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1970s 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1970s 音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老電影 ~ 東京假期

最近常常聽到翁倩玉唱的 "祈禱" 這首老歌,沒記錯的話這也是一首日本老歌,而且是一部電影的主題曲,印象中我小時候曾經不小心看到這電影的預告,預告片還出現了當時罕見的男女共浴畫面,當時我無緣擠進去偷看這部限制級電影,仗勢著我還記得片名查到這部片《東京假期》(Seven Nights in Japan )。

這是一部 1977 年發行的電影,那個時代台灣不可能進口任何以日本為主題的外國電影,台灣在 1980 年底上映。在上映之前, 1977 年國內就可以公然將這首日本主題曲翻唱為 "祈禱",即使獲准在台上映,這部電影的知名度遠遠不如 "祈禱",因此國內很多人還不知道這首老歌的出處。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娜迪亞之歌


羅馬尼亞籍的 Nadia Comanneci (中譯: 納迪亞柯曼妮絲) 1976年 14歲時成了蒙特婁奧運會上的明星。她成為在奧運會史上第一個獲得滿分10分的運動員,更贏得了3 面金牌,1 面銀牌和 1 面銅牌。回國後她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同個星期登上《時代》、《新聞周刊》和《體育畫報》封面,成為世界上至今唯一的人獲得如此榮耀。並且是第一位在奧運體操項目中獲得滿分10分的人。國際媒體紛紛選她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體操選手之一,她亦有「體操皇后」的美譽。
;:
有一個美國作曲者 Barry De Vorzon 在 1971 年作了一首長度稱為 Cotton's Theme 的音樂,夾雜在電影 Bless The Beasts And Children 原聲帶裡當背景音樂知名度極為有限,即使主打歌木匠兄妹唱的 Bless The Beasts And Children 也只爬到 Billboard 67 名。

1973 年電視連續劇 The Young and the Restless 首先注意這首ˇ Cotton's Theme,作者把原曲改寫成 2:48 的版本做為劇中配樂。

到了 1976 年這首 Cotton's Theme 拜美國掀起的「柯曼妮絲熱」重新引起注意,舊瓶新裝稍加延長後改名為 Nadia's Theme (The Young and the Restless) 拿來當電影肥皂劇的配樂,結果在 Billboard 排行榜上盤據 22 週,最高爬到第 8 名。

我記得 1980 年代首次在國內廣告聽到,接近 1990 年 CD 開始取代 Tape 時,我才第一次看到這首的介紹,我只記得跟柯曼妮絲有關。

今天突然想到,透過 Youtube 把這首找出來

2:48版本


3:24版本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Andy Williams (1927~2012)


唱過 Moon River, Born Free, More, Love Story, A Time For Us 等無數流行歌曲的男歌星 Andy Williams 不幸因膀胱癌辭世。 

Andy 自幼信仰長老教會,曾與兄弟組織合唱團,1940 年代就遇到影響他一生的貴人當紅歌星兼演員 Bing Crosby,1950 年起,1950 年代 Andy Williams 單飛,到了 60 年代他主持「安迪威廉斯劇場」成為家喻戶曉的男歌星,開始進入生涯高峰期。 

1980 年代的錄音帶時期我對 Andy Williams 第一印象是聽了他翻唱一首 70 年代歌曲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漸漸知道 Andy 的地位,接著我去把他更早之前的歌湊齊,Andy 曾經在 1990, 2006 年兩度來台演唱,第二次時我一念之間錯過了機會。

 點播我聽到 Andy Williams 的第一首歌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Barry White - Love's Theme


我小時候的印象裡沒有 Barry White (1944~2003) 這個名字,畢竟 70 年代我還不到 10 歲,看看他在 Wiki 上面的翻譯獨缺中文版,不過他的作品 Love's Theme 因為被國泰航空使用因此知名度勝過我提過的 Beautiful Sunday, Arrival 等。

這首 Love's Theme Barry White 除了自唱之外還能指揮樂團演奏。

到了 80 年代我確實想知道這首歌名,除了廣告之外,我印象中只有歌星揚帆曾經唱了幾句 Love's Theme 這首歌,還是沒有人告訴我答案,今天到了雲端時代忽然想起旋律,不到幾分鐘就把它找到了!

廣告版本:"Clouds across Cathay Pacific"加長版標準版本

原唱版: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鳳飛飛 (1953~2012)


今天很震驚聽到鳳飛飛病逝的消息,現在 35 歲以下這輩無法想像她當年有多紅?我認為她才是台灣歌壇的皇后,她親切的形象征服了台灣市場,把歌星這種職業平民化,我國中老師形容的「長得像女工,因此受到女工歡迎」,出身中下階產的我可以感受這句話,那時我老媽也是她的歌迷會買她的唱片,《流水年華》、《楓葉情》、《我是一片雲》、《掌聲響起》、《祝你幸福》,即使我也每一首都會唱。

相較起來,鄧麗君主要的市場在日本,每年只有重要節日時才出現,和歌迷距離較遠,沒有歌友會這類組織就感受不到熱力。

1979 年鳳飛飛在羅東林場拍攝電影《春寒》,我是一個不滿 10 歲的小毛頭跟著玩伴去湊熱鬧,住在附近熟悉地形的我突破重圍溜進拍攝現場,那天親眼見過鳳飛飛一整天,我心裡一直很懷念這段記憶。直到前幾年在書局翻到一本多位日本攝影家的以台灣鐵路為題材拍的攝影集《祕境。羅東林鐵》,裡面竟然看到 1979 年拍片那天日本攝影家拍的照片,又重拾我那天的記憶:

陰雨、蒸汽火車、日本兵裝、白布輓聯、泥濘地、日式磚瓦屋 ..... 等。

攝影師還拍的幾張溜進去的小孩,可惜的是沒拍到我!

我翻拍兩張照片,其中左列第一張明顯看到陳松勇列於其中。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海鷗 Seagull

先點播這首歌當背景音樂 : 海鷗, 劉德華主唱

我對鳥是完全的外行,因此找其他網友鑑定,這叫做白腹鰹鳥 (Brown Booby)

這一種則是藍臉鰹鳥 (Masked Booby)






前幾天和家人一起搭寶瓶星號去沖繩, 石垣島渡假,清晨在船首發現上百隻的海鷗隨著船前進,如果發現魚群牠們就集體衝入水中覓食,沒有魚群時就跟著船前進,海鷗的飛行速度讓使用 DC 相機無法拍照,就算你有 DSLR 若沒有適當的長鏡頭績效也有限,只剩下幾個帶著長鏡頭的人表演了

我發現拍高速飛行的鳥是很有趣的學習,他的切線速度根本無法定格拍攝,更無法採用自動對焦,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在旁邊觀察海鷗的飛行途徑,我用範圍夠大的 Sigma 70~300 mm 長鏡頭對著遠方「有可能飛過來靠近你的海鷗」,用手動調整焦距跟著牠,直到最適當的位置按下快門,就因為高速飛行使得 90% 的照片都無法精確對焦,就因為這樣,如果能拍到幾張海鷗特寫照片,那滿足感絕對勝過靜物攝影。

前面那首歌是一位和我一起拍的 65 歲前輩不時哼著的一首老歌,我小時候有印象但早已忘記,前幾天的偶然機會又聽到了。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John Lennon 逝世 30 周年紀念

今天是 John Lennon 遇刺 30 周年紀念,我小時候對這件是稍有印象,只是不知道 Lennon 是什麼樣的人物,前幾個小時意外發現今天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日子。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惡魔島 -- 1973

法屬圭亞那(French Guiana)是 1763 年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在南美洲佔領的屬地,這裡前有大西洋後有亞馬遜原始森林形成天然屏障。法國自 1852 年開始將國內的重刑犯送到這片痲瘋病盛行的瘴癘溼熱叢林地服刑,直到 1951 年為止,有 70000 名被法國刪除公民權的重刑犯曾經在這裡服刑。


胸口有蝴蝶刺青,在黑社會綽號就叫做 Papillon 的Henri Charrière (1906~1973) 是這 70000人其中之一,1969 年他以 1932~1945 年間在圭亞那 (French Guiana) 的逃獄經驗寫成一本傳記小說 Papillon 在法國成為暢銷書,故事敘述法國經濟大蕭條的 1931 這年 Henri Charrière 因殺害一名老鴇被判終生監禁,並送往前述的圭亞那監獄服刑,

1933 年底 Henri Charrière 夥同 Joanes Clousiot, Andre Maturette 兩人沿海岸線向西逃入英屬殖民地痲瘋病盛行的 Trinidad,獲得痲瘋病人提供獨木舟相助後繼續西行,過委內瑞拉海岸不入最後抵達哥倫比亞的 Riohacha,如果翻開南美洲地圖查看一下,Henri 一行人這段逃亡歷程至少有 1000 公里遠,他逃到哥倫比亞 La Guajira 原住民區娶了採珍珠的海女為妻定居在原始漁村裡,不到一年他遭到白人修女的檢舉,遭逮捕後先囚禁在哥倫比亞境內的 Santa Marta 再遣返圭亞那,Henri 首次被判單獨拘禁兩年。

1939 年 Henri Charrière 再次越獄失敗被判單獨監禁 8 年,在當時經驗判斷,這種刑罰已確定必死無疑了,服刑前 Henri 意外救了一位即將溺斃的少女獲得減刑,接下來 1940 年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當權者無力南顧,獄方法籍人員決定歸順親納粹的維琪政府 (Vichy Regime),越獄者一律判處死刑,Henri Charrière 決定假冒精神病患以求自保,1942 年他再次越獄失敗,也因此未遭處死,而是被送去「治療」,去哪裡「治療」呢?去整個圭亞那最令人聞之喪膽,公認無法活著出來的「惡魔島」 Devil's island - 圭亞那外海鯊魚包圍的千呎懸崖島 Île du Diable


1944 年 Henri Charrière 進行最後一次越獄行動以麻袋裝椰子殼為舟,觀察潮汐後順著洋流漂出「惡魔島」流出法屬圭亞那勢力之外,再獲得一個中國人張先生協助逃入委內瑞拉境內,二次大戰期間委內瑞拉立場傾向英美同盟,雖然將 Henri Charrière 囚禁一年不過拒絕將 Henri 交還給親納粹的法屬圭亞那,1945 年委內瑞拉政府慶祝二次大戰結束將他特赦,更讓 Henri Charrière 取得委國公民證就地定居娶妻生子。














1971 年美國名導演 Franklin Schaffner 剛拍完《巴頓將軍》後隨即看上 Heri Charrière 這部小說的劇本想把它翻拍成電影,聯美公司投資的《惡魔島》(Papillon) 找來 1972 年以《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 晉升全美第一高薪男星的 Steve McQueen 擔任第一男主角,並且聘請當事人 Henri Charrière 擔任顧問,百分之八十都依照原劇本在西班牙以及牙買加拍攝,成功的把法國、西班牙殖民地的色彩表達出來。

唯獨為了增加戲劇性,把 Henri 逃亡夥伴之一的 Clousiot 改成高知名度卻個性軟弱的經濟罪犯
















Louis Dega (由 Dustin Hoffman 飾演),實際上1890年生的 Louis Dega 比 Henri Charrière 大了16歲,是 1930 年法國經濟崩潰時以偽造債券聞名全法國的經濟犯,法國官員恨之入骨,受刑者則認定他有未曝光的財庫,想從他身上撈些好處,1944年已經 54 歲的 Louis Dega 和 Henri 熟識但是從未參與逃亡,導演目的是拿他和 Henri Charrière 個性作強烈對比以增加戲劇效果。最後一幕 1944 年 Henri Charrière 跳懸崖逃亡,曾經富可敵國的 Louis Dega 卻不願冒險,在 Devil's island 上養豬種菜安度晚年。


這部片為了趕 1973 年耶誕節假期在美國上映,被批評拍攝草率,刪除太多細節, Franklin Schaffner + Steve McQueen 的天王組合表現稍顯鬆散,在美國的票房也不如預期。

1974 年《惡魔島》(Papillon) 在台灣以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卻大受歡迎,我 1980 年代透過錄影帶首次看到,一股令人窒息的氣氛貫穿全場,不像《刺激1995》、《第三集中營》、《戰地軍魂》還能苦中作樂穿插些輕鬆的主題,沒有!沒有!完全沒有!高壓肅殺的氣氛之下,老大哥無限的權力搭配殘酷的刑罰,一絲絲同情都沒有。

氣氛最輕鬆的一段是看到 Steve McQueen 歷境千辛萬苦逃到原住民區娶妻定居,他覺得生活苦悶想經由白人修女返回文明世界,沒想到卻遭修女告密重入大牢,看到這幕觀眾求生的意志也瞬間「崩潰」了!「能讓觀眾感同身受」應該是這部片在愈高壓集權的國家愈受歡迎的原因吧。


其他文章:電影《惡魔島》導讀


後記 : 今天 (2010.10.19) 收到 Amazon 寄來的單件小包裹,原來是 Jerry Goldsmith 作曲的《惡魔島》(Papillon) 的電影原聲帶,我查看了一下是 Made in France 在 2002 年重新發行的版本,這幾年來我在台灣找不到這片 Soundtrack,甚至前幾年 Amazon 也宣佈缺貨,趁著最近美元貶值時進行 Amazon 美元採購,這片 CD 又再次在 Amazon 目錄上出現了!今天 Amazon 把這片 CD 當作第一梯次寄來,回家後迫不及待拿來試聽:

這片 CD 錄音效果極佳,如所預期的摘錄了 14 首電影裡的配樂,包括了主題曲 Theme from Papillon 輕快的 Catching butterflies, 還有 Steve McQueen 第一次逃亡成功搭配的 Freedom 這首。

不過最讓人驚豔的是第 15 首的 Bonus 曲 : 將 Theme of Papillon 配上歌詞後由法國女歌星 Nicoletta 主唱的 Toi qui regarde la mer,Silva 公司後來重新灌錄的版本基於版權問題不能收錄這一首的!因此這麼多年來我只想買最原始的 Universal 版本。

不曉得為什麼,聽到這首時真是感動!或許是我尋找這部電影的 DVD, CD 找超過 10 年了,這麼多年來的努力總算有了收穫!

主唱 : 法國女歌星 Nicoletta

試聽一下這首吧:
Toi qui regarde la mer - Nicoletta


PAPILLON aka TOI QUI REGARDE LA MER
(Free As The Wind)


Yesterday's world is a dream like a river
that runs through my mind
Made of fields and the white pebbled stream
that I knew as a child
Butterfly wings in the sun
taught me all that I needed to see
For they sang sang to my heart
oh look at me look at me
Free as the wind free as the wind
that is the way you should be.
Love was the dream of my life
And I gave it the best I knew how
So it always brings tears to my eyes
when I think of it now
Gone like the butterfly days
And the boy that I once used to be
But my heart still hears a voice
Telling me look , look and you will see


There's no regret that I feel
For the bitter sweet taste of it all
If you love there's a chance you may fly
If you fall, well you fall


Rather the butterfly life
To have lived for a day and been free


For my heart still hears a voice
Telling me look and you will see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1972 年的老歌 Beautiful Sunday



1970 年代時這首英文歌曾經被改成國語歌,由女歌星陳蘭麗主唱而且大受歡迎,當時從我小孩子的角度只覺得是一首很普通的歌,後來隨著年紀漸長加上聽到他的原曲總覺得有一股無形的魅力.......

Beautiful Sunday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最近轉電視時突然聽到一段很熟悉的旋律,我馬上認出這是老歌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我小時候從電視上看到的一部電影《花逢月滿永不殘》(Ice Castles) 的主題曲,劇情很簡單,敘述一個頂尖溜冰女選手在重大比賽前突然失明,經過自我放棄後,在旁人的鼓勵之下仍然憑感覺站上冰場參加比賽,雖然已不再是奪牌熱門選手,總算做到了不放棄自己,回頭查一下發現,這類《洛基》類型運動勵志電影在 1976~1980 美國國力的低潮時期突然大增,美國人需要!

這首歌在台灣並不流行,曾經想在兩岸的 KTV 點播卻找不到,最新聽到的不是深烙在我腦海裡的 Melissa Manchester 版本,查了一下原來是好萊塢今年 (2010) 重拍這部電影,主題曲已改由 1985 年次的 Britt Nicole 主唱,唱的很現代很怪,還是搬出心目中最標準的 Melissa Manchester 版過癮一下吧! 


這是一部 1978 年的電影,對我而言大約在 1985 年左右從電視上首次聽到,咬字清楚歌詞簡單,印象極深。

Please, don't let this feeling end

It's everything I am
Everything I want to be
I can see what's mine now
Finding out what's true
Since I found you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Now, I can take the time
I can see my life
As it comes up shining now
Reaching out to touch you
I can feel so much
Since I found you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And now, I do believe
That even in a storm we'll find some light
Knowing you're beside me, I'm all right

Please, don't let this feeling end
It might not come again
And I want to remember
How it feels to touch you
How I feel so much
Since I found you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The Godfather: Part II

《教父》這部電影大獲成功之後,Francis Coppola 兩年後拍了續集《教父第二集》(The Godfather: Part II),在第一集劇情裡已經辭世的 Marlon Brando 表示不再參加演出,導演除了第一集班底之外提拔了 Robert De Niro 擔任戲分僅次於 Al Pacino 的角色,另外配角方面也很謹慎,本身就在教導戲劇的 Lee Strasberg 客串演出深沉多謀的 Hyman Roth 一角,演過《白酋長》的義大利影星 Leopoldo Trieste 也支援演一個小角色,因此《教父第二集》是少數續集能保持和原作品同等級評價的作品。

在配樂方面,第一集裡 Nino Rota 作的主題音樂已經深植在影迷腦海裡,第二集循此主題變動不大,差異較多的是第二集把故事拉回早期的義大利,片裡有不少的西西里風格民謠,由導演 Francis 的老爸 Carmine Coppola (1910~1991)接手,Carmine 也絕非弱者資歷毫不遜於 Nino Rota,Juilliard 學院畢然後在 Toscanini 手下的 NBC Symphony 吹奏長笛,業餘時間也有一些作曲事業,1974 年他接手《教父第二集》在 Nino Rota 之外做了四首風格稍不同的創作,例如暗殺地方角頭 Don 時這首 Murder Of Don Fanucci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The Godfather

《教父三部曲》尤其第一集在影史上公認享有不朽的地位,看一下 IMDb 上面的影評票選:《教父》(The Godfather) 被選為第二名,提到這部片只看電影的人一定會想到三個人 - 導演 Francis Ford Coppola,飾演教父的 Marlon Brando,和初試啼聲一砲而紅的 Al Pacino,如果內行一點的人通常會想到這部片的配樂大師 Nino Rota (1911~1979)

義大利籍的 Nino Rota 和前面提過的 Miklos Rozsa, Max Steiner, Dimitri Tiomkin 一樣具有深厚的古典音樂基礎,結識 Toscanini, Reiner 等指揮大師,Rota 年輕時就曾經赴美進入著名的 Curtis 音樂學院,除了電影配樂之外 Nino Rota 具有寫作管絃樂甚至歌舞劇的能力 ,回顧 Rota 一生主要還是以歐陸義大利片和法國片為主,尤其和老搭檔電影大師 Frederico Fellini 合作,40~50 年代在義大利算是一個多產的配樂作者,我認為那個時代的作品才是他生涯的黃金期,以英美電影為主流的台灣對他的印象卻是生涯中少數幾部英文電影,如《教父三部曲》、《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殉情記》(Romeo and Juliet) 。

Nino Rota 為配合《教父》劇情,有別於他之前的幾部名作如:法國片《浩氣蓋山河》,《8 1/2》等等,全片以略帶憂鬱的義大利音樂為基調,成功的和這部黑灰色的名片完美結合。前幾天提過配樂成功不在長,而是要有一個明顯的旋律主題,《教父》就是一個極度成功的案例,film score 雜誌選擇《教父》的主旋律為 20 世紀電影藝術的招牌之一。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惡魔島 Papillon Youtube



惡魔島》(Papillon) 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而且已經取得 DVD 遲早會作介紹,我只是覺得整個台灣只有拼經濟一事,對其他都有失憶症,船過水無痕,或許台灣喜歡向前看,很鄙視念舊作紀錄的人,近年發現我找台灣的電視史卻是對岸在用心做紀錄,那 100 年後對岸也會幫台灣發聲,由他們來做史誌。

這部 1974 年全台最賣座震撼人心的電影,30 年後,除了幾個網友之外,沒有人記得而且找不到,我這個沒躬逢其盛的無聊晚輩在 DVD 租售店、法雅客、百視達以及光華商場找了十幾年也從未看過,甚至沒有人聽過,最後靠朋友在香港買到,慚愧!

非常喜歡 Papillon 的配樂以及這個 Youtube,連接起來做紀念,並為我為《惡魔島》寫的介紹文暖身。



參考 :
《惡魔島》1973 影評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忽然想起《寄語白雲》


記得自己學齡前第一次接觸到音樂是一個類似正方體的撥放器,用的是現在早已被完全淘汰的錄音卡匣,當時我每天都在想誰躲在裡面?怎麼進去的?週邊的父母和阿公幾年下來也無法解答我的疑惑。不過我倒是記得印象最深的兩首歌是:方晴唱的《寄語白雲》以及萬沙浪唱的《那魯娃情歌》。

《寄語白雲》這首歌的咬字非常清晰加上播放率奇高,竟然能讓一個學齡前兒童記得所有的歌詞,大學時代每次跟著朋友上 KTV,我都會翻一下是否有《寄語白雲》這首歌,相不相信!奇怪的是 1980, 90 年代我只找到兩次,一次在羅東的小店,一次竟然是在對岸。我向同齡朋友提起這首歌,似乎又只有我一個人記得。

1999 年 6 月初當時整個北京漫佈著反美的情緒,我從拖延幾天的台灣報紙上看到資深歌星方晴的死訊,這個名字突然勾起我許多回憶,包括她曾經在戒嚴時代溜到北京探親的那則轟動故事,一個女歌星竟敢犯下當時的死罪,問我老媽說法是:「她很紅,但是命不好。」,或許《寄語白雲》這首歌就必須跟著她消沉了 20 年。不過最近幾年網路自由度提升,過去的疑問一一獲得解答,這首歌被新歌星翻唱,也知道了它原來是一首韓文歌。網路上也有人詳細的回顧方晴戲劇化的一生,她的故事戲劇性簡直比美小說:父親駕機投共、孤兒院、北一女、台大、女歌星、三次離婚、投共、調查局監控、非法移民、託付宗教、舉槍自殺這些事全部發生在她一個女子身上,也解答了我多年的疑問。

網路上也有人整理了《寄語白雲》(又稱《離情》)五種版本比較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Lori Lieberman / Killing me softly with song

11 月 5 日有一個從 10 歲認識至今的朋友因癌症辭世了,得年不到 40 歲。

他是個叛逆指數 100 分的怪人,總是不理會旁人的批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活下去,有一陣子他就住在我附近,他已經失業近一年,卻強說他有豐厚的收入,說他日夜顛倒晝伏夜出似乎也不對,經常在晚上八九點時出現,邀我一起吃清粥小菜,這也是他一天唯一的一餐。這有點強人所難,因為八九點往往是我肚子最撐的時候,有時候週五晚上我會故意不吃晚餐邀請他去吃頓好一點的,遇到的新問題是:即使失業他卻硬要付款,他個性強到他父母以及老師都投降,何況是我?

認識他超過二十年,只看過他消沉一次,大概在 1997 年左右,他突然在晚上 10 點左右跑來找我,那天不曉得發生什麼事他突然滿是灰色思想,當時我音響剛換了新喇叭,正在聽 Lori Lieberman 的歌,原先我根本不認識 Lori 這個美國民謠歌手,她的歌主要在美國境內流通,但是台灣的內行音響迷找到 Lori 發行量不大的 CD,主要目的是用她乾淨清純的聲音當測試片,所以 Lori Lieberman 的 CD 不在唱片行販售,只能在音響店找到,我剛好趁著換喇叭之際買下這片 CD。他聽到 Lori Lieberman 唱的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之後,突然又變成能量用之不盡的叛逆小子,堅持要我陪他在晚上 11 點左右到台北市區去找這張 CD,後來記得在光華商場附近找到了!之後,他更成為 Lori 最忠實的歌迷,買下他能找到每一張 Lori 的專輯。

11/10 那天我看到他兩手空空化為灰燼離開人世間,確定沒帶著他買那幾張 Lori Leiberman 的 CD,聽說人死後的靈魂會留戀生前常出現的場所

點播這首 Lori Lieberman 唱的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送給他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



あなたはすっかりつかれてしまい
生きてることさえいやだと泣いた
こわれたピアノで想い出の歌
片手でひいてはためいきついた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この身をまかせ
男と女がただよいながら
堕ちてゆくのもしあわせだよと
二人つめたいからだ合わせる

からだの傷ならなおせるけれど
心のいたではいやせはしない
小指に食い込む指輪を見つめ
あなたは昔を思って泣いた
時の過ぎゆぐままにこの身をまかせ
男と女がただよいながら
もしも二人が愛せるならば
窓の景色もかわってゆくだろう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この身をまかせ
男と女がただよいながら
もしも二人が愛せるならば
窓の景色もかわってゆくだろう


記得我小時候這是一首禁歌,後來才知道那段時間叫為「淨化歌曲時代」,像這首和《姑娘的酒窩》、《熱情的沙漠》都被視為糜糜知音而被禁唱,只能唱什麼《嶄新的一天》、《藍天白雲》、《桃花舞春風》之類政府同意的八股歌曲,和對岸不愧是兄弟。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裁判,超過 20 年後那些淨化歌曲連 KTV 歌本都找不到,這首《愛你一萬年》還是那麼受歡迎,當然,我只會唱中文歌詞,不過今天想聽一下原唱人沢田研二唱的原始版本

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砂の器 -- 1974

砂の器 -- 前言

砂の器》是日本作家松本清張發表於 1960~61 年間的小說,Wiki 上面也說要看懂這部小說 / 電影必須對日本的地理甚至方言稍有了解才能看懂,難怪 20 年前我只能門外看看熱鬧,松竹映畫在 1974 年將小說改編為電影,為了適應拍攝將時代背景由 1961 改為 1971。


對照一下上面的日本地圖 (Map of Japan),《砂の器》的故事先從多件紛亂複雜的線索開始。

一個人人誇獎的島根縣退休警察三木謙一在東京附近遭重擊身亡...

好幾個人聽到三木生前在東京居酒屋裡用秋田縣口音重複說著「亀田(Kameda)」這個名詞...


一個美麗的藝妓理惠子在山梨縣火車沿途灑著帶血跡的碎布...


丹波哲郎 (1922~2006) 飾演的警探今西榮太郎抽絲撥繭,最後將兇手指向一位出身大阪的當紅作曲/指揮家加賀英良,謀殺動機是英良為了保有現有的權勢地位,不願讓人發現他出身卑微的事實,牽出了一件發生在二戰後期令人鼻酸的故事。

1942 年石川縣 36 歲的男子本浦千代吉感染當時無藥可醫的痲瘋病,妻子離她而去,他被迫帶著 5 歲兒子秀夫離開家鄉沿路乞食,也因為痲瘋病的因素遭到歧視以及排擠,沿途民眾以及警務人員都排斥他們居留,走了近千公里到達島根縣時,終於遇到一個好心的巡佐三木謙一 (緒形拳飾演) 願意幫忙,膝下無子的三木安排父親住進療養院並收留秀夫為養子,但秀夫還是離家出走到了大阪,1944 年在開自行車店的加賀家裡當學徒,1945 年大阪大空襲加賀夫婦雙亡,官方戶籍資料全毀,秀夫巧妙的改自稱加賀家長子,然後他接受教育,1970 年初在音樂方面嶄露頭角,得到愛好音樂的前財政大臣支持,即將成為大臣的女婿,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這時退休的三木謙一到財政大臣家鄉岡山縣旅行時,從一家戲院的合照上意外的發現近 30 年不見的秀夫 (已改名加賀英良),他臨時決定前往東京尋人,希望秀夫探望來日不多的親生父親,而作品即將初演的秀夫不願在初演前夕被揭發低賤的出身,導致前途遭到波折,因此他對三木謙一動了殺機,並委由情婦理惠子 (島田洋子 飾)處理遺物。

現在回頭看這部在 1974 年轟動日本的名作,在音樂會以及一般取景方面只能算普通,仍不如西方電影水平,唯有在日本自己的國土上取景這點,也就是這部片後半段的重點,隨著「宿命」鋼琴協奏曲的旋律進行,兩父子沿著日本海從石川流浪一路乞食走到島根縣這一段,除了催人熱淚之外,今天回頭來看還是那麼美,從攝影角度來看:導演野村方太郎每一個取景畫面都是經典作品。

飾演麻瘋病父親的老牌演員加藤嘉 (1913~1988) 從頭到尾沒有幾句台詞,卻是這部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演活了觀眾心裡「行將就木」、「槁木死灰」的影像,每次他一出現總是讓人心頭一沉,催化悲觀的氣氛,。

貫穿全片配樂是一首「宿命」鋼琴協奏曲由早逝的音樂家菅野光亮(1939-1983) 作曲,除了劇本之外成了這部片成功的另一個因素,前面提到警探追查秀夫的出身,隨著這首音樂的進行,本浦父子的故事不禁讓今西榮太郎因同情而落淚,演奏會將結束的時刻,他還是必須緝捕首演成功的秀夫,就如同樣學音樂的菅野光亮第一次讀完這本小說之後下的兩個字 - 宿命!

最近幾年這部片重拍電視版,這首曲子不難找到,下次看到想把它買下來。(後記:2008 年 3 月在東京 HMV 買到了)


鋼琴獨奏版的《砂の器》主題曲 (片段)

2007年11月2日 星期五

Midnight Express

大約 20 年前電視上曾經播過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這是一部 1978 年的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敘述一個美國青年 Billy Hayes 被污指販毒,因此被土耳其警察關進大牢裡 30 年,他無法和外界聯絡,當他幾乎放棄生存意志時,聽說有一種方法可以逃出去,叫做 Midnight Express,最後他藉由 Midnight Express 逃出 ....

這部電影的配樂作者是德裔的 Giorgio Moroder 被視為電子合成音樂的濫觴,現在聽起來非常貧瘠的電子音樂 1978 當年卻足以挑動聽眾的靈魂,想想後來 80 年代當紅的 Vangelis,再到近年的 Hans Zimmer,可見聽眾的口味愈來愈鹹辣

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The Deer Hunter

《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是 1979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這部片初次上演時曾經因為血腥的 "俄羅斯輪盤" 片段被台灣新聞局剪片約 45 分鐘之久,直到解嚴後的 1990 年得以才播出三小時完整版,這部片由 Roert De Niro, Christopher Walken, Maryl Streep 等人主演,片中的背景是威斯康辛州的俄裔移民,敘述年輕人從軍前那癡狂的少年生活以及從軍之後在越南遭俘虜時的待遇,兩者形成強烈對比,尤其那有點不真實的俄羅斯輪盤遊戲對美國年輕人的心情創傷更是無法完全抹滅,最近十幾年常演大毒梟的 Christophrt Walken 當時靠清純的少年形象 Nick 拿下那一年的最佳男配角,當時除了令人震憾的劇情之外,這部電影裡的 Nick 等人算是俄裔移民,這部片的配樂背後帶有一點俄羅斯味道,印象非常深刻,尤其三個片段:

一是那首流傳至今不衰的吉他/鋼琴獨奏曲 Cavatina,二是他們出發從軍前舞會上表演的那首由小提琴伴奏的俄羅斯輕快舞曲 Katyusha,三是幾人在酒吧半醉半醒時唱的那首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這張 CD 是 1979 年錄製的版本,當年我怎麼學都學不起來的吉他名曲 Cavatina 由 John Williams (不是那位電影配樂大師) 獨奏,那首節奏輕快的舞曲叫 Katyusha (大陸翻譯為 "卡秋莎") ,原本是一首 1938 年由 Matvei Blanter 所做的歌曲,敘述戰爭時期少女 Katherine思念戰場上男友,二次大戰時期衍生成為一種在蘇俄受到歡迎的民俗舞蹈,直到今天已經成為俄羅斯的民謠,在唱片行買的俄羅斯歌曲集或三弦琴 (Balalaikas) 曲裡面常常可見。至於 Frankie Valli 主唱的 1967年 Billboard 年度名曲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則未出現在這張 CD 中。

這張 CD 中幾首創作曲的作者 Stanley Myers (1933~1993) 有深厚的音樂基礎,但是他畢生的作品 80% 都屬於電視影集,因此他在國外知名度稍差,不過提到他的愛徒 Hans Zimmer 大家可能就有印象了 。


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Rocky

1976 年,困擾美國十年的越戰剛結束,經濟各領域則逐一遭到日本的挑戰失業率高升,美國的國力陷入二戰後的最低潮,這時候有一部小成本的小人物勵志電影《洛基》(Rocky) 票房大獲成功給情緒低落的美國注入一劑強心針 .....

Bill Conti 和男主角 Sylvester Stallone 同樣為義大利裔,當時 Stallone 只是一個演二級片的不知名演員,窮得靠朋友資助,有次他看到一個不知名拳擊手在台上被打得跪地求饒的樣子,他突然浮現靈感,寫了後來《洛基》的劇本,一個窮光蛋到處找金主推銷劇本,Stallone 不知碰了多少次壁,最後只有二線的小電影公司願意拍這個故事,拍攝過程中為了節省成本,Stallone 的父親和親戚鄰居都上場飾演小角色甚至路人。

當時年僅 34 歲的 Bill Conti 和男主角 Sylvester Stallone 同樣為義大利裔,經由 Stallone 的請求負責配樂部份,結果這部兩個不到 35 歲男人合作的電影卻大獲成功,除了故事的勵志性之外,第一段提到當時的社會氣氛環境也是原因之一。

《洛基》成為 Bill Conti (1942 ~ )最著名的代表作品,70 年代沒有 90 年代無所不能的電子合成樂器,作者只能拿出真本事取勝,這張 CD 只動用幾項簡單的樂器灌錄而成,《洛基》的成功我認為配樂功不可沒,Bill Conti 寫出簡單卻又讓人熱血沸騰的幾首曲目,如 Gonna Fly Now, Going The Distance, The Final Bell 等等和劇本相互呼應,其中多首早已被國內廣告或電視配擅自引用不知多少次了。

這張 CD 裡 Bill Conti 另外做了兩首充滿黑人靈魂樂風格的歌曲 You Take My Heart Away, Take It Back 搭配社會小人物的勵志故事卻出乎意外的恰當。

如果給我挑一首,我最喜歡這首 Going The D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