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POW cam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POW cam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George Kennedy (1925~2016)


資深的硬漢型男演員 George Kennedy (1925~2016) 在 2 月 28 日因心臟病因素以 91 歲高齡辭世。

年齡跟 Paul Newman, Marlon Brando 差不多的 George Kennedy 處女作是 1960 年在眾星雲集的《萬夫莫敵》(Spartacus) 裡面演出一個叛軍的小角色,這部片我看過好幾次,不記得有 George Kennedy !到了 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時期 George Kennedy 曾經是一個多產的男演員,以他的外型大多扮演第二或第三號男主角的角色。

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在 1967 年《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 裡飾演崇拜 Paul Newman 跟隨他逃亡的死黨,然而遭到警方圍捕時 George Kennedy 反而站在警察那一方要好哥們投降,他把這種「平時拍胸脯,緊要時只會龜縮」,「有情有義就是比較沒膽量」的江湖弟兄演得靈氣活現,因此拿下那一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George Kennedy, Paul Newman

George Kennedy 其他演過的知名角色還有《謎中謎》(Charade) 裡個性凶狠讓 Audrey Hepburn , Cary Grant 害怕的鐵勾手,其他以動作片居多,我想起來的有《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 《國際機場》(Airport) 、《失去的地平線》(Lost in Horizon)、《大地震》(Earthquake)、《尼羅河上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 等等。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鬼子來了 - 2000


我有個中國農村戶口的朋友,他們家土地被開發區徵收分到一筆不小的補償款,因此搬到附近新蓋的大型社區購屋定居,他們入住那一天我親自登門,他在家裡陽台看著幾十個農村小孩玩著陌生的公園玩具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

要怎麼形容這些農民呢?就是很善良,但是也很愚昧。

因為工作外派,我已經在中國大陸的小縣城待了近兩年,加上曾經走遍 19 省的經驗,自認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勝過 99.9% 的台灣人,不要用不當言語汙衊他們,也不要想來個掏心掏肺的擁抱,先停下來觀察一下,上面那一句話或許太粗略,魯迅的小說以及《鬼子來了》的劇情才是我認為能最貼近中國農民的故事,絕對不是那些中國自己人都不相信的抗日神劇!

我喜歡讀近代史,1935 年起日本和國民黨政府簽下了《塘沽協定》,等於默許日本扶持的勢力在華北地區實行華北五省防共自治,衝突性低於南方各省,日本這樣的政策可以節省戰爭成本並維護日本在東北滿州國的利益,《鬼子來了》劇本談的是 1945 年發生在上述的在日本占領區~華北地區河北省唐山附近「掛甲屯」的小故事。




所以片中沒有大規模的戰鬥,只有零星的游擊戰。故事內容就是:一群農民如何處理一個突然從天而降無法溝通的日本戰俘?

以我在中國大陸與農民的交流經驗,我可以歸納出一條定律就是:如果沒有涉及切身的土地生計問題,農民必然會以最安全的方法保護自己以躲避更大的災禍!

這才是真正的人性!

而不是像抗日神劇一樣,見識不多的 40 年代農民會突然具備德國黨衛軍般的身手,慷慨的為陌生的 「國家」付出生命。

因此,善良的農民不願得罪游擊隊和日本雙方,決定將戰俘送返日本駐軍換糧,日本駐軍剛開始基於信用執行了戰俘與農民簽署的交換合約,想不到,行事粗糙的農民不像職業軍人懂得考量諸多細節,在分糧的利益下絲毫不知道這行為潛伏的危險性,就因無法祛除日軍統領一個多疑的日本軍人對農民的不信任,懷疑反遭出賣,一場酒醉宴席就因一個人的意識轉變瞬間變成了一場殘酷的殺戮。

最傷感的一幕是,日軍裡個性比較善良的野野村因為常常發糖給當地小孩,已經成為小孩心裡的 「好人」了,但是這場殺戮一發動,旁邊的人要求野野村在軍人的忠誠和小孩的友誼之間擇一時,野野村還是立刻殺了小孩對上司交代。

最反諷的是,姜文飾演的倖存者馬大三憑著千年來「殺人償命」的基本意識溜進俘虜營對日本人進行報復,卻因為戰爭結束回歸法制,馬大三反成了國民政府的戰犯而遭到處決。




這部片天生有著吸引人的劇本,導演姜文用黑白底片加上粗糙的線條學習 Fellini 式的運鏡法隱約拍出中國版《七武士》(Samurai) 的味道,從劇本來看這跟《七武士》(Samurai) 一樣是發生在農民底層的故事,相異之處在於這片主角不是英雄,而是農民,最後成了一部結局悲慘的黑色幽默片,我發現更多人把它拿來跟義大利的《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相比。

《鬼子來了》劇本裡把農民圓滑、懦弱、市儈個性刻 / 劃反諷得入木三分,例如該開始不願借糧給戰俘吃的二拔娘,見到日軍送來的糧食之後馬上誇起日軍的表現了,村裡的唱小曲的二人組在國民黨接收之後唱讚歌歌頌國民黨,但是觀眾是否記得同樣的二人組前面也唱過 “皇軍來到咱家鄉,共建大東亞共榮圈,皇軍來了救苦救難……”





我評價《鬼子來了》是近幾十年最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諷刺的是這部被學者認為最接近史實正確的定位日軍、漢奸、農民之間關係的電影卻被本國禁演!有中國學者認為劇本相當接近史實,但是裡面的日軍與小孩關係良好,善良愚昧,沒有國家意識,立場左右搖擺的農民性格跟中國廣電處目前的基調不合!



參考文章 : 《鬼子來了》為什麼被禁 ?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Donald Sinden (1923~2014)


最近辭世的人還真不少,因此補上一位剛漏掉的!曾經 1953 年在電影《紅塵》(Mongambo) 裡和 Clark Gable, Ava Gardner, Grace Kelly 三大巨星一起演出的資深英國演員 Donald Sinden 以 91 歲之齡辭世。

Donald Sinden 在《紅塵》(Mongambo) 裡飾演 Grace Kelly 多病的丈夫,夫妻兩人一起到非洲肯亞渡假養病,Grace Kelly 卻和長住肯亞的獵人 Clark Gable 眉來眼去,然而 Clark Gable 身邊已經有一個倒追他的聰明女人 Ava Gardner,Ava 一眼就看出每個人在想什麼卻又懂得保持適當的沉默。.......................

《紅塵》(Mongambo) 這部電影我印象非常深刻,Donald Sinden 其他作品還有二戰電影《無情海》(The Cruel Sea)、敘述暗殺戴高樂將軍的《豺狼之日》(The Day of The Jackal) 等等。

Donald Sinden, Grace Kelly
另外一位原籍蘇格蘭的 Angus Lennie (1930~2014) 也在蘇格蘭獨立公投之前去世,Angus Lennie 只能算是三線男演員,不過他演過一個非常搶眼的角色在《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 裡飾演跟 Steve McQueen 一樣好動一起被關禁閉的 "The Mole",個性突出在戲裡非常搶眼,後來他失去求生意志直接逃亡等同自殺。

最近兩個月內連續三位曾經演出《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 的男演員 James Garner, Richard Attenborough, Angus Lennie 辭世,只能說是巧合。

Angus Lennie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James Garner (1928~2014)


演過《櫻花戀》(Sayonana)、《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超級王牌》(Maverick)、《墨菲羅曼史》(Murphy's Romance) 等電影的老演員 James Garner 因自然因素辭世,年 86 歲。


James Garner 在 1950 年代以電視劇《Maverick》成名,不過當年美國的電視劇我們沒有機會看到,這幾年只能聽美國佬敘述誰如何如何?但是一跨足電影就傳到冷戰時期的亞洲來了,《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 裡他飾演規劃逃亡的 Hendley,不忍心丟下眼睛視力不佳的好友 Donald Pleasance ,讓他的逃亡過程坎坷不平,最後終究被德軍追回,但是 James Garner 在片中戲份相當重,IMDb 上面排行僅次於 Steve McQueen。

他在年輕一輩裡最知名的演出莫過於跟 Judy Foster, Mel Gibson 合演的喜劇西部片《超級王牌》(Maverick),印象深刻,後來才發覺這片名就有點向他致敬的涵義了。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寓意深遠的俄羅斯電影《逃出冰魔島》 2008


我查了一下 Novaya Zemlya 這部俄羅斯電影並未在台灣上映,在中國大陸地區翻譯為《逃出冰魔島》而且相當受到歡迎,我從中國的高清電視上看完忍不住叫好,這部電影前半部敘述把重刑犯流放孤島的劇情隱約有一點《惡魔島》(Papillon ) 的味道,但是後半段劇情比《惡魔島》更有創意、更殘忍、更重口味、更接近真正的人性!最後主角 Zhilin 逃出的劇情又跟《惡魔島》雷同。

不同的是:《惡魔島》是根據 20 世紀初的真實劇情改編,《逃出冰魔島》是根據一個虛擬的劇本所改編~~

背景是 1996 年俄羅斯加入歐洲委員會允諾廢除死刑,造成俄羅斯境內監獄人滿為患,殺害 22 人的精神科醫生 Nikolai 以及殺害 6 人的男主角飛行員 Zhilin 都只能判無期徒刑,因此歐洲各國想出一個方法,交由某「國際組織」執行:



2013 年第一批先由俄羅斯開始試辦,將俄羅斯境內最「頂尖」的殺人犯集中到北極圈內氣候嚴寒不適合生存的 Novaya Zemlya (新地島) 任其自生自滅,前蘇聯有一個先天的問題就是境內種族有 176 族,加上內戰導致種族衝突問題極為複雜,可想見種族問題必定延伸到這些重刑犯族群裡,重刑犯裡有俄羅斯人、中亞黃種人、韃靼人以及最團結的伊斯蘭教車臣人,政府對第一批參加「試點」最「頂尖」的殺人犯 206 人提供定量的食物、煤炭、工具,不知是否刻意 ? 還包括大量的斧頭!!!

前面提到的飛行員 Zhilin, 精神科醫生 Nikolai 都不算幫派性人物,兩人意識清醒,首先都選擇逃離群體尋找生存,發現新地島環境惡劣,加上食物資源不足之後只好折返,此時他們發現最兇悍的車臣人已遭滅族,但俄羅斯族囚犯內部已形成一個更極端的「弱肉強食」生態集中營,幫派老大 Obezyan (猴子) 管理手段之殘酷遠超過俄國官方,Zhilin, Nikolai 完全沒有比較優勢可以和猴子老大競爭,可想見未來連生存都有問題,Zhilin 只能靠著逃亡期間看到一架失事飛機有機會脫逃的訊息換取時間求生存,接著 Zhilin 以及同黨聯合受欺壓者發動「政變」殺了「猴子」變身老大,並透過約定的連繫方法向「國際組織」求援。

這時 Zhilin, Nikolai 等人奮鬥求來的不是原先期待的活命機會,而是「國際組織」關於極地生存的學術研究訪談:

「國際組織」有興趣的課題是 :

例如有多少人活著?

平常打發時間靠什麼?

食物靠什麼?

平常有那些需求?

斧頭拿去做甚麼了 ?

「國際組織」學術味道濃厚貌美的女博士Marta 求知若渴的獲取這些數字之後以作為下一次試點實驗的改進,卻表露出對犯人未來毫不在意的無情。

訪談結束後,緊接著上場的竟是「國際組織」送來第二批以 Tommy Lister 為首的美國重刑犯進行第二階段實驗,雙方語言無法溝通,在一陣不友善的橫眉豎目之後只好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搏鬥來決定生存權了。

這些攸關生存的搏鬥在「國際組織」眼裡只是一份研究報告,一段監視器裡的影片,「國際組織」負責人 Marta 女博士優雅的喝著咖啡看著失控集體打鬥的場面,冷冷的說著:「那就啟動下一個計畫」~~軍隊直接進場剿滅打鬥中的雙方囚犯,邊說著邊把答應 Zhilin 寄出的信件丟進垃圾桶裡!

宏觀來看,在高層政治人物或學術界眼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研究計劃,就只是幾個數字而已,未來在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才是重點,新地島的重刑人犯根本不值得同情,問題在於除了刻意塑造的「好人」 Zhilin 之外,其他已經被剝奪權利的人犯值得同情嗎?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也給自己製造了更多的疑問。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血戰萊茵河 - 1951

Anatole Litvak (1902~1974) 是一個我認為被低估的導演,一直想找機會介紹一下他,原籍烏克蘭的 Litvak 待過俄、德、法、美四個國家,他留下幾部名作型態差距卻很大,他的知名作品包括有敘述俄國皇室故事的《真假公主》(Anastasio),女子精神病院裡發生的《毒龍潭》(The Snake Pit),敘述二戰在巴黎發生的《將軍之夜》(The Night of The Generals),驚悚片《長夜漫漫》(Sorry, Wrong Number) 以及敘述 1944 年慕尼黑地區戰況的《血戰萊茵河》(Decision Before Dawn)。

猶太裔的 Anatole Litvak 出生於帝俄時代的烏克蘭戲劇家族,他自己在俄國期間本身就是演員,到了 1925 年他有機會前往德國擔任名導演 Georg Wilhelm-Pabst (1885~1967) 的助理拍攝一部叫做 Die freudlose Gasse 的電影,女主角是剛從瑞典來的新人 Greta Garbo。Litvak 的拍片天分漸漸被發掘成為 Universum Film (UFA) 公司旗下的新銳導演,除了德國境內之外,也有機會和法國的 Jean Gabin 等明星合作。

到了 1933 年希特勒完全掌權,UFA 被戈培爾買下轉型成為納粹宣傳片大本營,猶太裔的 Litvak 跟之前提過的猶太同胞 Franz Waxman, Peter Lorre, Kurt Gerron, UFA 同事 Max Ophuls 一樣必須離開德國,Anatole Litvak 逃往他最熟悉的法國。


到了 1937 年美國華納公司首先和他接觸,他把重心移往美國並且和好萊塢第一級的女明星 Mariam Hopkins 結婚,到了 1939 年他和另外兩個東歐移民 Edward Robinson, George Sanders 拍了美國第一部把 NAZI 放進片名的電影 Confessions of a Nazi Spy,這部片在五月上演時英法已經對德國宣戰,但是美國尚未宣戰,這個尷尬時間讓納粹政府出面抗議此部片的上映,在美國上映時也引起了兩派的對立,德裔移民揚言要炸掉戲院,另一派在電影結束時起立鼓掌歡呼,不過四個月後證明 Litvak 是正確的,9月 1 日納粹進軍波蘭敲醒最後一批相信 Hitler 的美國人,因此 Edward Robinson 認為這部片端正視聽的更促使美國參戰,Edward Robinson 視為終生最滿意作品之一

1941 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沒多久,美國政府請 Frank Capra 下部隊拍攝政令宣導片 Why We Fight,不熟悉戰場的 Capra 邀請來自烏克蘭的 Litvak 擔任助手,對歐洲戰場極度熟悉的 Litvak 而言當然是小事一樁,也因此 Litvak 暫離了電影圈,我認為這段經驗使得 Anatole Litvak 成為最了解真實戰爭的導演。

他在 1951 年拍攝的《血戰萊茵河》(Decision Before Dawn) 是最接近真實戰爭情況的電影,這部片故事很簡單,敘述 1944 年底戰爭末期,德國本土已被盟軍炸成廢墟,連德軍民眾和戰俘也認為大勢已去,民眾消極應對,國防軍被俘後不再積極抵抗,美國軍方想知道德國國防軍第 11 軍的派駐位置,因此想找熟悉派駐地點又可靠的德軍戰俘去幫美軍完成任務,查到消息之後告訴敵後組織,這對雙方都是一場心裡交戰!

美軍想的是:戰俘可以信任嗎?他們會不會檢舉敵後組織?
戰俘想的是:我真的要替美國人工作嗎?還是要趁機逃回家?

這部片拍攝時二戰留下的物資相當豐富,到處可見未修補的廢墟和二戰制式武器,跟過軍隊拍片的 Litvak 熟悉軍隊運作,片中把軍隊核對證件、軍需品、標語等細節拍得非常詳細,例如進行諜報工作時完全不用真名,被拔擢參與任務的德軍戰俘全程使用代號,其實這是在保護當事人,怕參與任務的德國人真實姓名流入戰俘營或德軍情報組織。

某一次任務由美軍少尉 Rennick 主導,Rennick 從德軍俘虜裡挑上了一個戰前就有犯罪紀錄個性圓滑的老士官 Tiger,還有一個富有正義感願意為亡友出任務的德國醫學院學生 Happy,出發前美軍要求意見衝突時以 Rennick 優先,熟悉地方人士, 方言的地頭蛇卻要聽美國人的?世故的 Tiger 錯愕的表情似乎已經預告了這將是一場災難。

相較於世故圓滑的 Tiger,飾演 Happy 一心要為正義出任務的 Oskar Werner (1922~1984) 出發前,美軍福利處的德裔女兵提醒他:你最痛苦的將是如何面對你認識的人!聰明的 Happy 出發後驚險萬分,意外靠他的醫藥專長脫隊被徵召當上 11 軍軍長的醫藥兵,進而獲得情報,即使如此還是發現自己列名逃兵名單,黨衛軍 (SS) 沿路跟蹤追殺,幾經波折順利在敵後找到 Rennick, Tiger 的藏匿處,Rennick 眼見取得資訊,立刻要用最快也是最笨的方法結束任務。

直接游泳渡過萊茵河回美軍陣地!

多次順利出入敵後的地頭蛇 Tiger 拒絕游泳立刻遭到長官 Rennick 槍殺,比較沒經驗的 Happy 聽從命令。自己投降來延滯時間讓 Rennick 順利逃走,河岸這邊投降的 Happy 露出滿意的詭笑自以為完成任務時,對岸的這邊美軍有人比較感性,想起了 「那個醫學院學生」幫了大忙。

達成任務的 Rennick 卻冷冷的回應,完全任務才是重點,Tiger ? Happy ? 只是死了一個代號、一個德軍俘虜、一個賣國賊而已根本不足惜!

這部片最大功臣醫學院學生 Happy 究竟是叛國賊 ? 還是功臣 ?

Happy 是否遭德軍槍斃?並沒有交代。這樣的結果?留給觀眾想像討論的空間。

因此《血戰萊茵河》也入選了 1952 年 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現在來看這部片最突出之處在於:全片就在不需要重新布置的德國戰場上拍攝,在稍稍冒煙的廢墟建築裡運鏡,現場臨場感算是戰爭片裡數一數二的,美系導演拍不出來的! 美國演員卡司普通,有演過《彗星美人》的 Gary Merrill,演過《大路》的 Richard Basehart,飾演 Tiger 是我之前介紹過有東線戰場經驗的德國演員 Hans Christian Blech (1915~1993) ,他在這部片演技突出從此被美國影壇盯上,後來的《最長的一日》,《坦克大決戰》都找他參加演出。

戲份最重的男主角 "Happy" Oskar Werner (1922~1984) 是真正的德裔演員當時僅 29 歲,25 年後 1976 年他又出現在《海上驚魂三十天》(Voyage to the Damned) 裡和 Faye Dunaway 合演一對必須逃離德國的猶太裔夫妻。

片中有一個飾演勾引 Happy 的單身女子 Hildegard Knef (1925~2002) 是 20 世紀德國相當有份量的女演員兼歌星兼作家,Hildegard Knef 私底下是 Marlene Dietrich 的好友,不過二戰時期留在德國境內,1946 年因為兇手就在你身邊》(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一片成名,David Selzneck 提出條件要和她簽下長約,不過條件之一是要她取藝名 Gilda Christian 並對外宣稱為奧地利人,Hildegard Knef 斷然拒絕留在歐洲發展,她是當時戰後德國第一個在銀幕上全裸演出的女星引來德國天主教徒的撻伐,遭撻伐的時間就是演出這部片的 1951 年。

後來 Hildegard Knef 在電影界的份量和成績只能算平平,1966 年她在《決死突擊隊》裡那一場德國宴會裡只有玩票性質的露臉沒有對白,不過她在歌唱方面的成績可是德國戰後最頂尖的,唱腔類似小雲雀 Edith Piaf,有人稱她為 The Edith Piaf of Germany

Hildegard 特殊的中性嗓音成為德國戰後最重要的女歌星,2002 年去世時德國隨即發行郵票紀念 Hildegard Knef。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The Detail Dirty Dozen


上次五大突擊隊電影提到《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 這部電影,我拿出 2009 年在香港買的 DVD 重看了一次發現裡面的細節其實也不少,他們出發前長官 Lee Marvin 把任務編成口訣要大家背誦,Charles Bronson 回問「任務結束後下一動要怎麼辦?」 Lee Marvin 回答「我們就拼命往海邊跑」

重新看了一次我才發現,原來這個虛擬故事是假設發生在諾曼第登陸戰的前一天,美軍派人去襲擊法國北海岸某城堡改成的德軍將領行館,Lee Marvin 的任務就是要取這些德軍高級軍官的命以排除障礙,全片沒有提到「諾曼第」三個字,高層也不想讓隊員知道,我發現關鍵細節在 Lee Marvin, Charles Bronson 走進行館對方送上簽名簿,會說幾句德語的老查根本不會簽名,他刻意碰觸鋼筆墨汁把簽名簿弄髒,而關鍵在簽名簿上寫著 ......... 1944 年 6 月 5 日。


Lee Marvin 到軍事監獄裡挑了 12 個重犯訓練後執行任務,但是 6 月 5 日卻有 14 個人出任務,咦~ 12 + 1 = 13 那第 14 個是誰?我發現 Lee Marvin 的訓練助手 Richard Jaeckel (上圖) 飾演的 Bowren 也一起出任務,長得一副大眾臉的 Bowren 戲份不少還成為最後三名生還者之一,這樣的劇本攪亂了很多人對這部片的記憶組合。

1960 年代德國還很低調,名導 Robert Aldrich 在《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 把德軍拍成沒有聲音的三流軍隊,所以這部片不值得嚴肅檢驗,把它視為娛樂片比較恰當。


我把這 12 個人按照戲份分為三等級

A  - Charles Bronson, John Cassavetes, Donald Sutherland, Terry Savaras
B  - Jim Brown, Clint Walker,
C  - Others

A 等級 4 人都算是知名演員,在經紀人的努力下當然要被塑造出明顯性格分到夠多的戲,B 等級裡黑人 Jim Brown 是因傷提前退休的美式足球員,演出之後次年又被《鐵拉瑪九壯士》看上,Clint Walker 則是全隊體型最高大突出的一員,兩人也獲得足夠橋段塑造出個性。C 級 6 人就外型和戲分都不突出了,不過裡面有一個 Trini Lopez 是劇本裡最早逝戲分最少的一人,不過他後來卻成為知名拉丁歌星!至今仍在世,聽一下他唱的名曲 La Bamba

除了 Lee Marvin + Dirty Dozen 之外,這部片卡司相當堅強,Dirty Dozen 之外的知名演員還有 Ernest Borgnine, Robert Ryan, George Kennedy, Robert Webber, Ralph Meeker 等人,Ernest Borgnine 回憶錄提到這部片是 1966 年夏天在英國拍攝,由於天氣比美國寒冷因此允許在拍片時喝酒,原本只是算是二三流演員的 Lee Marvin 遇到事業轉戾點在 1966 年初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趁機狂喝,私下失態說了很多帶有深厚種族歧視的言語,在 Dirty Dozen 之間造成某些間隙,這些演員很多人都實際參加了二次大戰,很容易入戲,因此拍這部片成了他美好的回憶之一。

我今天看完整理了一下 The Dirty Dozen 名單,以及他們突擊德軍行館扮演的角色。


特徵片中名字突擊行動結局
Lee MarvinReisman生還
Richard Jaeckel金髮Bowren車邊支援,倒汽油負傷,生還
Charles Bronson會講德語Wladislaw生還
Donald SutherlandPinkley司機留守遭槍殺(2)
John Cassavetes義大利裔Franko開車逃出後遭狙擊(11)
Terry Savaras光頭Maddott叛變遭 Jefferson 所殺(3)
Jim Brown黑人Jefferson炸堡任務完成逃出遭槍殺(5)
Clint Walker最壯的一人Posey對外機槍及信號彈(8*)
Al Mancini小鬍子Bravos對外機槍手,德軍機槍所殺(7)
Tom BusbyVladek管理俘虜, 被狙擊手射中眉心(4)
Ben Carruthers義裔大眼睛Gilpin接替Jiminez任務爬上屋頂炸電塔(6*)
Stuart CooperLever高點機槍手搭船逃出遭槍殺(9)
Colin Maitland黑髮Sawyer高點機槍手搭船逃出遭槍殺(10)
Trini Lopez墨西哥裔Jiminez跳傘死亡未參加(1)
括號內指死亡的順序, 有星號的是沒有鏡頭特寫但可以推演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五大突擊隊電影



我一直記得有部電影叫做《鐵拉瑪九壯士》(The Heroes of Telemark) 在 80 年代重新上映時,他用了一個廣告詞叫做:

本片與野雁突擊隊,決死突擊隊,六壯士,血染黑太陽...並列五大戰爭突擊隊電影。

上一篇提到英雄電影,要找這些題材,位於歐陸一度獨力對抗納粹的英國可是遙遙領先 1941 年底才參戰的美國,1961 年英國首先拍了二次大戰突襲希臘海峽德軍巨砲的故事改編的《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演員有 Gregory Peck, David Niven, Anthony Quinn, Anthony Quayle, Stanley Baker, Richard Harris 等,附帶說明一下,在 1961 年的時空背景,各國仍保存許多二次大戰使用武器,不管是服役或已退役武器,都可以支援拍攝,。

鐵拉瑪九壯士》(The Heroes of Telemark) 則是英國在 1965 年拍攝以英軍突襲德軍在挪威重水炸彈基地的真實故事拍攝,演員卡司差了一點,比較有名就 Kirk Douglas, Michael Redgrave, Richard Harris (又來了) 三人。

接下來美國風味最濃的是 1967 年 MGM 拍的《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顧名思義有 12 個人加上負責訓練的 Lee Marvin 共 13 人(答案是 14 人 !),這是一部虛擬劇情改編,根據英美訓練重刑犯後用來突襲德軍將領渡假城堡的虛擬故事拍攝,拍攝地點也是選擇英國,演員陣容相當堅強有 Lee Marvin, Robert Ryan, Ernest Borgnine, Charles Bronson, Terry Savaras, Donald Sutherland, Robert Webber, George Kennedy, Clint Walker, John Cassavetes 等等。

1968 年英國拍了以剛果內戰為背景的《血染黑太陽》(The Mercenaries, Dark of The Sun),這部我沒看過!沒有相關資料,演員陣容也只有 Rod Taylor 知名度較高。

隔了十年 1978 年英國又拍了一部以非洲羅德西亞內戰為題材的《野雁突擊隊》(The Wild Geese) 在台灣獲得了很好的票房,我曾經去戲院看過,結局非常戲劇化!演員有 Richard Burton, Stewart Granger, Roger Moore, Richard Harris (他第三次出現 !)

到了 80 年代以後由於二次大戰機械設備資源保存不易,大型武器如飛機、坦克、運輸車、重機槍不是被拆解就是變廢鐵了,要設備沒設備,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動畫特效技術還沒出現,在這個空檔年代,以二次大戰各知名戰役為主題的英雄主義電影漸漸被警匪片的題材所取代了。

The Guns of Navarone 六壯士- 1961

The Heroes of Telemark 鐵拉瑪九壯士 - 1965

The Dirty Dozen 決死突擊隊 - 1967

The Mercendries (Dark of The Sun) 血染黑太陽 - 1968

The Wild Geese 野雁突擊隊 - 1978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砂礫中的璞玉 - 1959 年義大利片 Kapò

前幾天到光華商場臨時起意到三樓閒逛,買了幾片 DVD,其中一片廉價品 1959 年的義大利片 Kapò 從未在台灣上映,片名中文翻譯為《蓋世太保》明顯是錯誤,這部片在中國網站上被翻譯為《零点地带》。

德國海法大學教授 Yvonne Kozlocsky Colan 指出,實際上 Kapò 原文 Kameradschaftspolizei 是指集中營裡一種叫做「囚監」身分的人,從法律觀點來看「囚監」本身也受納粹迫害成為囚犯,這些人在志願或非志願情況下當上「囚監」,優點是有獨立房間,免重役,義務是必須協助監督集中營內部雜務,以節省納粹人力。

我這幾年的心得是:歐洲拍的二戰片品質要高於美國,美國片十之八九難以逃脫好萊塢式英雄主義巢臼,反倒是歐洲這個戰爭發生地的劇本比較能跳脫英雄主義切入故事重點,尤其托中國的盜錄業者幫忙,冷戰時期台灣從不接觸的東歐片也開始在市面上出現了,這一塊處女地是有待發掘的寶藏。

Kapò 是一部敘述二次大戰女集中營的電影,第一件事讓我們學到除了戴大衛之星的猶太人集中營之外,還有一種戴黑三角的政治犯集中營,這種犯人不會被送進毒氣室,但是三教九流成分極度複雜可想而知,在內部需要鬥爭才能存活。

Edith 是一個 16 歲出身巴黎富有家庭的猶太少女,集中營醫生幫她變造身分以逃避死亡,她的身分變成了法國政治犯 Nicollete 再被送到波蘭境內的政治犯集中營,這裡有出身上層社會的法國貴婦 Teresa,還有來自不同階層的波蘭、德國、俄羅斯婦女,共同點是要主動、要強勢、要踩別人才能存活,Nicollette 原本是集中營裡年紀最小、個子最小的少女,某一天她學到只要敢獻出自己的初夜權,就能比同儕得到更多,她用這招直到當上了小有權力的 Kapò,相反的,想當 Kapò 改善生活的 Teresa 卻礙於羞恥心無法如願,只好以自殺來逃避痛苦。

某天,來自東邊的蘇俄紅軍俘虜被送到這個集中營,冷漠的 Nicollette 迷上了紅軍裡最熱心的 Sascha,這時已接近戰爭末期,能聽到遠方炮聲的女集中營也耳語說:紅軍快接近了,德軍會對整個集中營進行滅口。Sascha 坦白告訴 Nicollette 蘇俄戰俘正籌備逃亡計畫,原先對逃亡後的生活充滿希望的 Nicollette 漸漸查覺 Sascha 同儕的算盤是:

「必須由具有 Kapò 身分的 Nicollette 來完成關鍵步驟以成就逃亡計畫」

而這個關鍵步驟十之八九會遭擊斃,如果妳不去做?整個集中營就等著 24 小時後遭滅絕,幾千雙眼睛巴望著,口口聲聲說愛妳的 Sascha 只能沉默以對,萬念俱灰的16 歲的少女 Nicollette 只好狠下心去切斷集中營電源也付出自己的生命,這部片沒有英雄人物,但是對人性尤其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描述可說是淋漓盡致。

猶太裔的義大利導演 Gillo Pontecorvo (1919~2006) 在 1938 年因為墨索里尼的反猶主義而逃亡法國,在巴黎左派的沙龍裡他結識了 Picasso, Stravinsky 等人以及許多站在西班牙內戰左派的朋友,如此環境影響了 Gillo 的思想。

1940 年巴黎失陷,Gillo 並未逃往美國或英國,他加入共產黨返回義大利參加米蘭地區的游擊隊,戰後他直到 50 年代才有機會初執導筒,可以定義他的派別不同於二戰時和政府站同一邊的 Roberto Rossellini, Federico Fellini, Aldo Fabrizi 等人。

這部 1959 年的 Kapò 就是他第一部引起注意的大作,獲得了 1959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有趣的是與巴黎關係密切的 Gillo Pontecorvo 在這部片裡動用的大多非義大利的資源,女主角 Susan Strasberg (1938~1999) 是鼎鼎大名的烏克蘭裔美國籍好萊塢戲劇大師 Lee Strasberg 之女,也是 Marilyn Monroe 生前的密友,飾演 Teresa 的女配角以及演紅軍 Sascha 的都是法國人,尤其前者是演過《廣島之戀》直到近年還在演出的法國影壇長青樹 Emmanuelle Riva

Gillo Pontecorvo 後來拍了一部知名度更高的代表作是 1966 年的《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敘述 50 年代法國北非殖民地-足球英雄席丹祖國阿爾及利亞反抗殖民的游擊戰,了解 Gillo Pontecorvo 的背景故事之後,就不意外他會這麼擅長拍這種題材的劇本了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二次大戰電影 (持續收集中)


在台灣對二次大戰的印象過分著重在中、美兩國對日的戰事,然而詳細讀過 20 世紀歷史以及看過最近一年國家地理頻道和 Discovery 播出的《二次大戰啟示錄》、《二戰全彩實錄》之後,才能體會歐洲戰場尤其東線戰場才是二戰的主戰場,而且從一次大戰後簽下貪得無厭的凡爾賽合約就種下了二次大戰的遠因,要了解二戰的原因,研讀 1919~1939 年之間的歐洲大陸故事是一年都不可間斷的。

過去國民黨課本絕口不提蘇俄扮演的重要地位,相反的,厚顏的捧高自己的重要性,另外,美國的角色雖然重要,事實是只打了下半場,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前,當希特勒幾乎拿下整個歐洲前夕,38~41 年底的美國仍然採取避戰政策,1939 年當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都已經對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宣戰之後,當加拿大海軍必須出海護航時,美國紐約市的麥迪遜廣場還租借給德裔移民舉行擁護希特勒的大會。

如果還原歷史,把二次大戰重心集中到歐洲這個的主戰場,依照發生地點編列:、《》

# : 非英語系電影
* : 英國電影

加拿大 (1):魔影襲人來(49th Parallel)*

英國 (24):
不列顛空戰(Battle of Britain)*、《海外特派員(Foreign Correspondent)、《倫敦之鷹(La battaglia d'Inghilterra)、《烈日長紅》#、《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星之路(The Way to The Stars)*、《忠勇之家(Mrs Miniver)*、《效忠祖國(In Which We Serve)*、《最後突擊(The Way Ahead)*、《英烈的歲月(Memphis Belle)、《六月六日斷腸時(D-Day the Sixth of June)、《生死攸關(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漢諾瓦街(Hanover Street)*、《戰鬥銀翼(The War Lover)、《雙重間諜網(Triple Cross)*、《神鷹敢死隊》*、《情鎖(The Key)*、《海陸空大逃亡(The McKenzie Break)*、《納粹暴行錄》*、《A Yank in the R.A.F.》、《恐怖部門(Ministry of Fear)、《冷眼(Eye of the Needle)、《特務風雲(The Good Shepherd)、《逃出柯提茲(Colditz)

德國 (38):帝國毀滅(Der Untergang)#、《帝國大審判(Sophie Scholl) #、《戰地軍魂(Stalag 17)、《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血戰萊茵河(Decision Before Dawn)、《烽火孿生淚(De Tweeling) #、《雷瑪根鐵橋(The Bridge at Remagen)、《錫鼓(Die Blechtrommel)#、《今生情與恨(Mother Night)、《特快車大逃亡(Von Ryan's Express)、《血染雪山堡(Where Eagles Dare)、《刺殺希特勒(Man Hunt)、《突擊魔鬼嶺(Hell is for Heroes)、《偽鈔風暴(Die Falscher)#、《哈特戰爭(Hart's War)、《地下集中營》、《鐵蹄壯士魂》、《爆破死亡谷》、《戰略大作戰》、《華爾奇麗雅》、《柏林豔史(A Foreign Affair)、《希特勒傳》、《最後戰地》#、《英雄教育》#、《白玫瑰》#、《搖擺狂潮(Swing Kids)、《納粹製造》#、《納粹大獵殺(Conspiracy)、《戰鼓平息(When Trumpets Fade)、《柏林地下情》#、《Bent》、《The Search》、《血路(Desperate Journey)、《The Mortal Storm》、《Europa Europa》#、《鐵十字勳章續集(Steiner - Das Eiserne Kreuz)、《竊聽風暴》#、《海上驚魂30天》(Voyage to The Damned)

挪威 (6):魔鬼兵團(The Devil's Brigade)、《鐵拉瑪九壯士(The Heroes of Telemark)、《六三三轟炸大隊(633 Squadron)、《自由之火(Edge of Darkness)、《Commandos Strike at Dawn》、《Max Manus: Man of War》#

芬蘭 (1) : 戰場上的小人球(Äideistä parhain) #

荷比盧 (11):安妮的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烽火孿生淚(De Tweeling)#、《坦克大決戰(The Battle of Bulge)、《戰場(Battleground)、《馬梅爾第戰役》、《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黑皮書》(Zwartboek)、《戰時冬天(Oorlogswinter) #、《基堡八勇士(Castle Keep)、《攻擊(Attack)、《Dalle Ardenne all'inferno》#

法國 (25):搶救雷恩大兵》、《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最長的一日續集》、《將軍之夜》*、《禁忌的遊戲》#、《大勝利》、《死亡任務(Mission to Death)、《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吾土吾民(The Land is Mine)、《影子軍團》#、《軍中舞王(Kings Go Forth)、《巴黎戰火(Is Paris Burning ?)、《馬賽之路》、《The Cross of Lorraine》、《超級女特工》#、《亂世啟示錄》#、《惡棍特工》、《戰火赤子心(A Midnight Clear)、《伴奏者》#、《敦克爾克大撤退(Dunkirk)*、《戰地有心人》、《影子部隊》#、《末班車》#、《最後一班地鐵》#

義大利 (13):美麗人生》#、《羅馬不設防城市》#、《巴頓將軍(The Patton)、《諜網忠鴿(The Pigeon That Took Rome)、《異想天開大逃亡(What Did You do in The War, Daddy)、《秘密大戰爭(The Secret of Santa Vittoria)、《鐵血軍營(The Big Red One)、《登陸安奇奧(Anzio)、《百戰榮歸(To Hell and Back)、《溫馨人生(Tea with Mussolini)、《The Fallen》、《諜海浮屍(The Man Who Never Was)

瑞士 (1) : 秘密武器(Sherlock Holmes and the Secret Weapon)

奧地利 (1) : 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葡萄牙 (1):海狼突擊隊(The Sea Wolves)

希臘 (2):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逃往雅典娜(Escape to Athena)

波蘭 (14):戰地琴人》、《華沙一條街》#、《穿條紋衣的男孩》、《魔鬼集中營》、《生死之間》、《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聖戰家園(Defiance)、《愛在波蘭戰火時》#、《善意的謊言(Jakob the Liar)、《冷眼殺機(The Grey Zone)、《Kapo》#、《戰地詩篇(The Poet)、《Train of Life》#、《A Gereration》#

捷克 (5):烈日長紅(Dark Blue World)#、《拂曉攻擊(Operation Daybreak)、《劊子手(Hangmen Also Die)、《意外情人(Zelary)、《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 The King of England)#

匈牙利 (2):The Aryan Couple》、《街角的商店

羅馬尼亞 (1) :
第三朵玫瑰

阿爾巴尼亞 (1):
他們也在戰鬥》#

南斯拉夫 (3):
六壯士續集(Force 10 from Navarone)、《第五縱隊(Sutjesta)、《The Battle Of Neretva

蘇俄 (10):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鐵十字勛章(Cross of Iron)、《戰地情鴛》、《光榮的日子》、《A Time to Die》、《The Misfit Brigade》、《史達林格勒保衛戰》#、《Idi i smotri》#、《自由之路(The Way Back)、《鋤奸記(Poyedinok)#

北非 (15):北非諜影(Casablanca)、《巴頓將軍(Patton)、《沙漠之狐(The Desert Fox)、《沙漠之鼠(The Desert Rats)、《開羅諜報戰(Five Graves to Cairo)、《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浴血狂沙(Tobruk)、《馬爾他攻防戰(Malta Story)*、《撒哈拉沙漠(Sahara)、《光榮歲月(Days of Glory)、《大侵略(Play Dirty)、《大兵喬的故事》、《Bitter Victory》、《百萬雄獅(The Young Lions)、《突襲隆美爾(Raid on Rommel)

中東 (1):阿拉伯行動(Action in Arabia)

南亞戰場 (5):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Never So Few》、《反攻緬甸(Objective, Burma !)、《飛虎隊(Flying Tigers)、《烽火浮生(King Rat)

中國(4) : 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and Death)、《拉貝日記》(John Rabe)

菲律賓 (5):
巴坦戰役(Bataan)、《麥克阿瑟傳》、《敢死部隊(Too Late The Hero)、《菲律賓浴血記》、《搶救前線

太平洋戰場 (24):
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珍珠港》、《艦隊殲倭記(Task Force)、《中途島(Midway)、《東京上空30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海上追逐戰(The Sea Chase)、《硫磺島浴血戰(Sands of Iwo Jima)、《虎虎虎(Tora Tora Tora)、《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復活島(Wake Island)、《血戰橋頭堡(Beachhead)、《羅伯先生(Mister Roberts)、《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血戰中途島(The Naked and the Dead)、《珊瑚海殲滅戰(Battle of The Coral Sea)、《海上長城(In Harm's Way)、《決鬥太平洋(Hell in The Pacific)、《蛙人攻防戰(The Frogmen)、《獵風行動(Windtalkers)、《魚雷艇109(PT 109)、《火海浴血戰(Halls of Montezuma)、《Battle Cry》、《太平洋生死戰(Between Heaven and Hell)

潛艇戰 (9):從海底出擊(Das Boot) #、《獵殺 U-571(U-571)、《海底喋血戰(The Enemy Below)、《潛艇密航大作戰(Destination Tokyo)、《驚爆紅色十月(Crash Dive)、《諜海雙雄(Morituri)、《巡弋艦艇(Torpedo Run)、《俾斯麥艦殲滅戰(Sink The Bismarck !)、《太平洋潛艇戰(Run Silent Run Deep)

美國本土 (3) : 海角擒兇(Saboteur)、《來看天堂(Come See the Paradise)、《葛倫米勒傳(The Glenn Miller Story)


接下來還會整理一次大戰電影 ~~~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惡魔島 -- 1973

法屬圭亞那(French Guiana)是 1763 年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在南美洲佔領的屬地,這裡前有大西洋後有亞馬遜原始森林形成天然屏障。法國自 1852 年開始將國內的重刑犯送到這片痲瘋病盛行的瘴癘溼熱叢林地服刑,直到 1951 年為止,有 70000 名被法國刪除公民權的重刑犯曾經在這裡服刑。


胸口有蝴蝶刺青,在黑社會綽號就叫做 Papillon 的Henri Charrière (1906~1973) 是這 70000人其中之一,1969 年他以 1932~1945 年間在圭亞那 (French Guiana) 的逃獄經驗寫成一本傳記小說 Papillon 在法國成為暢銷書,故事敘述法國經濟大蕭條的 1931 這年 Henri Charrière 因殺害一名老鴇被判終生監禁,並送往前述的圭亞那監獄服刑,

1933 年底 Henri Charrière 夥同 Joanes Clousiot, Andre Maturette 兩人沿海岸線向西逃入英屬殖民地痲瘋病盛行的 Trinidad,獲得痲瘋病人提供獨木舟相助後繼續西行,過委內瑞拉海岸不入最後抵達哥倫比亞的 Riohacha,如果翻開南美洲地圖查看一下,Henri 一行人這段逃亡歷程至少有 1000 公里遠,他逃到哥倫比亞 La Guajira 原住民區娶了採珍珠的海女為妻定居在原始漁村裡,不到一年他遭到白人修女的檢舉,遭逮捕後先囚禁在哥倫比亞境內的 Santa Marta 再遣返圭亞那,Henri 首次被判單獨拘禁兩年。

1939 年 Henri Charrière 再次越獄失敗被判單獨監禁 8 年,在當時經驗判斷,這種刑罰已確定必死無疑了,服刑前 Henri 意外救了一位即將溺斃的少女獲得減刑,接下來 1940 年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當權者無力南顧,獄方法籍人員決定歸順親納粹的維琪政府 (Vichy Regime),越獄者一律判處死刑,Henri Charrière 決定假冒精神病患以求自保,1942 年他再次越獄失敗,也因此未遭處死,而是被送去「治療」,去哪裡「治療」呢?去整個圭亞那最令人聞之喪膽,公認無法活著出來的「惡魔島」 Devil's island - 圭亞那外海鯊魚包圍的千呎懸崖島 Île du Diable


1944 年 Henri Charrière 進行最後一次越獄行動以麻袋裝椰子殼為舟,觀察潮汐後順著洋流漂出「惡魔島」流出法屬圭亞那勢力之外,再獲得一個中國人張先生協助逃入委內瑞拉境內,二次大戰期間委內瑞拉立場傾向英美同盟,雖然將 Henri Charrière 囚禁一年不過拒絕將 Henri 交還給親納粹的法屬圭亞那,1945 年委內瑞拉政府慶祝二次大戰結束將他特赦,更讓 Henri Charrière 取得委國公民證就地定居娶妻生子。














1971 年美國名導演 Franklin Schaffner 剛拍完《巴頓將軍》後隨即看上 Heri Charrière 這部小說的劇本想把它翻拍成電影,聯美公司投資的《惡魔島》(Papillon) 找來 1972 年以《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 晉升全美第一高薪男星的 Steve McQueen 擔任第一男主角,並且聘請當事人 Henri Charrière 擔任顧問,百分之八十都依照原劇本在西班牙以及牙買加拍攝,成功的把法國、西班牙殖民地的色彩表達出來。

唯獨為了增加戲劇性,把 Henri 逃亡夥伴之一的 Clousiot 改成高知名度卻個性軟弱的經濟罪犯
















Louis Dega (由 Dustin Hoffman 飾演),實際上1890年生的 Louis Dega 比 Henri Charrière 大了16歲,是 1930 年法國經濟崩潰時以偽造債券聞名全法國的經濟犯,法國官員恨之入骨,受刑者則認定他有未曝光的財庫,想從他身上撈些好處,1944年已經 54 歲的 Louis Dega 和 Henri 熟識但是從未參與逃亡,導演目的是拿他和 Henri Charrière 個性作強烈對比以增加戲劇效果。最後一幕 1944 年 Henri Charrière 跳懸崖逃亡,曾經富可敵國的 Louis Dega 卻不願冒險,在 Devil's island 上養豬種菜安度晚年。


這部片為了趕 1973 年耶誕節假期在美國上映,被批評拍攝草率,刪除太多細節, Franklin Schaffner + Steve McQueen 的天王組合表現稍顯鬆散,在美國的票房也不如預期。

1974 年《惡魔島》(Papillon) 在台灣以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卻大受歡迎,我 1980 年代透過錄影帶首次看到,一股令人窒息的氣氛貫穿全場,不像《刺激1995》、《第三集中營》、《戰地軍魂》還能苦中作樂穿插些輕鬆的主題,沒有!沒有!完全沒有!高壓肅殺的氣氛之下,老大哥無限的權力搭配殘酷的刑罰,一絲絲同情都沒有。

氣氛最輕鬆的一段是看到 Steve McQueen 歷境千辛萬苦逃到原住民區娶妻定居,他覺得生活苦悶想經由白人修女返回文明世界,沒想到卻遭修女告密重入大牢,看到這幕觀眾求生的意志也瞬間「崩潰」了!「能讓觀眾感同身受」應該是這部片在愈高壓集權的國家愈受歡迎的原因吧。


其他文章:電影《惡魔島》導讀


後記 : 今天 (2010.10.19) 收到 Amazon 寄來的單件小包裹,原來是 Jerry Goldsmith 作曲的《惡魔島》(Papillon) 的電影原聲帶,我查看了一下是 Made in France 在 2002 年重新發行的版本,這幾年來我在台灣找不到這片 Soundtrack,甚至前幾年 Amazon 也宣佈缺貨,趁著最近美元貶值時進行 Amazon 美元採購,這片 CD 又再次在 Amazon 目錄上出現了!今天 Amazon 把這片 CD 當作第一梯次寄來,回家後迫不及待拿來試聽:

這片 CD 錄音效果極佳,如所預期的摘錄了 14 首電影裡的配樂,包括了主題曲 Theme from Papillon 輕快的 Catching butterflies, 還有 Steve McQueen 第一次逃亡成功搭配的 Freedom 這首。

不過最讓人驚豔的是第 15 首的 Bonus 曲 : 將 Theme of Papillon 配上歌詞後由法國女歌星 Nicoletta 主唱的 Toi qui regarde la mer,Silva 公司後來重新灌錄的版本基於版權問題不能收錄這一首的!因此這麼多年來我只想買最原始的 Universal 版本。

不曉得為什麼,聽到這首時真是感動!或許是我尋找這部電影的 DVD, CD 找超過 10 年了,這麼多年來的努力總算有了收穫!

主唱 : 法國女歌星 Nicoletta

試聽一下這首吧:
Toi qui regarde la mer - Nicoletta


PAPILLON aka TOI QUI REGARDE LA MER
(Free As The Wind)


Yesterday's world is a dream like a river
that runs through my mind
Made of fields and the white pebbled stream
that I knew as a child
Butterfly wings in the sun
taught me all that I needed to see
For they sang sang to my heart
oh look at me look at me
Free as the wind free as the wind
that is the way you should be.
Love was the dream of my life
And I gave it the best I knew how
So it always brings tears to my eyes
when I think of it now
Gone like the butterfly days
And the boy that I once used to be
But my heart still hears a voice
Telling me look , look and you will see


There's no regret that I feel
For the bitter sweet taste of it all
If you love there's a chance you may fly
If you fall, well you fall


Rather the butterfly life
To have lived for a day and been free


For my heart still hears a voice
Telling me look and you will see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惡魔島 Papillon Youtube



惡魔島》(Papillon) 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而且已經取得 DVD 遲早會作介紹,我只是覺得整個台灣只有拼經濟一事,對其他都有失憶症,船過水無痕,或許台灣喜歡向前看,很鄙視念舊作紀錄的人,近年發現我找台灣的電視史卻是對岸在用心做紀錄,那 100 年後對岸也會幫台灣發聲,由他們來做史誌。

這部 1974 年全台最賣座震撼人心的電影,30 年後,除了幾個網友之外,沒有人記得而且找不到,我這個沒躬逢其盛的無聊晚輩在 DVD 租售店、法雅客、百視達以及光華商場找了十幾年也從未看過,甚至沒有人聽過,最後靠朋友在香港買到,慚愧!

非常喜歡 Papillon 的配樂以及這個 Youtube,連接起來做紀念,並為我為《惡魔島》寫的介紹文暖身。



參考 :
《惡魔島》1973 影評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大幻影 -- 1937

如果要接觸歐洲電影的話,二戰前後 30~40 年代幾位大師的寫實作品應該會比 60~80 年代的「藝術電影」更容易接受,例如德國籍的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1892~1947)、法國的尚雷諾 (Jean Renoir, 1894~1979)。或許可以再加上俄國的艾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1898~1948) 。

1930 年之前電影並非美國獨門的強項,除了上面這些人,別忘了名導演 Alfred Hitchcock, Billy Wilder, Fritz Lang, Erich Pommer,  Otto Preminger,  Josef von Sternberg, Anatole Litvak 還有 Miklos Rozsa, Franz Waxman, Max Steiner, Erich Korngold 等幾位配樂大師也都是原籍歐洲各國的電影人才,1930 年代有聲電影出現,加上納粹的威脅讓歐洲專業人才大舉移民美國,二戰後的歐洲電影元氣大傷,也讓美國崛起成為電影大國而且直到今天。

1937 年法正值國政情不穩時期,曾經參與一次大戰的導演 Jean Renoir 做了最有名的反戰作品《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當時希特勒已經上台三年,實行排猶條款兩年,因為歷史因素使得法國人對英國人的提防程度要超過德國人,因此這部片劇情加入了法國人 Pierre Fresnay 和德國人 Erich von Stroheim 幾乎神話的君子之交,歷經一次世界大戰的 Jean Renoir 如此拍攝有倡導法德兩國和平之意,藉此向納粹政府示好。

(L) Pierre Fresnay, (R) Erich von Stroheim

敘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三位被德軍俘虜的法國空軍軍官被拘禁在德國境內 12 世紀建的古堡裡,出身貴族的法國飛行員軍官 Pierre Fresnay 堅持騎士風範不願逃亡,剛好遇上了因重傷轉任行政職的德國飛行軍官 Erich von Stroheim,兩人職位相等觀念雷同,名曰囚禁不如說是用古堡招待戰俘。但是出身平民的無神論者 Jean Gabin 和猶太裔的 Rosenthal 就不吃這套了,雖然德國遵守日內瓦公約對待戰俘,兩人還是想越獄,歷經多次失敗後還是逃出古堡,Jean Gabin 逃亡過程中他愛上了一個德國寡婦,幾經掙扎後還是離開寡婦前往瑞士尋求庇護。

Marcel Dalio
飾演德國軍官的 Erich von Stroheim 就是《日落大道》裡 Gloria Swanson 的前夫兼管家,他飾演打下 20 架飛機的空軍英雄,騎士風度的 Erich von Stroheim 並以高級餐宴款待被他打下的法國資深軍官,後來他重傷無法重返戰場被派去管戰俘,他寬鬆的管裡也導致了法國人逃亡成功,和美系電影裡的德國人的醜惡形象完全不同。

飾演潛逃成功的無神論者是法國名演員 Jean Gabin (1904~1976),中譯為「尚嘉賓」,算是法國電影史上的最重要男演員,年輕時長像就像是法國版的 Burt Lancaster,我久仰他的大名,Jean Gabin 能夠在法國得到尊敬另一個原因是他二戰期間不為德國人或維琪 (Vicky) 政權效力,也不是逃到英國或美國西岸演戲,而是到北非加入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 (France Libre) 政權,Jean Gabin 以軍人身分為反共法國做準備,這次是第一次看到他演的電影。另一位飾演猶太士兵的 Rosenthal 的 Marcel Dalio (左圖) 的故事也非常有趣,他是當時法國著名的猶太裔演員,德軍入侵法國時手冊裡的「標準猶太人」就是 Dalio 的照片!所以二戰爆發時 Marcel Dalio 必須逃往美國,1942 年他曾經在著名的美國片《北非諜影》演出賭場工作人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料未及的壕溝戰算是法國歷史上最慘重的資源耗損,要看戰場上的故事推薦看《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或《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

《大幻影》這種以戰俘逃亡為主題在 1938 年算是全新的題材,因此在美國票房甚佳,甚至被羅斯福家族指名稱讚。後來好萊塢電影《戰地軍魂》、《第三集中營》片中的挖地道逃亡、處理廢土、戰俘表演、用歌聲掩蓋工具聲音、戰俘和德軍比唱軍歌....等,都可以看出一些抄襲自《大幻影》的片段,《北非諜影》導演 Michael Curtiz 更直接承認合唱馬賽曲那一段是從《大幻影》學過去的。

《大幻影》這部片戲外的故事比戲內還要精采,前面提過 Jean Renoir 拍此片有倡導法德兩國和平之意,然而德國人卻不領情,1940 年入侵法國之後戈培爾指名這片為 Cinematic Public Enemy #1,電影的原拷貝應送回柏林銷毀,德國文化部並宣稱已順利銷毀。



1945 年俄軍占領時柏林卻意外發現這部片的原拷貝並未受損!原來是德國文化部有電影愛好者偷偷保存著。不過俄軍並不了解這部片對法國人的意義,先將拷貝帶回莫斯科,經過 20 年在 1964 年將原拷貝以物資交換之名轉給法國電影圖書館 La Cinémathèque de Toulouse,不過已經死心的法國人沒想過這部片仍存在世界上!

直到 1998 年美國 Criterion Collection DVD 公司和法國電影圖書館合作,美國人詳細整理後才發現《大幻影》的原拷貝仍存在圖書館的角落裡!不過導演 Jean Renoir 來不及聽到這個好消息已經在 1979 年去世,這部黑白片稍做整理後 1999 年在美國戲院重新上演,也讓《大幻影》這部片在我這類影迷的心中蒙上一股神秘面紗。例如 Madonna 看過之後就表示她是這部片的影迷,並在個人攝影集裡模仿女主角 Dita Parlo (1908~1971) 的髮型。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戰地軍魂 --- 1953

上一篇《日落大道》提到 William Holden (中文翻譯為 : 威廉荷頓 ) (1918~1981) 覺得欲罷不能,我到現在還稍稍有印象,他曾經在 1964 年曾經來台參加亞太影展,甚至只差一班機就趕上台中的神岡空難葬身在台灣這個陌生地。

小時候第一次看他演出是從電視上看他演的《桂河大橋》,接著沒多久就從報上看到他的死訊,過不到 15 天又發生 Natalia Wood (1938~1981) 意外身亡的消息,兩人的死因都和「喝酒」脫離不了關係,從第三者的回憶錄看得出來 William Holden 和 Lee Marvin 都算是沒有一天不能不喝酒的深度酒鬼。

他 1950 年主演 Billy Wilder 前一部執導的《日落大道》(Sunset Blvd) 就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在一片看好聲中卻未得獎,接下來 Billy Wilder 繼續找他合作演出舞台劇改編的《戰地軍魂》(Stalag 17),裡面的男主角是一個在德軍集中營裡不想逃亡只想賺錢的爭議性角色 Sefton,導演 Billy Wilder 心裡的另外兩個候選人 Kirk Douglas, Charlton Heston 考慮後男主角明顯的投機特性都謝絕演出,William Holden 看過劇本後決定接手,結果第二年總算為他拿下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偏偏頒獎前 Holden 聽到自己妻子說:外面傳言讓他得獎只是為了補償《日落大道》時的落選,這個流言使得 William Holden 以《戰地軍魂》(Stalag 17) 得獎時卻高興不起來。

除了《戰地軍魂》,以集中營戰俘為主題的名片還有 1941 年的《大幻影》以及 1956 年的《桂河大橋》、《大逃亡》(Von Ryan's Express)以及1963年《第三集中營》,後面四部片裡所有戰俘都是對外一條心以達成目標,唯獨《戰地軍魂》敘述戰俘裡出現了「爪耙子」將越獄計劃傳給德軍,隨遇而安而且具生意腦筋的 William Holden 享有同儕間最好的物資生活,必然也遭致了最多的懷疑。

某天新來一位飛行員 Dunbar,Dunbar 和 William Holden 飾演的 Sefton 兩人是 Boston 同鄉,兩人個性卻南轅北轍話不投機,接下來曾在法蘭克福執行秘密任務的 Dunbar 被密報給德國軍方,Sefton 瞬間成為公認的箭靶,直到有一天他發現真正的「爪耙子」用燈線以及西洋棋為工具和德軍傳消息,而間諜竟然是身兼保安官在戰俘裡人際關係甚佳的 Peter Graves!

劇本原作者是兩名曾經遭德軍俘虜的美軍,原本是一齣舞台劇,這個劇本被當時如日中天的 Billy Wilder (1906~2002) 看上,Billy Wilder 執導本片,劇本作者其中之一的 Edmund Trzcinski 還親自參加演出,這是一部以戰俘為主題的電影,從頭到尾沒有戰爭場面,不如說是這是一部以戰俘營為背景的舞台戲,看出以寫劇本出身的 Billy Wilder 的纖細心思,他編寫的劇情簡捷有力,把戰俘營裡每一個美軍的個性都交代的非常清楚,例如集中營裡有一個精神稍微失常的美軍 Joey,全片沒有一句台詞,有次同儕幫他讀家書,發現他是法學院學生,讓觀眾自己去聯想另一個故事,反而是出身較低的軍人比較能自我調適。

這部片有一個很有趣的 Trivia,片中飾演「爪耙子」的是金髮的 Peter Graves (1926~2010),當年他在電影界的名氣有限,每次片中只能演個第 4,5 號的角色,到了 1967 年他轉戰電視圈演出《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 才一戰成名,他在台灣的名氣搞不好比 William Holden 還高!實際上 Peter Graves 也不是德裔移民,他是挪威移民。

片中最重要的兩個德國演員名氣也都不小,集中營營長是是導演過名片《出埃及記》(Exodus),《大江東去》(River of No Return) 的導演 Otto Preminger,另一個戲份最重是深受導演 Ernst Lubitsch (中譯:劉別謙)欣賞的喜劇型演員 Sig Ruman。



前幾年曾經拍了一個回顧節目,半世紀之後片中只剩下三個演員還活著,一個是上述的 Peter Graves,另外兩個都不算重要的角色,實在讓人唏噓,以後我們子孫會適應看到一部電影 100% 都由百年前辭世的人演出。

參考 : Peter Graves (192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