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Ital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Italy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義大利籍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  (中譯 : 顏尼歐莫利克奈) 7 月 6 日在羅馬去世,又是一個 2020 年的大消息 !

從電影配樂史來看,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的辭世猶如一個時代的結束,就像炸掉《新天堂樂園》那個戲院一樣,他的音樂幼兒時期就從布袋戲滲入生活中,兒童時期從電視配樂裡置入行銷,青少年期從外國電影裡傳來,等我成年以後開始收集他的 CD, DVD ,到目前為止的記憶都離不開 Ennio 的音樂。

美國電影配樂事業從 1930 年代有聲電影崛起,由一群受 Richard Strauss 系音樂訓練,卻因戰亂從歐洲逃難到美國的音樂家掌控主流,Erich Korngold, Max Steiner, Miklos Rozsa, Dimitri Tiomkin, Franz Waxman, Bernard Herrmann,各電影公司老闆配合這些音樂家,紛紛組織樂團演奏號稱「華麗美聲」的電影配樂,Erich Korngold 作曲的 The Sea Hawk 堪為典範。

60 年代隨著電影經費縮編,歌曲或電子音樂取代「華麗美聲」,「便宜又大碗」電子合成音樂漸漸取代傳統樂器,1980 年代電子合成音樂漸漸擴張,不乏佳作例如 《火戰車》(Chariots)、《南極物語》(Antarctica),近 20 年更已經成為主流了,仔細想一下 Hanz Zimmer 代表作《神鬼戰士》是用什麼演奏的 ? 久石讓, James Horner 的音樂呢 ?

Sergio Leone (L), Ennio Morricone (R)


不會講英文的 Ennio Morricone 早年幫低成本的義大利西部片配樂,在低成本的背景之下,為了西部片裡的特殊聲音,Ennio 嘗試了很多實驗樂器,藉以發出傳統樂團無法演奏的聲音,來解決類似電子音樂的需求,除了 Sergio Leone 的《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四部曲之外,Ennio 到了美國之後他也部分接受了電子音樂,然而他最棒的作品《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教會》(The Mission)、《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電子音樂成分都不高,都出現在 80 年代這個電子音樂擴張期,到了 1998 年的《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我個人反而覺得 Ennio 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這部作品很受台灣樂迷歡迎是因為 ~ 它是很多人跨入 Ennio 音樂的入門磚。

《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鏢客四部曲再加上《四海兄弟》、《海上鋼琴師》六部電影都完全沒被奧斯卡提名任何一個項目,前兩部可以算義大利片,後面四部我記得都是英文發音的啊 ! Ennio 的音樂實在不算主流,得獎得到手軟的 John Williams 那種氣勢交響才是美國人的最愛

我發現一個現象,Ennio Morricone 如大量使用電子合成音樂例如《鐵面無私》(Untouchable),作品傾向平庸,如果他恢復倚重傳統樂器,每一部都是傳世作品,哪幾部呢 ? 他晚年開音樂會時喜歡演奏那些曲目。

參考 :  Salute to Ennio Morricone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Bernando Bertolucci (1941~2018)


義大利知名導演 Bernando Bertolucci (1941~2018) 在 11 月 26 日辭世,我慢了近一月才補寫這一篇。

Bertolucci 出生書香世家,他的立場偏向義大利左派共產黨一向充滿爭議性,羅馬大學畢業後從事於詩詞創作,1962 年開始跨入電影導演工作,1972 年以 Marlon Brando , Maria Schneider主演風格超時代的《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震驚歐美影壇,出身義大利共產黨的 Bertolucci 加上被國民黨政府禁演的《巴黎最後的探戈》,有一段時間他的名字在台灣是負面名詞,另一方面,他的出身也成為他 1986 年獲准前往中國直接利用紫禁城、北京街道、中國演員、東北等當地資源拍攝 Peter O'Toole 等明星合演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的有利因素,這部想法和動作都超越美國的電影,果然輕鬆拿下那一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跟最佳導演。

我還記得那一年 Bertolucci 還很幽默地問台灣記者 "The Last Emperor" 能不能在台灣上映 ?  我也提醒各位一下,1987 年蔣經國還活著喔 !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Bud Spencer (1929~2016)


義大利籍西部片男星 Bud Spencer (1929~2016) 在 6 月 27 日去世,Spencer 聽起來就是個英文姓氏,實際上他本名是 Carlo Pedersoli,Carlo 簡直是演藝界最全能的神人,18 歲之前就成為義大利的游泳國手,曾經代表義大利參加 1952, 1956 兩次奧運會,身高 193 公分,擁有運動員身材的 Carlo Pedersoli  1951 年曾經在美國 MGM 到羅馬拍攝的《暴君焚城錄》(Quo Vadis) 裡飾演禁衛軍的一員,1960 年 Carlo Pedersoli 結束運動員生涯,結婚對象是義大利製片人的女兒,這件事也成了引導他進入電影界大門的關鍵了

Terence Hill (L), Bud Spencer (R)

1967 年義大利導演 Giuseppe Colizzi 想到把外型稍嫌肥胖的 Carlo Pedersoli 和另一個身材結實有一半德國血統的男明星 Mario Girotti 搭配,演出一系列略帶喜劇色彩的義大利式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為了迎合美國市場需求,幫兩個人取英文藝名 Bud Spencer, Terence Hill,接下來 20 年間兩人合演了 20 部電影,比較有名的作品有《大野兩條龍》(Lo chiamavano Trinity)、《大野遊龍》(They Call Me Trinity)、《寶裡寶氣寶尋寶》(Who Finds A Friend Finds A Treasure)、《二寶耍新招》(Crime Busters)、《活寶一對》(Non c'è due senza quattro) 等等,這些電影除了成功攻入美國市場之外,可以想像 1970 年代這些低預算電影的權利金較低,在當時台灣電影市場也大受歡迎。

私底下 Bud Spencer 或許說是 Carlo Pedersoli 才華洋溢,除了前述的游泳國手、演藝事業之外,還進修獲得法學學位,他在東歐獲得的歡迎程度更超乎自己的想像之外,到了 2005 年他進一步參選義大利國會議員,可惜失敗。

 Carlo Pedersoli 認定這是上天安排,他靜下心來,說了一段名言

In my life, I've done everything. There are only three things I haven't been – a ballet dancer, a jockey and a politician.

可以想像獲得上天更好的眷顧,享受比旁人更戲劇生活的 Carlo Pedersoli 算是能微笑過完他戲劇化的一生了。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Gabriele Ferzetti (1925~2015)



在西部經典名片《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裡飾演鐵路開發商人,指使 Henry Fonda 飾演的惡霸對佔用土地者進行滅口的義大利男星 Gabriele Ferzetti 12月 2 日辭世,享壽 90 歲。

義大利籍的 Gabriele Ferzetti 一生演出以義大利影壇為主,並未轉移到英語系的好萊塢電影,他在義大利最著名的代表作應該是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2007) 執導獲得 1960 年坎城電影大獎的 《情事》((L'Avventura)。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Gregory Peck 和兩岸的關係

Gregory Peck (1916~2003) 在 2003 年去世,我寫明星 R.I.P 卻是從 2004 開始,沒有機會好好談談這位離開電影仍具新聞話題的一代巨星,2013 年我派駐到中國大陸之後,發現中國對好萊塢老電影在 1950~1979 之間有一段空白期,無緣享受包括 Gregory Peck 那一代眾演員的精彩演出。

那~即使 1949 之前中國戰亂不止,能夠在 40 年代給中國老一輩影迷留下深刻印象好萊塢影星也相當有限, 其中一位是《君子協定》的 Gregory Peck,台灣翻譯為「葛雷哥萊畢克」,香港翻譯為「格利哥利柏」,中國大陸翻譯為「格利高里派克」,例如 40 年代的女演員江青就非常喜歡 「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特別是他 1945 年和 Greer Garson 合演的《空谷芳草》(The Valley of Decision),文革時期外面喊著「剷除一切毒草」,江青自己卻躲在房裡看「內參片」~上海電影製片所特別為她專人配音的 35 mm 電影膠卷,當 1987 年  71 歲的 Gregory Peck 還能夠以好萊塢大使的身份訪問北京、上海,掀起了一陣中國 40 年代女影迷懷舊風,當時已遭終生囚禁的江青若知道此訊息不知感受如何?


1941 年二次大戰爆發,大多數男明星必須接下徵召令從軍,這時影壇需要一批補充新血的年輕男星,出身愛爾蘭裔貧苦移民家庭 1943 年因脊椎受傷免服兵役的「年輕男星」Gregory Peck 出道時星運甚差,曾經和 RKO, Warner Bros. 兩公司簽約卻只能演出龍套角色,人沒有出名不說,倒是藝名還被批評太類似 Gary Cooper 想趁機拉抬身分。

1944 年福斯公司以真人神父 Francis Chrisholm 在中國傳教故事為劇本拍攝的《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 ,就遇到前面敘述的問題,原先鎖定的男主角候選人 Henry Fonda, Tyrone Power, Victor Mature 都因為從軍令無法演出,只好大膽試用年僅 28 歲的 Peck 來演老神父的一生,偏偏 Peck 令人驚艷的演出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雖然輸給了《失去的周末》裡表現更佳的 Ray Milland,原先就考慮要簽下他的獨立製作人 David Selznick 立刻行動簽下 Gregory Peck 主演《亂世佳人》之後最大的投資案《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 以及替代英國男星 Laurence Olivier 主演《淒豔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Roman Holliday, 1953
戰後電影工業的復興期,產生了大量年輕男明星的需求,Glenn Ford, Burt Lancaster, Kirk Douglas, Rock Hudson, Mongomery Clift, Tony Curtis, Marlon Brando, Robert Mitchum 也因此被發掘了,其中 Gregory Peck 算是星運比較突出的一位,他的眼神被認為可以演亦正亦邪的角色,戲路不受侷限,除了《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 之後,接下來 46 年的《鹿苑長春》(The Yearling)、47 年的《君子協定》(The Gentlemen's Agreement)、48 年的《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 又連續三年被提名奧斯最佳男主角,這時才 32 歲的 Gregory Peck 除了瀟灑的外表、迷人的風度之外,已經是獲肯定的演技派男明星了,除了這些提名作品之外,還有幾部黑色電影作品《意亂情迷》(Spellbound)、《淒豔斷腸花》也完成於這段時期。

Gregory Peck 雖在 1949 年之前就以驚人的成績獲得肯定,1950 年初卻陷入了渾沌期,當時的主流是即將主導 50 年代的高成本古裝鉅觀電影,卻明顯跟 Gregory Peck 不對盤,他轉投入寄以厚望的西部片領域《槍手》(The Gunfighter) 票房成績不佳,推辭掉的劇本《日正當中》(High Noon) 卻成為經典鉅片,

當時西部片由幾家獨立公司把持,他得到一個結論是:

西部片的生態和市場都有別於其他電影,倚賴國內市場且講究輩分和出身,A 咖就是 John Wayne, Gary Cooper, Henry Fonda, Randolph Scott, James Stewart, Joel McCrea,40年代末期出道的年輕人 Charlton Heston, Burt Lancaster, Kirk Douglas, William Holden, Robert Mitchum, Robert Ryan 以及 Gregory Peck 按輩分排排站都只能算是 B 咖。

1953 年正值以古羅馬為題材的鉅觀電影 (CinemaScope) 崛起的年代,Gregory Peck 外型卻被認為不適合演出古裝電影,有句名言「危機就是轉機」,1952 年名導演 William Wyler 邀請 Gregory Peck 直接到羅馬,找他和默默無名的英國女演員 Audrey Hepburn 拍攝一部低成本的現代喜劇片《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60 年後來看,這部電影反而成為 Gregory Peck 代表作之一,讓他的市場跳離美國進入歐洲,1954 年被選為全美國最受歡迎的男明星!Gregory Peck 是個紳士,我從原文書上從未看到他和 Audrey Hepburn 之間有任何愛戀關係!對 Gregory Peck 而言 1952 年羅馬之行認識最重要的女人不是 Audrey Hepburn 而是後來的第二任妻子 - 法國記者 Veronique Passini (1932~2012),曾經同行的第一任妻子 Greta 憑著女人的直覺看出 Gregory, Veronique 之間的不尋常關係,兩人回美國後分居後在 55 年底離婚,Gregory Peck 果然迎娶 Veronique 婚姻關係一直延續近 50 年到 Gregory 去世那一天。

To Kill a Mocking Bird 劇照

過去多次提到 1950 年代末是電影產業即將轉弱的關鍵期,慎選劇本的 Peck 在 50 年代末又留下了《白鯨記》(Moby Dick) 、《錦繡大地》(The Big Country)、《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等名作,進入 60 年代後電影業正式進入陣痛期,在電視和外國電影夾殺之下,低成本電影能提供的演出機會大不如前,之前享盡聲名的星星們所能適應就是將重心轉向電視或是退出,像叛逆的 Marlon Brando 移居大溪地化身為反殖民鬥士,Gregory Peck 在 1962 年演出他畢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低成本的《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 Bird),他飾演不懼地方勢力為黑人辯護的律師 Finch,並且被提名已經 13 年沒有入圍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在那個種族議題嚴重的時代 Gregory Peck 在各種考量下當選最佳男主角,傷感的是~他打敗了原先最被看好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Peter O'Toole,回顧起 Peter O'Toole 八次提名史,最令人扼腕的就是這一次。

不過對關注社會議題的 Gregory Peck 來說以律師 Fitch 角色反而是一種壓力 ,他一向偏左關心弱勢族群的立場漸漸被民主黨看上,曾經想提名他競選加州州長,1960 是一個反叛的年代,51 歲主張反越戰的 Peck 在 1967 年被反戰主流的好萊塢選為美國演藝協會主席,1968 年 4 月黑人人權運動律師 Martin Luther King 遇刺,奧斯卡獎頒獎典禮時他宣布捐獻美金 100 萬給 Martin Luther King ,直到今天關心社會議題的男女明星們 George Clooney etc還是常常提到 Gregory Peck 的大名 

美國制度有趣就在此,Gregory Peck 即使當上了影藝協會主席,如果空閒仍繼續接合約演出,回顧 1969 年的《麥坎納淘金記》(MacKenna's Gold) 片裡被 Omar Sharif 一路毒打的竟然就是「影藝協會主席」,接下來他到香港和台灣拍攝《主席》(The Chairman) 一片,這個完整故事我另有其他文章說明了,從《主席》之後幾部 Peck 的電影賣座不佳,導演 John Sturge 認為世代交替使然,戰後年代明星已略顯過氣,反倒是年輕的 Steve McQueen, Dustin Hoffman, Robert Redford, Jack Nichoson 時代來臨了。

不再將演藝工作視為重心之後,民主黨立場偏左的 Gregory Peck 一向對毛澤東和紅色中國有很大的興趣,最近公布的 1980 年代美國國務院資料顯示,同樣演員出身的共和黨總統 Ronald Reagen 政府想利用 Gregory Peck 在中國老一輩影迷心目中的地位向中國民眾示好,因此派遣 Gregory Peck 在 1987 年 9 月訪問中國,Gregory Peck 立刻成為中國影迷心目中第一號的外國影帝,老一輩記得他在 49 年之前演的《君子協定》那幾部片之外,年輕一輩透過盜版錄影帶看到他的代表作《羅馬假期》,更聯想到他 1944 年在《天國之鑰》演的中國神父角色,更曾經在二次大戰期間私下捐款給宋慶齡主導的 China Defense League (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的保衛中國同盟),如此加乘效應之下很難不對他有好感。

Gregory Peck to Beijing 1987 
1998 年中國上海影視廠甚至想邀請 Gregory Peck 和老牌女演員趙麗蓉合演一部《嘿,佛蘭克》,不過我可以想像已經不太樂觀了!

1990 年代 Gregory Peck 最後兩次演出只是在他孰悉的劇本裡做客串性的演出,一次是1991 年在 Robert De Niro 主演的新版《恐怖角》(Cape Fear) 客串律師角色,戲份很少,一次是 1998 年在電視版的《白鯨記》(Moby Dick) 客串神父一角,老影迷看到這兩條新聞都會露出會心微笑,這兩部片都是 Gregory Peck 年輕時曾經擔綱任男主角的動作片,晚年無力再挑大樑,只好在裡面客串一下聊表戲癮。

回想他 90 年代末期的健康近況就知道, 1998 年82 歲的他很難道生地不熟的演出戲份偏重的男主角。

我印象是 1997 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找來一大群老牌得獎者排排坐,當介紹到 Gregory Peck 時,即使台下以年輕影迷為主,仍然爆出了明顯比別人更大的歡呼聲,除了他的公益事蹟,算一下代表他的 Lawyer Fitch, 白鯨記裡的固執船長 Captain Ahab, 羅馬假期的男記者, 鹿苑長春裡的農夫, 君子協定裡的猶太人 Philip Green .........想想有誰可以留下那麼多個角色給後人呢?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Claudio Abbado (1933~2014)


前柏林愛樂指揮義大利籍的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辭世!猶記得上一次 BPO 指揮 Herbert von Karajan 去世時的沉重氣氛。

柏林愛樂將以今晚到後晚的三場音樂會來紀念剛剛逝去的阿巴多,指揮家 Zubin Mehta 將在原定的曲目前加演馬勒第五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慢板。而 5 月份原定由阿巴多指揮的3場音樂會,則由 Simon Rattle 來執棒,下半場的曲目改為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 (被稱為為 Wagner 送葬的交響曲)。 

按照大師最終遺囑,1月22日午夜公眾告別儀式結束後,阿巴多的遺體被運送到博洛尼亞 Borgo Panigale 墓地火化。此前,在聖斯蒂芬教堂舉行了僅家人出席的私密簡短的最終告別儀式,莫札特管弦樂團的音樂家為阿巴多演奏送別,穆洛娃演奏巴哈夏康 (Chaconne) 舞曲道出了最終的思念。

1月27日 Barenboim 將在米蘭史卡拉劇院演奏 Beethoven Symphony no.3,免費對外直播 。



Abbado 故鄉 人潮爭睹最後遺容

“我從沒認真考慮過所謂的‘藝術生涯’,得到的那些並不是我所感興趣的,我的想法很簡單,我熱愛音樂,這就夠了。”

--- Claudio Abbado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賓漢 - 1959

1959 年電影海報版本之一

前兩年我個人人生進入低潮遭受陷害使得心情起伏甚劇,健康狀況也受到心裡的影響,2013 年稍有點好轉,此時回憶《賓漢》(Ben-Hur) 這部電影劇情別有一番感受,想要趁著這時來撰寫我對這部電影的心得。

之前在翻譯電影配樂史裡有一段文章內容如下

一部成功的電影就像一座完美的中世紀的哥德式大教堂,劇情、剪輯、佈景、音樂、演技等,每個細節都是值得品味令人讚賞不已的藝術品,就像過去的《迷魂記》(Vertigo)、《教父》(The Godfather)、《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唐人街》(Chinatown)。

我常想起哪幾部電影符合以上的敘述?《賓漢》(Ben-Hur) 這部 1959 年超時代觀念的鉅作一直在我心裡的符合名單裡,因為《賓漢》在許多方面都是屬於影壇的創舉。

首先,《賓漢》的劇本並不是像《十誡》、《凱撒傳》、《暴君焚城錄》、《參孫與達麗拉》屬於有憑有據的歷史故事或聖經章節,而是根據 19 世紀警世宗教小說改編。

1901 年舞台劇 Ben-Hur 的海報
1880 年正值美國快速工業化的時期,伴隨財閥崛起而來的是貧富不均、失業、都市髒亂、暴力等新興社會問題,也是美國史上最有名的搶匪 Jesse James (1847~1882) 橫行中西部的年代,生長在同時代的馬克吐溫 (1835~1910) 形容此時:

表面繁華,掩蓋著腐敗、道德淪喪以及其他潛在的危機。

 就在這樣的年代背景下 Lew Wallace (1827~1905) 寫了一本暢銷宗教小說 Ben-Hur : A Tale of Christ ,《賓漢》(Ben-Hur) 正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

故事背景是耶穌誕生前後年間羅馬帝國統治的希伯來地區,一個猶太貴族之子 Ben-Hur 因不願擔任羅馬人眼線而遭童年玩伴羅馬帝國長官 Messala 陷害貶為戰船奴隸,Ben-Hur 每天所能做的就是計算日期,只求有一天讓他活命取得對 Messala 復仇的機會,某次海戰雙方全軍覆沒,Ben-Hur 卻因緣救了事先就暗欣賞他的戰船司令官 Arrius 回到羅馬之後得以平反,Ben-Hur 從賤民一下取得羅馬帝國公民,Ben-Hur 重獲自由後以過人的馭車術征服了羅馬各馬車賽,成為上層貴族的知名人物,最後 Ben-Hur 有機會參加羅馬城的公開馬車賽和昔日陷害他的 Messala 狹路相逢,恨意沖天的 Ben-Hur 果然如願和 Messala 一戰並見到對方慘死輪下,見到怨恨數十年的敵人嚥下最後一口氣的 Ben-Hur 卻頓時失去了人生目標!

回想起罹患痲瘋病遭隔離的母親和妹妹,醞釀多年仇恨的 Ben-Hur 即使在 Messala 死後仍有不甘,不知不覺 Ben-Hur 心裡只剩下了無窮無盡的仇恨了,私下信奉地下基督教的妻子 Esther 責備他無法從仇恨裡走出來,直到有一天 Ben-Hur 親眼看到一個即將遭釘死的青年,定睛一看,竟然是他身為奴隸期間經過打石場饑渴至極時給他一瓢水喝的那一位,Ben-Hur 跟著去目睹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過程,固執的 Ben-Hur 心裡的仇恨到了此時才轉為寬恕。


left : Charlton Heston, middle: Jack Hawkins
我多次說過 1950 年代是美國電影預算的黃金期,大規模、大場面、大明星、大銀幕的古羅馬電影的流行的年代,各電影公司互相較勁 1952 年 MGM 製片人 Sam Zimbalist (1904~1958) 就提出要重拍 1925 年《賓漢》(Ben-Hur) 的方案,礙於預算及選角等問題拖延多年,一直到 1956 年MGM 驚見對手 Paramount 公司拍出了預算和動員人力都創古羅馬電影新高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之後,MGM 才決定要將延宕多年的《賓漢》(Ben-Hur) 方案付諸實現,導演人選也確定為曾經擔任 1925 年版《賓漢》助理導演的 William Wyler (1902~1981),William Wyler 原名 Wilhelm Weiller 是在德國出生的猶太人,一次世界大戰後就隨家庭離開德國輾轉兩年到 1923 年抵達 Los Angeles。

Paramount 公司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絕大多數動用美國資源在本土拍攝,MGM 拍攝《賓漢》(Ben-Hur) 卻有完全不同的考量,他們決定把拍攝場地直接搬到羅馬帝國古蹟最多的義大利,原因是二戰後義大利政府管制外匯導致 MGM 在義大利賺取票房後無法將金錢匯出,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辦法在義大利直接用掉!因此能夠在地化的資源就儘量在地化,也給了義大利電影界學習機會,例如 60 年代末成名「通心粉導演」Sergio Leone 就在這部片裡擔任助理導演,前不久去世的男星「裘林諾傑馬」Guiliano Gemma 當時年僅 21 歲只能軋個臨時演員。

Haya Harareet
《賓漢》是一部以中東希伯來地區為景的電影,全片在義大利拍攝,站在 MGM 的立場從美國帶過去的資源愈少愈好,製片人Sam Zimbalist 和導演 William Wyler 經過數年的選角,最重要的 Ben-Hur 一角原定人選 Burt Lancaster, Paul Newman  都放棄演出後才決定改由對手作品《十誡》的男主角  Charlton Heston 接手,反而是積極爭取的 Kirk Douglas 不受青睞,Kirk 一年後轉向爭取到風格類似的《萬夫莫敵》演出機會。反之原先屬意 Kirk 飾演的反派角色 Messala 由於 Kirk 認為不利於個人形象不願接手,只好找英國演員 Stephen Boyd 接手,看到這裡只覺得可惜,如果 Kirk Douglas 接手的話,那一場傳世近 60 年的馬車賽將更具有話題性。

William Wyler 另外指名演技精湛舞台劇出身的英國演員 Jack Hawkins 來演出戰船官 Arrius,除了這三個人之外 MGM 再從美國帶去三個美國演員 Sam Jaffe, Martha Scott, Cathy O'Donnell 演 Ben-Hur 身邊的家管, 母親, 妹妹三人,除了這六個人英語系的演員之外,其他人全部在地化使用義大利、西班牙、中東演員,例如飾演 Ben-Hur 妻子 Esther 算是戲份相當重的角色,William Wyler 在報上看到一個黑髮黑眼的以色列女演員 Haya Harareet 直覺說 「就找她來演了!」

看到這裡,回想一下這部片裡選角或是看 IMDb Cast 名單,《賓漢》比起《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以及之前其他的古羅馬電影是否充滿聯合國色彩?當時 New York Times 站在美國的角度報導是:

全片動用 50000 個臨時演員,365 人有台詞,只有 45 人算是主要演員,其中只有 4 個美國人!  

《賓漢》首先將銀幕寬長比從 CinemaScope 技術普遍的 2.20:1 再拉寬到 1957 年才出現的 2.76:1 新技術,此舉最重要的目的是有利於全銀幕播映那場經典的馬車賽,不過接下來的 50 年也造成了對小戲院、家庭電視播放非常多的不便,1959 年沒有 90 年代才出現的動畫技術,片中兩場最經典的大戲:馬車賽以及海戰都必須純手工實物拍攝,先談海戰部份,製作團隊在羅馬當地找來歷史學家還原戰船內部,讓觀眾詳細看到戰鼓、船窗、腳鐐鎖、鐵窗等裝備以及位置,這一段即使在室內拍攝都顯得詳實逼真,有一場戰船相撞的戲也使用歷史學家還原的船模型作為工作,然後在室內水上模擬場景進行拍攝。


那一場經典馬車賽關係到 Ben-Hur 的復仇是否成功?稱得上是《賓漢》全場觀眾引頸所盼的戲目,也成了本片的精隨所在,拍得好不好就決定了全片的成敗。劇情方面一開始用 Messala 在輪軸上使用絞齒的作弊行為牽動全場觀眾的心,技術方面 Yakima Canutt 嚐試新的拍攝法那就是把攝影機直接搬上賽馬車,減少對白讓觀眾自己去感受馬車的速度和跑道的彎狹,Ben-Hur 險些震落馬車下又爬了回來,還有 Messala 跌落跑道被群馬採過等劇情,在 1959 年這已經是最寫實、暴力、殘酷的片段了!!!!



配樂方面,奧匈帝國出身的 Miklos Rozsa 親自考證羅馬時期的樂器和曲風花了8週為《賓漢》作出了稱得上是電影配樂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1959 年至今 Miklos Rozsa 為電影作的幾首名配樂如 Overture, Parade of the CariotheersMarcia Romana, Love Theme, Star of Bethlehem, Bread and circus March,The Mother's Love,The Rowing of The Galley Slaves, Arrius's Party都已成為傳世名曲,Miklos Rozsa 的音樂不輸 William Wyler 的影片已成為這部《賓漢》電影的另一張臉,這些在別地方提過不再重覆。

這一部由這麼多專家投入心血的作品上映後,果然在全美國造成轟動,MGM 靠本片淨獲利 2000 萬美元解救了財務問題,預算足夠而且精緻考究的《賓漢》稱得上是 50 年代末衰敗中的電影業一次強烈的迴光返照,MGM 認為要做這種電視無法引其項背的作品才是出路,導演 William Wyler 自己都說挽救了被電視打得奄奄一息的電影界,《賓漢》的成功原因甚多不可一語概之,MGM, William Wyler 卻給後續者做了簡單且錯誤的結論,導致 60 年代初接續拍攝了《埃及豔后》(Cleopatra) 的大型失敗案例不勝枚舉。

除了票房之外,《賓漢》這部數十國演員的聯合作品在 1959 年金像獎典禮上也大獲全勝,提名 12 項拿下創紀錄的 11 座獎項,「Ben-Hur」Charlton Heston 拿下最佳男主角獎。

如果《賓漢》只是一部復仇電影,那影片應該在馬車賽之後不久劃下句點,就像《刺激1995》讓觀眾的情緒得到紓解就夠了,實際上這是一本寓意深厚的宗教小說,而不是迎合觀眾的情緒,能夠讓 Messala 惡有惡報的到底是天命還是 Ben-Hur 自己?我認為這部片裡最關鍵的一個人物是賞識 Ben-Hur 的戰船司令官 Quintus Arrius,剛剛喪子的 Arrius 想網羅 Ben-Hur 當門下 Gladiator 未成,在海戰前可能自知不樂觀忽然要下屬放開 41 號戰犯 Ben-Hur 的腳鐐,鄰座奴隸問 Ben-Hur 為何司令官要解開你的腳鐐?Ben-Hur 也搖頭無法理解!

搖頭?卻是貴人相助的開始,此舉卻改變了 Ben-Hur, Quintus Arrius 兩人的一生,讓 Ben-Hur 有接下來的復仇機會,陷入絕境時原本強壯如 Ben-Hur 也變得像稻草枝一樣脆弱,後面的馭馬術可以靠自已 ,前面的「貴人」相助才是脫離脆弱的開始,這一段要長記在心,Messala 之死不是 Ben-Hur 靠自己復仇成功!而是週圍或許說是天命對 Messala 的懲罰!就 Ben-Hur 個人而言,要如何調適 post-Messala 的生活和心態才是正確,就如妻子 Esther 所言如果 Messala 死後 Ben-Hur 仍走不出仇恨?!那就等於在殘害自己了。

切記!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Guiliano Gemma (1938~2013)


義大利籍男明星 Guiliano Gemma 「裘林諾傑馬」以 85 歲之齡因車禍意外喪生,原籍義大利的 Guiliani Gemma 在 1959 年就在歷史鉅片《賓漢》(Ben-Hur) 裡演出小角色,因此被名導演 Luchino Visconti 看上邀請他在 1963 年的《浩氣蓋山河》裡演出,1960年代掀起一陣義大利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 風潮,義大利籍的「裘林諾傑馬」算是其中一要員,1965 年《江湖奇士》(Adios Gringo) 被拔擢升任男主角,其他知名作品還有跟 Lee Van Cleef 合演的《鏢客龍虎會》(I giorni dell'ira),《虎俠》(Per pochi dollari ancora),《日落荒城》(Il prezzo del potere),跟 Kirk Douglas 演的《賊王》(Un omo da riseitara),年輕的 Guiliano Gemma 很受日本和台灣觀眾喜歡,那時台灣電影片商一度流行用火柴盒做為宣傳品,受歡迎的「裘林諾傑馬」就出現在火柴盒封面上。



到了 70, 80 年代他並沒有跨入好萊塢系統,80 年代初他繼續靠不少動作片例如《地虎吃天龍》以及一些 R 級片進入台灣市場,甚至曾經在 1981 年來台灣訪問,1980 年代初「裘林諾傑馬」可是極少數在國內小有知名度的歐洲演員。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孩子正看著我們 - 1944


義大利名導演 Vittorio De Sica (1901~1974) 1944 年作品 I Bambini ci guardano 發行時正逢二戰結束但國共內戰接著上場,因此這部片從未在兩岸正式上演過,直到最近幾年大陸先把片名翻譯為《孩子在看着我们》。

聊到 Vittorio De Sica 最有名的傳世作品莫過於《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其他得獎名作還有《擦鞋童》('Sciuscià')、《費尼茲花園》(Il giardino dei Finzi Contini)、《昨日今日明日》(Ieri, oggi, domani),以至於這部早期作品《孩子在看着我们》比較不引起注意,我觀察到這部電影完全感覺不到戰爭的氣息,拍攝品質遠遠勝過 Roberto Rossellini 1945 年拍的《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也明顯優於 Fellini 在 1950 年代初期拍的電影例如《白酋長》(Secicco Bianco Lo),我只能解釋 Rossellini, Fellini 的作品都是在戰後嚴重通膨的時代完成,沒有預算做更進一步的修飾,比較起來《孩子在看着我们》還不是一部戰後作品。

英美電影跟舞台劇有深厚的淵源,劇情、對白讓觀眾進場前就有準備「我們是在看一場戲」,但是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 (Neorealism) 電影就是把低階層社會的故事由非專業演員直接赤裸裸的呈現給觀眾。

這部在二次大戰時期拍攝的《孩子在看着我们》劇本非常前衛辛辣,卻可能是我們身邊都聽過的八卦故事,敘述一個美艷的已婚婦女感覺先生太專注於事業,生活索然無趣,因此和前男友藕斷絲連,天人交戰之後,某次趁帶著兒子 Prico 逛公園途中丟下小孩與男友私奔,給年幼的男童 Prico 造成莫大的傷害,事業繁忙的父親把男童 Prico 交給姑姑、祖母、鄰居暫帶領都難以適應,別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幸好家裡有個年長的女管家撐起所有的生活瑣事,女管家唯獨對 Prico 日漸惡化的病情束手無策。

拋夫棄子的母親發現現實與理想有段距離,前男友除了外表帥,永遠一事無成,加上思念 Prico 的母親情結,她又決定回到家裡希望丈夫原諒,她的出現也剛好讓病重的 Prico 得以痊癒。

經過一段適應期之後,父親帶全家去海邊渡假,已婚美艷的妻子仍是渡假地焦點所在,吸引了一群想動作的「蒼蠅」,這時父親突然接獲電報,因為事業因素必須提前返回羅馬,眾「蒼蠅」還來不急動作,母親的前男友又出現了,母親經過一陣天人交戰後又投降了,兩人在沙灘上親熱擁吻的鏡頭被 Prico 完完全全看在眼裡,慌張失措的 Prico 唯一的反應是想回家,沒錢買車票他的直覺想法就是想沿著鐵軌走回羅馬。。。。

最後他被救回一命,但是他對母親的信任完全喪失,回到羅馬以後,心力交瘁的父親刻意安排他住進教會學校裡,但是敏感的 Prico 心裡已經有一股不祥之兆了,任他死命哭喊,父親還是含淚丟下他離去。

某一天,神父召見小男童 Prico,有兩個哭泣穿著黑衣的女人來訪,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年長的女管家。

敏感的小男童知道他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他父親自殺了!他幾經掙扎後選擇女管家懷裡。

之前我很難理解 1944 年拍攝的義大利片,怎麼全片嗅不到一絲絲戰爭的氣息,片裡的公園美麗如畫,渡假勝地人們心情輕鬆笑容親切,片中羅馬的公寓管委會以及服裝店運作正常,而 1945 年在羅馬拍攝的《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 從第一分鐘開始的氣氛就是 ~ 你隨時可能遭蓋世太保盤查後槍殺的地獄。

後來查資料說明這部片是在 1942 年暑假拍完,導演 Vittorio De Sica 刻意挑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 5 歲男孩來飾演 Prico,有趣的是《孩子在看着我们》拍攝時間和《北非諜影》幾乎相同,當時義大利所屬的德義日聯盟仍處於優勢,1942 年暑假盟軍剛剛登陸北非,義大利還能派軍到北非及烏克蘭支援德軍,義大利本土還算非戰地,這一年底發生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以及更多次的北非登陸行動,1943 年戰情逆轉,暑假盟軍甚至直接在西西里島登陸,整個義大利從此進入戰爭狀態,1943 年 9 月義大利和盟軍簽下停戰協議,雖然各地仍有抵抗行動,但是已無全面性的戰爭,這部片經過兩年等待後終於在 1944 年 10 月上映。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羅馬帝國艷情史》心得


今天騎了快 100 公里的腳踏車,晚上整個人無法動彈,把《羅馬帝國艷情史》(Caligula) 這部知名的禁片拿出來看第二次,我在光華商場順手買下只看過一次,當時的目的是為了看尺度如何,結果很失望,這部片在歐洲各國版本在 150 分鐘上下,數年後更拿出原始的 210 分鐘版本在法國播映,70 年代在台灣遭禁映,遺憾的是光華商場出現的是美國修剪過的 104 分鐘版,不用抱持太多的期待。如果發現 210 分鐘版在台灣出現時才值得買下收藏。

反之,這部片能夠吸引當時《發條桔子》男主角 Malcolm McDowell 擔綱並說服 Peter O'Toole, Helen Mirran 甚至英國舞台劇大老 John Gielgud (1904~2000) 參加演出以一定有他的原因,有趣的是我發現演過《白酋長》、《教父第二集》、《新天堂樂園》的義大利男星 Leopoldo Trieste 也插了一角,這部片的基本架構符合真實歷史,例如跟皇帝亂倫的 Drusilla, 曾經離婚卻被 Caligula 看上的 Caesonia, 前皇帝 Tibelius 寵愛的 Gemellas 都真有其人而且劇情符合史實,只是製作的獨立公司 Penthouse film International 一定會加重他們需要的片段,不會拍戰爭場面或是 Caligula 熱愛的 Gladiator 競技場鬥爭,而把重點放在宮廷內的荒淫,不過從劇情的不連續性可以判斷被剪掉了不少片段。

這裡面 Peter O'Toole, John Gielgud 戲份都不多,倒是當時年輕的奧斯卡影后 Helen Mirran 飾演野心勃勃的 Caesonia 貫穿全場,也做了些犧牲。


另一部敘述 Caligula 荒誕故事的電影是美國人拍的《血灑競技場》(Demetrius and the Gladiators),裡面的錯誤就相當多了,不需要太認真。

這部片直接用俄國音樂家 Aram Khacheturian  1950 年代的作品 Spartacus Suite 作配樂,1994 年另一部美國片《金錢帝國》(The Hudsucker Proxy) 也跟著用,可以試一下這首讓人叫不出名字的作品有多動聽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Ben Gazzara (1930~2012)


資深演員 Ben Gazzara (1930~2012) 因胰臟癌病逝,義大利裔的 Gazzara 年紀和 Marlon Brando, Rod Steiger, Robert Vaughn, Steve McQueen 相近,但是外型較平凡的 Ben Gazzara 經過 Lee Strasberg 的訓練班之後,戲路相當廣,在舞台劇、電視、電影三方面都不缺席,50~60 年代機運不錯,有機會跟 James Stewart, David Niven, Fredric March, Anna Magnani 等上一輩的明星合作,印象比較深的作品有《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雷瑪根鐵橋》(The Bridge at Remagen) 、《海上驚魂三十天》(Voyage to Damed)等等,60年代末以明星為賣點的電影工業轉型,外型不突出的 Ben Gazzara 也漸漸轉型,70 年代他和編導演三棲的好友 John Cassavetes (1929~1989) 合作演了五部電影。

硬底子的 Ben Gazzara 1980 年之後大多扮演配角或 B 級片男主角成為多產型的演員。

John Cassavetes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Farley Granger (1925-2011)

飾演希區考克名片《奪魂索》(Rope) 兩大兇手之一的 Farley Granger 去世,年 86 歲,除了《奪魂索》他另一部知名作品應該是《火車怪客》(Stanger on The Train),Farley Granger 在兩片裡的形象都是顯得軟弱沒主見的男人,70 年代他後來也曾經化身另一個角色出現在台灣影迷面前,義大利喜劇西部片《大野兩條龍》裡跟 Terence Hill, Bud Spencer 兄弟為敵的惡棍 Harriman,這時很難跟前述的 "軟弱男人" 做連接了。

希老作品裡我對《奪魂索》的喜好程度僅次於《迷魂記》,在 1948 年這部片低調上映票房悽慘,船過水無痕,也沒獲得任何一項奧斯卡提名,最近幾年《奪魂索》這部黑色舞台劇在 IMDb 的排名漸漸上升進入 Top 250 名單內,除了罕見的一鏡到底拍攝法,在戰後的 1948 年,這部片裡年輕人和老年人對生命的討論雖然簡短卻引人深思。

我把《奪魂索》當作 James Stewart 生涯代表作品之一,Farley Granger 在這部片只能算第三男主角。

有趣的是 Farley Granger 在 1954 年曾經到義大利拍了一部 Luchino Visconti 執導和美女 Alida Valli 合作的名片《戰國妖姬》(Senso),這部片的吻戲還出現在《新天堂樂園》最後那段接吻影片裡,70 年代初 Farley 私下愛上了義大利,後來 Farley 跟他的同性愛人搬到羅馬定居,也藉此出現在多部多國合資的義大利電影裡,《盡日沉煙香》,《絕命毒霸》(Le Serpent),《狂龍殺手》( hombre llamado Noon) 等等。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Enzo Cannavale (1928–2011)

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戲院炸毀那一瞬間幾乎崩潰的戲院老闆 Enzo Cannavale 辭世,享壽 83 歲。

Enzo Cannavale 從 1949 年就開始演出,到了 1980 年代才有機會晉身第二男主角的地位,他從不是義大利影壇第一線的男明星。

今天看到這則消息感觸很深,《新天堂樂園》1988 年在歐洲首映時引起全場起立鼓掌,接著就像海嘯一樣席捲世界各知名影展,不給他最佳影片好像代表自己眼光有問題似的,這幾年我將焦點轉向歐洲電影之後,我漸漸可以體會 1988 年時《新天堂樂園》帶給戰後成長的歐洲影迷的感動,不是我們這些亞洲局外人可以想見的。

這部片並沒有去找來馬斯楚安尼或是蘇菲亞羅蘭等超級巨星演出,那樣太突兀了,畢竟《新天堂樂園》的主角是小孩,這部電影觸及人心之處在於整裡了戰後嬰兒潮世代共同的回憶,穿插其中如 Toto 看到的電影、天主教神父、義大利共產黨、電影解禁、離家工作、戲院改建等等根本就是影評們自己成長期的故事,片中那幾個老演員真的就是二戰後伴隨他們成長的電影人。

飾演神父的是演編導全能的 Leopoldo Trieste (1917~2003),1952 年就在 Fellini 作品《白酋長》裡擔任男主角,戲份最重的放映師 Alfredo 是法國男星 Philippe Noiret (1930~2006) 年輕時外表肥胖,演過《將軍之夜》、《快樂的亞歷山大》(Alexandre le Bienheureux)、《新戰海浮生》(Murphy's War) ,飾演晚年母親的是年輕以妖豔聞名的女星 Pupella Maggio (1910~1999),曾經擔任 Fellini 作品《阿瑪坷德》(Amarcord) 的女主角,飾演花癡影迷的是真正西西里出身的動作片演員 Tano Cimarosa (1922~2008)。

這些義大利影壇老兵以及今天的戲院老闆 Enzo Cannavale 接受掌聲之後,都已經在最近十年不敵歲月摧殘向人世告別。

註:IMDb 竟然不把飾演成年 Elena 的 Brigitte Fossey 列入名單,似乎和我一樣不喜歡後來出現的加長版



參考 : 新天堂戲院老闆辭世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砂礫中的璞玉 - 1959 年義大利片 Kapò

前幾天到光華商場臨時起意到三樓閒逛,買了幾片 DVD,其中一片廉價品 1959 年的義大利片 Kapò 從未在台灣上映,片名中文翻譯為《蓋世太保》明顯是錯誤,這部片在中國網站上被翻譯為《零点地带》。

德國海法大學教授 Yvonne Kozlocsky Colan 指出,實際上 Kapò 原文 Kameradschaftspolizei 是指集中營裡一種叫做「囚監」身分的人,從法律觀點來看「囚監」本身也受納粹迫害成為囚犯,這些人在志願或非志願情況下當上「囚監」,優點是有獨立房間,免重役,義務是必須協助監督集中營內部雜務,以節省納粹人力。

我這幾年的心得是:歐洲拍的二戰片品質要高於美國,美國片十之八九難以逃脫好萊塢式英雄主義巢臼,反倒是歐洲這個戰爭發生地的劇本比較能跳脫英雄主義切入故事重點,尤其托中國的盜錄業者幫忙,冷戰時期台灣從不接觸的東歐片也開始在市面上出現了,這一塊處女地是有待發掘的寶藏。

Kapò 是一部敘述二次大戰女集中營的電影,第一件事讓我們學到除了戴大衛之星的猶太人集中營之外,還有一種戴黑三角的政治犯集中營,這種犯人不會被送進毒氣室,但是三教九流成分極度複雜可想而知,在內部需要鬥爭才能存活。

Edith 是一個 16 歲出身巴黎富有家庭的猶太少女,集中營醫生幫她變造身分以逃避死亡,她的身分變成了法國政治犯 Nicollete 再被送到波蘭境內的政治犯集中營,這裡有出身上層社會的法國貴婦 Teresa,還有來自不同階層的波蘭、德國、俄羅斯婦女,共同點是要主動、要強勢、要踩別人才能存活,Nicollette 原本是集中營裡年紀最小、個子最小的少女,某一天她學到只要敢獻出自己的初夜權,就能比同儕得到更多,她用這招直到當上了小有權力的 Kapò,相反的,想當 Kapò 改善生活的 Teresa 卻礙於羞恥心無法如願,只好以自殺來逃避痛苦。

某天,來自東邊的蘇俄紅軍俘虜被送到這個集中營,冷漠的 Nicollette 迷上了紅軍裡最熱心的 Sascha,這時已接近戰爭末期,能聽到遠方炮聲的女集中營也耳語說:紅軍快接近了,德軍會對整個集中營進行滅口。Sascha 坦白告訴 Nicollette 蘇俄戰俘正籌備逃亡計畫,原先對逃亡後的生活充滿希望的 Nicollette 漸漸查覺 Sascha 同儕的算盤是:

「必須由具有 Kapò 身分的 Nicollette 來完成關鍵步驟以成就逃亡計畫」

而這個關鍵步驟十之八九會遭擊斃,如果妳不去做?整個集中營就等著 24 小時後遭滅絕,幾千雙眼睛巴望著,口口聲聲說愛妳的 Sascha 只能沉默以對,萬念俱灰的16 歲的少女 Nicollette 只好狠下心去切斷集中營電源也付出自己的生命,這部片沒有英雄人物,但是對人性尤其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描述可說是淋漓盡致。

猶太裔的義大利導演 Gillo Pontecorvo (1919~2006) 在 1938 年因為墨索里尼的反猶主義而逃亡法國,在巴黎左派的沙龍裡他結識了 Picasso, Stravinsky 等人以及許多站在西班牙內戰左派的朋友,如此環境影響了 Gillo 的思想。

1940 年巴黎失陷,Gillo 並未逃往美國或英國,他加入共產黨返回義大利參加米蘭地區的游擊隊,戰後他直到 50 年代才有機會初執導筒,可以定義他的派別不同於二戰時和政府站同一邊的 Roberto Rossellini, Federico Fellini, Aldo Fabrizi 等人。

這部 1959 年的 Kapò 就是他第一部引起注意的大作,獲得了 1959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有趣的是與巴黎關係密切的 Gillo Pontecorvo 在這部片裡動用的大多非義大利的資源,女主角 Susan Strasberg (1938~1999) 是鼎鼎大名的烏克蘭裔美國籍好萊塢戲劇大師 Lee Strasberg 之女,也是 Marilyn Monroe 生前的密友,飾演 Teresa 的女配角以及演紅軍 Sascha 的都是法國人,尤其前者是演過《廣島之戀》直到近年還在演出的法國影壇長青樹 Emmanuelle Riva

Gillo Pontecorvo 後來拍了一部知名度更高的代表作是 1966 年的《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敘述 50 年代法國北非殖民地-足球英雄席丹祖國阿爾及利亞反抗殖民的游擊戰,了解 Gillo Pontecorvo 的背景故事之後,就不意外他會這麼擅長拍這種題材的劇本了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艾曼妞夫人台灣之行

上一篇提到愛雲芬芝 Edwige Fenech ,直接再聊另一個更知名的情色電影代名詞【艾曼妞】,近 30 年來【艾曼妞】這三個字慘遭濫用,電影、小說、錄影帶、DVD 裡隨處可見。

實際上【艾曼妞】這個聽似非英語系的單字可是有她的典故的。

Marayat Bibidh 是一個 1932 年出生於泰國上等家庭的少女,在二戰結束後沒多久 1948 年有機會認識在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工作的法國外交人員,沒多久她就以 16 歲之齡和這位外交人員 Louis-Jacques Rollet-Andriane 閃電結婚,然後遷居法國改名 Marayat Andriane 學習法文以法國人自居。到了 1959 年她以 Emmanuelle 之名用法文寫了第一部的虛構情色小說 Emmanuelle : The Joy of a Woman,由於內容過於露骨甚至在當時的法國遭到查禁,幸運的是進入風氣較開放的 60 年代的 1965 年終於解禁,這部小說裡寫甚麼,我借用網友 Strong's 敘述 :

《艾曼妞》雖是情色電影,但是,劇情上還是有些著墨,第一集描述法國駐泰國外交官Jean 的夫人 Emmanuelle (Sylvia Kristel 飾演),年輕漂亮,以前曾經遭受性壓抑,經過一位年長智者的啟蒙,以及丈夫 Jean 的體諒(兩人既有夫妻之實,卻也鼓勵對方對外嘗試不同的性冒險~@@,法國人真是開放~^^),經由一次又一次的性探險旅程,逐漸重新拾回內心炙熱的性慾與激情,完全是女性觀點,充滿思考與幻想空間的情色電影。


這一位 Emmanuelle 隨後以 Emmanuelle Arsan 之名又寫了多部以女性為第一人觀的情色小說,1959~1974 年這 15 年間她的名氣僅限於法國,1969 年義大利首先嚐試將 Emmanuelle 改拍成電影但評價票房不佳,直到 1974 年法國導演 Just Jaeckin 再度改拍成電影,選用荷蘭女星 Sylvia Kristel 擔任女主角才真正讓 Emmanuelle 這個名字傳遍全球,在 70~80 年代 艾曼妞夫人XXX 的電影滿街都是,可惜的是就像上一篇的愛雲芬芝一樣,我無緣體會。

有趣的是請注意 1965 年這一年,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1965 年時 Emmanuelle Arsan (見上圖) 的第一部情色小說剛剛被法國解禁,她本身只是一個未出名的二線小說家,巧合的是這一年美國導演 Robert Wise 想要來台灣拍《聖保羅砲艇》需要一個東方面孔會講英文的女演員,飾演悲劇性的妓女 Maily,Robert Wise 不敢貿然啟用當時台、港、日電影業不黯西方演藝界的女演員,幾經尋覓後找來居住法國非職業演員的 Emmanuelle Arsan 擔任,原因不明,我看過兩部 Steve McQueen 的傳記都未詳細解釋原因,雙碟版 DVD 訪談裡也沒有訪問 Emmanuelle Arsan。

當時 Emmanuelle Arsan 是一個長居巴黎以法國為第一語言的不知名小作家,到台灣和陌生的 20 世紀福斯公司團隊拍戲,拍完她被美國 CBS 看上在電視劇 The Big Valley 上面客串的幾集,她並不戀棧美國影視界,回到法國恢復原有生活,誰知道 10 年後她的情色小說一舉成名時,《聖保羅砲艇》卻悄悄的在台灣遭到禁演,年輕艾曼妞和台灣長達半年的交集也沒幾個人記得了。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收藏愛雲芬芝

現在全省聞名的羅東夜市旁邊有一個立體停車場,在 1980 年代那個停車場是一片空地,上面豎著大約十面的大型電影看版,話說那個萬能政府掌控一切的苦悶時代,還沒有 DVD,沒有電腦網路,報紙只有三張,電視只有三台,電影上映必須經過新聞局檢查,然而人民的慾望終究是不能壓抑的,民間還是出現了色情電影的市場需求。

摘錄一段網路上的報告:

色情電影一般俗稱「春宮電影」、「A片」或「小電影」。民國六十年代初期,有人開始走私進口色情電影,但無法在戲院中明目張膽地放映,八釐米的放映機一時大為風行,在大學附近,常有三七仔在特定地點拉客,群聚在破舊的公寓中觀賞。當時色情電影的片源主要來自歐洲,尤其是北歐的丹麥片,三大「黃」后:艾曼妞、愛雲芬芝、史脫樂甚為有名,(民國)七十年代以後,美、日色情片大量進口,逐漸取代歐洲A片,香港三級片也逐漸興起,而且也開始有戲院敢放映色情電影了,不過這時候色情錄影帶也已經開始盛行,人人垂手可得,「色情」之「神秘性」遂開始走味(葉俊傑,民86;饒仁琪,民86)。


其中愛雲芬芝這個名字非常特別,1980 年前後每次我放學經過上述的羅東鎮電影看版時,看到煽情的油漆畫版伴隨著這個曖昧的名字,當時我年紀太小,還在盤算著何時才能進入戲院看看愛雲芬芝在演甚麼?不過就如這篇研究報告說的,當我 20 歲懂得如何尋找「資源」時,我的偶像已經換成了日籍的飯島愛、小松美幸、白石瞳等人。

最近幾年網路 blog, forum 興起,網上常看到比我大 10 歲左右的世代在討論他們共同的回憶,愛雲芬芝這個模糊的名詞才又重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我也第一次知道「愛雲芬芝」的原文是 Edwige Fenech,聽他們說得頭頭是道,Wait ! 這時才恍然發現 ..... 我小學時的心願還沒達成!

最近市面上出現了三部愛雲芬芝電影的 DVD 集合,我抱持著好奇心買來看看,發現這三部片都算是 1970 年代以義大利為背景的無厘頭喜劇電影,70 年代性感女神 Edwige Fenech 犧牲不足,露點有限,會驅動我買下真正更深層的意義就像這三部片封面上說的「彌補當時未能鼓起勇氣走進戲院的缺憾」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my top 10 movies

最近聊起最喜歡的 10 部電影這個議題,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答案,年紀越長越不喜歡動作片和戰爭電影,反之愈年長愈能認同 Billy Wilder, Federico Fellini, Jean Renoir 這幾個導演的作品,電影最有趣的一點就是第二次無法得到第一次那種激情,就因為如此,評選標準很重要的是「這部片能否禁得起時間考驗 ?」,就像在乎一個女人是否「耐看」而非「驚艷」。正面案例像《迷魂記》(Vertigo) 在 1958 年只獲得兩項提名,票房平平,誰想到今天卻是每次 AFI 100 不可缺的鉅作,負面案例就像 Titanic 在那年名利雙收,才 10 年~~在 IMDb 上已經跌到 7.3 分了!

選擇都不易了,所以不排名次,今天的答案如下:

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 1957
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1989
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恐懼的代價》(Le Salaire de la peur) 1953
偷十字架的小孩》(Jeux interdits, Forbidden Games) 1952
賓漢》(Ben-Hur) 1959
迷魂記》(Vertigo) 1958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 1969
日落大道》(Sunset Bouevard) 1950

honorable mentioned :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戰地軍魂》(Stalag 17) 1953
《奪魂索》(The Rope) 1948
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7
《我倆沒有明天》(Bonne and Clyde) 1967
日正當中》(High Noon) 1952
《洛基第一集》(Rocky) 1976
《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1999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這裡面《卡比莉亞之夜》、《新天堂樂園》是義大利片,《恐懼的代價》、《偷十字架的小孩》是法國片。我選了很多 40~50 年代的電影,建議有機會能看看這些老片,因為那真的是電影的黃金年代。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The Godfather: Part II

《教父》這部電影大獲成功之後,Francis Coppola 兩年後拍了續集《教父第二集》(The Godfather: Part II),在第一集劇情裡已經辭世的 Marlon Brando 表示不再參加演出,導演除了第一集班底之外提拔了 Robert De Niro 擔任戲分僅次於 Al Pacino 的角色,另外配角方面也很謹慎,本身就在教導戲劇的 Lee Strasberg 客串演出深沉多謀的 Hyman Roth 一角,演過《白酋長》的義大利影星 Leopoldo Trieste 也支援演一個小角色,因此《教父第二集》是少數續集能保持和原作品同等級評價的作品。

在配樂方面,第一集裡 Nino Rota 作的主題音樂已經深植在影迷腦海裡,第二集循此主題變動不大,差異較多的是第二集把故事拉回早期的義大利,片裡有不少的西西里風格民謠,由導演 Francis 的老爸 Carmine Coppola (1910~1991)接手,Carmine 也絕非弱者資歷毫不遜於 Nino Rota,Juilliard 學院畢然後在 Toscanini 手下的 NBC Symphony 吹奏長笛,業餘時間也有一些作曲事業,1974 年他接手《教父第二集》在 Nino Rota 之外做了四首風格稍不同的創作,例如暗殺地方角頭 Don 時這首 Murder Of Don Fanucci

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

黃昏三鏢客 -- 1966

之前有提過義大利導演 Sergio Leone 的傳記以及他的鏢客三部曲 (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這三部曲裡評價最高的就是第三部的《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我發現在 IMDb 上面這部片竟然高居第 4 名,《黃昏三鏢客》不只評價高,在票房方面更大獲成功,Sergio Leone 拍攝預算僅 130 萬,上映時營收高達 2500 萬美元,也因此次年 Paramount 邀請 Sergio Leone 用充裕的預算拍了和《黃昏三鏢客》背景和風格都極為相近的《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如果看過《亂世佳人》就記得 1861 年之後南方軍隊悲慘的潰敗局面,Margaret Mitchell 筆下粗俗殘酷的「洋基佬」南下施暴,之前我提過 Sergio Leone 熟讀美國近代史,他虛擬的《黃昏三鏢客》時間劇情背景概略和《亂世佳人》相同,只是地點往西移到現在的德州 San Anthonio 附近,我忽然想起還有一部以相同時間、地點為背景的西部片《黃金蓬車大作戰》(Vera Cruz),對了!還有一部也虛擬劇情發生在美墨邊界的經典西部片《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

我提這幾部相同背景的美國電影,就是要對比 Sergio Leone 風格西部片和美國西部片的不同點,《黃昏三鏢客》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Sergio Leone 劇本裡絕對不會有 Gary Cooper, John Wayne, James Stewart 那種身材高大形象清新遵守 Lady First 原則而且軍服常保乾淨的「正義之士」,就像 Gary Cooper 在《黃金蓬車大作戰》受雇於墨西哥人仍念念不忘南方軍,高大身材搭配準確的槍法引起多方異性暗戀,最後可能要搭配一段兒女私情,對 Sergio Leone 那太假了!Leone 片中一切目的只有存活!即使主角都是出身低層有性格缺陷的人,《黃昏三鏢客》裡第一男主角 "The Good" Clint Eastwood 是唯錢是問以詐領獎金為業的槍手,戲分最重的 "The Ugly" Eli Wallach 是出生貧苦的 14 州聯合通緝犯,最壞的 "The Bad" Lee Van Cleef 更是唯錢是問的殺手,因為錢藉公權力刑求戰犯甚至毆打女性,還有 Sergio Leone 特有招牌 - 骯髒的絡腮鬍造型,塑造出戰亂逃亡下充滿高犯罪率、貧窮、貪婪、嗜酒風氣、炙熱的背景。

我提到的絡腮鬍造型是 Sergio Leone 西部片很重要的招牌,左邊是這部片三大男主角的造型(由上到下:Clint Eastwood, Eli Wallach, Lee Van Cleef),下方那張是兩位男配角 Mario Brega, Aldo Giuffre 的造型。

談過背景,簡單介紹一下劇情:這部片背景是 1860 年左右的德州 San Anthonio 附近,南軍潰敗在即,一般民眾在北軍砲火下也忙著逃亡,南軍士官 Bill Carson 偷取 20 萬金幣逃亡,北佬 Lee Van Cleef 全力追查金幣下落,另外,兩個槍法不錯的南方流浪漢 Clint Eastwood, Eli Wallach 以聯手詐騙獎金為業,兩人利益不合翻臉 Clint Eastwood 差點被折騰到死,這時他幸運的遇到垂死的 Bill Carson 告訴他金幣埋藏處,接下來 Clint Eastwood, Eli Wallach 兩人被北軍俘虜,Lee Van Cleef 押著 Clint Eastwood 去尋找金幣,被北軍刑求後的 Eli Wallach 死裡逃生也加入戰局,接下來故事的主軸就是三個亦敵亦友勾心鬥角各有考量的槍手誰能拿到 20 萬金幣,拿到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最後一場戲堪稱西部片裡非常經典的橋段,三個互不信任的人站成三角形決鬥,除了看誰拔槍快,更要考量我到底要向誰開槍?誰會開槍打我?一但猜錯就是死路一條。考量後是兩個南方人一起向最不信任的北佬 Lee Van Cleef 開槍 (雖然 Eli Wallach 沒子彈),接下來呢?兩個曾經互相合作,也曾經利益不合互虐待的朋友怎麼分錢?結局我暫且不談了,義大利人似乎最會拍這種「人性」電影。

Sergio Leone 的鏢客三部曲 (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 以及《狂沙十萬里》和美國西部片比起來,除了前述的造型差異之外,其次他擅用二戰前後歐洲電影的手法,近距離特寫表情,一切「讓表情說話」,減少台詞陳述,盡量讓觀眾自己去想,不禁想到另一個歐洲出身的導演 Alfred Hitchcock 也是這方面的高手。

演員方面,Clint Eastwood 應該不用介紹了,Eli Wallach (1915~) 至今仍健在!在《教父第三集》演出把 Al Pacino 耍得團團轉的老狐狸,非常精彩!他的造型很適合演西部片,也演過《豪勇七蛟龍》、《西部開拓史》、《麥坎納淘金記》等。Lee Van Cleef (1925~1989) 原本是無法出頭的三線演員,因為他的造型只能演戲份不多配角或演 B 級片,例如名片《日正當中》(High Noon) 裡他飾演只出現兩分鐘的壞人甲,但他的造型非常符合 Sergio Leone 的要求,到了 1965 年被提拔演出《黃昏雙鏢客》(For a Few Dollars More) 才成為觀眾注意的性格演員。


這部片的配樂由大師 Ennio Morricone 撰寫,配樂比電影本身的名氣還要大!每一首都是經典!早年在台灣很少人看過《黃昏三鏢客》,在台灣黃俊雄布袋戲在 30 年前就開始引用《黃昏三鏢客》的配樂,很多老一輩聽到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首。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卡比莉亞之夜 1957

在 msn 上聊到「看了最想落淚的電影片段」,我想了一下給的答案是費里尼 1957 年導演的《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 片尾最後三分鐘。看似很歡樂的場面,實際上我想不出比這一段更悲慘更殘酷的劇情了。查了一下網路以及 IMDb 上的影評,很多影迷都為這一段深深感動,美國作家 Henry Miller (1891~1980) 告訴 Fellini 說他看完這一段深受感動,遲遲無法離開戲院座位十分鐘還在流淚。

1950 年代剛好是美國鉅觀電影 (CinemaScope) 崛起的時代,所謂鉅觀電影是指電影銀幕的長寬比由 1920 年代起固定多年的 1.37 提升到 1.85, 2.20, 2.35 直到 1959年《賓漢》更提升到 2.76,玩過攝影就知道廣角鏡頭的目的就是要吞下更多的場景,以便拍古羅馬片、西部片、戰爭片,這時義大利寫實電影屢屢以最低的成本打動人心,《卡比莉亞之夜》除了感動 Henry Miller 之外,也拿下那一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Fellini 的寫實主義色彩並沒有好友 Roberto Rossellini 那麼徹底,《卡比莉亞之夜》背景同《大路》、《白酋長》、《單車失竊記》等義大利經典電影為二戰後數年內,即使羅馬地區也可見片段的極端貧窮,身為 Fellini 妻子兼旗下第一女主角的 Giulietta Masina (1921~1994) 飾演一個來自底層社會的阻街女郎 Cabiria,孤兒出身的 Cabiria 卻保有善良的本性,Cabiria 因身為阻街女郎有機會認識了上層社會的男導演、濟助貧民的教徒、家道中落的富家女,接觸天主教朝聖儀式之後,Cabiria 發覺必須要靠積極的行為才能脫離現有的環境。

某日在一個非預期的場合,有個魔術師預言叫做 Oscar 的男人將成為她的真命天子,事後果然出現一個 Oscar 猛追求她,Cabiria 花了好長的時間解除心防認定魔術師的預言是正確的!她賣掉房子準備下嫁給 Oscar,她拿到現金第一次和 Oscar 見面時,形象誠懇善良的 Oscar 卻叼著香菸戴上墨鏡,Fellini 不著痕跡給了敏感的觀眾一個兇兆,當 Cabiria 正滔滔不絕訴說未來夢想時,過去多話的 Oscar 卻沉默不語,接著一陣完全的空白,Cabiria 從 Oscar 的一個不安的眼神和冷汗發現 Oscar 一切佈局只是貪圖她的積蓄,還想推她下懸崖滅口。

Fellini  沒有用一句對白,Oscar 也沒動手,就先讓所有的觀眾隨著 Cabiria 瞬間跌入萬丈深淵!我回想就這一小段讓 Henry Miller 等無數觀眾無法不隨著 Cabiria 流淚。

直冒冷汗的 Oscar 心軟不敢推她下懸崖,但是如所有觀眾預料的搶走她所有積蓄,Cabiria 不但沒有改變現況,反而跌入更慘重的低點,痛哭後的 Cabiria 如行屍走肉般穿過陰暗的森林走回路上,卻遇到歡唱的鄉民向她示好,善良的 Cabiria 淚水中擠出一絲勉強的微笑,這一幕也成為影史最有名的謝幕畫面。

這段音樂也是由 Federico Fellini 的最佳搭檔 Nino Rota 作曲,前不久提到的 Fellini + Rota 的 CD 也收錄這一首。
 
《卡比莉亞之夜》是他作品裡天主教色彩最重的一部,Fellini on Fellini 這本書提到動機是他父親是一個極度虔誠的天主教徒,希望他的片中除了現實更要 "believe in love and in life",不過這種方法讓我這種非教徒難以承受。

另外書上也提到 Fellini 孩童時代極度迷戀馬戲團,這裡指的是設備簡陋、人數不多、沒有大型動物演出那種小型馬戲團,而不是同時代美國片《戲王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那種團員上百人,養十幾隻大象,搭專用火車的大型馬戲團,Fellini 的童年情結使得他的電影裡馬戲團出現機率奇高!《大路》、《賣藝春秋》直接以馬戲團為背景,這部《卡比莉亞之夜》以及後來的《》也都有馬戲團穿插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