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順手遊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順手遊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澳門龍華茶樓

前不久內行人帶路去澳門這家位於傳統市場入口的茶樓用餐,那天我沒帶相機,不過結帳時記得拿了他們古早味道的名片回台作紀念,這家很古味的老店裡不重裝潢,點心樣式不多,客人也以當地人為主,不過可以感受到一絲 60~70 年代香港電影裡的氣氛,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燒賣,他們遵守古法不亂摻入新食材,稱得上是我吃過的燒賣第一名!

其他網站介紹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Gom Viet

這次在越南發現一種非常有質感的紀念品 - GOM VIET,一種專有品牌的陶藝品,很想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好好欣賞,但是時間實在有限,利用三分鐘下車尿尿的時間抓了兩件結帳了事,一套茶具以及一件越女模型。

很多人對越南的第一印象就是穿白色長衣的女人,實際上這是越南所有高中學校女生制服,時間有限只買了這件「第一印象」

我到了一個新國家買紀念品一定會考慮,最好是一件能融入每天生活的物件,而不是會被丟進倉庫裡的「紀念品」,因此茶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套茶具包括茶壺和 5 個茶杯組。

回到台灣以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 GOM VIET 是一間頗具規模的公司,產品相當多,下次去河內+胡志明市旅遊兼攝影時再來好好欣賞。

參考網站:
1。GOM VIET 網站
2。越南購物 - GOM VIET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初訪河內

前幾天跟著旅行團去北越旅遊,赫然發現河內 (Hà Nội) 這個陌生的都市讓我驚艷,過去對河內的印象很「紅」很共產黨,小時候對越南的直覺就是「南越西貢、北越河內」,加上河內希爾頓、河內戰俘營等負面名詞,從未想過把她放在旅遊的行程裡,然而河內也是法國殖民中南半島時期的第一重鎮,1873年法國殖民者侵佔河內,1887年河內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首都。河內在越戰期間市區並未遭到美軍轟炸,加上近 20 年資本化的腳步遠遠不如南越的胡志明市,這個城市嗜喝咖啡卻沒有 Starbucks,沒有 7-11、沒有麥當勞、沒有家樂福,因此河內舊市區的生活型態有如 1970 年代的台灣,讓人倍感親切,除此之外,直到今天河內市區裡仍保有 8000 幢法國殖民時期的建築,法國建築的風格百年來也影響了民眾新建的房舍,河內少有颱風讓大樹無限制生長,舊市區保有高比例的綠地,毫無疑問,河內是東亞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歐式城市。



站在現代旅遊的角度,河內在東亞地區排不上榜單,如果站在攝影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河內的深度遠遠勝過中國、日本、南韓的每一個城市,這次我參加旅遊團,待在市區的時間不夠,未來我想以自助旅行的方法再次拜訪河內。

連結 : 河內攝影集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重遊溪頭, 杉林溪

最近因為公司開會有機會重遊溪頭、杉林溪,上次來訪已經是 16 年前的往事了,許多同事不約而同都想起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戶外活動「溪阿縱走」,當然我也不例外,這個地點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松瀧岩,特別準備了 10~22 mm 超廣角鏡把整個景吞下來。

這塊石頭是 921 地震後才出現的景點,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能量就經過這塊石頭把它切成兩半。

印象中杉林溪往天地眼的路況不佳,導遊說現有的林間步道用的是中國拆除的鐵路枕木,台灣大量收購發現很好用,等到對岸發現這些枕木的好處時已經來不及了。

有一個小朋友丟爆米花給松鼠吃,松鼠吃得津津有味,我在有限的時間裡火速把變焦鏡頭換成 85 mm 定焦鏡,趁著松鼠吃完之前拍下這張照片。

在溪頭,我清晨 5:30 醒來卻發現天氣多雲不利於攝影,乾脆睡到 6:30 才出門,拍下這張圖時所預期「樹林間的光線」效果沒有出現。這幾天多雲的天氣使得照片色調偏灰綠,實是美中不足之處。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第二次九龍 HMV 瞎拼

上週跟著大老闆到灣仔一路行程緊張,帶著相機卻無處發揮,不過我也趁機觀察灣仔地區,我認為這裡是吸收現代文明後最不失本土味的地區,最能代表小時候印象中的香港,未來我會常有機會到這裡出差,到時老闆不在身邊再來好好涉獵一下。

回台途中,順便到上次提到的九龍 HMV 採購 DVD,這次時間非常匆忙也沒有事先 wish list,只能看到想要且價格不要太離譜的就抓,這次還是誤打誤撞找到幾片不錯的名片。

《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在IMDb排名高居第4名的鉅作,導演是我極為推崇的 Sergio Leone
《天涯何處無芳草》(Splendor In The Grass):當年的金童玉女 Warren Beatty / Natalia Wood 演的
《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一直想買的高知名度動作片,曾掀起一陣英雄式突擊隊電影熱潮,發現這是我第一部 Lee Marvin 演的電影
《櫻花戀》(Sayonara):Marlon Brando 主演,50 年代起就在台灣被禁演的名片
《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David Selznick 風格的電影,Gregory Peck, Jennifer Jones, Joseph Cotton, Lilian Gish, Lionel Barrymore 等大堆頭明星雲集
《教父三》(The Godfather: Part III):台灣也可以買到,不過香港價格反而較低
《亂》(Ran):久仰黑澤明 1980 年代的名片,卻從未在台灣見到,這下終於入袋了
《黑獅震雄風》(The Wind And The Lion):小時候在電視上看過內容早已忘記,買下動機只因為 Sean Connery, Candice Bergen 都是我很推崇的演員
《萬世流芳》(El Cid)又一部中世紀古裝片,男主角是「賓漢」 Charlton Heston,搭配義大利女星 Sophia Loren
《皇家情報員》(Casino Royale)最原始搞笑版的 007,David Niven 演 James Bond,William Holden, Deborah Kerr, Peter Sellers, Ursula Andress, Orson Welles, Woody Allen, 等巨星雲集但評價不高,反倒是這部片的配樂很有名氣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香港夜景

這次去香港 17 日晚上到天文館附近準備拍照,到了才知道晚上有一個甚麼「繽紛香港」之類的夜景節目,等我找到空檔擺好腳架,測試完畢,非常嘔的是:這個甚麼鳥節目也剛好結束。

我發現超高的國際金融中心角色很尷尬,他太高了你無法捨棄他也無法攔腰切斷他,但是為了讓他入圖整個鏡頭必須拉長。

跟十年前相比
這張沒甚麼特別,卻是清晨醒來從我的房間直接拍到的!很滿意我訂到的房間位置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台南黃金海岸

今天中午我抵達十幾年沒來過的台南黃金海岸,眼前的影像和我腦海裏 1994 年的版本完全不同,我問了一下賣冰的老人,他說法是道路拓寬,人工海岸線延長,加上沙灘有的地方流失,有的地方卻有淤積現象,不過最可喜的一點是海呈現蔚藍的色調,而不是印象中的黑水溝。
雖然我在中午抵達,不過現在是二月太陽角度算是斜照,這樣的光線並不強烈適合拍照,我忽然想到電影《新天堂樂園》剛開始那一幕,我仿照它的角度拍一張。

我印象以前的沙灘沒這麼多,無法打沙灘排球,現在可以了。

以前大家坐著觀海的堤防上有軍哨嗎?證據說明答案是有!我真的忘記了。

這十幾年內加蓋的服務中心成了蚊子館,不過他們鋪上的木製地板還不錯!

經濟不景氣是全世界性的話題,黃金海岸當然不例外!

離開上面的看板,往北走 200 公尺,這一家人倒是很快樂。

附上這張算是 bonus,拍攝地點不是台南而是嘉義溪口鄉,早上下交流道加油買飲料時,剛好看到這間老房子和我兒時對面的房子類似,當時光線和顏色都很協調拍張留念,最近看到有人專拍老房子,或許我也可以跟進,從最熟悉的宜蘭、汐止、基隆周圍開始。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1998 年在香港拍的照片

最近把我 1998~2003 年在京都、大阪、北京、重慶、都江堰、香港、澳門、峇里島、上海、寧波、鎮江以及台灣各地拍的照片共 20 捲全部拿去 scan 存檔,當時我是使用 98 年購買的 Canon EOS 500 傳統相機加上唯一的 Kenko 變焦鏡頭到處拍的照片,到了晚期這個鏡頭似乎有點潮濕,2003 年已經除役不用。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我在川西拍的照片

二王廟就在這次大地震的都江堰東北岸玉壘山麓,所謂二王是為紀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持人李冰父子而建的。

這張是等車時隨興拍了路邊賣口香糖的女小販以及她的兒子,希望他們兩人平安。

上清宮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彭祖峰東坡上。始建於晉,唐玄宗時重建。現存建築為清朝末年重建。


這次發生大地震的川西一帶,我在 2001, 2002 年曾經親自去過兩次,記得我去成都想拜訪某大商人,他假日不會客,我和同事只好參加當地都江堰一日旅行團到處逛逛,當時用傳統相機拍了上百張照片,不過至今尚未 scan 無法上傳,只找到少數 scan 的幾張。

當時我對攝影沒概念,帶著 Canon 傳統相機和唯一的一個 Kenko 28-105mm 鏡頭就走透透了,幾年下來拍的照片都太偏灰色,那時一直以為是沖洗照片的問題,直到有人賣我第二個鏡頭 Canon 20-35mm,對比下來才知道問題出在便宜沒好貨。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日本娃娃

好可愛的日本娃娃,這次日本之行在明治神宮的販賣部看到的,買回來送給外甥女當禮物,背後有點亂,因為照片是在東京的飯店裡拍的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東京敗家記 - CANON 580EX II

這次在東京另一次非預期的敗家行為發生在原宿對角線的電器聖地 - 秋葉原,25 日我發現行程還有兩天,還沒進巨蛋球場狂拍,但是可以預測未來幾天 CF 一定會不足,從淺草寺回程的途中臨時起意去原先未在行程裡的秋葉原 (Akihabara) 一趟,我花了台幣不到一千元買了 2GB 的 CF 之後,心裡想既然來到這個從小聽過上萬次的聖地了,難道這樣就結束的嗎?我還缺什麼?

先看一下 Canon, Sigma 的鏡頭專櫃,來日本之前我走了幾趟博愛路和億華,把 Canon 各鏡頭的價錢記清楚,來到日本對照一下,發現價格和台灣差距不大,也就是說在日本買鏡頭的附加價值不大,但是入寶山不甘空手而回,即使價格差不多,還有什麼要件可以在秋葉原買的?

啊!還有一樣大件的叫做 -- 閃光燈。

尤其是室內攝影時,閃光燈成了第一要件。

既然來到日本就要直接攻頂,跳過 430 直接買 CANON 580EX II。

我看到 CANON 580EX II 標價日幣 56700 円,10 補償也就是打九折價格是 51030,換算成台幣約 15300,和台灣買的價格差不多,老闆很細心的幫我看售後服務的問題,Canon 不愧是世界級的大公司,附有國際連鎖的售後服務。

為什麼我自稱是敗家,因為比起鏡頭而言,我對閃光燈的使用是完全外行,這次先買回家才開始研讀操作手冊,接下來就看我邊拍樣本邊學習了。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東京敗家記 - 電影原聲帶


這次在東京做了兩次非預期的瞎拼,24 日我去原宿的明治神宮遊古蹟之後,然後到原宿附近的幾個景點,例如模仿巴黎建造的表參道,少女群聚的幾條 XX 通,還意外的在少女區找到不搭調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1848~1934)神社,接著我還有時間臨時想到 JR 山手線下一站的涉谷晃一晃,到了涉谷一出車站馬上看到 HMV 三個大字,一股無名的力量吸引我一定要到 HMV 裡面逛逛,HMV 是六層樓的 CD, DVD 專賣店。這時我腦海浮現了菅野光亮這個名字,想去找一下台灣不可能出現的《砂之器》電影 soundtrack,一進了 HMV 逛了一陣 BINGO 馬上找到《砂之器》,接著又到西洋電影原聲帶的地方看看,日本的物價遠高於台灣,我的原則是台灣能找到就絕對不在日本購買。

過了一下又發現一片我尋找多年的 TAS 天碟,喔!不!應該是兩片!Miklos Rozsa 親自指揮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奏的《暴君焚城錄》(Quo Vadis)、《賓漢》(Ben-Hur)。了結了我多年的心願。(左圖右上)

另外又買了一片台灣比較少見的 Federico Fellini / Nino Rota 兩人合作的精選輯。

左圖是 HMV 內部。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傳統和現代交錯的東京

從明治神宮看到外面的高樓

1924 年興建的原宿車站使用至今。

東鄉平八郎神社的拱門隱埋在水泥建築之間。


汐留市區的仿義大利建築

在淺草寺一個中國人許的願相當感性,希望他的愛人早日取得簽證。

傳統的東京

明治神宮的大拱門,每次必定提到這個拱門的檜木是從台灣的阿里山林場運來的,這次運氣不好,我到達這天陰雨綿綿,不利於攝影。

江戶博物館旁非常古早味的餐廳,裡面淨是些 1950 年代的電影海報。

淺草寺拍到的一景

下町博物館裡的一景。

上野公園裡著名的伊豆榮餐廳,我沒有訂位加上時間不夠,無緣一嚐。

一個阿嬤不顧孫女專心的在玩彈珠台,過去一看!天啊!那種彈珠台不就是我小時候買冰淇淋玩的那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