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義大利導演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大多數人就想到他 1963 年那部難解的《八又二分之一》(8½),我最喜歡的是他 1954 年的作品《大路》(La Strada),不然 1953 年的《浪蕩子》(Vitelloni,I) 也不錯,尤其敘述青少年成長的《浪蕩子》會讓台灣觀眾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國內幾個知名導演都涉嫌抄襲拍過非常相近的故事。
實際上費里尼的作品並非都像《八又二分之一》(8½) 那麼艱澀難解,今天看的這一部是名氣較低的《白酋長》(Sceicco bianco, Lo),這部 1952 年作品是 40 年代寫劇本的 Fellini 轉任導演後的第二部作品,比起前述哲學式的《八又二分之一》,悲劇色彩的《大路》,口述日記式的《浪蕩子》,1952 年發行的《白酋長》算是一部簡單易解的喜劇片,一開始五分鐘後就進入狀況以單純有趣的劇情主導觀眾的心情起伏。

到了羅馬之後 Wanda 開小差溜到拍片場卻沒見到偶像,Wanda 在其他龍套演員的慫恿下跟著拍片團隊一起到海邊羅馬古裝戲拍攝現場,花痴影迷 Wanda 在這裡見到了偶像 Fernando,應付女影迷經驗豐富的 Fernando 引誘她一步一步入甕,這時觀眾骨子更擔心的是「被騷擾也罷了,接下來她怎麼回羅馬跟 Ivan 一起出席攸關政治前途的拜會活動?」

如果是普通人應該就報警尋人,然而愛面子的 Ivan 考量政治前途不但不報警,硬是用 Wanda 生病為由欺騙叔叔,然而宦途經驗豐富的叔叔難免心生懷疑 ......
原本好端端的渡假,就因為花痴影迷 Wanda 的臨時決定,導致她被無情的丟棄在羅馬海邊,悔不當初還萌生短意。Ivan 不但找不到老婆還可能斷送政治前途,最後,最後 ...... 是以喜劇收場,愛幻想的 Wanda 回到真實世界,這次經歷也發現她愛慕的「白酋長」Fernando 原來是一個屠夫出身,極度懼內且沒有責任感的男人,滿腦政治抱負的 Ivan 也體會到 Wanda 對他的重要性超乎自己想像,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就已經緊緊牽動觀眾的心情。


最近國片《海角七號》大獲成功,我認為其中一個因素在於這是一部有聲音的電影,想到他就會讓人哼起那首國境之南,Fellini 系列電影也因為有名氣不輸他的 Nino Rota 負責配樂,讓費里尼電影給人的影像更加明確,這部電影的主題音樂也相當知名,可以試聽一下。
最後發現一件很有趣的 Trivia,一開始這部片的男主角 Leopoldo Trieste 就讓我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查了一下 IMDb 發現他是義大利影壇的常青樹,最早以寫劇本起家,被 Fellini 邀請客串演出卻成為知名職業演員,甚至還當過導演,演過《義大利式離婚》、《教父第二集》等名片,最為人熟知的演出就是《新天堂樂園》裡的神父!

2 則留言:
這部一開始看得有一點點水土不服
心想配音怎麼沒跟到嘴型
還有剪輯瑕疵
但主要是國情不同(資質又愚鈍)
有些典故或人情世故一時間無法會意
很喜歡Wanda在船上那段有點詭異的配樂
這部片前半段一直讓我想起〈亞特蘭大號〉
白酋長的出場有夠夢幻,後面狼狽格外有力
而卡比莉亞出場從關切到分心
感覺也是很有力的絃外之音
結局很有趣
Wanda閉目夫婿Ivan卻是瞪大雙眼兩人步入教堂
整部片很戲謔又好看
(放肆在這邊打起了淺薄觀後感了~哈)
這一點 1950 年出剛改嫁給義大利人的 Ingrid Bergman 稍有解釋 : 和美國人比較起來, 義大利拍片很寫實有點隨性, 有時候發現做不到馬上修改劇本, 為什麼要寫實, 要隨性 ? 只有一句話 ~ 太窮了
Fellini 前面這幾部都算是窮光蛋電影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