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Elmer Bernstei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Elmer Bernstei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豪勇七蛟龍 -- 1960


1950 年代西部片在黑白電視佔有一定的比重了,到了 1958 年更達到巔峰,美國電視網上面可以看到 26 個類似 Gunsmoke, Rwhide, The Big Valley 這樣的西部影集,以 Rwhide 為例:發掘年輕牛仔 Clint Eastwood 主演,搭配曾經為《日正當中》作曲的 Dimitri Tiomkin 寫的知名主題曲,還可以看到 30~40 年代的電影明星在裡面客串,何須花錢上電影院?

西部片數量在 50 年代後期漸漸萎縮,即使 John Wayne 也懂得要把電影精緻化,一年只拍一部代表作即可,他評價最高的代表作《搜索者》、《赤膽屠龍》都出現在50年代末期,上次提到 B movie 公司的第一誡就是「不要拍電視上到處可見的西部片」。


Yul Brynner
想跨入西部片市場就要求新求變,製片人 Lou Morheim 看過日本大導演黑澤明 1954 年拍的《七武士》之後受到啟發,先開設一家 Alciona Production 公司,另兩個股東是剛合夥拍過《大海賊》(The Buccaneer) 的 Yul Brynner (尤伯連納), Anthony Quinn (安東尼昆)兩人,除了向日方購買版權之外,下一步是討論如何拍出一部美國版的《七武士》, Lou Morheim 考量《七武士》原始劇情所述保守的人文風情、狹小的場景、強勢的盜匪、弱勢的農民、男尊女卑的社會類型等等和美國式西部片格格不入,建議未來新片把背景設定在墨西哥,拍成一部墨西哥式西部片 (Mexico Western) ,如果按此進度的話,原籍墨西哥的 Anthony Quinn 更是不可或缺的要角,Quinn 已放話要演出《七武士》裡個性最凸顯的菊千代 (三船敏郎飾演)角色。

但是 1957 年剛以《國王與我》拿下奧斯卡影帝聲望較高的 Yul Brynner 豈容他人搶光,影帝稍用心計,先將版權轉賣跟自己關係良好的 The Mirisch Company 藉以排擠 Anthony Quinn 出決策圈,The Mirisch  Company 高層找來專拍西部片的 John Sturges 擔任導演,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得不像美國人又不像墨西哥人的 Yul Brynner 成為《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 男主角。

負責發行的聯美 (United Artists) 公司剛開始對《豪勇七蛟龍》寄望不深,預算只有 300 萬美元,當時的300 萬有多大呢?這數字跟 1953 年的《原野奇俠》(Shane) 一樣,只有同年 John Wayne 主演《邊城英烈傳》(The Alamo) 的四分之一,聯美只在意剛演過《十誡》、《國王與我》票房人氣正值高點的 Yul Brynner 一定要擔任男主角,其他配角公司完全不在乎,Yul Brynner 就拿走了 60 萬預算。

其他六條蛟龍都授權導演 John Sturges 決定,導演的選角原則很簡單,先從他剛拍過的《岡山最後列車》、《Never So Few》裡找熟人,藉此挑選 Steve McQueen, Charles Bronson, Brad Dexter 這三個演員,再選了剛演出《文君怨》(The Young Philadelphians) 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 Robert Vaughn,還有一人是 Billy Wilder 簽下的德裔演員,曾經來台灣出席金馬獎,1997 年在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裡演出德國醫生的 Horst Buchholz,一下又選了 5 個,還缺一個未決定。

在紐約演舞台劇的 James Coburn 是美國最忠實的《七武士》迷,他自稱看了 15 次《七武士》,對黑澤明導演將七人的個性刻劃得如此清晰有條理感到佩服,幾場雨中泥濘戰的真實感讓 Coburn 驚嘆弗如,他從好友 Robert Vaughn 聽到計畫開拍《豪勇七蛟龍》時,立刻飛到西岸上門自薦要求演出,James Coburn 強項是他跟 Henry Fonda, Marlon Brando 一樣來自中西部 Nebraska 州,騎馬用槍完全沒問題,就這樣他搶上了最後一班車。

當時正在跟 Clark Gable, Marilyn Monroe 合演《亂點鴛鴦譜》(The Misfits) 的 Eli Wallach 在本片演員裡知名度僅次於 Yul Brynner,他的回憶錄提到他希望飾演七蛟龍之一戲分較重的 Chico,導演卻要他演只出現兩幕的墨西哥大壞蛋 Calvera,原因之一是在紐約長大的 Wallach 不會騎馬,使得 Eli Wallach 拍攝過程中意興闌珊,不過他詮釋 Calvera 這個角色非常成功。


我也看過原版的日本片《七武士》,兩部片的基本架構類似,如前段所述,在 Lou Morheim 建議下,導演把故事背景搬到南北戰爭後的墨西哥,敘述一群前南軍或牛仔們收取酬勞,南下墨西哥村莊保護農民對抗大壞蛋 Calvera,他敲定的七蛟龍陣容如下。

Yul Brynner (Chris)
Steve McQueen (Vin)
Charles Bronson (Bernado)
James Coburn (Britt)
Horst Buchholz (Chico)
Robert Vaughn (Lee)
Brad Drexler (Harry)

這七個人裡,如前所述 Yul Brynner 已經是影帝級的地位,有人戲稱他個性不苟言笑,每次一出場身邊左右十步以內都沒人敢接近,其他六人都是差他一大截的小角色,不過 McQueen, Bronson, Coburn, Vaughn 後來都成為星級人物,Buchholz 嚴格說起來也不錯,就只差 Drexler 後來沒成為觀眾朗朗上口的明星,後代回憶這七蛟龍名字時常常忘掉 Drexler,把演墨西哥大壞蛋的 Eli Wallach 誤植為蛟龍之一。

不知有意還是無意,John Sturges 選角不像 John Ford / John Wayne 風格片中盡挑標準西部人,他的選角不知不覺呈現「國際化」:Yul Brynner 有俄裔血統,Charles Bronson 是立陶宛後裔,Eli Wallach 是波蘭裔猶太人,他更刻意找了號稱德國 James Dean 的 Horst Buchholz 演出戲分相當吃重的 Chico,Eli Wallach 回憶錄提到 John Sturges 還任用了一個多才多藝的墨西哥助理導演 Emilio Fernandez ,這位仁兄後來在 1969 年的《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 裡演出墨西哥軍閥戲份吃重。

The Magnificent Seven Poster (French Edition)


這 7 個人不像 John Wayne 那樣經驗豐富不怕得罪旁人又永遠判斷正確,也不是 Gary Cooper 那種文武兼備的紳士殺手,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對抗上百倍的盜匪,他們各有缺點:Harry 滿腦子只想金礦、 Lee 在躲債務、Chico 總是做出讓前輩擔心的舉動,但是他們集思廣益一起開會推演戰役、挖戰壕、設陷阱、找制高點、訓練農民,讓團隊力量達到高點,不像天賦異稟的 John Wayne 即使孤鳥一人總是有辦法打敗敵人,在最後一場關鍵槍戰後,這七人死傷慘重,有四人為了陌生的農民送出性命,只剩下 Chris, Vin, Chico 三人存活。

Yul Brynner 最後離開時感慨:農民才是贏家,我們都是輸家。

這部片 1960 年 10 月上映後票房遠遠超乎預期,1960 年正值東西方冷戰的冰河期,《豪勇七蛟龍》的意外票房甚至引來了學術討論,在不喜歡西部片的歐洲地區也頗受歡迎,因為這是一場歐洲移民二代 Yul Brynner, Charles Bronson, Horst Buchholz, Eli Wallach 打的仗,投射出冷戰時期歐洲人心理,有一種說法是這部片在冷戰巔峰時期由各國聯軍組成的七蛟龍暗示著北約 NATO 這邊暗自喊著「Yes ! We can do it.」。更有趣的是這部片 1962 年在冷戰對手蘇俄上演竟然也大賣座,功臣當然是俄裔的 Yul Brynner。

我的想法是跟戰後興起的「集體主義」也有關係,1960 年的青少年觀眾算是戰後出生第一代、他們不再迷信無所不能的強人,我看過許多 1940 年代出生的藝人都對《豪勇七蛟龍》念念不忘,從音樂史來看 1950 年代末的音樂界也興起了團體風,Beatle, The Four Seasons, Brother Four, Peter Paul & Mary 都出現在 1960 年前後,60 年代的叛逆潮蠢蠢欲動,《豪勇七蛟龍》的出現適得其所。

另一個公認的成功因素是 Elmer Bernstein 的配樂作品堪稱影史上最成功的配樂之一,被 Marlboro 香菸廣告選定為配樂,演出頻率多年不衰,50年後鋒頭甚至壓過了電影本身,現在更成了演奏會上的常見曲目,曲風和英雄主義搭配完美。

《豪勇七蛟龍》模式成功之後,帶動了一股集體風氣,上次提到的五大突擊隊電影也可以嗅到此風,後人更搭便車拍了 Return of The Seven, Guns of The Magnificent Seven, The Magnificent Seven Ride 等山寨續集,原始那七人身價早已倍數上升,不願意在續集中出現,這種玩法就像咖啡煮第二泡,再也無法呈現原始的味道了。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Miklos Rozsa - a centenary celebration

2007 年 filmscore 大戶 Varèse Sarabande 發行了一套紀念 Miklos Rozsa (1907~1995) 百歲誕辰的紀念專輯,一套三片48 首作品幾乎囊括了 Miklos Rozsa 生前的所有知名配樂,可想而知必然優先選自 Varèse Sarabande 自家的作品,查了一下以 Elmer Bernstein 指揮 Utah Symphony, Numberg Symphony 的作品最多幾乎佔了一半,最著名的指標作品《賓漢》(Ben-Hur) 則是 Richard Muller-Lampertz 指揮 Hamburg Concert Orchestra 的作品。

內容還有《漢彌頓夫人》(The Hamilton Woman)、《詛咒》(The Strange Love of Martha Ivers)、《森林王子》(Jungle Book)、《鐵漢柔情》 (Tribute to a Bad Man)、《怒海爭鋒》(Plymouth Adventure)、《世界末日》(The World, the Flesh and the Devil)等比較少見的作品,但是內容毫不遜色令人驚艷,甚至還夾帶一首他 1984 年做的古典樂曲 New England Concerto。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Hollywood Reports' top 100 film scores part-2

接續上次的排名,51~100 名單如下

51 |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Burt Bacharach 1969 虎豹小霸王
52 |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Erich Korngold 1938 羅賓漢
53 | Shaft Isaac Hayes 1971 殺戮戰警
54 | King Kong Max Steiner 1933 大金剛
55 | Star Trek Jerry Goldsmith 1979 星際爭霸戰
56 | Patton Jerry Goldsmith 1970 巴頓將軍
57 | The Omen Jerry Goldsmith 1976 天魔
58 |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Ennio Morricone 1984 四海兄弟
59 | Titanic James Homer 1997 鐵達尼號
60 | The English Patient Gabriel Yared 1996 英倫情人
61 | High Noon Dimitri Tiomkin 1952 日正當中
62 | How the West Was Won Alfred Newman 1962 西部開拓史
63 | Forrest Gump Alan Silvestri 1994 阿甘正傳
64 | The Lion King Hans Zimmer 1994 獅子王
65 | The Third Man Anton Karas 1949 黑獄亡魂
66 | Exodus Ernest Gold 1960 出埃及記
67 | Midnight Cowboy John Barry 1969 午夜牛郎
68 | Toy Story Randy Newman 1995 玩具總動員
69 | Cool Hand Luke Lalo Schifrin 1967 鐵窗喋血
70 | Blue Velvet Angelo Badalamenti 1986 藍絲絨
71 | The Ten Commandments Elmer Bernstein 1956 十誡
72 | The Ghost and Mrs. Muir Bernard Herrmann 1947 幽靈與未亡人
73 | Rebel Without a Cause Leonard Rosenman 1955 養子不教誰之過
74 | Body Heat John Barry 1981 體熱
75 | Love Story Francis Lai 1970 愛的故事
76 | 81⁄2 Nino Rota 1963 八又二分之一
77 | Beetle Juice Danny Elfman 1988 陰間大法師
78 | Touch of Evil Henry Mancini 1958 歷劫佳人
79 |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Howard Shore 1991 沉默的羔羊
80 | Captain Blood Erich Korngold 1935 鐵血船長
81 |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B. Herrmann 1951 地球末日記
82 | Brazil Michael Kamen 1985 巴西
83 |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Tan Dun 2000 臥虎藏龍
84 | Rosemary's Baby Krzysztof Komeda 1968 失嬰記
85 | Kings Row Erich Korngold 1942 金石盟
86 |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Alex North 1951 慾望街車
87 | Amarcord Nino Rota 1973 阿瑪柯德
88 | The Matrix Don Davis 1999 駭客任務
89 | The Night of the Hunter Walter Schumann 1955
90 | The Conformist Georges Delerue 1970 同流者
91 | The Sea Hawk Erich Korngold 1940 海鷹號
92 | Double Indemnity Miklos Rozsa 1944 雙重保險
93 | City Lights Charlie Chaplin 1931 城市之光
94 | East of Eden Leonard Rosenman 1955 天倫夢覺
95 | Shoot the Piano Player Georges Delerue 1960 槍殺鋼琴師
96 | The Conversation David Shire 1974 對話
97 | Woman in the Dunes Toru Takemitsu 1964 砂丘之女
98 | Alexander Nevsky Sergei Prokofiev 1938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99 | Rain Man Hans Zimmer 1988 雨人
100 | Halloween John Carpenter 1978 月光光心慌慌

如果按作曲家來分

8 - John Williams
7 - Bernard Herrmann
6 - Jerry Goldsmith
5 - John Barry
4 - Ennio Morricone, Elmer Bernstein, Erich Korngold
3 - Nino Rota, Max Steiner, Danny Elfman, Hans Zimmer, Henry Mancini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Hollywood Reports' top 100 film scores part-1

Hollywood Reporter《好萊塢報導》是一個成立於 1930 年的社團,以電影和電視圈為主題發行日報,和 Nielson 尼爾森行銷研究公司稍有關係,現在和 Variety 並列為娛樂業兩大報導,他們去年選出他們自己的100大電影配樂,這份名單綜合多人意見產生,優點是不會出現高估或低估的問題,我很認同她們的選擇,先列出前 50 名的名單如下:

1 | Godfather - Nino Rota 1972 教父
2 | Jaws - John Williams 1975 大白鯊
3 | Star Wars - John Williams 1977 星際大戰
4 | The Good, the Bad & the Ugly - Ennio Morricone 1966 黃昏三鏢客
5 | Psycho - Bernard Herrmann 1960 驚魂記
6 | E.T.: The Extra Terrestrial - John Williams 1982 外星人
7 | <Lawrence of Arabia - Maurice Jarre 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
8 | Gone With the Wind - Max Steiner 1939 亂世佳人
9 |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 John Williams 1982 法櫃奇兵
10 | Chinatown - Jerry Goldsmith 1974 唐人街
11 | Casablanca - Max Steiner 1942 北非諜影
12 | The Mission - Ennio Morricone 1986 教會
13 | Doctor Zhivago - Maurice Jarre 1965 齊瓦哥醫生
14 | Breakfast at Tiffany's - Henry Mancini 1961 第凡內早餐
15 | The Magnificent Seven - Elmer Bernstein 1960 豪勇七蛟龍
16 |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 John Williams 1977 第三類接觸
17 | The Great Escape - Elmer Bernstein 1963 第三集中營
18 | Chariots of Fire - Vangelis 1981 火戰車
19 | Vertigo - Bernard Herrmann 1958 迷魂記
20 | Schindler's List - John Williams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21 | TheWizard of Oz - Herbert Stothart 1939 綠野仙蹤
22 | To Kill a Mockingbird - Elmer Bernstein 1962 梅崗城的故事
23 | Citizen Kane - Bernard Herrmann 1941 大國民
24 | American Beauty - Thomas Newman 1999 美國心玫瑰情
25 | Goldfinger -
--> John Barry 1964 金手指26 | The Pink Panther - Henry Mancini 1963 頑皮豹
27 | Ben-Hur - Miklos Rozsa 1959 賓漢
28 | Alien - Jerry Goldsmith 1979 異形
29 | Dances With Wolves - John Barry 1990 與狼共舞
30 | North by Northwest - Bernard Herrmann 1959 北西北
31 | Laura - David Raksin 1944 羅蘭秘記
32 | Batman - Danny Elfman 1989 蝙蝠俠
33 | Spartacus - Alex North 1960 萬夫莫敵
34 |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Thomas Newman 1994 刺激1995
35 | Blade Runner - Vangelis 1982 銀翼殺手
36 |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 Malcolm Arnold 1957 桂河大橋
37 | Out of Africa - John Barry 1985 遠離非洲
38 | Superman - John Williams 1978 超人
39 | Back to the Future - Alan Silvestri 1985 回到未來
40 | Sunset Blvd. - Franz Waxman 1950 日落大道
41 |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 John Williams 1977 帝國大反擊
42 | Taxi Driver - Bernard Herrmann 1976 計程車司機
43 | The Natural - Randy Newman 1984 天生好手
44 | On the Waterfront - Leonard Bernstein 1954 岸上風雲
45 |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 Ennio Morricone 1968 狂沙十萬里
46 | Planet of the Apes - Jerry Goldsmith 1968 浩劫餘生
47 | Gladiator - Hans Zimmer 2000 神鬼戰士
48 | Braveheart - James Horner 1995 英雄本色
49 | Edward Scissorhands - Danny Elfman 1990 剪刀手愛德華
50 | The Lord of the Rings - Howard Shore 2001 魔戒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Cinema Serenade

1997 年時 Sony 首次想到將電影配樂平民化,發行了一張由 Itzhak Perlman, John Williams, Pittsburgh Symphony 合作灌錄的 CD,記得中文名為「帕爾曼的電影琴聲」,應該算是 1990 年代銷售狀況最佳的電影配樂 CD 了,那幾年還見過唱片行貼公告缺貨,尤其第二首《女人香》裡那首 1930 年代阿根廷探戈舞曲 Por Una Cabeza 到了哪裡都是最詢問頻率最高的曲目。

隨著 1980 年代之後老牌小提琴家凋零 Itzhak Perlman 算是世上現存第一把的小提琴演奏家,我另外也有不少他在 EMI 錄製的古典曲目,在 1993 年之前 Perlman 的演奏除了古典樂之外還有猶太人的 Klezmer 民俗音樂,然而從未涉及電影配樂這個領域,到了 1993 年 John Williams 幫 Steven Spielberg 鉅作《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寫配樂時邀請猶太裔 Itzhak Perlman 擔任獨奏,這時 Perlman 才第一次和電影配樂這個圈子搭上線。

幾年後不曉得誰的主意邀請 John Williams / Itzhak Perlman 再次合作錄製電影配樂的 CD,也就是讓 Perlman 用他那把 Yehudi Menuhin 用過 1714 年製的 Soli Stradivarius 名琴來演奏 Por Una Cabeza, The Age of Innocence, Out of Africa, Cinema Paradiso, Il Postino, Schindler's List 等名曲,這你能不拉長耳朵聽嗎?

這片 CD 裡選曲第一原則就是通俗化避免冷僻,其次是編曲時盡量突顯 Perlman 小提琴獨奏,在 SONY 公司用心之下 Cinema Serenade 果然成為一個成功的銷售個案。

'Schindler's List': 25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the Landmark Holocaust Drama"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2001: Music From The Films Of Stanley Kubrick

Stanley Kubrick (1928~1999) 稱得上是 20 世紀的鬼才導演之一,大約一年前在百視達租了一部他導演的冷門片 《亂世兒女》(Barry Lyndon), 敘述 18 世紀一個愛爾蘭年輕人從無名小卒靠著機運拼進貴族之林的故事,當時我就想找這部片的 soundtrack ,尋遍台北市只找到這片以 Stanley Kubrick 為主軸的 CD 有收集,內容和時代分布都相當雜。

這張 CD 也是由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最近幾年重新灌錄的作品,內容有《2001 太空漫遊》(2001 : A Space Odyssey),《亂世兒女》(Barry Lyndon),《萬夫莫敵》(Spartacus),《發條桔子》(A Clockwoork Orange),《金甲部隊》(Full Mental Jacket),《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鬼店》(The Shining),《蘿莉塔》(Lolita),以及他最後的遺作《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等等共 18 tracks。

博學多聞的 Stanley Kubrick 不算是正統好萊塢路線的導演,多部他的作品甚至沒有用專任配樂者,他喜歡直接引用古典音樂的片段,因此這片 CD 裡面很多都算是古典音樂的片段,例如《2001 太空漫遊》用到 R.Strauss 的 Also Sparach Zarathustra,《亂世兒女》用到 Handel:Sarabonde,《大開眼戒》用了 Shostakovich:Waltz From Jazz Suite no.2,《發條桔子》更是用到 Beethoven Symphony no.9 的片段。

扣除古典音樂片段之外,這片裡的作者還是相當多,例如《金甲部隊》是 Elmer Bernstein 的作品,《萬夫莫敵》是 Alex North 作品,更多的作品則是出自低名氣的作曲家,另外時代的分布從 1957 到 2001 年都有,分類時暫且把他歸納在 1970 年代作品。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Hitchcock album

這張硬紙殼包裝 CD 購自 Amazon,類型和 Alfred Hitchcock - Music from his Films 那張一樣也算是 Hitchcock 著名電影配樂的大雜燴,1999 年由擁有版權的環球電影公司重新發行,因此裡面一半的曲目由 The Universal Studio Orchestra 演奏,很高興的發現,這張 CD 現在已經找不到一手的了。

這算是一片希老電影配樂的大雜燴兼入門,總共 18 首,分別由知名的配樂大師親自指揮知名樂團演出的原始版本,指揮者包括有 Dimitri Tiomkin, Franz Waxman, Bernard Herrmann, John Addison, Pat Batman, Elmer Bernstein, John Williams 等人,除了珍貴的正版大師錄音之外,封面設計得也非常有意思。

另外基於版權問題,這片的曲目挑得較為冷門,前 8 首就是每一張 Alfred Hitchcock 選集一定會有的 Vertigo, Psycho, North by Northwest, Dial M for Murder, Marnie 等,後面 10 首選自比較冷門的晚期作品如 Tom Curtain, Topaz, Frenzy 等。

內部的設計和圖案也很有創意 (硬紙殼包裝攤開以及 CD)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電影配樂簡史 (2)

聖桑 (Camille Saint-Saens) 1908 年第一次看到電影時,註:電影於 1895 年由法國人 Lumiere 發明,就深深為這種新的戲劇所著迷,他稱之為沒有男高音的歌劇,這年他為法國片 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 寫了畢生第一齣電影配樂 (註:當時仍是無聲電影必須由樂團在戲院裡伴奏 )

除了他,Prokofiev, Shostakovich, Britten, Walton, Honegger, Satie 等人都曾寫過電影配樂,在當時這種工作享有極度的自主權和知名度。Prokofiev 寫《恐怖的伊凡》(Ivan The Terrible, 1945) 時知名度超過導演 Sergei Eisenstein,類似的案例後來也曾多次出現 ~~ 當導演 Sergio Leone 聽到 Ennio Morricone 寫的《狂沙十萬里》配樂初稿時忍不住瘋狂尖叫,緊張大師 Alfred Hitchcock 後來和 Bernard Herrmann 翻臉,原因之一是他認為 Herrmann 音樂給觀眾的印象超過了影片劇情本身。

回歸正題,當 1930 年有聲電影技術出現之後, Hollywood 必須建立「讓電影發出音樂」的相關產業,第一位拓荒者是 1914 年就移民到美國的維也納人 Max Steiner,他 1933 年為《大金剛》(King Kong) 寫的配樂堪稱是電影給人類最原始最震撼的聲音,為後代的電影立下了指標性的典範,就因為 Steiner 的成功案例,電影公司老闆給了這些音樂家極度的自由,古典音樂訓練出身的 Steiner 後來寫配樂時,也曾經嚐試採到現代樂派 Schoenberger 的不諧和音,卻帶讓觀眾一波失望。

1934 年華納兄弟公司雇用了另一個維也納佬 Erich Wolfgang Korngold,Korngold 利用機會要求建立古典音樂編制的樂團,幾乎同時,幽魂至今仍影響 Hollywood 的 Alfred Newman 也要求福斯公司建立的相似的工作環境。不同於 Steiner,Korngold 在維也納時深受華格納歌劇的影響,他用大編制樂團為一系列由男明星 Errol Flynn (1909~1959) 演的特效電影譜下有如華格納歌劇般的華麗美聲,1937 年他首次因《風流世家》(Anthony Adverse) 獲獎時,他認為一部電影的配樂就像一部具連貫性的交響曲,而且應該由作曲者而非由音樂製作人領獎,1957 年就去世的 Korngold 終生只做了 16 部作品,但仍無損他被尊為黃金時期代表人物的地位。

Korngold 派華麗浪漫的曲風建立了配樂工作者在 Hollywood 崇高不可動搖的地位,Korngold 的作風影響了 Max Steiner 以及後到的 Franz Waxman 和 Miklos Rozsa 等歐洲作曲家,Max Steiner《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可以稱得上是二次大戰前此類華麗浪漫曲風的代表作。

二次大戰之後電影配樂在地化本土化,風格由「華麗」走向「單薄」,現實曲風的作曲家興起,帶著爵士樂風格的作曲家 Alex North 算是代表人物,他寫的《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算是此類爵士風配樂的代表作,受到古典樂和爵士樂兩方面影響,「曲風較為尖銳」的年輕一輩作曲家 Elmer Bernstein, David Raskin, Leonard Rosenman 也趁勢崛起,但是提到戰後 1950 年代最偉大的配樂大師可就非 Bernard Herrmann 莫屬了,他的作品從 1941 的《大國民》到 1976 年的《計程車司機》橫跨 35 年,他減低了戰前的 Korngold, Steiner 維也納古典曲風的影響,細心研讀電影情節的 Herrmann 融入了較多的個人情感,使用較為單薄的管弦樂和低音樂器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風格,因此 Herrmann 風格特別適合替探討心理的作品以及文藝片配樂,《迷魂記》稱得上是 Herrmann 風格的代表作。

1960 年代由於電視的普及化讓電影工業陷入低潮,每部片的預算必須緊縮,因此 60 年代以及 70 年代初期,前人的交響曲式配樂風格逐漸沒落,昔日電影公司高價投資的立體錄音設備和管絃樂團形同荒廢,開始興起以歌曲為主的配樂 (song-heavy soundtrack),代表人物有 Henry Mancini,貓王和鼠幫 (Rat Pack) 指五位演歌雙棲的男明星包括 Frank Sinatra, Dean Martin 等人(見左圖),Mancini 這位只受過業餘爵士樂訓練的作曲家,在這時候抓準時機以影視雙棲的姿態崛起,他的代表作應該是 1961年《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 裡的那首 Moon River,其他 song-heavy soundtrack 著名代表作例如:《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貓王的電影 A Hard Day's Night 以及 60s 一大堆由當時的歌星主唱的配樂。

除此之外 ,經由東岸紐約樂評的推薦,60 年代另一股所謂現實主義 (realism) 風潮伴隨著歐洲 - 尤其是法國和義大利的幾位電影大師如 Ingmar Bergman, Sergio Leone, Zefferelli, Fellini 等人的作品進入美國,這股風潮也介紹了 George Delarue, Nino Rota, Michel Legrand 以及活躍最久的 Ennio Morricone 這幾位歐式風格的配樂家給美國的觀眾和 Hollywood 老闆們,他們引進了不同於 Hollywood 音樂哲學的作品,也讓美國電影的配樂更加多采多姿。

進入 70 年代中期時,在以上這兩股浪潮中卻有一股反叛的力量,那就是 Steven Spielberg 和 George Lucas 這兩位高預算大場面類型電影的導演,搭配 John Williams 這位至今仍難以定型的作曲家,他們合作的《大白鯊》、《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反叛當時的潮流,執意復興 Korngold 時代的「華麗美聲」,至今大家都公認 John Williams 是大師,卻很難說出他的類型為何 ?

電影配樂簡史 (3)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British Radio Station's Top 100

這是英國樂友剛選出來的 top 100 電影原聲帶。@ 表示我現在沒有這張 soundtrack

1 Lord of the Rings – Howard Shore
2 Gladiator – Hans Zimmer
3 Ladies in Lavender – Nigel Hess
4 Schindler’s List – John Williams
5 Star Wars – John Williams
6 Out of Africa – John Barry/Mozart
7 Lawrence of Arabia – Maurice Jarre
8 Dances with Wolves – John Barry
9 Saving Private Ryan – John Williams
10 Jurassic Park – John Williams

11 The Mission – Ennio Morricone
12 Gone with the Wind - Max Steiner
@13 Harry Potter – John Williams
@14 Dangerous Moonlight ("Warsaw Concerto") – Richard Addinsell
15 The Magnificent Seven – Elmer Bernstein
@16 Pride and Prejudice – Dario Marianelli
17 Titanic – James Horner
@18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 Klaus Badelt
19 The Piano – Michael Nyman
@20 Wilde – Debbie Wiseman
21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Mozart/Thomas Newman
@22 633 Squadron – Ron Goodwin
23 Amadeus – Mozart
24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 John Williams
@25 Last of the Mohicans – Trevor Jones
26 Brief Encounter - Rachmaninov (?)
27 Doctor Zhivago – Maurice Jarre
28 Braveheart – James Horner
29 E.T. – John Williams
@30 Death in Venice – Mahler (?)
@31 Sense and Sensibility – Patrick Doyle
@32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 - Stephen Warbeck
33 The Big Country - Jerome Moross
34 The Gadfly – Shostakovich
35 The Great Escape – Elmer Bernstein
@36 Zulu – John Barry
37 Platoon – Samuel Barber
38 The Godfather – Nino Rota
39 Romeo and Juliet – Nino Rota
@40 American Beauty – Thomas Newman
41 Chariots of Fire – Vangelis
@42 The Battle of Britain - Walton/Goodwin
43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 Ennio Morricone
44 Cinema Paradiso – Ennio Morricone
@45 The Last Samurai – Hans Zimmer
46 The Lion in Winter – John Barry
@47 The Hours – Philip Glass
48 The Third Man - Anton Karas
49 The Deer Hunter – Stanley Myers
@50 Superman - John Williams
51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 Vangelis
@52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 Harry Gregson Williams
@53 A Room with a View – Puccini/Richard Robbins
54 2001: A Space Odyssey – Richard Strauss/Johann Strauss II
55 Exodus - Ernest Gold
@56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 Alexandre Desplat
57 The English Patient - Gabriel Yared
58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Ennio Morricone
@59 Hannibal – Hans Zimmer/Patrick Cassidy
60 Ben-Hur – Miklos Rozsa
61 Seven Years in Tibet – John Williams
62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 Tan Dun
63 Apocalypse Now – Wagner
@64 Scott of the Antarctic – Vaughan Williams
65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66 Henry V – Patrick Doyle
67 Memoirs of a Geisha – John Williams
@68 William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 Craig Armstrong
69 Witness – Maurice Jarre
@70 Henry V – William Walton
@71 The Dambusters – Eric Coates
72 10 – Maurice Ravel (?)
@73 Love Actually - Craig Armstrong
@74 Conan the Barbarian – Basil Poledouris
75 A Beautiful Mind – James Horner
@76 Amelie – Yann Tiersen
77 The Unforgettable Year – Shostakovich (?)
78 Ghost - Alex North
79 Glory - James Horner
80 The Sting - Scott Joplin
81 Fantasia – Dukas etc.
82 King Kong – James Newton Howard
83 Casablanca – Max Steiner
84 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 – Michael Kamen
@85 Batman – Danny Elfman
@86 Frida – Elliot Goldenthal
@87 Brokeback Mountain – Gustavo Sanaolalla
@88 Master and Commander - Christopher Gordon etc
89 Mishima – Philip Glass
@90 Much Ado about Nothing – Patrick Doyle
91 Shakespeare in Love – Stephen Warbeck
@92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 John Williams
@93 The Trap – Ron Goodwin
94 Edward Scissorhands – Danny Elfman
95 Finding Neverland – A.P.Kaczmariuk
@96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Jocelyn Pook
@97 The First of the Few ("Spitfire Prelude & Fugue") - William Walton
@99 Jean de Florette – Verdi/Jean-Claude Petit
100 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 Jerry Goldsmith

英國電影的比例相當高,因此很多都是台灣的冷門片,不過真正受肯定的原聲帶是不分國家的,台灣樂迷必選的曲目都上榜了

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AFI 250

上次的 AFI Top 25其實沒什麼意義,找 20 個不同年紀的評審來挑,每個人的 top 25 應該重複沒幾張,倒是 AFI 他們事先有挑選出 250 部電影作為候選名單,我倒是認為這 250 部的名單就比較有參考價值了!

這裡我依照作曲家統計一下每人入選的 soundtrack 數量,畢竟這是站在美國的角度選的,僅限於英文電影,像《新天堂樂園》就缺席,順便統計一些有趣的事 ~

國內人氣最高的 Hans Zimmer 入選兩部:《神鬼戰士》(Gladiator)和《愛在心頭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

No
No
Miklos Rozsa11Dimitri Tiomkin7
Elmer Bernstein11John Barry7
Jerry Goldsmith11Alex North6
Alfred Newman11Henry Mancini6
Franz Waxman11James Horner5
Max Steiner11Ennio Morricone4
John Williams11Victor Young4
Bernard Herrmann9Maurice Jarre4
Erich Korngold7


以歐陸電影為主的 Nino Rota 也只入選兩部:《教父》(The Godfather),《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Ennio Morricone "只" 入選四部:《教會》(The Mission),《鐵面無私》 (The Untouchables), 《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 只入選一部作品的有 42 人包括:Gabriel Yared, Alan Silvestri, Leonard Bernstein, Andre Previn, Michael Kamen, Carmine Coppola .... 等人,還有 Michael Nyman 的作品竟然完全不受青睞,連張同情票 《鋼琴師與他的情人》(The Piano) 也沒有!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AFI Top 25 movie scores

2005 年美國電影研究院 (American Film Institute)選出影史上的 Top 25 電影配樂,首先想算一下我有幾張 ......

The complete list:

1. Star Wars (1977) John Williams 星際大戰
2.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Max Steiner 亂世佳人
3.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Maurice Jarre 阿拉伯的勞倫斯

4. Psycho (1960) Bernard Herrmann 驚魂記
5. The Godfather (1972) Nino Rota 教父
6. Jaws (1975) John Williams 大白鯊
7. Laura (1944) David Raksin 蘿拉
8. The Magnificent Seven (1960) Elmer Bernstein 豪勇七蛟龍
9. Chinatown (1974) Jerry Goldsmith 唐人街
10. High Noon (1952) Dimitri Tiomkin 日正當中
11.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1938)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羅賓漢
12. Vertigo (1958) Bernard Herrmann 迷魂記
13. King Kong (1933) Max Steiner 大金剛
14.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John Williams 外星人
15. Out of Africa (1985) John Barry 遠離非洲

16. Sunset Boulevard (1950) Franz Waxman 日落大道
17.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 Elmer Bernstein 梅崗城的故事
18. Planet of the Apes (1968) Jerry Goldsmith 決戰猩球
19.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Alex North 慾望街車

20. The Pink Panther (1964) Henry Mancini 頑皮豹
21. Ben-Hur (1959) Miklos Rozsa 賓漢

22. On the Waterfront (1954) Leonard Bernstein 岸上風雲
23. The Mission (1986) Ennio Morricone 教會
24. On Golden Pond (1981) Dave Grusin 金池塘
25. How the West Was Won (1962) Alfred Newman 西部開拓史

粗體字表示有單片 soundtrack ,只有《唐人街》和《金池塘》兩部電影我完全沒有,《唐人街》印象中電視播過 Jack Nicholson, Faye Dunaway 演的,但是我沒專心看,《金池塘》倒是很意外,這部 Henry Fonda 最後遺作我確實看過,卻不記得他的配樂?倒是同時代的《親密關係》一片的鋼琴曲讓我印象深刻,80 年代曾經被台灣的電視大量引用。

《大金剛》這部電影算是美國影史上的第一部特效片,聽過很多文章強調它對美國影史以及觀眾的影響,或許這點是身為後輩而且又是外國人的我很難體會的。

2007年6月5日 星期二

Patton

最近重看了一部敘述戰俘生活的老片,1953 年由 Billy Wilder 導演,William Holden, Peter Graves 主演的《戰地軍魂》(Stalag 17),這部片敘述美軍戰俘營裡面有「爪扒子」用他們異想不到的方法向德軍輸送情報的故事,提到戰俘的電影,這部片的評價相當高,大概可以和《桂河大橋》,《第三集中營》以及 Frank Sinatra 主演的《大逃亡》(Von Ryan Express) 齊名,他的配樂從頭到尾只有一首軍歌,作者是赫赫有名的 Franz Waxman,但是我發現這片沒有發行 CD,只能從 Waxman Album 裡面去找了。

扯這麼遠是我發現以上這些戰爭電影以及這裡要提的《巴頓將軍》(Patton) 配樂都只有一個法則,那就是.....

戰爭片的重點在劇情,需要借助音樂表達的機會一定會不如文藝片,因此主題最好只有一個,要簡單讓觀眾容易接受甚至哼出來,然後從這個主題上進行變奏,而最擅長幫這些戰爭片甚至廣義一點說是動作片作這類主題音樂的,莫過於 Jerry Goldsmith (1929~2004) 這位樂性相當陽剛的大師了。

像《巴頓將軍》這部片長達 3 小時以上,即使收入片首那段長達 5:42 的演講,他的配樂 14 首長度還是不到 30 分鐘,而且看過電影就知道就繞著主題 Main Title 這首進行曲打轉之外,其他的每一首不但短而且主題不明顯,不知不覺就帶過去了。

這部電影的真正精采之處在於劇情,敘述 George Patton (1885~1945) 這位個性積極狂妄,治軍嚴厲,熟讀歷史,自比中古騎士轉世的將軍的故事,他和同時期的副手 - 行事謹慎個性截然不同的 Omar Bradley (1893~1981) 將軍形成強烈對比,他不顧美國在政治上的考量堅持要和英國將軍 Bernard Montgomey (1887~1976) 較勁更是這部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其中有一段兩人私下較勁誰先攻下義大利西西里島 Messina 城,最後進城後兩軍各準備軍禮儀式以軍樂較勁,可惜的是這張原聲帶並未收錄兩軍軍樂這一段,實以為憾!

為了補足長度上的不足,Bonus 是附上 Goldsmith 知名度較低的《盲女淚》(A Patch of Blue) 的配樂,這部 1965 年的電影敘述一個盲女愛慕附近一位青年富有磁性的聲音和他的口哨聲,而週邊的朋友卻拼命想阻撓這件事,一切只因為這個青年 -- 是個黑人,這首反而有喧賓奪主之嫌,劇情和樂性都讓我連想起 Elmer Bernstein 的《梅岡城的故事》(To Killing a Mocking Bird )。

Goldsmith 的作品我相當多,但也因如此讓我難以將他定型,每次要提到他時反而非常難以開口,不過他在 2004 年去世之前有一個公認的偉大貢獻就是他充當指揮角色灌錄了很多他前輩的經典作品。 

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The Great Escape

《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 ,又名《大逃亡》是一部敘述二次大戰末期德軍集中營裡的英美俘虜挖地道集體逃亡的故事,我注意到全片從頭到尾沒有出現一個女演員,這麼陽剛的電影該找誰來配樂呢?導演 John Sturges 當然是想到三年前跟他合作《豪勇七蛟龍》大獲成功的 Elmer Bernstein

結果這部片的艱困程度卻遠遠大於《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當初《豪勇七蛟龍》的配樂方法非常簡單,從未見過面的 Elmer Bernstein (1922~2004) 做主題給導演 Sturges 聽,Sturges 說很滿意就 OK 了。

《第三集中營》就沒有那麼簡單了,談到劇本這算是集體行動,但是排名一二主角 Steve McQueen, James Colburn 兩人都是《豪勇七蛟龍》的成員,所以敢拿翹要求增加戲份,Elmer 必須要做出「個人風格」的旋律,總之比起 <《豪勇七蛟龍》這次的合作相當不順利。 到了電影問世之後,這篇的配樂所受的批評也不間斷,有人說和《豪勇七蛟龍》比起來少了 Bernstein / Sturges 的風格,其次是主旋律竟然摻有口哨聲,和同是敘述戰俘生活的《桂河大橋》味道太接近,沒有避嫌.....blah...blah....

現在回想起來這片的配樂成就確實不如《豪勇七蛟龍》,不過電影劇情方面我認為是不輸前者的,敘述英美戰俘雖知逃亡生還的機會渺茫,仍決定用集體逃亡來擾亂德軍的後方佈局,整個計畫最後只有不到五人順利逃往瑞士,第一主角 Steve McQueen 搶劫德軍摩托車逃亡後,最後飛不過邊界鐵絲網還是遭到逮捕,這部片在 IMDb 排名前 100 名。

附上這片最有名的劇照,想我十幾歲看到這片時愛死 Steve McQueen 騎的 BMW 重型摩托車了


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Elmer Bernstein Album

這是一張 Denno 發行在日本壓片的 Elmer Bernstein (1922~2004) 精選集,由他本人指揮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 1992 年錄製,內容由 Elmer Bernstein 自己精選

包括幾首高知名度的曲目,例如《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夏威夷》(Hawaii),《金甲部隊》(Heavy Metal),《魔鬼剋星》(Ghostbuster),《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我的左腳》(My Left Foot) 等共 13 首,分佈從 50~80年代都有,有趣的是,他拿到畢生唯一一座金像獎的作品:1967 年的《蜜莉姑娘》 (Throughly Modern Millie) 卻在這張選集裡缺席了,雖然得獎,傳說中 Elmer 卻對這首作品非常不滿意,反倒是《豪勇七蛟龍》,《梅崗城的故事》,《金甲部隊》等幾首熟悉的旋律都已經不知不覺深入我們的生活數十年,只是我們叫不出曲名而已。

聽名字或許會錯覺 Elmer 只擅長為動作片配樂,其實 Elmer 一樣受過正統古典音樂訓練,出身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算是曲風相當廣的作曲家,有趣的是二次大戰年間 Elmer 在軍樂隊裡服役,或許這段經歷可解釋後來他為何如此擅長為戰爭片配樂。

Elmer Bernstein 算是多產的作曲家,1951 年正式踏入電影配樂領域,第一部作品是 Saturday Hero,但是他的成名作應該是 1956 年的《十誡》,多產的 Elmer 作品超過百部,到 90 年代還有《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等知名作品問世,就先說到這裡,未來提到 Elmer 的機會還相當多。

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哪些配樂家是猶太人 ?

這個問題 ? 當我看到解答時幾乎昏倒了! .....

# Elmer Bernstein
# Danny Elfman
# Jerry Goldsmith
# Bernard Herrmann
# James Horner
#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 Johnny Mandel
# Alfred Newman
# Thomas Newman
# Alex North
# Michael Nyman
# André Previn (他很少涉足電影配樂)
# David Raksin
# Miklós Rózsa
# Howard Shore
# Max Steiner
# Morris Stoloff
# Dimitri Tiomkin
# Franz Waxman

上次提到的 1998 六大配樂大師全部都是猶太人,即使加上 Rozsa, North 兩人也是猶太人,或許應該反方向去想,哪些不是猶太人?Nino Rota, Ennio Morricone, John Williams, John Barry, Han Zimmer, Maurice Jarre ..... (joke).....1970 年代以後猶太人的比例確實降低了,但是上一代就像八大電影公司一樣幾乎被猶太佬把持著。

美國現有人口 2 億 6300 萬人,猶太人僅佔 560 萬,大約 2%,今天看到 Alfred Newman 的介紹,他兄弟姐妹 10 個小孩,父親又遺棄了他們,Newman 的母親還是咬緊牙根讓他學音樂,還為了讓他學音樂的緣故搬家,造就了今天的 Newman 家族,表示猶太人在這方面的成就事出有因,絕不是巧合。

2004年8月20日 星期五

Elmer Bernstein (1922~2004)


配樂大師 Elmer Bernstein 於睡夢中逝世,享壽 82 歲,他一生為超過 200 部電影以及電視劇作配樂,演奏率最高的應該是曾經被 Marlboro 香菸廣告長期引用的《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

另外發現他在 1950 年前後的麥卡錫主義時期也曾經受到波及,想要點播我最喜歡的一首 To Kill a Mocking Bird 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