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六福客棧 - 1958


我這個電影迷小時候就聽過關於《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這部禁片的故事,我隱約記得這是 20 世紀福斯公司想來台灣取景的電影,在 1950 年代被蔣政府認定劇本辱華,即使由我喜歡的 Ingrid Bergman (1915~1982) 主演,對這部片資訊有限也不抱持期待。

前幾年小瓜呆管仁健先生對這個真實故事作了非常詳細的考證,故事的細節我就不再重複。

最近看了這部我「不怎麼期待」的電影,話說 1950 年代英國人在自己家裡關門拍片,對東方人的偏見在所難免,不過我發現 Malcolm Arnold (1921~2006) 做的配樂三部曲勝過他另一部配樂作品《桂河大橋》,這部《六福客棧》配樂值得跑步去買,而且在歐美票房大獲全勝,只是在被禁演的台灣消息完全隔絕,另外我驚訝的發現故事當事人 Gladys Aylward (1902~1970) (中譯 : 艾偉德) 就長眠在我常常騎單車經過的關渡基督學院校園裡,因此我還是來考證一下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我查到 1958.2.7 福斯公司宣布此案取消時,中央社發佈以下新聞:

這項原本為各方看好的中美合作計畫,日前因劇本出現中國婦女纏足、民初官員著滿服、孔廟中出現和尚等情節,引起新聞局及國內各界的爭議,認為劇情有悖史實。為澄清外界疑慮,《六福客棧》助理導演勞勃.麥克諾曾於1月12日假台北圓山飯店召開中外記者說明會,強調將一本求真求實的精神修改劇本,並於1月16日與艾偉德 (註 : 就是當事人 Gladys Aylward) 一同宴請山西籍民意代表及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郭澄等人,聽取對於《六福客棧》的拍攝意見。
另一方面,新聞局等有關單位經過會商研究後,亦於1月18日向福斯電影公司提出「建議修正」與「必須修正」共45點意見,並於1月30日由各相關局處人員針對該公司的回覆進行討論,惟討論結果雙方均不願透露。今日,福斯電影公司正式致電有關單位取消來台拍攝《六福客棧》的計畫,也終止了中、美電影界原本有可能展開的第一次合作。

提出 45 點修正意見?顯然雙方差距太大導致此案破局了!因此這部電影福斯公司改在英國 Wales 拍攝,也就是說在當地直接蓋仿中國式的房子並招募華裔臨時演員。

Robert Donat - Curt Jurgens - Ingrid Bergman


回到最原始,就像管仁健考證一樣,Gladys Aylward 帶著幼兒翻山越嶺從山西陽城逃往陝西西安確有其事,1949 年回到英國之後 Alan Burgess 以她的故事寫了一本紀實小說 The Small Woman,原因是 Gladys Aylward 身高僅 150 公分在西方人裡極為明顯堪稱 Small Woman,這也是教會不讓她去中國工作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山西教會曾經在 1900 年八國聯軍事件發生時遭全面屠殺滅頂,算是基督教會的重災區,從此對於前往山西的派任人員都更為謹慎,1957 年剛以《真假公主》(Anastasia) 拿下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 Ingrid Bergman 看上這個劇本,然而 Ingrid Bergman 身高 174 cm 根本不適合叫做 The Small Woman,福斯公司只好把這個因素完全忽略不提,把片名基於發音考量改名為《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電影劇本有一句無意的對白讓我印象很深刻,Gladys Aylward 出發前在倫敦打工時,管家碎碎唸著:

「這份工作妳不要的話?後面有 50 個小姐在等著。」

對照一下 Gladys Aylward 在 1930 年搭火車出發經過東歐、西伯利亞前往中國,寓意著那個大蕭條時代像 Aylward 這樣身高只有 150 公分沒有學歷、沒有家產、甚至沒有外表的藍領子女,最好的辦法就是出去闖蕩,可惜的是 Gladys Aylward 的身分為女傳教士,並沒有如片中和軍官互訂生死那麼浪漫的故事發生,奧地利明星 Curt Jurgens (中譯 : 寇尤寧斯) 飾演中荷混血的軍官實際上為虛構角色,不過就商業電影而言 Curt Jurgens 演的這個角色太重要了,德國舞台劇出身的寇尤寧斯底子深厚表現優異,甚至關係到 Malcolm Arnold 寫的配樂主題。

這部電影第三個要角 - 地方老縣長是由《國防大機密》(The 39 Steps) 的男主角 Robert Donat (1905~1958) 飾演,Robert Donat 二戰期間並未離開倫敦,在英國影壇聲望很高,不過他進入 50 年代之後身體違和慢性氣喘身體欠佳,從 1954 年之後就沒有參加電影演出,他在《六福客棧》殺青完成後沒多久就去世,給這部電影票房加分效應。

Gladys Aylward 曾經在 1953 年向中共提出申請要求返回山西陽城傳教結果遭拒,她只好改前往許多昔日學生居住的台灣,台灣有幸成為她的第三個故鄉,前面提過福斯公司 1958 年有意來台拍攝 Gladys Aylward 傳記計畫遭阻止,女明星 Ingrid Bergman 無緣來台拍片卻一直記得這個故事,到了 1969 年末傳出 Gladys 罹患重感冒,身為國際巨星的 Ingrid Bergman 一直想排出行程到東亞這個她陌生的島嶼會見這個她飾演過的人物,Ingrid Bergman 決定在 1970 年一月日本之行時順便去台灣訪問,天不從人願的是 Gladys Aylward 卻早一步在 1970 年 1 月 3 日辭世!

十天後 Ingrid Bergman 還是履約抵達台灣,看一下當時的新聞報導


Taipei, Taiwan, January 19, 1970: Actress Ingrid Bergman, (right), meets with Kathleen Langton-Smith, superintendent of the Gladys Aylward Children's Home, and six-year-old Gordon Aylward, adopted son of the home's namesake, during a luncheon at the MAAG Officers Club. Bergman portrayed English evangelist Aylward in the movi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but Aylward died shortly before Bergman's visit, so the two never met.

照片左側的 Kathleen Langton-Smith 原本服務於英國郵政局,她受 Gladys Aylwayd 感召辭職來台接下 Gladys Aylwayd 的工作,她負責接待 Ingrid Bergman 讓她看一本 Gladys 留下關於《六福客棧》這部電影的剪報 (提示一下 : 《六福客棧》當時在台灣是禁片),表示保持低調的 Gladys 其實非常高興由 Ingrid Bergman 來飾演她,這本剪貼簿彌補了一些兩人無法見面的遺憾!

參考文章 :

1. 上帝来过阳城——艾伟德与阳城六福客栈的传奇故事
2. 小婦人:艾偉德 Gladys Aylward
3. 一个阳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羅馬帝國艷情史》心得


今天騎了快 100 公里的腳踏車,晚上整個人無法動彈,把《羅馬帝國艷情史》(Caligula) 這部知名的禁片拿出來看第二次,我在光華商場順手買下只看過一次,當時的目的是為了看尺度如何,結果很失望,這部片在歐洲各國版本在 150 分鐘上下,數年後更拿出原始的 210 分鐘版本在法國播映,70 年代在台灣遭禁映,遺憾的是光華商場出現的是美國修剪過的 104 分鐘版,不用抱持太多的期待。如果發現 210 分鐘版在台灣出現時才值得買下收藏。

反之,這部片能夠吸引當時《發條桔子》男主角 Malcolm McDowell 擔綱並說服 Peter O'Toole, Helen Mirran 甚至英國舞台劇大老 John Gielgud (1904~2000) 參加演出以一定有他的原因,有趣的是我發現演過《白酋長》、《教父第二集》、《新天堂樂園》的義大利男星 Leopoldo Trieste 也插了一角,這部片的基本架構符合真實歷史,例如跟皇帝亂倫的 Drusilla, 曾經離婚卻被 Caligula 看上的 Caesonia, 前皇帝 Tibelius 寵愛的 Gemellas 都真有其人而且劇情符合史實,只是製作的獨立公司 Penthouse film International 一定會加重他們需要的片段,不會拍戰爭場面或是 Caligula 熱愛的 Gladiator 競技場鬥爭,而把重點放在宮廷內的荒淫,不過從劇情的不連續性可以判斷被剪掉了不少片段。

這裡面 Peter O'Toole, John Gielgud 戲份都不多,倒是當時年輕的奧斯卡影后 Helen Mirran 飾演野心勃勃的 Caesonia 貫穿全場,也做了些犧牲。


另一部敘述 Caligula 荒誕故事的電影是美國人拍的《血灑競技場》(Demetrius and the Gladiators),裡面的錯誤就相當多了,不需要太認真。

這部片直接用俄國音樂家 Aram Khacheturian  1950 年代的作品 Spartacus Suite 作配樂,1994 年另一部美國片《金錢帝國》(The Hudsucker Proxy) 也跟著用,可以試一下這首讓人叫不出名字的作品有多動聽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Barry White - Love's Theme


我小時候的印象裡沒有 Barry White (1944~2003) 這個名字,畢竟 70 年代我還不到 10 歲,看看他在 Wiki 上面的翻譯獨缺中文版,不過他的作品 Love's Theme 因為被國泰航空使用因此知名度勝過我提過的 Beautiful Sunday, Arrival 等。

這首 Love's Theme Barry White 除了自唱之外還能指揮樂團演奏。

到了 80 年代我確實想知道這首歌名,除了廣告之外,我印象中只有歌星揚帆曾經唱了幾句 Love's Theme 這首歌,還是沒有人告訴我答案,今天到了雲端時代忽然想起旋律,不到幾分鐘就把它找到了!

廣告版本:"Clouds across Cathay Pacific"加長版標準版本

原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