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海法大學教授 Yvonne Kozlocsky Colan 指出,實際上 Kapò 原文 Kameradschaftspolizei 是指集中營裡一種叫做「囚監」身分的人,從法律觀點來看「囚監」本身也受納粹迫害成為囚犯,這些人在志願或非志願情況下當上「囚監」,優點是有獨立房間,免重役,義務是必須協助監督集中營內部雜務,以節省納粹人力。
我這幾年的心得是:歐洲拍的二戰片品質要高於美國,美國片十之八九難以逃脫好萊塢式英雄主義巢臼,反倒是歐洲這個戰爭發生地的劇本比較能跳脫英雄主義切入故事重點,尤其托中國的盜錄業者幫忙,冷戰時期台灣從不接觸的東歐片也開始在市面上出現了,這一塊處女地是有待發掘的寶藏。
Kapò 是一部敘述二次大戰女集中營的電影,第一件事讓我們學到除了戴大衛之星的猶太人集中營之外,還有一種戴黑三角的政治犯集中營,這種犯人不會被送進毒氣室,但是三教九流成分極度複雜可想而知,在內部需要鬥爭才能存活。
Edith 是一個 16 歲出身巴黎富有家庭的猶太少女,集中營醫生幫她變造身分以逃避死亡,她的身分變成了法國政治犯 Nicollete 再被送到波蘭境內的政治犯集中營,這裡有出身上層社會的法國貴婦 Teresa,還有來自不同階層的波蘭、德國、俄羅斯婦女,共同點是要主動、要強勢、要踩別人才能存活,Nicollette 原本是集中營裡年紀最小、個子最小的少女,某一天她學到只要敢獻出自己的初夜權,就能比同儕得到更多,她用這招直到當上了小有權力的 Kapò,相反的,想當 Kapò 改善生活的 Teresa 卻礙於羞恥心無法如願,只好以自殺來逃避痛苦。

「必須由具有 Kapò 身分的 Nicollette 來完成關鍵步驟以成就逃亡計畫」
而這個關鍵步驟十之八九會遭擊斃,如果妳不去做?整個集中營就等著 24 小時後遭滅絕,幾千雙眼睛巴望著,口口聲聲說愛妳的 Sascha 只能沉默以對,萬念俱灰的16 歲的少女 Nicollette 只好狠下心去切斷集中營電源也付出自己的生命,這部片沒有英雄人物,但是對人性尤其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描述可說是淋漓盡致。

1940 年巴黎失陷,Gillo 並未逃往美國或英國,他加入共產黨返回義大利參加米蘭地區的游擊隊,戰後他直到 50 年代才有機會初執導筒,可以定義他的派別不同於二戰時和政府站同一邊的 Roberto Rossellini, Federico Fellini, Aldo Fabrizi 等人。
這部 1959 年的 Kapò 就是他第一部引起注意的大作,獲得了 1959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有趣的是與巴黎關係密切的 Gillo Pontecorvo 在這部片裡動用的大多非義大利的資源,女主角 Susan Strasberg (1938~1999) 是鼎鼎大名的烏克蘭裔美國籍好萊塢戲劇大師 Lee Strasberg 之女,也是 Marilyn Monroe 生前的密友,飾演 Teresa 的女配角以及演紅軍 Sascha 的都是法國人,尤其前者是演過《廣島之戀》直到近年還在演出的法國影壇長青樹 Emmanuelle Riva。
Gillo Pontecorvo 後來拍了一部知名度更高的代表作是 1966 年的《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敘述 50 年代法國北非殖民地-足球英雄席丹祖國阿爾及利亞反抗殖民的游擊戰,了解 Gillo Pontecorvo 的背景故事之後,就不意外他會這麼擅長拍這種題材的劇本了
1 則留言:
這篇我提到的常青樹 Emmanuelle Riva (b.1927) 在 2013 年以 86 歲之齡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