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Historical Event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Historical Event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1975 年米高梅公司 50 年晚會影片





1975 年的影片, 可以看到 N 個曾經為米高梅拍片的明星, 現在裡面只剩下五個人還在世 ! (標記 # 符號)
Introduced by Sammy Davis Jr. & Liza Minnelli# 

剛開始一段是 1951 年音樂片《畫舫璇宮》(Show boat) 片段,從 1:30 開始介紹入場

June Allyson 
Adele Astaire 舞王的姊姊
Fred Astaire 舞王 ! 
George Burns 後來活了 100 歲的演藝界大哥
Marge Champion# 
Jackie Cooper  童星出身, 演導製作三棲
Dan Dailey 演員兼舞者
Vic Damone 樂隊歌手, 廣播主持
Tom Drake 
Buddy Ebsen 電視劇演員
Nanette Fabray 
Eva Gabor 
Jack Haley Sr. 《綠野仙蹤》裡的 "Tin Man"
Ava Gardner  我介紹過的絕世美女
Charlton Heston  《賓漢》男主角
George Hamilton# 
Howard Keel 《畫舫璇宮》男主角
Gene Kelly 《萬花嬉春》男主角
Phyllis Kirk 
Janet Leigh 《驚魂記》女主角
Myrna Loy 
Marjorie Main  健康壯況不佳, 一年內去世, 獲得最大的掌聲 !!!!!
Tony Martin 
Dennis Morgan 
Fayard&Harold Nicholas (as The Nicholas Brothers) 
Merle Oberon 有印度血統英國女星
Margaret O'Brien# 女童星出身
Virginia O'Brien 
Donald O'Connor 《萬花嬉春》第二男主角
Donna Reed 
Ginger Rogers 舞后琴姊
Alexis Smith 
Craig Stevens  50~60年代電視明星
Gloria Swanson 《日落大道》女主角
James Stewart 美國人熟知的 Jimmy
Johnny Weissmuller  奧運游泳冠軍, 專演人猿泰山
Russ Tamblyn 
Elizabeth Taylor Liz 記得跟 Debbie 隔開
Keenan Wynn 
Shirley MacLaine# 
Roddy McDowall with Lassie 靈犬萊西男主角
Jimmy Durante 20~70 年代歌手, 鋼琴家, 喜劇演員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納粹版 Titanic 的故事


1997 年美國 James Cameron 導演的票房世紀大片《鐵達尼號》(Titanic) 上演時,有人提醒我說裡面很多細節參考了 1958 年的英國電影 《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 ,過去以為《冰海沉船》就是最原始版本的,直到前不久看到了一部紀錄片才知道原來《冰海沉船》也有一個更原始的參考版本那是 1943 年版 Titanic,現在用 IMDb 關鍵字尋找要用心才能找到這部 1943 年的 Titanic,原來 1943 年這部 Titanic 不是英語片而是德語片,而且是由希特勒 (Adolf Hitler) 主政時期的第三帝國宣傳部長 Joseph Goebbels 主導拍攝的高成本大製作宣傳電影。


這部電影從未進入西方市場,絕大多數以英語系電影為主的國家也不知道這部片的存在!1958 年問世的英國電影 《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 很聰明的利用這點利基,許多佈景很明顯的抄襲此片,例如郵輪大廳、底艙淹水取景等等。


大家對 Hilter, Goebbels 的第一印象就是 1930 年代法西斯政權的領導班子,另一方面這兩人也是 1930 年代的好萊塢影迷,就像他們對人種的審美觀一樣,Hitler, Goebbels 都偏好金髮白皮膚的美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30 年代在好萊塢大放異彩的瑞典女星 Greta Garbo,影迷 Hitler 對好萊塢的某些男明星也展現友好態度,最好的案例就是《亂世佳人》男主角 Clark Gable 1942年以 41 歲之齡從軍發派到 B-17 轟炸大隊擔任機槍手派駐英國,他的影迷 Hitler 立刻將 Clark Gable 和多位將軍同列為「需活抓名單」!一方面表示對 Clark Gable 的尊重,我在想~ 納粹如果能活抓 "The King of Hollywood" Clark Gable 也能給 Joseph Goebbels 拍宣傳片時多一個籌碼。

Clark Gable 擔任轟炸機機槍手
Joseph Goebbels 是一個職業等級的影評,他對美國電影的了解比 Hitler 更專業更深入更有野心,德國柏林在威瑪時期的電影工業不輸美國,除了本地更聚集了來自北歐、東歐、俄羅斯的人才,前面提到瑞典籍的 Greta Garbo 赴美之前也在柏林短暫拍過德語片,Hitler 掌權後這個歐洲最大的電影聚落在 1933~1938 年間興起一波逃亡潮,Erich Pommer, Fritz Lang, Billy Wilder, Max Reinhardt, Lee Strasberg, Otto Preminger, 等猶太裔為主的重量級電影人才紛紛逃亡美國,第三帝國宣傳部長 Goebbels 掌權後的願景之一就是在柏林重新打造一個可以和好萊塢一拼上下的電影工業中心,1938 年第三帝國順利入侵奧地利,接著又進入捷克,希特勒小試牛刀讓一戰後做為歐洲 underdog 的德國人揚眉吐氣,和希特勒比起來 Goebbels 這個小願景也讓民眾覺得不再是空想行為了。

1940 年第三帝國拿下荷比盧和法國之後,下一個目標是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在軍事方面的行動我就不再詳述了,在宣傳方面 Joseph Goebbels 腦海裡浮現了一個完美的劇本~

Goebbels 打算拍攝一部以 1912 年英國 TITANIC 郵輪沉船事件為劇本的電影,藉以用 TITANIC 暗示英國目前的現況,這部片基礎劇本如下:

奢華貪婪的英國白星輪船公司由一群不問世俗的貴族所把持,他們在 TITANIC 號初航之行超賣船票並要求加快速度以開往紐約,英國籍的船長 Smith 都毫不思考的全部買單,片裡塑造的第一男主角是德國籍的大副 Petersen,正直耿介的 Petersen 反對這些政策並站出來與船長爭議,在航行的過程中也不斷和船長持反對意見
後來...... 船還是撞上冰山了,頭等艙裡的猶太富豪、英法貴族杯晃交錯之際驚聲尖叫倉皇失措,紛紛自私的拋下親友逃亡,次等艙裡的德國旅客在 Petersen 指揮下井然有序的撤退,當然,還安排了 Petersen 走入底艙救出落單小女孩的片段,俄國裔女畫家 Sigrid 是 Petersen 的前女友,Petersen 在救小孩的過程中也念念不忘 Sigrid 的安全,最後 Petersen 帶著小女孩游泳被救生艇救起和 Sigrid 三人團聚。  


劇本在 1940 年中送出,我腦海浮現一幅畫面,Hitler, Goring, Goebbels, Himmler, Bormann 看到這樣的劇本,Hitler 的小鬍子大概忍不住都抖動後笑了,回顧 1938~1940 年的歷史這樣的劇本政治暗示性非常強烈,德俄合作,小女孩有如其他弱國,三方聯合起來對抗 「腐朽不堪奢華貪婪的貴族-英國」,接下來, Hitler / Goebbels 立刻核准這部預計會耗資鉅大的宣傳電影開拍,熟悉電影工業的 Goebbels 指名已拍攝多部納粹宣傳電影的 Herbert Selpin (1904-1942) 擔任導演 。


Hitler, Goebbels 參加 Titanic (1943) 試播典禮

Herbert Selpin (1902-1942) 能夠被 Goebbels 看上代表他必有過人之處,1920 年代 曾經受雇於 20 世紀福斯公司的 Selpin 拍的幾部納粹宣傳電影,例如 Die Reiter von Deutsch-Ostafrika (The Riders of German East Africa) 展現了德國產品一絲不苟吹毛求疵的品質要求,但是 Goebbels 可能沒看到 Selpin 除了德國性格之外的另一半,皮膚黝黑愛好運動,個性隨意近人的 Selpin 另一半的性格倒有點像南歐的義大利人,說話隨便、容易相信別人,衍生的問題就是他在要求電影品質的同時不擅於控制預算,在戰爭時期沒顧慮到國家的總體層面,總是提出一大堆讓 Goebbels 頭痛的技術協助要求。其中最讓 Goebbels 頭痛的一條是要求德國海軍支援排水量 27000 噸的郵輪 Cap Arcona 號以及不計其數的臨時演員拍攝幾個關鍵橋段,Goebbels 想到電影王國的願景只好心裡一橫,在巴巴羅薩行動發動後已經勒緊褲帶的 1942 年同意支援 Cap Arcona 號,希望畫龍點睛拍出他 1940 年夢想中的那部電影。


男主角 Petersen (Hans Nielson 飾演) 尋找落單小女孩

到了 1943 年 5 月這部花費 400 萬馬克 ~ 第三帝國史上耗資最大的電影終於殺青了,這個時候二戰局勢跟 1940 年 8 月已完全不同,美國參戰、偷襲盟友蘇俄導致反目成仇、英國不再是戰場孤兒,1943 年初的史達林格勒之戰逆轉歐洲戰場氣勢,此時第三帝國境內已不再是 1940 年 Hitler 對 Albert Speer 發下的豪語「敵軍飛機永遠不會出現在柏林上空」,1943 年的第三帝國除了飽受物資缺乏之苦更要忍受盟軍的密集轟炸。


導演 Herbert Selpin
在盟軍轟炸之下的 Goebbels 看到宣傳部嘔心瀝血大作 TITANIC 首映,看到沉船、尖叫、逃亡、船長不聽大副勸告.........這樣的劇情橋段時,還有原本安排的德 (大副) 俄 (女畫家) 之戀也因 1941 年巴巴羅薩計劃反成為諷刺性的大笑話!聰明的 Goebbels 腦海裡浮現的諷刺對象早已不是 1940 年的英國了,飽受轟炸的民眾是否會從以上橋段聯想到現況和英明的元首?為了避免優秀亞利安人的不當聯想,Goebbels 公章落下決定在原德國境內禁演這部電影!但是同意這部片 1943 年 8 月起在捷克、法國、芬蘭三地上映。

這部片還有一個插曲是導演 Herbert Selpin 要求甚嚴卻不善控制預算,可想而知必定惹火宣傳部以及戰時軍方的配合人員,加上他口不遮欄的個性在戰時多次外洩這部片的「機密」,Herbert Selpin 的災難必然來臨,拍攝過程中他最信任的好友 Walter Zerlett-Olfenius 成了政府監視他的工具,向 Gestapo 密告他批評軍方、手腳不乾淨、與女星有染等罪狀,果然沒多久 Selpin 就以不當批評政府為名遭 Gestapo 逮捕,在 1942 年以 40 歲之齡辭世,死因有自殺說以及絞刑說兩種。

這部片 1942 年 8 月起改由宣傳部指派的  Werner Klingler (1903-1972) 接手拍完。

在 1940 年代沒有特效,沒有動畫,Herbert Selpin 堅持用模型船塢加上部分採用真人真船完成拍攝,前面提過這部片花了400 萬馬克,後人估計約等於一億八千萬美元,這部受爭議的巨資電影 1950 年短暫的在東德、西德上映,低調的德國人也不願再提起這部電影,這部片的負面人物 ~ 也就是向 Gestapo 密告好友的 Walter Zerlett-Olfenius 在 1947 年因誣告罪遭判刑四年,並且終生不得在德國電影業工作。

從此結案!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山口淑子【李香蘭】 (1920~2014)


李香蘭本名山口淑子,1920年生於奉天省北煙台(今遼寧省燈塔市),22歲到上海發展,24歲以一曲《夜來香》風靡上海灘。1945年日本戰敗,她以漢奸罪被捕,後因日本公民身份被遣送回日本,改回原名山口淑子繼續其演藝事業。

李香蘭不僅是彼時老上海“七大歌后”中唯一的外籍歌星,更是促進中日友好的使者。除了日後被諸多歌星翻唱過的《夜來香》等經典歌曲外,還在黑澤明導演的《醜聞》等作品中留下身影。

1933年,13 歲的她被瀋陽銀行經理李際春將軍收為義女,取中文名為李香蘭,並以此作為藝名出道成為歌手。 經過俄羅斯女子柳芭介紹,李香蘭曾師從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學習聲樂,並在偽滿洲國的流行歌曲大賞賽中獲得頭獎,一口京腔的李香蘭從未公開過自己的身世。

1937年,李香蘭在電台演唱歌曲名噪一時,被剛剛成立的偽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發掘被聘為特邀演員,《蜜月快車》是她的銀幕處女作,剛剛踏入影視圈的她演技略顯青澀。 此後,她又相繼出演了《富貴春夢》、《冤魂復仇》、《白蘭之歌》等影片,且片中形象多為親日的中國女子。

1937 年正逢盧溝橋事件發生,滿映的影片宣揚刻意將李香蘭包裝成 “中國籍明星”,她憑出眾的形象和聰慧的天資,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也成為日本所需要的親善使者。

1940年的《支那之夜》是李香蘭演藝生涯中最具爭議的一部。

她所飾演的中國女子桂蘭因在戰爭中失去雙親,而對日本人深惡痛絕。一次,日籍船員長谷哲夫將她從糾纏的日本醉漢手中解救下來,並將其接回家中照顧。從堅決抗拒到慢慢接受,桂蘭漸漸愛上了這個日本船員。後來,航行中的長谷哲夫遭遇中國軍隊襲擊,引得桂蘭甚是傷心,直至等到長谷哲夫平安返家。 

這部片在上海上映時刻意將片名改為了《上海之夜》,但可以想見這樣劇情的影片在當時的抗戰背景下,遭到了中國的強烈不滿。

1941年,李香蘭到台灣巡迴公演,“世紀之寵兒李香蘭來台” 的廣告標語掀起追星浪潮,台北大世界戲院的五場公演更是場場客滿。1943 年再次抵台並拍攝《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

從中國觀眾看來,一口流利京片子的李香蘭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但李香蘭卻為這個偽中國身份苦惱不已。 曾有記者在新聞發佈會後向她追問,既然是中國人,為何還要出演《支那之夜》這樣的辱國電影。立場尷尬的她不得不道歉息事寧人,1944 年乾脆辭職離開滿映。

1945 年 6 月日本戰敗前,李香蘭在上海大光明戲院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夜來香幻想曲”。日本投降後,李香蘭被控以漢奸罪罪名被中華民國政府逮捕。事後因證明了其為日本人的身份,得以無罪釋放。


1946 年 2 月她被遣返回日,以原名山口淑子繼續演藝事業,拍攝了《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熱情美人魚》、《人間模樣》、《醜聞》等影片,還錄製了在日本的第一張唱片,也就是電影《熱情美人魚》的同名原聲帶,並重新灌錄了日語版《夜來香》和電影插曲《東京夜曲》。

1950年代,她前往百老匯參加了歌舞劇《香格里拉》的演出。在好萊塢拍攝《東方》(Japanese War Bride)、《竹之家》(House of Bamboo) 等片,認識了卓別林,向其表達了對《舞臺生涯》的喜愛。得到卓別林授權後,她將電影插曲《永遠》灌錄了日文版,以及此後的中文版《心曲》。

1958年,她徹底退出演藝圈,冠以第二任丈夫大鷹弘的姓氏,安心做起了外交官夫人。

1974年她當選參議院議員,並到1992年為止連任三屆。

她留給現代最深的記憶莫過於《夜來香》、《何日君再來》這兩首歌,《夜來香》的誕生正是1944年其為京劇名旦黃桂秋錄製唱段工作期間的妙手偶得。黎先生曾將此作給周璿、龔秋霞、姚莉等大牌歌星試唱,卻均未能滿意。恰逢 24 歲的李香蘭到百代為新片錄製主題曲看到歌譜而最終成行。在當時卻被認為是日本侵略者麻醉中國國民的歌曲之一,被歸入“靡靡之音”。

《何日君再來》原是 1937 年電影《三星伴月》插曲,原唱為周璿,但因李香蘭的翻唱而走紅,當時也被認為是靡靡之音。

中國和日本正處於一個歷史上關係最緊張的關鍵期,她在這時辭世不知是否有何暗喻?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80 年代特案開放四部日本電影的往事

我一直記得台灣電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故事~在母親被日本人炸死的蔣經國主政的 1972~1988 年間,國內完全排日仇日,對日本消息完全封鎖,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很難想像政府能做到整個社會看不到一片日文招牌,聽不到一句日文,此「資訊不對稱」在 70 年代便宜了一票假冒的「作曲家」,專門盜用日本歌曲旋律後譜詞轉手就能上市場,到了比較晚期 80 年代,我記得有個日本政治人物來台訪問時說:「身在台北街頭好像身在東京。」藉以諷刺抄襲現象。

我小時候執行得非常嚴厲,感覺到了 1985 年左右稍有鬆動,前述的假冒「作曲家」無法再囂張,但是電視上仍不准出現日文,那時聽說鄧麗君、翁倩玉、歐陽菲菲在日本歌壇走紅,卻從未在電視上聽到她們唱一首日文歌。

1985 年另一件對日交流的重大事件是郭泰源、莊勝雄打進日本職棒,被國內同樣定義為「為國爭光」的行為,不久之後,郭莊比賽的影片也獲准在台播出,但是消 (日文) 音後配上中文解說的版本。

可以解釋 1972~ 1988 年間那樣環境成長的四五年級也成為對日本最不友善的年齡層。

電影是比流行歌曲更大型的藝術品,更可以展現出國家的文化、科技、語言等軟體力量,從 1972 年雙方斷交之後就封鎖日片到滴水不漏的地步!在 1975~1988 年這段時間只發生過一件例外事件,那就是 1984 年在「日本放送交流協會」推動下破例讓四部日本電影在台灣上映,「日本放送交流協會」不但不收版權費甚至還捐錢給國內新聞局,從長線來看,日本此舉應有政治兼具文化考量。

關於這個故事又發生了我擔心的問題:國內竟然沒有留下正式記錄,因此時間以及台日雙方動機我都不敢 100% 敲定,有待我退休後再去圖書館翻報紙做成更詳細的記錄。

我找到一篇關於這個故事比較詳細的回憶文章,竟然是導演徐立功先生接受中國廣州【南方人物周刊】採訪的專訪文

1980年 (考證有誤,應該是 1984 年),中國育樂公司董事長張雨田通過私交,將 4 部日本影片《望鄉》、《砂之器》、《203高地》、《老師的成績單》帶到台灣。時任新聞局長宋楚瑜得知後,建議將電影交給電圖作觀摩放映。拿到影片,徐立功激動不已——在當時的台灣,日本電影依然是禁片。他趕緊聯繫其他片商,又拿來 3 部德國電影,其中一部便是名導法斯賓德的《寂寞芳心》。    
那一次,總共有來自 6 個國家的 15 部影片集中展映,這無意間孵化出了日後“金馬獎國際影展”的雛形。    
得知能看到日本影片,島內觀眾興奮異常,甚至有人專門從中南部包車來台北看電影。70元新台幣一張的入場券,被黃牛炒到超過 600元。為時 8 天的放映進行到第 5 天,員警就抓了 17名黃牛。

上述的「........甚至有人專門從中南部包車來台北看電影。70元新台幣一張的入場券,被黃牛炒到超過 600元。為時 8 天的放映進行到第 5 天,員警就抓了 17名黃牛.......」應是指金馬獎國際影展時,這四部日本片在台北市新聲戲院上映。

後來這四部獲批准後要走出影展全台上映,不是四部一次推出,而是經過慎重行銷包裝後,好幾個月才推出一部,就因為如此我不記得確切上映時間,網路上也沒有留下比較詳細的記錄。

我當時的年齡不記得是否發生了徐立功這篇文章所述的誇張現象,只記得《望鄉》、《砂之器》在國內大賣,當時《望鄉》屬於限制級電影,我還不能入場看,《砂之器》我 1985 年親自到電影觀賞印象深刻,《203高地》則是跟著朋友看了盜版的錄影帶。

有趣的背景因素是:1980 年代初是日台時間的冰河期卻是日中關係的蜜月期,當時中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許多城鎮企業空有人力待業卻缺少外援,最適合提供技術、管理甚至貸款支援的毫無疑問就是國力達到歷史高點資金無處可去的日本,大家記得 1979 年鄧小平訪美,卻很少人知道鄧小平早一年 1978 年就訪問日本示好,日本提供了技術、高階人材、資金方面的協助之外,中國也引進了三部日本電影,當年也在中國引起了一陣日本熱,其中只有《望鄉》一部和台灣名單重覆。

到了 1980 年代末期,台灣這邊李登輝掌政後大方的開放日本文化交流,反之,中國發生 1989 年天安門事件造成內部動盪,這件事照理說跟日本無關,但是中國必須尋找新的敵人以轉移注意力,此時~憑著二次大戰的老帳本,日本人屏雀中選了!雙方關係開始劣化至今。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島嶼天光》管樂排演版以及感想



這首《島嶼天光(Island Sunrise) 因應 3/18 爆發的台灣學運而快速衍生的台語搖滾歌曲卻超乎意外的成功,2014 年4月9日為了第二天迎接佔領立法院多日後即將出關的學運同學,由方老師編曲後,各地臨時招募了一批互不認識的管樂愛好者從高中生、大學生、社會人士都有在建國中學進行排演演奏管樂版,因此我認為這一次排演影片也將永遠被後代記得。 

我在網路上看到六年級後段班的人抱怨:野百合學運時年紀太小,太陽花學運時年紀太老。相較起來,我算是比較幸運的,我算是野百合的小卒,太陽花的小金主,以後我可以跟後代說:兩次運動發生時,我都有參與,而不是冷漠對待。

我對這次太陽花學運評價要超過昔日 1990 年的野百合學運,野百合學運只是一次反抗不合理政治體制的運動,就僅限於政治體制。

這一次卻是社會的覺醒運動,一次世代的對抗,一群老人掌握一切的社會強調溫良恭儉讓欺騙後代,表面正氣凜然,私下男盜女娼,吃乾抹盡後還不忘捅刀嚷著「教改失敗」、「一代不如一代」,自己炒房地產獲利後移民國外,另一手卻想把別人的小孩偷偷賣給世界上讓人最害怕的中國共產黨!但是這次鍋蓋終於爆開了,自稱魯蛇的年輕人才發現,原來這些 wifi 都不會用的老人如此愚蠢!什麼創造台灣經濟奇蹟,一時的成功就以為是永久的成功,一年的策略就拿來當永遠的策略,根本是一群在戒嚴時期受教育不知變通的死腦袋,1960 年代是歐美各路思想百花齊放的自由時期,但是在台灣卻是蔣介石白色恐怖的高峰期,試想當時長大的四年級生會是什麼德性?


曾經留美的四年級生胡忠信先生說「不要相信大人的虛偽」、「不要相信政府的謊話」,我補上一句「不要相信中國文化的謊言」,我是年紀較小的「大人」更是既得利益者,我不像馬政府官員和自己身邊一些倚老賣老的朋友那麼頑固,我必須要向這些年輕人致敬,因為我知道學生懷疑的謊言和疑慮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參考文章:

[爆卦] 管樂版島嶼天光,今晚七點濟南路1

[爆卦] 管樂版島嶼天光,今晚七點濟南路2

為何茸毛不可戰勝

大人看不懂「太陽花世代」?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六福客棧 - 1958


我這個電影迷小時候就聽過關於《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這部禁片的故事,我隱約記得這是 20 世紀福斯公司想來台灣取景的電影,在 1950 年代被蔣政府認定劇本辱華,即使由我喜歡的 Ingrid Bergman (1915~1982) 主演,對這部片資訊有限也不抱持期待。

前幾年小瓜呆管仁健先生對這個真實故事作了非常詳細的考證,故事的細節我就不再重複。

最近看了這部我「不怎麼期待」的電影,話說 1950 年代英國人在自己家裡關門拍片,對東方人的偏見在所難免,不過我發現 Malcolm Arnold (1921~2006) 做的配樂三部曲勝過他另一部配樂作品《桂河大橋》,這部《六福客棧》配樂值得跑步去買,而且在歐美票房大獲全勝,只是在被禁演的台灣消息完全隔絕,另外我驚訝的發現故事當事人 Gladys Aylward (1902~1970) (中譯 : 艾偉德) 就長眠在我常常騎單車經過的關渡基督學院校園裡,因此我還是來考證一下這部電影背後的故事。

我查到 1958.2.7 福斯公司宣布此案取消時,中央社發佈以下新聞:

這項原本為各方看好的中美合作計畫,日前因劇本出現中國婦女纏足、民初官員著滿服、孔廟中出現和尚等情節,引起新聞局及國內各界的爭議,認為劇情有悖史實。為澄清外界疑慮,《六福客棧》助理導演勞勃.麥克諾曾於1月12日假台北圓山飯店召開中外記者說明會,強調將一本求真求實的精神修改劇本,並於1月16日與艾偉德 (註 : 就是當事人 Gladys Aylward) 一同宴請山西籍民意代表及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郭澄等人,聽取對於《六福客棧》的拍攝意見。
另一方面,新聞局等有關單位經過會商研究後,亦於1月18日向福斯電影公司提出「建議修正」與「必須修正」共45點意見,並於1月30日由各相關局處人員針對該公司的回覆進行討論,惟討論結果雙方均不願透露。今日,福斯電影公司正式致電有關單位取消來台拍攝《六福客棧》的計畫,也終止了中、美電影界原本有可能展開的第一次合作。

提出 45 點修正意見?顯然雙方差距太大導致此案破局了!因此這部電影福斯公司改在英國 Wales 拍攝,也就是說在當地直接蓋仿中國式的房子並招募華裔臨時演員。

Robert Donat - Curt Jurgens - Ingrid Bergman


回到最原始,就像管仁健考證一樣,Gladys Aylward 帶著幼兒翻山越嶺從山西陽城逃往陝西西安確有其事,1949 年回到英國之後 Alan Burgess 以她的故事寫了一本紀實小說 The Small Woman,原因是 Gladys Aylward 身高僅 150 公分在西方人裡極為明顯堪稱 Small Woman,這也是教會不讓她去中國工作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山西教會曾經在 1900 年八國聯軍事件發生時遭全面屠殺滅頂,算是基督教會的重災區,從此對於前往山西的派任人員都更為謹慎,1957 年剛以《真假公主》(Anastasia) 拿下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 Ingrid Bergman 看上這個劇本,然而 Ingrid Bergman 身高 174 cm 根本不適合叫做 The Small Woman,福斯公司只好把這個因素完全忽略不提,把片名基於發音考量改名為《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電影劇本有一句無意的對白讓我印象很深刻,Gladys Aylward 出發前在倫敦打工時,管家碎碎唸著:

「這份工作妳不要的話?後面有 50 個小姐在等著。」

對照一下 Gladys Aylward 在 1930 年搭火車出發經過東歐、西伯利亞前往中國,寓意著那個大蕭條時代像 Aylward 這樣身高只有 150 公分沒有學歷、沒有家產、甚至沒有外表的藍領子女,最好的辦法就是出去闖蕩,可惜的是 Gladys Aylward 的身分為女傳教士,並沒有如片中和軍官互訂生死那麼浪漫的故事發生,奧地利明星 Curt Jurgens (中譯 : 寇尤寧斯) 飾演中荷混血的軍官實際上為虛構角色,不過就商業電影而言 Curt Jurgens 演的這個角色太重要了,德國舞台劇出身的寇尤寧斯底子深厚表現優異,甚至關係到 Malcolm Arnold 寫的配樂主題。

這部電影第三個要角 - 地方老縣長是由《國防大機密》(The 39 Steps) 的男主角 Robert Donat (1905~1958) 飾演,Robert Donat 二戰期間並未離開倫敦,在英國影壇聲望很高,不過他進入 50 年代之後身體違和慢性氣喘身體欠佳,從 1954 年之後就沒有參加電影演出,他在《六福客棧》殺青完成後沒多久就去世,給這部電影票房加分效應。

Gladys Aylward 曾經在 1953 年向中共提出申請要求返回山西陽城傳教結果遭拒,她只好改前往許多昔日學生居住的台灣,台灣有幸成為她的第三個故鄉,前面提過福斯公司 1958 年有意來台拍攝 Gladys Aylward 傳記計畫遭阻止,女明星 Ingrid Bergman 無緣來台拍片卻一直記得這個故事,到了 1969 年末傳出 Gladys 罹患重感冒,身為國際巨星的 Ingrid Bergman 一直想排出行程到東亞這個她陌生的島嶼會見這個她飾演過的人物,Ingrid Bergman 決定在 1970 年一月日本之行時順便去台灣訪問,天不從人願的是 Gladys Aylward 卻早一步在 1970 年 1 月 3 日辭世!

十天後 Ingrid Bergman 還是履約抵達台灣,看一下當時的新聞報導


Taipei, Taiwan, January 19, 1970: Actress Ingrid Bergman, (right), meets with Kathleen Langton-Smith, superintendent of the Gladys Aylward Children's Home, and six-year-old Gordon Aylward, adopted son of the home's namesake, during a luncheon at the MAAG Officers Club. Bergman portrayed English evangelist Aylward in the movi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but Aylward died shortly before Bergman's visit, so the two never met.

照片左側的 Kathleen Langton-Smith 原本服務於英國郵政局,她受 Gladys Aylwayd 感召辭職來台接下 Gladys Aylwayd 的工作,她負責接待 Ingrid Bergman 讓她看一本 Gladys 留下關於《六福客棧》這部電影的剪報 (提示一下 : 《六福客棧》當時在台灣是禁片),表示保持低調的 Gladys 其實非常高興由 Ingrid Bergman 來飾演她,這本剪貼簿彌補了一些兩人無法見面的遺憾!

參考文章 :

1. 上帝来过阳城——艾伟德与阳城六福客栈的传奇故事
2. 小婦人:艾偉德 Gladys Aylward
3. 一个阳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美國片 - 第十一誡

我發現在 1966 年的《聖保羅砲艇》之前,早有其他美國電影在台灣拍攝,有趣的是這部低成本的 B movie 竟然沒有登錄在 IMDb 上面,因此這個故事快要被時間淹沒了,而且拍攝的時間 1960 年跟上一篇提到的《豪勇七蛟龍》一樣,我靠著有限的資源拼湊出這個故事,只求留下記錄。

我從網路上找到這段記錄
60 年代香港自由影業中,亞洲電影公司異軍突起,作風與眾不同。負責人是美聯社駐港記者張國興 (1916~2006),由於他創辦亞洲出版社非常成功,因此美國人支持他拍攝電影,目的不在求利,而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抗中共批孔揚秦的反傳統.......可惜亞洲只有八年命運,總共出了九部片,半數叫好不叫座............

1960 年 2 月亞洲電影公司與美國維奧電視公司 (Rojun Production) 合作的反共鉅片《第十一誡》(The Eleventh Commandment) 已在台灣攝製完竣,該片製片人雷史培克 (Robert Raisbeck) 在台灣停留九週後返抵好萊塢時聲稱,本年五月在世界各地放映。


《第十一誡》故事敘述一個在學的美國大學生傑夫(Robert Dix)愛戀一位受共產黨訓練的女匪幹仙杜拉(Patricia Crest),兩人到了臺灣,在一個偶然的機遇裡結識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校長(魏平澳飾)含淚訴說在淪陷後的中國大陸,匪幹迫害人民,驅使人民做馬牛,使無知的柏蒂深受感動,在金門更看到了我前線軍民高昂的士氣和戰志,也看到了共軍瘋狂砲轟金門的平民村莊種種暴行罪惡,柏蒂的內心已是更加覺悟了,只有生活在自由國度的人們,才能真正得到自由,最後她終於改邪歸正,站在反共的戰線上。

《第十一誡》的演員除來自好萊塢外,還有我國聯勤總部外語訓練班教官陳禔上尉飾演劇中陳上校,另有周經武、魏平澳、邵玉珍、胡元元等科班出身的演員參與演出。

黃仁所著的 "中外電影永遠的巨星" 內容有提到這件事,副導演是後來拍過《牧野恩仇》、《筧橋英烈傳》的張曾澤 (1931~2010),張提到片名由當時外交部長葉公超所取,殺青後片中出現毛澤東像因此被台港兩地禁演。

這部電影算是低成本的 B 級片,男主角 Robert Dix (1935~) 有一個 20~40 年代稍有名氣的父親 Richard Dix (1893~1949),但是自己卻星運欠佳,女主角 Patricia Crest 等級只比臨時演員好一點,

這部片在美國上映的觀眾反應可以引用以下的文章敘述:

Dix received a lead role in the movie “The 11th Commandment”. It was filmed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The movie was shown on WPIX (某電視頻道) in New York City. Dix began the show with a plea for public reaction and then led the audience in the Pledge of Allegiance(對美國的效忠). WPIX received thousands of phone calls and hundreds of mail supporting the movie. The movie played in a third run (i.e. small) theater in New York followed by some Texas theaters. A Baptist group (浸信會) objected to a scene where two soldiers toast with alcoholic drinks. The movie won the Freedom Foundation’s Best Picture Award in 1960.

讀完這一段我漸漸感受到冷戰的氣氛!

Robert Dix and Patricia Crest

嚴格說起來,這是一部港資和美資合作在台灣拍攝的電影,台灣只提供所需資源,這部片拍攝動機是 1958 年的八二三炮戰以及接下來中國出現的大饑荒,美台港都在拍反共政策片,完全不是市場導向,因此沒有如導演所說的在世界各地上映,而是在美國的二線戲院上映!看得出來有美國在背後支持的痕跡,令人玩味的是:海報上公布的發行公司、導演、製片竟然都無法在 IMDb 上找到,幸好國內留下些許的中文資料搭配美國人留下的資料確定此事曾經發生。

參考 :Re: [片單] 曾到台灣取景的外片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亂世佳人》幕後選角的故事


記得我小時候,《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被捧為影史第一鉅片,在 1939 年那個大蕭條時代,黑白電影預算僅數十萬美元,John Wayne 主演的 B 級西部片預算更不到十萬美元,製作人 David O. Selznick 提出 350萬美元預算的彩色電影《亂世佳人》案,片長超過三小時,有對白的演員超過 50 人,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2000 人,在那個時代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手筆,提醒大家 1939 年是一個沒有特效一切必須「純手工」製作的年代,例如上面這張劇照現在用動畫技術就能解決,《亂世佳人》卻真槍實彈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900 人,加上背後難以估計的道具、化妝、服裝成本,卻只出現不到兩分鐘!

關於《亂世佳人》原著《飄》的故事,我懶得再寫了,直接從網路上擷取:

《亂世佳人》作者密契爾 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 在報社當了四年記者之後,她因為腳部受傷,行動不便,只得辭職在家。丈夫從圖書館借書回來給她打發時間,她幾乎把圖書館的文學書都看光了,丈夫開她玩笑:「妳何不也寫本書來瞧瞧。」她聽了倒是認真的寫了起來,描述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故事,那年她26歲。(註 : 她的祖父曾經是南軍將領)

過了十年,1936年6月30日,該書發行首版,那就是史上最賣座的電影改編原著之一:《飄》(電影譯成《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書出版的第二年(1937),得了美國文學界的大獎 (Pulitzer Prize「普立茲獎」)

《出版週刊》為《飄》撰寫了長達三頁的廣告文字,其中寫道:“書中的人物是Mitchell小姐一直與之生活在一起的人,書中的空氣也與她自出生以來便一直呼吸著的一模一樣。”

《紐約世界電訊》的圖書專欄裏寫道:“即將出版的內戰小説《飄》將毫無疑問會從它問世起便統帥暢銷書排行榜。”

《紐約郵報》寫道:“……驚人的小説傑作,它太堅實太重要,以至不能不進入美國文學的永恒軀體內……在所有關於內戰及其後歲月的小説裏,它是遠遠走在前頭的最優秀的一部。”

《出版商週刊》宣稱:“《飄》很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美國小説。”

1936 年夏天正值美國大蕭條時期,民眾的資訊來源倚賴收音機以及圖書館,當時一本出版書能賣一萬本就算及格了,出版商對《飄》這本書設定銷售目標是 28,000本,在前述媒體的讚美之下,出版第一週就達到設定目標,第一個月達到 178,000本,1936 年底銷量奇蹟似的直逼 100萬本!

書中敘述南北戰爭造成南方貴族因家道中落進而陷入貧窮飢餓,像 Scarlett 原本不需負擔家計的嬌嬌女飽受折磨後痛下決心發誓:要改採積極的生活態度,即使偷、搶、騙都要重新站起不再為飢餓所苦!另一個貴族女 Melanie 外表柔弱內心堅強,以兩人為主軸的故事直觸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民眾心靈深處。

最初偏好的女主角人選 Miriam Hopkins
1930年代末期美國採取孤立主義,不理會歐亞大陸法西斯戰爭前夕氣氛的緊張氣氛,社會話題明顯單純許多,銷量直逼 200 萬本的《飄》進而成為全民的話題,聰明的電影製作人David O. Selznick (1902~1965) 經過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牽線在小說發行一個月後的 1936 年 6 月 30 日以 5 萬美元買下這本書的拍攝版權。

提到改編成電影,作者 Mitchell 以及前述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意見都偏好由亞特蘭大出生的女星 Miriam Hopkins (1902~1972) 飾演女主角 Scarlett ,Miriam Hopkins 面臨的問題是年齡偏大 1936 年時已經 34 歲,柔弱的女配角 Melanic 由身高僅 153 公分的默片時代女星 Janet Gaynor (1906~1984) 飾演,男主角 Rhett Butler 船長呢?作者最喜歡英國男星 Ronald Colman (1891~1958),但礙於口音問題可能要改用美國影迷最熟悉的 Clark Gable,至於第二男主角 Ashley Wilkes 她認為演過《叛艦喋血記》的 Franchot Tone (1905~1968) 最合適。

比較務實的 Selznick 接到前述意見的電報後四天後回應:他對這個改編案極具信心,關於男主角的話,他偏好另一位知名男星 Gary Cooper

初期最熱門人選 Tallulah Bankhead
接下來 1936 ~ 1938年底之間,礙於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本人與聯美公司的舊約,不能立即開拍電影,Selznick 就用這兩年空檔展開一場精緻周詳高成本的準備工作,預計 1938 年底開拍將此計畫付諸實現,其中女主角 Scarlett 的選擇攸關著整部電影的成敗,整個美國從電影迷羅斯福夫人到無業遊民都在關注這個話題,Scarlett 候選人從一線女明星到業餘演員到星探獵物,下到年僅 21 歲尚未成名的臨時演員 Susan Hayward 上到年近 40 歲的 Jean Arthur, Irene Dunne 都不願放棄機會,後來統計有 1400 人參加面試,除了原籍瑞典,英文不夠標準的 Greta Garbo 之外都不放過機會,這場眾女星之間的較勁在 1980 年甚至被拍成電視劇 Scarlett O'Hara War ,我讀過好幾個女星的回憶錄,Bette Davis, Katherine Hepburn, Vivien Leigh, Jean Arthur 都在第一時間搶讀小說,每個女星的心得好巧都是 :

毫無疑問,我是最適合演 Scarlett O'Hara 的第一人選!

這場競爭初期熱門人選是眾議院院長女兒正統南方人 Tallulah Bankhead ,以及謠傳用床上功夫征服製片人 David Selznick 和男主角 Clark Gable 的蛇蠍女星 Joan Crawford。

1400 名應試者只有 19 人獲得試鏡資格,再從這 19 人裡選出女主角。

維基百科 wiki 提到參與爭取這個角色的一線女星名單如下:

Jean Arthur, Lucille Ball, Tallulah Bankhead, Joan Bennett, Clara Bow, Joan Crawford, Bette Davis, Frances Dee, Olivia de Havilland, Irene Dunne, Joan Fontaine, Greer Garson, Paulette Goddard, Susan Hayward, Miriam Hopkins, Katharine Hepburn, Carole Lombard, Ida Lupino, Merle Oberon, Norma Shearer, Barbara Stanwyck, Margaret Sullivan, Lana Turner, Shelley Winters, and Loretta Young. 

其他媒體提到的還有 Nancy Coleman, Diana Barrymore, Ellen Drew, Anita Louise, Brenda Marshell, Margaret Tallichet, Linda Watkins

到最後一輪選拔才被淘汰三人 Jean Arthur - Paulette Goddard - Joan Bennett


1938 年 12 月 10 日前述的女主角仍未定案,團隊先開拍火燒亞特蘭大城的片段,就在這一天還沒參加女主角試鏡卻滿懷希望的英國女星 Vivien Leigh (1913~1967) 跟隨丈夫 Laurence Olivier 來到亞特蘭大拜訪 David Selznick 的弟弟 Myron,12月10日晚上 Myron 看到 Vivien Leigh 驚為天人!馬上將她介紹給老哥 David Selznick 說:I want you to meet Scarlett O'Hara


最後勝出的 Vivien Leigh
我看過一則八卦新聞說 David Selznick 看到 Vivien Leigh 時忍不住說「Oh ! Scarlett!」,資料記載 Selznick 跟導演 George Cukor 這天晚上已有共識 Vivien Leigh 是上天的禮物,歷時兩年的女主角選戰就在她出現那一瞬間宣布結束。

不過 Scarlett O'Hara War 稱得上是當時全國注目的一場競賽,還是要照表面公式跑一下作業流程以維持公平性, David 對外宣布 Scarlett 最後將從 Jean Arthur, Paulette Goddard, Joan Bennett 以及最後冒出的 Vivien Leigh 四名女星中選出,原本被認為呼聲最高的《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女主角 Paulette Goddard 因戲外與共產黨色彩濃厚的 Charlie Chaplin 鬧緋聞並隱瞞已婚身分,這在基督教背景政治立場偏右的好萊塢是極度大忌而遭 David Selznick 剔除,Vivien Leigh 榮膺女主角冥冥之中註定這部片能成為經典鉅作的關鍵。

David O. Selznick 當時有個應付公眾媒體的標準說法是 :

"Vivien Leigh 的父母分別是愛爾蘭人和法國人,剛好和 Margaret Mitchell 小說裡的 Scarlett O'Hara 相同!這真是上天冥冥之中安排給本片的最佳禮物 ....blah ... blah ...."。

獨立製片人 David O. Selznick 開始大手筆拍攝時,這部片的發行權必然也引來了各大電影公司的覬覦。

Olivia de Havilland
男主角方面,如前所述製片人最屬意的是男星 Gary Cooper,偏偏 Cooper 和另一家獨立公司 Samuel Goldwyn Production 有約在身,這家公司與聯美 (United Artists) 有策略聯盟關係,一旦涉及合約和發行都可預知困難度極高!無望演出的 Gary Cooper 對這部全國注目的電影說了一大堆負面的評語,不曉得他是真的沒興趣還是葡萄酸心理?

David Selznick 有興趣的候選人還有演華納公司 (Warner Bros.) 一系列中世紀古裝片出名的澳洲男星 Errol Flynn (1909~1959),以及剛藉由《叛艦喋血記》、《火燒舊金山》等賣座片當選 1937 年 King of Hollywood 聲望最高的 Clark Gable。

華納公司跟這部電影的故事也很有趣,1930 年代中期華納以黑白警匪片為主,麾下第一號女明星是獲得 35, 38 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1908~1989),Bette Davis 讀過小說之後看出這部劇本的無限潛力,要求老闆 Jack Warner 買下版權拍攝,當然了條件是 Bette Davis 要親自上場演女主角,結果等到 David Selznick 得標之後 Jack Warner 才後悔不已。

後來華納知道 David Selznick 經費不足,主動接觸後提出「乾脆我們把 Errol Flynn, Bette Davis, Olivia de Havilland 三個人 (傳說還有第四個人 Henry Fonda) 都借給你們,拍完後由我們取得發行權!」

華納首席女星 Bette Davis

華納招牌人氣女星 Bette Davis 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舉辦的「你認為誰適合擔任 Scarlett 」投票囊括 40% 選票高踞第一,急著想染指女主角寶座卻又心直口快的 Bette Davis 希望老闆借人,卻發難表示不願和年紀比她小的 Errol Flynn 搭檔演出!多年後回頭看這件事,想當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打進了最後 19 人名單並未如願,不過 David Selznick 跟華納接觸這件事對本片實質的幫助就是促成了 Selznick 有機會接近評估 Olivia de Havilland,促使她打敗了第一女配角 Melanic 原先的熱門人選 Janet Gaynor, Dorothy Jordan, Julie Haydon, Andrea Leeds 等人,Selznick 讓華納在 1938 年 12 月正式外借 Olivia de Havilland 給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出演 Melanic 一角。

關於 Olivia de Havilland 獲選還有另一個比較八卦的說法,已經在 Joan Fontaine 那邊說過了不再重複。

不過我看過 Errol Flynn 晚年口述回憶錄 My Wicked,Wicked Ways 卻隻字未提由他演出《亂世佳人》男主角這件事,表示 Errol Flynn 只是一個還不成熟的方案。

比起華納公司,米高梅 MGM 公司比起 Warner Bros. 就老謀深算多了,MGM 老闆也就是 Selznick 的老東家兼岳父 Louis B. Mayer 大方出借 Clark Gable 成全女婿以交換這部電影的發行權,大多數人以為《亂世佳人》是米高梅 (MGM) 公司出品,這句話定義不清楚,應該說是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拍攝,米高梅 (MGM) 公司發行。Clark Gable 私下推薦熱戀中的未婚妻 Carole Lombard 擔任女主角,不過已經詳讀小說數年的 David O. Selznick 深黯女主角的重要性,即使 "King of Hollywood" Clark Gable 也無法左右他的堅持。

Vivien Leigh, Olivia de Havilland, Clark Gable 都解決了,相較起來第四個角色男配角 Ashley 就比較單純了,Selznick 讀過小說後心目中的首選是 33 歲的英國男星 Ray Milland (1905~1986),現在回頭來看 Ray Miland 的外型確實非常搭配,不解的是 Selznick 卻沒有動手付諸行動,他試用 Robert Young, Douglas Fairbank Jr, Jeffery Lynn 多人之後簽下已經 45 歲的英國男星 Leslie Howard (1893~1943) 來演小說裡年紀 20 歲出頭的 Ashley,我們擔憂的問題 Leslie 自己早就預見了,那就是 : "自己太老了"!

對前額稍許光亮的演技派男星 Leslie Howard 而言演技方面絕對沒問題,片裡 Ashley 一開始就看出南軍前途不樂觀,跟他此時的心情完全相同,場外 Leslie Howard 憂心英國打不過納粹!亡國感在即!Leslie 表示不習慣好萊塢的環境過得並不快樂,拍完片立刻返回戰爭中的英國,四年後1943 年 Leslie 搭乘英國飛往中立國葡萄牙里斯本的班機遭納粹空軍擊落,英年早逝的 Leslie 在有限生命裡,留下對《亂世佳人》盡是些負面的評論 。




參考資料 : 電視劇 : 誰將成為郝思嘉 ?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Yves Montand 1981 年巴黎演唱會

大家印象中的法國男歌星 Yves Montand (1921~1991) 實際上出身一個義大利血統的家庭,1930 年代他具有共產黨黨籍的父母為了逃避墨索里尼的統治而移民法國南方,全家在中低階層過著平凡的生活,Yves 從小就愛好唱歌,二戰期間也只能當一個碼頭工人,1944 年他前往巴黎發展,他的歌喉被知名的女歌星「小雲雀」 Edith Piaf 發崛,Edith Piaf 介紹許多巴黎知名人士給 Yves 認識,並讓他在 Edith 飾演的電影裡演出小角色。

1951 年 Yves 以巴黎知名的 One Man show 大獲成功,除了歌聲之外演技也漸漸受到肯定,到了 1953 年的生涯代表作《恐懼的代價》(Le salaire de la peur) 這部我極度推崇的好片裡,Yves Montand (1921~1991) 飾演從頭到尾叼著菸粗俗的卡車司機,把一個中下階層的失業無賴演得入木三分,到了 1950 年代末期他被好萊塢看上,帶著明星妻子 Simone Signoret 一起到美國發展,除了演電影之外,他的法文招牌歌 "Les Feuilles Mortes" 也隨著他被翻唱成英文歌 "Autumn Leaves" 在美國爆紅。

接下來 60~70 年代,Yves 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級的巨星,橫跨大西洋兩岸演出法語以及英語系電影。

1981 年 10 月,60 歲已經 13 年沒有在巴黎開演唱會的 Yves Montand 忽然宣布要在巴黎 Olympia 劇院 (下圖) 開個人演唱會,說是復出又有點像是告別,總之,這件事成了那一年底巴黎最重要的盛會。


60 歲飽盡滄桑的 Yves Montand 回到巴黎,Yves 先用旁白的方法感性的唸出著名詩人 Jacques Prévert 寫的第一段歌詞 ~

Oh ! je voudrais tant que tu te souviennes 噢!我多麼希望妳能想起
Des jours heureux ou nous etions amis. 那些我們曾經親密的幸福日子


En ce temps-la la vie etait plus belle, 那時,人生美麗得多了
Et le soleil plus br?lant qu'aujourd'hui. 連陽光都比今天的還嬌艷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聚攏在鏟子上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都沒有忘記
Les feuilles mortes se ramassent a la pelle, 枯葉聚籠在鏟子上
Les souvenirs et les regrets aussi 回憶與悔恨也是



接著他唱出招牌曲 "Les Feuilles Mortes" 時,全場豈能不動容!感謝有心人士錄下當時實況,30 年後,我們何其有幸可以分享當時的感動!另外有附英文歌詞的版本


Et le vent du nord les emporte 北風將它們帶走
Dans la nuit froide de l'oubli. 在無人知曉的寒夜裡
Tu vois, je n'ai pas les oublie 妳瞧,我都沒有忘記
La chanson que tu me chantais. 那首妳曾對我唱過的歌
C'est une chanson qui nous ressemble. 這是一首與我們彷彿的歌
Toi, tu m'aimais et je t'aimais 妳愛著我,我愛著妳
Et nous vivions tous les deux ensemble, 我們兩個一起生活
Toi qui m'aimais, moi qui t'aimais. 妳曾愛著我,我曾愛著妳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卻拆散了這兩個相愛的人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沒發出任何聲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鋪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擦去了分離情人們的足跡


Mais la vie separe ceux qui s'aiment, 然而生活卻拆散了這兩個相愛的人
Tout doucement, sans faire de bruit 靜悄悄地,沒發出任何聲息
Et la mer efface sur le sable 海浪鋪過沙地
Les pas des amants desunis. 擦去了分離情人們的足跡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Memorial day for 1951 Bayreuth Festival (1951~2011)

對我這一輩而言, 這張 CD 是每個 Beethoven 音樂愛好者的必備品

由 Richard Wagner 家族主導的 Bayreuth Festival 從 1876 年開始就是普魯士人以及巴伐利亞人不可或缺的音樂盛宴,到了 1943 年 Bayreuth 這個城市被盟軍炸成廢墟,接著第三帝國戰後領土由盟軍四國接管,Bayreuth Festival 也不得不宣布從 1943 年停止,到了 1951 年這個音樂盛宴在中斷八年之後終於重新開幕,對德國的音樂愛好者以及文化工作者,這件事的象徵意義遠非外國人所能體會,這一年選定的 Wagner 歌劇戲碼為 Parsifal,指揮是二戰期間與納粹關係密切的 Hans Knappertsbusch (1888-1965),傳說 1951 年 7 月 30 日 Hans Knappertsbusch 站上指揮台後激動得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平息自己的情緒。

Richard Wagner 的歌劇即使對於音樂愛好者來說也是進階品,因此這場讓 Hans Knappertsbusch 激動的音樂會知名度反而不如前一天 7 月 29 日的開幕音樂會,戲碼是由 Wilhelm Furtwangler (1888-1954) 指揮的 Beethoven Symphony no.9,搭配四位獨唱者名單如下:

Elisabeth Schwarzkopf / soprano
Elisabeth Hongen / alt soprano
Hans Hopf / tenor
Otto Edelmann / bass

在前述的時空背景以及全德國的期待下,二戰期間曾經為希特勒生日音樂會指揮,戰後遭西方音樂家抵制的 Furtwangler 在這場 Beethoven 音樂會爆發出空前的能量,配合周遭因素創造前無古人的象徵意義。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1982 年金馬獎頒獎典禮


電影界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會」——金馬獎系列活動,已在頒獎典禮閉幕後圓滿結束。緊湊、平實、流暢,是今年頒獎晚會的最大特色,博得與會中外人士一致佳評。

金馬獎活動是行政院新聞局為鼓勵國內優秀電影工作者,並提升國片水準而舉辦的活動,於三年前擴大舉行,今年是第十九屆,繼續朝著「藝術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目標邁進。主要活動包括國際影展、六十年代國片名導名作展、外賓專業性演講,及最受矚目的金馬獎頒獎典禮。

今年應邀參加金馬獎活動的主要外賓有英國倫敦衛報記者兼影評人德瑞克.馬坎(Derrick McCaine),美國影藝學院執行長詹姆士.羅勃茲(James Roberts),休士頓國際影展主席韓特.鐸德(Hunter Todd),美國影藝學院理事約翰.愛迪森(John Addison)和沃德.史考特(Walter Scott),以及影星瓊芳登 (Joan Fontaine) 和霍斯勃齊赫 (Horst Buchholz) (左圖)。

新聞局局長宋楚瑜表示,金馬獎外賓都是影劇界具有高知名度的人物,邀請他們來華訪問,讓他們透過拜會、參觀、遊覽、座談等活動,增加對我國的認識,等他們回國後,必能將中華民國進步蓬勃的實況告訴更多國際友人。

多元化的目標與效益

今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於十月廿四日晚間舉行,新聞局長宋楚瑜曾在晚會舉行前發表書面祝詞。

宋局長說,近幾年來,由於全球性經濟不景氣,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也受到嚴重威脅,以致國片在資本回收和利潤的賺取上不盡理想。不過儘管如此,電影界仍有不少具有遠見之士,繼續為維護國片的命脈而全力以赴,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令人敬佩。

宋局長指出,今天電影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好的電影具有寓教於樂及安撫、慰藉苦悶的心情,啟發、教育有待成長的心靈,傳承、闡揚傳統文化的功能。

正因電影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宋局長期望電影從業人員在追求利潤時,也能秉持藝術良知,在提供娛樂中,給予社會大眾正確的啟示。這也就是金馬獎活動年年舉辦的目的。

改居協辦地位,仍全力推動與支持

宋局長強調,金馬獎是為電影界舉辦的,應由電影工作者共同參與策畫與執行。新聞局也一直希望將金馬獎活動轉移給電影界自行舉辦,今年已朝這個目標邁進一大步。在行政工作上,由十個電影團體和新聞局聯合組成金馬獎工作委員會;在頒獎典禮的節目安排方面,也由各入圍影片公司協力完成。相信在民間與政府合作下,金馬獎活動會辦得更理想。

今年的頒獎典禮由於事先策畫周詳,及每個環節密切配合,輿論以為,比往年進步很多。有些外國採訪團甚至表示,今年的頒獎典禮比亞洲影展辦得更出色。第二度來華參加金馬獎盛會的美國影藝學院執行長詹姆斯.羅勃茲,以「十全十美」稱讚今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

羅勃茲和另一位外賓史考特(影藝學院理事)同聲讚揚典禮中一支由擂鼓和開合摺扇編成的舞蹈,中國風味十足,令他們眼界大開。這支名為「金馬奔騰、鼓聲雷動」的舞蹈,為典禮揭開序幕。

接著,男女主持人蔣光超及胡茵夢登場。蔣光超今年是第三度主持頒獎典禮,他身著禮服,成熟穩重。胡茵夢著閃亮露肩西式禮服,長發往後高束垂辮,在刻意妝扮下,顯得艷光照人。

言簡意賅,節目緊湊而流暢

言語精簡是今年主持人的最大特色,兩位主持人稱職的表現,使得典禮步調緊湊。節目一開始,蔣光超說:「金馬獎盛會是電影工作者血汗與智慧結晶的呈現。」胡茵夢則以「為了爭取金馬獎榮譽,台港兩地影人才有共同努力的目標」為典禮開場白。

首先由孫越、沈殿霞頒發最佳女配角獎。今年頒獎人的搭配都經過精心設計,孫越和沈殿霞兩位喜劇演員一出場,即為會場帶來一份喜感。外號「肥肥」的沈殿霞,以「超級巨星」自喻,博得全場觀眾會心一笑。

最佳女配角得主是葉德嫻,她在「汽水加牛奶」一片中飾演一位邋遢的妓女,劇中角色與她明媚的真面目判若兩人。

和唐寶雲一同頒發最佳男配角獎的王,是去年最佳男配角獎得主。王過去廿多年一直旅居國外,近年來回到國內影劇圈發展。他說:「我雖稱不上是『葉落歸根』,但真高興能經常聞到祖國土地的芳香。」

++++++++++++++++++++++++++++++++++++++++++


今年(1982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將外賓的介紹和訪問部份,穿插在中場,一反過去在場末才進行的作法,能調劑頒獎的緊張氣氛,一般反應相當良好。而且,在訪問前各播放一段來賓瓊芳登 (Joan Fontaine) 和霍斯勃奇赫 (Horst Buchholz) 主演的名片片段,以加深觀眾印象,構想也很不錯。

美國影藝學院院長羅勃茲是會場貴賓之一,他接受主持人胡茵夢訪問時,首先以中國話「你好嗎?」問候全體觀眾。他稱讚金馬獎活動的成就,並公開歡迎國內派代表參加奧斯卡頒獎活動,與提出作品參加奧斯卡外語片的角逐。

曾以《深閨疑雲》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瓊芳登表示,在中華民國度過她的生日,是她覺得最快樂的事。頒獎典禮的前幾天,主辦單位曾特別訂購一個有「噴水池」模型的三層蛋糕,慶賀瓊芳登的生日。 (「噴水池」的英文「fountain」,和瓊芳登的姓諧音。)

《春江花月夜》、《豪勇七蚊龍》的男主角霍斯勃齊赫 (註 : 他晚年最有名的一次演出是 : 義大利片《美麗人生》裡那個德國醫生)則表示,他希望下次能有機會再到中華民國訪問,並學會說中文,而不像羅勃茲只會講一句「你好嗎」。

Joan Fontaine (1917~2013)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89 Curtain Calls


Rudolf Nureyev & Margot Fonteyn

黑天鵝》(Black Swan)片中女主角有一句對白是「芳婷到了 50 歲還能跳天鵝湖」,這是指英國芭蕾舞女明星 Margot Fonteyn (1919~1991) 的故事,國內翻譯的文字用得很好叫做 - 瑪歌芳婷。

瑪歌芳婷的父親在她 8 歲時從英國移居到中國上海經營菸草生意,在上海時她跟隨流亡的俄國老師學習芭蕾舞,14 歲她們全家為了躲避日本威脅搬回英國,1939 年也就是英國對德宣戰前夕,20 歲的 Margot Fonteyn 就像《黑天鵝》片中的 Natalie Portman 一樣被選為劇團首席舞星,不巧遇到接下來二戰的德軍轟炸倫敦期間,芭蕾舞團就像《魂斷藍橋》的劇情一樣,唯一的功用就是勞軍了。

1945 年之後 Margot Fonteyn 跟隨皇家芭蕾舞團巡迴全世界演出,她的聲望在 1950 年代初期達到最高點,這時候她已經超過 30 歲了,可以想見 Margot Fonteyn 在接下來的 10 年漸漸的從第一線的女伶轉為幕後的工作者,1955 年 36 歲的 Margot Fonteyn 下嫁給巴拿馬總統之子 Roberto Arias,到了 1950 年代末期只能在電視教學節目裡看到她。

***************
1961 年俄國 23 歲的芭蕾舞男星 Rudolf Nureyev (1938~1993) 中文翻譯為紐瑞耶夫 - 在巴黎叛逃,中亞韃靼人血統的紐瑞耶夫個性叛逆,被稱為俄國的 James Dean 在俄國和西方都是頭痛人物,當時法、俄關係良好,法國政府並不希望他久留,Nureyev 只能暫時接受丹麥的政治庇護。

年長他 19 歲這時已經掛名 Royal Academy of Dance 總監的 Margot Fonteyn 邀請他前往英國訪問以解決他的窘境,Nureyev 排演時就以天鵝湖震驚了英國芭蕾舞界,Margot Fonteyn 的前輩 - 後來活了 103 歲的皇家芭蕾創始人 Ninette de Velois (1898-2001) 視 Nureyev 為不世出的人才,馬上出合約鎖住他。

想法奇特的 Nureyev 卻堅持 42 歲呈半退休狀態的 Margot Fonteyn 有其他舞者不具有的天賦和直覺,他不考慮 Margot Fonteyn 以外的舞伴,如果是一個已經受女爵封號的中年芭蕾舞星實在不需要再出來拋頭露面,但是 Margot Fonteyn 不一樣,她的政治婚姻從 1955 年起沒有一天平靜,1959 年她曾經受累在巴拿馬境內遭政敵扣押,靠巴西大使館庇護才得以逃出,她的婚姻成了英國貴族的八卦話題,她需要工作來轉移這些不快。。。。


到了 1964 年 Nureyev, Fonteyn 為班底的組合,預計 10 月去維也納演出 Swan Lake 六週,Nureyev 除了主演還兼任導演以及編舞的工作,展開嚴厲的集訓,沒想到演出前兩個月傳來 Fonteyn 的丈夫與人妻有染遭到政敵開槍射殺從此半身不遂,已有一定人生閱歷的 Margot Fonteyn 強忍悲痛繼續參與演出。

1964 年 10 月 在維也納的首演,我翻譯 LIFE 雜誌的報導:

看到 "Lion head" Nureyev 計算自己的呼吸節奏後跳得半天高,沒有經驗的觀眾會以為地上裝了彈簧,或是看笑話等著聽他落地出現的撞擊聲,最後才發現他能無聲輕盈的著地,做出了非人體力學所能解釋的動作

Nureyev 的外表和其他冷漠俄國人比較起來顯得相當討喜,他 1961 年在巴黎機場從基洛夫芭蕾舞團中脫逃後留在西方,幾年下來他友善的外表以及獨特的個人特質,使他成為半世紀以來最受歡迎的芭蕾舞男星,讓觀眾注意到芭蕾舞女伶之外長久遭忽視的另一邊

上週,由他自己執導以及編舞的 Swan Lake,在他和 Fonteyn 以及其他舞者的合力演出之下,獲得歷史上從未有的觀眾反應 - 全場謝幕 89 次 (89 Curtain Calls) 寫下了芭蕾舞劇的歷史紀錄

初演之前內部糾紛不斷,Nureyev 多次干涉指揮 Charles Dutoit 的內容, Nureyev 要求 Dutoit 要注意看著舞者,知道何時該增強節奏,或是加強音量,有樂團團員反譏他:「要談節奏,何不專心玩你的節拍器就好了?」

「因為要求完美,我無法遏止我內心的熱情!」Nureyev 如是說!

具有中亞韃靼人天性的 Nureyev 完全掌控了這個表演團隊,包括指揮以及他的舞伴 Margot Fonteyn,Nureyev 將 Tchaikovsky 這部知名作品做了重新演釋,完全新版的 Swan Lake 變成了以王子為首席主角的戲劇,王子就像 Hamlet 一樣掌控全場,眾天鵝變成了他遐想的枝節,維也納的樂評說:這是半世紀以來最大的成功!英國方面樂評卻不以為然,認為這背叛了芭蕾的歷史,勢必造成爭議。

瑪歌芳婷 Margot Fonteyn 說 : Rudolf (Nureyev) 是個偉大的舞者,但是這不足以形容他,他能表現出王子的特性並掌控全場的氣氛,這是其他男舞者都無法做到的境界,和 Rudolf (Nureyev) 一起表演的感受完全不同。

Swan Lake 算是我學生時期踏入古典音樂的第一步,記得高一誤買天鵝湖的錄音帶,它在我書架上躺了兩年,直到有一天看到「紐瑞耶夫訪華」這幾個字,直覺是蘇俄人怎麼可以進入我們的復興基地反共堡壘?再往下原來他是已經投奔自由的蘇俄人,看了他的故事之後拿出 Swan Lake 一聽,哇!怎麼這麼好聽。

那天故事內容主要是提到他在維也納演出《天鵝湖》(Swan Lake) 獲得 89 次謝幕的故事,兩岸中文一直沒有比較詳細的文章,我一直記得這件事,卻到去年才找到當期雜誌的報導,對照起來維也納的觀眾除了對 Nureyev 的創新驚艷之外,也有給命運多舛的 Margot Fonteyn 鼓勵的意思,趁著最近的天鵝熱翻譯一下。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葛雷哥萊畢克台灣之行

source : Stars and Stripes

Andrew Headland Jr. ©Starsand Stripes
Taipei, Taiwan, December 3, 1968: A make-up man puts the finishing touches on actor Gregory Peck before the filming of a scene from The Chairman at Yuan Tung Shih Temple.


最近發現有一篇文章寫著 .......

2011/01/04 06:30【娛樂中心╱台中報導】「台灣之光」李安導演的最新3D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昨在已停用的台中水湳機場正式開拍,李安帶領約150名老外工作人員,舉行台式開鏡儀式,祭拜供品祈福;拍攝過程十分保密,片場四周以高4公尺的綠色鐵皮高牆包圍,防堵外界進入。

李安執導的《少》片是繼1966年的《聖保羅砲艇》之後,再次在台取景的好萊塢電影。昨早7點45分他現身片場,帶著劇組人員舉行開鏡儀式 .......

這段話明顯是個錯誤,在1966年的《聖保羅砲艇》之後,還有一部電影也曾經來台灣取景,而且男主角是地位更勝 Steve McQueen 一級的 Gregory Peck,然而這部片《主席》(The Chairman) 或譯為《飛越北京》在台的取景規模以及後來的反應都不如《聖保羅砲艇》,以致於現在它完完全全的被健忘的台灣人遺忘了!

Gregory Peck films a movie in Taiwan, 1968

主席》(The Chairman) 這部片導演是以《恐怖角》(Cape Fear) 為代表作的 J. Lee Thompson,敘述美國間諜科學家在毛統治下試圖逃出中國的故事,最早議定在香港以及蘇格蘭拍攝。

拍攝團隊 1968 年 11月月底在香港拍攝時,中國境內文革的激情也影響著香港,左翼工人帶動的民族主義高漲,數千人在拍攝現場周圍阻撓這部片的拍攝,先發表聲明表示這部辱華電影傷害了中國七億人民,上千人在場邊喊著:

"Go Home, Gregory Peck"

TIME 提到這幕讓被視為好萊塢左傾藝人代表的 Gregory Peck 相當傷心,到了 12 月初,拍攝團隊甚至遭到炸彈威脅,謹慎的福斯公司立刻決定撤出香港,剩餘的場景改到福斯公司 1965~66 年曾經去過的台灣補拍。

我借用一段書上的說明

1969年7月1日 (時間顯然跟 Stars and Stripes 的說法不合),美國福斯公司繼《聖保羅砲艇》後來台拍攝《主席》(The Chairman),導演李‧湯姆遜(J. Lee Thompson),以導《六壯士》、《太陽王》成名,這次率紅星葛里哥雷畢克及華僑女星杜秀永等十餘人來台拍片,地點包括指南宮拍毛主席打乒乓球、北投行天宮、基隆漁市場 (又是基隆!) 等地,動用大批藝專學生做臨時演員,演紅衛兵遊行、鬥爭大會及誘騙美國科學家的歡迎大會的場面。但此片來台灣上映兩度遭禁映。因片中出現毛主席和旗幟,違反當時影檢規定

就如書上說明,這部台灣協助拍攝的電影後來遭到台灣禁演,這部片不像《聖保羅砲艇》有明顯的辱華情節,共產黨自始至終扮演壞人的角色,遭禁的原因是「毛主席像五星旗到處飄揚」,到了 1987 年解嚴後那幾年曾經重新上映,那時候除了我這種老骨董派,一般和我同齡的影迷大概不會知道誰是 Gregory Peck!加上劇情實在不吸引人,以至於我現在根本不記得演些甚麼,我倒是記得那天羅東日新戲院大概不到 20 人,其中大多是 40 歲以上的影迷,我只記得遇到一個和我大約同齡不到 20 歲的女影迷,兩人驚訝的互看一眼,眼神是說「你竟然會來看這種片!?」

以較宏觀的角度來看:打著 50 年代巨星 Gregory Peck 主演的《主席》(The Chairman)這部片在當年票房奇慘,同時期大賺的是《逍遙騎士》、《午夜牛郎》這種完全不打明星牌的電影,當時美國各家公司經過市場分析得到的結論是:電影觀眾 80% 在 25 歲以下,而這些人不以看明星為訴求!

從此宣判明星導向的時代正式結束了!

2011年2月9日 星期三

An American in Pyongyang

這個過年除了大樂透順手買了這片 DVD:這是紐約愛樂 2008 年 2 月在北韓平壤 107 分鐘的現場演奏會錄影以及 52 分鐘的記錄片。

我工作上有非常多的南韓朋友,過去在中國也認識了很多朝鮮族的朋友,加上天生具來的逆向思考,一直對北韓這個國家有濃厚的興趣,2005 年 12 月我的平壤之旅被老美檢查核武進而告吹,和這個國家失之交臂,不過已經有認識的供應商順利進入平壤,希望我早日達成這個奇怪的願望。

這場音樂會 Lorin Maazel / New York Philharmonic 的選曲儘量大眾化,看得出來有個性的暴君 Lorin Maazel 相當珍惜這個機會,用平緩的語氣逐一介紹演出曲目以及背後的意義,演出曲目有 Dvorak "From The New World", Gershwin "An American in Paris", Wagner "Lohengrin" 有趣的是獲得最多掌聲的是 Bizet 阿萊城姑娘裡的 Farandole,我在想北韓可能跟我們一樣把這首進行曲改編成小學生課本裡的愛國歌曲,所以知名度超過其他幾首名曲。

不過我最感動的卻是紐約愛樂演奏自家老指揮 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 作曲的 Candide Overture,Maazel 告訴全場這首曲目的由來,他可以推測曾經指揮過東西德統一音樂會的 Bernstein 一定很喜歡今天這種音樂會,然後 Maazel 角度稍稍向上高喊 Maestro!Maestro!Maestro!please take over!然後他自己離開讓樂團自己演出 Candide,彷彿活蹦亂跳的 Bernstein 又重現指揮台。

這場音樂會的安排的最高潮是安可曲《阿里郎》,第一次聽到相當感動,後來改聽南韓樂團演奏的版本之後就覺得紐愛把它演奏得太陽剛了,這種民族音樂還是交給當地人最實在。

另外那 52 分鐘的記錄片也非常可貴,除了料想得到的團員的抱怨聲之外,讓我們發現平壤也有演奏西方音樂的交響樂團,效法百年前的維也納愛樂只有一個女性團員,在 Maazel 指揮下演奏了一小段老柴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有一段紐約愛樂團員在當地直接指導學生,然而學生的回答卻是「和我們老師說的差不多」、「我們也有頂級不輸美國的教授」,帶著破冰任務的紐愛團員多以讚美代替批評不願繼續爭執下去,對所謂「鐵幕」感觸良多!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藍天使》背後的悲劇

Gerron - Dietrich - Jannings
藍天使》(The Blue Angel) 是一部 1930 年的德國片,由 20 世紀頂級女星 Marlene Dietrich 主演,這部片不是只賣 Marlene 一個人的偶像劇,這是一部在 IMDb 上獲得 7.9 顆星評價的作品,

過去我只注意 Marlene Dietrich (中)一個人,這幾天發現這部片戲份最重的兩個胖男星 Emil Jannings (右)、Kurt Gerron (左) 的故事才是讓人動容,就像這部片從頭到尾的氣氛-喜中帶悲。Emil Jannings 飾演迷戀戲場女星而遭到學校開除的教授,不耐孤獨的他雖然鼓起勇氣娶了 Marlene,但是悲劇才正要開始,離開學校到了戲院他成了無技能的寄生蟲進而受到鄙視,戲團魔術師 Kurt Gerron 建議讓教授扮演他的助理小丑,當昔日形象嚴厲的教授必須在觀眾也就是他的學生、朋友、同事面前以小丑打扮出現時,Emil Jannings 無法承受此般差距導致最後他崩潰了....

純正亞利安血統的 Emil Jannings (1884-1950) 這部片成功後跟 Marlene Dietrich 一樣前往美國發展,不同的是,極度支持納粹政府的 Emil 在二次大戰爆發時毅然決定收拾行囊回德國,看到他跟 Goebbels 合作演出多部 NAZI 宣傳片之後,美國政府把他 30 年代留在新大陸的每一張照片抽換掉,德國戰敗後也代表他的演藝生涯結束了。

而同樣血統純正的 Marlene Dietrich 則完全不吃民族主義這一套,她毫不留情的批評柏林當局,二戰期間她更是美國政府宣傳影片裡的重點人物,積極程度當居演藝圈第一名,積極的到前線勞軍,用她最標準的德文向同胞喊話,她唱的 Lili Marleen 成為美軍最喜歡的一首歌。

Kurt Gerron (1897-1944) (左圖)則是 100% 純血的猶太人,1933 年希特勒上台宣布禁止猶太人從事電影相關事業,他就有先見之明離開德國到中立國荷蘭定居,老友同為猶太人曾經演出《M》、《北非諜影》的 Peter Lorre 曾經建議他轉到美國發展,但是 Kurt Gerron 可能是認為荷蘭已經宣告為中立國了,不應受到侵略而謝絕了 Peter Lorre 的邀請。

1940 年德國閃電戰拿下荷蘭,可憐的 Gerron 遭活捉後成為德國宣傳部的活工具,首先他被迫參加反猶宣傳電影 Der Ewige Jude 的演出,1943 年被送到德國本土境內樣板式的 Theresienstadt 集中營,不過目的是宣傳部脅迫 Gerron 1944 年 2 月拍攝一部宣傳片 Der Fueher schenkt den Juden eine Stadt (The Fueher Gives the Jews a City) 給紅十字會等中立機構審查,內容敘述第三帝國集中營內也有可比平常人的生活,例如:園藝、圖書館、足球賽、音樂會等等,這部宣傳片曾經短暫的出現在《穿條紋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片中,言歸正傳,1944 年 11 月當這部宣傳片殺青之後呢?Gerron 以及妻女共 5 人立刻被轉送到惡名昭彰的 Auschwitz 滅絕集中營處死!差俄軍攻進 Auschwitz 只差兩個月!!!


看到《藍天使》裡三人的對話,誰能想到 15 年後三人的命運差別竟是如此戲劇化?嘆!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John Lennon 逝世 30 周年紀念

今天是 John Lennon 遇刺 30 周年紀念,我小時候對這件是稍有印象,只是不知道 Lennon 是什麼樣的人物,前幾個小時意外發現今天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日子。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艾曼妞夫人台灣之行

上一篇提到愛雲芬芝 Edwige Fenech ,直接再聊另一個更知名的情色電影代名詞【艾曼妞】,近 30 年來【艾曼妞】這三個字慘遭濫用,電影、小說、錄影帶、DVD 裡隨處可見。

實際上【艾曼妞】這個聽似非英語系的單字可是有她的典故的。

Marayat Bibidh 是一個 1932 年出生於泰國上等家庭的少女,在二戰結束後沒多久 1948 年有機會認識在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工作的法國外交人員,沒多久她就以 16 歲之齡和這位外交人員 Louis-Jacques Rollet-Andriane 閃電結婚,然後遷居法國改名 Marayat Andriane 學習法文以法國人自居。到了 1959 年她以 Emmanuelle 之名用法文寫了第一部的虛構情色小說 Emmanuelle : The Joy of a Woman,由於內容過於露骨甚至在當時的法國遭到查禁,幸運的是進入風氣較開放的 60 年代的 1965 年終於解禁,這部小說裡寫甚麼,我借用網友 Strong's 敘述 :

《艾曼妞》雖是情色電影,但是,劇情上還是有些著墨,第一集描述法國駐泰國外交官Jean 的夫人 Emmanuelle (Sylvia Kristel 飾演),年輕漂亮,以前曾經遭受性壓抑,經過一位年長智者的啟蒙,以及丈夫 Jean 的體諒(兩人既有夫妻之實,卻也鼓勵對方對外嘗試不同的性冒險~@@,法國人真是開放~^^),經由一次又一次的性探險旅程,逐漸重新拾回內心炙熱的性慾與激情,完全是女性觀點,充滿思考與幻想空間的情色電影。


這一位 Emmanuelle 隨後以 Emmanuelle Arsan 之名又寫了多部以女性為第一人觀的情色小說,1959~1974 年這 15 年間她的名氣僅限於法國,1969 年義大利首先嚐試將 Emmanuelle 改拍成電影但評價票房不佳,直到 1974 年法國導演 Just Jaeckin 再度改拍成電影,選用荷蘭女星 Sylvia Kristel 擔任女主角才真正讓 Emmanuelle 這個名字傳遍全球,在 70~80 年代 艾曼妞夫人XXX 的電影滿街都是,可惜的是就像上一篇的愛雲芬芝一樣,我無緣體會。

有趣的是請注意 1965 年這一年,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1965 年時 Emmanuelle Arsan (見上圖) 的第一部情色小說剛剛被法國解禁,她本身只是一個未出名的二線小說家,巧合的是這一年美國導演 Robert Wise 想要來台灣拍《聖保羅砲艇》需要一個東方面孔會講英文的女演員,飾演悲劇性的妓女 Maily,Robert Wise 不敢貿然啟用當時台、港、日電影業不黯西方演藝界的女演員,幾經尋覓後找來居住法國非職業演員的 Emmanuelle Arsan 擔任,原因不明,我看過兩部 Steve McQueen 的傳記都未詳細解釋原因,雙碟版 DVD 訪談裡也沒有訪問 Emmanuelle Arsan。

當時 Emmanuelle Arsan 是一個長居巴黎以法國為第一語言的不知名小作家,到台灣和陌生的 20 世紀福斯公司團隊拍戲,拍完她被美國 CBS 看上在電視劇 The Big Valley 上面客串的幾集,她並不戀棧美國影視界,回到法國恢復原有生活,誰知道 10 年後她的情色小說一舉成名時,《聖保羅砲艇》卻悄悄的在台灣遭到禁演,年輕艾曼妞和台灣長達半年的交集也沒幾個人記得了。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Carole Lombard 的生死之間

前不久用了一張 Carole Lombard (1908~1942) 的照片,她是一個早逝的女星,這類明星有一個「好處」就是她給後人的形像永遠停留在最美麗的年齡。

照現在的說法 Carole Lombard 的形象有點無厘頭,擅長演出傻大姐的角色,這和她私底下的個性非常契合,Lombard 13 歲就開始演出默片,1930 年代成為 Fox 極力培養的第一線女星,1939 年更下嫁給對手 MGM 公司的天王巨星 Clark Gable。

1942 年她參加 Ernst Lubitsch (中譯:劉別謙) 導演的電影《生死之間》(To Be or Not To Be),故事背景是 1939 年波蘭一群莎翁舞台劇演員在納粹入侵後失業,34 歲的 Carole Lombard 是這個劇團裡傾倒德軍的第一女主角,此外 Carole 昔日一位影迷這時以間諜身分重返波蘭,團員們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協助間諜瞞騙納粹,最後全團搭上飛機順利逃往莎翁劇發源地英國,現在看這部片大概從頭到尾笑聲不斷。

然而最殘酷的事實是平常就熱心政治的民主黨員 Carole Lombard 演完這部電影後,1942 年 1 月應邀搭軍機從 Los Angeles 到她家鄉 Indiana 推銷戰爭公債,回程時飛機因天候不佳墜毀在 Las Vegas 附近,Carole 得年僅 34 歲,兩個月後《生死之間》 (To Be or Not To Be) 這部喜劇片在悲傷的氣氛中首映,她片中有一句充滿不祥預兆的對白 "What can happen on a plane?" 也被導演刪除。

Clark Gable 得知噩耗之後幾乎無法承受,傳說 Carole 喪生時他正和 Carole 的好友 Joan Crawford (1905~1977) 在床上!已經超過 40 歲的 Clark 酗酒六個月後決定到歐洲從軍,被編到偵察機上擔任照相任務,他的名氣也讓他的名字和其他將軍一起被德軍列在 wanted list。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A Tribute to Sir David Lean

David Lean (1908~1991) 稱得上是英國國寶級的導演,他原本名氣有限,1957 年第一部大型作品《桂河大橋》意外遇上終生最重要的伯樂 - 法國人 Maurice Jarre,他的史觀電影被 Maurice Jarre 的配樂賦予了更新的生命,就像 Federico Fellini 搭 Nino Rota,Alfred Hitchcock 搭 Bernard Hermann 那樣渾然天成。

我認為最近大賣的國片《海角七號》有一個成功的要素是 -- 比起 99% 的國片,他是一部有「聲音」的電影。一提到《海角七號》就聯想到曲終那三首歌,那回想一下《桂河大橋》的口哨進行曲,《阿拉伯的勞倫斯》那首氣勢不輸 R.Strauss 的序曲,《齊瓦哥醫生》的俄國三角琴,是否就代表的電影的「聲音」。

David Lean 導演本人的生平等於是大英帝國沒落紀錄者,他出身平民階級一個嚴苛的 Quaker 教派家庭,在那個時代,照理講是沒機會踏入資本密集的電影事業,只有中學畢業的 David Lean 幾乎嘗試百業,直到 30 幾歲時幫 B 級電影寫劇本漸漸建立知名度,二戰期間得到機會幫政府拍宣傳片,處女作是 1944 年的《天倫之樂》(This Happy Breed),接下來十幾年 David Lean 的作品大概就是這種社會寫實類型作品吧。



直到 1956 年,美國的 Cinema Scope 鉅觀電影 (Spectacle) 風氣傳到英國,英國不想拍聖經故事,倒是想以二次大戰英國俘虜發生的真實故事為劇本拍攝一部高投資的電影,David Lean 有幸擔下這個挑戰,結果這部多國合作的高成本電影《桂河大橋》得到八項金像獎而且在賣座方面大獲全勝,行銷全世界。David Lean 食髓知味,接著想以大英帝國的其他故事為題材拍攝,在身價如此高漲的時刻,大概沒有人算到極度挑剔品質的 David Lean 用他接下來 34 年的生命只拍了四部電影,也就是這張 CD 收錄的四部組曲《阿拉伯的勞倫斯》、《齊瓦哥醫生》、《雷恩的女兒》、《印度之旅》。

將時間倒退 40 年的話,David Lean 這幾部電影的格局算是「夢幻等級」的,Steven Spielberg, Martin Scorsese, George Lucas, Sergio Leone, Sam Peckinpah, Stanley Kubrick 都不諱言是 David Lean 迷,從他的電影學到很多。平民出身的 David Lean 也因為他在電影方面的成就被封為爵士。

David 在 1991 年以 83 歲之齡辭世,前面提到的伯樂 Maurice Jarre 次年 1992 年和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出一場紀念 David Lean 的音樂會,內容是前述的四部組曲以及兩首新作的紀念曲,這張 CD 也就是演奏會的實況錄音。

這場演奏會也有 DVD 問世,我從 Youtube 上選擇《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