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 CD 上面寫的是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實際是內容是兩片 CD 裝的 Max Steiner 作品精選集,包括《北非諜影》(Casablanca)、《搜索者》(The Searchers)、《心聲淚痕》(Johnny Belinda)、《頑童歷險記》(The Adventure of Mark Twain) 以及最近第三次重拍仍深受歡迎的 《大金剛》(King Kong)
Steiner 畢生最有名的兩部作品應該是《亂世佳人》和《大金剛》,另外就是一系列 Betty Davis 演的電影, Bette Davis 算是黃金年代少數不以外表取勝的女星,相較於那個年代需要高大男士保護的柔弱女星,身材嬌小的 Betty 專門演出以女主角為主軸的率性角色, Classic Film Score 還以 Betty Davis 為主題出了一張她電影的配樂專輯,這張很幸運的我也買到了!將於稍後介紹。
這張算是 Steiner 作品的入門精選輯,由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Kenneth Alwyn 指揮演出,刻意挑最容易接受的曲目為主,別的我沒有意見,倒是 Gone With The Wind 相關曲目明顯不如 Charles Gerhardt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stra 的版本,由於是精選輯似乎也不需做電影逐部介紹。
我們身邊其實就有一些 Max Steiner 的作品,只是聽眾不知道。例如 A Summer Place 就已經被台灣的廣告引用好幾次了。
試聽一下這首 : A Summer Place
7 則留言:
最近買了[亂世佳人]的DVD,才對本片的拍攝過程有比較清楚的瞭解.
至於作曲者Max Steiner的作品和電影,也是透過Google的搜尋,
才找到足夠多的資料.
最早看[亂世佳人]和[北非諜影]差不多是25年前的事,
那時要從新聞媒體的報導中拼湊出作曲者完整的畫像,
是多麼困難的事啊!
25 年前 ? 1980 年左右 ? 雖然當時我只是一個小學生
但是我有印象,對歷史名片比較概略的印象來自台灣新生報上面有一個專欄叫做 "星河倒影" 連載了超過一年,後來還發行單行本(當時我家是鄰長看新生報)
比較深入一點的印象來自附近美容院老闆訂的 "世界電影"
我還記得一個八卦說 Clark Gable 很不喜歡 Vivien Leigh,拍吻戲之前都會故意吃大蒜或洋蔥 .....
呵呵 ...
所以人年長一些也有不少好處,並不都是負面的價值.
我很少注意八卦新聞,因為光研究人家如何拍出這麼多精彩大戲,
就已經讓人精疲力竭.
Charles Gerhardt灌錄的[亂世佳人]CD我也有,最喜歡的樂段,
當然還是那場舞會,有蘇格蘭行列舞,波卡,華爾滋,真是熱鬧啊.
我懷疑那場舞會的真實性,美國南北戰爭是1861到1864年的事,
維也納舞曲已經傳到美國了嗎?
但也不能排除可能性,因為美國早期移民中,德國人和奧地利人相當多.
Herman 的懷疑確實有道理
即使早期的德裔移民大本營應該是在現 Wisconsin 一帶
南方算是法國勢力範圍
另外片中的姓氏 Hamilton, Butler, O'Hara 似乎都是英倫三島的移民
或許因為 Max Steiner 是奧地利人
所以就最他最拿手的音樂吧
我花了二十年研究舞曲的歷史,最瞭解的舞曲故事就是華爾滋.
華爾滋開始在維也納大流行,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的事,
因為Habsburg政府解除舞禁所帶來的風潮.
在舞禁解除之前祇有官方和貴族人士會舉辦舞會,
一般人士沒有能力舉辦大型豪華的舞會.
約瑟夫蘭納和老約翰史特勞斯剛好碰上這個節骨眼,
使他們的創作才華得以盡情發揮,
從1825年到1849年之間樹立華爾滋權威.
小約翰史特勞斯從1844年竄紅,迅速紅遍歐洲大陸,
那時美國為了開發大西部,需要大量移民,
而且1848年的中歐革命,也讓許多歐洲人陸續移民美國,
到美國內戰期間,歐洲移民美國的時間已經二十年,
足夠時間把華爾滋介紹給美國社會了.
所以,亞特蘭大舉辦大型舞會的可能性當然有,
米契爾的小說上交代得清清楚楚,
祇是會懷疑這個問題的電影研究者幾乎不曾遇見過,
我所知道的電影研究者都沒有人研究歐美的電影舞蹈,
大家對歐美舞蹈史的瞭解還很淺,
很少人知道電影中的舞蹈到底是什麼東西,
其實每個鏡頭都有根據,不能胡說八道.
[翠堤春曉]中有一小段[宮廷舞蹈]的鏡頭,參加舞會的來賓都穿得很正式,
還有樂團現場演奏,來賓跟著音樂跳舞.
在老約翰史特勞斯的時代,[宮廷舞蹈]還是主流,
華爾滋祇是鄉下地方的[民間舞蹈](Volkstanz).
那場宮廷舞會跳的舞叫做[小步舞](Minuet),是三拍子的舞曲,沉穩,緩慢,
因為來賓都穿大禮服跳舞,動作不可能太大,也沒有辦法快.
[小步舞]是十七,十八兩個世紀的歐洲上流社會舞蹈,
它的音樂反應在巴哈,莫札特兩人的作品中.
但到了貝多芬的時代,小步舞的作品就開始衰退了,
所以貝多芬和舒伯特寫作的小步舞曲非常少,
因為缺乏貴族訂購,沒有市場,自然慢慢消失.
這個事實反應出[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全方位影響,
自由的意識迅速擴張,
華爾滋不受拘束的自由風格,剛好捕捉到時代的需求,
因而大受歡迎.
倘若沒有這個時代背景,
史特勞斯家族的故事也就不會發生.
這是看[翠堤春曉]時一定要具備的知識.
今天看了 "翠堤春曉" (The Great Waltz)
事先沒看這些 herman 寫的導讀, 就變成只是在看熱鬧
很多人聽到 J.Strauss 的舞曲想到的景象就是華麗的宮廷舞會, 看完才知道 1848 年奧地利革命時的 J.Strauss 和 18 世紀的 Beethven 一樣都算是思想較為前衛的改革者, 雖然他接受宮廷的工作, 卻不是很多人連想到的觀念守舊者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