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Oscar Gossi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Oscar Gossi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關於 Audrey Hepburn 成名前的二三事



小時候我一直搞不清楚神秘已經息影的女星「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1929~1993) 到底是那一國人?跟年輕一代比較~她對我來說還不算是書上的歷史人物,在她辭世的 1993 年之前,1986 年看到已息影的她出乎意料的出現在電視上擔任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人 帶來一陣驚喜,1989 年託 Gregory Peck 獲奧斯卡終生成就獎之福,我有機會在羅東東一戲院看到 Gregory Peck 和 Audrey合演傳說中的經典名片《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重新上映,這樣的經驗可以拿來向年輕一輩炫耀一番。

Ella Van Heemstra & Audrey Hepburn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1929 年出生於比利時境內,在她傳記中篇幅不多的父親 Joseph 是英國人,是一個英俊卻沒有正當職業的英國人,為了沾上貴族之氣離婚後改娶 Audrey 的母親,母親 Ella Van Heemstra 看名字就知道是荷蘭貴族後裔,外公當過 Amsterdam 市長,Audrey 出生時健康不佳差點因百日咳送命,她有限的童年記憶裡只記得父母關係緊張,養成 Audrey 害羞稍顯孤僻的個性,最大的心願就想當個芭蕾舞者,家境富裕的母親決定把她送過海峽到英國貴族公學校寄讀以學習英文並適應團體生活。

1930 年代是法西斯主義盛行的年代,當時英國頭號的希特勒追隨者 Oswald Mosley 正好是赫本父親的好友,Audery 父母都加入了 Mosley 創辦的 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 (BUF),1935 年兩人曾經在慕尼黑和希特勒共進午餐,母親 Ella 或許只是給 Mosley 一個人情,父親 Joseph 以及背後親戚都是 100% 的狂熱法西斯主義者,

1939 年 9 月納粹德國宣布進攻波蘭,英法基於條約必須向德國宣戰,Audrey 的父母認為英國即將淪為戰區,母親 Ella 根據經驗判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宣布為中立國的娘家荷蘭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因此她要求女兒一起避居荷蘭,1940 年 Joseph 趕到英國將女兒 Audrey 送上飛機回荷蘭,自己選擇留在英國跟隨 Oswald Mosley,Audrey Hepburn 晚年接受訪問說這場景有如《北非諜影》最後那一幕,對接下來遭受戰爭飢餓之苦的 Audrey 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

讀過二戰史看到這裡難免一陣苦笑,母親的判斷只正確了五個月,1940 年 5 月德軍就不顧國際協定閃電進攻荷蘭! 錯估戰情過份樂觀的荷蘭一週後宣布投降,納粹開始搜刮荷蘭境內物資使得民眾陷入糧食貧困時期,剛開始身為貴族之後的 Audrey Hepburn 母女還能挺住,1942 年開始遣送荷蘭境內猶太人到東歐集中營,之前提過從德國避居荷蘭的《藍天使》男演員 Kurt Gerron 即為案例之一,Audrey Hepburn 雖無猶太血統但親眼目睹遣送過程,加上她任職法官助理的舅舅因參與抵抗活動遭槍決,對一個 13 歲的小女孩都是非常殘酷的折磨,能通英文的 Audrey 數次騎腳踏車擔任地下組織的聯繫工作。

1944 年蒙哥馬利將軍發動代號「市場花園」軍事行動失敗,Audrey Hepburn 此時就住在此軍事計畫主戰場安恆 (Anhem) 附近,納粹將仇恨發洩在地方民眾身上,這一年冬天也成為荷蘭近代史上最黑色的「飢餓之冬」(Hunger Winter ) 時期,據統 1944 年底計有 450 萬人陷入饑荒狀態,18,000人餓死,除了飢餓,寒冷又是另一大課題,民眾偷拆電車枕木回家當柴燒,即使出身貴族的 Audrey 也淪為疾病和飢餓的俘虜,一直撐到 1945 年 4 月盟軍反攻才解除「飢餓之冬」饑荒期,但 Audrey Hepburn 已經被黃疸和肺癆所困體重嚴重不足。Audrey Hepburn 提到「飢餓之冬」的恐怖回憶讓她隨時感念聯合國戰後提供的救助行動,也成為她晚年主動「應徵」聯合國親善大使致力於改善窮困國家兒童生活的動力。

Hepburn and Colette
話回到 Audrey Hepburn 身上,經過數年調養之後,1948 年 19 歲的 Audrey Hepburn 想去倫敦報考芭蕾舞蹈學院,到了倫敦她發現經過戰爭折磨之後,體能和觀念早已不如長居倫敦的英國人條件如 Margot Fonteyn (1919~1991) 等,因此她落選了!Audrey Hepburn 找到的新工作就是在電影裡演一些龍套角色,這角色小到 IMDb 上面都沒有記錄。

1951 年法國女劇作家 Colette (1873~1954) 創作了她最有名的代表作《金粉世界》(Gigi) ,想要幫這齣劇找一個天真、眼神如精靈般的女主角,在蒙地卡羅一眼看上正在當地拍法語片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 小演員 Audrey Hepburn!Colette 這次決定成了影響 Audrey Hepburn 一生最重要的舉動,除了讓養息三年 Audrey Hepburn  獲得演出機會,更將她第一次介紹給美國的觀眾,不過還不是西岸的 Hollywood 而是紐約的 Broadway!

歷經戰亂的 Audrey Hepburn 有著好萊塢女星無法相比的貴族氣息,她一生沒有進行整容、隆乳、牙齒矯正等小手術,1951 年當她第一次到達美國東岸的紐約時,西岸的 William Wyler 導演一眼就看上 22 歲的 Audrey 勢必撼動好萊塢生態,然而 William Wyler 導演手上沒有現成的方案上門,加上 Audrey 剛剛和 Broadway 簽下《金粉世界》(Gigi)  的演出合約,也只能乖乖等合約結束才能進一步動手。

1953 年 Paramount 公司看過她拍的試鏡片之後和 William Wyler 持完全相同的意見,認為她有一份美國女演員缺少的天真和善良,為了要介紹她給美國觀眾,專為她設計以歐洲為背景的劇本,也就是她在美國的第一部作品《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就這樣開拍了。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Peter O'Toole (1932~2013)


算得上目前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男演員之一,原籍愛爾蘭的 Peter O'Toole (彼得奧圖) 以 81 歲之齡辭世,Peter O'Toole 是一個優秀的舞台劇演員,他極度標準口音所展現的英國紳士氣質與好萊塢格格不入,或許就因為如此,他的演出一直不受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青睞,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他在《阿拉伯的勞倫斯》片中飾演的 T. E Lawrence 就像這部片的內容和品質一樣禁得起歲月考驗,現在重看《阿拉伯的勞倫斯》赫然發現這個角色就像 Vivien Leigh 飾演的 Scarlett 一樣將成為無後人可取代的標誌性人物。

關於對 Peter O'Toole 的形容不如用這一段影片來作為說明:

除了《阿拉伯的勞倫斯》之外,Peter O'Toole 知名的演出還有《將軍之夜》、《冬之獅》、《萬世師表》、《雄霸天下》、《偷龍轉鳳》,甚至客串演出我介紹過的《羅馬帝國艷情史》,這些作品拍攝於 60~70 年代,對我這一輩而言,80 年代在戲院看到 Peter O'Toole 演出是溥儀傳記為劇本的《末代皇帝》,他在《末代皇帝》片中飾演溥儀的英國老師莊士敦,對更年輕的國內觀眾而言,如果沒看過《阿拉伯的勞倫斯》以及上述這些老片,對他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 2006 年他主演的《維納斯》(Venus) 還有 2004 年《特洛伊》(Troy) 裡的老國王。

關於 Peter O'Toole 終生與奧斯卡無緣的事。我在 2007 寫過一篇《第八次落選》表達意見,這裡不用再重覆我的心得。

參考 : 彼德奧圖在香港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今年看奧斯卡獎有感


今年我在中國大陸無法看實況轉播,不過隨著時代進步,全場有朋友用 LINE 告訴我第一手的訊息,晚上我補看奧斯卡的感觸是 : 隨著 Paul Newman, Marlon Brando, Elizabeth Taylor 辭世,30~50 年代崇尚明星的時代差不多結束了,

今年 In Memoriam 貧乏缺人,出現了幕後人員比演員還多的現象。出生於 1940 年前後 80 年代當紅那輩已經從我印象中的青壯年人成為現在的元老,今年 Jack Nicholson, Dustin Hoffman, Jane Fonda, Michael Douglas, Meryl Streep, Richard Gere, Barbara Steisand 都出席扮演頒獎人的角色,漸漸退居第二線,那一輩只差 Robert Redford, Gene Hackman, Faye Dunaway 就全部到齊了,罕見的場面。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災難片的黃金期 1970 年代


話說 1960 年代電影工業面臨轉型時期,除了延續 1958 開始的票房衰退潮之外,「明星文化」從 60 年代開始光環盡失,從現在的說法就是:電影的競爭力漸漸不如前,反之,60 年代末期到 70 年代初期電視影集漸漸取代電影步入黃金時期,好萊塢必須想辦法取得新的 Biz Model 以求取生存。

1970 年《國際機場》(Airport) 這部用老演員、新劇本以災難為主題的電影「老瓶裝新酒」卻意外大獲成功,這樣的劇本充分運用電影大銀幕的優勢呈現災難的臨場感,馬上引來一波模仿浪潮,接下來成功的災難片有《海神號》(The Poseidon Adventure)、《大地震》(Earthquake)、《火燒摩天樓》(The Towering Inferno)、《興登堡號遇難記》(The Hindenburg) 、《殺人蜂》(The Swarm) 以及《國際機場》(Airport) 後續衍生的《九霄驚魂》(Airport 1975)、《航爆死亡角》(Airport 77) 等等成為 70 年代電影不可抹滅的ㄧ股主流。

前不久 Cinemax 播出《國際機場》(Airport) 這部災難片始祖,對生活於網路時代口味重鹹的現代觀眾早已了無新意 ,回想波音和麥道的民航機對抗始於 1958 年,即使 1970 年搭過噴射民航機的人數極度有限,當時寫出乘客欠錢想炸飛機領保險金的劇情,站在 1970 年的立場來看,這真是新的不能再新的天才劇本了!!!!

然而類似詐領保險金的劇本天下一大抄變成老套,《國際機場》(Airport) 這部片到了 80 年代被喜劇片《瞞天過海飛飛飛》(AIRPLANE II: THE SEQUEL) 嘲諷了ㄧ頓,現在 IMDb 上面只剩 6.5 分,不過當年可是貨真價實的獲得了奧斯卡 10 項提名!

這類電影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需要演員眾多,除了 Charlton Heston, Paul Newman, Steve McQueen, George Kennedy, Richard Chamberlain, Gene Hackman 這些正值壯年的硬漢受到重用之外,還可以給一大堆已近遲暮之年的 30, 40 年代巨星獲得客串演出機會:例如舞王 Fred Astaire, Joseph Cotton, Gloria Swanson, Myrna Loy, Olivia de Havilland, James Stewart, Helen Hayes, Jennifer Jones, Henry Fonda 等人,這些巨星在 70 年代都有一段尷尬時期。


火燒摩天樓》(The Towering Inferno)



殺人蜂》(The Swarm)


大地震》(Earthquake)

海神號》(The Poseidon Adventure)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閒聊馬龍白蘭度


2005 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緬懷前一年辭世影壇人士 In Memoriam 影片最後壓軸人物,如大家所預期出現 Marlon Brando (1924~2004) 時,全場不顧哀戚的氣氛,反而爆出熱烈掌聲加上口哨聲,我想到曾經拒絕領金像獎的 Marlon Brando 此時表情就像他在《巴黎最後探戈》裡的那張劇照,他的幽靈在會場上空輕蔑半嘲笑似的俯看著全場觀眾,然後瀟灑的離去。

Rock Hudson, Cary Grant, Marlon Brando, Gregory Peck

我很多電影常識來自 1980 年代末期遇到的一位女性高中歷史老師,她推薦看古羅馬電影來了解歷史,她最崇拜的明星就是馬龍白蘭度,當時,也就是 1980 年代末期馬龍白蘭度是一個體重 300 磅熱愛美食的隱退老明星,我對他的印象就是報紙上提到《教父》、《現代啟示錄》、《超人》裡演出時間不長卻拿百萬美元高薪的老頭,報紙上不時出現批評他私生活的八卦新聞,不太能體會歷史老師談起他像小女生看到偶像的眼神,。


Marlon Brando 絕對不是一個靠外表走紅的「年輕偶像」,叛逆的 Brando 嚐試數種行業之後,1944 年僅 20 歲就到紐約舞台劇受最嚴格最扎實的訓練,演技方面遇到了影響他最深的教師 Stella Adler,際遇方面受到貴人 Eli Kazen 的提拔,出道甚早的 Marlon Brando 1951 年成名作《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讓人難以相信他是一個年僅 27 歲的年輕人,和 Vivien Leigh, Karl Malden 等前輩應對絲毫不見生澀,一戰成名後接下來的《飛車黨》(The Wild One)、《櫻花戀》、《岸上風雲》、《薩巴達傳》裡隱約帶有叛逆不服從的形象,甚至他在古羅馬電影《凱撒傳》飾演 Marc Anthony 的聲音都成為青年模仿的對象,Marlon Brando 偏慢的語調和特立獨行的舉止,不但影響美國出生於 40 年代的年輕觀眾,他電影裡的對白和說話的腔調更被後代影迷們不斷的模仿傳誦~

從好萊塢臨時演員一路爬起,年紀比 Brando 大 9 歲的安東尼昆 (Anthony Quinn) ,1950 年初期轉戰紐約百老匯初次結識 Marlon Brando,他對 Marlon Brando 的敘述如下:

馬龍白蘭度很快成為團體中的傳奇人物,他輕視傳統,在他飾演的《慾望街車》及演藝課程中皆如此,這般行徑也落實於他的一生,在演員工作室的課堂上,他即興模仿的功力堪稱一絕,不僅如此,他模仿的動作還具有煽動性..................我渴望自己一如馬龍白蘭度般自由奔放,但是我不確定他是否知道我這個人?我發誓我要讓馬龍白蘭度知道我和其他庸碌之輩的不同,我心裡一直暗自與馬龍競爭,這大概是忌妒使然吧!老天,我是多麼渴望他的才華和自在啊!近年,我比較我倆的名氣和票房紀錄,發覺自己仍然略遜一籌。


年紀只比他小幾歲的 Steve McQueen, Jack Nicholson, Jon Voight 都不諱言自己是馬龍白蘭度迷,這幾個人的共同點是出道稍晚,天才型的 Marlon Brando 是他們成名之前望之不可即的偶像。

1955 年《岸上風雲》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之後,Marlon Brando 成了眾導演最不願伺候,演員們公認最難相處的超級巨星,有人形容:他瞧不起身邊的每一個旁人,他敢跟你開最殘酷的玩笑,而你在是否退出的考量下只能忍讓。

除了能震慑他的 Eli Kazan 之外,其他導演在最終票房的考量下只能忍辱討喜他。

以他在 1958 年拍攝的《百萬雄獅》(The Young Lions) 為例,他飾演巴伐利亞一個滑雪教練Christian Diestl 被徵召入德軍服役,徵召前剛剛被一個美國女人 Margaret 拒絕,經常與外國人接觸的 Marlon Brando 無法像其他德軍那麼效忠領袖,戰場上多次忤逆長官,得知大屠殺事件產生厭戰情節情節的 Diestl ,決定棄械不想再戰,Diestl 卻在戰爭結束前最後一刻被 Margaret 的男友 Michael 所殺,Michael 看到德軍就開槍完成任務,兩人完全不知道對方的身分。比起其他片裡如戰爭機器般的德軍,只有 Marlon Brando 飾演的德軍,會被賦予這麼深刻的人性吧!


Tony Judt 寫的《戰後歐洲六十年》裡直言 Marlon Brando 影響力遠遠超過因早逝而被高估的 James Dean,Marlon Brando 叛逆的形象,甚至他穿的皮衣形成流行潮,影響了歐洲二戰後出生的一代,接下來 40 年 Brando 持續叛逆直到辭世,他和他影響的年輕人和父執輩傳統的戰爭從未停止,現在回顧起來,他已經不只是一個電影明星,而是一個被寫進史書的歷史人物。

1999 年仍在世的 Marlon Brandon 被 TIME 時代雜誌選為 20 世紀 100 大人物之一,電影界只有他和 Charlie Chaplin, Marilyn Monroe 三人被選入!

1962 年 Marlon Brando 去大溪地群島拍攝新版的《叛艦喋血記》,這部片成了改變他人生的轉戾點,已經離婚兩次的 Brando 娶了大溪地女人 Tarita 只是開端,他買下一個小島想終生隱居在大溪地,對吩咐把骨灰灑在大溪地群島的 Marlon Brando 人生觀一定起了非常大的轉變 ,接下來 10 年 Marlon Brando 演了 11 部作品卻沒有什麼出色的代表作,客觀來看,這段時間正逢電視崛起,以及明星文化的崩潰期。

反之,大溪地群島所見更喚起了 Brando 的童年在中西部的 Nebraska 州和印第安原住民相處的回憶,讓 Marlon Brando 找到另一個生活重心 - 1963 年起他積極投入反殖民統治、反戰、種族平等的社會運動,志願演出《醜陋的美國人》(The Ugly American) 一片,這也可以解釋為何他後來拒絕領取 1972 年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還派了一個印第安小女孩「小羽毛」出席 發表演說。

在電影產業嚴重縮水的 1960 年代,計畫趕不上票房變化,傲慢的 Marlon Brando 不再是十年前的偶像明星,第三次離婚,在大溪地和比佛利山兩地輪住的他成為一個焦慮的中年人,嘗試各種新的戲路!甚至轉任導演拍攝《獨眼龍》(One-Eyed Jacks) 都無法得到票房突破,60 年代末和 Steve McQueen, Robert Redford, Jack Nicholson 這一世代新秀比起來,Marlon Brando 已經成了八大公司眼裡的票房毒藥了!

新人導演 Francis Ford Coppola 1972 年提出方案,邀請他重出江湖演出《教父》,意外成了他人生第二高峰,剛開始 Paramount 公司持反對意見,並要求惡名昭彰公認不敬業的 Brando 簽署各項條款才准 Coppola 任用他!後來卻出現完全超乎 Paramount 公司想像的結局!!!隨著《教父》評價歷久不衰,年輕一輩津津樂道的老教父 Don Vito Corleone 卻已經不是我高中女老師所談及的年輕美男子 Marlon Brando 了。

老教父 Don Vito Corleone 也取代《飛車黨》裡的皮衣叛逆少年成為五六七年級對 Marlon Brando 的第一印象,跟《教父》有關的故事很多,我不再詳述。

接下來 30 年電影演出對遠離好萊塢的 Marlon Brando 已經不重要了,他也不願意花幾個月參與一部電影的拍攝,只有深黯 Brando 魅力的生意人仍在計算要花多少錢找他露臉?《現代啟示錄》、《超人》就花了幾百萬找他花幾個工作天客串演出,存糧豐富的 Marlon Brando 在 1980 年《現代啟示錄》就宣布退休不再演出!同時報紙上影劇版花絮新聞也提到他體重已高達 300 磅,活在自己的城堡裡,已不需要再出來掙錢。

1990 年看到他食言在 Freshman 客串演出時很興奮,2001 年看到他為了賺錢養家出來《鬼計神偷》(The Score) 參一角時就有點感傷了, Marlon Brando 在大溪地生的女兒 Cheyenne 是父親最寵愛的寶貝,Brando 認為她太單純,不准她進入美國這個複雜的環境,直到 1991 年結婚 Cheyenne 終於被父親安排到美國待產,她同行的大溪地丈夫卻被同父異母的哥哥 Christian Brando 無故射殺!Cheyenne 近乎崩潰,拖延到 1995 年回到大溪地島上吊自殺,品行不良的 Christian 入獄服刑,自責又窮於應付的 Marlon Brando 面臨晚年破產的問題,到了 2001 年只好拖著 300 磅又多病的身體 (如下圖) 出來客串討生活。


2001~2004 年間關於他的負面消息隨著他子女的事不斷被翻出來,Marlon Brando 私生活淫亂具有雙性戀的身分也攤在大眾面前,健康狀況不佳的 Marlon Brando 在 2004 年因病辭世,我認為對他是一種解脫。

Top 10 Marlon Brando Performances

馬龍白蘭度與同性愛人威利考克斯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欲海情魔 Joan Crawford


最近空閒時間比較多,忽然想來寫一些未提到的人物,例如今天提到的 "瓊克勞馥" Joan Crawford (1905~1977),台灣戒嚴時期對國外電影界的資料極度短缺,1990 年代之後的網路年代出現了很多的寫手,談到最近十年辭世的明星,國內都有相當完整的資料,但是像 Joan Crawford 這種在 1970 年代就辭世的女星的話?除非你刻意去尋找原文資料,大概都被遺忘了。

我前面談 Carole Lombard 以及《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時都有稍稍談到 Joan Crawford,她本名 Lucille Fay LeSueur 出生於德州一個法裔的家庭,年幼父母離婚之後,隨著母親跟過三個繼父的 Lucille 個性非常強勢,Lucille 20 歲就到 Hollywood 和當時最強的 MGM 簽約,1925 年首次以本名在歌舞片裡演個小角色,出身低下階層的 Lucille 到處流傳的八卦是她常常為了演出機會和男導演或製片人上床,最有名的傳說就是她 1937 年用這招爭取《亂世佳人》女主角,列名她閨房密友名單之一的 MGM 老闆 Louis B Mayer 認為她的姓氏 LeSueur 類似 Sewer 也就是美國俗語的 "陰道",Kirk Douglas 回憶錄說過二戰前是一個儘量把藝名簡單化的年代,因此她被取了一個跟隨她一輩子的芳名 Joan Crawford

1932 年 Joan Crawford 獲得機會在 Greta Garbo 主演的《大飯店》(Grand Hotel) 裡擔任女配角,她飾演一個對未來充滿想像的打字員和身為明星卻恐懼舞台的 Greta Garba 形成強烈對比,傳說有 lesbian 傾向的 Joan Crawford 不諱言她接觸 Greta Garbo 後忍不住想愛上 Garbo,近年隨著同性戀的傾向已被世人接受Joan Crawford 的雙性戀身份已經在多本回憶錄裡被證實。

《大飯店》(Grand Hotel) 成名之後 1930 年代 Joan Crawford 得到穩定的地位有機會以女主角的身分和 Clark Gable, Robert Montgomery, Melvyn Douglas, Spencer Tracy 等一線男星在 1930s 那個不景氣時代演出喜劇片或歌舞片,其中她和 Clark Gable 兩人多次合作戲內戲外都非常親密,即使當時 Clark Gable 另有婚姻在身,近代更有八卦新聞指出 Clark Gable, Joan Crawford 兩人是從不曝光的密友。

到了 1942 年敏感的 Joan Crawford 看出 MGM 極力扶植和她外型類似的英國女星 Greer Garson  (1904~1996),英國來的 Greer 接連搶走了兩部 Joan Crawford 想演的電影《鴛夢重溫》(Random Harvest) 以及《居里夫人》(Madame Curre) ,從我看來 Greer Garson 雖然年齡大一歲但是氣質明顯優於 Joan Crawford,倔強的 Joan 還是決定約滿後出走加盟 MGM 對手 - 實力較弱的 Warner Bros. Co 華納兄弟公司,在華納拍的第一部片《欲海情魔》(Mildred Pierce) 就幫她拿下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這個生涯抉擇卻槓上了一個和她互相敵視一輩子的女人 - 原本華納公司旗下第一女主角 Bette Davis,除了同行相忌之外,Bette Davis 非常不齒 Joan 到處流傳的八卦故事。

Bette Davis said

" She's slept with every male star at MGM except Lassie."。(Lassie 是一隻狗明星)

1940 年代華納公司的實力遠不如 MGM,Joan Crawford 又跳過來搶版圖當然引起 Bette Davis 的不滿,只是 Joan Crawford 沒有預料到兩人的仇恨就一直延續到墓園裡,我看過 Joan Crawford 1946 年演的《小夜曲》(Humoresque) ,嗜好杯中物的 Joan 才 42 歲明顯已有歲月痕跡,不過那個年代她的黑髮厚唇形象突出,不像 90% 女星長的都像標準的明信片女郎,Joan 知道接下來要努力轉型成為演技派的女星,接下來 10 年慎選劇本的 Joan Crawford 演出電影不多,前不久提到的 Ernest Borgnine 回憶錄裡也有提到 1954 年西部片《荒漠怪客》(Johnny Guitar) 裡 Ernest 只是一個小角色,拍攝期間女主角 Joan Crawford 卻毫無架子常常請男配角們一起喝酒,Joan 個性爽直惟獨對女配角 Mercedes McCambridge 極度苛刻排擠。

1955 年 Joan Crawford 掌握機會嫁給 Pepsi-Cola CEO Alfred Steele,接著就像小說劇情預期的那樣 Steele 在三年後辭世,身為董事的 Joan Crawford 必須花更多的心力在企業的經營。

到了 1962 年以拍戰爭電影見長的導演 Robert Aldrich 邀請 Joan Crawford 和她的死對頭 Bette Davis 同台演出《姊妹情仇》(What Ever Happend to Baby Jane ?) ,Aldrich 拉攏兩個互視仇寇年近 60 歲的女星來演一對姊妹互軋演技,第一個驚奇是兩人都答應了!Joan 演姐姐,小三歲的 Bette Davis 演妹妹,重演技不重外表的 Bette 第一招就是把自己化妝得比導演要求的更老,準備看 Joan 如何因應? Joan Crawford 說缺錢而接下此角色,但是她不願像 Bette Davis 那樣犧牲,看起來比較不老。

(left) Joan Crawford, (right)Bette Davis

接下來果然如所料敬業的 Bette Davis 被提名角逐那一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沒機會插手的 Joan Crawford 發現年輕的入圍者 Anne Bancroft (1931~2005) 到時無法到場領獎,Joan 私下要求擔任 Anne 的代領獎者,到了頒獎那天竟然如 Joan 所願由 Anne Bancroft 獲獎!傳說 Joan Crawford 從後排座位伸出冰冷的手按住 Bette Davis 的肩膀說:

Excuse me, I have an Oscar to accept.

Joan Crawford 到了晚年最大的爭議點是她長年酗酒以及對四個領養的子女教養方法,Joan Crawford 領養子女後卻仍沉溺於糜爛的私生活以及酗酒卻疏於對子女的管教,更不吝於顯露對子女的偏心,去世時遺產只留給四人其中兩人,這樣一個爭議性的女星在 1970 年代也就是電影產業的最低潮時辭世,就如她養子說的 Joan Crawford 的晚年沒有記者, 沒有朋友, 沒有親人,去世那一刻已經被世人遺忘。

直到近年電影工業百年以及 DVD 的流行,我們更容易接觸到 Golden Age 時期那些看似稀有的黑白影片,Joan Crawford 這些人又被被重新提起而且顯得那麼容易接近,她後來在 1999 年被 AFI 選為 The Female Legends 第 10 名。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In Memoriam List (2004 ~ present)


我很喜歡 Oscar 推出的 In Memoriam 這個單元,從 Youtube 去尋找之前幾年的版本彙整,2003 年有 Bob Hope, Katharine Hepburn, Gregory Peck 三位影壇巨星辭世,2004 年播出的影片將近十分鐘,其他都在五分鐘上下。。。。。

歷年奧斯卡 In Memorial 影片以及演出者連結如下: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馬友友, 2006George Clooney, 2007, 2008, 2009 I will be seeing you , 2010 James Taylor, 2011 Celine Dion, 2012 Bill Crystal, 2013George Clooney and Barbra Streisand, 2014 。每年緬懷的是前一年辭世的知名影星以及編導音樂人士

另外還有 1997 年奧斯卡 70 年找來近百名歷年得獎者出席,裡面很多人都已經辭世,上集下集。 比較起來 2002 年找來 Olivia de Havilland 把 1997 年那些人再召集一次,不過陣容已大不如前了

不過下列的是我自己寫過的 "謝幕曲" 以便搜尋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R
S
T
U
V
W
Y

東方人

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The Living Legend - Kirk Douglas

我過去不會也沒辦法看 Oscar 實況轉播,今年託二二八的福,在台北時間星期一早上竟然有時間瞎混,我事先上 PTT 看了一下頒獎人名單,準備只看後半段,看我已經捧場的《黑天鵝》Natalie Portman 能否拿獎,下周準備去捧場的《王者之聲》能拿幾項,並希望拿今年終身成就獎的 Eli Wallach 能到現場說個話。

忽然聽到 The living legend - Kirk Douglas 我先是懷疑一下,馬上衝到電視機前,看到 95 歲的「寇克道格拉斯」竟然能夠自己走出來,全場 Standing Ovation 當然是免不了的,鏡頭馬上特寫台下年紀最大的 Warren Beatty, Jeff Bridge 兩人也起立為跟他們父親同輩的 Kirk Douglas 鼓掌。

國內年輕一輩稱他為「麥克道格拉斯的爸爸」,但是 Warren Beatty, Jeff Bridge 知道 Kirk 是 40~60 電影 Golden Age 的活化石人物。跟 Gregory Peck, Burt Lancaster, Orson Welles, Yul Brynner, Robert Mitchum, Alec Guinness, Frank Sinatra, Anthony Quinn, William Holden, Robert Taylor, Stewart Granger, Gene Kelly, Tyrone Power, Karl Malden 這些電影書籍上的人物年紀差不多。比前幾年辭世的 Marlon Brando, Paul Newman 還要資深一輩。

Kirk 這個老頭子半個世紀之前就演過《梵谷傳》、《光榮之路》、《萬夫莫敵》這些年輕人不熟悉的經典作品,今天不想再看這幾部片了,我拿出他生涯第二部電影,1947 年掛男配角和 Robert Mitchum 演的 Out of The Past 來播放,我今天不想專心看,就只是想播放而已。

(left) Kirk Douglas, (right) Robert Mitchum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看《阿凡達》隨想


◆ 大約 10 天前,董事長、副總、協理和一位大咖客戶晚餐時,四個老男人竟然聊起《阿凡達》,我在一旁有如聽雷,董事長建議我要去看,不然跟不上話題。

◆ 我 31 日在小鎮上看 3D 版,全場不到 20 人,只差不能在戲院裡烤肉,爽!

◆ 這部電影能讓人「亢奮」,但冷卻一個月後再判斷它能否讓人「感動」

◆ 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詞是 Dr Grace 懷疑剛報到的 Jake 到底會些什麼?Jake 正經八百的回答:「我解剖過一隻青蛙!」

◆ 想買 Leonopteryx 迅雷翼獸的模型。

◆ 這部片的編劇和寫台詞的真的是強!前後嵌合的很好,沒有一句廢話!

◆ 上校 Miles 和主導挖礦的 Parker 演的真得夠壞!共和黨就長這個樣子!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給我半天的喘息時間

2009 年開始我有機會參與了一件專案,我不管技術方面,擔任這件專案採購及銷售的主導人,簡直變成了老闆的御用機器人,將近一年了只用了不到兩天的特休,星期六日無酬上班被當作常事,最近即將被斷水斷瓦斯「必須」用特休半天,除了繳款,臨時起意租了《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來看,《貧民百萬富翁》不負盛名果然是令人感動的 Masterpiece。

今天先不談這部電影,先想到前幾天看到的一則新聞:好萊塢電影總產量大幅削減,今天我在百視達選片時感覺到整面牆近 20 年的美國電影幾乎同一個樣,把「槍。飆車。視覺科技」拿掉就什麼也沒有了!科技應該是輔助技術,應用就像《阿Q正傳》拿來讓 Richard Nixon 復活,像《神鬼戰士》拿來修補競技場,而科技效果從不應該成為 movie 的主軸及首要賣點,正如《哈利波特》、《魔戒》、《星際大戰》、《XX戰警》一樣,美國人行銷能力太強加上科技加持,反而編劇等能力變得不重要了。

上述那則新聞內容如是說:

不過對影迷來說,最哀傷的事情倒不是電影產量的削減,而是影片品質的下滑。當沒有新資金注入的時候,在現有情況下,資金只能用來投資無腦大片,諸如科幻片、超級英雄片。

柯波拉認為在現在這種情勢下,大片廠如果還想生存下去,「就只能拍像《哈利波特》這樣的影片──就像《星際大戰》那樣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下去,因為這是生意經。」

這時想起我最喜歡的美國片之一《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黑白電影,很單純的劇本,當然更沒有炫目的科技,卻能觸動你最深最深層的感動,更想起了 John Steinback, John Ford, Henry Fonda 這些不懂什麼科技的老頭子

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奧斯卡獎收視率下跌的原因

前幾天有新聞提到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收視率下跌,當然各方提出很多原因,台灣有人在網上提到~~

好萊塢的巨星出現斷層,老的過氣,新的不成氣候,現在似乎找不到當紅賣座的大明星了,賣座的都是靠特效或劇本

這位可憐網友馬上被嗆,我本來想幫他說話,後來想想在一個把《刺激 1995》當做歷史 no.1 鉅片膜拜的地方,我說了也是白費。

其實他的說法是有道理的,要了解原因一定要稍稍回顧一下電影歷史,電影剛出現時是一個沒有電視沒有網路的時代,電影是唯一有影像的娛樂。如果要簡單了解這段推薦看《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這部歌舞片,這部片敘述 1927 年電影從無聲轉為有聲之後,公認貌美的第一女主角卻因為聲音難聽而遭到撤換,身邊的伴舞女郎臨時接替卻一砲而紅,這部片也看到很多低價拍片的過程,用道具車加上影片佈景,這樣就可以低成本偽裝外景了。


1927 年之後明星開始會說話,電影除了劇情之外,塑造偶像成為行銷重點,我回想一下 1960 年以前的名片幾乎都可以對照到某某知名明星主演,只有少數幾部片例外:像 1941 年的《大國民》和 1933 年的《大金剛》。在如此背景下外貌和聲音都兼具的 Clark Gable, Humphrey Bogart, Fredric March, Greta Garbo 等人得以出頭成為第一代的「明星」

1930 年代雖遇到美國大蕭條,大量歐洲電影人才因躲避戰爭而移民美國,我這個網站上多次出現的 Ernst Lubitsch, Fritz Lang, Billy Wilder, Charlie Chaplin, Marlene Dietrich, Franz Waxman, Miklos Rozsa, Alfred Hitchcock, Max Steiner, Erich Korngold, Elia Kazan, Otto Preminger 等人助陣,讓美國電影業厚植實力,當時電影分 A 級片和 B 級片,前者由知名公司以較高預算拍攝,賣點在明星,後者有點像小公司賭一把,賣點擺在劇情,尤其是黑道為背景的「社會寫實片」,1930 年代電影讓民眾有逃避現實的作用,受到大蕭條的影響較低,這樣的環境勢必造就更多的男女明星,例如:James Stewart, Cary Grant, Bette Davis, Laurence Oliver, Katherine Hepburn, Vivien Leigh .......。

1940 年代雖曾經受到戰爭和麥卡錫政策的影響,戰後電影產業隨美國國力進入黃金年代,製片公司整合後以更大的預算拍片應付消費者,彩色電影比例也漸漸提高,到了 1950 年代初電影終於發現他最大的潛在對手「電視」,前述的 B 級片市場完全遭電視消滅,A 級片只好進行區隔化,VistaVision, Cinerama 的技術問世,電影也朝著電視無法涉及的高預算方向前進,有一波明顯的浪潮是所謂鉅觀電影 (Spectacle),《霸王妖姬》、《暴君焚城錄》、《聖袍千秋》、《凱撒傳》、《十誡》、《賓漢》、《萬夫莫敵》都出現在 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末。

接下來 60 年代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隨著電視普及,人權運動導致社會更多元化,歐洲低成本現實主義電影風行,多種不利於美式高成本電影的因素同時出現,最好的一個指標就是 1963 年後知後覺的宮殿戲《埃及豔后》成為歷史上最賠錢的電影,電影漸漸走向以人際關係的小故事為題材,對於耗成本的大明星需求漸減。隨著社會的資訊機能成熟,電影在民眾生活中的比重也逐年降低。

到了 1970 年代 Steven Spielberg, George Lucas 這一輩崛起,理解預算是電影的強項,特效是電影可以擊敗電視的不二法門,《大白鯊》、《星際大戰》、《外星人》這些案例以及最近十年興起的動畫特效功能都可以不靠明星臉賺錢。最近 20 年這項法則依然成立,也造成電影圈對偶像明星的需求逐年降低。

回顧上述歷史再對照明星的年紀,電影黃金期的明星裡 Humphrey Bogart 1899 年次,Clark Gable 1901 年次,接下來的 Cary Grant 1904 年次 James Stewart, Henry Fonda 1905,一直到 50 年代末最後一波捧紅的 Paul Newman 1925 年次,Marlon Brando 1924 年次。1901~1925 年之間出生的明星在最近 20 年不敵歲月摧殘大量凋零,仔細想想接下來 1925 之後十年出生的除了 Robert Redford, Gene Hackman, Clint Eastwood 找不到幾個可以上 In Memoriam。

所以就出現那位被嗆網友所提到的現象了。

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Salute to Ennio Morricone



因為 Peter O'Toole 的緣故,我不忍心看今年的金像獎頒獎典禮,後來看了網路上抓到影片, Clint Eastwood 介紹,然後由 Celine Dion 唱一首由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裡面的 Deborah's theme 填詞後的歌曲 "I Knew I Love You" 獻給 Ennio 大師。

對大多 20 歲這輩或許只是感到好聽,當然,我相信很多年輕人深入研究顏老的音樂,他們得到的是感動而不僅是好聽。對我這一輩而言 Ennio Morricone 的意義已經超過了音樂的範疇,不曉得當年我的同好如今安在,可能都成了回家要帶小孩的高科技工程師,希望他們回家有看到 Ennio Morricone + Celine Dion 這段,花一兩分鐘享受一下小幅的感動。

《四海兄弟》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在 1984 年上映,除了劇情和他悲涼的排笛聲之外,我最驚豔的是出現沒幾分鐘,一心想當明星的小美女 Jennifer Connelly,有一幕是小男主角透過一個破洞盯著 正在自學芭蕾舞 Jennifer,突然那個小男生神色緊張,瞳孔縮小,然後唐突的轉到另一段不搭調的劇情,大約十年後,我才知道這裡被新聞局剪掉一段 Jennifer 的背面全裸片段。

我喜歡擺出一付早熟的樣子,國中同學聽國語歌,我偏要聽西洋。高中同學聽西洋流行,我偏要學著聽古典樂和電影配樂,尤其後者,讓我可以說出一大堆女孩子聽不懂的故事,高中時看《鐵面無私》和《教會》,買 120 元的錄音帶,大學時看《新天堂樂園》,已經升格為 300 元的 CD,Ennio 始終和我的成長同在,研究所時我留鬍子騎豪爽嬉皮車,回頭迷上了 Ennio Morricone 早年的作品《狂沙十萬里》,寫不出論文時一遍一遍的聽他的主題,旋律引導我推想優雅的女主角 Claudio 看到全家遇害的那一刻的感受,我從來沒有聽過那麼悽涼的音樂,就因為我個性怪異走偏門,喜歡這種怪音樂被大家當作孤僻,到這時遇到第一個欣賞我的女友....

坦白說我認為《海上鋼琴師》之後的 Ennio 已經過了巔峰期,首先是他的最佳拍檔 Sergio Leone 在 1989 年辭世,其次要怪 90 年代美國國力獨強之後,好萊塢在 Hans Zimmer 這一輩的主導下,電子合成音樂太囂張了,把 John Williams 類型的交響樂力道再加強,這種類似《空中監獄》、《絕地任務》、《魔戒》讓你瞬間過癮一下的音樂成了主流,Ennio 這種不會說英文的義大利鄉巴佬變成弱勢族群。

畢業數年後,1998 年在北京上班時我迷上了一家咖啡廳,我喜歡那東岸美國佬搞的裝潢,還有他昂貴的美式早餐,我承認也迷上了裡面一個 170 公分高的美女 - 婷婷,在北京這個 "與人鬥其樂無窮" 的城市,婷婷是我認識最沒有心機的美眉,舞蹈學校畢業的她身材簡直就是 Deborah 的複製板,每週一到週五生意興隆,到了週六早上不上班,咖啡廳就變成我的 CD 點放時段了,有一次我播放《四海兄弟》,然後和婷婷打鬧起來,沒多久卻聽到旁邊一絲絲的啜泣聲,有個落單的外國男人竟然哭了起來....當時我前後為難,不知道要不要關掉,婷婷卻很老練的關小音量,幫那個外國男人把咖啡杯加滿。

一年後我已經回到台灣,聽到耳語說婷婷是個背景非常複雜的人,20 歲就把一大堆 50 幾歲的老男人耍得團團轉,因為我「年紀小」,她不耍我這種「小孩」。

或許當時我社會歷練真的不夠,不識愁滋味,將近 10 年後,差不多就是那個外國男人的年紀了,果然,當我意外聽到 Ennio Morricone 的《四海兄弟》的 Deborah's theme 也忍不住想掉眼淚。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第八次落選

1962 年《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上演時,Forest Whitaker 1 歲,Will Smith, DiCaprio 都還沒出生,Gosling 的父親可能還不滿十歲。

真人真事改編的《阿拉伯的勞倫斯》一直是我的記憶庫裡的一部經典電影,1988 年也就是解嚴後那一年,曾經在國內重新上演,記得電影還沒開演,聽到 Maurice Jarre 作的序曲 Overture 就已經讓我全身雞皮疙瘩直立,加上場景、演員陣容、配樂還有最重要的 -- 劇情,勞倫斯中尉如何從一個感性的年輕軍官轉變成一個視生命如草芥的殺手,最後發現自己只是幾個政客手上的小籌碼,只好黯然離開他已經全心投入的阿拉伯。....

《阿拉伯的勞倫斯》片中其他幾個主角 Anthony Quinn, Alex Guinness, Jack Hawkins, Anthony Quayle 以及導演 David Lean ...... 都已經蒙主招喚了,最年輕的勞倫斯少校如果在世的話,應該做個什麼協會主席,或是像 Audrey Hepburn 晚年一樣,變成一個受人尊敬的公益事業人物,當然啦!戲癮發作時在 Troy 裡面演個國王我也不反對,不曉得為什麼,先不論獲不獲獎,就是不忍心看到勞倫斯中尉 Peter O'Toole 下來跟這些年輕小孩爭什麼小金人的。

Peter O'Toole receiving an Honorary Oscar in 2003


Peter O'Toole (193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