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I.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I.P.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義大利籍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  (中譯 : 顏尼歐莫利克奈) 7 月 6 日在羅馬去世,又是一個 2020 年的大消息 !

從電影配樂史來看,Ennio Morricone (1928~2020) 的辭世猶如一個時代的結束,就像炸掉《新天堂樂園》那個戲院一樣,他的音樂幼兒時期就從布袋戲滲入生活中,兒童時期從電視配樂裡置入行銷,青少年期從外國電影裡傳來,等我成年以後開始收集他的 CD, DVD ,到目前為止的記憶都離不開 Ennio 的音樂。

美國電影配樂事業從 1930 年代有聲電影崛起,由一群受 Richard Strauss 系音樂訓練,卻因戰亂從歐洲逃難到美國的音樂家掌控主流,Erich Korngold, Max Steiner, Miklos Rozsa, Dimitri Tiomkin, Franz Waxman, Bernard Herrmann,各電影公司老闆配合這些音樂家,紛紛組織樂團演奏號稱「華麗美聲」的電影配樂,Erich Korngold 作曲的 The Sea Hawk 堪為典範。

60 年代隨著電影經費縮編,歌曲或電子音樂取代「華麗美聲」,「便宜又大碗」電子合成音樂漸漸取代傳統樂器,1980 年代電子合成音樂漸漸擴張,不乏佳作例如 《火戰車》(Chariots)、《南極物語》(Antarctica),近 20 年更已經成為主流了,仔細想一下 Hanz Zimmer 代表作《神鬼戰士》是用什麼演奏的 ? 久石讓, James Horner 的音樂呢 ?

Sergio Leone (L), Ennio Morricone (R)


不會講英文的 Ennio Morricone 早年幫低成本的義大利西部片配樂,在低成本的背景之下,為了西部片裡的特殊聲音,Ennio 嘗試了很多實驗樂器,藉以發出傳統樂團無法演奏的聲音,來解決類似電子音樂的需求,除了 Sergio Leone 的《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四部曲之外,Ennio 到了美國之後他也部分接受了電子音樂,然而他最棒的作品《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教會》(The Mission)、《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電子音樂成分都不高,都出現在 80 年代這個電子音樂擴張期,到了 1998 年的《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我個人反而覺得 Ennio 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這部作品很受台灣樂迷歡迎是因為 ~ 它是很多人跨入 Ennio 音樂的入門磚。

《荒野大飆客》、《黃昏雙鏢客》、《黃昏三鏢客》、《狂沙十萬里》鏢客四部曲再加上《四海兄弟》、《海上鋼琴師》六部電影都完全沒被奧斯卡提名任何一個項目,前兩部可以算義大利片,後面四部我記得都是英文發音的啊 ! Ennio 的音樂實在不算主流,得獎得到手軟的 John Williams 那種氣勢交響才是美國人的最愛

我發現一個現象,Ennio Morricone 如大量使用電子合成音樂例如《鐵面無私》(Untouchable),作品傾向平庸,如果他恢復倚重傳統樂器,每一部都是傳世作品,哪幾部呢 ? 他晚年開音樂會時喜歡演奏那些曲目。

參考 :  Salute to Ennio Morricone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Max von Sydow (1929~2020)

Max von Sydow



原籍瑞典的老牌演員 Max von Sydow (1929~2020) 在 3 月 8 日辭世,外型獨特的 Max von Sydow 在 1950 年代初在瑞典演出 Ingmar Bergman 的電影起家,Max 曾經參與柏格曼最重要的幾部《第七封印》、《野草莓》、《處女之泉》演出,70 年代 Max 移居巴黎演出更加全面,除了瑞典和法國電影之外,他特殊的外型也獲邀在 1973 年知名的驚悚電影 《大法師》(Exorcist) 演出,Max von Sydow 最為人稱讚的一點是他優異的語言能力,能夠使用過多種語言,包括瑞典語、挪威語、英語、義大利語、德語、丹麥語、法語和西班牙語進行表演。

進入 90 年代之後,Max von Sydow 年紀漸長外表深沉,常看到他插花演出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老謀深算型角色,例如《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裡的幕後黑手,前幾年《冰與火之歌》裡也可以看到他的演出。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Peter Fonda (1940~2019)


60 年代末新好萊塢浪潮電影代表人物影星彼得方達(Peter Fonda)16日過世,年79歲。

Peter Fonda 身為重量級電影明星 Henry Fonda 的兒子,知名度也遠不及年紀相仿的姊姊珍芳達 Jane Fonda,彼德方達壓力甚鉅,1960 年代初跨入電影或電視界總是被稱為 "Henry 的兒子" 讓 Peter Fonda 頗多怨言。

但是每個人還是有不同的路,1960年代 New Hollywood 浪潮興起,這波新興電影浪潮可以說是在電視和歐洲電影夾殺下,美國電影試圖走出一條新路線就是將主客戶轉向青少年,Peter Fonda 代表作《逍遙騎士(Easy Rider) 就是 New Hollywood 浪潮下的代表作品,Peter 和 Dennis Hopper, Jack Nicholson 的嬉皮騎士形象深植在當時青少年甚至後代影迷腦海裡,這部作品也成了 Peter Fonda 留給影壇印象最深的代表作。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Bernando Bertolucci (1941~2018)


義大利知名導演 Bernando Bertolucci (1941~2018) 在 11 月 26 日辭世,我慢了近一月才補寫這一篇。

Bertolucci 出生書香世家,他的立場偏向義大利左派共產黨一向充滿爭議性,羅馬大學畢業後從事於詩詞創作,1962 年開始跨入電影導演工作,1972 年以 Marlon Brando , Maria Schneider主演風格超時代的《巴黎最後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震驚歐美影壇,出身義大利共產黨的 Bertolucci 加上被國民黨政府禁演的《巴黎最後的探戈》,有一段時間他的名字在台灣是負面名詞,另一方面,他的出身也成為他 1986 年獲准前往中國直接利用紫禁城、北京街道、中國演員、東北等當地資源拍攝 Peter O'Toole 等明星合演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的有利因素,這部想法和動作都超越美國的電影,果然輕鬆拿下那一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跟最佳導演。

我還記得那一年 Bertolucci 還很幽默地問台灣記者 "The Last Emperor" 能不能在台灣上映 ?  我也提醒各位一下,1987 年蔣經國還活著喔 !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Burt Reynolds (1936~2018)


1970~80 年代很受歡迎的螢幕鐵漢 Burt Reynolds 在 9 月 6日因心臟病去世,享壽 83 歲,Burt Reynolds 中文翻譯為 "畢雷諾斯",他在 80 年代初前後紅遍一時,Burt Reynolds 有 1/2 印地安人血統,粗曠的外型健康的身材加上 70 年代流行的小鬍子使得 Burt Reynolds 在當時每年都被選為最受歡迎男明星,在 Sylvester Stallon 崛起之前有一小段時間 Burt Reynolds 堪稱警匪片的代表人物,Burt Reynolds 比較有名的作品包括《追追追》(Smokey and Bandit)、《不羈夜》(Boogie Nights)、《激流四勇士》(Deliverance)、《炮彈飛車》(The Cannonball Run)等,台灣影迷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成龍到美國的初試啼聲之作《炮彈飛車》(The Cannonball Run

比較可惜的是回顧 Burt Reynolds 影藝生涯並沒有留下可以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傳世名片,甚至還曾經拒演 James Bond 的角色,這些決定使得他的地位有受到低估之嫌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Clint Walker (1927~2018)



1967年名片《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 其中的一員 Clint Walker 五月 21日以 89 高齡去世,不過 Clint Walker 礙於外型受限一直未能更上層樓。


身材高大輪廓突出的 Clint Walker 是捷克移民第二代,最早是經過老演員 Henry Wilcoxon 引薦認識名導演 Cecil B DeMille ,在《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演出不具名的角色,進入電影電視界之後,Clint 外型相當突出,接下來以西部片為主如《血戰羽毛河》(Yellowstone Kelly ) ,跟剛出道的 Roger Moore 聯合主演的《七仙山上黃金夢》(Gold of the Seven Saints),《歸山虎》(More Dead Than Alive),有時在非西部片例如洛赫遜 Rod Hudson 主演的《名花有主》(Send Me No Flowers)片裡 Clint Walker 只能客串個排名第七第八的配角。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R Lee Ermey (1944~2018)



在戰爭經典名片《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 演出士官長角色的 R. Lee Ermey (1944~2018) 因肺炎去世,R. Lee Ermey 能夠將嚴厲訓練的士官長詮釋得如此成功,原因就在於他本人就是出身最嚴厲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曾經在越南, 沖繩基地服役 11 年後因傷退役,R. Lee Ermey 退役後留在菲律賓發展並曾經參與當地電影的演出。

1979 年名導演 Francis Ford Coppola 到菲律賓拍攝戰爭名片《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時,R. Lee Ermey 有機會擔任電影技術指導並在電影裡客串直升機司機,接下來八年之內 Ermey 並未遇到貴人給他演出機會,一直到 1987 年 Stanley Kubrick 邀請他演出 《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 才一戰成名成為他最有名的代表作。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John Gavin (1931~2018)



60 年代曾經演過《驚魂記》(Psycho)、《萬夫莫敵》(Spartacus)、《玉女相思》(Tammy Tell me The Truth) 等知名電影的男明星 John Gavin 在 2 月 9 日以 87歲高齡去世,John Gavin 是 Ronald Reagen 政治立場相近的好友,在雷根總統上任之後指定 John Gavin 在 1981~1986 年間出任駐墨西哥大使,當年 (1980) 傳說 John Gavin 將是繼 Reagen 之後最可能往上爬的好萊塢政治明星,然而後來 John Gavin 並未如預期在政壇繼續高升,而是轉入商界漸漸遠離政治。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Martin Landau (1928-2017)



演過電影《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ern)、《艾德伍德》(Ed Wood)、《埃及豔后》(Cleopatra)、《西部浪子》(Nevada Smith)、《萬世流芳》(The Greatest Story Evet Told) 以及電視影集《虎膽妙算》(Mission Impossible) 的資深演員 Martin Landau (1928~2017) 以 89 歲高齡辭世。

Martin Landau 的外表非常特別,1955 年 Lee Strasberg 演員訓練班有 2000 人提出申請,最後只有 Steve McQueen, Martin Landau 兩人獲得錄取,給 Martin 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和信用,年輕時表情凶狠適合飾演負面角色,到了 90 年代 Martin Landau 看起來氣質甚佳多次在電影裡客串慈祥長者的角色,1994 年以《艾德伍德》(Ed Wood) 一片拿下最佳男配角。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Roger Moore (1927~2017)



我這一輩腦海裡的正牌007 James Bond ~ Roger Moore (1927~2017) 因癌症辭世年 90 歲。

Roger Moore 出道甚早,1945 年他 18 歲就在 Claude Rains, Vivien Leigh 主演的《凱薩與埃及豔后》(Caeser and Cleopatra) 裡飾演龍套角色的羅馬士兵,接下來在講究出身的英國影壇一直沒機會獲得提拔,1953 年 Roger 選擇前往美國尋找機會,Roger Moore 英俊的外型引起了 MGM 公司的注意和他簽下合約,簽約後 26 歲年輕清瘦的 Roger Moore 星運有限,當時只能在 Elizabeth Taylor 的《魂斷巴黎》(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當個配角、Glenn Ford 主演的《西廂琴斷》(Interrupted Melody) 演出可有可無的戲份,直到 1962 年 35 歲日漸成熟的 Roger Moore 有機會在電視劇《七海遊俠》(The Saint) 裡擔任第一男主角,這個角色漸漸成為 Roger Moore 第一個廣為人知的代表人物。

1972 年 Roger Moore 和 Tony Curtis (1925~2010) 合演的警匪電視劇《龍虎雙雄》(The Persuaders !) 這部影集上演時間剛好趕上進入了台灣的電視草創期,《龍虎雙雄》成為 70 年代初期台灣甚受歡迎的動作影集。

Sean Connery (L), Roger Moore (R)


Roger Moore 是一個英國人卻靠美式動作影集出名,到了 1972 年為止還沒有人把他跟在電影造成風潮的英國皇家特派員 James Bond 聯想在一起,當時長滿胸毛富有雄性魅力的 Sean Connery 是公認 James Bond 的化身,Sean 卻在 1966 年之後宣布不再演出 James Bond 而由外型較平庸的 George Lazenby 接手,George Lazenby 在 1969 年初演的《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得到各項評價甚差,Sean Connery 1971 年同意救火演出《金剛鑽》(Diamond are Forever) 之後一集之後仍宣布洗手不再演出 James Bond。 製作人 Albert Broccoli (1909~1996) 此時看上形象完全不同於 Sean Connery 的 Roger Moore 接替演出 James Bond。

Roger Moore 比 Sean Connery 還要大三歲,兩人私下也是好友,塑造出來的 007 形象卻截然不同,高瘦的 Roger Moore 劇情內容多了英式紳士幽默對話,還有更多編劇安排的艷遇劇情卻明顯少了 Sean Connery 扎實的近身搏鬥,1973 年他正式接棒演出《生死關頭》(Live and Let Die),金鎗人》(The Man with Golden Gun) 接下來幾部就是我童年 / 少年時期到戲院觀賞印象深刻的《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太空城》(Moonraker)、《最高機密》(For Your Eyes Only)、《八爪女》(Octopussy)、《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 等,Roger Moore 總共演出 7 部007電影總數超過 Sean Connery 以及後續的幾任 007,這些007電影的劇情和電影主題曲都是我童年時期不可抹滅的回憶,其中《海底城》、《太空城》兩部也出現了一個007系列裡最令人驚悚鋒頭不輸 Roger Moore 的反派角色 ~ 大鋼牙 (Richard Kiel 飾演)



Roger Moore(L), Richard Kiel (R)
007電影小說的原作者 Ian Fleming 是英國二戰軍情局的人物,二次大戰參與英軍的諜報工作經驗給了他很多靈感在戰後寫這些偵探小說,然而 Ian Fleming (1908~1964) 早在 1964 年即已去世,他留下的最後一本作品是《八爪女與黎明生機》(Octopussy and The Living Daylights),Roger Moore 很聰明,他曉得 Ian Fleming 的原作品即將在 1980 年代中期被拍完了,而且他年紀也將近 60 歲了,拍完由《雷霆殺機》之後 Roger Moore 從此謝絕演出。

Roger Moore 退休之後 30 年在影壇也不再求甚麼突破不再求甚麼代表作了,留給後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 James Bond。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Don Gordon (1926~2017)


活躍於 1960~70 年的動作片男星 Don Gordon 在 4 月 24 日以 91 歲高齡辭世,Don Gordon 出道甚早,海軍退伍之後 1949 年 23 歲就在 Gregory Peck 主演的名片《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 裡軋了不起眼的一角,演出沒對白的醫院病人!1950 年代 Don Gordon 外型不突出,星運不佳雖然參予多部知名電影演出卻只能演個排不到前十名的角色,Don Gordon 因此將重心轉到電視劇,星運看似有限。


現在回頭看,1962 年是影響 Don Gordon 演藝生涯最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他認識了身高、體重都和 Don 差不多,年齡比他小四歲,唯獨外型比他要突出的朋友 Steve McQueen,接下來這幾年 Steve 靠《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辛辛那提小子》(The Cincinnati Kid)、《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abbles) 地位一步一步走向好萊塢頭號男明星的巔峰,眾人皆知 Steve McQueen 是一個很不好相處的男明星,他演過的每部電影都充斥著無數搶鋒頭和爭風吃醋的八卦故事。倒是 Don Gordon 卻得到好處,他是少數和 Steve McQueeen 關係良好的二線演員,在 1968 年的高速公路追逐戰祖宗片《警網勇金剛》(Bullitt) 首次扮演 Steve McQueen 形象正直合作密切的警察同事,他外型正派不搶鋒頭理性的特質和 Steve McQueen 形成對比,對外型不突出的 Don Gordon 算是一次很漂亮的定位。

Steve McQueen (L), Don Gordon (R)

Don Gordon 的定位受到了各方肯定,大致上就是適合演個第三四號形象正面的人物,接著獲得參與演出的電影還有 Paul Newman 主演的《野性呼聲》(WUSA) 、George Peppard 主演的《勇破重砲堡》(Cannon for Cordoba) 、Burt Reynolds 主演的《熱血警探》(The Fuzz) 。


後來 Steve McQueen 兩部名作 1973 年的《惡魔島》(Papillon) 和 1974 年的 《火燒摩天樓》(The Towering Inferno) 也都不忘了找 Don Gordon 扮演 Steve McQueen 的同伴。

1980 年 Steve McQueen 去世之後,Don Gordon 的演出機會更為狹隘,唯一一次就是看到他在 1987 年 Mel Gibson 主演的《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 裡軋了一角。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Emmanuelle Riva (1927-2017)


法國資深女演員 Emmanuelle Riva 一月 24 日以 90 歲之齡辭世,Emmanuelle 拍過的代表電影作品包含《牧師萊昂·莫蘭》、《廣島之戀》、《KAPO》、《藍色情挑》(Trois Couleurs Blue),其中《廣島之戀》的成功間接成為她一生最知名的代表作。

近年讓人留下印象的應該是她 2013年以 86 歲高齡主演的《愛慕》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除了《鐵達尼號》(Titanic) 裡的 Gloria Stuart 之外年紀最長的或提名者,可惜 Emmanuelle Riva 錯過了最後一次機會沒有獲獎。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Carrie Fisher & Debbie Reynolds



《星際大戰》裡的莉亞公主 (Princess Leia) Carrie Fisher (1956~2016) 在 2016 年 12 月 27 日在美國國內線班機上呼吸停止,得年 60,經送醫急救後仍無法挽回生命,戲劇化的是,正準備出席老友 Zsa Zsa Gabor 喪禮的她母親《萬花嬉春》女主角 Debbie Reynolds (1932~2016) 次日也隨之去世,享壽 84 歲。

除了《萬花嬉春》之外,Debbie Reynolds 最為人知的八卦是她第一任丈夫 Eddie Fisher 被她的好友 Elizabeth Taylor 所奪,兩個女人幾十年後才和解。

除了跟 Liz Taylor 的矛盾關係之外,Debbie Reynolds 最為人知的是她一生賺的錢和時間都用在蒐購好萊塢老電影裡的道具, 戲服,希望開一間 Debbie 博物館。 黛比的收藏史要從1970年代說起,當時MGM 公司易主,為了還債,公司拍賣出約30萬件的戲服以及電影道具。黛比一開始只是想要收集自己用過的電影戲服以及道具,沒想到留連忘返這些寶貝幾個禮拜後,完全的著了迷。

而 Debbie 第二任丈夫大富翁 Harry Karl 經商失敗甚至黛比的收入還被政府拿去抵 Harry 所欠的稅,Debbie 最慘的時候就只能住在車上。

Carrie Fisher 身為大明星女兒,跟漂亮的媽媽相比,Carrie 對自己欠缺自信,就算已經成了科幻影迷心目中性感的莉亞公主,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如母親亮麗。13 歲開始接觸毒品;20多歲的時候,嗑藥以及躁鬱症的消息讓她成為許多八卦小報的頭版標題;28歲進了勒戒所,40歲時進了精神病院。 Carrie Fisher 後來開始寫作,並成為暢銷書作者。後來改編成由 Meryl Streep 主演的電影《來自邊緣的明信片》(Postcards from the Edge) 。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Robert Vaughn (1932~2016)


最後一條仍在世而且擁有博士學位的蛟龍 Robert Vaughn 在美國新總統 Donald Trump 當選後幾天的 11 月 11 日辭世!

知名西部電影《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 ) 算是 Robert Vaughn 初期演過知名度最高的電影之一,這七個人裡他飾演具有帶著白手套個性投機的 Lee 從頭到尾開不到幾槍,在編劇手下凸顯不出性格,給觀眾的印象不如疼愛小孩的 Charles Bronson ,年輕魯莽的 Horst Buchholz 或是神槍手 James Colburn,不過能夠參加演出這部轟動全球的西部片,對於 Robert Vaughn 這個早期曾經在宗教鉅片《十誡》(The Ten Commandents) 裡飾演路人甲的 Robert Vaughn 個人生涯而言是一大利基。

Robert Vaughn (Left)


Robert Vaughn 留給觀眾記憶最深的演出莫過於 1964~1968 年間的電視劇《國際間諜網》 (The Man From U. N. C. L. E.) ,Robert Vaughn 飾演第一男主角 Napoleon Solo,64~68 年間將他的演藝生涯推到巔峰,我對他另一幕印象深刻的演出是 1968 年他和《豪勇七蛟龍》裡老友 Steve McQueen 聯合主演的 《警網鐵金剛》(Bullitt),片中飾演涉及幕後醜聞的議員和老友 Steve McQueen 對幹讓人印象深刻。

除了演戲之外,Robert Vaughn 博學多聞,稱得上是 1930 年代影星的頭號學者,對於歷史、經濟、政治都有涉獵以及獨特的見解,在這樣的基礎下,1970 年他寫了一本至今評價甚高的論文 Only Victim : A Study of Show Business Blacklisting 獲得南加大 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的博士學位,討論戰後麥卡錫主義對好萊塢的傷害,已有單行本發行,被認為是研究麥卡錫時代必讀的聖經之一。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Gene Wilder (1933~2016)


演過《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後來轉型成為導演,導過《紅衣女郎》(The Woman in Red) 的 Gene Wilder 以 83 歲去世。

Gene Wilder 其他的知名作品還有 1974 年的《新科學怪人》(Young Frankenstein) ,1972 年的《金牌監製》(The Producers)。 我認為 Gene Wilder 是個天生的演員,在《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裡他的戲分不多卻讓人印象極度深刻,他飾演遭到 Bonnie and Clyde 集團綁架的富翁 Eugene,原先的恐懼解除之後講話也變得直言直語,卻不慎惹火了 Bonnie 而被趕下車。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Gloria DeHaven (1925~2016)


參與多部 MGM 歌舞片演出的 Gloria DeHaven (1925~2016) 因自然因素辭世,Gloria DeHaven 的處女演出是她 11 歲時參與經典巨作《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演出女主角 Paulette Goddard 的妹妹,1940 年起她經過專業訓練之後成為一位專業的歌手之後主軸是主演參歌舞片電影,Gloria DeHaven 簡直是少數黃金時代僅存的人物之一,她曾經跟 Gene Kelly, Judy Garland, Van Johnson, Mickey Rooney 等 Golden Age 的明星合作,在非歌舞片部分,Gloria 也參與 Greta Garbo 告別影壇作品《雙面女郎》(Two-Face Woman) 的演出 。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Bud Spencer (1929~2016)


義大利籍西部片男星 Bud Spencer (1929~2016) 在 6 月 27 日去世,Spencer 聽起來就是個英文姓氏,實際上他本名是 Carlo Pedersoli,Carlo 簡直是演藝界最全能的神人,18 歲之前就成為義大利的游泳國手,曾經代表義大利參加 1952, 1956 兩次奧運會,身高 193 公分,擁有運動員身材的 Carlo Pedersoli  1951 年曾經在美國 MGM 到羅馬拍攝的《暴君焚城錄》(Quo Vadis) 裡飾演禁衛軍的一員,1960 年 Carlo Pedersoli 結束運動員生涯,結婚對象是義大利製片人的女兒,這件事也成了引導他進入電影界大門的關鍵了

Terence Hill (L), Bud Spencer (R)

1967 年義大利導演 Giuseppe Colizzi 想到把外型稍嫌肥胖的 Carlo Pedersoli 和另一個身材結實有一半德國血統的男明星 Mario Girotti 搭配,演出一系列略帶喜劇色彩的義大利式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為了迎合美國市場需求,幫兩個人取英文藝名 Bud Spencer, Terence Hill,接下來 20 年間兩人合演了 20 部電影,比較有名的作品有《大野兩條龍》(Lo chiamavano Trinity)、《大野遊龍》(They Call Me Trinity)、《寶裡寶氣寶尋寶》(Who Finds A Friend Finds A Treasure)、《二寶耍新招》(Crime Busters)、《活寶一對》(Non c'è due senza quattro) 等等,這些電影除了成功攻入美國市場之外,可以想像 1970 年代這些低預算電影的權利金較低,在當時台灣電影市場也大受歡迎。

私底下 Bud Spencer 或許說是 Carlo Pedersoli 才華洋溢,除了前述的游泳國手、演藝事業之外,還進修獲得法學學位,他在東歐獲得的歡迎程度更超乎自己的想像之外,到了 2005 年他進一步參選義大利國會議員,可惜失敗。

 Carlo Pedersoli 認定這是上天安排,他靜下心來,說了一段名言

In my life, I've done everything. There are only three things I haven't been – a ballet dancer, a jockey and a politician.

可以想像獲得上天更好的眷顧,享受比旁人更戲劇生活的 Carlo Pedersoli 算是能微笑過完他戲劇化的一生了。

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Madeleine Lebeau (1923~2016)



曾經參與《北非諜影》(Casablanca) 演出的法國女星 Madeleine Lebeau (1923~2016) 以 93 歲高齡在西班牙去世,能夠活到 2016 年的 Madeleine Lebeau 絕非沒有對白的路人甲,她在《北非諜影》片中飾演玩世不恭的男主角 Humphery Bogart 前女友 Yvonne,另外她也參加另一部名片《八又二分之一》(8 1/2) 的演出,我記得 Ingird Bergman 的回憶錄也提到她,詳細內容現在有點忘了。



以下這 YouTube 是《北非諜影》(Casablanca) 裡的片段在 1:12~1:19 之間對 Madeleine Lebeau 慷慨激昂的歌唱特寫達 7 秒鍾之久。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Larry Drake (1949~2016) and Robert Horton (1924~2016)


演過電視劇《洛城法網》(L. A. Laws) 裡 Benny 兩次拿下艾美獎的男演員 Larry Drake 在 3 月 17 日因血癌辭世,享年 67 歲。



這個三月訃聞相當多,另一位希區考克電視劇最常見的男主角 Robert Horton (1924~2016) 也在前不久的 3 月 9 日因自然因素辭世,享壽 91 歲

外表粗曠的 Robert Horton 在 50 年代以演出 B 級西部電影起家,到了 1956 年起被提拔演出受歡迎的希區考克劇場 (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重心漸漸轉向電視劇。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George Kennedy (1925~2016)


資深的硬漢型男演員 George Kennedy (1925~2016) 在 2 月 28 日因心臟病因素以 91 歲高齡辭世。

年齡跟 Paul Newman, Marlon Brando 差不多的 George Kennedy 處女作是 1960 年在眾星雲集的《萬夫莫敵》(Spartacus) 裡面演出一個叛軍的小角色,這部片我看過好幾次,不記得有 George Kennedy !到了 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時期 George Kennedy 曾經是一個多產的男演員,以他的外型大多扮演第二或第三號男主角的角色。

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在 1967 年《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 裡飾演崇拜 Paul Newman 跟隨他逃亡的死黨,然而遭到警方圍捕時 George Kennedy 反而站在警察那一方要好哥們投降,他把這種「平時拍胸脯,緊要時只會龜縮」,「有情有義就是比較沒膽量」的江湖弟兄演得靈氣活現,因此拿下那一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George Kennedy, Paul Newman

George Kennedy 其他演過的知名角色還有《謎中謎》(Charade) 裡個性凶狠讓 Audrey Hepburn , Cary Grant 害怕的鐵勾手,其他以動作片居多,我想起來的有《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 《國際機場》(Airport) 、《失去的地平線》(Lost in Horizon)、《大地震》(Earthquake)、《尼羅河上謀殺案》(Death on The Nile)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