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Neorealis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eorealis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Max von Sydow (1929~2020)

Max von Sydow



原籍瑞典的老牌演員 Max von Sydow (1929~2020) 在 3 月 8 日辭世,外型獨特的 Max von Sydow 在 1950 年代初在瑞典演出 Ingmar Bergman 的電影起家,Max 曾經參與柏格曼最重要的幾部《第七封印》、《野草莓》、《處女之泉》演出,70 年代 Max 移居巴黎演出更加全面,除了瑞典和法國電影之外,他特殊的外型也獲邀在 1973 年知名的驚悚電影 《大法師》(Exorcist) 演出,Max von Sydow 最為人稱讚的一點是他優異的語言能力,能夠使用過多種語言,包括瑞典語、挪威語、英語、義大利語、德語、丹麥語、法語和西班牙語進行表演。

進入 90 年代之後,Max von Sydow 年紀漸長外表深沉,常看到他插花演出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老謀深算型角色,例如《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裡的幕後黑手,前幾年《冰與火之歌》裡也可以看到他的演出。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孩子正看著我們 - 1944


義大利名導演 Vittorio De Sica (1901~1974) 1944 年作品 I Bambini ci guardano 發行時正逢二戰結束但國共內戰接著上場,因此這部片從未在兩岸正式上演過,直到最近幾年大陸先把片名翻譯為《孩子在看着我们》。

聊到 Vittorio De Sica 最有名的傳世作品莫過於《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其他得獎名作還有《擦鞋童》('Sciuscià')、《費尼茲花園》(Il giardino dei Finzi Contini)、《昨日今日明日》(Ieri, oggi, domani),以至於這部早期作品《孩子在看着我们》比較不引起注意,我觀察到這部電影完全感覺不到戰爭的氣息,拍攝品質遠遠勝過 Roberto Rossellini 1945 年拍的《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也明顯優於 Fellini 在 1950 年代初期拍的電影例如《白酋長》(Secicco Bianco Lo),我只能解釋 Rossellini, Fellini 的作品都是在戰後嚴重通膨的時代完成,沒有預算做更進一步的修飾,比較起來《孩子在看着我们》還不是一部戰後作品。

英美電影跟舞台劇有深厚的淵源,劇情、對白讓觀眾進場前就有準備「我們是在看一場戲」,但是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 (Neorealism) 電影就是把低階層社會的故事由非專業演員直接赤裸裸的呈現給觀眾。

這部在二次大戰時期拍攝的《孩子在看着我们》劇本非常前衛辛辣,卻可能是我們身邊都聽過的八卦故事,敘述一個美艷的已婚婦女感覺先生太專注於事業,生活索然無趣,因此和前男友藕斷絲連,天人交戰之後,某次趁帶著兒子 Prico 逛公園途中丟下小孩與男友私奔,給年幼的男童 Prico 造成莫大的傷害,事業繁忙的父親把男童 Prico 交給姑姑、祖母、鄰居暫帶領都難以適應,別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幸好家裡有個年長的女管家撐起所有的生活瑣事,女管家唯獨對 Prico 日漸惡化的病情束手無策。

拋夫棄子的母親發現現實與理想有段距離,前男友除了外表帥,永遠一事無成,加上思念 Prico 的母親情結,她又決定回到家裡希望丈夫原諒,她的出現也剛好讓病重的 Prico 得以痊癒。

經過一段適應期之後,父親帶全家去海邊渡假,已婚美艷的妻子仍是渡假地焦點所在,吸引了一群想動作的「蒼蠅」,這時父親突然接獲電報,因為事業因素必須提前返回羅馬,眾「蒼蠅」還來不急動作,母親的前男友又出現了,母親經過一陣天人交戰後又投降了,兩人在沙灘上親熱擁吻的鏡頭被 Prico 完完全全看在眼裡,慌張失措的 Prico 唯一的反應是想回家,沒錢買車票他的直覺想法就是想沿著鐵軌走回羅馬。。。。

最後他被救回一命,但是他對母親的信任完全喪失,回到羅馬以後,心力交瘁的父親刻意安排他住進教會學校裡,但是敏感的 Prico 心裡已經有一股不祥之兆了,任他死命哭喊,父親還是含淚丟下他離去。

某一天,神父召見小男童 Prico,有兩個哭泣穿著黑衣的女人來訪,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年長的女管家。

敏感的小男童知道他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他父親自殺了!他幾經掙扎後選擇女管家懷裡。

之前我很難理解 1944 年拍攝的義大利片,怎麼全片嗅不到一絲絲戰爭的氣息,片裡的公園美麗如畫,渡假勝地人們心情輕鬆笑容親切,片中羅馬的公寓管委會以及服裝店運作正常,而 1945 年在羅馬拍攝的《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 從第一分鐘開始的氣氛就是 ~ 你隨時可能遭蓋世太保盤查後槍殺的地獄。

後來查資料說明這部片是在 1942 年暑假拍完,導演 Vittorio De Sica 刻意挑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 5 歲男孩來飾演 Prico,有趣的是《孩子在看着我们》拍攝時間和《北非諜影》幾乎相同,當時義大利所屬的德義日聯盟仍處於優勢,1942 年暑假盟軍剛剛登陸北非,義大利還能派軍到北非及烏克蘭支援德軍,義大利本土還算非戰地,這一年底發生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以及更多次的北非登陸行動,1943 年戰情逆轉,暑假盟軍甚至直接在西西里島登陸,整個義大利從此進入戰爭狀態,1943 年 9 月義大利和盟軍簽下停戰協議,雖然各地仍有抵抗行動,但是已無全面性的戰爭,這部片經過兩年等待後終於在 1944 年 10 月上映。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Fellini + Rota

最近一年趁著出國機會買了兩片在國內算冷門的配樂,兩片的主題都是 Fellini + Rota,白話來說就是「Nino Rota 幫 Federico Fellini 電影寫的配樂」,過去對 Nino Rota (1911~1979) 的第一印象就是《教父》、《殉情記》這兩部電影的配樂,這兩部作品雖然經典,那畢竟是義大利籍的 Nino Rota 晚年為英文電影煮的兩碟小菜,天才型的 Nino Rota 早在二次大戰前的 1933 年就開始作曲,他的作曲天份絕大多數還是貢獻給了義大利電影,前不久提到的戰後「新現實主義」(現在說法或許可稱為山寨電影)《羅馬不設防城市》也是由 Nino Rota 作曲,進入歐美電影事業的黃金期 1950 年代之後,多產的 Nino Rota 一年大約可以幫八部電影配樂,之前提過 Federico Fellini 是一個少產的導演,他的自傳 Fellini on Fellini 一書裡提到 Nino Rota 總是能意會他想像的情境,準確的可以把 Fellini 腦海裡想像的作品用鋼琴彈出來,因此他一生 24 部作品裡有 19 部由 Nino Rota 負責配樂。Nino Rota 的女兒 Nina Rota 回憶:Fellini 和她父親坐在鋼琴邊兩人一面交談,不善音樂的 Fellini 形容解說,Nino Rota 總是能把他的要求彈出來,甚至 Nino Rota 有時接到 Fellini 的電話,費導演在那端表達,這端也能把主題彈出來。

這張是以配樂見長的 SILVA 公司很前瞻性的作品,SILVA 在 1993 年就進入剛解體的東歐,僱用東歐高水準的樂團灌錄唱片,此專案創新性不遜於 70 年代美國 Reader's Digest 的計畫,這片是 SILVA 找上 Czech Symphony Orchestra 灌錄的 Fellini 電影配樂集。內容 13 首從 1953 年的《白酋長》到 1979 年的《樂隊排演》 (Prova D'orchestra),這裡面我還是比較喜歡他們 50 年代的純義大利風作品,我看過早期的《白酋長》、《大路》、《浪蕩子》、《騙子》(Il Bidone)、《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等片,配樂也比較偏好這幾首,後期的 Fellini 作品抽象,Rota 搭配的音樂主題也漸漸模糊,失去明朗的南歐義大利風格,話說 50 年代初的經費有限,主題音樂大多仍由弦樂演奏,為了配合對白演奏相當薄弱,這張 CD 將這幾首主題改編為管弦樂演奏版,這時才發現專心劇情時未留神的背景音樂竟然每首都那麼耐聽!

不過 1993 年之後灌錄這張 CD 的 Czech Symphony Orchestra 似乎從電影配樂領域消失,與 SILVA 公司的合作任務由近年出片頻繁的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接替,這個樂團創立於 1947 年又名 Filmový symfonický orchestra (FISYO, The Film Symphony Orchestra),從創立開始就是一個國營背景,專門為電視、電影、廣播需求而存在的樂團,因此他的風格較為自由,較為爵士風格,然而 Czech Symphony Orchestra 可是基本功夫紮紮實實的古典樂團,聽到第一曲感受就和 SILVA /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其他 CD 完全不同。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羅馬不設防城市 -- 1945

「二戰期間羅馬實施宵禁,傍晚五點後只有三種職業的人可以出門:醫生、神父、助產士」。

然而二戰末期地下反抗軍卻必須互相傳送最即時的消息,因此義大利這個天主教國家地下組織用德軍沒料到的神父擔任聯絡工作,最後這個共產黨主導的地下組織被納粹破獲,除了反抗人士之外,這位傳遞消息的神父也難逃一劫 ... ... ...這是一則發生在二次大戰末期的無數真實故事之一。

義大利名導演 Roberto Rossellini (1906~1977) 父親是負責興建義大利第一座電影院的建築師,Rossellini 年幼時因此受惠得以免費進出電影院,1936 年他進入義大利電影界執起導演筒,曾經參加黑衫軍思想極右的 Rossellini 任務就是負責拍政府宣傳片,1943 年 9 月義大利向盟軍投降,也澆熄了愛國青年 Rosellini 的極右狂熱幻想,隨著戰爭結束 Rossellini 加上身邊兩個好友 Federico Fellini, Aldo Fabrizi 想用納粹佔據期間的故事為題材拍一部電影,可以想像在那個麵包缺乏的時代,想要募資拍片何其難矣,這三個年輕人只能用最克難的方法:Rossellini 執導筒、Federico Fellini 任編劇、也有編導能力的 Aldo Fabrizi 暫時轉任男主角,可想而知其他角色也必須找不支薪的業餘演員擔任,全片唯一的職業演員是同行另一位導演 Vittorio De Sica 介紹的二線女演員 Anna Magnani (1908~1973),1943 年底這幾個熱血青年用前述的故事為劇本到處借貸資金拍起這部電影,預算遠遠不如美國的 B 級電影,這些人大概沒想到他們拍了一部經典之作,還創造了一個電影派別 Neorealism (新寫實主義) 派電影。

這部《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引用二戰期間口述故事為劇本,就在廢墟中的羅馬用剛歷經戰爭的民眾當演員拍攝,試想片中每一個童星也都是戰爭倖存者!背景以羅馬在納粹佔領時期,劇情主軸沿著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人 Manfredi, Francesco, 神父 Don 三人為故事重心。

蓋世太保 (Gestapo) 為了逮捕 Manfredi, Francesco 兩人,在 Francesco 婚前一天採取抄家清查的方法,並將追趕囚車的未婚妻 Pina 槍殺死亡 (左圖),這一幕也成為《羅馬不設防城市》最常被引用的一張劇照,反而 Francesco 遭逮後又成功脫逃。

另一條線,蓋世太保經由演藝圈大姐 Ingrid 設法獲取情報,Ingrid 提供較優渥的物質條件鼓勵旗下女演員告密,Marina 就因貪圖一件大衣而落井下石舉發了室友 Lauretta 的姊夫 -- 剛剛喪妻的 Francesco 以及對她有好感的 Manfredi,導致地下組織遭破獲,地下組織人員遭槍決。全片故事可以簡化成

「一個左派地下組織遭殲滅的原因就因為一個女演員貪圖一件大衣。」

蓋世太保還特別讓 Marina 親眼目睹刑求,Marina 慘叫一聲後昏厥,冷血的 Ingrid 抽回大衣邊說著「這可以拿來騙下一個女演員!」


這部現實主義電影彷彿紀錄片,全片的高壓氣氛讓人窒息,充分表達了「即使閉上眼睛還怕人敲門無法成眠」的白色恐怖氣氛,拍攝品質遠遠不如同時代的好萊塢黑白片,票房平平,但是這部片受到的肯定卻隨著時間而倍增。

導演 Roberto Rossellini 因此被稱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始祖,他的好友也就是擔任這片編劇的 Federico Fellini 後來成為名氣更大的世界級導演,男主角 Aldo_Fabrizi 後來成為義大利影壇編、導、演三棲的明星,二線女星 Anna Magnani 因本片成名成為戰後義大利知名女星,還曾經遠渡美國拍片拿下 1955 年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羅馬不設防城市》戲外引發的故事精采程度絕不遜於劇情,由於這部片資金 100% 靠借貸造成版權不清,加上這三個義大利年輕人識人不明,Federico Fellini 傳記上提到他們 1946 年在義大利電影院遇到一個喝醉的美國大兵,臉上流著血還一邊辱罵旁人,美國人問 Fellini 的職業是什麼?Fellini 回答「拍電影的!」,這個大兵忽然恢復清醒,客氣的說自己是美國的製片人,拍胸脯表示有能力負責美國市場銷售或引進美國演員。

"要 Gregory Peck 來義大利都可以!"

後來這三人竟然相信美國大兵 Rod Geoger 的牛皮讓他掛名製片,1946 年 Rod Geiger 未經 Rossellini 許可將本片拷貝拿回美國上映撈了一票,不過 Rossellini 等三人不予承認,直到 1949 年不會講英文的 Rossellini 才親自到紐約主持這部片的發行。

誰也沒料到 1949 年《羅馬不設防城市》到紐約發行也成為原本跟這部電影扯不上任何關係的女明星 Ingrid Bergman 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原籍瑞典的 Ingrid Bergman 當時已經定居美國,家庭幸福婚姻美滿,身為好萊塢第一線的女星,更擁有金字塔頂端的身份地位,1949 年某日 Ingrid Bergman 和丈夫 Petter 到戲院看品質粗糙的《羅馬不設防城市》這部片,具有一半德國血統的 Bergman 感受比美國人更深切,她深受震驚!她說:

"I came out of the theater another person than the one I was when I went in. I didn't want the film to end. I wanted to go into it."

從崇拜 Rossellini 進一步到懷疑自己過去十年在美國影壇的意義,1940 年初她被 David Selznick 發崛,在 Selznick 的營造下專門演出正面女性角色,給觀眾冷艷、健康、謙遜、賢妻良母的公眾形象,在《北非諜影》、《戰地鐘聲》、《聖女貞德》、《意亂情迷》等代表作裡無一不是 100% 正面戲份的女星。私底下野心勃勃的她卻想做更多的嚐試,Bergman 彷彿 14 歲少女一樣成為 Rossellini 的仰慕者,她透過同為歐洲移民的編劇 Billy Wilder 安排和 Roberto Rossellini 見面,直接表達她的仰慕希望和 Rossellini 合作。回想起來這對 Rossellini 的作品或許不是正面效益,試想如何將一個世界級片酬及知名度的女星插入業餘演員為主的低成本電影裡?不過這還是無法阻止 Ingrid Bergman 的意志,她毅然前往義大利拍她的第一部「新現實主義電影」《火山邊緣之戀》 (Stromboli),然後更在義大利先懷孕生子後拋夫棄子下嫁 Rossellini,當時正值美國麥卡錫主義興起,試想二戰期間激勵人心的《北非諜影》女主角,這樣一個形象的女星卻前往義大利改嫁給被懷疑信仰偏向共產黨的 Roberto Rossellini,Ingrid Bergman 此舉還引起美國參議會譴責,稱她為「好萊塢的墮落」!從此她主演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在美國市場遭到冷處理,感慨的是不到十年之後 Rossellini 另結新歡,Ingrid Bergman 成為大輸家,只好低姿態重回英語片市場。

2008年1月31日 星期四

英格麗褒曼的火山邊緣之戀 -- 1950

火山邊緣之戀》 (Stromboli) 是一部 1950年拍攝的義大利電影,演員組合相當奇怪,女主角是每次票選什麼影史幾大偉大女星,永遠不會缺席的皇后級人物 Ingrid Bergman(中譯:英格麗褒曼),男主角卻是比 Bergman 小十歲,從未演過電影的 26 歲義大利青年 Mario Vitale。

1940年代 Ingrid Bergman 才在美國好萊塢演過《化身博士》、《北非諜影》、《戰地鐘聲》、《煤氣燈下》、《意亂情迷》、《美人計》等名片,搭檔的男主角儘是 Humphrey Bogart, Gary Cooper, Charles Boyer, Gregory Peck, Cary Grant 等第一線的天王級明星。奇怪的是到了1950年,她怎麼改操著流利的拉丁話在義大利演出這樣低製作成本的電影?

Ingrid Bergman (1915~1982) 的父親瑞典人,母親是德國人,1939 年也就是知名大製作家 David Selznick 專注於拍攝《亂世佳人》那一年,精明的猶太佬 Selznick 已在 1935 年另外成立獨立製作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物色人才,除了在 1938 年底發掘 Vivien Leigh 之外,Selznick 的慧眼也看上了 Ingrid Bergman 以及來自英國的導演 Alfred Hitchcock,來自北歐的 Bergman 輪廓高大健康身高達 173 公分,不適合演《亂世佳人》裡 Scarlett 這樣的角色,Selznick 要塑造她成為類似米高梅公司的瑞典前輩 Greta Garbo (1905~1990)那樣冷豔女星形象。1942年 Ingrid Bergman 演出《北非諜影》,在二戰期間具有激勵士氣的功能大獲成功,接下來 5~6 年間,能讓天后級的 Ingrid 演出的片一定有以下要素:名導、知名男明星、大製作。

1949 年她在紐約看過《羅馬不設防城市》之後,主動表示景仰義大利導演 Roberto Rossellini 的大名,表示願意演出 Rossellini 導演的影片,現在想起來沒什麼,在當時的背景這可是件大事,之前在《大幻影》時提過,歐洲電影業人才因二次大戰而嚴重流失,以義大利為例,它從戰前電影產量僅次於美國的大國變成國營電影公司都無力支撐的窮國,加上民間生活疾苦,Vittorio De Sica (1902~1974), Roberto Rossellini (1906~1977),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 Luchino Visconti (1906~1976),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2007) 等年輕導演只好用最低的成本和戰後社會底層為題材拍起所謂「義大利新現實主義」(Italian neo-realism) 電影,這種電影無力雇用明星,大膽啟用業餘演員,以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故事為主題卻能深深打動人心,例如《大路》、《大地在波動》、《單車失竊記》、《浪蕩子》、《羅馬不設防城市》等等。

話題回到 Ingrid Bergman,1950 年她到義大利去演出「新現實主義」電影,第一部就是《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拍完之後,原本會講四種語言的 Bergman 學會了第五種語言 - 義大利文,然後就拋夫棄子改嫁給 Rossellini 留在義大利,請注意《北非諜影》、《聖女貞德》的女主角戰後竟然投向德義軸心國,讓自負的美國電影業瞠口結目,還引來美國國會的正式譴責。接下來她待在義大利演出多部 Roberto Rossellini 導演的電影,直到 1957 年兩人離婚,Ingrid Bergman 才重新又回到好萊塢演出英文電影《真假公主》。

看過英格麗褒曼的故事,再來看《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 別有一番感受,這部片 Ingrid Bergman 飾演立陶宛出生的 Karin 二戰期間喪夫後逃難到義大利的難民營裡,戰後申請移民阿根廷卻遭到駁回,為了避免遭遣返只好下嫁難民營的年輕義大利守衛 Antonio,原因是聽說 Antonio 在某某島上有個「漂亮的家」。

Antonio 帶著她回老家 – 全義大利最貧困的地方,西西里島北邊的小火山島 Stromboli,Karin 到了 Stromboli 發現這是一個農作物無法生長的熔岩島,男人只能用全島僅剩的四艘漁船捕魚維生,島上盡是村民遷走留下的空房,金髮高大的「外籍新娘」Karin 和黑髮、鄉愿、矮小的當地女人對照起來,加上妒忌以及文化差異,她成了全村閒言閒語的箭靶,除了無聊、貧困、謠言還得忍受保守的民風以及殘酷的生活環境,她只用盆栽、繪畫、房間佈置來化解用之不盡的時間。

直到有一天被丈夫毆打後發覺自己懷孕了,接著首次目睹火山爆發「天上掉石頭」的慘況,為了孩子的成長她決心要逃離這裡,她沒有乘船往海上逃離的能力,聽說火山島對面有個城市 Ginostra 再想辦法離開她痛恨的 Stromboli,然而這趟行程長度和困難度都遠遠超過 Karin 所估計,最後一幕她逃到四面不見人煙寸草不生的山裡,已丟棄所有行李仍看不到火山盡頭時,她只能哭泣祈求奇蹟出現,這一幕讓人不得不聯想到現實生活裡 Ingrid Bergman 也剛剛做了重大的人生選擇。

電影最後沒有給答案,但是可以感受到一個戰後女性的命運何其不幸,她小時候一定沒想到如此命運,被丟到這樣苦悶的環境,或許就是當時剛轉換環境 Ingrid Bergman 的寫照,這或許也在告誡我們「不可以歧視外籍新娘」。

Ingrid Bergman 也是少數來過台灣的大明星,1958 年她曾經為了拍以修女 Gladys Aylward 傳記為主題的《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來過台灣,想要洽談在台灣出外景的事項,不過國民黨看過劇本後拒絕協助拍攝!這部片只好改到英國出外景,這部片也成為台灣電影史上的禁片。不過 Ingrid Bergman 1958 年在當時貧窮的台灣成立育幼院,也就是今天稍有名氣的伯大尼育幼院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偷十字架的小孩 -- 1952




看出來她是誰了嗎?

前幾年《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加長版問世時,片中突然出現了一個「新」演員,飾演成年 Elena 的法國女演員 Brigitte Fossey (1946~)!

不曉得是否導演的刻意佈局,Brigitte Fossey 曾經是戰後 50 年代歐美最後歡迎的女童星,她六歲時演出《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 Forbidden Games),又名《偷十字架的小孩》片裡小孤兒的模樣惹人憐愛,金髮美女 Brigitte 全盛期作品的知名度在台灣反而偏低,前不久我看到我的偶像蘇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童星時期演的《第一次接觸》(La Boum) 片段,才發現飾演 Sophie 母親的正是 Brigitte Fossey,Brigitte Fossey 的成長堪稱法國電影歷史的縮版,無疑的她是飾演 Elena 的最佳人選。

在台灣這部法國電影的名氣極為有限,倒是它的配樂插曲《愛的羅曼史》(Romance de Amor) 這首吉他名曲,名氣遠遠超過電影本身,以前大學時代我也學會了彈這首吉他曲,直到最近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首極度悲情的曲子。

禁忌的遊戲》(Jeux Interdits) 是法國在 1952 年拍攝的電影,拿下了那一年所有影展的大獎,《禁忌的遊戲》背景在 1940 年二戰期間的法國,巴黎中上階級一家三口開著自家的T型車逃難期間遭到德軍攻擊, 6 歲惹人憐愛的小女孩 Paulette 成為唯一倖存者,她被生活條件以及文化水準都較差的農家收養,天真的 Paulette 看到農民對天主教的虔誠,她和農家小孩 Michel 想為她死去的小狗辦個葬禮,甚至怕小狗孤獨想替牠找伴,Paulette 和 Michel 兩人在廢棄的農舍裡開始進行他們的計畫,當時正逢戰亂期間死傷頻頻,刻著姓名的十字架隨處可見,城市富裕人家出身的 Paulette 卻對十字架的精緻程度極為挑剔,Michel 為了迎合她甚至去偷全村最華麗的十字架 -- 教堂聖壇上那一個,兩個小孩還不畏空襲去墳墓裡挑選十字架,Michel 甚至還偷了剛去世哥哥的十字架。

直到有一天,這些事情在村莊裏爆發出來了,同時紅十字會也找上門打算把 Paulette 帶到孤兒院去,Michel 兩面落空,氣得把偷來的 14 個十字架毀損後丟進河裡。

這部電影完全站在小孩角度來看戰時的世界,片長只有 86 分鐘,簡單卻能深入人心深處,幾乎包辦那一年各項影展的大獎,包括奧斯卡最佳外片。

飾演 Paulette 的 Brigitte Fossey 成了當時紅遍歐美的童星,幸運的是她的家屬並未利益薰心,而讓她走正常的教育路線,Fossey 到了二十幾歲才重回演藝圈。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Ingmar Bergman (1918~2007)

瑞典籍一代大導演 Ingmar Bergman 以 89 歲之齡辭世,查一下 IMDb 甚至還沒有打出消息,他的《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野草莓》( Wild Strawberries)我都沒有看過,唯一有印象的一部是我 10 歲出頭 1982 年租錄影帶回家看的《芬妮與亞歷山大》,那時候太嫩看不懂這些歐系電影在演什麼?不過未來有機會會把這些空白補齊。 

世界上的許多電影工作者,包括 Woody Allen、David Lynch、Stanley Kubelik 與勞勃·阿特曼、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波蘭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與南韓導演朴贊郁,都曾經說他們的電影作品深深受到柏格曼的電影影響。

伍迪·艾倫說柏格曼「可能是自從電影被創造以來,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