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Russi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Russi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台灣電影史趣事 (~1964)



意外發現一個很棒的博物館網站 : 電影大事記 (1898~1964)

不再提政府的政策問題,傾向談民間在做什麼 ? 市場上發生那些事,跟市場上的統計數字 .......

1911.7月 「芳乃亭」(「芳乃館」之前身)開幕,這是台灣第一家純粹放映電影的電影院。

1917.3月
台北「世界館」的業主岩橋利三郎因為電影業生意大好,邀請其弟古矢正三郎來台,從事台北「世界館」系電影院之映演工作,自此,古矢家族成為大正時期台灣電影界重要的電影業經營家族。

1924. 廈門聯源影片公司的孫、殷兩人,將在南洋巡迴上映過的四部中國片進口至台灣,分別是《古井重波記》(六本,1923,上海影業)、《蓮花落》(1923,商務影片部)、《大義滅親》(1924,商務影片部)、《閻瑞生》(1921,中國影戲研究社)。這是中國影片第一次進口台灣的紀錄。

1925.5.23 劉喜陽、李松峰、鄭超人、李延旭、姜鼎元、張雲鶴、李竹麟、楊承基、陳華階、連雲仙等人,創立「台灣電影研究會」。這是台灣最初的電影製作暨研究機構。

1930. 本年 台灣總督府電影檢查影片總長度為2,025,466公尺,總數為8,384卷,共剪去11,269公尺的影片,與三年前相較增加了十倍。檢查基準大致為兩個方向:違反時局意識,或是有接吻或性暗示的畫面,一律剪去。

1937 2月美國20世紀福斯影業公司(20th Century Fox Co.)日本九州分社社長磯田秀逸來台,與台北「國際館」經理古賀處理該公司與「國際館」影片上映問題,交涉後決定福斯公司的影片將陸續在「國際館」上映。並決定由台北「萬榮商會」負責人真子萬里任該公司之在台代理人,負責該公司影片全台發行業務。

1937.5.25 台北「第一劇場」負責人吳錫洋發起成立「第一電影製作所」結成總會,並決定製作第一部片《望春風》

1937.9.24 日本政府明令禁止洋片進口,由於片源不足,對台灣映演界造成衝擊。
 
1938.8.1 「台灣映畫配給株式會社」負責人真子萬里,取得本年度(1938)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影片(包括新聞片)的在台發行權。 台北「芳明館」的負責人小澤常男,獲得美國環球電影公司台影片發行權,並簽訂契約,預定每月發行一部該公司影片。  雖然洋片自1937年9月24日起已禁止進口,但各戲院在今年年初推出洋片佳作。

1938.12.31 台北大稻埕地區電影院因中國電影及戲劇禁演之故,片源不足。

1941.6月 至本月底為止,台灣的電影院共有48家。以地區劃分,台北市有16家,基隆五家,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各四家,嘉義市與新竹市各三家。電影院的經營者當中,市營的一家,為新竹市的「有樂館」,公司經營的有七家,日本人經營的有19家,台灣人經營的有19家。

1942.6月
日本「松竹電影公司」以及台灣總督府、「滿州映畫協會」(滿州電影協會)共同製作的電影《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又譯《莎鴦之鐘》),導演清水宏以及演員、外景隊,於本月來台展開影片拍攝工作。

1945.11.1
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派白克接收日本「台灣映畫協會」和「台灣報導寫真協會」,將之合併成為「台灣電影攝製場」。借用英商德記洋行茶葉倉庫,展開拍攝、洗印相關工作。  日本政府實施之有關電影法規全部廢除,所有禁映影片均可上映,不必經過檢查。  1945年8月至1945年12月31日為台灣影史法律真空期,所有上映影片不必檢查,也無執照。全省19家日本人經營之電影院由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接收監理,繼續經營。

1946 1.31 華納公司1942年的作品《北非諜影》(Casablanca)上映,雖然延宕多時,依舊造成轟動,本片由麥可.寇蒂斯(Michael Curtiz)導演,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主演。

1946.9.30 蘇聯電影《茅廬》、《失落過的公文》、《蘇聯之光》、《塔什斯坦》、《天上人》、《偷天換日》等片准予進口。

1946.10.1 國民黨的台灣電影事業公司成立,接管日產戲院,全省有17家,大部分已出租,小部分則為直營。

1946.10.10 美國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Pictures Inc.)推出最新彩色片《封面女郎》(Cover Girl, 1944),導演查爾斯.維多(Charles Vidor),麗泰.海華絲(Rita Hayworth)、金.凱利主演,以妖艷、肉感歌舞為號召。

1947.2.5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會,奉令裁撤,台灣攝製場改隸屬長官公署教育處。

1947.2.6 台灣影檢工作由宣傳委員會移交教育處,領中央准演證者應登記才准上映。

1947.3.16 因二二八事件台北實施宵禁,電影晚場取消,然自本日起宵禁時間縮短,電影晚場恢復。

1947.5.1 省教育廳分電各縣市政府,如發現有誘人犯罪的武俠片,應將執照號碼報廳,以便複查,如有內政部准映證,也應查明處理。

1947 8.10 米高梅公司傳記片《居禮夫人》(Madame Curie, 1943)首映,由茂文.李洛埃導演,葛麗亞.嘉遜主演。為慶祝蔣中正當選首任大總統,特舉辦門票半價一天的優待活動。




1948 3.28 雷電華公司出品、賽珍珠小說改編的《青天白日滿地紅》(China Sky, 1945)上映,由雷.恩萊特(Ray Enright)導演,侖道夫.史谷脫主演。

1948 10.4 米高梅公司文藝片《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 1940)首映,茂文.李洛埃導演,費雯麗(Vivien Leigh)、勞勃.泰勒(Robert Taylor)主演。 

1948.12.31民國37年(1948)台北市十大賣座片順序如下:《一江春水向東流》、《出水芙蓉》、《一千零一夜》(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1945)、《天字第一號》、《野風》、《錦繡天堂》、《胭脂奴》、《魂斷藍橋》、《西廂記》、《假鳳虛凰》等。國片佔四名。

1949.6.1
台灣貨幣改革發行新台幣,電影票改用新台幣計價,台北首輪西片2元3角(原來舊台幣4萬元),外縣市平均1元5角。

1949.9.16
台灣第一次上映廈語片《雪梅思君》。

1949 12.15 內政部警政司發現蘇聯片《寶石花》、《彼得大帝》混入台灣上映,今起對以往發照國片進行複檢。 

1950.6.5 教育部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電化教育組於台北建國中學操場放映《台灣風光》、《第七屆全國運動大會》、《跳高跳遠及撐竿跳》,及《瑪莉的小羊》等多部影片,慰勞前線來台將士。

1950 12.31 根據統計,今年在台灣放映的電影以美國片最多,佔393部(含長片253部、短片及新聞片140部),其次為國語片185部(含長片168部,短片及新聞片17部),再其次為日本片七部(長片兩部,短片五部),美國片已領先國語片一倍以上。 

1951.12自1950至1951年底,經內政部電影檢查處刪剪後准予映演的中外影片共有58部,刪除14,710呎,刪減部分包括暗示亂倫、挑撥階級意識對白、凸顯貧富對照、鬼魂出現、誨淫動作、歌詞、舞姿、以隱射方法詆毀政府、任意殺人、勞資衝突、迷信、賭博場面、有附匪人物演出、強調階級對立、兒童格鬥,及違反國策等。

1951 12.31 本月 根據統計,自1950至1951年底,遭內政部電影檢查處禁映的中外影片共有45部,禁映原因多為違反國策或由附匪影片公司出品。 

1952.4.25 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維多.佛萊明(Victor Fleming)執導的《亂世佳人》在台北大世界戲院上映,黃牛猖獗,台北市警察局特出動大批人員監視,以防止黃牛大肆活動。 

1952.4.30 本月 台灣省政府嚴令禁止影片商以片長過長為由提高票價,以防止電影變相漲價,並規定每場電影放映時間不得多於1小時40分鐘,如片長過長,應分上、下集放映,以免有害觀眾身體健康。 

1952.12.31 本年 國語片片源缺乏,片商紛紛將已映過的舊片改名冒充新片重映,或進口粵語片,以粵語原版上映 

1953.7.13 台北中央、美都麗兩戲院聯合在報紙刊登啟事,謂近日於該兩家戲院聯映的日片《母之罪》,因劇情合理感人,連日爆滿,其中外省觀眾佔40%以上,遠超過一般日片外省觀眾不超過10%的比率。

1953.12.1 台灣省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統計,目前全省共有376家戲院,其中電影院有77家(在鄉村者僅15家),兼營影劇者有299家,演出比例為電影佔30%,戲劇佔70%;放映的影片國語片佔10%,外語片佔90%(其中美國片佔75%,日本片10%,英、法、義等國影片5%);營業收入須付稅捐35%、片租50%、剩餘15%才歸戲院;戲院每年映演勞軍戲達兩萬六千餘次,附徵稅捐達新台幣一億五千餘萬元。

1953.12.8 台北美都麗、文化兩戲院今起三天舉辦「日片試映會」,每日1片,放映《國定忠治》、《傻瓜偵探》、《歌聲母淚》三部日片。

1954.1.7 內政部電影檢查處召集日片片商抽籤決定18部日片的放映順序,並公佈相關放映辦法。

1954.9.1
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與台灣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合併成立「中央電影公司」。

1955. 3.1 新修訂「外匯貿易管理辦法」公佈,影片被視為「奢侈品」,其匯款須照價附繳100%結匯證明書。

1955.6.23 廈門都馬劇團攝製,邵羅輝執導的本省第一部自製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在台北大觀戲院首映

1955.8.3 台北萬國戲院刊登啟事,指稱正於該戲院上映的好萊塢電影《無情荒地有情天》(Untamed,亨利.金導)已連續25天滿座,觀眾人數超過15萬7千人,超越去年《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導),創下本省歷來西片最高賣座紀錄。

1955.8.7 台北萬國戲院刊登啟事,指稱正於該戲院上映的《無情荒地有情天》已連滿29天,觀眾人數超過175,700人,打破日片《金色夜叉》173,957人的觀影紀錄,為本省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影片。

1955.9.12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處長吳錫澤指出,美國安全總署中國分署已決定撥款十至15萬美元作為我國電影器材改善經費,另在相對基金項下撥付一筆款項改善場地設備(如隔音設備),年底前並將派遣三位洗印、燈光,及劇本方面的專門人員來台協助我國提升有關技術。

1956.1.4 雲林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投資演出,何基明執導的本省第一部35釐米台語片《薛平貴與王寶釧》在台北中央、大觀、美都麗三院聯映,加有詳細中文字幕

1956.6.13 東南亞電影製片人協會召開理事會,決定擴大組織,容納亞洲其他地區國家成員,並自下屆起將協會名稱改為「亞洲電影製片人協會」(Federation of 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in Asia);影展名稱改為「亞洲影展」(Film Festival in Asia)。

1956.6.15 台北大觀戲院今起試放冷氣。

1956.10.31 香港影劇界祝壽勞軍團來台祝賀總統華誕。

1956.11.14 台語片女星小艷秋應香港閩聲公司之邀赴港拍攝台語片《雪梅思君》(陳煥文導),為國內第一位應邀赴香港拍片的台語片明星。

1956.10.10 台北萬國戲院放映西片《六月六日斷腸時》(D-Day the Sixth of June,亨利.寇斯特導),樓下原價新台幣8元的戲票,黃牛票高喊至15元,創黃牛票最高紀錄。





1957.7.28 南洋影業公司出品,莊國鈞執導的《基隆七號房慘案》映期邁入第32天,創下台語片映期最長紀錄。 

1957.11.8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製片部經理羅吉爾為該公司新片《小婦人》(後改名為《八福客棧》、《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馬克.羅勃遜〔Mark Robson〕導)來台勘景。《小》片改編自女傳教士艾偉德(Gladys Aylward)的傳記《小婦人》(The Small Woman),預定由知名女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主演。

1957.12.21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新片《八福客棧》助理導演勞勃.麥克諾(Robert McNaught)、卜克斯等人連袂拜會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李葉,商討合作拍攝《八》片細節。

1957.12.25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宣佈將《八福客棧》改名為《六福客棧》。 

1957.12.30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新片《六福客棧》導演馬克.羅勃遜,偕同故事主人翁艾偉德一同召開記者會,報告在台籌拍進度,並請記者協助徵求50至75位裹足老婦人擔任臨時演員。 1957 本月 美國雷電華 (RKO) 電影公司籌拍以中國為背景的新片《隔牆有耳》(No Secret Is Safe),計劃來台拍攝外景。

1958.1.21 美國獨立製片人詹姆士.李昂來函商請中央電影公司協助在台拍攝新片《紅色妖龍》(Red Dragon

1958.2.7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致電有關單位,取消來台拍攝新片《六福客棧》計畫。

1958.2.12 義大利聯合影片公司與台灣永昌影業公司共同投資,麥路西執導的中、義合作片《萬里長城》在台北圓山飯店金龍廳開鏡,參與該片的台灣演員包括王玨、穆虹、金楓、張小燕、梁銳等。

1958.3.25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馬克.羅勃遜執導的《六福客棧》,決定改在與中國地形相似的英國北威爾斯地區拍攝。

1958.3.29 義大利導演麥路西與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李葉等人於台北中國之友社召開記者會,說明《萬里長城》的拍攝情形。該片日前曾因彩色膠片用罄,且積欠「中影」廠租及演員報酬甚多而停拍,後因永昌影業公司同意以攝影機作擔保品,代麥路西墊付部分義方應付的製片款項才得以繼續。然因目前該片主要女主角人選仍未決定,故許多外景戲都必須俟日後返回羅馬以背景攝影的方式拍攝。

1958.5.15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攝製的《伊朗國王巴勒維陛下5月14日訪華新聞片》今起於台北新生、萬國、大世界、台灣、第一、國都等六家戲院隨片放映。 

1958.5.16 美國獨立製片人羅伯特.費洛斯拜會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王星舟,商討協助拍攝《虎牙》事宜。

1958.6.18 台北市物價評議委員會駁回《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大衛.連〔David Lean〕導)的加倍收費申請,以避免增加觀眾負擔。《桂》片此次係以獲得七項美國奧斯卡金像獎,且片長達163分鐘為由申請票價加倍。 

1958.7.11 放映時間長達222分鐘的《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金.維多〔King Vidor〕導)奉准調漲2/3票價,今起於台北大世界、新生兩戲院上映。

1958.8.8 上個月11日起在台北大世界(7月24日下片)、新生戲院聯映的《戰爭與和平》,迄今票房累計達1,527,710元,觀眾人數達146,304人,創下光復以來外國影片在台北市的最高票房紀錄。

1958.9.30 自本月4日起在台北大世界、台灣、國泰三院聯映的《桂河大橋》,因觀眾踴躍,黃牛票喊價至樓上特別座全票新台幣25元、普通座全票20元,樓下特別座全票20元、普通座全票15元,較實際票價高半倍至一倍。 

1959.1.4 日本女星李香蘭(即山口淑子)自緬甸搭機返日途中,過境台北,預定停留一日。

1959.1.6 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公佈1958年台北市首輪最賣座影片名單,國語片榜首為《貂蟬》(李翰祥導),總票房新台幣748,285元;台/廈語片為《歌女白蘭花》(王天林導),票房305,016元;日語片為《白蛇傳》,票房1,114,071元;美國片為《桂河大橋》,票房1,807,843元;歐洲片為《霸王妖姬》,票房563,414元。

1959.4.20 知名導演約翰.福特(John Ford)抵台為美國海軍執導紀錄片《台灣堡壘》(Taiwan Island Fortress),預計停留一週。(註 : 後來沒拍)

1959.6月 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馬克.羅勃遜執導的《六福客棧》申請來台上映,片中「砍頭」、「纏足」等鏡頭再度引發應否禁映的爭議。

1959.11.8 美國米高梅電影公司副總裁兼中東、遠東、南美地區業務監督梅耶 (Irene Mayer Selznick) 抵台視察該公司在台業務。

1959.12.21 美國維道地奧影片公司出品,霍夫曼執導的《十一誡》(The Eleventh Commandment)在台北縣中和鄉開鏡,主要演員有勞勃.迪克斯、柏蒂.克萊斯,及我國演員陳禔、周經武、魏平澳等。

1960.1.15 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副總裁白根夫婦,上午搭機離台。白根此行來台視察該公司一般業務,並對電影票稅捐過重的問題,向有關單位表示意見。 

1960.3.29 美國影星佛德烈.馬區夫婦今日上午抵達台北,展開為期七天的觀光之旅,他表示,最嚮往的地方是日月潭風景區。佛德烈.馬區曾以《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 1930)、《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榮獲1932及1946年的金像獎,他自己最滿意的作品為《星海浮沉錄》(A Star Is Born, 1954)與《黃金時代》。

1960.5.1 美國環球公司副總裁亞博夫今日抵台展開三天的業務視察。

1960.6.11 主演《賓漢》(Ben-Hur, 1959)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影帝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今日過境台北松山機場,影星穆虹與吳宜德前往歡迎。卻爾登.希斯頓在機場停留30分鐘並接受記者訪問後,即繼續搭機飛往日本東京。



1960.10.25 義大利第一部70釐米歷史戰爭愛情片《霸王焚城錄》(Cariagine in flamme,卡米尼.加洛尼〔Carmine Gallone〕導,1960),本月22、23日在台北新生戲院上映兩天,票房總收入高達20萬元,成為本省光復以來最高的影片賣座紀錄。

1960.12本月 台北市今年最賣座的電影,已由影片商公會統計完畢,西片最賣座的電影是美國片《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約書亞.羅根〔Joshua Logan〕導,1958),其次是義大利片《霸王焚城錄》;國片最賣座的是《苦兒流浪記》;台語片最賣座的則是《虎姑婆》。

1961.4月 由美國影星勞勃.泰勒主演的《台灣》一片之工作人員原訂本月15日來台拍攝,日前因製片臥病東京,暫告擱置。

1961.6 本月 電檢處長屠義方針對「接吻」之電檢尺度問題發表看法。

1961.6本月 《蘇西黃的世界》(World of Suzie Wong, 1960)副導演天奴威爾蘭邀請童星蕭芳芳參加新片《虎口餘生》的演出。

1961.12.14 中央電影公司代理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發行的鉅片《賓漢》,今日6時40分在台北市大世界電影院舉行首映,全部收入三萬餘元將作為興建軍眷住宅的捐款。

1961.12.30 台北市影片商公會今天公佈今年各類最賣座的影片,分別是:國語片《千嬌百媚》、台語片《王哥柳哥好過年》、日本片《大海原遊俠》、美國片《萬夫莫敵》(Spartacus,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導,1960)、歐洲片《羅馬世運會》。

1962.3.22 美國米高梅公司影片《賓漢》原簽定在台北大世界戲院上映六個月,但因賣座不理想,中影公司擬提前下片,引起米高梅公司抗議。

1962.7.16 台北國光戲院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表示由於未做好與電檢處之公共關係,導至該戲院因播映《世界女人夜生活》(America di notte / America by Night, 1961)而被懲處停業三天,新聞局電檢處長屠義方今天公開表示,該處處罰國光戲院是根據電檢法第二十一條針對該戲院放映裸露鏡頭秉公處理,該處將控告台北國光戲院「公開譭謗」。

1962.9.3 中影派往日本拍攝《金門灣風雲》女演員王莫愁、蔣娉,今天下午離台飛往日本接受演員訓練,王莫愁已另取藝名「華欣」。 

1962.9.29 為拍攝《金門灣風雲》,日本男星石原裕次郎今天抵台,為了一睹偶像風采,松山機場內外聚集了一千多位影迷。

1962.12.28 美國影星鮑勃.霍伯與拉娜.透納(Lana Turner)今天上午抵台,在中山堂演出慰勞美軍。

1963.5.27 香港邵氏公司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打破有史以來台北市中西影片賣座紀錄。

1963.6.26 好萊塢導演勞勃.懷斯(Robert Wise)今天抵台訪問。

1963.8.18 日本政府讓步,願將影片輸入台灣。

1963.10.30 因《梁山伯與祝英台》一片風靡台灣的香港影星凌波今天來台,北市萬人空巷,大批影迷爭睹偶像風采。

Harold Lloyd


1963.12.1 美國默片喜劇演員哈洛.洛伊德(Harold Lloyd,藝名羅克,別名「神經六」)今天訪台,為影片《滑稽總匯》(The Funny Side of Life, 1963)宣傳。

1964.6.18 美國影星威廉.荷頓(William Holden應亞洲影展之邀抵台,擔任特別來賓。

1964.8.6 國聲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樂聲大戲院落成開幕,這是本省唯一可以放映新藝拉瑪綜藝體的電影院,「國聯五鳳」江青、汪玲、鈕方雨、李登惠、甄珍蒞臨剪綵。

1964.9.17 美國導演歐本海默(Peer J. Oppenheimer)今天下午抵台,與中央電影公司洽商合作拍片事宜。

1964.10.6 美國20世紀福斯公司導演勞勃.懷斯,為新片《聖保羅砲艇》來台勘景。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Kirk Douglas (1916-2020)


超過百歲的好萊塢人瑞 "寇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在 2 月 5 日辭世,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7名,他的第二任妻子Anne Buydens (1919~) 仍然健在(註:2021年去世)。

關於 Kirk Douglas 的介紹文章非常多,他是俄裔猶太移民,因為這個背景他年輕時就跟猶太族群和東歐移民族群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使得他晚年除了在影藝界之外,政治圈和商界也擁有深厚的人脈。

基於以上的前提,他 92 歲時出版的回憶錄 Let's Face It 參考價值極高,2008 年我就寫過他的回憶錄 Let's Face It 書籍簡介,等於在介紹出身俄裔移民的 Kirk 前半生了,我比較喜歡談 Kirk Douglas 的小故事,

1947 年好萊塢爆發麥卡錫主義時,俄裔猶太人 Kirk Douglas 還是個無名小卒剛剛參加第一部電影《漩渦之外》(Out of the Past) 的演出,根本不在監視之列,避開了這一場災難,1950 年代初 Kirk Douglas 漸漸成名,他提到做過最後悔的決定是拒絕 Billy Wilder 電影版《戰地軍魂》(Stalag 17 ) 的男主角邀約,Kirk Douglas 演過這部片舞台劇,對劇本毫不陌生,接手演出的 William Holden 一舉拿下奧斯卡影帝,1954 年 G. E 想雇用他當發言人,Kirk Douglas 拒絕之後由二線演員 Ronald Reagan 接手,此舉成為 Reagan 由影轉政的關鍵,後來當上加州州長甚至美國總統,晚年 Kirk Douglas 常常自嘲 "如果我接能否也當上總統 ? "。

1965 年他接受邀請演出西部電影《狼城脂粉俠》(Cat Ballou) ,經紀人卻全力反對 ! 理由是戲份太少,這個角色改由 Lee Marvin 接手,結果酒鬼 Lee Marvin 就靠這部片拿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 ! !

不過 Kirk Douglas 提到也做過一些正確的選擇,他積極插手《萬夫莫敵》(Spartacus) 幕後的編導促成這部片更上層樓,首先他用 Sam Jackson 的假名雇用遭到麥卡錫運動 (HUAC) 迫害的「好萊塢十君子」之一的 Dalton Trumbo 負責編寫劇本,推薦選擇剛跟他合作《光榮之路》(Path of Glory) ,年僅 26 歲的年輕導演 Stanley Kubrick 接替 Anthony Mann 擔任導演,此舉剛開始受到一起演出的資深演員 Laurence Olivier, Charles Laughton, John Gavin, Jean Simmons, Tony Curtis 的質疑,接下來外表看起來只有 16 歲 (Kirk 形容) 的 Stanley Kubrick 漸漸獲得這些資深演員的信任。



忽然想起,給我選擇五部印象最深的 Kirk 電影,我的選擇應該是《光榮之路》、《萬夫莫敵》、《梵谷傳》、《漩渦之外》以及他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玉女奇男》。

參考 : The Living Legend - Kirk Douglas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Gottfried John (1942~2014)


1995 年在 007 系列電影《黃金眼》(Golden Eye) 裡飾演紅軍 Grigorovich Ourmov 將軍的 Gottfried John 因癌症去世年 72 歲,Gottfried John 不是大家所想像的蘇俄人,而是生於東普魯士地區的德國人,這部片裡他的外表和個性鮮明留給觀眾深刻的印象。

Gottfried John 60 年代就開始在德國電影裡演出,70 年代受到導演 Fassbindar 賞識在他多部作品裡飾演第 3, 4 號的配角,直到上述在《黃金眼》(Golden Eye) 裡的醒目演出之後,也開始跨足進入英語電影,例如 Russell Crowe 主演的《千驚萬險》(Proof of Life) ,甚至在中資拍攝的《拉貝日記》(John Rabe) 裡也插了一角。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寓意深遠的俄羅斯電影《逃出冰魔島》 2008


我查了一下 Novaya Zemlya 這部俄羅斯電影並未在台灣上映,在中國大陸地區翻譯為《逃出冰魔島》而且相當受到歡迎,我從中國的高清電視上看完忍不住叫好,這部電影前半部敘述把重刑犯流放孤島的劇情隱約有一點《惡魔島》(Papillon ) 的味道,但是後半段劇情比《惡魔島》更有創意、更殘忍、更重口味、更接近真正的人性!最後主角 Zhilin 逃出的劇情又跟《惡魔島》雷同。

不同的是:《惡魔島》是根據 20 世紀初的真實劇情改編,《逃出冰魔島》是根據一個虛擬的劇本所改編~~

背景是 1996 年俄羅斯加入歐洲委員會允諾廢除死刑,造成俄羅斯境內監獄人滿為患,殺害 22 人的精神科醫生 Nikolai 以及殺害 6 人的男主角飛行員 Zhilin 都只能判無期徒刑,因此歐洲各國想出一個方法,交由某「國際組織」執行:



2013 年第一批先由俄羅斯開始試辦,將俄羅斯境內最「頂尖」的殺人犯集中到北極圈內氣候嚴寒不適合生存的 Novaya Zemlya (新地島) 任其自生自滅,前蘇聯有一個先天的問題就是境內種族有 176 族,加上內戰導致種族衝突問題極為複雜,可想見種族問題必定延伸到這些重刑犯族群裡,重刑犯裡有俄羅斯人、中亞黃種人、韃靼人以及最團結的伊斯蘭教車臣人,政府對第一批參加「試點」最「頂尖」的殺人犯 206 人提供定量的食物、煤炭、工具,不知是否刻意 ? 還包括大量的斧頭!!!

前面提到的飛行員 Zhilin, 精神科醫生 Nikolai 都不算幫派性人物,兩人意識清醒,首先都選擇逃離群體尋找生存,發現新地島環境惡劣,加上食物資源不足之後只好折返,此時他們發現最兇悍的車臣人已遭滅族,但俄羅斯族囚犯內部已形成一個更極端的「弱肉強食」生態集中營,幫派老大 Obezyan (猴子) 管理手段之殘酷遠超過俄國官方,Zhilin, Nikolai 完全沒有比較優勢可以和猴子老大競爭,可想見未來連生存都有問題,Zhilin 只能靠著逃亡期間看到一架失事飛機有機會脫逃的訊息換取時間求生存,接著 Zhilin 以及同黨聯合受欺壓者發動「政變」殺了「猴子」變身老大,並透過約定的連繫方法向「國際組織」求援。

這時 Zhilin, Nikolai 等人奮鬥求來的不是原先期待的活命機會,而是「國際組織」關於極地生存的學術研究訪談:

「國際組織」有興趣的課題是 :

例如有多少人活著?

平常打發時間靠什麼?

食物靠什麼?

平常有那些需求?

斧頭拿去做甚麼了 ?

「國際組織」學術味道濃厚貌美的女博士Marta 求知若渴的獲取這些數字之後以作為下一次試點實驗的改進,卻表露出對犯人未來毫不在意的無情。

訪談結束後,緊接著上場的竟是「國際組織」送來第二批以 Tommy Lister 為首的美國重刑犯進行第二階段實驗,雙方語言無法溝通,在一陣不友善的橫眉豎目之後只好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搏鬥來決定生存權了。

這些攸關生存的搏鬥在「國際組織」眼裡只是一份研究報告,一段監視器裡的影片,「國際組織」負責人 Marta 女博士優雅的喝著咖啡看著失控集體打鬥的場面,冷冷的說著:「那就啟動下一個計畫」~~軍隊直接進場剿滅打鬥中的雙方囚犯,邊說著邊把答應 Zhilin 寄出的信件丟進垃圾桶裡!

宏觀來看,在高層政治人物或學術界眼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研究計劃,就只是幾個數字而已,未來在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才是重點,新地島的重刑人犯根本不值得同情,問題在於除了刻意塑造的「好人」 Zhilin 之外,其他已經被剝奪權利的人犯值得同情嗎?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也給自己製造了更多的疑問。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鐵十字勳章 1977


看到 James Coburn, James Mason, Maximilian Schell 這些老面孔,原先以為《鐵十字勳章》(Cross of Iron)又是一部公式化的二次大戰電影,有個亮點是它在 IMDb 獲得了 7.5 顆星,另一個吸引我的是劇本發生在英語電影比較少提及的德俄之戰,看到一半才發現故事和拍攝手法都很特殊,完全不同於美國戰爭電影的公式,全片站在德國國防軍的角度立場鋪設,James Coburn, James Mason, Maximilian Schell 都飾演德國國防軍人!上網一查這片導演竟是美國和墨西哥文化專家 Sam Peckinpah!

《鐵十字勳章》是英國、西德、南斯拉夫三國合作拍攝作品,西德提供二戰時期德製武器,南斯拉夫支援了片中所需的俄製武器,從 T-34 坦克到機槍、步槍到拍攝場地,考證精實也給了這部電影戰爭場面加分作用。

先看一下什麼是這部片最關鍵的名詞:鐵十字勳章

鐵十字勳章(德語: Eisernes Kreuz) 是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建立的德國軍事勳章,於1813年3月10日首次頒發。鐵十字勳章僅在戰時依照軍階分為數級頒發,並曾經在拿破崙戰爭、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頒發。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希特勒恢復採用了鐵十字勳章獎勵制度,有對其進行改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鐵十字勳章主要被分為三個系列-鐵十字勳章,騎士鐵十字勳章以及大十字勳章。其中騎士鐵十字勳章則被視為普魯士藍馬克斯勳章(Pour le Mérite)的替代升級版。二級鐵十字勳章以及騎士鐵十字勳章在綬帶配色方面亦不同於以往黑白基色,而採用紅色為主色調輔以黑色條紋。對於非戰鬥人員則使用戰功十字勳章(Das Kriegsverdienstkreuz)而非以往一直使用綬帶樣式不同于戰鬥人員的鐵十字勳章。不過鐵十字勳章自1945年5月之後就沒有再頒發過。 

這部片內容不像《最長的一日》、《奪橋遺恨》、《巴黎戰火》、《坦克大決戰》那樣的對一場大型戰役進行敘事記錄,比較類似《光榮戰役》(Path of Glory) 把核心放在一件小戰役上面,Sam Peckinpah 引進他的暴力美學拍攝法加上資源充足,戰爭場面相當多。劇本敘述二次大戰後期 1943 年間,德軍在東線戰場敗相已露,身為普魯士地主後裔的 Stransky上尉(Maximilian Schell)在家族的壓力下,自願調到戰場上不計代價要取得一枚標榜戰功的鐵十字勳章,Stransky 不是狂熱的納粹信徒,他上戰場的動機就是為了家族榮譽,而他的屬下正是罕見的鐵十字勳章擁有者 Steiner 上士(James Coburn),讓 Stransky 又妒又羨。



Steiner不是一個忠於領袖為國而戰的軍人,他是一個厭戰卻了解戰爭的老兵,懂得在戰場上存活還能給同袍安全感,他曾經在戰場上收留了一個俄國娃娃兵,或許是他疏忽還是判斷錯誤造成娃娃兵被俄國人擊斃,鐵十字勳章得主 Steiner 目睹這個娃娃兵死前的哀嚎也成了他日後揮之不去的陰影。



接下來一場戰役裡,軍階介於 Stransky, Steiner 兩人之間的 Meyer 中尉戰死,始終躲在碉堡裡指揮的 Stransky 想利用這次戰役上簽戰功得以獲得授勳,這樣的流程第一關需要兩人簽名做證,他的幕僚 Triebig 中尉簽了,剛升上排長職的 Steiner 在感性理性掙扎之後決定拒簽。這件事也引起了上司 Brandt(James Mason)上校的懷疑,Brandt 詢問基層士兵後確定 Stransky 串通幕僚做假,也種下了 Stransky, Triebig 對 Steiner 的恨意甚至殺機。

有一段 Brandt 和 Steiner 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三個主角的個性了。

Brandt:「再也沒有比想從死去戰友身上剽竊戰功(指 Stransky)更可恥的行為了!」  
Steiner:「我根本就痛恨這身服裝,痛恨設計這個遊戲規則(授勳條款)的人。」 

有次撤退時Stransky, Triebig 刻意讓 Steiner 排來不及跟上,後來 Steiner 以及隊友付出好數條人命代價從俄軍佔領區逃出,發訊息告知連隊即將穿著俄國軍服以偽裝投降方式返回連隊,接獲消息的 Stransky, Triebig 刻意忽略這個消息,仍然對「俄國兵」開槍,只剩 Steiner 和兩名戰友存活,一向冷靜的 Steiner 開槍殺了 Triebig 洩恨後想殺比他高階的 Stransky,這時他恢復理性要長待在碉堡裡的 Stransky 一起上第一線戰場開槍殺敵,看看鐵十字勳章是如何得到的?接著就看到鐵十字勳章得主和非得主的明顯對比,全片在 Steiner 嘲諷性的大笑聲中結束。


Sam Peckinpah 把他在《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的很多手法運用到這部以德軍為主角的電影,其他二戰電影裡不注重服裝儀容的美軍風格在這裡被引用在德國野戰部隊上!《鐵十字勳章》其他兩個地方都有當時歐洲拍攝法的痕跡,一是 James Coburn 第一次受傷住院腦震盪出現幻覺,為了他的疏忽而送命的俄國娃娃兵、剛去世的 Meyer、以及其他戰友多人在他眼前揮之不去,醫院裡其他傷兵在他眼中不是酷似戰友就是變成了傷疤怪物,Sam Peckinpah 用類似 Ingmar Bergman 的手法,使用抽像又紛亂的影像剪接來呈現 James Coburn 的幻覺,拍起來相當成功。

回想起來這部電影問世時間比受爭議的《現代啟示錄》還要早,手法還要先進,習慣好萊塢公式的美國觀眾大多數無法接受!加上《鐵十字勳章》在美國上映期間和《星際大戰》撞期導致票房奇慘,但是這部片在歐洲卻叫好又叫座,尤其在德國竟然創下了 1970 年代最高票房紀錄,同樣熟悉歐洲的美國導演 Orson Welles 告訴 Sam Peckinpah:

It was the best anti-war film since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西線無戰事)

選角方面:和 Sam Peckinpah 多次合作的 James Coburn (1928~2002) 這次找到非常適合的劇本,我看過很多 James Coburn 的作品,他少有機會擔任第一男主角,前面提到 1960 年《豪勇七蛟龍》開拍時,James Coburn 是靠自薦成為最後一尾蛟龍,這次 James Coburn 不但躍居第一男主角,更堪稱是他畢生最佳的演出。



這部電影拍攝於 1977 年,當時正好是全球粉紅色電影浪潮的高峰期,我提過的《艾曼紐》、《羅馬帝國艷情史》和愛雲芬芝系列都正值高峰期,這部片在歐洲拍攝不免於俗也加了一些養眼的片段,Steiner 等一行人在俄軍佔領區時洗劫強暴了一群俄國女兵,有全裸沐浴以及口交劇情,把這部片提升為限制級,另外,對女色沒興趣只著迷於追求鐵十字勳章的 Stransky 以及兩名隨扈間也有同性戀暗示的言語及動作,網路上 99% 都是中國大陸的網友在討論,我懷疑這部兼具暴力和色情的戰爭片 1977 年到底有沒有獲准在台灣上映?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Dinah Sheridan (1920~2012)


英國女演員 Dinah Sheridan 以 92 歲高齡辭世,Dinah 父親是流亡日本的舊俄貴族,母親是德國人,不過兩人在英國生下的女兒 Dinah 卻成了英國女王點名的 English Rose,1937 年才 17 歲就以第一女主角參與電影演出,然而 Dinah Sheridan 的知名度一直僅限於英國國內,原因在於她從未像年紀相近的 Derorah Kerr 那樣前往美國發展,在她最美麗的 40 年代也沒有拍出什麼知名作品,1953 年 Dinah 因為婚姻關係息影。

直到她在1970 年客串演出的《天下兒女心》(The Railway Children)才被認為她終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接下來風韻猶存的 Dinah Sheridan 成為電視劇的常客直到 1999 年。


看一段 Genevieve (1953) 電影裡的 Dinah Sheridan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89 Curtain Calls


Rudolf Nureyev & Margot Fonteyn

黑天鵝》(Black Swan)片中女主角有一句對白是「芳婷到了 50 歲還能跳天鵝湖」,這是指英國芭蕾舞女明星 Margot Fonteyn (1919~1991) 的故事,國內翻譯的文字用得很好叫做 - 瑪歌芳婷。

瑪歌芳婷的父親在她 8 歲時從英國移居到中國上海經營菸草生意,在上海時她跟隨流亡的俄國老師學習芭蕾舞,14 歲她們全家為了躲避日本威脅搬回英國,1939 年也就是英國對德宣戰前夕,20 歲的 Margot Fonteyn 就像《黑天鵝》片中的 Natalie Portman 一樣被選為劇團首席舞星,不巧遇到接下來二戰的德軍轟炸倫敦期間,芭蕾舞團就像《魂斷藍橋》的劇情一樣,唯一的功用就是勞軍了。

1945 年之後 Margot Fonteyn 跟隨皇家芭蕾舞團巡迴全世界演出,她的聲望在 1950 年代初期達到最高點,這時候她已經超過 30 歲了,可以想見 Margot Fonteyn 在接下來的 10 年漸漸的從第一線的女伶轉為幕後的工作者,1955 年 36 歲的 Margot Fonteyn 下嫁給巴拿馬總統之子 Roberto Arias,到了 1950 年代末期只能在電視教學節目裡看到她。

***************
1961 年俄國 23 歲的芭蕾舞男星 Rudolf Nureyev (1938~1993) 中文翻譯為紐瑞耶夫 - 在巴黎叛逃,中亞韃靼人血統的紐瑞耶夫個性叛逆,被稱為俄國的 James Dean 在俄國和西方都是頭痛人物,當時法、俄關係良好,法國政府並不希望他久留,Nureyev 只能暫時接受丹麥的政治庇護。

年長他 19 歲這時已經掛名 Royal Academy of Dance 總監的 Margot Fonteyn 邀請他前往英國訪問以解決他的窘境,Nureyev 排演時就以天鵝湖震驚了英國芭蕾舞界,Margot Fonteyn 的前輩 - 後來活了 103 歲的皇家芭蕾創始人 Ninette de Velois (1898-2001) 視 Nureyev 為不世出的人才,馬上出合約鎖住他。

想法奇特的 Nureyev 卻堅持 42 歲呈半退休狀態的 Margot Fonteyn 有其他舞者不具有的天賦和直覺,他不考慮 Margot Fonteyn 以外的舞伴,如果是一個已經受女爵封號的中年芭蕾舞星實在不需要再出來拋頭露面,但是 Margot Fonteyn 不一樣,她的政治婚姻從 1955 年起沒有一天平靜,1959 年她曾經受累在巴拿馬境內遭政敵扣押,靠巴西大使館庇護才得以逃出,她的婚姻成了英國貴族的八卦話題,她需要工作來轉移這些不快。。。。


到了 1964 年 Nureyev, Fonteyn 為班底的組合,預計 10 月去維也納演出 Swan Lake 六週,Nureyev 除了主演還兼任導演以及編舞的工作,展開嚴厲的集訓,沒想到演出前兩個月傳來 Fonteyn 的丈夫與人妻有染遭到政敵開槍射殺從此半身不遂,已有一定人生閱歷的 Margot Fonteyn 強忍悲痛繼續參與演出。

1964 年 10 月 在維也納的首演,我翻譯 LIFE 雜誌的報導:

看到 "Lion head" Nureyev 計算自己的呼吸節奏後跳得半天高,沒有經驗的觀眾會以為地上裝了彈簧,或是看笑話等著聽他落地出現的撞擊聲,最後才發現他能無聲輕盈的著地,做出了非人體力學所能解釋的動作

Nureyev 的外表和其他冷漠俄國人比較起來顯得相當討喜,他 1961 年在巴黎機場從基洛夫芭蕾舞團中脫逃後留在西方,幾年下來他友善的外表以及獨特的個人特質,使他成為半世紀以來最受歡迎的芭蕾舞男星,讓觀眾注意到芭蕾舞女伶之外長久遭忽視的另一邊

上週,由他自己執導以及編舞的 Swan Lake,在他和 Fonteyn 以及其他舞者的合力演出之下,獲得歷史上從未有的觀眾反應 - 全場謝幕 89 次 (89 Curtain Calls) 寫下了芭蕾舞劇的歷史紀錄

初演之前內部糾紛不斷,Nureyev 多次干涉指揮 Charles Dutoit 的內容, Nureyev 要求 Dutoit 要注意看著舞者,知道何時該增強節奏,或是加強音量,有樂團團員反譏他:「要談節奏,何不專心玩你的節拍器就好了?」

「因為要求完美,我無法遏止我內心的熱情!」Nureyev 如是說!

具有中亞韃靼人天性的 Nureyev 完全掌控了這個表演團隊,包括指揮以及他的舞伴 Margot Fonteyn,Nureyev 將 Tchaikovsky 這部知名作品做了重新演釋,完全新版的 Swan Lake 變成了以王子為首席主角的戲劇,王子就像 Hamlet 一樣掌控全場,眾天鵝變成了他遐想的枝節,維也納的樂評說:這是半世紀以來最大的成功!英國方面樂評卻不以為然,認為這背叛了芭蕾的歷史,勢必造成爭議。

瑪歌芳婷 Margot Fonteyn 說 : Rudolf (Nureyev) 是個偉大的舞者,但是這不足以形容他,他能表現出王子的特性並掌控全場的氣氛,這是其他男舞者都無法做到的境界,和 Rudolf (Nureyev) 一起表演的感受完全不同。

Swan Lake 算是我學生時期踏入古典音樂的第一步,記得高一誤買天鵝湖的錄音帶,它在我書架上躺了兩年,直到有一天看到「紐瑞耶夫訪華」這幾個字,直覺是蘇俄人怎麼可以進入我們的復興基地反共堡壘?再往下原來他是已經投奔自由的蘇俄人,看了他的故事之後拿出 Swan Lake 一聽,哇!怎麼這麼好聽。

那天故事內容主要是提到他在維也納演出《天鵝湖》(Swan Lake) 獲得 89 次謝幕的故事,兩岸中文一直沒有比較詳細的文章,我一直記得這件事,卻到去年才找到當期雜誌的報導,對照起來維也納的觀眾除了對 Nureyev 的創新驚艷之外,也有給命運多舛的 Margot Fonteyn 鼓勵的意思,趁著最近的天鵝熱翻譯一下。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俄宮艷使 -- 1939

1930 年代美國的國家政策是:對火藥味濃厚的歐洲採取中立的態度,不介入太多的歐洲事務,但是對拍攝 Greta Garbo 電影的米高梅公司卻不能這麼想,歐洲市場一直是瑞典籍 Greta Garbo (1905~1990) 票房的重要來源,回想一下她的幾部重要電影《魔女瑪塔》(Mata Hari)、《茶花女》(Camille)、《安娜卡列妮娜》(Anne Karenina)、《瓊宮恨史》(Queen Christina)、《大飯店》(Grand Hotel) 無一不是以歐洲為背景。

個性獨來獨往的 Garbo 不喜歡好萊塢式的社交生活,她依舊以瑞典人自居,日常生活盡量說瑞典話,不入美國籍,沒戲拍時她喜歡回到瑞典鄉下居住,忘掉所有和電影有關的人事物。到了 1938 年這樣的生活模式漸漸出現了危機,這年傳出 33 歲一年半沒拍片的 Garbo 和剛剛離婚的指揮家 Leopold Stokowski 走得很近,這年 3 月 Greta Garbo 抵達義大利羅馬和 Stokowski 會合,剛好遇上了 Hitler 入侵奧地利,身處軸心國重鎮羅馬的 Stokowski 和 Garbo 兩人親眼目睹身邊義大利黑衫軍的狂熱場面,應該可以推估未來幾年歐洲即將出現的演變了。

片商 MGM 公司嗅覺更是敏銳,想趁著戰爭前從 33 歲的 Greta Garbo 身上搖出最後一袋鈔票,《俄宮艷使》(Ninotchka) 便是在這樣背景下提出的方案,這部片打的賣點是「呈現不一樣的葛麗泰嘉寶」,因此找了擅長喜劇的德裔導演 Ernst Lubitsch 掌鏡,Lubitsch 再找來 Billy Wilder 等三人寫出劉別謙式幽默劇本,有聲電影剛問世時,MGM 曾經以 Garbo Talks 做為賣點,1930 年代 Garbo 大多被塑造成形象冷艷的冰霜美人,現在 Ernst Lubitsch 則以片中將會出現 Garbo Laughs 做為賣點。

電影劇本敘述 1930 年代俄國農業歉收財政吃緊,派遣特使三人前往巴黎拍賣沙皇時期沒收的貴族首飾,消息卻走漏被住在巴黎的首飾主人 -- 沙皇時代的女貴族 Swana 知道了,她要求法國政府扣押這批首飾,Swana 的小男友 Leon 更用計招待三名俄國官員,喝得爛醉後發出錯誤訊息的電報,俄國知情後派遣黨性堅強的 Ninotchka (Greta Garbo) 前往巴黎接替任務和 Swana 打官司,Swana 身邊的男人 Leon 卻漸漸的迷戀上在巴黎笑話不斷的女共產黨員 Ninotchka,但是時間一到,Ninotchka 任務完成,還是必須返回莫斯科留下了遺憾 .......

直到有一天,前述三人再次被授權前往伊斯坦堡,他們用詭技讓黨再次派 Ninotchka 前來稽核,讓她離開莫斯科。

最後的結局有點八股,不過劇情從不是 Lubitsch, Wilder 的主賣點,類似舞台劇主角魅力,以及幽默的對白才是這些 19 世紀老歐洲貴族的強項。

這部電影在 1939 年 9 月拍攝完成,剛好遇上希特勒入侵波蘭,MGM 公司趕著在 10 月首演,搶時間賣掉歐洲各地的版權,丹麥、瑞典、荷蘭在 1940 年 3 月上映,故事發生地點巴黎趕在 1940 年 4 月上映,兩個月後德軍攻下巴黎,給戰爭前的嘉寶迷最後一次躲進戲院裡逃避一下殘酷的現實,MGM 公司順利的在歐洲淪陷前賺到最後一筆 Greta Garbo 電影財。

德軍入侵西歐也代表 Greta Garbo 無法再返回瑞典渡假了,數年後 1950 年,息影後的 Greta Garbo 入了美國籍,然後老死在紐約這個都市的某一棟摩天樓豪宅裡。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From Russian With Love

這片 CD 從字面上翻譯起來是:來自俄羅斯的愛,算是冷戰時期 Ian Fleming / Terence Young / Sean Connery 合作的 007 情報片第二集,當年國內翻譯為《第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在 1963 年這類錄音採用 LP 發行,這片是 EMI 被日本人買下之後在 1996 年將原錄音重新以 CD 發行的版本,007 情報員的主題在第一集已經成型,配樂大師 John Barry 發揮的空間有限,這部電影留給後人最深刻的印象是 Lionel Bart (1930~1999) 作曲的同名主題曲。

這首招牌曲 From Russian With Love 由 Matt Monro (1930~1985) 主唱,英國籍的 Matt Monro 算是 1960 年代最紅的英文歌星之一,尤其深受亞洲歌迷歡迎,曾經到日本、香港、菲律賓演唱,歌聲和我們熟悉的 Andy Williams 非常接近,可惜的是他 1985 年就因癌症辭世,未跟上 80 年代開始的 CD 時代,因此他的知名度在台灣有限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Basil Poledouris (1945~2006)是一個美籍希臘裔的作曲家,擁有和俄羅斯同宗的東正教背景,他對宗教合唱曲頗有涉獵,就憑著這樣的背景他進入年南加大攻讀作曲以及電影,1973 就開始為電視電影作配樂,剛開始名氣有限直到 1980 年代作品大多為科幻電影例如《王者之劍》(Conan and Barbarian)、《星際聯邦》(Fresh & Blood)、《機器戰警》(Robocop)等等。

1990 年冷戰末期根據 Tom Clancy 小說改編的《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是被 Paramount 公司視為年度鉅作的大戲,預算高達 3000 萬美元,在配樂方面他們剛開始想擷取蘇聯紅軍合唱曲卻始終不滿意,後來找上希臘裔又作過多首合唱曲的 Basil Poledouris,Basil 乾脆自己作一首「假的俄國海軍軍歌」就是這片裡最重要的那一首 Hymn To Red October,結果這首歌大獲好評!片中當遙遠的美軍聲納聽到這首歌,卻懷疑是設備或自己耳朵出了問題,這首歌給俄國海軍添加了更多的神秘感,更成了整部電影的重要賣點!許多人想到《獵殺紅色十月》的第一印象就是這首 Hymn To Red October,其他片段的配樂則不改他科技電影出身的風格,我倒認為評價普通。

Hymn To Red October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Oleg Yankovskiy (1944~2009)

俄羅斯最知名的男演員之一 Oleg Yankovskiy 5 月因胰臟癌去世,年 65 歲,他給台灣最有名的印象是 2003 年《哭泣的沙皇》(Bednyy, bednyy Pavel) 裡那位背後策動推翻沙皇的 Palen 伯爵,俄羅斯電影我看得不多,可以確定的是 Oleg Yankovskiy 是我目前為主最欣賞的俄羅斯演員。

這裡還有一個網站用有聲介紹他的生平:Oleg Yankovsky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列寧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

每次我到中國境內就會想一個問題,這裡有哪些東西是台灣買不到的?其中有一大項是書籍類,因此新華書局是我每次到中國各城市必去的地方,幾年下來也買了一些早年台灣不能放映的電影或紀錄片以滿足我的好奇心,這次買了蘇俄在 1935 年拍的黑白電影《列寧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封面是有人帶了一個小女孩走近列寧的辦公室裡,列寧為了安撫她拿筆給她作畫,這個小女孩畫了房子和鳥,最後列寧開玩笑說她畫得一點也不像,卻無意間發現小女孩是一個孤兒,心情也從戲弄轉為同情。

現在看這類的電影有點囧,連中國年輕一輩都不想看,內容對照一下我小時候看的右派電影可以體會 1890~1945 年間是一個缺乏溝通的年代,製造敵人成了每一個政府的要務之一。

對照一下現在的奧運,真的慶幸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Joy Page (1924~2008)


參與影史名片《北非諜影》(Casablanca) 演出的 Joy Page 去世,他飾演一個保加利亞難民 Anninal 私下出面向老闆 Humphrey Bogart 求情,心軟的 Humphrey 答應她,要求工作人員放水讓 Joy Page 以及丈夫賺錢得以繼續流亡,實際上黑髮長得有點向中亞人的 Joy Page 有俄裔猶太人血統,在《北非諜影》之後星運普通,不過我對 Anninal 這個角色印象深刻,而且很難得發現還有《北非諜影》的演員在世。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哈爾濱中央大街

俄國人仿巴黎街道所建的城市 - 哈爾濱中央大街 (Harbin Central Avenue),街上的建築、雕塑以及路燈都是俄國人留下來的作品

12 月的哈爾濱,溫度零下 20 度,街道上冷冷清清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The Alamo - Dimitri Tiomkin Collection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套物超所值的 4 片 CD 裝,國內某店進了兩套,我買了一套,另一套擺了半年沒人問津,封面上寫的是 The Alamo (中譯:邊城英烈傳) ,其實這 4 張 CD 等於是 Dimitri Tiomkin (1899~1979) 生平作品精選集。......

Dmitri Tiomkin 出生在烏克蘭,曾經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受教於俄國音樂大師 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後來在巴黎認識了影響他一生際遇的好朋友 -- 留學巴黎受教於 Ravel 的美國人 George Gershwin,1929 年 30 歲的 Tiomkin 決定到美國去闖蕩 ...... 從此他就在美國待了 40 年,而且他的創作重心也逐漸轉移到了電影配樂,直到 1970 年之後他移居倫敦,再次把重心轉回古典音樂直到 Tiomkin 人生的終點為止。

若以門派來論,Tiomkin 算是國民樂派的傳人,令人感動的是 Tiomkin 將他國民樂派的研究精神帶到美國,俄裔移民 Dimitri Tiomkin 花心血研究收集美國民謠做出這麼多符合美國中西部味道音樂,這一點影響了他接下來 40~70 年的創作風格,再搭上他原本就比美國音樂家華麗的弦樂光澤!我相信這也是 Tiomkin 終生創作靈感源源不絕,作品卻又那麼耐聽的原因。

由於 Tiomkin 算是一個多產作家,這四張 CD 先照類型分為:The Western, The Epics, Drama and Adventure, Vocal Song 四種,內容包括有:《邊城英烈傳》(Alamo)、《巨人》(Giant),《日正當中》(High Noon)、《紅河谷》(Red River)、《赤膽屠龍》(Rio Bravo)、《殺無赦》(The Unforgiven)、《四海一家》(Frienfly Persuasion) .....等西部名片,另外還有《羅馬帝國淪亡記》(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北京 55 天》(55 Days in Beijing) 、《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這類大場面的電影配樂,還有兩部希區考克名片《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等。

這裡面非常特殊的是一首長達 13 分鐘的演奏曲,如果看過電影《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 就知道電影播出前先演奏一首氣勢磅薄的管弦樂曲,當時 David Selznick 全心投入《太陽浴血記》,《太陽浴血記》是 Selznick 本人自 1939 年的《亂世佳人》之後所作過最大的投資,意圖重振 Selznick 的金字招牌,由他力捧的 Jennifer Jones 擔綱,加上 Gregory Peck, Joseph Cotton, Lilian Gish, Lionel Barrymore 等人演出的大堆頭電影,結果賣座及評價均不如預期。這些 Selznick 的故事對 60 年的我已經不重要,Dimitri Tiomkin 重拾國民樂派的訓練把這首演奏曲作得非常古典風格,幾乎嗅不到 40 年代的好萊塢味道。

前面提過 Tiomkin 曾經深入研究美國民謠,這四張 CD 中其中有一張全部收錄 Tiomkin 做的歌曲集,收錄有 Do Not Forsake Me, It's Wonderful Life 以及常常聽到卻無法辨識歌名的 Rawhide, Follow The River 等。

AFI 選出 250 部美國電影配樂選 Tiomkin 有七部入選,這套精選集裡除了《失去的地平線》其他六部都可在這選輯裡尋獲:《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日正當中》(High Noon)、《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邊城英烈傳》(The Alamo)、《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還有我認為應該中選卻被遺忘的《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最讓人玩味的是,曾被 TAS 選為天碟,堪稱 Dimitri Tiomkin 最有名的配樂《失去的地平線》 (Lost Horizon) 卻在這四張 CD 中缺席了。 

聽一下 Dimitri Tiomkin 作的 Rawhide 這首歌

2007年8月27日 星期一

哈爾濱之旅 -- 俄國西餐廳

Tatoc Russian restaurant, Harbin

在哈爾濱中央大街上有一個不起眼的招牌,一個觀光客不會注意的轉角處地下室,藏著一家 1907 年開幕的西餐廳 TATOC,根據他們的簡介,文學家普希金曾經造訪過,如果你讀過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和密爾斯坦 (Nathan Milstein) 的回憶錄的話,身高近兩公尺的男低音夏里亞平 (Fyodor Chaliapin) 算是那一輩圈圈裡一個非常率性的名人,1938 年就去世的他沒有留下多少錄音,這家餐廳卻是夏里亞平生前最喜歡的一家。

我在午餐時間抵達時,整間餐廳只有我和我的女伴兩人,因為 TATOC 算是很堅持既有路線的老店,至今仍堅持許多俄國帶來的禮儀,和大多中國人喜歡的熱鬧完全不和,這路上另一家廣受中國朋友推薦,中央大街上另一家 1925 年成立的華梅西餐廳在 1956 年之後跟北京的同仁堂藥房、全聚德烤鴨一樣被收歸國有,因此他現在呈現的風貌和 TATOC, Russia 完全不同,華梅由上海人經營,內部擺飾燈光類似台灣的江浙菜餐廳,賣的卻是俄國西餐廳的菜色,例如:馬拉魚魚子、馬鈴薯燉牛肉、中亞口味的羊肉串燒等等,口味還是不錯,但是感覺就是不搭調。他旁邊還有一個「華梅麵包」賣的是俄式麵包「大列巴」,我曾經在超市看到像乒乓球桌那麼大的大列巴麵包,可惜忘了拍下來。

我也不知道哪一邊才「對」 ?

Russian Coffee & Food - a classic coffee shop in Harbin, China

露西亞 (Russia) 也算是堅持俄國路線的老店,現在由一個學建築的日本人經營,走文人雅士的精緻路線,還自己發行小眾刊物,店裡不斷播放 Tchaikovsky, Glazunov 的小提琴作品。

Balalaikas in Russian Coffee & Food

露西亞 (Russia) 裡面的擺飾其實台北人要花錢都可以找到,但是有一樣東西台北人就沒有了,那就是壁爐。

您看過電影 "齊瓦哥醫生" (Dr Zhivago) 嗎?伯伯最後靠一把俄國三絃琴 (Balalaikas) 找到失散的姪女,就是右上方那一把,我不知道哈爾濱哪裡可以買到?不然真想買一把回台灣把玩,真的很喜歡三絃琴的聲音,稍學過古典吉他的基礎應該還能彈個幾下。

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

The Film Music of Alex North

封面上是《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的劇照,實際上這張 CD 是五部電影配樂的精選輯,除了《慾望街車》還有《壞種》(The Bad Seed),《萬夫莫敵》(Spartacus),《薩巴達傳》 (Viva Zapata ) 和 Clark Gable 遺作 -《亂點鴛鴦譜》(The Misfits)

Warner Bros. 近年發行了一套四張的電影原聲帶,內容分別是 Alex North, Toru Takemitsu, Leonard Rosenman, Georges Delerue 四位遭到低估的 50s, 60s 作曲家的生涯作品精選輯,這裡面又以 Alex North 的知名度最高,然而他卻運氣不佳,終生與金像獎無緣,直到 1985 影藝協會頒給他一座終生成就獎。

雖然都是 50 年代的老電影,內容卻是由 Eric Stern / London Symphony Orchstra 在 1996 年的錄音,音效極佳,尤其《萬夫莫敵》(Spartacus)一片比重最重,Spartacus 就是羅馬帝國時期有名的 "斯巴達克斯起義",世界各國尤其左派國家以及中國這是老幼皆知的歷史故事,我記得我們的歷史課本好像沒提到,Alex North 這部作品完成於 1960 年,和同時期為 Ben-Hur 配樂的 Miklos Rozsa 比較起來,由於 North 一向擅長為文藝片配樂,樂器一向弦樂比較偏重,整體的作風較為感性。

至於《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稱得上是 Alex North 的代表作,這部片的配樂我另外特別買單張,未來再介紹

關於 Alex North 生平的介紹詳見這裡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Saint Sophia Cathedral in Harbin

Saint Sophia Cathedral in Harbin, Dec. 2005

上一篇提過 1919 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大量的俄國貴族難民湧進哈爾濱,當然他們需要心靈的慰藉,這座早在十月革命前1907 年完工,俄國軍隊所建的隨軍教堂的地位就重要起來了,因此在 1921 年再次改建 1932 年才完工。


這座教堂的名稱和伊斯坦堡那座已經被回教徒強占七百年的教堂同名,唯一不同的是為什麼伊斯坦堡的東正教教堂是圓頂?北傳到了俄國人手裡全部變成了童話城堡般的洋蔥頂?有一個說法是俄羅斯境內有伊斯坦堡所沒有的厚重積雪,早年蓋圓頂最後總是塌陷,俄國人依照經驗逐漸將屋頂改為洋蔥狀,讓積雪得以順勢滑下,以防止塌陷這類的意外事件。

我不是教徒,所知有限,這座教堂唯一遺憾的地方是位置非常不恰當,就好像在台北市忠孝東路明曜百貨對面挪出一塊地,把它擺上去一樣突兀,用色風格和周邊 110% 的不搭調,害我的期望值降低了許多。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Rachmaninov Symphony no.2 -- Previn edition

1972 年底 André Previn 這位猶太裔美國籍的指揮家和倫敦交響樂團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到莫斯科演出 Rachmaninov 的第二號交響曲,這場傳說中的音樂會最後讓全場觀眾感動得忘了鼓掌,樂團成員回憶說:最後時間彷彿停止,只剩 Previn 的手停在空中,全場都還在迷戀拉赫曼尼諾夫那浪漫得讓人昏炫忘掉現實的音符,誰都不願從這場夢裡醒來.....

這首作品 1908 年就是在莫斯科進行首演,觀眾的反應還不錯,俄國人並不陌生,那為什麼 Previn 這場音樂會造成轟動呢?

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v, 1873~1943) 本人是一個曾經接受精神治療非常神經質的作曲家,關於他的介紹國內網站資料非常非常多,我就不再重複了,今天我就專注在他的第二號交響曲上面。

Rachmaninov 在 1897 年寫了 Symphony no.1 飽受批評導致他有點精神衰弱,1900 年他在接受心理治療時期寫了他最有名的作品 Piano Concerto no.2,1905 年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爆發第一次革命,從此引起了俄羅斯長年的內亂,1907 年 Rachmaninov 避居政治立場和祖國相反的普魯士,在普魯士期間反而寫出他另兩首作品 Symphony no.2 和 Piano Concerto no.3,大致上來說,這三首都是成功的作品。

但是有沒有人想到一個問題:找一下1930~1970 年間的錄音,你會發現兩首鋼琴協奏曲的版本多如牛毛,拉氏自己, Horowitz, Rubinstein, Serkin, Richter 都曾經演出這兩首協奏曲,他的第二號交響曲卻好像從地球上消失一樣,我不敢說絕對沒有,但是你會發現 40 年間這首交響曲從未被錄音發行。為什麼?

因為鑒於第一號交響曲的失敗,多年後,神經質的 Rachmaninov 對自己的作品仍不具信心,經常性的進行修改屢見不鮮,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次首演時全長 56 分鐘,接下來的幾十年間他自己以及他的朋友 Josef Stransky 對這首作品頗多意見,僅 Stransky 一個人就砍了 29 個小短落,再加上拉氏自己的意見,一度將全曲剪到只剩 33 分鐘左右,1943 年拉氏去世,對這首作品有意見的人是少了一點,但是再怎麼修剪都只是紙上作業而已,到了 1950, 60 年代這首作品被遺忘在圖書館的灰塵中.....

到了 1971 年曾經搞過電影配樂的指揮家 André Previn 對這首作品有興趣,他仔細的考證先將作品還原到最早 56 分鐘的版本,然後依他自己的意見修改,主要剪掉第一樂章幾個片段,讓全曲長約 46 分鐘,成為近 30 年的正式版本 (當然也有人演奏其他版本,極少),另外 Previn 刻意放慢第三樂章 Adagio 的速度,讓這首作品更顯陰柔,我發現除了 Previn 之外,其他幾位指揮尤其俄國指揮總是喜歡拉快第三樂章的速度,另外加強管樂張力,或許我已經被 Previn 版本洗腦多年,總覺得這幾位指揮 Termikanov, Plentnev, ......的調調我不喜歡,我聽過 Termikanov / St Peterburg Philharmonic 的現場演奏會,俄國第一名的樂團水準還是很高,缺點是他第三樂章比我心裡的速度稍快一點。

讓這首作品重生的 André Previn 結束莫斯科之行後,回到倫敦馬上錄下這首交響曲,過去 LP 時代這片被選為錄音甚佳的 TAS 天碟,到了 20 世紀末時也被 EMI 選為 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10 年前這個版本在國內最受肯定,現在卻被其他的版本淹沒了,這幾年常聽到國內有人喜歡這首交響曲,卻批評 Previn 的演出濫情、沉溺、病態....如果他們知道 Previn 和這首作品的關係,不知作何感想?

拉赫曼尼諾夫這首作品浪漫的帶有稍許的風塵味,說句實話,每次我聽到這首腦海裡浮現的不外乎電影《齊瓦哥醫生》裡醫生 Yuri 和 Lara 的婚外情,或是自己前幾年在北京工作時曾經年少輕狂,迷戀酒店小姐做過的很多荒唐事.....

網路上發現有人把最美的第三樂章 Adagio 放上來,是 Previn 指揮日本樂團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