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Jap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Jap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台灣電影史趣事 (~1964)



意外發現一個很棒的博物館網站 : 電影大事記 (1898~1964)

不再提政府的政策問題,傾向談民間在做什麼 ? 市場上發生那些事,跟市場上的統計數字 .......

1911.7月 「芳乃亭」(「芳乃館」之前身)開幕,這是台灣第一家純粹放映電影的電影院。

1917.3月
台北「世界館」的業主岩橋利三郎因為電影業生意大好,邀請其弟古矢正三郎來台,從事台北「世界館」系電影院之映演工作,自此,古矢家族成為大正時期台灣電影界重要的電影業經營家族。

1924. 廈門聯源影片公司的孫、殷兩人,將在南洋巡迴上映過的四部中國片進口至台灣,分別是《古井重波記》(六本,1923,上海影業)、《蓮花落》(1923,商務影片部)、《大義滅親》(1924,商務影片部)、《閻瑞生》(1921,中國影戲研究社)。這是中國影片第一次進口台灣的紀錄。

1925.5.23 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李延旭、姜鼎元、張雲鶴、李竹麟、楊承基、陳華階、連雲仙等人,創立「台灣電影研究會」。這是台灣最初的電影製作暨研究機構。

1930. 本年 台灣總督府電影檢查影片總長度為2,025,466公尺,總數為8,384卷,共剪去11,269公尺的影片,與三年前相較增加了十倍。檢查基準大致為兩個方向:違反時局意識,或是有接吻或性暗示的畫面,一律剪去。

1937 2月美國20世紀福斯影業公司(20th Century Fox Co.)日本九州分社社長磯田秀逸來台,與台北「國際館」經理古賀處理該公司與「國際館」影片上映問題,交涉後決定福斯公司的影片將陸續在「國際館」上映。並決定由台北「萬榮商會」負責人真子萬里任該公司之在台代理人,負責該公司影片全台發行業務。

1937.5.25 台北「第一劇場」負責人吳錫洋發起成立「第一電影製作所」結成總會,並決定製作第一部片《望春風》

1937.9.24 日本政府明令禁止洋片進口,由於片源不足,對台灣映演界造成衝擊。
 
1938.8.1 「台灣映畫配給株式會社」負責人真子萬里,取得本年度(1938)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影片(包括新聞片)的在台發行權。 台北「芳明館」的負責人小澤常男,獲得美國環球電影公司台影片發行權,並簽訂契約,預定每月發行一部該公司影片。  雖然洋片自1937年9月24日起已禁止進口,但各戲院在今年年初推出洋片佳作。

1938.12.31 台北大稻埕地區電影院因中國電影及戲劇禁演之故,片源不足。

1941.6月 至本月底為止,台灣的電影院共有48家。以地區劃分,台北市有16家,基隆五家,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各四家,嘉義市與新竹市各三家。電影院的經營者當中,市營的一家,為新竹市的「有樂館」,公司經營的有七家,日本人經營的有19家,台灣人經營的有19家。

1942.6月
日本「松竹電影公司」以及台灣總督府、「滿州映畫協會」(滿州電影協會)共同製作的電影《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又譯《莎鴦之鐘》),導演清水宏以及演員、外景隊,於本月來台展開影片拍攝工作。

1945.11.1
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派白克接收日本「台灣映畫協會」和「台灣報導寫真協會」,將之合併成為「台灣電影攝製場」。借用英商德記洋行茶葉倉庫,展開拍攝、洗印相關工作。  日本政府實施之有關電影法規全部廢除,所有禁映影片均可上映,不必經過檢查。  1945年8月至1945年12月31日為台灣影史法律真空期,所有上映影片不必檢查,也無執照。全省19家日本人經營之電影院由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接收監理,繼續經營。

1946 1.31 華納公司1942年的作品《北非諜影》(Casablanca)上映,雖然延宕多時,依舊造成轟動,本片由麥可.寇蒂斯(Michael Curtiz)導演,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主演。

1946.9.30 蘇聯電影《茅廬》、《失落過的公文》、《蘇聯之光》、《塔什斯坦》、《天上人》、《偷天換日》等片准予進口。

1946.10.1 國民黨的台灣電影事業公司成立,接管日產戲院,全省有17家,大部分已出租,小部分則為直營。

1946.10.10 美國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Pictures Inc.)推出最新彩色片《封面女郎》(Cover Girl, 1944),導演查爾斯.維多(Charles Vidor),麗泰.海華絲(Rita Hayworth)、金.凱利主演,以妖艷、肉感歌舞為號召。

1947.2.5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會,奉令裁撤,台灣攝製場改隸屬長官公署教育處。

1947.2.6 台灣影檢工作由宣傳委員會移交教育處,領中央准演證者應登記才准上映。

1947.3.16 因二二八事件台北實施宵禁,電影晚場取消,然自本日起宵禁時間縮短,電影晚場恢復。

1947.5.1 省教育廳分電各縣市政府,如發現有誘人犯罪的武俠片,應將執照號碼報廳,以便複查,如有內政部准映證,也應查明處理。

1947 8.10 米高梅公司傳記片《居禮夫人》(Madame Curie, 1943)首映,由茂文.李洛埃導演,葛麗亞.嘉遜主演。為慶祝蔣中正當選首任大總統,特舉辦門票半價一天的優待活動。




1948 3.28 雷電華公司出品、賽珍珠小說改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China Sky, 1945)上映,由雷.恩萊特(Ray Enright)導演,侖道夫.史谷脫主演。

1948 10.4 米高梅公司文藝片《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 1940)首映,茂文.李洛埃導演,費雯麗(Vivien Leigh)、勞勃.泰勒(Robert Taylor)主演。 

1948.12.31民國37年(1948)台北市十大賣座片順序如下:《一江春水向東流》、《出水芙蓉》、《一千零一夜》(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1945)、《天字第一號》、《野風》、《錦繡天堂》、《胭脂奴》、《魂斷藍橋》、《西廂記》、《假鳳虛凰》等。國片佔四名。

1949.6.1
台灣貨幣改革發行新台幣,電影票改用新台幣計價,台北首輪西片2元3角(原來舊台幣4萬元),外縣市平均1元5角。

1949.9.16
台灣第一次上映廈語片《雪梅思君》。

1949 12.15 內政部警政司發現蘇聯片《寶石花》、《彼得大帝》混入台灣上映,今起對以往發照國片進行複檢。 

1950.6.5 教育部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電化教育組於台北建國中學操場放映《台灣風光》、《第七屆全國運動大會》、《跳高跳遠及撐竿跳》,及《瑪莉的小羊》等多部影片,慰勞前線來台將士。

1950 12.31 根據統計,今年在台灣放映的電影以美國片最多,佔393部(含長片253部、短片及新聞片140部),其次為國語片185部(含長片168部,短片及新聞片17部),再其次為日本片七部(長片兩部,短片五部),美國片已領先國語片一倍以上。 

1951.12自1950至1951年底,經內政部電影檢查處刪剪後准予映演的中外影片共有58部,刪除14,710呎,刪減部分包括暗示亂倫、挑撥階級意識對白、凸顯貧富對照、鬼魂出現、誨淫動作、歌詞、舞姿、以隱射方法詆毀政府、任意殺人、勞資衝突、迷信、賭博場面、有附匪人物演出、強調階級對立、兒童格鬥,及違反國策等。

1951 12.31 本月 根據統計,自1950至1951年底,遭內政部電影檢查處禁映的中外影片共有45部,禁映原因多為違反國策或由附匪影片公司出品。 

1952.4.25 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維多.佛萊明(Victor Fleming)執導的《亂世佳人》在台北大世界戲院上映,黃牛猖獗,台北市警察局特出動大批人員監視,以防止黃牛大肆活動。 

1952.4.30 本月 台灣省政府嚴令禁止影片商以片長過長為由提高票價,以防止電影變相漲價,並規定每場電影放映時間不得多於1小時40分鐘,如片長過長,應分上、下集放映,以免有害觀眾身體健康。 

1952.12.31 本年 國語片片源缺乏,片商紛紛將已映過的舊片改名冒充新片重映,或進口粵語片,以粵語原版上映 

1953.7.13 台北中央、美都麗兩戲院聯合在報紙刊登啟事,謂近日於該兩家戲院聯映的日片《母之罪》,因劇情合理感人,連日爆滿,其中外省觀眾佔40%以上,遠超過一般日片外省觀眾不超過10%的比率。

1953.12.1 台灣省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統計,目前全省共有376家戲院,其中電影院有77家(在鄉村者僅15家),兼營影劇者有299家,演出比例為電影佔30%,戲劇佔70%;放映的影片國語片佔10%,外語片佔90%(其中美國片佔75%,日本片10%,英、法、義等國影片5%);營業收入須付稅捐35%、片租50%、剩餘15%才歸戲院;戲院每年映演勞軍戲達兩萬六千餘次,附徵稅捐達新台幣一億五千餘萬元。

1953.12.8 台北美都麗、文化兩戲院今起三天舉辦「日片試映會」,每日1片,放映《國定忠治》、《傻瓜偵探》、《歌聲母淚》三部日片。

1954.1.7 內政部電影檢查處召集日片片商抽籤決定18部日片的放映順序,並公佈相關放映辦法。

1954.9.1
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與台灣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合併成立「中央電影公司」。

1955. 3.1 新修訂「外匯貿易管理辦法」公佈,影片被視為「奢侈品」,其匯款須照價附繳100%結匯證明書。

1955.6.23 廈門都馬劇團攝製,邵羅輝執導的本省第一部自製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在台北大觀戲院首映

1955.8.3 台北萬國戲院刊登啟事,指稱正於該戲院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無情荒地有情天》(Untamed,亨利.金導)已連續25天滿座,觀眾人數超過15萬7千人,超越去年《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導),創下本省歷來西片最高賣座紀錄。

1955.8.7 台北萬國戲院刊登啟事,指稱正於該戲院上映的《無情荒地有情天》已連滿29天,觀眾人數超過175,700人,打破日片《金色夜叉》173,957人的觀影紀錄,為本省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

1955.9.12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處長吳錫澤指出,美國安全總署中國分署已決定撥款十至15萬美元作為我國電影器材改善經費,另在相對基金項下撥付一筆款項改善場地設備(如隔音設備),年底前並將派遣三位洗印、燈光,及劇本方面的專門人員來台協助我國提升有關技術。

1956.1.4 雲林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投資演出,何基明執導的本省第一部35釐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台北中央、大觀、美都麗三院聯映,加有詳細中文字幕

1956.6.13 東南亞電影製片人協會召開理事會,決定擴大組織,容納亞洲其他地區國家成員,並自下屆起將協會名稱改為「亞洲電影製片人協會」(Federation of 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in Asia);影展名稱改為「亞洲影展」(Film Festival in Asia)。

1956.6.15 台北大觀戲院今起試放冷氣。

1956.10.31 香港影劇界祝壽勞軍團來台祝賀總統華誕。

1956.11.14 台語片女星小艷秋應香港閩聲公司之邀赴港拍攝台語片《雪梅思君》(陳煥文導),為國內第一位應邀赴香港拍片的台語片明星。

1956.10.10 台北萬國戲院放映西片《六月六日斷腸時》(D-Day the Sixth of June,亨利.寇斯特導),樓下原價新台幣8元的戲票,黃牛票高喊至15元,創黃牛票最高紀錄。





1957.7.28 南洋影業公司出品,莊國鈞執導的《基隆七號房慘案》映期邁入第32天,創下台語片映期最長紀錄。 

1957.11.8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製片部經理羅吉爾為該公司新片《小婦人》(後改名為《八福客棧》、《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馬克.羅勃遜〔Mark Robson〕導)來台勘景。《小》片改編自女傳教士艾偉德(Gladys Aylward)的傳記《小婦人》(The Small Woman),預定由知名女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

1957.12.21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新片《八福客棧》助理導演勞勃.麥克諾(Robert McNaught)、卜克斯等人連袂拜會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李葉,商討合作拍攝《八》片細節。

1957.12.25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宣佈將《八福客棧》改名為《六福客棧》。 

1957.12.30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新片《六福客棧》導演馬克.羅勃遜,偕同故事主人翁艾偉德一同召開記者會,報告在台籌拍進度,並請記者協助徵求50至75位裹足老婦人擔任臨時演員。 1957 本月 美國雷電華 (RKO) 電影公司籌拍以中國為背景的新片《隔牆有耳》(No Secret Is Safe),計劃來台拍攝外景。

1958.1.21 美國獨立製片人詹姆士.李昂來函商請中央電影公司協助在台拍攝新片《紅色妖龍》(Red Dragon

1958.2.7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致電有關單位,取消來台拍攝新片《六福客棧》計畫。

1958.2.12 義大利聯合影片公司與台灣永昌影業公司共同投資,麥路西執導的中、義合作片《萬里長城》在台北圓山飯店金龍廳開鏡,參與該片的台灣演員包括王玨、穆虹、金楓、張小燕、梁銳等。

1958.3.25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馬克.羅勃遜執導的《六福客棧》,決定改在與中國地形相似的英國北威爾斯地區拍攝。

1958.3.29 義大利導演麥路西與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李葉等人於台北中國之友社召開記者會,說明《萬里長城》的拍攝情形。該片日前曾因彩色膠片用罄,且積欠「中影」廠租及演員報酬甚多而停拍,後因永昌影業公司同意以攝影機作擔保品,代麥路西墊付部分義方應付的製片款項才得以繼續。然因目前該片主要女主角人選仍未決定,故許多外景戲都必須俟日後返回羅馬以背景攝影的方式拍攝。

1958.5.15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攝製的《伊朗國王巴勒維陛下5月14日訪華新聞片》今起於台北新生、萬國、大世界、台灣、第一、國都等六家戲院隨片放映。 

1958.5.16 美國獨立製片人羅伯特.費洛斯拜會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王星舟,商討協助拍攝《虎牙》事宜。

1958.6.18 台北市物價評議委員會駁回《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大衛.連〔David Lean〕導)的加倍收費申請,以避免增加觀眾負擔。《桂》片此次係以獲得七項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且片長達163分鐘為由申請票價加倍。 

1958.7.11 放映時間長達222分鐘的《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金.維多〔King Vidor〕導)奉准調漲2/3票價,今起於台北大世界、新生兩戲院上映。

1958.8.8 上個月11日起在台北大世界(7月24日下片)、新生戲院聯映的《戰爭與和平》,迄今票房累計達1,527,710元,觀眾人數達146,304人,創下光復以來外國影片在台北市的最高票房紀錄。

1958.9.30 自本月4日起在台北大世界、台灣、國泰三院聯映的《桂河大橋》,因觀眾踴躍,黃牛票喊價至樓上特別座全票新台幣25元、普通座全票20元,樓下特別座全票20元、普通座全票15元,較實際票價高半倍至一倍。 

1959.1.4 日本女星李香蘭(即山口淑子)自緬甸搭機返日途中,過境台北,預定停留一日。

1959.1.6 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公佈1958年台北市首輪最賣座影片名單,國語片榜首為《貂蟬》(李翰祥導),總票房新台幣748,285元;台/廈語片為《歌女白蘭花》(王天林導),票房305,016元;日語片為《白蛇傳》,票房1,114,071元;美國片為《桂河大橋》,票房1,807,843元;歐洲片為《霸王妖姬》,票房563,414元。

1959.4.20 知名導演約翰.福特(John Ford)抵台為美國海軍執導紀錄片《台灣堡壘》(Taiwan Island Fortress),預計停留一週。(註 : 後來沒拍)

1959.6月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馬克.羅勃遜執導的《六福客棧》申請來台上映,片中「砍頭」、「纏足」等鏡頭再度引發應否禁映的爭議。

1959.11.8 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副總裁兼中東、遠東、南美地區業務監督梅耶 (Irene Mayer Selznick) 抵台視察該公司在台業務。

1959.12.21 美國維道地奧影片公司出品,霍夫曼執導的《十一誡》(The Eleventh Commandment)在台北縣中和鄉開鏡,主要演員有勞勃.迪克斯、柏蒂.克萊斯,及我國演員陳禔、周經武、魏平澳等。

1960.1.15 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副總裁白根夫婦,上午搭機離台。白根此行來台視察該公司一般業務,並對電影票稅捐過重的問題,向有關單位表示意見。 

1960.3.29 美國影星佛德烈.馬區夫婦今日上午抵達台北,展開為期七天的觀光之旅,他表示,最嚮往的地方是日月潭風景區。佛德烈.馬區曾以《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1930)、《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榮獲1932及1946年的金像獎,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為《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 1954)與《黃金時代》。

1960.5.1 美國環球公司副總裁亞博夫今日抵台展開三天的業務視察。

1960.6.11 主演《賓漢》(Ben-Hur, 1959)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影帝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今日過境台北松山機場,影星穆虹與吳宜德前往歡迎。卻爾登.希斯頓在機場停留30分鐘並接受記者訪問後,即繼續搭機飛往日本東京。



1960.10.25 義大利第一部70釐米歷史戰爭愛情片《霸王焚城錄》(Cariagine in flamme,卡米尼.加洛尼〔Carmine Gallone〕導,1960),本月22、23日在台北新生戲院上映兩天,票房總收入高達20萬元,成為本省光復以來最高的影片賣座紀錄。

1960.12本月 台北市今年最賣座的電影,已由影片商公會統計完畢,西片最賣座的電影是美國片《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約書亞.羅根〔Joshua Logan〕導,1958),其次是義大利片《霸王焚城錄》;國片最賣座的是《苦兒流浪記》;台語片最賣座的則是《虎姑婆》。

1961.4月 由美國影星勞勃.泰勒主演的《台灣》一片之工作人員原訂本月15日來台拍攝,日前因製片臥病東京,暫告擱置。

1961.6 本月 電檢處長屠義方針對「接吻」之電檢尺度問題發表看法。

1961.6本月 《蘇西黃的世界》(World of Suzie Wong, 1960)副導演天奴威爾蘭邀請童星蕭芳芳參加新片《虎口餘生》的演出。

1961.12.14 中央電影公司代理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發行的鉅片《賓漢》,今日6時40分在台北市大世界電影院舉行首映,全部收入三萬餘元將作為興建軍眷住宅的捐款。

1961.12.30 台北市影片商公會今天公佈今年各類最賣座的影片,分別是:國語片《千嬌百媚》、台語片《王哥柳哥好過年》、日本片《大海原遊俠》、美國片《萬夫莫敵》(Spartacus,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導,1960)、歐洲片《羅馬世運會》。

1962.3.22 美國米高梅公司影片《賓漢》原簽定在台北大世界戲院上映六個月,但因賣座不理想,中影公司擬提前下片,引起米高梅公司抗議。

1962.7.16 台北國光戲院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表示由於未做好與電檢處之公共關係,導至該戲院因播映《世界女人夜生活》(America di notte / America by Night, 1961)而被懲處停業三天,新聞局電檢處長屠義方今天公開表示,該處處罰國光戲院是根據電檢法第二十一條針對該戲院放映裸露鏡頭秉公處理,該處將控告台北國光戲院「公開譭謗」。

1962.9.3 中影派往日本拍攝《金門灣風雲》女演員王莫愁、蔣娉,今天下午離台飛往日本接受演員訓練,王莫愁已另取藝名「華欣」。 

1962.9.29 為拍攝《金門灣風雲》,日本男星石原裕次郎今天抵台,為了一睹偶像風采,松山機場內外聚集了一千多位影迷。

1962.12.28 美國影星鮑勃.霍伯與拉娜.透納(Lana Turner)今天上午抵台,在中山堂演出慰勞美軍。

1963.5.27 香港邵氏公司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打破有史以來台北市中西影片賣座紀錄。

1963.6.26 好萊塢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今天抵台訪問。

1963.8.18 日本政府讓步,願將影片輸入台灣。

1963.10.30 因《梁山伯與祝英台》一片風靡台灣的香港影星凌波今天來台,北市萬人空巷,大批影迷爭睹偶像風采。

Harold Lloyd


1963.12.1 美國默片喜劇演員哈洛.洛伊德(Harold Lloyd,藝名羅克,別名「神經六」)今天訪台,為影片《滑稽總匯》(The Funny Side of Life, 1963)宣傳。

1964.6.18 美國影星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應亞洲影展之邀抵台,擔任特別來賓。

1964.8.6 國聲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樂聲大戲院落成開幕,這是本省唯一可以放映新藝拉瑪綜藝體的電影院,「國聯五鳳」江青、汪玲、鈕方雨、李登惠、甄珍蒞臨剪綵。

1964.9.17 美國導演歐本海默(Peer J. Oppenheimer)今天下午抵台,與中央電影公司洽商合作拍片事宜。

1964.10.6 美國20世紀福斯公司導演勞勃.懷斯,為新片《聖保羅砲艇》來台勘景。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原節子 (1920~2015)


被稱為日本的 "千年女優", 加上 1962 年就急流勇退終生未婚經常被拿來跟 Greta Garbo 相比的傳奇女星 ~ 原節子 (Setsuko Hara),一直到 2015  年 11 月底才被證實已經在 9 月辭世,享壽 95 歲。

原節子出道甚早,戰前的 1937 年代在德日聯盟的背景下,她就有機會應邀出訪德國,除了參與德語片演出之外也受到 Joseph Goebbels 的召見,當然了這麼重要的一個女演員跟同年的李香蘭一樣必然是二戰期間日本軍事宣傳片裡的要角。

提到原節子不得不提到的人物是日本二戰後代表性導演之一的小津安二郎 (1903~1963),小津的劇本如《晚春》裡適齡未婚的女兒或是《東京物語》裡丈夫死於戰場仍孝敬公婆的媳婦,劇本加上原節子的演技成功的將原節子塑造成最能代表 40~50 年代戰後能克服孤獨面對困難卻又無怨無悔日本女性的女優。




原節子さん死去、日本映画黄金期を代表する女優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老電影 ~ 東京假期

最近常常聽到翁倩玉唱的 "祈禱" 這首老歌,沒記錯的話這也是一首日本老歌,而且是一部電影的主題曲,印象中我小時候曾經不小心看到這電影的預告,預告片還出現了當時罕見的男女共浴畫面,當時我無緣擠進去偷看這部限制級電影,仗勢著我還記得片名查到這部片《東京假期》(Seven Nights in Japan )。

這是一部 1977 年發行的電影,那個時代台灣不可能進口任何以日本為主題的外國電影,台灣在 1980 年底上映。在上映之前, 1977 年國內就可以公然將這首日本主題曲翻唱為 "祈禱",即使獲准在台上映,這部電影的知名度遠遠不如 "祈禱",因此國內很多人還不知道這首老歌的出處。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鬼子來了 - 2000


我有個中國農村戶口的朋友,他們家土地被開發區徵收分到一筆不小的補償款,因此搬到附近新蓋的大型社區購屋定居,他們入住那一天我親自登門,他在家裡陽台看著幾十個農村小孩玩著陌生的公園玩具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

要怎麼形容這些農民呢?就是很善良,但是也很愚昧。

因為工作外派,我已經在中國大陸的小縣城待了近兩年,加上曾經走遍 19 省的經驗,自認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勝過 99.9% 的台灣人,不要用不當言語汙衊他們,也不要想來個掏心掏肺的擁抱,先停下來觀察一下,上面那一句話或許太粗略,魯迅的小說以及《鬼子來了》的劇情才是我認為能最貼近中國農民的故事,絕對不是那些中國自己人都不相信的抗日神劇!

我喜歡讀近代史,1935 年起日本和國民黨政府簽下了《塘沽協定》,等於默許日本扶持的勢力在華北地區實行華北五省防共自治,衝突性低於南方各省,日本這樣的政策可以節省戰爭成本並維護日本在東北滿州國的利益,《鬼子來了》劇本談的是 1945 年發生在上述的在日本占領區~華北地區河北省唐山附近「掛甲屯」的小故事。




所以片中沒有大規模的戰鬥,只有零星的游擊戰。故事內容就是:一群農民如何處理一個突然從天而降無法溝通的日本戰俘?

以我在中國大陸與農民的交流經驗,我可以歸納出一條定律就是:如果沒有涉及切身的土地生計問題,農民必然會以最安全的方法保護自己以躲避更大的災禍!

這才是真正的人性!

而不是像抗日神劇一樣,見識不多的 40 年代農民會突然具備德國黨衛軍般的身手,慷慨的為陌生的 「國家」付出生命。

因此,善良的農民不願得罪游擊隊和日本雙方,決定將戰俘送返日本駐軍換糧,日本駐軍剛開始基於信用執行了戰俘與農民簽署的交換合約,想不到,行事粗糙的農民不像職業軍人懂得考量諸多細節,在分糧的利益下絲毫不知道這行為潛伏的危險性,就因無法祛除日軍統領一個多疑的日本軍人對農民的不信任,懷疑反遭出賣,一場酒醉宴席就因一個人的意識轉變瞬間變成了一場殘酷的殺戮。

最傷感的一幕是,日軍裡個性比較善良的野野村因為常常發糖給當地小孩,已經成為小孩心裡的 「好人」了,但是這場殺戮一發動,旁邊的人要求野野村在軍人的忠誠和小孩的友誼之間擇一時,野野村還是立刻殺了小孩對上司交代。

最反諷的是,姜文飾演的倖存者馬大三憑著千年來「殺人償命」的基本意識溜進俘虜營對日本人進行報復,卻因為戰爭結束回歸法制,馬大三反成了國民政府的戰犯而遭到處決。




這部片天生有著吸引人的劇本,導演姜文用黑白底片加上粗糙的線條學習 Fellini 式的運鏡法隱約拍出中國版《七武士》(Samurai) 的味道,從劇本來看這跟《七武士》(Samurai) 一樣是發生在農民底層的故事,相異之處在於這片主角不是英雄,而是農民,最後成了一部結局悲慘的黑色幽默片,我發現更多人把它拿來跟義大利的《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相比。

《鬼子來了》劇本裡把農民圓滑、懦弱、市儈個性刻 / 劃反諷得入木三分,例如該開始不願借糧給戰俘吃的二拔娘,見到日軍送來的糧食之後馬上誇起日軍的表現了,村裡的唱小曲的二人組在國民黨接收之後唱讚歌歌頌國民黨,但是觀眾是否記得同樣的二人組前面也唱過 “皇軍來到咱家鄉,共建大東亞共榮圈,皇軍來了救苦救難……”





我評價《鬼子來了》是近幾十年最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諷刺的是這部被學者認為最接近史實正確的定位日軍、漢奸、農民之間關係的電影卻被本國禁演!有中國學者認為劇本相當接近史實,但是裡面的日軍與小孩關係良好,善良愚昧,沒有國家意識,立場左右搖擺的農民性格跟中國廣電處目前的基調不合!



參考文章 : 《鬼子來了》為什麼被禁 ?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山口淑子【李香蘭】 (1920~2014)


李香蘭本名山口淑子,1920年生於奉天省北煙台(今遼寧省燈塔市),22歲到上海發展,24歲以一曲《夜來香》風靡上海灘。1945年日本戰敗,她以漢奸罪被捕,後因日本公民身份被遣送回日本,改回原名山口淑子繼續其演藝事業。

李香蘭不僅是彼時老上海“七大歌后”中唯一的外籍歌星,更是促進中日友好的使者。除了日後被諸多歌星翻唱過的《夜來香》等經典歌曲外,還在黑澤明導演的《醜聞》等作品中留下身影。

1933年,13 歲的她被瀋陽銀行經理李際春將軍收為義女,取中文名為李香蘭,並以此作為藝名出道成為歌手。 經過俄羅斯女子柳芭介紹,李香蘭曾師從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學習聲樂,並在偽滿洲國的流行歌曲大賞賽中獲得頭獎,一口京腔的李香蘭從未公開過自己的身世。

1937年,李香蘭在電台演唱歌曲名噪一時,被剛剛成立的偽滿洲映畫協會(簡稱滿映)發掘被聘為特邀演員,《蜜月快車》是她的銀幕處女作,剛剛踏入影視圈的她演技略顯青澀。 此後,她又相繼出演了《富貴春夢》、《冤魂復仇》、《白蘭之歌》等影片,且片中形象多為親日的中國女子。

1937 年正逢盧溝橋事件發生,滿映的影片宣揚刻意將李香蘭包裝成 “中國籍明星”,她憑出眾的形象和聰慧的天資,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也成為日本所需要的親善使者。

1940年的《支那之夜》是李香蘭演藝生涯中最具爭議的一部。

她所飾演的中國女子桂蘭因在戰爭中失去雙親,而對日本人深惡痛絕。一次,日籍船員長谷哲夫將她從糾纏的日本醉漢手中解救下來,並將其接回家中照顧。從堅決抗拒到慢慢接受,桂蘭漸漸愛上了這個日本船員。後來,航行中的長谷哲夫遭遇中國軍隊襲擊,引得桂蘭甚是傷心,直至等到長谷哲夫平安返家。 

這部片在上海上映時刻意將片名改為了《上海之夜》,但可以想見這樣劇情的影片在當時的抗戰背景下,遭到了中國的強烈不滿。

1941年,李香蘭到台灣巡迴公演,“世紀之寵兒李香蘭來台” 的廣告標語掀起追星浪潮,台北大世界戲院的五場公演更是場場客滿。1943 年再次抵台並拍攝《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

從中國觀眾看來,一口流利京片子的李香蘭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但李香蘭卻為這個偽中國身份苦惱不已。 曾有記者在新聞發佈會後向她追問,既然是中國人,為何還要出演《支那之夜》這樣的辱國電影。立場尷尬的她不得不道歉息事寧人,1944 年乾脆辭職離開滿映。

1945 年 6 月日本戰敗前,李香蘭在上海大光明戲院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夜來香幻想曲”。日本投降後,李香蘭被控以漢奸罪罪名被中華民國政府逮捕。事後因證明了其為日本人的身份,得以無罪釋放。


1946 年 2 月她被遣返回日,以原名山口淑子繼續演藝事業,拍攝了《一生中最光輝的日子》、《熱情美人魚》、《人間模樣》、《醜聞》等影片,還錄製了在日本的第一張唱片,也就是電影《熱情美人魚》的同名原聲帶,並重新灌錄了日語版《夜來香》和電影插曲《東京夜曲》。

1950年代,她前往百老匯參加了歌舞劇《香格里拉》的演出。在好萊塢拍攝《東方》(Japanese War Bride)、《竹之家》(House of Bamboo) 等片,認識了卓別林,向其表達了對《舞臺生涯》的喜愛。得到卓別林授權後,她將電影插曲《永遠》灌錄了日文版,以及此後的中文版《心曲》。

1958年,她徹底退出演藝圈,冠以第二任丈夫大鷹弘的姓氏,安心做起了外交官夫人。

1974年她當選參議院議員,並到1992年為止連任三屆。

她留給現代最深的記憶莫過於《夜來香》、《何日君再來》這兩首歌,《夜來香》的誕生正是1944年其為京劇名旦黃桂秋錄製唱段工作期間的妙手偶得。黎先生曾將此作給周璿、龔秋霞、姚莉等大牌歌星試唱,卻均未能滿意。恰逢 24 歲的李香蘭到百代為新片錄製主題曲看到歌譜而最終成行。在當時卻被認為是日本侵略者麻醉中國國民的歌曲之一,被歸入“靡靡之音”。

《何日君再來》原是 1937 年電影《三星伴月》插曲,原唱為周璿,但因李香蘭的翻唱而走紅,當時也被認為是靡靡之音。

中國和日本正處於一個歷史上關係最緊張的關鍵期,她在這時辭世不知是否有何暗喻?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80 年代特案開放四部日本電影的往事

我一直記得台灣電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故事~在母親被日本人炸死的蔣經國主政的 1972~1988 年間,國內完全排日仇日,對日本消息完全封鎖,現在的台灣年輕人很難想像政府能做到整個社會看不到一片日文招牌,聽不到一句日文,此「資訊不對稱」在 70 年代便宜了一票假冒的「作曲家」,專門盜用日本歌曲旋律後譜詞轉手就能上市場,到了比較晚期 80 年代,我記得有個日本政治人物來台訪問時說:「身在台北街頭好像身在東京。」藉以諷刺抄襲現象。

我小時候執行得非常嚴厲,感覺到了 1985 年左右稍有鬆動,前述的假冒「作曲家」無法再囂張,但是電視上仍不准出現日文,那時聽說鄧麗君、翁倩玉、歐陽菲菲在日本歌壇走紅,卻從未在電視上聽到她們唱一首日文歌。

1985 年另一件對日交流的重大事件是郭泰源、莊勝雄打進日本職棒,被國內同樣定義為「為國爭光」的行為,不久之後,郭莊比賽的影片也獲准在台播出,但是消 (日文) 音後配上中文解說的版本。

可以解釋 1972~ 1988 年間那樣環境成長的四五年級也成為對日本最不友善的年齡層。

電影是比流行歌曲更大型的藝術品,更可以展現出國家的文化、科技、語言等軟體力量,從 1972 年雙方斷交之後就封鎖日片到滴水不漏的地步!在 1975~1988 年這段時間只發生過一件例外事件,那就是 1984 年在「日本放送交流協會」推動下破例讓四部日本電影在台灣上映,「日本放送交流協會」不但不收版權費甚至還捐錢給國內新聞局,從長線來看,日本此舉應有政治兼具文化考量。

關於這個故事又發生了我擔心的問題:國內竟然沒有留下正式記錄,因此時間以及台日雙方動機我都不敢 100% 敲定,有待我退休後再去圖書館翻報紙做成更詳細的記錄。

我找到一篇關於這個故事比較詳細的回憶文章,竟然是導演徐立功先生接受中國廣州【南方人物周刊】採訪的專訪文

1980年 (考證有誤,應該是 1984 年),中國育樂公司董事長張雨田通過私交,將 4 部日本影片《望鄉》、《砂之器》、《203高地》、《老師的成績單》帶到台灣。時任新聞局長宋楚瑜得知後,建議將電影交給電圖作觀摩放映。拿到影片,徐立功激動不已——在當時的台灣,日本電影依然是禁片。他趕緊聯繫其他片商,又拿來 3 部德國電影,其中一部便是名導法斯賓德的《寂寞芳心》。    
那一次,總共有來自 6 個國家的 15 部影片集中展映,這無意間孵化出了日後“金馬獎國際影展”的雛形。    
得知能看到日本影片,島內觀眾興奮異常,甚至有人專門從中南部包車來台北看電影。70元新台幣一張的入場券,被黃牛炒到超過 600元。為時 8 天的放映進行到第 5 天,員警就抓了 17名黃牛。

上述的「........甚至有人專門從中南部包車來台北看電影。70元新台幣一張的入場券,被黃牛炒到超過 600元。為時 8 天的放映進行到第 5 天,員警就抓了 17名黃牛.......」應是指金馬獎國際影展時,這四部日本片在台北市新聲戲院上映。

後來這四部獲批准後要走出影展全台上映,不是四部一次推出,而是經過慎重行銷包裝後,好幾個月才推出一部,就因為如此我不記得確切上映時間,網路上也沒有留下比較詳細的記錄。

我當時的年齡不記得是否發生了徐立功這篇文章所述的誇張現象,只記得《望鄉》、《砂之器》在國內大賣,當時《望鄉》屬於限制級電影,我還不能入場看,《砂之器》我 1985 年親自到電影觀賞印象深刻,《203高地》則是跟著朋友看了盜版的錄影帶。

有趣的背景因素是:1980 年代初是日台時間的冰河期卻是日中關係的蜜月期,當時中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許多城鎮企業空有人力待業卻缺少外援,最適合提供技術、管理甚至貸款支援的毫無疑問就是國力達到歷史高點資金無處可去的日本,大家記得 1979 年鄧小平訪美,卻很少人知道鄧小平早一年 1978 年就訪問日本示好,日本提供了技術、高階人材、資金方面的協助之外,中國也引進了三部日本電影,當年也在中國引起了一陣日本熱,其中只有《望鄉》一部和台灣名單重覆。

到了 1980 年代末期,台灣這邊李登輝掌政後大方的開放日本文化交流,反之,中國發生 1989 年天安門事件造成內部動盪,這件事照理說跟日本無關,但是中國必須尋找新的敵人以轉移注意力,此時~憑著二次大戰的老帳本,日本人屏雀中選了!雙方關係開始劣化至今。

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

大島渚 (1932~2013)


日本電影「新浪潮先鋒」、著名導演大島渚 (Nagisa Oshima) 因肺炎病逝,終年80歲。大島渚曾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等榮耀,其代表作《感官世界》及《俘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都被視為經典作品,惜晚年這位大導演因中風影響執導生涯,1999 年之後無作品推出。

他 1976 年拍攝的《感官世界》是根據發生於 1936 年的真實故事「阿部定事件」改編拍攝,敘述日本女人做愛時將情夫勒斃後還割下對方的陽具到處遊蕩,多日後才被警察發現,對比於《望鄉》、《海軍進行曲》片中所描述軍國時代女人地位的卑微,可以想像「阿部定事件」對當時社會的衝擊有多大,直到 40 年後的 1976 年日本仍對大島渚試圖拍攝此片有所批評,大島當時使用法國資金拍攝,也只有歐洲國家能看到未經修剪的完整《感官世界》。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Dinah Sheridan (1920~2012)


英國女演員 Dinah Sheridan 以 92 歲高齡辭世,Dinah 父親是流亡日本的舊俄貴族,母親是德國人,不過兩人在英國生下的女兒 Dinah 卻成了英國女王點名的 English Rose,1937 年才 17 歲就以第一女主角參與電影演出,然而 Dinah Sheridan 的知名度一直僅限於英國國內,原因在於她從未像年紀相近的 Derorah Kerr 那樣前往美國發展,在她最美麗的 40 年代也沒有拍出什麼知名作品,1953 年 Dinah 因為婚姻關係息影。

直到她在1970 年客串演出的《天下兒女心》(The Railway Children)才被認為她終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接下來風韻猶存的 Dinah Sheridan 成為電視劇的常客直到 1999 年。


看一段 Genevieve (1953) 電影裡的 Dinah Sheridan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豪勇七蛟龍 -- 1960


1950 年代西部片在黑白電視佔有一定的比重了,到了 1958 年更達到巔峰,美國電視網上面可以看到 26 個類似 Gunsmoke, Rwhide, The Big Valley 這樣的西部影集,以 Rwhide 為例:發掘年輕牛仔 Clint Eastwood 主演,搭配曾經為《日正當中》作曲的 Dimitri Tiomkin 寫的知名主題曲,還可以看到 30~40 年代的電影明星在裡面客串,何須花錢上電影院?

西部片數量在 50 年代後期漸漸萎縮,即使 John Wayne 也懂得要把電影精緻化,一年只拍一部代表作即可,他評價最高的代表作《搜索者》、《赤膽屠龍》都出現在50年代末期,上次提到 B movie 公司的第一誡就是「不要拍電視上到處可見的西部片」。


Yul Brynner
想跨入西部片市場就要求新求變,製片人 Lou Morheim 看過日本大導演黑澤明 1954 年拍的《七武士》之後受到啟發,先開設一家 Alciona Production 公司,另兩個股東是剛合夥拍過《大海賊》(The Buccaneer) 的 Yul Brynner (尤伯連納), Anthony Quinn (安東尼昆)兩人,除了向日方購買版權之外,下一步是討論如何拍出一部美國版的《七武士》, Lou Morheim 考量《七武士》原始劇情所述保守的人文風情、狹小的場景、強勢的盜匪、弱勢的農民、男尊女卑的社會類型等等和美國式西部片格格不入,建議未來新片把背景設定在墨西哥,拍成一部墨西哥式西部片 (Mexico Western) ,如果按此進度的話,原籍墨西哥的 Anthony Quinn 更是不可或缺的要角,Quinn 已放話要演出《七武士》裡個性最凸顯的菊千代 (三船敏郎飾演)角色。

但是 1957 年剛以《國王與我》拿下奧斯卡影帝聲望較高的 Yul Brynner 豈容他人搶光,影帝稍用心計,先將版權轉賣跟自己關係良好的 The Mirisch Company 藉以排擠 Anthony Quinn 出決策圈,The Mirisch  Company 高層找來專拍西部片的 John Sturges 擔任導演,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得不像美國人又不像墨西哥人的 Yul Brynner 成為《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 男主角。

負責發行的聯美 (United Artists) 公司剛開始對《豪勇七蛟龍》寄望不深,預算只有 300 萬美元,當時的300 萬有多大呢?這數字跟 1953 年的《原野奇俠》(Shane) 一樣,只有同年 John Wayne 主演《邊城英烈傳》(The Alamo) 的四分之一,聯美只在意剛演過《十誡》、《國王與我》票房人氣正值高點的 Yul Brynner 一定要擔任男主角,其他配角公司完全不在乎,Yul Brynner 就拿走了 60 萬預算。

其他六條蛟龍都授權導演 John Sturges 決定,導演的選角原則很簡單,先從他剛拍過的《岡山最後列車》、《Never So Few》裡找熟人,藉此挑選 Steve McQueen, Charles Bronson, Brad Dexter 這三個演員,再選了剛演出《文君怨》(The Young Philadelphians) 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 Robert Vaughn,還有一人是 Billy Wilder 簽下的德裔演員,曾經來台灣出席金馬獎,1997 年在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裡演出德國醫生的 Horst Buchholz,一下又選了 5 個,還缺一個未決定。

在紐約演舞台劇的 James Coburn 是美國最忠實的《七武士》迷,他自稱看了 15 次《七武士》,對黑澤明導演將七人的個性刻劃得如此清晰有條理感到佩服,幾場雨中泥濘戰的真實感讓 Coburn 驚嘆弗如,他從好友 Robert Vaughn 聽到計畫開拍《豪勇七蛟龍》時,立刻飛到西岸上門自薦要求演出,James Coburn 強項是他跟 Henry Fonda, Marlon Brando 一樣來自中西部 Nebraska 州,騎馬用槍完全沒問題,就這樣他搶上了最後一班車。

當時正在跟 Clark Gable, Marilyn Monroe 合演《亂點鴛鴦譜》(The Misfits) 的 Eli Wallach 在本片演員裡知名度僅次於 Yul Brynner,他的回憶錄提到他希望飾演七蛟龍之一戲分較重的 Chico,導演卻要他演只出現兩幕的墨西哥大壞蛋 Calvera,原因之一是在紐約長大的 Wallach 不會騎馬,使得 Eli Wallach 拍攝過程中意興闌珊,不過他詮釋 Calvera 這個角色非常成功。


我也看過原版的日本片《七武士》,兩部片的基本架構類似,如前段所述,在 Lou Morheim 建議下,導演把故事背景搬到南北戰爭後的墨西哥,敘述一群前南軍或牛仔們收取酬勞,南下墨西哥村莊保護農民對抗大壞蛋 Calvera,他敲定的七蛟龍陣容如下。

Yul Brynner (Chris)
Steve McQueen (Vin)
Charles Bronson (Bernado)
James Coburn (Britt)
Horst Buchholz (Chico)
Robert Vaughn (Lee)
Brad Drexler (Harry)

這七個人裡,如前所述 Yul Brynner 已經是影帝級的地位,有人戲稱他個性不苟言笑,每次一出場身邊左右十步以內都沒人敢接近,其他六人都是差他一大截的小角色,不過 McQueen, Bronson, Coburn, Vaughn 後來都成為星級人物,Buchholz 嚴格說起來也不錯,就只差 Drexler 後來沒成為觀眾朗朗上口的明星,後代回憶這七蛟龍名字時常常忘掉 Drexler,把演墨西哥大壞蛋的 Eli Wallach 誤植為蛟龍之一。

不知有意還是無意,John Sturges 選角不像 John Ford / John Wayne 風格片中盡挑標準西部人,他的選角不知不覺呈現「國際化」:Yul Brynner 有俄裔血統,Charles Bronson 是立陶宛後裔,Eli Wallach 是波蘭裔猶太人,他更刻意找了號稱德國 James Dean 的 Horst Buchholz 演出戲分相當吃重的 Chico,Eli Wallach 回憶錄提到 John Sturges 還任用了一個多才多藝的墨西哥助理導演 Emilio Fernandez ,這位仁兄後來在 1969 年的《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 裡演出墨西哥軍閥戲份吃重。

The Magnificent Seven Poster (French Edition)


這 7 個人不像 John Wayne 那樣經驗豐富不怕得罪旁人又永遠判斷正確,也不是 Gary Cooper 那種文武兼備的紳士殺手,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對抗上百倍的盜匪,他們各有缺點:Harry 滿腦子只想金礦、 Lee 在躲債務、Chico 總是做出讓前輩擔心的舉動,但是他們集思廣益一起開會推演戰役、挖戰壕、設陷阱、找制高點、訓練農民,讓團隊力量達到高點,不像天賦異稟的 John Wayne 即使孤鳥一人總是有辦法打敗敵人,在最後一場關鍵槍戰後,這七人死傷慘重,有四人為了陌生的農民送出性命,只剩下 Chris, Vin, Chico 三人存活。

Yul Brynner 最後離開時感慨:農民才是贏家,我們都是輸家。

這部片 1960 年 10 月上映後票房遠遠超乎預期,1960 年正值東西方冷戰的冰河期,《豪勇七蛟龍》的意外票房甚至引來了學術討論,在不喜歡西部片的歐洲地區也頗受歡迎,因為這是一場歐洲移民二代 Yul Brynner, Charles Bronson, Horst Buchholz, Eli Wallach 打的仗,投射出冷戰時期歐洲人心理,有一種說法是這部片在冷戰巔峰時期由各國聯軍組成的七蛟龍暗示著北約 NATO 這邊暗自喊著「Yes ! We can do it.」。更有趣的是這部片 1962 年在冷戰對手蘇俄上演竟然也大賣座,功臣當然是俄裔的 Yul Brynner。

我的想法是跟戰後興起的「集體主義」也有關係,1960 年的青少年觀眾算是戰後出生第一代、他們不再迷信無所不能的強人,我看過許多 1940 年代出生的藝人都對《豪勇七蛟龍》念念不忘,從音樂史來看 1950 年代末的音樂界也興起了團體風,Beatle, The Four Seasons, Brother Four, Peter Paul & Mary 都出現在 1960 年前後,60 年代的叛逆潮蠢蠢欲動,《豪勇七蛟龍》的出現適得其所。

另一個公認的成功因素是 Elmer Bernstein 的配樂作品堪稱影史上最成功的配樂之一,被 Marlboro 香菸廣告選定為配樂,演出頻率多年不衰,50年後鋒頭甚至壓過了電影本身,現在更成了演奏會上的常見曲目,曲風和英雄主義搭配完美。

《豪勇七蛟龍》模式成功之後,帶動了一股集體風氣,上次提到的五大突擊隊電影也可以嗅到此風,後人更搭便車拍了 Return of The Seven, Guns of The Magnificent Seven, The Magnificent Seven Ride 等山寨續集,原始那七人身價早已倍數上升,不願意在續集中出現,這種玩法就像咖啡煮第二泡,再也無法呈現原始的味道了。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賽德克巴萊》觀後心得

今年 9 月初我有幸近距離和魏德聖接觸,和他聊天,聽他講解台灣電影的過去和現在,還拿到了一張 A4 大小的宣傳小海報 (下圖)。當然!我答應魏導演一定要花院線片的錢去衝高《賽德克巴萊》的票房,關於劇情介紹方面,網路上至少好幾千篇敘述文章,我就不再多述了。


直接談一下我對《賽德克巴萊》這部片的各種心得:

首先,不到 100 年前在台灣本土上發生的霧社事件堪稱「台灣的斯巴達克斯起義」,絕對有理由成為吸引全民注意的話題,2003 年起魏導演早就為這個主題所深深吸引,就差資金到位,魏導演恨不得把這個在心裡翻攪多年的故事變成眼前的事實,就因為有如此的背景,當資金到位夢想得以成真時,魏導演珍惜每一個片段每一個主題捨不得將影片剪輯成 2~3 小時的標準長度,而變成了罕見的 4.5 小時 (270 分鐘) 尷尬長度,或許製片團隊想要賣兩張票,但是也出現網路上最引人詬病的剪輯 / 版本問題。

先談一下我對這部片的負面看法:

1。下集失焦:

真正偉大的戰役電影不需要整場殺不完,戰役在精而不在多,例如敘述羅馬帝國「斯巴達克斯起義」的《萬夫莫敵》,另外《光榮之路》,《搶救雷恩大兵》、《來自硫磺島的信》,能讓觀眾害怕的是等待的恐懼,而不是不斷的打殺。《賽德克巴萊》上集的篇幅用來介紹一個陌生的故事給觀眾,介紹歷史背景,介紹莫那魯道,鋪陳霧社事件發生前的氣氛,集氣多時後爆發出一場霧社大屠殺,很好!下集的故事相對單純,卻耗用了跟上集相同的長度,打不完的戰役讓觀眾失焦了。

下集可陳述如下:
1.霧社事件後賽德克族採取不守基地「來去如風」的游擊戰術,
2.鎌田將軍以毒氣彈應付,造成族人重大傷害,
3.(曾經訪日見過日軍實力的)莫那魯道看出無法打贏現代武器,決定棄戰選擇死亡。

我認為(1)部分安排太多場原住民大勝日軍的戰役,反而失焦,另外(3)的部分實在是拖延得太長了,片長遠大於觀眾期待,回顧一下有多個橋段都可作為這部電影的結束,卻出乎意外一再延長,這部分明顯是剪輯的問題,捨棄不必要的片段才能讓故事更有力。

2。巴萬角色可議

巴萬是下集非常重要的角色,觀眾在上集都能看出他是賽德克族青少年最強的一個,下集日本人都發現他是一個體力過人的青少年,有一幕他扮演箭靶衝過吊橋引起日軍圍捕,這樣的梗很好,符合觀眾心裡的看法,但是最後一戰他卻能拿著機關槍在成人戰場裡如入無人之境,說真的.... 太超過了。

3。特效

這一點很感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台灣至今的電影業規模養不起電影特效工業,這次沒經驗的魏導演搭配首次合作的日韓團隊,面對的卻是被好萊塢夢工廠訓練多年的台灣觀眾,辛苦了!


之前在《海角七號》我就提過魏導演強在對個人角色性格的雕塑,遠遠勝過國內其他導演,其他優點有以下幾點

1。選角成功

我認為出身平民的魏導演對演員的直覺是全台灣無人能及的,從《海角七號》的茂伯、勞馬、代表會主席,為什麼每一個都能成為長期的話題人物?因為魏導選角實際且完全背離電視走的明星路線,他又能逼出這些業餘演員潛能,這次《賽德克巴萊》又得到實證,從林慶台牧師以降,年輕莫那魯道、巴萬、達多、鐵木瓦立斯、日本將軍鎌田彌彥,每個角色的選角和個性敘述都很洽當。(註:林慶台牧師竟然是羅東人,跟我同一小學的學長)


2。考證精實

電機系出身的魏導演明顯有著理工人的潔癖,不願輕易屈就,從小地方可以看出魏導演對每個小細節的重視,這些有其他人在討論,我就不多言了。


這是第一次看到魏德聖導演也是第一次看到台灣電影業做了超乎原有格局的大膽嘗試,用台灣電影史最高的預算,找來外國團隊引入好萊塢等級的特效,好萊塢等級的運鏡,好萊塢等級的配樂,好萊塢等級的行銷,然後主動的向世界各國行銷,偉哉!

要談票房的話,今年《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意外竄出成為 C/P 值更高的成功個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魏導演《賽德克巴萊》顯露出的企圖心對台灣電影界的重要性,將更具歷史意義。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海鷗 Seagull

先點播這首歌當背景音樂 : 海鷗, 劉德華主唱

我對鳥是完全的外行,因此找其他網友鑑定,這叫做白腹鰹鳥 (Brown Booby)

這一種則是藍臉鰹鳥 (Masked Booby)






前幾天和家人一起搭寶瓶星號去沖繩, 石垣島渡假,清晨在船首發現上百隻的海鷗隨著船前進,如果發現魚群牠們就集體衝入水中覓食,沒有魚群時就跟著船前進,海鷗的飛行速度讓使用 DC 相機無法拍照,就算你有 DSLR 若沒有適當的長鏡頭績效也有限,只剩下幾個帶著長鏡頭的人表演了

我發現拍高速飛行的鳥是很有趣的學習,他的切線速度根本無法定格拍攝,更無法採用自動對焦,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在旁邊觀察海鷗的飛行途徑,我用範圍夠大的 Sigma 70~300 mm 長鏡頭對著遠方「有可能飛過來靠近你的海鷗」,用手動調整焦距跟著牠,直到最適當的位置按下快門,就因為高速飛行使得 90% 的照片都無法精確對焦,就因為這樣,如果能拍到幾張海鷗特寫照片,那滿足感絕對勝過靜物攝影。

前面那首歌是一位和我一起拍的 65 歲前輩不時哼著的一首老歌,我小時候有印象但早已忘記,前幾天的偶然機會又聽到了。

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

宮城・気仙沼沖で救助の犬、飼い主と再会


宮城県気仙沼市の沖合約1・8キロの海上で漂流していたところを、津波から3週間後に救助された犬が4日、名乗り出た飼い主の元に戻った。飼い主は「これから絶対離さずに、大事に飼う」と喜んでいたという。 詳見原文

Tsunami reunited with owner in Japan

中文報導 : 日本東北大地震時被海嘯沖到海面,隨著房屋殘骸漂流三週後奇蹟獲救的小狗,四日終於與主人歡喜大團圓。一名五十幾歲的婦女,四日來到動物收容中心領回愛犬,「奇蹟生還狗」的真實身分是兩歲混種母狗「潘(音譯)」,看到主人時不停地搖著尾巴,還像個撒嬌的小女孩般依偎在婦人懷抱。

小潘是在四月一日下午被海上保安廳直升機,在離岸一.八公里的海面上發現後救起。由於地震發生在三月十一日,距離小潘被發現的四月工日,整整過了三週。雖然無法確定小狗在海上漂流的時間,但不僅日本媒體將小潘的生還視為奇蹟,連國際媒體也大幅報導。



養過狗的人才能體會這種驚喜,這位狗主人真是幸運!

我家養了 13 年的寶貝西施犬 nonno 在 2005 年 12 月不告而別,當時適逢寒流,我老媽外出找了一星期也哭了一星期,她停止尋找那一天我夢到被我找到了,凌晨 4:00 醒來發現是一場空!不過從那天起我也比較釋懷了,因為 nonno 來找我告別了,nonno 就像其他老狗臨終前一樣躲起來了,不願意讓主人看到。

半年後,五一勞動節地方上有個流浪狗認養的活動,我才發現我老媽還不死心還在找 nonno!

非常恭喜這位主人,希望這個故事也能給日本更多正面的鼓勵,一個日本獨有而好萊塢無法複製的故事。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

當代雕塑大師露薏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五月卅一日因心臟病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寓所附近醫院逝世,享壽九十八歲。布爾喬亞以他的巨型雕塑聞名,情感強烈,觸及生育、性、忿怒、背叛、謀殺及死亡等議題,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名為《母親》(Maman)的九公尺高巨型金屬蜘蛛雕塑。 連結新聞 ....

我 2008 年拍的 Louise Bourgeois 作品 - 六本木蜘蛛。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1984 年的回憶

我對 1984 年稍有印象,像是洛杉磯奧運!尤其是郭泰源、莊勝雄、林華韋、李居明、趙士強同時在陣的夢幻棒球隊。還有那年我老爸幾乎失業一年,正面消息是我成績突然開竅,從一個無名小卒一路竄到國中全年級第二名,很多老師不相信我的成績,唯一信任我的班導師回問他們:「請問他要偷看誰的考卷?」,後來我的畢業成績不計入排名,我至今極度痛恨那所國中,有天我出了名一定要學柏楊把每個爛人的名字公諸於世,唯一感謝的是張老師,他改變了一個出身中低階層小孩的命運。

當時在仇日的蔣經國統治下台灣和日本訊息 100% 隔絕,日本兩個字是極度負面的名詞!就是電影裡拿著武士刀留著小鬍子,然後眼睛或嘴巴斜一邊那個樣子,電影《筧橋英烈傳》、《英烈千秋》、《梅花》裡的中國人如果會講日文?那只有一個答案:他是日本走狗!

附近住著一對老夫妻,老婆婆經過我家門口常會「命令」我當義工扶著她回家,印象中她家擺飾氣氛和鄰居完全不同,我總是不解她為什麼喜歡聽「壞人的歌」,有一天她和我阿公用日文聊天讓我極度震驚!原來阿公也是壞人! 兩人相比起來,一生務農的阿公比較不親日,除非必要他不說日文。

同樣也在1984年《砂の器》 這部特許播映的日片讓我發現「原來日本也有好人!」。

同樣也是1984年,有一個中國人鄧麗君在敵國日本唱歌卻被政府當「中國人的光榮」,幸好我忙著考試沒去深究這個問題,現在回想起來 1984 年雖沒有歐威爾小說那麼可怕,倒是跟我讀的文革史一樣荒唐而且矛盾。

來!點播 1984 年鄧麗君在敵國拿下大賞的那首歌つぐない/ 償還

窓に西陽が あたる部屋は
いつもあなたの 匂いがするわ
ひとり暮らせば 想いだすから
壁の傷も残したまま おいてゆくわ

愛をつぐなえば 別れになるけど
こんな女でも 忘れないでね
やさしすぎたのあなた
子供みたいなあなた
あすは他人同士に なるけれど

心残りはあなたのこと
少し煙草もひかえめにして
過去に縛られ暮らすことより
私よりも可愛い人探すことよ

愛をつぐなえば重荷になるから
この町を離れ暮らしてみるわ
お酒のむのもひとり
夢を見るのもひとり
あすは他人同士になるけれど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飯島愛 (1972~2008)

飯島愛(1972年10月31日-2008年12月),本名大久保松惠,是一位日本藝人、前AV女優,東京都江東區龜戶出生,於1992年出道。

關於她的資料太多太多了!

台灣 30~40 歲這一世代男子的共同回憶,某方面的啟蒙老師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緒形拳 (1937~2008)


日本知名男星緒形拳肝癌逝世,終年71歲,戒名「天照院普遍日拳居士」,緒形拳的外型適合演出時代劇裡陽剛性角色,在多部日本代表性的電影中演出,例如《楢山節考》、《砂の器》等等。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



あなたはすっかりつかれてしまい
生きてることさえいやだと泣いた
こわれたピアノで想い出の歌
片手でひいてはためいきついた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この身をまかせ
男と女がただよいながら
堕ちてゆくのもしあわせだよと
二人つめたいからだ合わせる

からだの傷ならなおせるけれど
心のいたではいやせはしない
小指に食い込む指輪を見つめ
あなたは昔を思って泣いた
時の過ぎゆぐままにこの身をまかせ
男と女がただよいながら
もしも二人が愛せるならば
窓の景色もかわってゆくだろう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この身をまかせ
男と女がただよいながら
もしも二人が愛せるならば
窓の景色もかわってゆくだろう


記得我小時候這是一首禁歌,後來才知道那段時間叫為「淨化歌曲時代」,像這首和《姑娘的酒窩》、《熱情的沙漠》都被視為糜糜知音而被禁唱,只能唱什麼《嶄新的一天》、《藍天白雲》、《桃花舞春風》之類政府同意的八股歌曲,和對岸不愧是兄弟。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裁判,超過 20 年後那些淨化歌曲連 KTV 歌本都找不到,這首《愛你一萬年》還是那麼受歡迎,當然,我只會唱中文歌詞,不過今天想聽一下原唱人沢田研二唱的原始版本

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送別》

最近才發現這是一首 19 世紀的美國民謠,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作曲者 John P. Ordway 是一位醫生,這首歌在美國算是失傳了,只剩國會圖書館有 78 轉唱片。幸運的是在 1904 年傳到日本,日本人填詞為《旅愁》,留日的李叔同再把它填上中文歌詞變成《送別》,不過中文曲詞配合完美,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以為是民國時代的歌曲。

日文版本

我非常喜歡李叔同改編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酌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之前寫的《北京潭柘寺》那篇文章提過有次在北京郊外隨便找家店用餐,有如走進時空機器:山居、寒風、飄雪、陋室、爐火、粗食,邊聽著收音機播放這首歌,看一下我身邊:一個是低頭大口吃飯急著要回城裡的司機,一個是昨晚才認識的酒店小姐 - 揚揚,還有三個因為準備收錢露出喜孜孜表情的窮苦店家,那一刻我忽然錯亂了!Who am I ? 不禁一陣鼻酸,眼神一瞄發現第一次離鄉千里賺錢的揚揚也觸景落淚。。。。。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日本娃娃

好可愛的日本娃娃,這次日本之行在明治神宮的販賣部看到的,買回來送給外甥女當禮物,背後有點亂,因為照片是在東京的飯店裡拍的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東京敗家記 - CANON 580EX II

這次在東京另一次非預期的敗家行為發生在原宿對角線的電器聖地 - 秋葉原,25 日我發現行程還有兩天,還沒進巨蛋球場狂拍,但是可以預測未來幾天 CF 一定會不足,從淺草寺回程的途中臨時起意去原先未在行程裡的秋葉原 (Akihabara) 一趟,我花了台幣不到一千元買了 2GB 的 CF 之後,心裡想既然來到這個從小聽過上萬次的聖地了,難道這樣就結束的嗎?我還缺什麼?

先看一下 Canon, Sigma 的鏡頭專櫃,來日本之前我走了幾趟博愛路和億華,把 Canon 各鏡頭的價錢記清楚,來到日本對照一下,發現價格和台灣差距不大,也就是說在日本買鏡頭的附加價值不大,但是入寶山不甘空手而回,即使價格差不多,還有什麼要件可以在秋葉原買的?

啊!還有一樣大件的叫做 -- 閃光燈。

尤其是室內攝影時,閃光燈成了第一要件。

既然來到日本就要直接攻頂,跳過 430 直接買 CANON 580EX II。

我看到 CANON 580EX II 標價日幣 56700 円,10 補償也就是打九折價格是 51030,換算成台幣約 15300,和台灣買的價格差不多,老闆很細心的幫我看售後服務的問題,Canon 不愧是世界級的大公司,附有國際連鎖的售後服務。

為什麼我自稱是敗家,因為比起鏡頭而言,我對閃光燈的使用是完全外行,這次先買回家才開始研讀操作手冊,接下來就看我邊拍樣本邊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