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Martin Landau (1928-2017)



演過電影《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ern)、《艾德伍德》(Ed Wood)、《埃及豔后》(Cleopatra)、《西部浪子》(Nevada Smith)、《萬世流芳》(The Greatest Story Evet Told) 以及電視影集《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 的資深演員 Martin Landau (1928~2017) 以 89 歲高齡辭世。

Martin Landau 的外表非常特別,1955 年 Lee Strasberg 演員訓練班有 2000 人提出申請,最後只有 Steve McQueen, Martin Landau 兩人獲得錄取,給 Martin 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和信用,年輕時表情凶狠適合飾演負面角色,到了 90 年代 Martin Landau 看起來氣質甚佳多次在電影裡客串慈祥長者的角色,1994 年以《艾德伍德》(Ed Wood) 一片拿下最佳男配角。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Roger Moore (1927~2017)



我這一輩腦海裡的正牌007 James Bond ~ Roger Moore (1927~2017) 因癌症辭世年 90 歲。

Roger Moore 出道甚早,1945 年他 18 歲就在 Claude Rains, Vivien Leigh 主演的《凱薩與埃及豔后》(Caeser and Cleopatra) 裡飾演龍套角色的羅馬士兵,接下來在講究出身的英國影壇一直沒機會獲得提拔,1953 年 Roger 選擇前往美國尋找機會,Roger Moore 英俊的外型引起了 MGM 公司的注意和他簽下合約,簽約後 26 歲年輕清瘦的 Roger Moore 星運有限,當時只能在 Elizabeth Taylor 的《魂斷巴黎》(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當個配角、Glenn Ford 主演的《西廂琴斷》(Interrupted Melody) 演出可有可無的戲份,直到 1962 年 35 歲日漸成熟的 Roger Moore 有機會在電視劇《七海遊俠》(The Saint) 裡擔任第一男主角,這個角色漸漸成為 Roger Moore 第一個廣為人知的代表人物。

1972 年 Roger Moore 和 Tony Curtis (1925~2010) 合演的警匪電視劇《龍虎雙雄》(The Persuaders !) 這部影集上演時間剛好趕上進入了台灣的電視草創期,《龍虎雙雄》成為 70 年代初期台灣甚受歡迎的動作影集。

Sean Connery (L), Roger Moore (R)


Roger Moore 是一個英國人卻靠美式動作影集出名,到了 1972 年為止還沒有人把他跟在電影造成風潮的英國皇家特派員 James Bond 聯想在一起,當時長滿胸毛富有雄性魅力的 Sean Connery 是公認 James Bond 的化身,Sean 卻在 1966 年之後宣布不再演出 James Bond 而由外型較平庸的 George Lazenby 接手,George Lazenby 在 1969 年初演的《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得到各項評價甚差,Sean Connery 1971 年同意救火演出《金剛鑽》(Diamond are Forever) 之後一集之後仍宣布洗手不再演出 James Bond。 製作人 Albert Broccoli (1909~1996) 此時看上形象完全不同於 Sean Connery 的 Roger Moore 接替演出 James Bond。

Roger Moore 比 Sean Connery 還要大三歲,兩人私下也是好友,塑造出來的 007 形象卻截然不同,高瘦的 Roger Moore 劇情內容多了英式紳士幽默對話,還有更多編劇安排的艷遇劇情卻明顯少了 Sean Connery 扎實的近身搏鬥,1973 年他正式接棒演出《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金鎗人》(The Man with Golden Gun) 接下來幾部就是我童年 / 少年時期到戲院觀賞印象深刻的《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太空城》(Moonraker)、《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八爪女》(Octopussy)、《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 等,Roger Moore 總共演出 7 部007電影總數超過 Sean Connery 以及後續的幾任 007,這些007電影的劇情和電影主題曲都是我童年時期不可抹滅的回憶,其中《海底城》、《太空城》兩部也出現了一個007系列裡最令人驚悚鋒頭不輸 Roger Moore 的反派角色 ~ 大鋼牙 (Richard Kiel 飾演)



Roger Moore(L), Richard Kiel (R)
007電影小說的原作者 Ian Fleming 是英國二戰軍情局的人物,二次大戰參與英軍的諜報工作經驗給了他很多靈感在戰後寫這些偵探小說,然而 Ian Fleming (1908~1964) 早在 1964 年即已去世,他留下的最後一本作品是《八爪女與黎明生機》(Octopussy and The Living Daylights),Roger Moore 很聰明,他曉得 Ian Fleming 的原作品即將在 1980 年代中期被拍完了,而且他年紀也將近 60 歲了,拍完由《雷霆殺機》之後 Roger Moore 從此謝絕演出。

Roger Moore 退休之後 30 年在影壇也不再求甚麼突破不再求甚麼代表作了,留給後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 James Bond。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Don Gordon (1926~2017)


活躍於 1960~70 年的動作片男星 Don Gordon 在 4 月 24 日以 91 歲高齡辭世,Don Gordon 出道甚早,海軍退伍之後 1949 年 23 歲就在 Gregory Peck 主演的名片《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 裡軋了不起眼的一角,演出沒對白的醫院病人!1950 年代 Don Gordon 外型不突出,星運不佳雖然參予多部知名電影演出卻只能演個排不到前十名的角色,Don Gordon 因此將重心轉到電視劇,星運看似有限。


現在回頭看,1962 年是影響 Don Gordon 演藝生涯最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他認識了身高、體重都和 Don 差不多,年齡比他小四歲,唯獨外型比他要突出的朋友 Steve McQueen,接下來這幾年 Steve 靠《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辛辛那提小子》(The Cincinnati Kid)、《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abbles) 地位一步一步走向好萊塢頭號男明星的巔峰,眾人皆知 Steve McQueen 是一個很不好相處的男明星,他演過的每部電影都充斥著無數搶鋒頭和爭風吃醋的八卦故事。倒是 Don Gordon 卻得到好處,他是少數和 Steve McQueeen 關係良好的二線演員,在 1968 年的高速公路追逐戰祖宗片《警網勇金剛》(Bullitt) 首次扮演 Steve McQueen 形象正直合作密切的警察同事,他外型正派不搶鋒頭理性的特質和 Steve McQueen 形成對比,對外型不突出的 Don Gordon 算是一次很漂亮的定位。

Steve McQueen (L), Don Gordon (R)

Don Gordon 的定位受到了各方肯定,大致上就是適合演個第三四號形象正面的人物,接著獲得參與演出的電影還有 Paul Newman 主演的《野性呼聲》(WUSA) 、George Peppard 主演的《勇破重砲堡》(Cannon for Cordoba) 、Burt Reynolds 主演的《熱血警探》(The Fuzz) 。


後來 Steve McQueen 兩部名作 1973 年的《惡魔島》(Papillon) 和 1974 年的 《火燒摩天樓》(The Towering Inferno) 也都不忘了找 Don Gordon 扮演 Steve McQueen 的同伴。

1980 年 Steve McQueen 去世之後,Don Gordon 的演出機會更為狹隘,唯一一次就是看到他在 1987 年 Mel Gibson 主演的《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 裡軋了一角。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冰與火之歌的心得及雜談



我一直到最近才在中國把第一季到第六季全套的《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 看完,現在中國境內看到的版本明顯感覺受到部分刪減,看完之後立刻決定在台灣買一套 HBO 發行的 DVD 典藏。

這部 HBO 拍攝的電影影集深度遠遠超過我過去理解的程度,我願意買下 DVD 在於我相信還有很多英國人才能體會的章節段落是我目前無法吸收的,留著以後慢慢感受,另外我也打算買下原文小說,好好比較一下兩者的差距,不過這裡暫且都以電視版劇本為討論依據。

看完第六季,很多前幾季的混沌也漸漸清楚,3~5季眾多故事漸漸收斂,我對這部必然在歷史上留名的電視劇備感敬意,要談劇情相信網路上已經有非常的考證和敘述,我談一下我看完的心得。


小指頭 Baelish vs. 閹人 Varys



這兩個人都是沒有背景靠情報系統起家的,看歷史就知道情報系統雖然容易出兩面人甚至多面人,但是一定會有一個他最原始的老東家,

Ned Stark 死前問 Varys 你到底是效忠那一方的?
Varys 回答 : 效忠國家。

這顯然是場面話或說是屁話,瓦里斯(Varys )外號「八爪蜘蛛」曾經提到他自己在 Tageryen, Baratheon 家族掌權時就曾經在朝,Tageryen 家族的 "瘋王" 倒台之後,敵對色彩的 Robert Baratheon 上台完全未損他的地位,原因在於 Robert 衡量 Varys 情報帶給朝廷的得失仍給予正面分數,聰明的 Varys 就知道可以留任,年輕不成熟的 Joffery 登台之後幸好有個性老成的外祖父 Tywin Lannister 掌控大權,還有一個沉穩容易溝通的首相 "小惡魔"  Tyrion Lannister 在朝,S4最後一集 Varys 和 James Lannister 協助 Tyrion逃亡,原本 Varys 自己不在逃亡之列,當他聽見鐘聲傳來代表真正的老大 Tywin 死亡,大權即將落入個性專斷容易情緒化的 Cersei Lannister 手裡!這時資深的 Varys 也只能跟著逃亡。

Varys 是個閹人,他無妻無子無封地,最大的樂趣就是用情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且他根據情報還力勸酗酒的 Tyrion 跟他一起投向前朝 Tageryan 家族,期間的對話不諱言他對前朝的感情,後來首都城裡發生的事也證明了 Varys 的逃亡是正確的選擇!

比較之下,戲中小指頭 "Little finger" Petyr Baelish 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 Varys!同樣以情報見長,他不像 Varys 無妻無子無封地,出身平民的 Baelish 卻有比 99% 貴族們更大的心願,看完《冰與火之歌》一到六季可以推知,就如他說的:「混亂不是深淵,混亂是階梯。」,他要的不是 Varys 所求的和平而是充滿機會的混亂。

他從 Arryn 家族發跡之後跟隨進京,最早他主要扮演 Lannister 家族的家臣及情報部長,在 King's Landing 城裡已經多次和掌管前朝情報 Varys 發生衝突了,他不吝於毒殺提拔恩人後再用假消息誘發他昔日迷戀的 Catelyn Stark 家族囚禁無辜的 Tyrion,後面 Joffery 國王砍下 Ned Stark 人頭的瘋狂決策更進一步符合他所預期的「混亂!混亂!混亂!」更導致北方 Stark 家族聯軍南下發動五王之戰,最後黑水溝之戰後,很多人可能忘了,Joffery 坐上鐵王座宣布第一個領賞者就是獲得無主赫倫堡 (Harrenhal) 為封地的 Petyr Baelish,接著他跟赫倫堡北邊的鷹巢城 Arryn 家族的老情人 Lysa Tully 聯姻,趁著戰爭,這樣不花一兵一卒就成為一方之霸了!達到目的後接著跟 Tyrell 家族合作毒殺有恩於他的 Joffery 國王,到了這裡為止看出 Baelish 的風格就是為達目的不計一切手段。

為了目的~可以犧牲昔日迷戀的兩個情人生命,
為了目的~可以回頭參與毒殺封侯給他的 Joffery 國王


他看到要繼續坐大的下一步就是跟北境結盟,北境不管是 Bolton 還是 Stark 家族稱雄,如果能順利結盟,他立刻成為整個維斯洛大陸 (Westeros) 東北方之霸了!我摘錄S6最後一集 Baelish 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來說明他的願景

我夢到我坐在鐵王座上,妳 (Sansa) 坐在我身邊。。。。。。。

當時的背景是 Petyr Baelish 剛出兵協助 Stark 家族打敗 Bolton 家族,Baelish 慫恿 Sansa 以 Stark 家族血統的正確性在次日壓倒私生子 Jon Snow 取得北境之王頭銜,然而就像 Ned Stark 和許多北方人說過的一句話,要臣服北方人是靠你做了甚麼?而不是靠頭銜。次日 Jon Snow 被擁簇封王勢力達到高點,我預測在場觀察 Jon Snow 封王盛況而且已被 Sansa 逐漸看破的手腳的 Petyr Baelish 除了不能理解北方人的邏輯之外,客觀看來,他自己的勢力也達到第一季以來的最高點了。



務實的 Baelish 不可能回去跟四面樹敵崇尚 "Power is Power." 的 Cersei 合作,從東方攻過來 Daeneys Targaryen 大軍跟他沒甚麼淵源,最好的方法就是袖手旁觀。另外 Petyr Baelish 的算計一直停留在人事鬥爭層次,對於即將出現超乎城市裡民眾想像的白鬼大軍、野人部隊、噴火龍等,Baelish 完全沒有應對能力,接下來就等待第7季給我們的解答了。

我們從遠處看 Petyr Baelish 這樣的人,如果跟我們還不相干,或許我們還會八卦聊一下他的「豐功偉業」,但是這種人一旦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話?相信我,最好的方法就是盡量閃避。


影集裡出現的老明星

Bran Stark 尋找的三眼烏鴉老者,第一次看到時我記不清楚老者的臉,我能確定飾演老者的只是個三線演員,S6三眼烏鴉老者再次出現時,我定睛一看竟然是演過《第七封印》、《大法師》、《關鍵報告》的 87 歲瑞典男明星 Max Von Sydow (1929~)!

Max von Sydow (Right)

另一位戲份遠遠多於 Max Von Sydow 的老牌女明星是飾演 Tyrell 玫瑰家族老奶奶的 Diana Rigg (1938~),年輕時貌美豔麗身材姣好的 Diana Rigg 最為人知是曾經在某一集 007 裡擔綱演出一號女主角,可惜她演的是 007 系列裡算是相當失敗的《女王密使》,這一集 James Bond 由 Sean Connery 交給 George Lazenby (1939~) 因為評價不佳後來改由 Roger Moore (1927~2017) 接手。



Diana Rigg 還演過《艷陽下的謀殺案》(Evil Under The Sun) 等等,她在《冰與火之歌》裡飾演老練的家族經營者「荊棘女王」,孫女受她調教有方當上了皇后,可惜卻遭到迷信直接武力的女人 Cersei Lannister 的迫害,第 7 季「荊棘女王」的復仇將是熱門看點之一。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納粹版 Titanic 的故事


1997 年美國 James Cameron 導演的票房世紀大片《鐵達尼號》(Titanic) 上演時,有人提醒我說裡面很多細節參考了 1958 年的英國電影 《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 ,過去以為《冰海沉船》就是最原始版本的,直到前不久看到了一部紀錄片才知道原來《冰海沉船》也有一個更原始的參考版本那是 1943 年版 Titanic,現在用 IMDb 關鍵字尋找要用心才能找到這部 1943 年的 Titanic,原來 1943 年這部 Titanic 不是英語片而是德語片,而且是由希特勒 (Adolf Hitler) 主政時期的第三帝國宣傳部長 Joseph Goebbels 主導拍攝的高成本大製作宣傳電影。


這部電影從未進入西方市場,絕大多數以英語系電影為主的國家也不知道這部片的存在!1958 年問世的英國電影 《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 很聰明的利用這點利基,許多佈景很明顯的抄襲此片,例如郵輪大廳、底艙淹水取景等等。


大家對 Hilter, Goebbels 的第一印象就是 1930 年代法西斯政權的領導班子,另一方面這兩人也是 1930 年代的好萊塢影迷,就像他們對人種的審美觀一樣,Hitler, Goebbels 都偏好金髮白皮膚的美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30 年代在好萊塢大放異彩的瑞典女星 Greta Garbo,影迷 Hitler 對好萊塢的某些男明星也展現友好態度,最好的案例就是《亂世佳人》男主角 Clark Gable 1942年以 41 歲之齡從軍發派到 B-17 轟炸大隊擔任機槍手派駐英國,他的影迷 Hitler 立刻將 Clark Gable 和多位將軍同列為「需活抓名單」!一方面表示對 Clark Gable 的尊重,我在想~ 納粹如果能活抓 "The King of Hollywood" Clark Gable 也能給 Joseph Goebbels 拍宣傳片時多一個籌碼。

Clark Gable 擔任轟炸機機槍手
Joseph Goebbels 是一個職業等級的影評,他對美國電影的了解比 Hitler 更專業更深入更有野心,德國柏林在威瑪時期的電影工業不輸美國,除了本地更聚集了來自北歐、東歐、俄羅斯的人才,前面提到瑞典籍的 Greta Garbo 赴美之前也在柏林短暫拍過德語片,Hitler 掌權後這個歐洲最大的電影聚落在 1933~1938 年間興起一波逃亡潮,Erich Pommer, Fritz Lang, Billy Wilder, Max Reinhardt, Lee Strasberg, Otto Preminger, 等猶太裔為主的重量級電影人才紛紛逃亡美國,第三帝國宣傳部長 Goebbels 掌權後的願景之一就是在柏林重新打造一個可以和好萊塢一拼上下的電影工業中心,1938 年第三帝國順利入侵奧地利,接著又進入捷克,希特勒小試牛刀讓一戰後做為歐洲 underdog 的德國人揚眉吐氣,和希特勒比起來 Goebbels 這個小願景也讓民眾覺得不再是空想行為了。

1940 年第三帝國拿下荷比盧和法國之後,下一個目標是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在軍事方面的行動我就不再詳述了,在宣傳方面 Joseph Goebbels 腦海裡浮現了一個完美的劇本~

Goebbels 打算拍攝一部以 1912 年英國 TITANIC 郵輪沉船事件為劇本的電影,藉以用 TITANIC 暗示英國目前的現況,這部片基礎劇本如下:

奢華貪婪的英國白星輪船公司由一群不問世俗的貴族所把持,他們在 TITANIC 號初航之行超賣船票並要求加快速度以開往紐約,英國籍的船長 Smith 都毫不思考的全部買單,片裡塑造的第一男主角是德國籍的大副 Petersen,正直耿介的 Petersen 反對這些政策並站出來與船長爭議,在航行的過程中也不斷和船長持反對意見
後來...... 船還是撞上冰山了,頭等艙裡的猶太富豪、英法貴族杯晃交錯之際驚聲尖叫倉皇失措,紛紛自私的拋下親友逃亡,次等艙裡的德國旅客在 Petersen 指揮下井然有序的撤退,當然,還安排了 Petersen 走入底艙救出落單小女孩的片段,俄國裔女畫家 Sigrid 是 Petersen 的前女友,Petersen 在救小孩的過程中也念念不忘 Sigrid 的安全,最後 Petersen 帶著小女孩游泳被救生艇救起和 Sigrid 三人團聚。  


劇本在 1940 年中送出,我腦海浮現一幅畫面,Hitler, Goring, Goebbels, Himmler, Bormann 看到這樣的劇本,Hitler 的小鬍子大概忍不住都抖動後笑了,回顧 1938~1940 年的歷史這樣的劇本政治暗示性非常強烈,德俄合作,小女孩有如其他弱國,三方聯合起來對抗 「腐朽不堪奢華貪婪的貴族-英國」,接下來, Hitler / Goebbels 立刻核准這部預計會耗資鉅大的宣傳電影開拍,熟悉電影工業的 Goebbels 指名已拍攝多部納粹宣傳電影的 Herbert Selpin (1904-1942) 擔任導演 。


Hitler, Goebbels 參加 Titanic (1943) 試播典禮

Herbert Selpin (1902-1942) 能夠被 Goebbels 看上代表他必有過人之處,1920 年代 曾經受雇於 20 世紀福斯公司的 Selpin 拍的幾部納粹宣傳電影,例如 Die Reiter von Deutsch-Ostafrika (The Riders of German East Africa) 展現了德國產品一絲不苟吹毛求疵的品質要求,但是 Goebbels 可能沒看到 Selpin 除了德國性格之外的另一半,皮膚黝黑愛好運動,個性隨意近人的 Selpin 另一半的性格倒有點像南歐的義大利人,說話隨便、容易相信別人,衍生的問題就是他在要求電影品質的同時不擅於控制預算,在戰爭時期沒顧慮到國家的總體層面,總是提出一大堆讓 Goebbels 頭痛的技術協助要求。其中最讓 Goebbels 頭痛的一條是要求德國海軍支援排水量 27000 噸的郵輪 Cap Arcona 號以及不計其數的臨時演員拍攝幾個關鍵橋段,Goebbels 想到電影王國的願景只好心裡一橫,在巴巴羅薩行動發動後已經勒緊褲帶的 1942 年同意支援 Cap Arcona 號,希望畫龍點睛拍出他 1940 年夢想中的那部電影。


男主角 Petersen (Hans Nielson 飾演) 尋找落單小女孩

到了 1943 年 5 月這部花費 400 萬馬克 ~ 第三帝國史上耗資最大的電影終於殺青了,這個時候二戰局勢跟 1940 年 8 月已完全不同,美國參戰、偷襲盟友蘇俄導致反目成仇、英國不再是戰場孤兒,1943 年初的史達林格勒之戰逆轉歐洲戰場氣勢,此時第三帝國境內已不再是 1940 年 Hitler 對 Albert Speer 發下的豪語「敵軍飛機永遠不會出現在柏林上空」,1943 年的第三帝國除了飽受物資缺乏之苦更要忍受盟軍的密集轟炸。


導演 Herbert Selpin
在盟軍轟炸之下的 Goebbels 看到宣傳部嘔心瀝血大作 TITANIC 首映,看到沉船、尖叫、逃亡、船長不聽大副勸告.........這樣的劇情橋段時,還有原本安排的德 (大副) 俄 (女畫家) 之戀也因 1941 年巴巴羅薩計劃反成為諷刺性的大笑話!聰明的 Goebbels 腦海裡浮現的諷刺對象早已不是 1940 年的英國了,飽受轟炸的民眾是否會從以上橋段聯想到現況和英明的元首?為了避免優秀亞利安人的不當聯想,Goebbels 公章落下決定在原德國境內禁演這部電影!但是同意這部片 1943 年 8 月起在捷克、法國、芬蘭三地上映。

這部片還有一個插曲是導演 Herbert Selpin 要求甚嚴卻不善控制預算,可想而知必定惹火宣傳部以及戰時軍方的配合人員,加上他口不遮欄的個性在戰時多次外洩這部片的「機密」,Herbert Selpin 的災難必然來臨,拍攝過程中他最信任的好友 Walter Zerlett-Olfenius 成了政府監視他的工具,向 Gestapo 密告他批評軍方、手腳不乾淨、與女星有染等罪狀,果然沒多久 Selpin 就以不當批評政府為名遭 Gestapo 逮捕,在 1942 年以 40 歲之齡辭世,死因有自殺說以及絞刑說兩種。

這部片 1942 年 8 月起改由宣傳部指派的  Werner Klingler (1903-1972) 接手拍完。

在 1940 年代沒有特效,沒有動畫,Herbert Selpin 堅持用模型船塢加上部分採用真人真船完成拍攝,前面提過這部片花了400 萬馬克,後人估計約等於一億八千萬美元,這部受爭議的巨資電影 1950 年短暫的在東德、西德上映,低調的德國人也不願再提起這部電影,這部片的負面人物 ~ 也就是向 Gestapo 密告好友的 Walter Zerlett-Olfenius 在 1947 年因誣告罪遭判刑四年,並且終生不得在德國電影業工作。

從此結案!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Emmanuelle Riva (1927-2017)


法國資深女演員 Emmanuelle Riva 一月 24 日以 90 歲之齡辭世,Emmanuelle 拍過的代表電影作品包含《牧師萊昂·莫蘭》、《廣島之戀》、《KAPO》、《藍色情挑》(Trois Couleurs Blue),其中《廣島之戀》的成功間接成為她一生最知名的代表作。

近年讓人留下印象的應該是她 2013年以 86 歲高齡主演的《愛慕》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除了《鐵達尼號》(Titanic) 裡的 Gloria Stuart 之外年紀最長的或提名者,可惜 Emmanuelle Riva 錯過了最後一次機會沒有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