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960s 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960s 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義大利籍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  (中譯 : 顏尼歐莫利克奈) 7 月 6 日在羅馬去世,又是一個 2020 年的大消息 !

從電影配樂史來看,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的辭世猶如一個時代的結束,就像炸掉《新天堂樂園》那個戲院一樣,他的音樂幼兒時期就從布袋戲滲入生活中,兒童時期從電視配樂裡置入行銷,青少年期從外國電影裡傳來,等我成年以後開始收集他的 CD, DVD ,到目前為止的記憶都離不開 Ennio 的音樂。

美國電影配樂事業從 1930 年代有聲電影崛起,由一群受 Richard Strauss 系音樂訓練,卻因戰亂從歐洲逃難到美國的音樂家掌控主流,Erich Korngold, Max Steiner, Miklos Rozsa, Dimitri Tiomkin, Franz Waxman, Bernard Herrmann,各電影公司老闆配合這些音樂家,紛紛組織樂團演奏號稱「華麗美聲」的電影配樂,Erich Korngold 作曲的 The Sea Hawk 堪為典範。

60 年代隨著電影經費縮編,歌曲或電子音樂取代「華麗美聲」,「便宜又大碗」電子合成音樂漸漸取代傳統樂器,1980 年代電子合成音樂漸漸擴張,不乏佳作例如 《火戰車》(Chariots)、《南極物語》(Antarctica),近 20 年更已經成為主流了,仔細想一下 Hanz Zimmer 代表作《神鬼戰士》是用什麼演奏的 ? 久石讓, James Horner 的音樂呢 ?

Sergio Leone (L), Ennio Morricone (R)


不會講英文的 Ennio Morricone 早年幫低成本的義大利西部片配樂,在低成本的背景之下,為了西部片裡的特殊聲音,Ennio 嘗試了很多實驗樂器,藉以發出傳統樂團無法演奏的聲音,來解決類似電子音樂的需求,除了 Sergio Leone 的《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四部曲之外,Ennio 到了美國之後他也部分接受了電子音樂,然而他最棒的作品《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教會》(The Mission)、《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電子音樂成分都不高,都出現在 80 年代這個電子音樂擴張期,到了 1998 年的《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我個人反而覺得 Ennio 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這部作品很受台灣樂迷歡迎是因為 ~ 它是很多人跨入 Ennio 音樂的入門磚。

《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鏢客四部曲再加上《四海兄弟》、《海上鋼琴師》六部電影都完全沒被奧斯卡提名任何一個項目,前兩部可以算義大利片,後面四部我記得都是英文發音的啊 ! Ennio 的音樂實在不算主流,得獎得到手軟的 John Williams 那種氣勢交響才是美國人的最愛

我發現一個現象,Ennio Morricone 如大量使用電子合成音樂例如《鐵面無私》(Untouchable),作品傾向平庸,如果他恢復倚重傳統樂器,每一部都是傳世作品,哪幾部呢 ? 他晚年開音樂會時喜歡演奏那些曲目。

參考 :  Salute to Ennio Morricone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Andy Williams (1927~2012)


唱過 Moon River, Born Free, More, Love Story, A Time For Us 等無數流行歌曲的男歌星 Andy Williams 不幸因膀胱癌辭世。 

Andy 自幼信仰長老教會,曾與兄弟組織合唱團,1940 年代就遇到影響他一生的貴人當紅歌星兼演員 Bing Crosby,1950 年起,1950 年代 Andy Williams 單飛,到了 60 年代他主持「安迪威廉斯劇場」成為家喻戶曉的男歌星,開始進入生涯高峰期。 

1980 年代的錄音帶時期我對 Andy Williams 第一印象是聽了他翻唱一首 70 年代歌曲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漸漸知道 Andy 的地位,接著我去把他更早之前的歌湊齊,Andy 曾經在 1990, 2006 年兩度來台演唱,第二次時我一念之間錯過了機會。

 點播我聽到 Andy Williams 的第一首歌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阿拉伯的勞倫斯傳世銘言以及配樂 《下》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這部政治電影有個特色就是,電影的對白裡充滿了傳世的銘言

No Arab loves the desert. We love water and green trees.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desert and no man needs nothing.

Lawrence, only two kinds of creature get fun in the desert: Bedouins and gods, and you're neither. Take it from me, for ordinary men, it's a burning, fiery furnace

Nothing is written unless they write it.

A man who tells lies, like me, merely hides the truth. But a man who tells half-lies has forgotten where he put it.

You answered without saying anything. That's politics

Young men make wars, and the virtues of war are the virtues of young men – courage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Then old men make the peace.



《木馬屠城記》(Troy) 裡面 Hector 的父親 - 金髮的 Peter O'Toole 年輕時的代表作《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名片由大導演 David Lean 執導,敘述一次大戰期間英國替阿拉伯人撐腰以便和德國暗助的土耳其人對抗的故事,牛津大學高材生卻去從軍的 Lawrence 憑著熱忱以為在幫助弱小族群,後來卻發現自己只是政客手下的一枚小棋子而已 .....

想像一下,當你看到一望無際的沙漠那一瞬間 ...... 該配上什麼音樂?點播這裡面的 Overture ,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1961 年時導演 David Lean 對這部電影寄以厚望對配樂當然不能馬虎,想不到 David Lean 連找了五個高知名度的音樂家 William Walton, Malcolm Arnold, Benjamin Britton, 俄籍的 Aram Khachaturian, 美籍的 Richard Rogers 不是拒絕接手或無瑕幫忙就是做不出 David Lean 所要的感覺。最後充當消防隊的年輕法國青年 Maurice Jarre (1924 ~ 2009) 臨時接獲重任,戲劇化的在五個星期內做出如此不朽配樂,除了機運之外 Maurice Jarre 本身的音樂天賦也不容小歔。

Maurice Jarre 16 歲以前是完全不懂音樂的,超過 16 歲之後唯一能選擇的方向就是打擊樂了,但是 Jarre 也有其他音樂學習者沒有的強項那就是他過人的人文素養加上對民族音樂的研習,使得 Jarre 面對不同題材的電影時都能找出自己的方向。 

話說在 1980 年之前是沒什麼電子音樂的,這種大場面大格局的音樂通常需要管弦樂團演奏, 這片由英國著名的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 1989 年演出。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Mexico folk misic - La Golondrina


最近 Cinemax 上在播《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 這部經典西部片,我突然想起怎麼沒想過要買這部片的 soundtrack?上網一查發現《日落黃沙》的電影原聲帶奇貨可居至少 US:100 起跳,這部片的配樂由大多從事電視劇配樂的 Jerry Fielding 作曲,曲風很類似同時代的 Bullitt, Planet of Apes

The Wild Bunch Theme


不過電影裡最迷人的音樂是一首原創於 1883 年由 Narciso Serradell (1843-1910) 作詞曲的墨西哥民謠 La Golondrina (The Swallow),歌詞大意是飛行的燕子渴望住所的意思,《日落黃沙》片中 William Holden 等人在墨西哥夥伴 Angel 家鄉過了一段安定生活之後,離去時墨西哥族人唱著向他們送別。

這首民謠在 20 世紀經由西班牙人/美國人傳播成為知名音樂作品,甚至另出現了英文版, 德文版, Nat King Cole, Placido Domingo, Nana Mouskouri 等人都翻唱過。

不過我建議還是要聽最原始的墨西哥民謠版:

1。《日落黃沙》片中的版本

2。墨西哥民謠版



因為這篇文章也意外聯絡上一位塞爾維亞籍的朋友, 他收集了 850 個版本的 La Golondrina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James MacArthur (1937~2010)


1968~1980 年間受到歡迎的電視影集《檀島警騎》(Hawaii Five-O) 裡的 Danno - James MacArthur 去世,他在裡面算是第二號人物僅次於 Jack Lord (1920~1998),男性觀眾可能比較注意 Jack Lord 的,長得比較秀氣的 Danno 卻成為女觀眾的最愛。

Hawaii Five-O 主題曲

除此之外,他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演出是在《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 裡飾演一個遭德軍俘虜後逃過槍殺的士兵,後來他歸隊後看出偽德軍的破綻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From Russian With Love

這片 CD 從字面上翻譯起來是:來自俄羅斯的愛,算是冷戰時期 Ian Fleming / Terence Young / Sean Connery 合作的 007 情報片第二集,當年國內翻譯為《第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在 1963 年這類錄音採用 LP 發行,這片是 EMI 被日本人買下之後在 1996 年將原錄音重新以 CD 發行的版本,007 情報員的主題在第一集已經成型,配樂大師 John Barry 發揮的空間有限,這部電影留給後人最深刻的印象是 Lionel Bart (1930~1999) 作曲的同名主題曲。

這首招牌曲 From Russian With Love 由 Matt Monro (1930~1985) 主唱,英國籍的 Matt Monro 算是 1960 年代最紅的英文歌星之一,尤其深受亞洲歌迷歡迎,曾經到日本、香港、菲律賓演唱,歌聲和我們熟悉的 Andy Williams 非常接近,可惜的是他 1985 年就因癌症辭世,未跟上 80 年代開始的 CD 時代,因此他的知名度在台灣有限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Peter Graves (1926~2010)


電視劇《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 在台灣的知名度相當高,相信很多 50~70 歲那一輩都是《虎膽妙算》迷,我那時年紀尚小對《虎膽妙算》唯一的印象就是那首主題曲,今天傳來片中那位銀髮男主角 Peter Graves 病逝的消息,除了《虎膽妙算》那個銀髮神探形像之外,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演出是他年輕還不到 30 歲時演出《戰地軍魂》(Stalag 17) 裡那位德國「爪耙子」, Blog 之前也曾經稍討論過他。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之前介紹過《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這部電影,他算是鏢客三部曲 (The Man With No Name Trilogy) 的最後一部,這三部曲的長度分別是 99, 132, 179 分鐘,核心人物從 Clint Eastwood, Lee Van Cleef, Eli Wallach 依序一人兩人而三人,長度及劇情複雜度隨著 Sergio Leone 的預算而拉長,Ennio Morricone 的工作任務也隨之加重,獲得的代價是這三部片在 IMDb 上面的評價也不斷上升,從 8.0 分到 122 名再到第 4 名!

因此《黃昏三鏢客》的配樂遠比前兩部曲要豐富,2004 年發行的 CD 版有 21 tracks 比 60 年代唱片版多了 9 首!,不像《教父》那樣繞著一個主題,《黃昏三鏢客》多首配樂都能個別受到引用,Ennio Morricone 以小喇叭、墨西哥琴、吉他、聲樂、西班牙舞用的葫蘆鈴 (V Gourd Rattle) 等低成本樂器就漂亮的把 Sergio Leone 劇本裡那種貧窮、懊熱、多災難的美墨邊境情境表達出來,這首電影裡的名作除了數十年前就被黃俊雄布袋戲引用的 Main Title 之外,片中 Eli Wallach 被北軍誤認慘為偷金內賊遭刑求那段,當時屋外南軍俘虜正好唱著一首感人的歌 The Story Of A Soldier 這首,小提琴手看到窗內刑求內容時不禁落淚,後來生性兇狠的 Eli Wallach 有機會復仇將刑求他的北軍在鐵路上殺死,那一幕真叫人熱血沸騰!!!

另外還有兩首也都小有名氣,一是 Eli Wallach 找到埋金墳場時那首 The Ecstasy Of Gold,另一是曲終三人決鬥時,只有表情沒有對白,其他的交由 Ennio Morricone 那首長達 8'13 的決鬥曲 The Trio 來說話。


可以想像 Ennio Morricone 2007 年時在羅馬指揮交響樂團演出自己的作品,演出《新天堂樂園》、《四海兄弟》、《狂沙十萬里》這些作品還算適合,雖然已經將鏢客三部曲前兩部忍痛剔除,演出《黃昏三鏢客》時還是非常吃力不討好,Ennio 必須用樂團內的管樂來取代真實作品裡的墨西哥式音效,演奏起來還是原味盡失。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A Fistful of Dollars

先聽一下 1959 年 John Wayne 主演的《赤膽屠龍》(Rio Bravo)這部純正美國血統西部片的配樂 Deguello,傳說是墨西哥人為德州佬寫的送葬曲,在片中成為印地安人向警長宣戰的戰歌,轟動的程度不輸電影本身,作曲者是被我稱為國民樂派的俄裔作曲家 Dimitri Tiomkin。

之前專文介紹過 Sergio Leone 這位義大利導演跨入美國市場的故事,1964 年他登陸美國拍第一部叩門磚電影《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 時,找來 36 歲的義大利同鄉 Ennio Morricone 負責配樂,Leone 說「就幫我寫寫類似 Dimitri Tiomkin 那首 Deguello 的音樂吧!」,對美國市場完全陌生的 Ennio Morricone 參考了劇情加上 Tiomkin 的作品,他啟用了許多保守美國樂團不用的偏門樂器,寫出了比 Deguello 更成功的作品。

基礎深厚的 Ennio 不是一曲作家,《荒野大鏢客》之後加上後續的《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讓 Ennio Morricone 的音樂成為鏢客西部片的註冊聲音,再也沒有人敢懷疑 Ennio 的地位,不過他這種外來之音始終與老美不對盤,竟從未拿下奧斯卡最佳配樂,到了 2007 年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可以看到老美由 Celine Dion 改編 Ennio 1984 年的作品填詞唱了一首 "I Knew I Love You" 獻給 40 年下來與獎無緣的 Ennio Morricone。

說到這裡應該來聽一下 Ennio Morricone 登陸美國市場的第一首作品 -- A Fistful Of Dollars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Wednesday Morning, 3 A.M

今天有小我一世代的小弟提到 Simon & Garfunkel 勾起我無數回憶,Simon & Garfunkel 正是我對西洋音樂的初戀,高中時為了故作高尚所以要跟同學區分,大家喜歡重金屬搖滾,我就去找老歌來顯示我獨一無二的嗜好。

Simon & Garfunkel 崛起於美國最叛逆的 60 年代,現在回味 Paul Simon 寫的歌詞總是那麼簡單卻讓人感動,這一首1964 年兩人出名之前慘敗的 Wednesday Morning, 3 A.M 是我認為一直被忽略的好歌,尤其喜歡 Paul Simon 填的歌詞。

Wednesday Morning, 3 A.M


I can hear the soft breathing
Of the girl that I love,
As she lies here beside me
Asleep with the night,
And her hair, in a fine mist
Floats on my pillow,
Reflecting the glow
Of the winter moonlight.

She is soft, she is warm,
But my heart remains heavy,
And I watch as her breasts
Gently rise, gently fall,
For I know with the first light of dawn
I'll be leaving,
And tonight will be
All I have left to recall.

Oh, what have I done,
Why have I done it,
I've committed a crime,
I've broken the law.
For twenty-five dollars
And pieces of silver,
I held up and robbed
A hard liquor store.

My life seems unreal,
My crime an illusion,
A scene badly written
In which I must play.
Yet I know as I gaze
At my young love beside me,
The morning is just a few hours away.

沒有交代清晨來臨之後要做什麼
留給我們想像空間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聖保羅砲艇 -- 1966

Richard McKenna (1913~1964) 是一個退伍的海軍士官,1930 年代曾經在中國服役兩年,1962 年他用一則 1926 年中國長江流域的虛構故事寫了一部小說 "The Sand Pebbles",當時美國面臨是否要進一步捲入越戰的議題,這部具有反戰意味的小說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暢銷名著,並獲得年度 Harper's Prize。

1965 年剛拍完《真善美》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 Robert Wise (1914~2005) 本身就是一個東方迷,他看上劇本想把這部小說拍成電影,他預感這將是一部經費非常驚人的電影,提案被聯美 (United Artist) 公司拒絕之後,他說服了剛剛因為《埃及豔后》賠了大錢的福斯公司少東 Richard Zanuck (1934~2012)進行投資。

1965 年 11 月 22 日全團 170 人抵達基隆,準備在台灣和香港拍攝。卡司方面,Robert Wise 選定剛因為《第三集中營》走紅的男星 Steve McQueen 擔任男主角,第一男配角原定由 McQueen 在《豪勇七蛟龍》片裡的好友 Eli Wallach 飾演,開拍前被導演臨時換角,由後來轉型成為《甘地》導演的英國男星 Richard Attenborough  (中譯 : 李察艾登布祿) 接手,女主角是年僅 19 歲的玉女 Candice Bergen (中譯 : 甘蒂絲柏根),重要演員還有在《第一滴血》裡飾演 Rambo 長官的 Richard Crenna,雖然故事發生在中國內地,戲份最多的兩個東方演員的是日本男星岩松信 Makoto Iwamatsu (1933~2006) 和現已因為艾曼妞系列情色小說歸化法籍的泰國女星 Emmanuelle Arsan (1932~2005),1965 年底拍攝團隊正式開拔到台灣和香港,台港兩邊影壇早已仰慕 Robert Wise 的大名,視為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

華裔演員戲份最多是現仍相當活耀的秦沛,同門的姜大衛則擔任幕後武術指導。台灣參與演員裡唯一掛名的是當時年紀近 70 歲的王大川 (Henry Wang) 先生,另外還有童星巴戈和張允文,加上電視演員上官亮,其他臨時演員高達 1500 人。台灣並提供 Robert Wise 最重要的資源 - 取景,我觀察有淡水碼頭、迪化街、龍山寺、板橋林家花園、基隆港等地被電影取景。

這部片背景發生在 1926 年美國砲艇 USS San Pablo 上,這艘老舊砲艇利用滿清時代簽訂內河航行權得以行駛於揚子江上,因諧音被船員暱稱為「Sand Pebbles」(鵝卵石砂礫),1926 年也就是蔣介石發動北伐時,適逢知識分子發起的非基督教運動遍及全中國,導致中國民族主義高漲加上共產黨雛型出現,船在長沙附近受到左派和右派的示威抗議要求美國人滾出去。

故事主軸隨著 Steve McQueen 飾演的機械士 Jake Holman 前進,用這艘船生態暗喻美國種族隔離制度一樣,兩個最重要的中國人,一個耆老負責和岸上溝通,一個領班負責讓船引擎發動,即使艦長也不能過問甲板下的一切,由非科班出身的中國領班以絕對的權威管理下屬,直到某日老領班意外喪生後,機械背景的 Holman 執意打破「潛規則」堅持提拔最年輕的苦力 Po-Han 傳授船泊機械原理並以水手規格對待,可預知此舉遭到美軍水手和中國耆老反對,Holman 此舉有如打開潘朵拉之盒,從此船上災難不斷,Holman 成為眾迷信水手和中國苦力憎恨的對象。

另外次要的主題還有 Richard Attenborough 飾演的愛爾蘭裔水手和中國妓女 Maily 之戀,另外有立場偏向蔣介石的美國傳教士父女,創辦了「China Light」中學,而且反對美軍的作為。


















1927 年爆發寧漢分裂以及上海大屠殺,共產黨勢力漸成雛型,蔣介石、汪精衛、共產黨三方面都樂於以仇外來轉移焦點,這時中國境內的外國人成為攻擊焦點,從 San Pablo 的立場也轉移了船員和 Holman 間的內鬨。

最後一場戲艦長和 Jake Holman 等人前往援救傳教士父女時卻遭到拒絕,軍人和宗教立場出現衝突

傳教士問艦長 "你的 Flag, Pride 到底代表什麼?
為什麼 Flag, Pride 就容許你殺我的學生"

然而中國軍隊一趕到,子彈一視同仁,全都難逃劫數,最後 Steve McQueen 接下斷後的工作,這段劇情與《戰地鐘聲》極為相似,Steve McQueen 完成任務後遭到狙擊手槍殺,他嚥下最後一口氣時的喃喃自語相當經典:

"I was home... What happened? What the Hell happened?!!"

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和陌生的中國人有這麼深的仇恨,最後這一段劇情讓我想起另一部反戰經典作品《現代啟示錄》。

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 在 1966 年問世時被視為反戰電影,評價甚高,在奧斯卡金像獎獲得 8 項提名,原先屬意名氣更大的 Paul Newman 擔任男主角,靠《第三集中營》成名的 Steve McQueen 知道劇本後自薦演出,他表示「熟悉機械又顯得孤癖,這樣的個性非我莫屬」,大多演出英雄式動作片的 Steve McQueen 也靠此片獲得唯一的一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當然!這部片也被認為他畢生的代表作,後來在《第一滴血》裡飾演 Rambo 長官的 Richard Crenna 飾演立場矛盾的船長,演技鋒芒不輸 Steve McQueen,全片展現的擔當令人動容,不過當年被提名最佳男配角的是飾演 Po-Han 的日本男星岩松信。

這部電影當年來台拍攝也傳出了相當多的故事,前面說過國營的中影出面全面協助,像上圖是戲份相當重的「長沙」在淡水拍攝。


在片頭只出現幾個景的「上海港」在基隆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拍攝,當年拍攝團隊稱呼基隆為「多雨的哈瓦那」

Steve McQueen 向童星巴戈買籠鳥送給 Candice Bergen,Bergen 卻把鳥直接放生,可以看出這幕戲的背景是龍山寺。

美軍在長沙街上遭到居民丟擲穢物,拍攝地點在現大稻埕的迪化街。

即使台灣和香港全力支援,這部片的拍攝過程並不順利,Robert Wise 1965 年來台遇到台灣最多雨的冬季,拍攝團隊在香港花 20 萬美元訂作吃水特別淺的 San Pablo 號,被戲稱為「福斯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道具」,找來一位曾在海軍服役的華裔苗先生隨船提供技術協助,由於必須在香港和台灣兩地間來回拍攝取景,在海上遇到風浪太大的問題,到了淡水河又遇到水深不足的問題,另外國民黨政府拒絕提供協助,Robert Wise 為了取幾個景必須從澳洲運來T型古董車,拍攝經費遠超過預估值。Robert Wise 一度想放棄拍攝,到 1966 年 5 月終於完成在台港的外景,進度比預計慢了兩個月。有道是「天威難測」,這部中影全力支援的電影竟也成為新聞局的黑名單。

1966 年之後,劇本發生地點中國發生驚天動地的「文化大革命」,一次比 1920 年代更嚴重的排外風潮。只要回顧這部禁片的歷史就可以衍生出稍許感受,美國人從這部片看到最多的主題是「反戰」,從我看到的是 20 世紀天朝威信破滅時,中國知識份子難以接受落後的事實,還得以木造烏篷船, 舢舨和土製火炮力抗外國人,有如唐吉軻德力戰風車般悽涼,從大歷史看起來,最後終不敵西方文明的力量。

這部片 DVD 在台灣一直未見發行,但香港已經有雙碟版問世,另一片拍片花絮相當精彩,除了可以窺視 1965 年時台灣街道影像,也訪問了准許此片拍攝的重要人物 - 福斯公司少東 Richard Zanuck, 導演 Robert Wise 演員 Richard Attenborough, Candice Bergen 以及隨 Steve McQueen 來台長住的妻子 Neile Adams 等人,Neile Adams 的訪談最為精彩,對軍事強人統治下的戒嚴國度頗有抱怨,批評相當犀利。




Robert Wise 表示當時拍攝團隊看到劇本時都很震驚,很多人這時才知道自稱自由民主的美國到了 20 世紀還在世界某地扮演類似殖民者的角色,Candice Bergen 形容就像讓外國船艦開進密西西比河,然後向兩岸居民開火的情景,Robert Wise 認為這劇本是一齣「發生在東方的悲劇」


配樂要求是主題簡單但是要描述出那種「東方悲劇」的意境,當時 36 歲的 Jerry Goldsmith 有緣認識與 Fox 合作多年的配樂大師 Alfred Newman 進而接下這個當年福斯公司極度重視的巨作,Goldsmith 研讀原著小說經過掙扎後成功的表達出這樣的意境,主旋律後來甚至被改編成一首歌 And We Are Lovers。 

30 年後 1997 年 Varese 這家公司邀請 Jerry Goldsmith 和水準極高的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重新灌錄這部電影的配樂,身為這部電影忠實影迷心底很慶幸 Varese 曾提出此案。

Sand Pebbles Soundtrack

Robert Wise (1914~2005)

Richard Attenbotough (1923~2014)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2001: Music From The Films Of Stanley Kubrick

Stanley Kubrick (1928~1999) 稱得上是 20 世紀的鬼才導演之一,大約一年前在百視達租了一部他導演的冷門片 《亂世兒女》(Barry Lyndon), 敘述 18 世紀一個愛爾蘭年輕人從無名小卒靠著機運拼進貴族之林的故事,當時我就想找這部片的 soundtrack ,尋遍台北市只找到這片以 Stanley Kubrick 為主軸的 CD 有收集,內容和時代分布都相當雜。

這張 CD 也是由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最近幾年重新灌錄的作品,內容有《2001 太空漫遊》(2001 : A Space Odyssey),《亂世兒女》(Barry Lyndon),《萬夫莫敵》(Spartacus),《發條桔子》(A Clockwoork Orange),《金甲部隊》(Full Mental Jacket),《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鬼店》(The Shining),《蘿莉塔》(Lolita),以及他最後的遺作《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等等共 18 tracks。

博學多聞的 Stanley Kubrick 不算是正統好萊塢路線的導演,多部他的作品甚至沒有用專任配樂者,他喜歡直接引用古典音樂的片段,因此這片 CD 裡面很多都算是古典音樂的片段,例如《2001 太空漫遊》用到 R.Strauss 的 Also Sparach Zarathustra,《亂世兒女》用到 Handel:Sarabonde,《大開眼戒》用了 Shostakovich:Waltz From Jazz Suite no.2,《發條桔子》更是用到 Beethoven Symphony no.9 的片段。

扣除古典音樂片段之外,這片裡的作者還是相當多,例如《金甲部隊》是 Elmer Bernstein 的作品,《萬夫莫敵》是 Alex North 作品,更多的作品則是出自低名氣的作曲家,另外時代的分布從 1957 到 2001 年都有,分類時暫且把他歸納在 1970 年代作品。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

1960 年代初電視開始普及,剛剛歷經 1950 年代黃金期的電影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60 年代起大部分電影開始漸漸走向低成本的路線,然而有些製作人悟性稍差,仍然走高成本路線而因此造成大幅虧損,最有名的案例是 1963 年的《埃及豔后》成為當年影史上虧損值最大的電影

同一年名導演 Stanley Kramer(1913~2001) 拍攝三小時長的喜劇片《瘋狂世界》(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也成為難兄難弟,虧損值在影史上名列前十名,這部片敘述富翁去世前不經意透露了藏寶地點,造成八個原在生活上不相干的民眾全心全力投入尋寶的工作,這齣喜劇卡司堅強,對白風趣,技術方面沿用了前一年紀念性名片《西部開拓史》所新創的 70 mm 底片,不過從我來看這部片犯了一個失誤,那就是:這樣的題材不但使用多項新技術,眾星雲集,製作費創新高,片長也長達三小時之久!製作導演雙棲的 Stanley Kramer 顯然好大喜功,Kramer 記取教訓沉寂四年之後推出舞台劇改編低成本的《誰來晚餐》,也成為 Stanley Kramer 知名度最高的一部片。

前面的電影配樂史也提過 1960 年代初期不但電影走向低成本路線,配樂模式也開始用低成本的歌曲取代 30~50 年代主流的交響音樂,這片 CD 算是最好的案例,找來正統音樂出身的 Ernest Gold 作曲,裡面的主打曲卻是和電影同名的 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 這首歌,以及從這個主題變奏衍生的演奏曲等等,還有幾碟口味不同的小菜如 You Satisfy My Soul, Thirty-One Flavors 這幾首風格迥異的 60年代歌曲。

上圖:把封面攤開展現一張縮小版的原版電影海報。

我想在 1960 年之前有些電影的配樂由於長度僅 20 分鐘左右,在 LP 時代可以出片,到了 CD 時代這樣的內容卻不夠單獨出片,近年我看到的權宜之計是把部分的對白或是演員訪問放進去充數,像這張 CD 從頭到尾主題非常簡單,簡單到幾乎只有一個,因此不但擺進部份電影對白,甚至最後一段還有對 Ernest Gold 以及導演 Stanley Kramer 的訪談。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Casino Royale

大約 15 年前,這張 《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在台灣只聞其名不見其 "片" ,因此被音響迷捧得天高,直到最近幾年已經不難買到了,我買來聽看看,確實,即使是 CD 版錄音仍有獨到之處,但是提到內容的話 .....

就真的有點年代隔閡了,《皇家夜總會》是一部 1967 年由 Peter Seller, David Niven 主演,眾星雲集的英國偵探喜劇片,其他還有 Deborah Kerr, Woody Allen, William Holden, Orson Welles,劇中 David Niven 演的角色也叫 James Bonds,原因是當時在世的作者 Ian Fleming 將這一集的劇本另外賣給 CBS,才會出現鬧雙胞的現象,不過這部帶有嘲諷意味,順便挖苦一下當紅正統的 007 電影,作者 Burt Bacharach (1928~) 是美國著名的猶太裔作曲家,創作高峰期在 60, 70 年代以歌曲創作為主,涉及的工作圈也以電視影集為主,畢生所做的電影配樂不超過 10 部。

Burt Bacharach 作品總是以淺顯易懂的歌曲為主,代表作包括有台灣也不陌生的 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 (虎豹小霸王主題曲), Close To You (Carpenter 名曲), Best That You Can Do (二八佳人花公子主題曲)等,曲風算是標準 60 年代末的爵士樂風格,和 40 歲以下的樂迷有點時空差距,或許可以租這片來看順便欣賞一下那個時代的音樂。

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 Frankie Valli

最近託星光幫的福,讓我有機會向年輕正妹解釋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這首歌,這首 1967 年的歌很有趣,歷時 40 年流行不衰,他的正版主唱卻沒幾個人記得,有人記得菲哥、阿妹、星光幫,最常聽到的外國版是 Andy Williams,它真正的原唱 Frankie Valli 反而陰錯陽差的被淡忘了。


1960 年前後電視大幅普及化漸漸取代收音機的地位,影像變成了歌聲之外的第二賣點,年輕男孩組成的合唱團體市場大增,50 年代末有 Brother Four,1961 年 Beach Boys 成立,英國有 Beatles,Four Season 是四個黑髮有拉丁血統的南方男孩在 1962 年成立的合唱團,Frankie Valli 則是其中的主唱,剛開始的成名曲是 1963 年的 Sherry,這一年 Beatles 本尊開始御駕西征攻進美國,接下來 64, 65 兩年 Four season, Beach Boys 市場都有縮水之虞,以 Four Season 為例,他的路線比起外來的 Beatles 較為「本土」,因此他在東西兩岸市場遭到攻陷,而在中西部尤其工人比例最高的五大湖區較受歡迎,回想一下《越戰獵鹿人》的故事就發生在 Wisconsin 州的鋼鐵廠。1967 年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這首歌問世馬上成為他們團史上最受歡迎的冠軍曲,在 1967 年的年度 Billboard 排名高居第二名。

到了 72 年左右,Four Season 團員想分家面臨解散,另外 Frankie Valli 的聽力在 70 年代中期之後逐漸惡化,因而淡出歌壇,68年 Andy Williams 把它拿來翻唱礙於版權只在英國發行,Andy 的版本成了大多數人對這首歌的第一印象,Andy 是個好歌星,但是我認為他不適合唱這首歌,這首歌曲風和歌詞都有點俏皮,應該是年輕男孩唱的歌,就像《越戰獵鹿人》裡那幾個整天泡撞球台喝啤酒的年輕人,即使用吼的都很有味道,Andy 來唱就失去了那一股俏皮味道了。

這首歌的歌詞有中英文對照版,我直接連接到別人網站

Windmills of your mind


突然想起電影《天羅地網》(The Thomas Crown Affair)裡面那首名曲 Windmills of your mind,這首嬉皮年代由法國人做的歌,曲風極端自由,網路上可以找到 20 種速度的唱法,我用 Youtube 找到電影裡的原始版本,不過這裡播放的內容卻和《天羅地網》這部片無關,其實我最喜歡的是用大鍵琴演奏的版本,還把它抓來當手機鈴聲。

Nana Mouskouri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he In The West) 是義大利大導演 Sergio Leone 繼《荒野大鏢客三部曲》之後的第四部代表作,我卻認為他的劇情和配樂都要勝過三部,在 IMDb 投票分數高居史上第 19 名,或許是男主角 Charles Bronson 在國內名氣不如 Clint Eastwood,使得這部片名氣反而不如前三部,只要聽到這部電影開頭那一段悲涼的女低音低吟,或許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小時候國內連續劇如果出現生離死別的劇情,電視導播最喜歡配上這首 .....

這首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的女低音低吟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在電影裡女主角 Claudia Cartinale 前往夫家準備結婚時,卻看到未婚夫全家已遭到 Henry Fonda 滅口,多具屍首橫屍家門口的場面,Ennio Morricone 配上這段音樂表達這個無法用對白形容的哀戚場面。

此外第三首 Farewell To Cheyenne 由一段輕快的口哨構曲,最近被拿出來冷飯熱炒,被 "聯強貨" 引用作為廣告配樂,聽到一定會有熟悉的印象。

這部電影敘述 19 世紀美國西部由於開拓鐵路產生的土地糾紛,Henry Fonda 率領的幫派幫雇主清除路障降低收購成本,法裔 Claudia Cartinale 的新婚丈夫 -- 愛爾蘭移民 McBain 買下某塊土地,看好這裡將成為未來的車站,不巧,Henry Fonda 的老大的看法相同,派片中名為 Frank 的 Henry Fonda 去解決這個問題。Charles Bronson 則飾演緊跟著 Henry Fonda 的復仇者,Charles 喜歡吹口琴,沉默寡言沒有其他意念一心只想為兄長報仇,每當聽到哀悽悲涼的口琴聲~就知道 Charles Bronson 出現了!一場殺戮又要開始了,因此口琴在這片原聲帶裡有其特殊的含義。

現在台灣識貨的人愈來愈多,這片已經不難找到,大約 10 年前認識兩個前輩都是托人在國外購買,我則是等到 Amazon 成立後第一筆交易就 "用跑步的" 買下這張 soundtrack。

圖中劇照為 Charles Bronson 的兄長被吊起坐在 Charles 的肩上,Charles 雙手被反綁,嘴巴被塞進口琴 .... 直到 Charles 氣力放盡,同時他的哥哥也被吊死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Classic Fantasy Scores

說真的我對電影動畫的運用有點意見,如果像《阿甘正傳》《神鬼戰士》那樣拿來修補先天上的不足,那我很贊成,但如果像《魔戒》系列那樣的話 .... 。或許我古板,似乎已經超過我心裡電影的定義了,或許該另外取一個名詞。提到特效電影,應該要推崇 Ray Harryhausen (1920~) 這位前輩,他在 1960 年前後用模型取代真實物件,再用修補底片的技術稍作改進,完成了我叔叔輩童年的幾部童話電影:《格列佛遊記》(The 3 Worlds of Gulliver, 1960),《辛巴達七航妖島》(The 7 Voyage of Sinbad, 1958),《神秘島》(Myterious Island, 1961),《聖戰奇兵》(Jason and The Argonauts, 1963) 等作品 .....

現在回想起來,這幾部電影的特效極為粗劣,但騙騙小孩應該夠了。我記得在 1980 年代三台時代,好像華視還是台視曾經在週日下午配音播出,但就因為配音播出,原始的配樂已被摧毀殆盡,但是有幾個主旋律還有印象,最近幾年才知道這些都是 Bernard Herrmann (1911~1975) 的作品。

左圖是這幾部電影的海報。

這幾部以兒童為訴求客戶的電影配樂,盡量以簡單明暸為目的,盡量不使用複音,1960 年剛好是 Bernard Herrmann 在寫《驚魂記》(Psycho) 的時候,真難想像 Herrmann 可以一心二用,一面寫史上最有名的驚悚片配樂,一面寫給小孩歡樂的音符。

Herrmann 最後的遺作《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卻又像是一張純爵士樂作品,這人真是有趣,曲風過分一致的 James Horner, Hans Zimmer 真該檢討。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The Alamo - Dimitri Tiomkin Collection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套物超所值的 4 片 CD 裝,國內某店進了兩套,我買了一套,另一套擺了半年沒人問津,封面上寫的是 The Alamo (中譯:邊城英烈傳) ,其實這 4 張 CD 等於是 Dimitri Tiomkin (1899~1979) 生平作品精選集。......

Dmitri Tiomkin 出生在烏克蘭,曾經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受教於俄國音樂大師 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後來在巴黎認識了影響他一生際遇的好朋友 -- 留學巴黎受教於 Ravel 的美國人 George Gershwin,1929 年 30 歲的 Tiomkin 決定到美國去闖蕩 ...... 從此他就在美國待了 40 年,而且他的創作重心也逐漸轉移到了電影配樂,直到 1970 年之後他移居倫敦,再次把重心轉回古典音樂直到 Tiomkin 人生的終點為止。

若以門派來論,Tiomkin 算是國民樂派的傳人,令人感動的是 Tiomkin 將他國民樂派的研究精神帶到美國,俄裔移民 Dimitri Tiomkin 花心血研究收集美國民謠做出這麼多符合美國中西部味道音樂,這一點影響了他接下來 40~70 年的創作風格,再搭上他原本就比美國音樂家華麗的弦樂光澤!我相信這也是 Tiomkin 終生創作靈感源源不絕,作品卻又那麼耐聽的原因。

由於 Tiomkin 算是一個多產作家,這四張 CD 先照類型分為:The Western, The Epics, Drama and Adventure, Vocal Song 四種,內容包括有:《邊城英烈傳》(Alamo)、《巨人》(Giant),《日正當中》(High Noon)、《紅河谷》(Red River)、《赤膽屠龍》(Rio Bravo)、《殺無赦》(The Unforgiven)、《四海一家》(Frienfly Persuasion) .....等西部名片,另外還有《羅馬帝國淪亡記》(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北京 55 天》(55 Days in Beijing) 、《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這類大場面的電影配樂,還有兩部希區考克名片《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等。

這裡面非常特殊的是一首長達 13 分鐘的演奏曲,如果看過電影《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 就知道電影播出前先演奏一首氣勢磅薄的管弦樂曲,當時 David Selznick 全心投入《太陽浴血記》,《太陽浴血記》是 Selznick 本人自 1939 年的《亂世佳人》之後所作過最大的投資,意圖重振 Selznick 的金字招牌,由他力捧的 Jennifer Jones 擔綱,加上 Gregory Peck, Joseph Cotton, Lilian Gish, Lionel Barrymore 等人演出的大堆頭電影,結果賣座及評價均不如預期。這些 Selznick 的故事對 60 年的我已經不重要,Dimitri Tiomkin 重拾國民樂派的訓練把這首演奏曲作得非常古典風格,幾乎嗅不到 40 年代的好萊塢味道。

前面提過 Tiomkin 曾經深入研究美國民謠,這四張 CD 中其中有一張全部收錄 Tiomkin 做的歌曲集,收錄有 Do Not Forsake Me, It's Wonderful Life 以及常常聽到卻無法辨識歌名的 Rawhide, Follow The River 等。

AFI 選出 250 部美國電影配樂選 Tiomkin 有七部入選,這套精選集裡除了《失去的地平線》其他六部都可在這選輯裡尋獲:《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日正當中》(High Noon)、《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邊城英烈傳》(The Alamo)、《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還有我認為應該中選卻被遺忘的《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最讓人玩味的是,曾被 TAS 選為天碟,堪稱 Dimitri Tiomkin 最有名的配樂《失去的地平線》 (Lost Horizon) 卻在這四張 CD 中缺席了。 

聽一下 Dimitri Tiomkin 作的 Rawhide 這首歌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The Film Music of Alex North

封面上是《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的劇照,實際上這張 CD 是五部電影配樂的精選輯,除了《慾望街車》還有《壞種》(The Bad Seed),《萬夫莫敵》(Spartacus),《薩巴達傳》 (Viva Zapata ) 和 Clark Gable 遺作 -《亂點鴛鴦譜》(The Misfits)

Warner Bros. 近年發行了一套四張的電影原聲帶,內容分別是 Alex North, Toru Takemitsu, Leonard Rosenman, Georges Delerue 四位遭到低估的 50s, 60s 作曲家的生涯作品精選輯,這裡面又以 Alex North 的知名度最高,然而他卻運氣不佳,終生與金像獎無緣,直到 1985 影藝協會頒給他一座終生成就獎。

雖然都是 50 年代的老電影,內容卻是由 Eric Stern / London Symphony Orchstra 在 1996 年的錄音,音效極佳,尤其《萬夫莫敵》(Spartacus)一片比重最重,Spartacus 就是羅馬帝國時期有名的 "斯巴達克斯起義",世界各國尤其左派國家以及中國這是老幼皆知的歷史故事,我記得我們的歷史課本好像沒提到,Alex North 這部作品完成於 1960 年,和同時期為 Ben-Hur 配樂的 Miklos Rozsa 比較起來,由於 North 一向擅長為文藝片配樂,樂器一向弦樂比較偏重,整體的作風較為感性。

至於《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稱得上是 Alex North 的代表作,這部片的配樂我另外特別買單張,未來再介紹

關於 Alex North 生平的介紹詳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