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hin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hin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鬼子來了 - 2000


我有個中國農村戶口的朋友,他們家土地被開發區徵收分到一筆不小的補償款,因此搬到附近新蓋的大型社區購屋定居,他們入住那一天我親自登門,他在家裡陽台看著幾十個農村小孩玩著陌生的公園玩具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

要怎麼形容這些農民呢?就是很善良,但是也很愚昧。

因為工作外派,我已經在中國大陸的小縣城待了近兩年,加上曾經走遍 19 省的經驗,自認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勝過 99.9% 的台灣人,不要用不當言語汙衊他們,也不要想來個掏心掏肺的擁抱,先停下來觀察一下,上面那一句話或許太粗略,魯迅的小說以及《鬼子來了》的劇情才是我認為能最貼近中國農民的故事,絕對不是那些中國自己人都不相信的抗日神劇!

我喜歡讀近代史,1935 年起日本和國民黨政府簽下了《塘沽協定》,等於默許日本扶持的勢力在華北地區實行華北五省防共自治,衝突性低於南方各省,日本這樣的政策可以節省戰爭成本並維護日本在東北滿州國的利益,《鬼子來了》劇本談的是 1945 年發生在上述的在日本占領區~華北地區河北省唐山附近「掛甲屯」的小故事。




所以片中沒有大規模的戰鬥,只有零星的游擊戰。故事內容就是:一群農民如何處理一個突然從天而降無法溝通的日本戰俘?

以我在中國大陸與農民的交流經驗,我可以歸納出一條定律就是:如果沒有涉及切身的土地生計問題,農民必然會以最安全的方法保護自己以躲避更大的災禍!

這才是真正的人性!

而不是像抗日神劇一樣,見識不多的 40 年代農民會突然具備德國黨衛軍般的身手,慷慨的為陌生的 「國家」付出生命。

因此,善良的農民不願得罪游擊隊和日本雙方,決定將戰俘送返日本駐軍換糧,日本駐軍剛開始基於信用執行了戰俘與農民簽署的交換合約,想不到,行事粗糙的農民不像職業軍人懂得考量諸多細節,在分糧的利益下絲毫不知道這行為潛伏的危險性,就因無法祛除日軍統領一個多疑的日本軍人對農民的不信任,懷疑反遭出賣,一場酒醉宴席就因一個人的意識轉變瞬間變成了一場殘酷的殺戮。

最傷感的一幕是,日軍裡個性比較善良的野野村因為常常發糖給當地小孩,已經成為小孩心裡的 「好人」了,但是這場殺戮一發動,旁邊的人要求野野村在軍人的忠誠和小孩的友誼之間擇一時,野野村還是立刻殺了小孩對上司交代。

最反諷的是,姜文飾演的倖存者馬大三憑著千年來「殺人償命」的基本意識溜進俘虜營對日本人進行報復,卻因為戰爭結束回歸法制,馬大三反成了國民政府的戰犯而遭到處決。




這部片天生有著吸引人的劇本,導演姜文用黑白底片加上粗糙的線條學習 Fellini 式的運鏡法隱約拍出中國版《七武士》(Samurai) 的味道,從劇本來看這跟《七武士》(Samurai) 一樣是發生在農民底層的故事,相異之處在於這片主角不是英雄,而是農民,最後成了一部結局悲慘的黑色幽默片,我發現更多人把它拿來跟義大利的《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相比。

《鬼子來了》劇本裡把農民圓滑、懦弱、市儈個性刻 / 劃反諷得入木三分,例如該開始不願借糧給戰俘吃的二拔娘,見到日軍送來的糧食之後馬上誇起日軍的表現了,村裡的唱小曲的二人組在國民黨接收之後唱讚歌歌頌國民黨,但是觀眾是否記得同樣的二人組前面也唱過 “皇軍來到咱家鄉,共建大東亞共榮圈,皇軍來了救苦救難……”





我評價《鬼子來了》是近幾十年最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諷刺的是這部被學者認為最接近史實正確的定位日軍、漢奸、農民之間關係的電影卻被本國禁演!有中國學者認為劇本相當接近史實,但是裡面的日軍與小孩關係良好,善良愚昧,沒有國家意識,立場左右搖擺的農民性格跟中國廣電處目前的基調不合!



參考文章 : 《鬼子來了》為什麼被禁 ?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那些美好的年代 ?



上面貼的這張圖是我去年7月在福建省某地拍的,我感覺很親切,很像我小時候台灣的小河流,我忽然浮現一個很確實的記憶,那是 1988 年 9 月我上台北借住在朋友舅舅家裡,位置在現在大安森林公園未拆遷前的眷村,第二天一大早我們用他舅舅的真皮 Spalding 打籃球,我一直記得球場邊堆積著小山般的垃圾,我至今只記得影像卻不記得氣味!奇怪,當時我們怎麼能忍受呢?


最近網路上出現了「驚喜合唱  民歌四十」的 YouTube,我也看了不下十次,裡面的每一首歌都是小時候電視上綜藝節目、錄音帶、救國團活動裡耳熟能詳的歌,不曉得甚麼力量,裡面的歌詞 30 年後仍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民歌雖然號稱始於 1975 年已歷時 40 年,實際上應該是 1980 年左右才藉電視《大學城》、《綜藝一百》的力量從不擅推廣的校園歌手傳播到整個台灣,甚至還傳到當時敵對的中國境內,這次快閃活動選的也都是 1980 年代的歌。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懷念純真的 1980 年代,最溺愛我的阿公、外婆都還在!懷念我暗戀的沈佳宜,懷念童軍的那幾次露營,懷念救國團的澎湖之旅,懷念國 / 高中那些來自五湖四海同學,回首一看,真的佩服那個擅長考試又不用負經濟社會責任的少年自己。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 1987~1990 年間片商把過一大堆曾經挨刀子或是禁演的經典名片搬出來曬太陽,那段時間,記得在羅東東一戲院看大銀幕的名片有《亂世佳人》、《魂斷藍橋》、《翠堤春曉》、《羅馬假期》、《齊瓦哥醫生》、《越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後窗》、《屋頂上的提琴手》、《西城故事》,就影迷角度而言,80 年代真是一個便宜吃到飽的年代,太懷念了!

但是從客觀 / 總體的角度來看,1980 年代真的美好嗎?

1。當時沒有健保,開刀一次加上紅包動輒要勞工十個月的薪水,農民得了癌症只能用中藥偏方,很多人為了省錢乾脆放棄治療
2。當時電視只有三台,報紙只有三張,沒有網路
3。當時沒有外勞,沒有外國新娘
4。當時沒有日本節目,日本歌
5。當時沒有反對黨,一切國民黨決定
6。當時《舞女》、《酒矸倘賣某》是禁歌


難怪清純的民歌風潮隨著 1988 年蔣經國去世,反對黨成立之後就漸漸沒落了!因為清純的「她」脫離現實太遠了,聰明的民歌推手滾石公司 1990 年發行了無名小卒林強的台語專輯《向前走》一躍成為當年台灣最賣座的專輯!





1980 年代就我個人而言那是美好的年代!

但是一個人的經驗不足以代表社會。

就當時的台灣而言,我不認為那是美好時代。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山口淑子【李香蘭】 (1920~2014)


李香蘭本名山口淑子,1920年生於奉天省北煙台(今遼寧省燈塔市),22歲到上海發展,24歲以一曲《夜來香》風靡上海灘。1945年日本戰敗,她以漢奸罪被捕,後因日本公民身份被遣送回日本,改回原名山口淑子繼續其演藝事業。

李香蘭不僅是彼時老上海“七大歌后”中唯一的外籍歌星,更是促進中日友好的使者。除了日後被諸多歌星翻唱過的《夜來香》等經典歌曲外,還在黑澤明導演的《醜聞》等作品中留下身影。

1933年,13 歲的她被瀋陽銀行經理李際春將軍收為義女,取中文名為李香蘭,並以此作為藝名出道成為歌手。 經過俄羅斯女子柳芭介紹,李香蘭曾師從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學習聲樂,並在偽滿洲國的流行歌曲大賞賽中獲得頭獎,一口京腔的李香蘭從未公開過自己的身世。

1937年,李香蘭在電台演唱歌曲名噪一時,被剛剛成立的偽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發掘被聘為特邀演員,《蜜月快車》是她的銀幕處女作,剛剛踏入影視圈的她演技略顯青澀。 此後,她又相繼出演了《富貴春夢》、《冤魂復仇》、《白蘭之歌》等影片,且片中形象多為親日的中國女子。

1937 年正逢盧溝橋事件發生,滿映的影片宣揚刻意將李香蘭包裝成 “中國籍明星”,她憑出眾的形象和聰慧的天資,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也成為日本所需要的親善使者。

1940年的《支那之夜》是李香蘭演藝生涯中最具爭議的一部。

她所飾演的中國女子桂蘭因在戰爭中失去雙親,而對日本人深惡痛絕。一次,日籍船員長谷哲夫將她從糾纏的日本醉漢手中解救下來,並將其接回家中照顧。從堅決抗拒到慢慢接受,桂蘭漸漸愛上了這個日本船員。後來,航行中的長谷哲夫遭遇中國軍隊襲擊,引得桂蘭甚是傷心,直至等到長谷哲夫平安返家。 

這部片在上海上映時刻意將片名改為了《上海之夜》,但可以想見這樣劇情的影片在當時的抗戰背景下,遭到了中國的強烈不滿。

1941年,李香蘭到台灣巡迴公演,“世紀之寵兒李香蘭來台” 的廣告標語掀起追星浪潮,台北大世界戲院的五場公演更是場場客滿。1943 年再次抵台並拍攝《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

從中國觀眾看來,一口流利京片子的李香蘭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但李香蘭卻為這個偽中國身份苦惱不已。 曾有記者在新聞發佈會後向她追問,既然是中國人,為何還要出演《支那之夜》這樣的辱國電影。立場尷尬的她不得不道歉息事寧人,1944 年乾脆辭職離開滿映。

1945 年 6 月日本戰敗前,李香蘭在上海大光明戲院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夜來香幻想曲”。日本投降後,李香蘭被控以漢奸罪罪名被中華民國政府逮捕。事後因證明了其為日本人的身份,得以無罪釋放。


1946 年 2 月她被遣返回日,以原名山口淑子繼續演藝事業,拍攝了《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熱情美人魚》、《人間模樣》、《醜聞》等影片,還錄製了在日本的第一張唱片,也就是電影《熱情美人魚》的同名原聲帶,並重新灌錄了日語版《夜來香》和電影插曲《東京夜曲》。

1950年代,她前往百老匯參加了歌舞劇《香格里拉》的演出。在好萊塢拍攝《東方》(Japanese War Bride)、《竹之家》(House of Bamboo) 等片,認識了卓別林,向其表達了對《舞臺生涯》的喜愛。得到卓別林授權後,她將電影插曲《永遠》灌錄了日文版,以及此後的中文版《心曲》。

1958年,她徹底退出演藝圈,冠以第二任丈夫大鷹弘的姓氏,安心做起了外交官夫人。

1974年她當選參議院議員,並到1992年為止連任三屆。

她留給現代最深的記憶莫過於《夜來香》、《何日君再來》這兩首歌,《夜來香》的誕生正是1944年其為京劇名旦黃桂秋錄製唱段工作期間的妙手偶得。黎先生曾將此作給周璿、龔秋霞、姚莉等大牌歌星試唱,卻均未能滿意。恰逢 24 歲的李香蘭到百代為新片錄製主題曲看到歌譜而最終成行。在當時卻被認為是日本侵略者麻醉中國國民的歌曲之一,被歸入“靡靡之音”。

《何日君再來》原是 1937 年電影《三星伴月》插曲,原唱為周璿,但因李香蘭的翻唱而走紅,當時也被認為是靡靡之音。

中國和日本正處於一個歷史上關係最緊張的關鍵期,她在這時辭世不知是否有何暗喻?


中國版無間道劇情差別


前幾天我在廈門有機會看到《無間道》後半段,當時我就在想中國政府可以容許這部電影「正不勝邪」的結局嗎?這個疑問吸引我繼續看下去,最後我發現《無間道》中國版和其他版本明顯有兩個不同,也就是說導演為了中國市場還拍了一些特別的片段。

在中國廣電總局「邪不勝正」的基本原則下,有兩點最大不同:

1。劉建明(劉德華)被老婆發現真面目之後,他沒有時間解釋,接著又必須接受陳永仁(梁朝偉)的談判邀約,中國版這時多了一段他錄音給老婆的談話:內容是他向老婆道歉,而且已經恢復他刪除的陳永仁(梁朝偉)個人警察資料

2。最後那場關鍵談判,剛開始人物、劇情、對白、槍戰劇情完全和海外版相同,但是劉建明(劉德華)一走出電梯並不是拿出警察證蒙騙警方,中國版則是劉建明(劉德華)直接舉手投降!!當然,電影也結束了!後面那場陳永仁(梁朝偉)的葬禮被全部刪除

呵呵

真是和諧的劇情。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Gregory Peck 和兩岸的關係

Gregory Peck (1916~2003) 在 2003 年去世,我寫明星 R.I.P 卻是從 2004 開始,沒有機會好好談談這位離開電影仍具新聞話題的一代巨星,2013 年我派駐到中國大陸之後,發現中國對好萊塢老電影在 1950~1979 之間有一段空白期,無緣享受包括 Gregory Peck 那一代眾演員的精彩演出。

那~即使 1949 之前中國戰亂不止,能夠在 40 年代給中國老一輩影迷留下深刻印象好萊塢影星也相當有限, 其中一位是《君子協定》的 Gregory Peck,台灣翻譯為「葛雷哥萊畢克」,香港翻譯為「格利哥利柏」,中國大陸翻譯為「格利高里派克」,例如 40 年代的女演員江青就非常喜歡 「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特別是他 1945 年和 Greer Garson 合演的《空谷芳草》(The Valley of Decision),文革時期外面喊著「剷除一切毒草」,江青自己卻躲在房裡看「內參片」~上海電影製片所特別為她專人配音的 35 mm 電影膠卷,當 1987 年  71 歲的 Gregory Peck 還能夠以好萊塢大使的身份訪問北京、上海,掀起了一陣中國 40 年代女影迷懷舊風,當時已遭終生囚禁的江青若知道此訊息不知感受如何?


1941 年二次大戰爆發,大多數男明星必須接下徵召令從軍,這時影壇需要一批補充新血的年輕男星,出身愛爾蘭裔貧苦移民家庭 1943 年因脊椎受傷免服兵役的「年輕男星」Gregory Peck 出道時星運甚差,曾經和 RKO, Warner Bros. 兩公司簽約卻只能演出龍套角色,人沒有出名不說,倒是藝名還被批評太類似 Gary Cooper 想趁機拉抬身分。

1944 年福斯公司以真人神父 Francis Chrisholm 在中國傳教故事為劇本拍攝的《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 ,就遇到前面敘述的問題,原先鎖定的男主角候選人 Henry Fonda, Tyrone Power, Victor Mature 都因為從軍令無法演出,只好大膽試用年僅 28 歲的 Peck 來演老神父的一生,偏偏 Peck 令人驚艷的演出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雖然輸給了《失去的周末》裡表現更佳的 Ray Milland,原先就考慮要簽下他的獨立製作人 David Selznick 立刻行動簽下 Gregory Peck 主演《亂世佳人》之後最大的投資案《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 以及替代英國男星 Laurence Olivier 主演《淒豔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Roman Holliday, 1953
戰後電影工業的復興期,產生了大量年輕男明星的需求,Glenn Ford, Burt Lancaster, Kirk Douglas, Rock Hudson, Mongomery Clift, Tony Curtis, Marlon Brando, Robert Mitchum 也因此被發掘了,其中 Gregory Peck 算是星運比較突出的一位,他的眼神被認為可以演亦正亦邪的角色,戲路不受侷限,除了《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 之後,接下來 46 年的《鹿苑長春》(The Yearling)、47 年的《君子協定》(The Gentlemen's Agreement)、48 年的《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 又連續三年被提名奧斯最佳男主角,這時才 32 歲的 Gregory Peck 除了瀟灑的外表、迷人的風度之外,已經是獲肯定的演技派男明星了,除了這些提名作品之外,還有幾部黑色電影作品《意亂情迷》(Spellbound)、《淒豔斷腸花》也完成於這段時期。

Gregory Peck 雖在 1949 年之前就以驚人的成績獲得肯定,1950 年初卻陷入了渾沌期,當時的主流是即將主導 50 年代的高成本古裝鉅觀電影,卻明顯跟 Gregory Peck 不對盤,他轉投入寄以厚望的西部片領域《槍手》(The Gunfighter) 票房成績不佳,推辭掉的劇本《日正當中》(High Noon) 卻成為經典鉅片,

當時西部片由幾家獨立公司把持,他得到一個結論是:

西部片的生態和市場都有別於其他電影,倚賴國內市場且講究輩分和出身,A 咖就是 John Wayne, Gary Cooper, Henry Fonda, Randolph Scott, James Stewart, Joel McCrea,40年代末期出道的年輕人 Charlton Heston, Burt Lancaster, Kirk Douglas, William Holden, Robert Mitchum, Robert Ryan 以及 Gregory Peck 按輩分排排站都只能算是 B 咖。

1953 年正值以古羅馬為題材的鉅觀電影 (CinemaScope) 崛起的年代,Gregory Peck 外型卻被認為不適合演出古裝電影,有句名言「危機就是轉機」,1952 年名導演 William Wyler 邀請 Gregory Peck 直接到羅馬,找他和默默無名的英國女演員 Audrey Hepburn 拍攝一部低成本的現代喜劇片《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60 年後來看,這部電影反而成為 Gregory Peck 代表作之一,讓他的市場跳離美國進入歐洲,1954 年被選為全美國最受歡迎的男明星!Gregory Peck 是個紳士,我從原文書上從未看到他和 Audrey Hepburn 之間有任何愛戀關係!對 Gregory Peck 而言 1952 年羅馬之行認識最重要的女人不是 Audrey Hepburn 而是後來的第二任妻子 - 法國記者 Veronique Passini (1932~2012),曾經同行的第一任妻子 Greta 憑著女人的直覺看出 Gregory, Veronique 之間的不尋常關係,兩人回美國後分居後在 55 年底離婚,Gregory Peck 果然迎娶 Veronique 婚姻關係一直延續近 50 年到 Gregory 去世那一天。

To Kill a Mocking Bird 劇照

過去多次提到 1950 年代末是電影產業即將轉弱的關鍵期,慎選劇本的 Peck 在 50 年代末又留下了《白鯨記》(Moby Dick) 、《錦繡大地》(The Big Country)、《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等名作,進入 60 年代後電影業正式進入陣痛期,在電視和外國電影夾殺之下,低成本電影能提供的演出機會大不如前,之前享盡聲名的星星們所能適應就是將重心轉向電視或是退出,像叛逆的 Marlon Brando 移居大溪地化身為反殖民鬥士,Gregory Peck 在 1962 年演出他畢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低成本的《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 Bird),他飾演不懼地方勢力為黑人辯護的律師 Finch,並且被提名已經 13 年沒有入圍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在那個種族議題嚴重的時代 Gregory Peck 在各種考量下當選最佳男主角,傷感的是~他打敗了原先最被看好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Peter O'Toole,回顧起 Peter O'Toole 八次提名史,最令人扼腕的就是這一次。

不過對關注社會議題的 Gregory Peck 來說以律師 Fitch 角色反而是一種壓力 ,他一向偏左關心弱勢族群的立場漸漸被民主黨看上,曾經想提名他競選加州州長,1960 是一個反叛的年代,51 歲主張反越戰的 Peck 在 1967 年被反戰主流的好萊塢選為美國演藝協會主席,1968 年 4 月黑人人權運動律師 Martin Luther King 遇刺,奧斯卡獎頒獎典禮時他宣布捐獻美金 100 萬給 Martin Luther King ,直到今天關心社會議題的男女明星們 George Clooney etc還是常常提到 Gregory Peck 的大名 

美國制度有趣就在此,Gregory Peck 即使當上了影藝協會主席,如果空閒仍繼續接合約演出,回顧 1969 年的《麥坎納淘金記》(MacKenna's Gold) 片裡被 Omar Sharif 一路毒打的竟然就是「影藝協會主席」,接下來他到香港和台灣拍攝《主席》(The Chairman) 一片,這個完整故事我另有其他文章說明了,從《主席》之後幾部 Peck 的電影賣座不佳,導演 John Sturge 認為世代交替使然,戰後年代明星已略顯過氣,反倒是年輕的 Steve McQueen, Dustin Hoffman, Robert Redford, Jack Nichoson 時代來臨了。

不再將演藝工作視為重心之後,民主黨立場偏左的 Gregory Peck 一向對毛澤東和紅色中國有很大的興趣,最近公布的 1980 年代美國國務院資料顯示,同樣演員出身的共和黨總統 Ronald Reagen 政府想利用 Gregory Peck 在中國老一輩影迷心目中的地位向中國民眾示好,因此派遣 Gregory Peck 在 1987 年 9 月訪問中國,Gregory Peck 立刻成為中國影迷心目中第一號的外國影帝,老一輩記得他在 49 年之前演的《君子協定》那幾部片之外,年輕一輩透過盜版錄影帶看到他的代表作《羅馬假期》,更聯想到他 1944 年在《天國之鑰》演的中國神父角色,更曾經在二次大戰期間私下捐款給宋慶齡主導的 China Defense League (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的保衛中國同盟),如此加乘效應之下很難不對他有好感。

Gregory Peck to Beijing 1987 
1998 年中國上海影視廠甚至想邀請 Gregory Peck 和老牌女演員趙麗蓉合演一部《嘿,佛蘭克》,不過我可以想像已經不太樂觀了!

1990 年代 Gregory Peck 最後兩次演出只是在他孰悉的劇本裡做客串性的演出,一次是1991 年在 Robert De Niro 主演的新版《恐怖角》(Cape Fear) 客串律師角色,戲份很少,一次是 1998 年在電視版的《白鯨記》(Moby Dick) 客串神父一角,老影迷看到這兩條新聞都會露出會心微笑,這兩部片都是 Gregory Peck 年輕時曾經擔綱任男主角的動作片,晚年無力再挑大樑,只好在裡面客串一下聊表戲癮。

回想他 90 年代末期的健康近況就知道, 1998 年82 歲的他很難道生地不熟的演出戲份偏重的男主角。

我印象是 1997 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找來一大群老牌得獎者排排坐,當介紹到 Gregory Peck 時,即使台下以年輕影迷為主,仍然爆出了明顯比別人更大的歡呼聲,除了他的公益事蹟,算一下代表他的 Lawyer Fitch, 白鯨記裡的固執船長 Captain Ahab, 羅馬假期的男記者, 鹿苑長春裡的農夫, 君子協定裡的猶太人 Philip Green .........想想有誰可以留下那麼多個角色給後人呢?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探討國家文化力量成因


4 月底中國廣電總局最近突然無預警的抽走網路上的外國電視劇,螢幕顯示:

~~~“因为政策原因无法提供观看”~~~~
4月26日,《生活大爆炸》、《傲骨賢妻》、《海軍罪案調查處》和《律師本色》等 4 部美劇突然在視頻網站下架,當使用者再登錄觀看頁面時,會看到“因政策等原因暫時無法提供觀看服務”的提示。尺度比國產劇大得多的美劇,之前也出現過個別劇集或段落不能觀看的情況,但是此次下架的美劇卻讓人們感到非常蹊蹺。
因為這4部劇集均非美國的限制級劇集(一些真正限制級別的重口味美劇並未下架),並無暴力色情低俗劇情,《生活大爆炸》因為講述的怪胎科學家和科技宅男的故事,之前甚至還被認為充滿了正能量而被推薦給學習英語的高中生觀看。

接著報紙報導許多電視公司採購涉外劇的動作也停止了,除了歐美劇還包括少數日本動畫片。

5月12日中國廣東衛視的財經節目《财经郎眼》突然改以中美电视剧对比作為節目主題,片長約 45 分鐘,我認為內容很棒值得一看。

這件事前後,中國廣電總局的行為我不予置評,我只關心《財經郎眼》就電視電影水平的專題討討,有些也值得台灣探討深思:

1。拍不出高水準電影(電視)的國家有三個原因:沒有創造力、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政府干預
2。藝術方面如果具優勢創造力,他的工業必然也有創造力
3。法國原本是創造力最強的國家,1959 年成立文化部之後產品品質大跌,2001年放棄干預後重新走強。
4。中國只有三種電視劇:宮廷劇、婆媳鬥小三家庭劇、抗日劇
5。中國大學體系培養解題高手,而不是培養有創造力的人
6。美國活在想像中,活在未來,中國卻喜歡活在歷史裡
7。文化作品就是把想像力做成產品,當你的想像力受到限制時,就拍不出好的產品
8。中國審查制度深入劇情細節造成導演進退兩難,最安全的牌就是拍題材最安全的抗戰『娛樂』劇
9。美劇常常包含著正義感和責任感,韓劇只有一個:永不後悔的愛情,中國劇則看不出呈現的主題是什麼?


台灣目前呈現的問題是過去數十年生活在戒嚴威權體制下的一代,他所受的教學和環境顯然影響了上述的創造力,現在呢?不學習南韓、以色列進行釜底抽薪式的全盤改進(詳見以下所附的 Youtube),只會喊著『拼經濟』,同時卻要加重高中生文言文的比例,就像第7點說的直接箝制了想像力,斷手斷腳後卻又要看結果,到最後就像現在的台灣在缺乏創造力的環境下只能以 cost down 來『拼經濟』!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邵逸夫 (1907~2014)


原本在想,邵逸夫應該不需要我寫吧,不過漸漸發現他的傳記跟中國 / 香港 / 南洋關係都非常密切,更關係到東西方電影業的交流,這部分我看了很多關於電影史的書,未來會常常提到邵逸夫先生,因此還是留個底吧。

1924 年從上海來的邵仁枚跟他的六弟邵逸夫在新加坡創辦天一電影公司,當時東南亞勢力最大的是印度電影,接下來邵氏幾個兄弟就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為根據地,雇用華人以及印度專才拍攝低成本電影,建立自己的勢力,1939 年二次大戰前夕,原籍寧波的邵氏家族在東南亞已有 139 家戲院。

二戰期間,邵氏家族低調,1955 年才決定將重心移轉到華人語系的香港,這跟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香港邵氏」完全不同。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今年看奧斯卡獎有感


今年我在中國大陸無法看實況轉播,不過隨著時代進步,全場有朋友用 LINE 告訴我第一手的訊息,晚上我補看奧斯卡的感觸是 : 隨著 Paul Newman, Marlon Brando, Elizabeth Taylor 辭世,30~50 年代崇尚明星的時代差不多結束了,

今年 In Memoriam 貧乏缺人,出現了幕後人員比演員還多的現象。出生於 1940 年前後 80 年代當紅那輩已經從我印象中的青壯年人成為現在的元老,今年 Jack Nicholson, Dustin Hoffman, Jane Fonda, Michael Douglas, Meryl Streep, Richard Gere, Barbara Steisand 都出席扮演頒獎人的角色,漸漸退居第二線,那一輩只差 Robert Redford, Gene Hackman, Faye Dunaway 就全部到齊了,罕見的場面。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六福客棧 - 1958


我這個電影迷小時候就聽過關於《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這部禁片的故事,我隱約記得這是 20 世紀福斯公司想來台灣取景的電影,在 1950 年代被蔣政府認定劇本辱華,即使由我喜歡的 Ingrid Bergman (1915~1982) 主演,對這部片資訊有限也不抱持期待。

前幾年小瓜呆管仁健先生對這個真實故事作了非常詳細的考證,故事的細節我就不再重複。

最近看了這部我「不怎麼期待」的電影,話說 1950 年代英國人在自己家裡關門拍片,對東方人的偏見在所難免,不過我發現 Malcolm Arnold (1921~2006) 做的配樂三部曲勝過他另一部配樂作品《桂河大橋》,這部《六福客棧》配樂值得跑步去買,而且在歐美票房大獲全勝,只是在被禁演的台灣消息完全隔絕,另外我驚訝的發現故事當事人 Gladys Aylward (1902~1970) (中譯 : 艾偉德) 就長眠在我常常騎單車經過的關渡基督學院校園裡,因此我還是來考證一下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我查到 1958.2.7 福斯公司宣布此案取消時,中央社發佈以下新聞:

這項原本為各方看好的中美合作計畫,日前因劇本出現中國婦女纏足、民初官員著滿服、孔廟中出現和尚等情節,引起新聞局及國內各界的爭議,認為劇情有悖史實。為澄清外界疑慮,《六福客棧》助理導演勞勃.麥克諾曾於1月12日假台北圓山飯店召開中外記者說明會,強調將一本求真求實的精神修改劇本,並於1月16日與艾偉德 (註 : 就是當事人 Gladys Aylward) 一同宴請山西籍民意代表及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郭澄等人,聽取對於《六福客棧》的拍攝意見。
另一方面,新聞局等有關單位經過會商研究後,亦於1月18日向福斯電影公司提出「建議修正」與「必須修正」共45點意見,並於1月30日由各相關局處人員針對該公司的回覆進行討論,惟討論結果雙方均不願透露。今日,福斯電影公司正式致電有關單位取消來台拍攝《六福客棧》的計畫,也終止了中、美電影界原本有可能展開的第一次合作。

提出 45 點修正意見?顯然雙方差距太大導致此案破局了!因此這部電影福斯公司改在英國 Wales 拍攝,也就是說在當地直接蓋仿中國式的房子並招募華裔臨時演員。

Robert Donat - Curt Jurgens - Ingrid Bergman


回到最原始,就像管仁健考證一樣,Gladys Aylward 帶著幼兒翻山越嶺從山西陽城逃往陝西西安確有其事,1949 年回到英國之後 Alan Burgess 以她的故事寫了一本紀實小說 The Small Woman,原因是 Gladys Aylward 身高僅 150 公分在西方人裡極為明顯堪稱 Small Woman,這也是教會不讓她去中國工作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山西教會曾經在 1900 年八國聯軍事件發生時遭全面屠殺滅頂,算是基督教會的重災區,從此對於前往山西的派任人員都更為謹慎,1957 年剛以《真假公主》(Anastasia) 拿下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 Ingrid Bergman 看上這個劇本,然而 Ingrid Bergman 身高 174 cm 根本不適合叫做 The Small Woman,福斯公司只好把這個因素完全忽略不提,把片名基於發音考量改名為《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電影劇本有一句無意的對白讓我印象很深刻,Gladys Aylward 出發前在倫敦打工時,管家碎碎唸著:

「這份工作妳不要的話?後面有 50 個小姐在等著。」

對照一下 Gladys Aylward 在 1930 年搭火車出發經過東歐、西伯利亞前往中國,寓意著那個大蕭條時代像 Aylward 這樣身高只有 150 公分沒有學歷、沒有家產、甚至沒有外表的藍領子女,最好的辦法就是出去闖蕩,可惜的是 Gladys Aylward 的身分為女傳教士,並沒有如片中和軍官互訂生死那麼浪漫的故事發生,奧地利明星 Curt Jurgens (中譯 : 寇尤寧斯) 飾演中荷混血的軍官實際上為虛構角色,不過就商業電影而言 Curt Jurgens 演的這個角色太重要了,德國舞台劇出身的寇尤寧斯底子深厚表現優異,甚至關係到 Malcolm Arnold 寫的配樂主題。

這部電影第三個要角 - 地方老縣長是由《國防大機密》(The 39 Steps) 的男主角 Robert Donat (1905~1958) 飾演,Robert Donat 二戰期間並未離開倫敦,在英國影壇聲望很高,不過他進入 50 年代之後身體違和慢性氣喘身體欠佳,從 1954 年之後就沒有參加電影演出,他在《六福客棧》殺青完成後沒多久就去世,給這部電影票房加分效應。

Gladys Aylward 曾經在 1953 年向中共提出申請要求返回山西陽城傳教結果遭拒,她只好改前往許多昔日學生居住的台灣,台灣有幸成為她的第三個故鄉,前面提過福斯公司 1958 年有意來台拍攝 Gladys Aylward 傳記計畫遭阻止,女明星 Ingrid Bergman 無緣來台拍片卻一直記得這個故事,到了 1969 年末傳出 Gladys 罹患重感冒,身為國際巨星的 Ingrid Bergman 一直想排出行程到東亞這個她陌生的島嶼會見這個她飾演過的人物,Ingrid Bergman 決定在 1970 年一月日本之行時順便去台灣訪問,天不從人願的是 Gladys Aylward 卻早一步在 1970 年 1 月 3 日辭世!

十天後 Ingrid Bergman 還是履約抵達台灣,看一下當時的新聞報導


Taipei, Taiwan, January 19, 1970: Actress Ingrid Bergman, (right), meets with Kathleen Langton-Smith, superintendent of the Gladys Aylward Children's Home, and six-year-old Gordon Aylward, adopted son of the home's namesake, during a luncheon at the MAAG Officers Club. Bergman portrayed English evangelist Aylward in the movi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but Aylward died shortly before Bergman's visit, so the two never met.

照片左側的 Kathleen Langton-Smith 原本服務於英國郵政局,她受 Gladys Aylwayd 感召辭職來台接下 Gladys Aylwayd 的工作,她負責接待 Ingrid Bergman 讓她看一本 Gladys 留下關於《六福客棧》這部電影的剪報 (提示一下 : 《六福客棧》當時在台灣是禁片),表示保持低調的 Gladys 其實非常高興由 Ingrid Bergman 來飾演她,這本剪貼簿彌補了一些兩人無法見面的遺憾!

參考文章 :

1. 上帝来过阳城——艾伟德与阳城六福客栈的传奇故事
2. 小婦人:艾偉德 Gladys Aylward
3. 一个阳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Apocalypse World War 2 播映會

最近終於逮到機會把 DVD player 提升為藍光機,第一場試撥大會就是播放我年初在珠海買的《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外表有點像 Discovery 的背景色,實際上這是 National Geographic 播出的那一套。


《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 實際上是法國國家電視台 (France Television) 在 2007 年 9 月開始經過將近兩年半時間完成的紀錄片作品,靈魂人物是 Isabelle Clarke, Daniel Costelle 兩人(下圖),製作小組從總長 670 小時的二戰時期紀錄片裡剪輯出 6 小時的作品,再加上其他處理,Daniel Costelle 提到過去我們印象的二戰紀錄片太偏向美、英兩國軍事記者的作品,法國取得這 670 小時記錄片最大的來源是隸屬法國陸軍的電影資料館,另外還包括大量未正式公開的軸心國作品以及業餘人士作品,具有豐富電影製作經驗的 Isabelle 自嘲和希特勒一起工作了兩年半之後,剪輯出最後 6 小時的作品。

女性的 Isabelle 特別提到真實戰爭的殘忍是無界限的,使得他們必須刪除了許多原本想使用卻過於殘忍的片段,例如有一段是太平洋某小島上的戰爭之後,美軍用虎鉗拔下陣亡日軍金牙的影片 (註 : 結果這一段被對手《二戰全彩實錄》採用了),Isabelle, Daniel 篩除這些殘忍片段後再交由法國國家電視台將這 6 小時精華影片還原成彩色作品。

這兩張藍光片裡除了 6 小時內容還附上一些 Bonus,其中有一小時的節目特別介紹了法國電視台對於《二次大戰啟示錄》此一專案的作業甘苦談,製作人提出:「我們剪輯後除了全力修復影片破損,並將記錄片還原為彩色,因為彩色才是當時每一個攝影師眼睛看到的真相!」

還原這六小時影片的功力就是這套紀錄片能夠如此吸引人的關鍵所在了!

Daniel Costelle, Isabella Clarke
法國人做事嚴謹有如他們的頂尖工藝品,例如各國軍種服裝、行政制服、皮鞋、鋼盔是什麼顏色?製作團隊找到美國 San Diego 有一個世界各國軍事行政制服博物館協助對照顏色後再做上色作業,各戰場的草地樹林顏色也都找來有關書籍確實考證後再恢復顏色,其他如武器、建築、民用車輛、動物、家具也都找來各行專家協助還原原始顏色。

類似的問題是配音,早年的記錄片收音不良,有些甚至是默片,這六小時的節目必須重新配音,除了電視台擁有的豐富資源之外,特別提到例如 B-25 轟炸機引擎聲,88 自走砲砲聲這類問題,也找來武器達人協助作出最正確的音效!

一向對政治沒興趣的法國導演 Mathieu Kassovitz 看到製作小組拍攝的毛片之後,表示他第一次發現「二次大戰也可以煥然一新」,於是他答應擔任這部記錄片的法語配音員。

《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 表現出來的質感遠勝過美國 90 年代草率塗色後的彩色電影,我還記得 1990 年代第一次有人嚐試將《北非諜影》上色成為彩色片時,引來美國影壇的群起撻伐,認為草率行事反而褻瀆了藝術品,因為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的《北非諜影》就是華視播的彩色版,如果能改交給法國國家電視台執行呢?

這套作品耗資約 400 萬歐元,2008 年下半年即將完成時已經引來將近 20 多國的電視台洽詢購買播映權,主要是歐洲各國公共電視台,我們比較熟悉的買主莫過於 National Geographic 以及 NHK,沒有取得播映權的 Discovery 立刻啟動英、美團隊模仿 France TV 製作了長度 12 小時的《二戰全彩實錄》(WW2 in HD colour) 與之抗衡



法國電視台一開始就想把配樂委託作動畫配樂見長的川井憲次 (Kenji Kawai),身為二戰日軍後代的川井一開始對這個邀請感到困惑,和 Mathieu Kassovit 一樣,看過影片之後他決定接下這個任務,接下來川井停止一切對外的接觸,他整天浸淫在戰爭影片中,有一段日本遭轟炸後被救出的兩歲男童困惑的眼神啟發了川井,他把這段音樂主題設定為恐懼、困惑,回首《二次大戰啟示錄》這部作品,他作的主題音樂我認為是這套節目的一大強項。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與魏德聖導演聊天內容簡要


6.15 某公司找魏德聖導演來演講,他主動說的不多,而是請大家隨興問問題,他以輕鬆聊天的方法回答問題,我就在現場也問了三個問題,魏導演回應內容如下

1. 自認優點是「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公式」,魏導領悟到:「我只想講好的故事」
2. 要當導演有一個缺點是練習的成本太高
3. 成名之前無人知,對未來充滿恐懼,魏導第 13 年才出名,更多人 20 年了還沒出名
4. 電影代表一個年代的思想、需求
5. 讓他立志當電影導演的是看過 1984 年的《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之後

電影要有本土因素才能存活,才是插在土裡活下來,因為電影是「看自己人的故事」,因此台灣觀眾的品味漸漸與香港、中國有差別,在香港、中國賣座的片到了台灣不一定有相同成績。

例如 :

海角七號》, 《艋舺》 => 自己人演出 + 本土因素
《痞子英雄》 => 自己人演出 + 外來包裝 (魏導比喻:插在水裡)

中國拍的《集結號》、《十面埋伏》等片到了台灣卻沒有預計的票房

對各國電影環境簡介如下 :

美國:最好的環境,拍片即使沒上映都能回收,八大拍公式化的主流片,獨立公司拍非主流片 (奧斯卡得主 90% 是非主流片)

香港:電影工業已經垮了,只成就幾個導演,因為依附中國失去本土因素

中國:有嚴格的審查制度,幾乎是文字獄,對每個細節都有意見,最強的一招不是打死,而是拖延不回應讓你餓死

台灣:90 年代各導演把 "非主流/得獎" 的需求放在 "主流 / 票房" 之前,造成電影工業崩盤

台灣國片最近幾年漸漸進入「文藝復興期」~

2000 年:票房 100 萬可慶功
2007 年:已有好幾片突破 1000 萬
2008 年:1 億才能慶功

他那天除了接受幾十個 Q&A,也不忘捧一下自己的《賽德克巴萊》,他找來日,港,韓三國團隊目的就是要打進非華人市場,感覺他過去窮怕了,現在點子很多,優點是他行銷觀念遠勝過其他科班導演,大概就這樣子。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澳門龍華茶樓

前不久內行人帶路去澳門這家位於傳統市場入口的茶樓用餐,那天我沒帶相機,不過結帳時記得拿了他們古早味道的名片回台作紀念,這家很古味的老店裡不重裝潢,點心樣式不多,客人也以當地人為主,不過可以感受到一絲 60~70 年代香港電影裡的氣氛,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燒賣,他們遵守古法不亂摻入新食材,稱得上是我吃過的燒賣第一名!

其他網站介紹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忽然想起《寄語白雲》


記得自己學齡前第一次接觸到音樂是一個類似正方體的撥放器,用的是現在早已被完全淘汰的錄音卡匣,當時我每天都在想誰躲在裡面?怎麼進去的?週邊的父母和阿公幾年下來也無法解答我的疑惑。不過我倒是記得印象最深的兩首歌是:方晴唱的《寄語白雲》以及萬沙浪唱的《那魯娃情歌》。

《寄語白雲》這首歌的咬字非常清晰加上播放率奇高,竟然能讓一個學齡前兒童記得所有的歌詞,大學時代每次跟著朋友上 KTV,我都會翻一下是否有《寄語白雲》這首歌,相不相信!奇怪的是 1980, 90 年代我只找到兩次,一次在羅東的小店,一次竟然是在對岸。我向同齡朋友提起這首歌,似乎又只有我一個人記得。

1999 年 6 月初當時整個北京漫佈著反美的情緒,我從拖延幾天的台灣報紙上看到資深歌星方晴的死訊,這個名字突然勾起我許多回憶,包括她曾經在戒嚴時代溜到北京探親的那則轟動故事,一個女歌星竟敢犯下當時的死罪,問我老媽說法是:「她很紅,但是命不好。」,或許《寄語白雲》這首歌就必須跟著她消沉了 20 年。不過最近幾年網路自由度提升,過去的疑問一一獲得解答,這首歌被新歌星翻唱,也知道了它原來是一首韓文歌。網路上也有人詳細的回顧方晴戲劇化的一生,她的故事戲劇性簡直比美小說:父親駕機投共、孤兒院、北一女、台大、女歌星、三次離婚、投共、調查局監控、非法移民、託付宗教、舉槍自殺這些事全部發生在她一個女子身上,也解答了我多年的疑問。

網路上也有人整理了《寄語白雲》(又稱《離情》)五種版本比較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1998 年在香港拍的照片

最近把我 1998~2003 年在京都、大阪、北京、重慶、都江堰、香港、澳門、峇里島、上海、寧波、鎮江以及台灣各地拍的照片共 20 捲全部拿去 scan 存檔,當時我是使用 98 年購買的 Canon EOS 500 傳統相機加上唯一的 Kenko 變焦鏡頭到處拍的照片,到了晚期這個鏡頭似乎有點潮濕,2003 年已經除役不用。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列寧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

每次我到中國境內就會想一個問題,這裡有哪些東西是台灣買不到的?其中有一大項是書籍類,因此新華書局是我每次到中國各城市必去的地方,幾年下來也買了一些早年台灣不能放映的電影或紀錄片以滿足我的好奇心,這次買了蘇俄在 1935 年拍的黑白電影《列寧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封面是有人帶了一個小女孩走近列寧的辦公室裡,列寧為了安撫她拿筆給她作畫,這個小女孩畫了房子和鳥,最後列寧開玩笑說她畫得一點也不像,卻無意間發現小女孩是一個孤兒,心情也從戲弄轉為同情。

現在看這類的電影有點囧,連中國年輕一輩都不想看,內容對照一下我小時候看的右派電影可以體會 1890~1945 年間是一個缺乏溝通的年代,製造敵人成了每一個政府的要務之一。

對照一下現在的奧運,真的慶幸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送別》

最近才發現這是一首 19 世紀的美國民謠,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作曲者 John P. Ordway 是一位醫生,這首歌在美國算是失傳了,只剩國會圖書館有 78 轉唱片。幸運的是在 1904 年傳到日本,日本人填詞為《旅愁》,留日的李叔同再把它填上中文歌詞變成《送別》,不過中文曲詞配合完美,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以為是民國時代的歌曲。

日文版本

我非常喜歡李叔同改編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酌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之前寫的《北京潭柘寺》那篇文章提過有次在北京郊外隨便找家店用餐,有如走進時空機器:山居、寒風、飄雪、陋室、爐火、粗食,邊聽著收音機播放這首歌,看一下我身邊:一個是低頭大口吃飯急著要回城裡的司機,一個是昨晚才認識的酒店小姐 - 揚揚,還有三個因為準備收錢露出喜孜孜表情的窮苦店家,那一刻我忽然錯亂了!Who am I ? 不禁一陣鼻酸,眼神一瞄發現第一次離鄉千里賺錢的揚揚也觸景落淚。。。。。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我在川西拍的照片

二王廟就在這次大地震的都江堰東北岸玉壘山麓,所謂二王是為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持人李冰父子而建的。

這張是等車時隨興拍了路邊賣口香糖的女小販以及她的兒子,希望他們兩人平安。

上清宮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彭祖峰東坡上。始建於晉,唐玄宗時重建。現存建築為清朝末年重建。


這次發生大地震的川西一帶,我在 2001, 2002 年曾經親自去過兩次,記得我去成都想拜訪某大商人,他假日不會客,我和同事只好參加當地都江堰一日旅行團到處逛逛,當時用傳統相機拍了上百張照片,不過至今尚未 scan 無法上傳,只找到少數 scan 的幾張。

當時我對攝影沒概念,帶著 Canon 傳統相機和唯一的一個 Kenko 28-105mm 鏡頭就走透透了,幾年下來拍的照片都太偏灰色,那時一直以為是沖洗照片的問題,直到有人賣我第二個鏡頭 Canon 20-35mm,對比下來才知道問題出在便宜沒好貨。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傳統和現代交錯的東京

從明治神宮看到外面的高樓

1924 年興建的原宿車站使用至今。

東鄉平八郎神社的拱門隱埋在水泥建築之間。


汐留市區的仿義大利建築

在淺草寺一個中國人許的願相當感性,希望他的愛人早日取得簽證。

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戒嚴時期禁片 Never So Few

我上次買了 Warner Bros. 出品 Steve McQueen 六部電影集,其中最老一部並未在台灣上映,這部是 1959 年拍攝的 Never So Few,這部片群星雲集但是在 IMDb 只獲得 5.6 顆星的評價,Steve McQueen 只掛第三男主角,第一男主角是 Frank Sinatra,片中還有義大利選美皇后 Gina Lollobrigida,《北非諜影》男主角 Paul Henraid,老查 Charles Bronson至今仍健在的 Richard Johnson (1927~2015),老查 Charles Bronson 甚至在演員表排行第九。

這部片改編自英國作家 Tom Chammales (1924~1960)  1957 年發表的小說,敘述二戰期間美軍在緬甸北部和日軍作戰的故事,前半段著重在美軍和日軍的戰爭,以及 Frank Sinatra 搭上富商 Paul Henraid 的情婦 Gina Lollobrigida 的故事,到了後半段主題逐漸轉向一個讓 1959 年的國民政府不敢面對的主題。。。。。

某一次美軍突襲日軍之後,回程發現後勤人員遭殺害,補給物資遭到搶奪,Frank Sinatra 循線認為是中國境內的軍隊從背後搶奪,美軍上司卻基於政治考量希望低調處理甚至忽略之,但是 Frank Sinatra 堅持要進入中國境內調查,一進入赫然發現中國軍隊擁有中央授權的指令可以對外國軍隊進行搶劫,稱之為「如有需要時得以予國境內外並與全權沒收物資」,最讓 Frank 意外的是:搶奪所得物資竟然是私下轉賣給日軍,Frank 向重慶美軍總部提出此問題時,Frank 卻在更大的考量下被犧牲,被上級強制認定精神有問題。


當美軍向重慶方面提出抗議時,重慶的蔣介石政府回答也很有道理,他說搶劫美軍的是地方軍閥,重慶政府無力約束,只是美軍不曉得聽懂不懂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這樣辛辣的劇本,在 1959 年沒有人敢進口吧!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哈爾濱中央大街

俄國人仿巴黎街道所建的城市 - 哈爾濱中央大街 (Harbin Central Avenue),街上的建築、雕塑以及路燈都是俄國人留下來的作品

12 月的哈爾濱,溫度零下 20 度,街道上冷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