年紀比飾演她丈夫的 Van Haflin 以及有點暗戀她的 Alan Ladd 大了十歲以上! 這部片也成了 Jean Arthur 生平唯一的彩色電影兼關門作品。

後來我開始看黑白電影,Jean Arthur 在默片時期的 1924 年就當上女主角,不過當時隸屬一家二線的 Action Pictures Co.拍了一大堆低成本的 B 級電影,直到 1930 年 Jean 被 RKO, Paramount, Columbia 等一線的電影公司看上到大公司片裡客串個小角色,1935 年跟 Edward Robinson 演出 The Whole Town's Talking 才算一戰成名,這時她已經是 35 歲的熟女,以當時女星的淘汰速度,這部片或許是 Jean Arthur 的生涯高峰了。

接下來 Jean Arthur 遇到她生涯最重要的貴人 - 左派導演 Frank Capra,在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期 Frank Capra, George Cukor 執導有點脫離現實的浪漫喜劇電影蔚成時尚,其中 Frank Capra 看準 Jean Arthur 是一個形象非常正面帶著點傻勁的女星,於是找她和同年紀的 Gary Cooper 演出《富貴浮雲》(Mr. Deeds Goes to Town),讓 35 歲的 Jean Arthur 演一個未婚的女記者,在種族優越論盛行的 1930 年代,這時挪威後裔的 Arthur 以一頭漂亮的髮色加上獨特的低沉嗓音引起全國注意受到歡迎,Jean 也晉升一線女星多次跟 Gary Cooper, Gary Grant, James Stewart 等一線男星合作。


Jean Arthur 適合飾演個性正面還帶點傻勁的女人,尤其 AFI 100 裡面她擔任女主角的就有三部:《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華府風雲》(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原野奇俠》(Shane),還有一部原本屬意她演出卻被推掉的《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另一部是她求之不可得,那就是 1937年全國注目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女主角熱門大賽,已經 37 歲的 Jean Arthur 加上天生低沉聲音實在不太像書中的 Scarlett,但是 Jean Arthur 意志堅定想演這個全國注目的角色,她靠著跟製作人 David Selznick 的友誼還打進了最後一回合獲得試鏡的機會,最後敗給英國女星 Vivien Leigh,有個八卦是 Jean Arthur 氣得把她剛印出來的試鏡劇照燒了。

1944 年已經達到演藝生涯高峰漸漸步入中年的 Jean Arthur 因為得失心太重,對於在二戰之後重新在觀眾面前演出產生了恐懼感,如上一段所述:她害怕年紀太大推掉了 1946 年和老班底 Frank Capra, James Stewart 一起演出《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非常可惜。

1948 年她趕上偵探電影熱潮應 Billy Wilder 邀請和 Marlene Dietrich (1901~1992) 一起演出《柏林艷史》(A Foreign Affair) ,這時她已經從漂亮未婚女記者角色轉型為中年女參議員,她的演出引起批評說:Jean Arthur 畢竟是大家記憶裡 30 年代的漂亮娃娃,她的眼神柔情似水永遠含著愛意,讓她出現在這部黑色電影 (Film Noir) 感覺真是突兀!

到了 1951 年她慎選劇本之後看上的《彗星美人》(All Above Eve),《絳帳海棠春》(Born Yesterday) 都沒有搶到,只在前述的《原野奇俠》(Shane) 裡客串演出。

重視外表形象的 Jean Arthur 接下來不想再演出任何電影,只有在 1966 年時她短暫的在電視上演出幾集 The Jean Arthur Show,到了 1970 年代初期已經 70 歲的 Jean Arthur 受聘為紐約州 Vassar college 的榮譽教授,課堂下有一個女學生成了最近 30 年最重要的女星 Meryl Streep,只是不曉得當年兩人是否相識?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伊莉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 (1932-2011)

今天早上在廈門飛台北的飛機上看到隔壁乘客拿的報紙上有一張大幅的照片,我大概就猜得出怎麼回事了。

童年期最初有印象的外國女星名字有兩個:一個是瑪麗蓮夢露,另一個就是伊莉莎白泰勒了,後來有一年(1979)「伊莉莎白泰勒」竟然就活生生的出現在國人面前 (下圖是一張她 1979 年的照片),我還記得報紙上一篇感嘆歲月不饒人的文章,那時候我不懂來龍去脈!甚至於不知道另一個美國人瑪麗蓮夢露早已經去世了。

在那個三張報紙的年代,影劇版篇幅有限,卻喜歡報導一個已息影中年女星的吃喝拉撒,讓她成為台灣知名度第一高的外國女星,但是市面上從未看過她演的電影,其實我心裡很想問一個問題:

「她為什麼有名?」

真的!我沒有說謊,那是一個沒有網路,沒有 DVD,只有三台,三張報紙,外加一本昂貴的世界電影雜誌的戒嚴時代,上面給你什麼,就是什麼。

直到有一次電視華視電影院播出《青樓艷妓》(Butterfield 8),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她主演的電影,才知道她年輕時是個令全世界驚艷的美女,到了 1990 年代進入網路時代之後知識無界限,我大概也看過她將近 20 部的作品,她辭世更讓人感受到好萊塢 Golden Age 時代即將結束,全部被封存在碟片中。

播放她主演的 A Place In The Sun - by Franz Waxman 來紀念她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Greta Garbo 9 部作品集以及個人小傳

前幾天經過珠海,看到了對岸發行 Greta Garbo (1905~1990) 全集,裡面共有 10 部作品售價 88 元人民幣,包含了我從沒看過的《瓊宮恨史》(Queen Christina)、《肉與魔》(Devil In The Flesh)、《神秘的女人》(The Mysterious Lady)、《風月》(The Temptress),我不經考慮馬上買下來,另外六部是我已經看過的《俄宮艷使》、《茶花女》、《魔女瑪塔》、《安娜卡列妮納》、《大飯店》、《安娜克里斯汀》。

另外最可貴的還附有一段 2000 年由 Dante Pugliese 所製作的紀錄片,逐一詳細介紹 Garbo 在瑞典、德國、美國留下的 32 部作品。



最近幾年我很迷納粹崛起這段歷史,和 Garbo 的影藝史對照起來很有意思,Garbo 出生於中立國瑞典,她出身普通家庭年幼喪父,14 歲就到百貨公司當銷貨員,被老闆選為報紙平面廣告模特兒,演過幾次臨時演員之後,1922 年 17 歲遇到發掘她的恩師 Mauritz Stiller (1883-1928),年紀算是父執輩比她大 22 歲的 Stiller 掌控了她所有的公關,兩人關係就像《似曾相識》裡 Jane Seymour 和 Christopher Plummer 那樣,1922 年她首次在瑞典片《Luffar-Petter》裡用 Greta Gustafsson 的名字演出配角,接下來 Stiller 帶她去語系接近市場更大的德國尋找演出機會。

走過了 1919~1923 年這段災難期之後,德國威瑪共和的通貨膨脹問題在 1924 年稍稍紓緩,這年 Stiller 帶著 Garbo 到市場比較大,風格也比較活潑,有 Max Reinhardt, Ernst Lubitsch, Fritz Lang 等大師的德國影壇發展,在 24~25 年間演出兩部德國電影之後 Greta Garbo 可以選擇留下來,這時她也被美國米高梅 MGM 公司看上,恩師 Mauritz Stiller 在 1926 年決定帶她去市場更大的美國發展。

看過紀錄片可知,1926 年時身高 172 公分年僅 20 出頭,外表怯生的 Greta Garbo 外型像個手腳笨拙的青年女籃球員,並不被圈內看好,Stiller 帶著她去參加好萊塢餐宴時,被譏笑為「帶著自家的三明治到高級餐廳」,米高梅老闆 Louis B Mayor 私下也不看好她,提醒一下,這時候好萊塢的電影標準格式仍是默片,1926 年她在美國拍的第一部片《Torrent》被德裔製作人 Irving Thalberg 將她定位為「羞怯的年輕女孩」,反應比預期要好,讓她順利留在美國,本身也是導演的 Mauritz Stiller 則不能適應美國環境決定返回瑞典,兩年後 1928 年,Stiller 英年早逝沒機會見到 Greta Garbo 綻放成為超級巨星。

接下來 1929 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百業蕭條,讓民眾逃避現實的電影業卻跨步進入黃金十年,有聲電影、配樂、彩色電影等革命性的技術都在這十年出現,對 Garbo 最大的考驗是有聲電影的出現,有聲電影就像《萬花嬉春》所述,刷掉了聲音不好聽的女星,剛到美國不會講英文的 Garbo 在失業率最高的 1930 年,推出首部有聲電影《安娜克里斯汀》票房卻大獲全勝,緩慢低沉的聲音和她的神祕性剛好契合,成功的通過這一段考驗。


接下來十年,她的第二第三個貴人是之前提到的 Irving Thalberg 以及 David Selznick 兩人,成功的將 Garbo 塑造「神秘的女人」讓天下千萬男人傾倒直到今天,她讓後人印象最深的幾個角色都出現在 30~40 年代她的黃金期,1936年《茶花女》的甚至成為當時全世界最有權力的 Adolf Hitler 最喜歡的女星,還有《魔女瑪塔》裡的女間諜瑪塔哈麗、《瓊宮恨史》裡的瑞典女王、《大飯店》裡得失心嚴重的女明星、《俄宮艷使》裡的女共產黨員,無一不是那讓天人男人傾倒的 Garbo ,到了 1941 年她演出《雙面女人》裡活潑好動的 Karin 卻成了最失敗的作品!

Karin 的失敗加上《俄宮艷使》時提過的第二次大戰爆發事件,導致歐洲票房市場流失,這兩個因素讓 Greta Garbo 真的像《大飯店》裡那個得失心重的女明星決定毀約不再演出。

二戰結束後的 1947 年,她生涯貴人之一的 David Selznick 提出復出計劃邀請 42 歲的 Garbo 復出影壇主演《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這部 Garbo 在 30 年代就有意演出的熟悉劇本,Garbo 確實參加試鏡之後卻打了退堂鼓,可想見這時的她心境就像《大飯店》裡那個患得患失的女明星,Greta Garbo 戰後入了美國籍居住在紐約地區,不輕易接受記者訪問,現實生活裡她就像《瓊宮恨史》裡的瑞典女王 (左圖) 那樣孤獨一生。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Garbo, Gabin, Gable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 Amazon 採購季,今天收到了包裹,其中買了兩本名人傳記,Greta Garbo 以及法國男星 Jean Gabin,其中 Greta Garbo: A Cinematic Legacy 這一本採銅板紙印刷,280 頁的內容有超過 400 張從未在網路上曝光的 Greta Garbo 照片,對我這個 Garbo 迷兼攝影學習者而言每一張都是藝術作品!

翻開內容非常意外還發現好幾張她和 Clark Gable 演對手戲的劇照,原來 1930 年她演藝生涯初期曾經和 Clark Gable 演過一部片名叫做 Susan Lenox : Her Fall And Rise 的電影,在兩人個別的生涯中都鮮少提及,從 IMDb 上面只有 321 人投票判斷這部電影的知名度不高。

另外一本書是後人幫法國影壇天王 Jean Gabin (1904~1976) 立的傳記,在 Amazon 上面評價相當高,Jean Gabin 算是 Golden Age 時期法國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命和兩次大戰以及名導演 Jean Renoir, 女星 Marlene Dietrich 都有交集,二戰時曾避居美國兩年卻不喜歡美國,二次大戰之後回到條件較差的法國繼續演員生涯,他的傳記有待我慢慢消化。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傳說中的 Greta Garbo

我的年齡趕不上電影工業的黃金期,不過比起年輕這一輩還算抓到了末期的一絲絲飛絮,小時候在電視上看過活生生的 Lilian Gish, James Stewart, Henry Fonda, Gregory Peck, Grace Kelly, Audrey Hepburn, Katharine Hepburn....等人,還記得 1990 年時報紙上出現兩條訃聞,這時我卻聽不懂老一輩談的「嘉寶」「瑪琳黛德麗」是誰?這幾年弄到了幾部「嘉寶」Greta Garbo (1905~1990) 的電影,哇~才能體會為何 Greta Garbo 1930 年代僅僅 10 年的影藝生涯卻給留給影史永遠不間斷的回憶和話題,2005 年 Greta Garbo 百年誕辰日美國和瑞典約定同一天發行郵票紀念這位巨星。

上面這張「嘉寶」照片被我認出來了,這是 26 歲的 Greta Garbo 在 1931 年《瑪塔哈麗》(Mata Hari) 裡飾演德國女間諜的劇照,大多數人很難想像的是這麼美的 Greta Garbo 卻是她已經被判死刑後等待行刑的劇照。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A Tribute to Sir David Lean

David Lean (1908~1991) 稱得上是英國國寶級的導演,他原本名氣有限,1957 年第一部大型作品《桂河大橋》意外遇上終生最重要的伯樂 - 法國人 Maurice Jarre,他的史觀電影被 Maurice Jarre 的配樂賦予了更新的生命,就像 Federico Fellini 搭 Nino Rota,Alfred Hitchcock 搭 Bernard Hermann 那樣渾然天成。

我認為最近大賣的國片《海角七號》有一個成功的要素是 -- 比起 99% 的國片,他是一部有「聲音」的電影。一提到《海角七號》就聯想到曲終那三首歌,那回想一下《桂河大橋》的口哨進行曲,《阿拉伯的勞倫斯》那首氣勢不輸 R.Strauss 的序曲,《齊瓦哥醫生》的俄國三角琴,是否就代表的電影的「聲音」。

David Lean 導演本人的生平等於是大英帝國沒落紀錄者,他出身平民階級一個嚴苛的 Quaker 教派家庭,在那個時代,照理講是沒機會踏入資本密集的電影事業,只有中學畢業的 David Lean 幾乎嘗試百業,直到 30 幾歲時幫 B 級電影寫劇本漸漸建立知名度,二戰期間得到機會幫政府拍宣傳片,處女作是 1944 年的《天倫之樂》(This Happy Breed),接下來十幾年 David Lean 的作品大概就是這種社會寫實類型作品吧。



直到 1956 年,美國的 Cinema Scope 鉅觀電影 (Spectacle) 風氣傳到英國,英國不想拍聖經故事,倒是想以二次大戰英國俘虜發生的真實故事為劇本拍攝一部高投資的電影,David Lean 有幸擔下這個挑戰,結果這部多國合作的高成本電影《桂河大橋》得到八項金像獎而且在賣座方面大獲全勝,行銷全世界。David Lean 食髓知味,接著想以大英帝國的其他故事為題材拍攝,在身價如此高漲的時刻,大概沒有人算到極度挑剔品質的 David Lean 用他接下來 34 年的生命只拍了四部電影,也就是這張 CD 收錄的四部組曲《阿拉伯的勞倫斯》、《齊瓦哥醫生》、《雷恩的女兒》、《印度之旅》。

將時間倒退 40 年的話,David Lean 這幾部電影的格局算是「夢幻等級」的,Steven Spielberg, Martin Scorsese, George Lucas, Sergio Leone, Sam Peckinpah, Stanley Kubrick 都不諱言是 David Lean 迷,從他的電影學到很多。平民出身的 David Lean 也因為他在電影方面的成就被封為爵士。

David 在 1991 年以 83 歲之齡辭世,前面提到的伯樂 Maurice Jarre 次年 1992 年和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出一場紀念 David Lean 的音樂會,內容是前述的四部組曲以及兩首新作的紀念曲,這張 CD 也就是演奏會的實況錄音。

這場演奏會也有 DVD 問世,我從 Youtube 上選擇《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首。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Paul Newman (1925~2008)

今年年初才提過 Paul Newman 已經是少數碩果僅存的黃金時期電影明星,結果今天也傳出他的惡耗。

1925 年生的 Paul Newman 和 Marlon Brando (1924~2004) 算是戰後同時期被發掘的男星,兩人都不甘被視為偶像型的男星,積極的往演技方面求精進,比起 1955 年在奧斯卡典禮上稱王的天才演員 Marlon Brando,常被拿來跟他比較的 Paul Newman 路程坎坷六次被提名男主角失敗,隨著各方的寄望和比較,每次落選他的心理負擔更加沉重。

一直到 1986 年,那一年 Paul Newman 或許是壓力太大不願出席典禮才因《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拿下影帝。我對他的印象還有《出埃及記》(Exodus)、《刺激》(The Sting)、《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江湖浪子》(The Hustler)、《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