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W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W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鬼子來了 - 2000


我有個中國農村戶口的朋友,他們家土地被開發區徵收分到一筆不小的補償款,因此搬到附近新蓋的大型社區購屋定居,他們入住那一天我親自登門,他在家裡陽台看著幾十個農村小孩玩著陌生的公園玩具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

要怎麼形容這些農民呢?就是很善良,但是也很愚昧。

因為工作外派,我已經在中國大陸的小縣城待了近兩年,加上曾經走遍 19 省的經驗,自認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勝過 99.9% 的台灣人,不要用不當言語汙衊他們,也不要想來個掏心掏肺的擁抱,先停下來觀察一下,上面那一句話或許太粗略,魯迅的小說以及《鬼子來了》的劇情才是我認為能最貼近中國農民的故事,絕對不是那些中國自己人都不相信的抗日神劇!

我喜歡讀近代史,1935 年起日本和國民黨政府簽下了《塘沽協定》,等於默許日本扶持的勢力在華北地區實行華北五省防共自治,衝突性低於南方各省,日本這樣的政策可以節省戰爭成本並維護日本在東北滿州國的利益,《鬼子來了》劇本談的是 1945 年發生在上述的在日本占領區~華北地區河北省唐山附近「掛甲屯」的小故事。




所以片中沒有大規模的戰鬥,只有零星的游擊戰。故事內容就是:一群農民如何處理一個突然從天而降無法溝通的日本戰俘?

以我在中國大陸與農民的交流經驗,我可以歸納出一條定律就是:如果沒有涉及切身的土地生計問題,農民必然會以最安全的方法保護自己以躲避更大的災禍!

這才是真正的人性!

而不是像抗日神劇一樣,見識不多的 40 年代農民會突然具備德國黨衛軍般的身手,慷慨的為陌生的 「國家」付出生命。

因此,善良的農民不願得罪游擊隊和日本雙方,決定將戰俘送返日本駐軍換糧,日本駐軍剛開始基於信用執行了戰俘與農民簽署的交換合約,想不到,行事粗糙的農民不像職業軍人懂得考量諸多細節,在分糧的利益下絲毫不知道這行為潛伏的危險性,就因無法祛除日軍統領一個多疑的日本軍人對農民的不信任,懷疑反遭出賣,一場酒醉宴席就因一個人的意識轉變瞬間變成了一場殘酷的殺戮。

最傷感的一幕是,日軍裡個性比較善良的野野村因為常常發糖給當地小孩,已經成為小孩心裡的 「好人」了,但是這場殺戮一發動,旁邊的人要求野野村在軍人的忠誠和小孩的友誼之間擇一時,野野村還是立刻殺了小孩對上司交代。

最反諷的是,姜文飾演的倖存者馬大三憑著千年來「殺人償命」的基本意識溜進俘虜營對日本人進行報復,卻因為戰爭結束回歸法制,馬大三反成了國民政府的戰犯而遭到處決。




這部片天生有著吸引人的劇本,導演姜文用黑白底片加上粗糙的線條學習 Fellini 式的運鏡法隱約拍出中國版《七武士》(Samurai) 的味道,從劇本來看這跟《七武士》(Samurai) 一樣是發生在農民底層的故事,相異之處在於這片主角不是英雄,而是農民,最後成了一部結局悲慘的黑色幽默片,我發現更多人把它拿來跟義大利的《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相比。

《鬼子來了》劇本裡把農民圓滑、懦弱、市儈個性刻 / 劃反諷得入木三分,例如該開始不願借糧給戰俘吃的二拔娘,見到日軍送來的糧食之後馬上誇起日軍的表現了,村裡的唱小曲的二人組在國民黨接收之後唱讚歌歌頌國民黨,但是觀眾是否記得同樣的二人組前面也唱過 “皇軍來到咱家鄉,共建大東亞共榮圈,皇軍來了救苦救難……”





我評價《鬼子來了》是近幾十年最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諷刺的是這部被學者認為最接近史實正確的定位日軍、漢奸、農民之間關係的電影卻被本國禁演!有中國學者認為劇本相當接近史實,但是裡面的日軍與小孩關係良好,善良愚昧,沒有國家意識,立場左右搖擺的農民性格跟中國廣電處目前的基調不合!



參考文章 : 《鬼子來了》為什麼被禁 ?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激起最深層感動的《怒火之花》 1940



1981 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發終身成就獎給 76 歲高齡卻始終與奧斯卡無緣的 Henry Fonda (1905~1982),他出場的配樂是台灣中學生耳熟能詳的美國民謠 Red River Valley,內行影迷聽起來是有歷史緣故的,這首民謠出現在 Henry Fonda 畢生最有名的代表作 1940 年的《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裡,有一段他拉著母親邊跳舞邊唱著這首歌,殘酷的事實是後來他必須逃亡再次離開母親和家人。

1930 年代正逢美國的大蕭條時期,和美國對照起來,蘇俄和德國的計畫經濟火熱進行中,在美國歷史上力量薄弱的共產黨此時稍稍冒出芽了,以好萊塢為例,東歐移民 Edward Robinson 為主親左派和偏右的影星正展開一場惡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John Steinback (1902~1968) 所著以最底層流民為劇本的社會紀實小說 The Grapes of Wrath (憤怒的葡萄) 選擇在 1939 年這個敏感的時間問世,這本書雖然在部份州被列為禁書,不過我查了一下資料  The Grapes of Wrath (憤怒的葡萄) 問世的第一年就賣了 40 萬本。

1939 年,同樣經由暢銷小說改編的 Gone With The Wind 電影版上映 反應熱烈,可想見各家電影老闆們必然將眼睛餘光轉向正在市場上熱賣的 The Grapes of Wrath ,接下來立刻展開一場 The Grapes of Wrath 電影拍攝權喊價戰,這次拿下版權的是福斯公司老闆 Darryl F. Zanuck。

L:Henry Fonda, R:Jane Darwell

這部片在 1939 年 10 月也就是德軍入侵波蘭後一個月開拍,各方觀察原本態度中立的美國即將捲入歐戰,立場一向支持政府的 Darryl F. Zanuck 了解在此時拍《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非常敏感,這部片的劇本就足夠扣上「替共產黨說話」的大帽子,Zanuck 考量後選擇政治立場和他自己相近的 John Ford 執導,經驗豐富的 John Ford 抓住要領只花 40 天就拍攝完成,結果立場偏右後來受海軍徵招拍攝軍事宣傳片的 John Ford 拍出來還是引起爭議,1940 年 1 月公開上映果然造成轟動。不只是在票房、影評、輿論方面的震撼,《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這部片更提升一層級成為國內 / 國際政治宣傳工具,首先是美國國內中西部以 Oklahoma 為主幾州禁止這部片拍攝,等到二次大戰後進入冷戰的 1948 年,美國國務院曾經阻撓它在西歐上映,反倒是《怒火之花》被蘇俄史達林政府直接點名特批准在莫斯科上映。

這部片力量到底有多大?可以讓各國政府在背後角力插手干涉?

我的定位是《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確實是由 John Steinback 左翼文學作品改編,卻也是美國電影裡最令人感動的一部。



劇情敘述 Oklahoma 州農民 Joad 一家人土地抵押遭查扣,隨著幕後大財團的土地兼併計劃,長遠而言 Tom Joad (Henry Fonda) 一家人已無立錐之地,加上氣候地質劣化,全家人只好收拾行囊開著老舊的 Jalopy 卡車在有限的存款下準備移居到西岸的加州去,Joad 離去後留下一片荒涼,即使不願遷徙的老祖父、妹妹的未婚夫、村裡單身的牧師 Casy (John Caradine) 共 12 人也只好跟著一起遷徙。

在 1500 英哩前往加州的過程中大多需穿越乾枯的沙漠地,高齡的祖父、祖母都不堪勞累病故,途中在 Colorado 休息時聽到從折返者帶回加州不缺工人的壞消息,原本就不想去的準妹夫不告而別留下懷孕的未婚妻,已經沒有家的 Joad 一家還是硬著頭皮前進穿越 New Mexico, Arizona 幾個沙漠州,抵達加州邊境時全家遠眺美麗富庶的迦南之地,一家人精神支柱母親 (Jane Darwell) 望著懷裡剛去世的老祖母也流下了眼淚,想不到!這只是下一段噩夢的開始!因為這片「迦南之地」跟 Oklahoma 老家一樣是屬於地主的!!

在《紅河谷》文中提到 1845 年西岸爆發了淘金熱,1869 年進而完成了美國第一條東西向的太平洋鐵路,淘金熱的附加收益就是發現了南加州這塊具有地中海型氣候的天使之地,可以生產許多中西部和東部無法種植的特殊作物尤其是水果類、稀有蔬菜以及馬鈴薯類的糧食,19 世紀末正值東岸五大湖區鋼鐵和汽車產業成形的同時,類似南方各州的大面積莊園也漸漸成型了,大莊園農產品可經由太平洋鐵路在 7 天內運回中部、東部消費。

1929 年美國股市崩盤進入 1930 年代的大蕭條時代,失業率最高時可達 30~35%,可以想像西岸的莊園營收必定隨之衰退,此時卻有無數類似 Joad 家的失業人口從各州湧進加州想要找工作,接下來悲慘的劇本閉著眼睛就可以想像了,當然!就是勞工的單日薪資遭到農莊主人壓低、壓低再壓低!(很熟悉吧!)


Tom Joad 一家人在這個時候進入加州,可想見必然成為千千萬萬遭壓迫的螞蟻之一,老人小孩也一起工作,這景象有點類似現在中國的建築民工,靠每天工資求得溫飽住在暫時的工寮裡,不知道五年十年後穩定的家在哪裡?比中國民工更不如的是 Joad 一家已經沒有老家可回了!

某次衝突之後,身為牧師的 Casey 顯現他不平的個性願意為有前科的 Tom Joad 頂罪,後來 Casey 遭誤殺激發了曾經入獄的 Tom Joad 站起來反抗地主的剝削,最後他必須再次離開!Tom 時離別時對母親說:

我就在暗處隱藏著,到處都有我,不管你往哪一邊望,都能看見我。凡是有饑餓的人為了吃飯而鬥爭的地方,都有我在場。凡是有警察打人的地方,都有我在場,你到哪裡都能看到我。

Tom 離去後留給觀眾無數的想像。。。。。

在這個冰冷的社會紀實劇本裡,母親 Jane Darwell 散發的母性是貫穿全劇的潤滑劑,她對曾經入獄的兒子不再追究不再責罵,在路上要照顧病情惡化的祖母,到達加州胡佛村 (指流民收容所) 時獨排眾議把雜糧分給更貧窮的兒童,我看到劇中收容所晚上舞會時 Tom Joad 唱著 Red River Valley 邀她跳舞 (第 39 秒開始),認為這是全片最溫馨最美的一幕,但也留下伏筆對照 Tom 必須再次離去的無情結局。


參考: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失去的週末 - 1945


失去的週末》(The Lost Weekend) 稱得上是一部最典型的 Billy Wilder 作品,劇情簡單,有對白的人物也不多,然而在 Billy Wilder 執導之下:劇本、對白、配樂、選角四方面完美配合,全片劇情緊密無冷場,終能夠變成一部經歷時代考驗的名作。

美國在 1920~1933 年時期實施禁酒令,人說「嚴官府出厚賊」這段時間全國反而出現數十萬的酗酒者,這部電影改編身為禁酒時期酗酒者之一的 Charles R. Jackson (1903~1968) 1944 年出版的自傳式同名小說,小說在這樣的前提下推出後很能引起共鳴。

1945 年這部小說由 Billy Wilder 改編為電影,拿下四項大獎包括那一年最佳影片,Ray Milland (1905~1986) 把片中酗酒的作家演起來只能用入木三分來形容,拿下了他該得的最佳男主角獎。

Ray Milland 飾演昔日曾經是各方看好媲美海明威的青年作家,誰知寫作表現遠遠不如預期,到了 33 歲仍無固定工作,房租只能靠弟弟提供,Ray Milland 嚐試以喝酒尋求靈感卻漸漸沉迷成為酒鬼,弟弟、女友、房東、酒吧老闆聯合起來想阻止他喝酒,他開始藏酒甚至偷錢喝酒。


當他清醒或微醺時,出口成章豐富的知識和音樂、文學造詣將他自己塑造成對異性極具吸引力的男人,當他喝過酒又變成了自私、沒信用又惹人厭惡的酒徒,人人稱羨的美女 Gloria 愛上他,他卻每每爽約回覆,只想要 Gloria 給錢讓他買酒。最後他自己都無法控制這樣的雙重性格折磨,想要自殺了結一切,不過深愛他的女友 Jane Wyman 沒讓這一切發生。

深諳古典音樂的歐洲人 Billy Wilder 劇本寫得非常棒,有一段是讓 Ray Milland 去歌劇院看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第一幕的飲酒歌舞台上杯觥交錯,看得 Ray Milland 忍不住退場找酒喝,另外對白還提到 30 年代當時最受歡迎的 Horowitz, Heifetz 等人。不過這部片的配樂不需要這麼豪華,大多是在形容 Ray Milland 酒醉後腦海浮現的莫名感覺,Miklos Rozsa 牛刀小試作了一小段曲卻很符合劇情要求。


這部片也算是女星 Jane Wyman 的成名之作,她 1939 年起只能在歌舞片裡演個不起眼的配角,這部片被 Billy Wilder 提拔啟用之後,從此她的外表被定位為嚴肅型的女星。片中有一個八卦是飾演 Jane Wyman 母親只露臉一兩分鐘的 Lillian Fontaine (1886~1975) ,真實身分就是 Olivia de Havilland, Joan Fontaine 兩人的母親!久仰大名,這是第一次在電影裡看到這個傳說中的女人。

另一則八卦是飾演男護士的 Frank Faylen 算是好萊塢相當有份量的三、四號男演員,在其他片裡他的演出總是遭到忽略,在這部片裡他的演出非常搶眼突出,卻又讓人直覺就是不對勁,看了 Billy Wilder 回憶錄裡有提到 Frank Faylen 是 1940 年代最聲名狼藉的男同性戀演員,圈內認為他破壞了這些人的名聲。

前面提過這部片等於是作家 Charles R. Jackson 的自傳,Jackson 就如片中 Ray Milland 所飾演的那樣大學沒畢業,身為酗酒者,晚年他宣導戒酒,不過 Charles R. Jackson 是一個雙性戀者,個人的生活極度複雜,到了 1968 年他還是難過生死關以過度服藥自殺。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血戰萊茵河 - 1951

Anatole Litvak (1902~1974) 是一個我認為被低估的導演,一直想找機會介紹一下他,原籍烏克蘭的 Litvak 待過俄、德、法、美四個國家,他留下幾部名作型態差距卻很大,他的知名作品包括有敘述俄國皇室故事的《真假公主》(Anastasio),女子精神病院裡發生的《毒龍潭》(The Snake Pit),敘述二戰在巴黎發生的《將軍之夜》(The Night of The Generals),驚悚片《長夜漫漫》(Sorry, Wrong Number) 以及敘述 1944 年慕尼黑地區戰況的《血戰萊茵河》(Decision Before Dawn)。

猶太裔的 Anatole Litvak 出生於帝俄時代的烏克蘭戲劇家族,他自己在俄國期間本身就是演員,到了 1925 年他有機會前往德國擔任名導演 Georg Wilhelm-Pabst (1885~1967) 的助理拍攝一部叫做 Die freudlose Gasse 的電影,女主角是剛從瑞典來的新人 Greta Garbo。Litvak 的拍片天分漸漸被發掘成為 Universum Film (UFA) 公司旗下的新銳導演,除了德國境內之外,也有機會和法國的 Jean Gabin 等明星合作。

到了 1933 年希特勒完全掌權,UFA 被戈培爾買下轉型成為納粹宣傳片大本營,猶太裔的 Litvak 跟之前提過的猶太同胞 Franz Waxman, Peter Lorre, Kurt Gerron, UFA 同事 Max Ophuls 一樣必須離開德國,Anatole Litvak 逃往他最熟悉的法國。


到了 1937 年美國華納公司首先和他接觸,他把重心移往美國並且和好萊塢第一級的女明星 Mariam Hopkins 結婚,到了 1939 年他和另外兩個東歐移民 Edward Robinson, George Sanders 拍了美國第一部把 NAZI 放進片名的電影 Confessions of a Nazi Spy,這部片在五月上演時英法已經對德國宣戰,但是美國尚未宣戰,這個尷尬時間讓納粹政府出面抗議此部片的上映,在美國上映時也引起了兩派的對立,德裔移民揚言要炸掉戲院,另一派在電影結束時起立鼓掌歡呼,不過四個月後證明 Litvak 是正確的,9月 1 日納粹進軍波蘭敲醒最後一批相信 Hitler 的美國人,因此 Edward Robinson 認為這部片端正視聽的更促使美國參戰,Edward Robinson 視為終生最滿意作品之一

1941 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沒多久,美國政府請 Frank Capra 下部隊拍攝政令宣導片 Why We Fight,不熟悉戰場的 Capra 邀請來自烏克蘭的 Litvak 擔任助手,對歐洲戰場極度熟悉的 Litvak 而言當然是小事一樁,也因此 Litvak 暫離了電影圈,我認為這段經驗使得 Anatole Litvak 成為最了解真實戰爭的導演。

他在 1951 年拍攝的《血戰萊茵河》(Decision Before Dawn) 是最接近真實戰爭情況的電影,這部片故事很簡單,敘述 1944 年底戰爭末期,德國本土已被盟軍炸成廢墟,連德軍民眾和戰俘也認為大勢已去,民眾消極應對,國防軍被俘後不再積極抵抗,美國軍方想知道德國國防軍第 11 軍的派駐位置,因此想找熟悉派駐地點又可靠的德軍戰俘去幫美軍完成任務,查到消息之後告訴敵後組織,這對雙方都是一場心裡交戰!

美軍想的是:戰俘可以信任嗎?他們會不會檢舉敵後組織?
戰俘想的是:我真的要替美國人工作嗎?還是要趁機逃回家?

這部片拍攝時二戰留下的物資相當豐富,到處可見未修補的廢墟和二戰制式武器,跟過軍隊拍片的 Litvak 熟悉軍隊運作,片中把軍隊核對證件、軍需品、標語等細節拍得非常詳細,例如進行諜報工作時完全不用真名,被拔擢參與任務的德軍戰俘全程使用代號,其實這是在保護當事人,怕參與任務的德國人真實姓名流入戰俘營或德軍情報組織。

某一次任務由美軍少尉 Rennick 主導,Rennick 從德軍俘虜裡挑上了一個戰前就有犯罪紀錄個性圓滑的老士官 Tiger,還有一個富有正義感願意為亡友出任務的德國醫學院學生 Happy,出發前美軍要求意見衝突時以 Rennick 優先,熟悉地方人士, 方言的地頭蛇卻要聽美國人的?世故的 Tiger 錯愕的表情似乎已經預告了這將是一場災難。

相較於世故圓滑的 Tiger,飾演 Happy 一心要為正義出任務的 Oskar Werner (1922~1984) 出發前,美軍福利處的德裔女兵提醒他:你最痛苦的將是如何面對你認識的人!聰明的 Happy 出發後驚險萬分,意外靠他的醫藥專長脫隊被徵召當上 11 軍軍長的醫藥兵,進而獲得情報,即使如此還是發現自己列名逃兵名單,黨衛軍 (SS) 沿路跟蹤追殺,幾經波折順利在敵後找到 Rennick, Tiger 的藏匿處,Rennick 眼見取得資訊,立刻要用最快也是最笨的方法結束任務。

直接游泳渡過萊茵河回美軍陣地!

多次順利出入敵後的地頭蛇 Tiger 拒絕游泳立刻遭到長官 Rennick 槍殺,比較沒經驗的 Happy 聽從命令。自己投降來延滯時間讓 Rennick 順利逃走,河岸這邊投降的 Happy 露出滿意的詭笑自以為完成任務時,對岸的這邊美軍有人比較感性,想起了 「那個醫學院學生」幫了大忙。

達成任務的 Rennick 卻冷冷的回應,完全任務才是重點,Tiger ? Happy ? 只是死了一個代號、一個德軍俘虜、一個賣國賊而已根本不足惜!

這部片最大功臣醫學院學生 Happy 究竟是叛國賊 ? 還是功臣 ?

Happy 是否遭德軍槍斃?並沒有交代。這樣的結果?留給觀眾想像討論的空間。

因此《血戰萊茵河》也入選了 1952 年 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現在來看這部片最突出之處在於:全片就在不需要重新布置的德國戰場上拍攝,在稍稍冒煙的廢墟建築裡運鏡,現場臨場感算是戰爭片裡數一數二的,美系導演拍不出來的! 美國演員卡司普通,有演過《彗星美人》的 Gary Merrill,演過《大路》的 Richard Basehart,飾演 Tiger 是我之前介紹過有東線戰場經驗的德國演員 Hans Christian Blech (1915~1993) ,他在這部片演技突出從此被美國影壇盯上,後來的《最長的一日》,《坦克大決戰》都找他參加演出。

戲份最重的男主角 "Happy" Oskar Werner (1922~1984) 是真正的德裔演員當時僅 29 歲,25 年後 1976 年他又出現在《海上驚魂三十天》(Voyage to the Damned) 裡和 Faye Dunaway 合演一對必須逃離德國的猶太裔夫妻。

片中有一個飾演勾引 Happy 的單身女子 Hildegard Knef (1925~2002) 是 20 世紀德國相當有份量的女演員兼歌星兼作家,Hildegard Knef 私底下是 Marlene Dietrich 的好友,不過二戰時期留在德國境內,1946 年因為兇手就在你身邊》(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一片成名,David Selzneck 提出條件要和她簽下長約,不過條件之一是要她取藝名 Gilda Christian 並對外宣稱為奧地利人,Hildegard Knef 斷然拒絕留在歐洲發展,她是當時戰後德國第一個在銀幕上全裸演出的女星引來德國天主教徒的撻伐,遭撻伐的時間就是演出這部片的 1951 年。

後來 Hildegard Knef 在電影界的份量和成績只能算平平,1966 年她在《決死突擊隊》裡那一場德國宴會裡只有玩票性質的露臉沒有對白,不過她在歌唱方面的成績可是德國戰後最頂尖的,唱腔類似小雲雀 Edith Piaf,有人稱她為 The Edith Piaf of Germany

Hildegard 特殊的中性嗓音成為德國戰後最重要的女歌星,2002 年去世時德國隨即發行郵票紀念 Hildegard Knef。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北非諜影》背景軼事

《北非諜影》(Casablanca) 這部片的電影配樂時,我寫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純只看劇情來對照《北非諜影》今天獲得的地位和風評的話,我認為它在影史的地位明顯被高估了,因為時勢造英雄《北非諜影》上映時在天時、地利、人和三項外在因素都拿了非常漂亮的滿分,他從一部華納公司低成本且紛爭不斷的作品一躍成為二次大戰的代表作,《北非諜影》(Casablanca) 簡單的劇情卻為後人所傳頌不止!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

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以及心得文,網路上看不完,我無需再重複,今天想要來談一下這部片的背景故事,因為在那個時期《北非諜影》是一部低成本而且組合非常奇特的非重點作品,人家說一運二命三風水,回顧歷史來看這部片的運氣好得讓人拍案叫絕。

先談人和方面:

Paul Henrein, Ingrid Bergman, Claude Rains, Humphrey Bogart
除了勉強答應接任男主角 Rick 的 Humphrey Bogart 之外,有趣的是《北非諜影》周邊的配角都是 30年代在祖國聲名顯赫,到了美國卻沒戲可演的歐洲演員,我形容是流亡美國歐洲演員的 All-Star Game。

導演是奧匈帝國出生的猶太人 Michael Curtiz,飾演捷克反抗軍首領 Victor 的也是出身奧匈帝國多才多藝的演員兼導演 Paul von Henreid,純正普魯士貴族血統的 Henreid 在猶太勢力強大的好萊塢稍有顧忌,還故意把姓名裡象徵貴族的 von 拿掉,剛開始 Henreid 甚至不願接「第二號男主角」的位置,剛和他合作過的好萊塢大姊 Bette Davis 第六感比較敏銳,力勸他接下這個角色。

其他配角方面:想買下 Rick's Cafe 的是以《梟巢喋血戰》被提名最佳男配角的英國演員 Sydney Greenstreet,演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法國軍官是無約在身的英國資深演員 Claude Rains,和他演對手戲的德軍軍官是為了猶太妻子必須流亡的的德國演員 Conrad Veidt,被維琪政府法軍逮捕的間諜是 IMDb 8.6 顆星的德國驚悚片《M》裡的戀童僻男主角 Peter Lorre,1937 年法國經典片《大幻影》裡的第二男主角 Marcel Dalio 在《北非諜影》裡只能演個賭場工作人員,Marcel 的妻子,目前仍健在的法國女演員 Madeleine LaBeau 飾演 Rick 的前女友,自稱荷蘭銀行家的是原籍丹麥的 Torben Meyer,戲份頗重的酒保是俄國籍的 Leonid Kinskey,另外一大票德國威瑪共和時期的知名演員也客串演出:Ludwig Stossel 演難民,Chris Bois 只出現 15 秒演個小偷,Wolfgang Zilzer 更慘!演一開始沒證件被法軍槍斃的路人。

Ingrid Bergman
女主角也是歐洲人,瑞典籍,母親是德國人具有純正亞利安血統的 Ingrid Bergman,但是 Bergman 可不是沒片可拍的難民,她已經在美國定居三年習慣了 Hollywood 這個環境,只是不解 David Selznick 竟把她借給以低成本警匪片見長的華納公司,接著她藉用餐之名向男主角 Humphrey Bogart 示好,卻發現兩人個性南轅北轍無話可說,Bergman 心裡有點疙瘩,但是下一部 300 萬美元預算的大戲《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尚未定案,好友 Curtiz 遊說她拍這部 50 萬預算的《北非諜影》只需兩個月,Ingrid Bergman 勉強答應了,她在回憶錄裡提到對這部片的期望並不高,沒想到這部低成本片卻成為她下半輩子最常被詢問的話題。

天時、地利方面: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之後,華納公司想拍部激勵士氣的諜戰電影,買下了 Murray Burnett 1938 年在歐洲所見聞寫的短篇劇本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為藍圖,再找來 Julius & Philips Epstein 兩兄弟進行劇本改編,到了 42 年 5 月這部以巴黎、北非為背景的電影就在洛杉磯附近開拍了,順便提醒一下,此時 42 年中巴黎已經被納粹佔領,因此片中關於巴黎的街景就從華納公司同時拍攝的《Now Voyager》毛片裡擷取。

最恐怖的是開拍時 Epstein 兄弟的劇本竟然還沒完成!稍後比較有「國際觀」的 Howard Koch 也參與劇本工作,Koch 降低了劇本裡浪漫的成分,提高了這部片的時事性,可想見太多不同想法的人參與這部片的劇本,對於用角、配樂、重心、結局的意見差距導致電影必須「邊拍、邊寫、邊改」,拍攝團隊紛爭不斷,也惹來 Ingrid Bergman 的諸多不滿,預算從 50 萬追加到最後 95 萬,拍攝時間由 3 個月延長為 4 個月,這部低成本卻紛亂不止的電影還是在 1942 年 9 月完成了!預計在 1942 年 11 月首演。

先跳開電影,回顧一下 1942 年 11 月時的歷史背景

1938~1941年間德國併吞接著閃電戰依序拿下奧地利、捷克、波蘭、荷比盧、法國再進攻蘇俄,可說是橫掃千軍戰無不克,1942 年底是二次大戰非常重要的轉戾點,東線戰場方面:百萬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陷入泥沼戰,1943 年初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大敗,50 萬軍隊遭俘虜。

在北非有如神話人物的隆美爾元帥開始遭到盟軍的反攻,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火炬行動」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的部隊幾乎沒有抵抗。納粹遭到盟軍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夾擊。稍後 1943 年 5 月 13 日將德國部隊完全撤出非洲,25 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德、義、日軸心國在中亞會師的神話從此破滅!

1943年 1 月英美兩國加上流亡英國的法國代表,就在北非的 Casablanca 舉行元首會議,準備收復北非後從義大利登陸。

就在這時!1943 年 1 月!一部由歐洲淪陷區 All-Star 演員聯合主演,以 Casablanca 為背景敘述反抗軍對抗軸心國的新片就那麼巧合在這時推出,你說話題性夠不夠?觀眾想不想看?

原先華納公司期望不大的《北非諜影》把握時機成為 1943 年賣座票房第 7 名的電影,並拿下該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有句名言說「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二次大戰結束後《北非諜影》在影史的地位逐年上升,尤其在錄影帶出現之前的 40~80 冷戰時期,《北非諜影》的原版膠卷數十年才拿出來曬幾天的太陽,看過《北非諜影》經驗如同一種認證、儀式、驕傲,經驗的稀有性被影迷們膜拜。看過的人用盡各種形容詞來描述他的傳奇性,漸漸讓它在影史上佔有一席的地位。

誰能記得最原始的《北非諜影》週邊糗事還真不少咧。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配樂預算非常有限,電影的類型也不須要什麼大型演奏曲,就因為配樂這麼簡單,造成 CD 裡竟然還收錄部分對話來充長度!曾經為《大金剛》、《亂世佳人》作曲的 Max Steiner 認為這部電影配樂的重心就在黑人歌手 Dooley Wilson 演奏的鋼琴曲是什麼?原始劇本作者 Marray Burnett 偏好一首 1931 年的歌 As Times Goes By,Max Steiner 卻深不以為然,Steiner 看法是他自己作一首新曲給 Dooley 演奏。後來 Max Steiner 真的把那首新歌作出來了,並要求 Dooley Wilson 加上其他演員重拍幾個演奏片段,沒想到最重要的 Ingrid Bergman 已經投入新片《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的演出了,看過《戰地鐘聲》這部片就知道 ... Ingrid 必須把頭髮剪成小男生頭了!無法重拍片段的 Max Steiner 只好含恨接受 As Times Goes By 這首歌了!

不過後來這部低成本電影大獲成功,As Times Goes By 是公認的重要因素之一,Max Steiner 晚年接受訪問時只能說自己看走眼了!

 參考 :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光榮之路 -- 1957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的變革是馬克沁機槍 (Maxim Gun) 這種低成本高毀滅性的革命性武器被廣泛應用在戰場上,德、英、法、奧匈帝國陸軍很快就意識到 19 世紀騎兵主導的進攻思維在機槍面前毫無對策,人命在馬克沁機槍之前顯得跟枝葉一樣脆弱。中世紀冷兵器時代騎士跟馬思維的進攻不但無法殺敵反將換得高死亡率。

1914 年 9 月的法國馬恩河戰役結束後,雙方各自挖掘像街道一樣綿密的戰壕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海岸。從 1914 年 9 月一直到 1918 年 3 月這段時間內,一種新的戰爭型態出現了!那就是「壕溝戰」,防守跟突襲取代進攻,西線戰場上雙方士兵就像地鼠一樣,24小時作息都在路線密布如街道卻陰冷、潮濕、且滿佈惡臭疾病的壕溝內,每一秒鐘不忘互相對峙、監視、並等待進攻機會。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是 Stanley Kubrick 執導的黑白片,經由 Humphrey Cobb 同名小說改編,敘述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壕溝戰時期法國發動的中型戰役裡,從這場失敗的任務看出法國軍方高層的鬥爭。

考證史實的話,一次大戰前法國軍方內部派系鬥爭不斷,年輕時曾經來過台灣的霞飛 (Joseph Joffre)、二戰時組魁儡政府的貝當 (Phillip Petain)、名字拿來幫航空母艦命名的福煦(Ferdinand Foch)、尼韋勒(Robert Nivelle)、卡斯泰諾(Noel de Castelnau)、Charles Mangin 等名將的戰功也隨壕溝戰陷入膠著,想要比下其他對手,那你就要成就其他將軍所不能。

曾經在 1930 年和 Marlene Dietrich, Gary Cooper 一起演出《摩洛哥》(Morocco) ,在 1940 年代末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極右派老演員 Adolphe Menjou (1890~1963) 飾演老謀深算的 Broulard 將軍,某天他突然要求屬下 Mireau 將軍攻下重要的戰略高地 Ant Hill,對戰場勢力平衡相當了解的 Mireau 並不看好我方實力,但是在 Broulard 的利誘及軍人本職之下還是接受了,並決定交由屬下 Kirk Douglas 飾演的 Dax 上校執行攻擊,就如 Mireau 將軍預測的,進攻行動在德軍猛烈的砲火下無法推進終告失敗,但是戰場上的失敗決不是雙手一攤或是寫報告認錯那麼簡單的!

首先,老謀深算的 Mireau 為了向上級交代竟然越權命令砲兵攻擊,而砲彈將落在無法推進的我方陣地,砲兵團以未獲授權為名拒絕了!最後 Mireau 怪罪步兵軍團,要求三個連各交出一名戰犯執行軍法審判後槍決!最後交出的三人,其中一人由連上抽籤決定,一人是長得不討喜,另一人是慘遭上司公報私仇,律師出身的 Dax 上校志願為三人辯護仍無力回天,因為 Dax 心裡有數 Mireau 將軍要怎麼做早已定案。

這三人獲悉槍決名單的產生方式之後悲憤莫名,有人呼天喊地,有人忙著交代後事不忍放下妻兒子女,但是在國家機器面前個人顯得如此渺小,還是在刑場上送出了性命。

Mireau 將此案了結後以為卸下責任,卻遭更具心機的 Broulard 抓住砲兵事件回馬一槍,揚言將他軍法審判,另外辯護失敗的 Dax 上校洞悉事件後拒絕接受提拔接替 Mireau,但是那三人的生命和 Dax 上校的反應在 Broulard 將軍面前又算得了什麼!Broulard 將軍達成了「輿論」的要求,幹掉了潛在的競爭者,Broulard 放下醇酒回身步入華麗的宴會裡,繼續他奢華的貴族社交生活。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 片長只有 86 分鐘,戰爭場面慘烈但不冗長以避免失焦,最後幾分鐘裡,心情愉悅酒意正酣的 Broulard 將軍從上層貴族階層的舞會中暫時離席,手持醇酒要求悲憤莫名的 Dax 上校放鬆心情,被激怒後大不了退後一步重回快樂的舞池裡,Stanley Kubrick 以有限的篇幅表達了政治圈內的權謀以及無情。

參考 : Kirk Douglas (1916~2020)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俄宮艷使 -- 1939

1930 年代美國的國家政策是:對火藥味濃厚的歐洲採取中立的態度,不介入太多的歐洲事務,但是對拍攝 Greta Garbo 電影的米高梅公司卻不能這麼想,歐洲市場一直是瑞典籍 Greta Garbo (1905~1990) 票房的重要來源,回想一下她的幾部重要電影《魔女瑪塔》(Mata Hari)、《茶花女》(Camille)、《安娜卡列妮娜》(Anne Karenina)、《瓊宮恨史》(Queen Christina)、《大飯店》(Grand Hotel) 無一不是以歐洲為背景。

個性獨來獨往的 Garbo 不喜歡好萊塢式的社交生活,她依舊以瑞典人自居,日常生活盡量說瑞典話,不入美國籍,沒戲拍時她喜歡回到瑞典鄉下居住,忘掉所有和電影有關的人事物。到了 1938 年這樣的生活模式漸漸出現了危機,這年傳出 33 歲一年半沒拍片的 Garbo 和剛剛離婚的指揮家 Leopold Stokowski 走得很近,這年 3 月 Greta Garbo 抵達義大利羅馬和 Stokowski 會合,剛好遇上了 Hitler 入侵奧地利,身處軸心國重鎮羅馬的 Stokowski 和 Garbo 兩人親眼目睹身邊義大利黑衫軍的狂熱場面,應該可以推估未來幾年歐洲即將出現的演變了。

片商 MGM 公司嗅覺更是敏銳,想趁著戰爭前從 33 歲的 Greta Garbo 身上搖出最後一袋鈔票,《俄宮艷使》(Ninotchka) 便是在這樣背景下提出的方案,這部片打的賣點是「呈現不一樣的葛麗泰嘉寶」,因此找了擅長喜劇的德裔導演 Ernst Lubitsch 掌鏡,Lubitsch 再找來 Billy Wilder 等三人寫出劉別謙式幽默劇本,有聲電影剛問世時,MGM 曾經以 Garbo Talks 做為賣點,1930 年代 Garbo 大多被塑造成形象冷艷的冰霜美人,現在 Ernst Lubitsch 則以片中將會出現 Garbo Laughs 做為賣點。

電影劇本敘述 1930 年代俄國農業歉收財政吃緊,派遣特使三人前往巴黎拍賣沙皇時期沒收的貴族首飾,消息卻走漏被住在巴黎的首飾主人 -- 沙皇時代的女貴族 Swana 知道了,她要求法國政府扣押這批首飾,Swana 的小男友 Leon 更用計招待三名俄國官員,喝得爛醉後發出錯誤訊息的電報,俄國知情後派遣黨性堅強的 Ninotchka (Greta Garbo) 前往巴黎接替任務和 Swana 打官司,Swana 身邊的男人 Leon 卻漸漸的迷戀上在巴黎笑話不斷的女共產黨員 Ninotchka,但是時間一到,Ninotchka 任務完成,還是必須返回莫斯科留下了遺憾 .......

直到有一天,前述三人再次被授權前往伊斯坦堡,他們用詭技讓黨再次派 Ninotchka 前來稽核,讓她離開莫斯科。

最後的結局有點八股,不過劇情從不是 Lubitsch, Wilder 的主賣點,類似舞台劇主角魅力,以及幽默的對白才是這些 19 世紀老歐洲貴族的強項。

這部電影在 1939 年 9 月拍攝完成,剛好遇上希特勒入侵波蘭,MGM 公司趕著在 10 月首演,搶時間賣掉歐洲各地的版權,丹麥、瑞典、荷蘭在 1940 年 3 月上映,故事發生地點巴黎趕在 1940 年 4 月上映,兩個月後德軍攻下巴黎,給戰爭前的嘉寶迷最後一次躲進戲院裡逃避一下殘酷的現實,MGM 公司順利的在歐洲淪陷前賺到最後一筆 Greta Garbo 電影財。

德軍入侵西歐也代表 Greta Garbo 無法再返回瑞典渡假了,數年後 1950 年,息影後的 Greta Garbo 入了美國籍,然後老死在紐約這個都市的某一棟摩天樓豪宅裡。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學拍黑白照片

Carole Lombard (top) and Shirley Grey: Virtue, 1932.

“Nightmare Alley”1947

我看了很多黑白電影之後,加上最近聽到戴立忍談到他拍黑白片《不能沒有你》的一些心得,想用 Canon 500D 的功能學拍些黑白照片,沒幾天就有非常多的想法。

看了《不能沒有你》有一個感想是戴導演取景取得很辛苦,他那麼努力,奇怪!我怎麼覺得整體視覺就是比 1940 年代的黑白電影要差,我的結論是黑白片取景以單色稍具粗糙度的表面尤佳,1940 年不論是穿著的單色西裝、單色禮服,或是建材用的磚瓦、原木、低光澤度鋼鐵都符合前述的要求,這些背景不反光,適合用在電影取景。

最近幾十年衣著線條及用色日趨複雜,用黑白攝影不但想不出有甚麼優點,更看不到顏色的對比。建材方面:高光澤度水泥、陶瓷取代粗糙的磚瓦、石材,隨著工業的精密化,1940 年代所沒有的高光澤度的鋼鐵、紡織布料、塑膠被大量應用於生活中,這些建材容易反光不利於黑白攝影。

除了表面光澤度的因素之外,細膩的線條附加物就是產生了無數高光澤度的邊緣稜線 (edge) 讓每一個景的複雜度加成,很難抓到 Frank Capra, Hitchcock 電影裡那種線條單純又對比鮮明的景。

不過拍黑白照片也有讓人驚喜的地方,他把彩色世界裡複雜的色彩簡略掉了,一個彩色照裡不起眼的景卻能讓人有意外收穫。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羅馬不設防城市 -- 1945

「二戰期間羅馬實施宵禁,傍晚五點後只有三種職業的人可以出門:醫生、神父、助產士」。

然而二戰末期地下反抗軍卻必須互相傳送最即時的消息,因此義大利這個天主教國家地下組織用德軍沒料到的神父擔任聯絡工作,最後這個共產黨主導的地下組織被納粹破獲,除了反抗人士之外,這位傳遞消息的神父也難逃一劫 ... ... ...這是一則發生在二次大戰末期的無數真實故事之一。

義大利名導演 Roberto Rossellini (1906~1977) 父親是負責興建義大利第一座電影院的建築師,Rossellini 年幼時因此受惠得以免費進出電影院,1936 年他進入義大利電影界執起導演筒,曾經參加黑衫軍思想極右的 Rossellini 任務就是負責拍政府宣傳片,1943 年 9 月義大利向盟軍投降,也澆熄了愛國青年 Rosellini 的極右狂熱幻想,隨著戰爭結束 Rossellini 加上身邊兩個好友 Federico Fellini, Aldo Fabrizi 想用納粹佔據期間的故事為題材拍一部電影,可以想像在那個麵包缺乏的時代,想要募資拍片何其難矣,這三個年輕人只能用最克難的方法:Rossellini 執導筒、Federico Fellini 任編劇、也有編導能力的 Aldo Fabrizi 暫時轉任男主角,可想而知其他角色也必須找不支薪的業餘演員擔任,全片唯一的職業演員是同行另一位導演 Vittorio De Sica 介紹的二線女演員 Anna Magnani (1908~1973),1943 年底這幾個熱血青年用前述的故事為劇本到處借貸資金拍起這部電影,預算遠遠不如美國的 B 級電影,這些人大概沒想到他們拍了一部經典之作,還創造了一個電影派別 Neorealism (新寫實主義) 派電影。

這部《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引用二戰期間口述故事為劇本,就在廢墟中的羅馬用剛歷經戰爭的民眾當演員拍攝,試想片中每一個童星也都是戰爭倖存者!背景以羅馬在納粹佔領時期,劇情主軸沿著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人 Manfredi, Francesco, 神父 Don 三人為故事重心。

蓋世太保 (Gestapo) 為了逮捕 Manfredi, Francesco 兩人,在 Francesco 婚前一天採取抄家清查的方法,並將追趕囚車的未婚妻 Pina 槍殺死亡 (左圖),這一幕也成為《羅馬不設防城市》最常被引用的一張劇照,反而 Francesco 遭逮後又成功脫逃。

另一條線,蓋世太保經由演藝圈大姐 Ingrid 設法獲取情報,Ingrid 提供較優渥的物質條件鼓勵旗下女演員告密,Marina 就因貪圖一件大衣而落井下石舉發了室友 Lauretta 的姊夫 -- 剛剛喪妻的 Francesco 以及對她有好感的 Manfredi,導致地下組織遭破獲,地下組織人員遭槍決。全片故事可以簡化成

「一個左派地下組織遭殲滅的原因就因為一個女演員貪圖一件大衣。」

蓋世太保還特別讓 Marina 親眼目睹刑求,Marina 慘叫一聲後昏厥,冷血的 Ingrid 抽回大衣邊說著「這可以拿來騙下一個女演員!」


這部現實主義電影彷彿紀錄片,全片的高壓氣氛讓人窒息,充分表達了「即使閉上眼睛還怕人敲門無法成眠」的白色恐怖氣氛,拍攝品質遠遠不如同時代的好萊塢黑白片,票房平平,但是這部片受到的肯定卻隨著時間而倍增。

導演 Roberto Rossellini 因此被稱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始祖,他的好友也就是擔任這片編劇的 Federico Fellini 後來成為名氣更大的世界級導演,男主角 Aldo_Fabrizi 後來成為義大利影壇編、導、演三棲的明星,二線女星 Anna Magnani 因本片成名成為戰後義大利知名女星,還曾經遠渡美國拍片拿下 1955 年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羅馬不設防城市》戲外引發的故事精采程度絕不遜於劇情,由於這部片資金 100% 靠借貸造成版權不清,加上這三個義大利年輕人識人不明,Federico Fellini 傳記上提到他們 1946 年在義大利電影院遇到一個喝醉的美國大兵,臉上流著血還一邊辱罵旁人,美國人問 Fellini 的職業是什麼?Fellini 回答「拍電影的!」,這個大兵忽然恢復清醒,客氣的說自己是美國的製片人,拍胸脯表示有能力負責美國市場銷售或引進美國演員。

"要 Gregory Peck 來義大利都可以!"

後來這三人竟然相信美國大兵 Rod Geoger 的牛皮讓他掛名製片,1946 年 Rod Geiger 未經 Rossellini 許可將本片拷貝拿回美國上映撈了一票,不過 Rossellini 等三人不予承認,直到 1949 年不會講英文的 Rossellini 才親自到紐約主持這部片的發行。

誰也沒料到 1949 年《羅馬不設防城市》到紐約發行也成為原本跟這部電影扯不上任何關係的女明星 Ingrid Bergman 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原籍瑞典的 Ingrid Bergman 當時已經定居美國,家庭幸福婚姻美滿,身為好萊塢第一線的女星,更擁有金字塔頂端的身份地位,1949 年某日 Ingrid Bergman 和丈夫 Petter 到戲院看品質粗糙的《羅馬不設防城市》這部片,具有一半德國血統的 Bergman 感受比美國人更深切,她深受震驚!她說:

"I came out of the theater another person than the one I was when I went in. I didn't want the film to end. I wanted to go into it."

從崇拜 Rossellini 進一步到懷疑自己過去十年在美國影壇的意義,1940 年初她被 David Selznick 發崛,在 Selznick 的營造下專門演出正面女性角色,給觀眾冷艷、健康、謙遜、賢妻良母的公眾形象,在《北非諜影》、《戰地鐘聲》、《聖女貞德》、《意亂情迷》等代表作裡無一不是 100% 正面戲份的女星。私底下野心勃勃的她卻想做更多的嚐試,Bergman 彷彿 14 歲少女一樣成為 Rossellini 的仰慕者,她透過同為歐洲移民的編劇 Billy Wilder 安排和 Roberto Rossellini 見面,直接表達她的仰慕希望和 Rossellini 合作。回想起來這對 Rossellini 的作品或許不是正面效益,試想如何將一個世界級片酬及知名度的女星插入業餘演員為主的低成本電影裡?不過這還是無法阻止 Ingrid Bergman 的意志,她毅然前往義大利拍她的第一部「新現實主義電影」《火山邊緣之戀》 (Stromboli),然後更在義大利先懷孕生子後拋夫棄子下嫁 Rossellini,當時正值美國麥卡錫主義興起,試想二戰期間激勵人心的《北非諜影》女主角,這樣一個形象的女星卻前往義大利改嫁給被懷疑信仰偏向共產黨的 Roberto Rossellini,Ingrid Bergman 此舉還引起美國參議會譴責,稱她為「好萊塢的墮落」!從此她主演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在美國市場遭到冷處理,感慨的是不到十年之後 Rossellini 另結新歡,Ingrid Bergman 成為大輸家,只好低姿態重回英語片市場。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梟巢喋血戰 -- 1941


這個故事要從一個很吸引人的歷史懸案開始......

......馬爾他島 (Malta) 是位於西西里島以及非洲大陸之間的一個小島,控制著地中海航道的咽喉,10~13 世紀期間這裡的海盜加入十字軍,從東羅馬帝國掠奪了無數的寶物,1539 年大航海時代富庶的馬爾他島決定送給權力高漲的西班牙國王一件禮物以示效忠,這個禮物是一隻黃金鑄造的老鷹模型,上面裝飾著無數的鑽石珠寶,被稱為馬爾他之鷹 (Maltese Falcon),然而這件寶物從未到達西班牙國王手裡,馬爾他人進貢途中遭到搶劫。傳言這件無價之寶 1713 年曾經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出現,1840 年又在巴黎出現,這時馬爾他之鷹外表已經被塗上一層濃厚的深黑色油墨,掩飾了它富可敵國的價值,數次在不識貨的商人間轉手,多次孤獨的站在小店的櫥窗裡。

直到 1923 年希臘商人康士坦丁在伊斯坦堡買了它並著手研究它的歷史,同時英國收藏家 Gutman 也開始耳聞到馬爾他之鷹的故事,多金的 Gutman 打算花錢買下這件寶物。可惜的是當康士坦丁發現它價值的那一天立刻遭到殺人越貨,正準備出發拜訪康士坦丁的 Gutman 心願也未能達成。Gutman 繼續追蹤了 17 年終於在 1940 年找到它,主人是一個流亡伊斯坦堡的俄國將軍,這個將軍完全不知道馬爾他之鷹的背景故事,在他眼中只是一件很普通的收藏品,但是他卻有不願成全他人的怪脾氣,Gutman 花了很大的功夫終於說服俄國將軍,高價買下這件夢寐以求的收藏品,然而 Gutman 眾手下運送的途中起內鬨,馬爾他之鷹又消失了......

1940 年有人向舊金山私家偵探 Spade (Humphrey Bogart 飾演) 提出尋人要求,冷靜的偵探漸漸捲入馬爾他之鷹的懸案 ......

Gutman 手下之一是心機頗深的女性 Brigid 取得馬爾他之鷹後卻想殺害同伴後獨吞,並套取單身偵探的同情。Gutman 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親自到舊金山處理,乾脆開出更高的行情雇請這位偵探協助取得馬爾他之鷹,當 Brigid 在香港取得的馬爾他之鷹經由不知情的貨輪抵達舊金山,Spade / Brigid / Gutman 三方如何擺平?最後的結局是:千辛萬苦取得的馬爾他之鷹竟是假的!留給觀眾想像空間,是俄國將軍發現了它的價值?還是 Brigid 已私吞?還是其他,這成為一個懸案

得知此背景故事的偵探謝絕 Gutman 的邀請,他只在意該得的薪資,無意再進一步涉入,並將殺害自己好友的 Brigid 移送法辦,和 Gutman 關係曖昧的男性朋友 Cairo 深受打擊意興闌跚,只有 Gutman 毫不氣餒收拾行李繼續他的尋寶計畫。人性在此片裡有最露骨的展現,同伙為了金錢互相殺戮,即使是千萬富翁 Gutman 也想摳錢甚至賴帳,犧牲貼身護衛給警察當頂罪犯人。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聽似戰爭片卻無戰爭場面,另一個別名《馬爾他之鷹》或許比較合適,這部片改編自 Dashiell Hammett (1894~1961) 的偵探小說,在 1941 年只獲得奧斯卡三項提名,而且全部落空,但是 AFI 選出的 20 世紀 100 大名片裡,《梟巢喋血戰》是每次必定上榜的名作。

原因是現在回顧影史:當時不起眼的《梟巢喋血戰》的劇情普通,但是全場黑暗的氣氛之下,取景、構圖、選角以及及善用線條、暗喻等前衛性拍攝方法,讓《梟》片被公認為是 40~50 年代蔚為風潮黑色偵探片 (Film Noir) 的始祖。

回溯到 1941 年的時空背景,這部小說已經被改編拍攝過兩次,評價都不佳,第三次也就是這部片,拍攝的資源極為貧瘠,完全不被看好!首先,這是菜鳥導演 John Huston (1906-1987) 的處女作,卡司方面,沒名氣的 John Huston 遭到多位男演員拒絕後,只好啟用 B 級片男演員 Humphrey Bogart 擔綱,Humphrey Bogart 在本片裡建立他那冷峻的形象,本片也成為 Bogart 晉升一級明星的踏腳石,片中需要三個戲份平均的女演員 Mary Astor, Gladys George, Lee Patrick 都只能算二線三線的女星,Lee Patrick 我有點眼熟,查了一下她竟是《迷魂記》裡和 James Stewart 講了幾句對白的女路人,John Huston 的父親名演員 Walter Huston 也在片中客串演出一個不到 10 秒的角色,欠缺資源的背景下 John Huston 以不到 30 萬美元拍出了小說迷心目中 Dashiell Hammett 那種黑色略帶冷血的味道。

我個人以及讀過的影評多認為最突出的角色,毫無疑問是演 Gutman 一角的英國男演員 Sydney Greenstreet (1879~1954),體重超過 300 磅的英國舞台劇演員 Greenstreet 到 62 歲第一次演電影就演活了小說裡 Gutman 那位古董收藏家、作風現實、學問淵厚卻又唯利是圖的形象,這年 Sydney Greenstreet 被提名最佳男配角,雖未得獎不過演技得到了肯定,Greenstreet 也獲得了名導 Michael Curtiz 激賞,次年在《北非諜影》裡再度和 Humphrey Bogart 搭配演出,除了上述兩人,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在本片飾演 Cairo 的德裔演員 Peter Lorre (1904~1964) 作品相當豐富,曾經是 1931 年德國驚悚片《》的男主角也參與《北非諜影》演出。

1941 年剛好跟另一部名片《大國民》同一年。

那現實世界裡有沒有馬爾他之鷹的存在呢?有一種說法是 Dashiell Hammett 這部小說靈感取材自 "Kniphausen Hawk" 這件歷史文物, "Kniphausen Hawk" 1697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喬治·威廉伯爵訂做,裝飾以石榴石、紫水晶、翡翠和藍寶石而成,前幾年還曾經在 Las Vegas 展出。

這部片有個很有趣的 Trivia,片名裡的 Maltese 是什麼意思?查了一下除了代表 Malta 島的語言之外,另外竟然是「馬爾濟斯狗」的意思,馬爾濟斯狗確實是一種發源自義大利的狗種,曾經養過狗的人才能知道家犬確實是每個主人心目中的無價之寶,這就是真正的馬爾他無價之寶吧。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Henri Cartier Bresson 攝影集







Amazon 今天送來了包裹,其中份量最重的是法國攝影大師 Henri Cartier Bresson (1908~2004) 的攝影精選集,Bresson 帶著他的 Leica 黑白相機在 20 世紀遊遍世界,他的作品不以攝影技術取勝,而以主題構圖見長,讓讀者可以從每一張照片解讀一個故事,就因如此 Bresson 偏好古文明國家的人事物,西班牙、希臘、土耳其、法國、義大利、中國、印度、日本、美國、墨西哥、愛爾蘭都有他的足跡。

去年我看過他拍的 Last Days of the Kuomintang, Shanghai, 1949 這張照片之後深受影響,希望能對他更有了解,Bresson 生前到各國旅行的攝影集早已成為圖書館和專家的收藏品,我買了這本 155 張圖攝影精選集,希望能多了解一些皮毛。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白酋長 -- 1952

今天又看了一部 1952 年出品的電影實在太有趣了,奇怪!我怎麼又挑到 1950 年初的電影,只能說不論歐洲或美國 1950 年代初都是電影產業的黃金期。

提到義大利導演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大多數人就想到他 1963 年那部難解的《八又二分之一》(),我最喜歡的是他 1954 年的作品《大路》(La Strada),不然 1953 年的《浪蕩子》(Vitelloni,I) 也不錯,尤其敘述青少年成長的《浪蕩子》會讓台灣觀眾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國內幾個知名導演都涉嫌抄襲拍過非常相近的故事。

實際上費里尼的作品並非都像《八又二分之一》() 那麼艱澀難解,今天看的這一部是名氣較低的《白酋長》(Sceicco bianco, Lo),這部 1952 年作品是 40 年代寫劇本的 Fellini 轉任導演後的第二部作品,比起前述哲學式的《八又二分之一》,悲劇色彩的《大路》,口述日記式的《浪蕩子》,1952 年發行的《白酋長》算是一部簡單易解的喜劇片,一開始五分鐘後就進入狀況以單純有趣的劇情主導觀眾的心情起伏。

Federico Fellini 的電影有個特色是以二次大戰後不景氣的義大利作為舞台,《白酋長》劇本敘述有位政治家族二代年輕人 Ivan 帶著新婚妻子 Wanda 到羅馬渡假,說是渡假卻已排滿政治行程,先找身為主教的叔叔,再由叔叔安排引見其他政治人物為 Ivan 投入地方選舉鋪路,年僅 20 歲的新娘 Wanda 事前就料到將是一次無趣的旅程,因此她另有打算,趁此次羅馬之行能夠開個小差去電影公司見到心目中的偶像明星 -- 在古裝片中飾演阿拉伯酋長的 Fernando。

到了羅馬之後 Wanda 開小差溜到拍片場卻沒見到偶像,Wanda 在其他龍套演員的慫恿下跟著拍片團隊一起到海邊羅馬古裝戲拍攝現場,花痴影迷 Wanda 在這裡見到了偶像 Fernando,應付女影迷經驗豐富的 Fernando 引誘她一步一步入甕,這時觀眾骨子更擔心的是「被騷擾也罷了,接下來她怎麼回羅馬跟 Ivan 一起出席攸關政治前途的拜會活動?」

左圖:飾演 Ivan 的義大利知名演員 Leopoldo Trieste (1917~2003)

如果是普通人應該就報警尋人,然而愛面子的 Ivan 考量政治前途不但不報警,硬是用 Wanda 生病為由欺騙叔叔,然而宦途經驗豐富的叔叔難免心生懷疑 ......

原本好端端的渡假,就因為花痴影迷 Wanda 的臨時決定,導致她被無情的丟棄在羅馬海邊,悔不當初還萌生短意。Ivan 不但找不到老婆還可能斷送政治前途,最後,最後 ...... 是以喜劇收場,愛幻想的 Wanda 回到真實世界,這次經歷也發現她愛慕的「白酋長」Fernando 原來是一個屠夫出身,極度懼內且沒有責任感的男人,滿腦政治抱負的 Ivan 也體會到 Wanda 對他的重要性超乎自己想像,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就已經緊緊牽動觀眾的心情。

看習慣黃金時期俊男美女當道的美國電影之後,再看 Fellini 的電影陌生中只有一絲絲熟悉的感覺,不曉得是不是 50, 60 年代經費短缺的原因,義大利電影比較少花大錢造景,也因此他們善於取演員面部的特寫,用表情來敘述故事「一切盡在不言中」。這類功力就想搞黑白攝影一樣,原理簡單成果卻是天差地遠,選角、表情、背景、光線都是導致成敗的因素。Fellini 無疑是這方面的頂尖專家。

我回想一下美國電影,同樣出身歐洲的 Alfred Hitchcock 也有類似的功力。Hitchchock 喜歡選用美女,Fellini 電影的頹廢背景卻不怎麼需要美女,相反的 Fellini 喜歡選用長相或比例奇怪的演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部片除了飾演 Ivan 的 Leopoldo Trieste,另一位知名度更大的男演員是飾演 Fernando 的義大利國寶級演員 Alberto Sordi (1920~2003)(左圖),Sordi 的身材和臉都不符黃金比例,一看就是個身長腿短滿臉橫肉的演員,半世紀來他卻能演活各種角色,成為義大利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此外,費里尼之妻《大路》女主角 Giulietta Masina (1921~1994) 也出現在《白酋長》片中,飾演一個戲份不多的女配角。

最近國片《海角七號》大獲成功,我認為其中一個因素在於這是一部有聲音的電影,想到他就會讓人哼起那首國境之南,Fellini 系列電影也因為有名氣不輸他的 Nino Rota 負責配樂,讓費里尼電影給人的影像更加明確,這部電影的主題音樂也相當知名,可以試聽一下

最後發現一件很有趣的 Trivia,一開始這部片的男主角 Leopoldo Trieste 就讓我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查了一下 IMDb 發現他是義大利影壇的常青樹,最早以寫劇本起家,被 Fellini 邀請客串演出卻成為知名職業演員,甚至還當過導演,演過《義大利式離婚》、《教父第二集》等名片,最為人熟知的演出就是《新天堂樂園》裡的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