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gory Peck (1916~2003) 在 2003 年去世,我寫明星 R.I.P 卻是從 2004 開始,沒有機會好好談談這位離開電影仍具新聞話題的一代巨星,2013 年我派駐到中國大陸之後,發現中國對好萊塢老電影在 1950~1979 之間有一段空白期,無緣享受包括 Gregory Peck 那一代眾演員的精彩演出。
那~即使 1949 之前中國戰亂不止,能夠在 40 年代給中國老一輩影迷留下深刻印象好萊塢影星也相當有限, 其中一位是《君子協定》的 Gregory Peck,台灣翻譯為「葛雷哥萊畢克」,香港翻譯為「格利哥利柏」,中國大陸翻譯為「格利高里派克」,例如 40 年代的女演員江青就非常喜歡 「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特別是他 1945 年和 Greer Garson 合演的《空谷芳草》(The Valley of Decision),文革時期外面喊著「剷除一切毒草」,江青自己卻躲在房裡看「內參片」~上海電影製片所特別為她專人配音的 35 mm 電影膠卷,當 1987 年 71 歲的 Gregory Peck 還能夠以好萊塢大使的身份訪問北京、上海,掀起了一陣中國 40 年代女影迷懷舊風,當時已遭終生囚禁的江青若知道此訊息不知感受如何?
1941 年二次大戰爆發,大多數男明星必須接下徵召令從軍,這時影壇需要一批補充新血的年輕男星,出身愛爾蘭裔貧苦移民家庭 1943 年因脊椎受傷免服兵役的「年輕男星」Gregory Peck 出道時星運甚差,曾經和 RKO, Warner Bros. 兩公司簽約卻只能演出龍套角色,人沒有出名不說,倒是藝名還被批評太類似 Gary Cooper 想趁機拉抬身分。
1944 年福斯公司以真人神父 Francis Chrisholm 在中國傳教故事為劇本拍攝的《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 ,就遇到前面敘述的問題,原先鎖定的男主角候選人 Henry Fonda, Tyrone Power, Victor Mature 都因為從軍令無法演出,只好大膽試用年僅 28 歲的 Peck 來演老神父的一生,偏偏 Peck 令人驚艷的演出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雖然輸給了《失去的周末》裡表現更佳的 Ray Milland,原先就考慮要簽下他的獨立製作人 David Selznick 立刻行動簽下 Gregory Peck 主演《亂世佳人》之後最大的投資案《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 以及替代英國男星 Laurence Olivier 主演《淒豔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戰後電影工業的復興期,產生了大量年輕男明星的需求,Glenn Ford, Burt Lancaster, Kirk Douglas, Rock Hudson, Mongomery Clift, Tony Curtis, Marlon Brando, Robert Mitchum 也因此被發掘了,其中 Gregory Peck 算是星運比較突出的一位,他的眼神被認為可以演亦正亦邪的角色,戲路不受侷限,除了《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 之後,接下來 46 年的《鹿苑長春》(The Yearling)、47 年的《君子協定》(The Gentlemen's Agreement)、48 年的《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 又連續三年被提名奧斯最佳男主角,這時才 32 歲的 Gregory Peck 除了瀟灑的外表、迷人的風度之外,已經是獲肯定的演技派男明星了,除了這些提名作品之外,還有幾部黑色電影作品《意亂情迷》(Spellbound)、《淒豔斷腸花》也完成於這段時期。
Gregory Peck 雖在 1949 年之前就以驚人的成績獲得肯定,1950 年初卻陷入了渾沌期,當時的主流是即將主導 50 年代的高成本古裝鉅觀電影,卻明顯跟 Gregory Peck 不對盤,他轉投入寄以厚望的西部片領域《槍手》(The Gunfighter) 票房成績不佳,推辭掉的劇本《日正當中》(High Noon) 卻成為經典鉅片,
當時西部片由幾家獨立公司把持,他得到一個結論是:
1953 年正值以古羅馬為題材的鉅觀電影 (CinemaScope) 崛起的年代,Gregory Peck 外型卻被認為不適合演出古裝電影,有句名言「危機就是轉機」,1952 年名導演 William Wyler 邀請 Gregory Peck 直接到羅馬,找他和默默無名的英國女演員 Audrey Hepburn 拍攝一部低成本的現代喜劇片《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60 年後來看,這部電影反而成為 Gregory Peck 代表作之一,讓他的市場跳離美國進入歐洲,1954 年被選為全美國最受歡迎的男明星!Gregory Peck 是個紳士,我從原文書上從未看到他和 Audrey Hepburn 之間有任何愛戀關係!對 Gregory Peck 而言 1952 年羅馬之行認識最重要的女人不是 Audrey Hepburn 而是後來的第二任妻子 - 法國記者 Veronique Passini (1932~2012),曾經同行的第一任妻子 Greta 憑著女人的直覺看出 Gregory, Veronique 之間的不尋常關係,兩人回美國後分居後在 55 年底離婚,Gregory Peck 果然迎娶 Veronique 婚姻關係一直延續近 50 年到 Gregory 去世那一天。
過去多次提到 1950 年代末是電影產業即將轉弱的關鍵期,慎選劇本的 Peck 在 50 年代末又留下了《白鯨記》(Moby Dick) 、《錦繡大地》(The Big Country)、《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等名作,進入 60 年代後電影業正式進入陣痛期,在電視和外國電影夾殺之下,低成本電影能提供的演出機會大不如前,之前享盡聲名的星星們所能適應就是將重心轉向電視或是退出,像叛逆的 Marlon Brando 移居大溪地化身為反殖民鬥士,Gregory Peck 在 1962 年演出他畢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低成本的《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 Bird),他飾演不懼地方勢力為黑人辯護的律師 Finch,並且被提名已經 13 年沒有入圍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在那個種族議題嚴重的時代 Gregory Peck 在各種考量下當選最佳男主角,傷感的是~他打敗了原先最被看好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Peter O'Toole,回顧起 Peter O'Toole 八次提名史,最令人扼腕的就是這一次。
不過對關注社會議題的 Gregory Peck 來說以律師 Fitch 角色反而是一種壓力 ,他一向偏左關心弱勢族群的立場漸漸被民主黨看上,曾經想提名他競選加州州長,1960 是一個反叛的年代,51 歲主張反越戰的 Peck 在 1967 年被反戰主流的好萊塢選為美國演藝協會主席,1968 年 4 月黑人人權運動律師 Martin Luther King 遇刺,奧斯卡獎頒獎典禮時他宣布捐獻美金 100 萬給 Martin Luther King ,直到今天關心社會議題的男女明星們 George Clooney etc還是常常提到 Gregory Peck 的大名
美國制度有趣就在此,Gregory Peck 即使當上了影藝協會主席,如果空閒仍繼續接合約演出,回顧 1969 年的《麥坎納淘金記》(MacKenna's Gold) 片裡被 Omar Sharif 一路毒打的竟然就是「影藝協會主席」,接下來他到香港和台灣拍攝《主席》(The Chairman) 一片,這個完整故事我另有其他文章說明了,從《主席》之後幾部 Peck 的電影賣座不佳,導演 John Sturge 認為世代交替使然,戰後年代明星已略顯過氣,反倒是年輕的 Steve McQueen, Dustin Hoffman, Robert Redford, Jack Nichoson 時代來臨了。
不再將演藝工作視為重心之後,民主黨立場偏左的 Gregory Peck 一向對毛澤東和紅色中國有很大的興趣,最近公布的 1980 年代美國國務院資料顯示,同樣演員出身的共和黨總統 Ronald Reagen 政府想利用 Gregory Peck 在中國老一輩影迷心目中的地位向中國民眾示好,因此派遣 Gregory Peck 在 1987 年 9 月訪問中國,Gregory Peck 立刻成為中國影迷心目中第一號的外國影帝,老一輩記得他在 49 年之前演的《君子協定》那幾部片之外,年輕一輩透過盜版錄影帶看到他的代表作《羅馬假期》,更聯想到他 1944 年在《天國之鑰》演的中國神父角色,更曾經在二次大戰期間私下捐款給宋慶齡主導的 China Defense League (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的保衛中國同盟),如此加乘效應之下很難不對他有好感。
1998 年中國上海影視廠甚至想邀請 Gregory Peck 和老牌女演員趙麗蓉合演一部《嘿,佛蘭克》,不過我可以想像已經不太樂觀了!
1990 年代 Gregory Peck 最後兩次演出只是在他孰悉的劇本裡做客串性的演出,一次是1991 年在 Robert De Niro 主演的新版《恐怖角》(Cape Fear) 客串律師角色,戲份很少,一次是 1998 年在電視版的《白鯨記》(Moby Dick) 客串神父一角,老影迷看到這兩條新聞都會露出會心微笑,這兩部片都是 Gregory Peck 年輕時曾經擔綱任男主角的動作片,晚年無力再挑大樑,只好在裡面客串一下聊表戲癮。
回想他 90 年代末期的健康近況就知道, 1998 年82 歲的他很難道生地不熟的演出戲份偏重的男主角。
我印象是 1997 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找來一大群老牌得獎者排排坐,當介紹到 Gregory Peck 時,即使台下以年輕影迷為主,仍然爆出了明顯比別人更大的歡呼聲,除了他的公益事蹟,算一下代表他的 Lawyer Fitch, 白鯨記裡的固執船長 Captain Ahab, 羅馬假期的男記者, 鹿苑長春裡的農夫, 君子協定裡的猶太人 Philip Green .........想想有誰可以留下那麼多個角色給後人呢?
那~即使 1949 之前中國戰亂不止,能夠在 40 年代給中國老一輩影迷留下深刻印象好萊塢影星也相當有限, 其中一位是《君子協定》的 Gregory Peck,台灣翻譯為「葛雷哥萊畢克」,香港翻譯為「格利哥利柏」,中國大陸翻譯為「格利高里派克」,例如 40 年代的女演員江青就非常喜歡 「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特別是他 1945 年和 Greer Garson 合演的《空谷芳草》(The Valley of Decision),文革時期外面喊著「剷除一切毒草」,江青自己卻躲在房裡看「內參片」~上海電影製片所特別為她專人配音的 35 mm 電影膠卷,當 1987 年 71 歲的 Gregory Peck 還能夠以好萊塢大使的身份訪問北京、上海,掀起了一陣中國 40 年代女影迷懷舊風,當時已遭終生囚禁的江青若知道此訊息不知感受如何?
1941 年二次大戰爆發,大多數男明星必須接下徵召令從軍,這時影壇需要一批補充新血的年輕男星,出身愛爾蘭裔貧苦移民家庭 1943 年因脊椎受傷免服兵役的「年輕男星」Gregory Peck 出道時星運甚差,曾經和 RKO, Warner Bros. 兩公司簽約卻只能演出龍套角色,人沒有出名不說,倒是藝名還被批評太類似 Gary Cooper 想趁機拉抬身分。
1944 年福斯公司以真人神父 Francis Chrisholm 在中國傳教故事為劇本拍攝的《天國之鑰》(The Keys of the Kingdom) ,就遇到前面敘述的問題,原先鎖定的男主角候選人 Henry Fonda, Tyrone Power, Victor Mature 都因為從軍令無法演出,只好大膽試用年僅 28 歲的 Peck 來演老神父的一生,偏偏 Peck 令人驚艷的演出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雖然輸給了《失去的周末》裡表現更佳的 Ray Milland,原先就考慮要簽下他的獨立製作人 David Selznick 立刻行動簽下 Gregory Peck 主演《亂世佳人》之後最大的投資案《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 以及替代英國男星 Laurence Olivier 主演《淒豔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Roman Holliday, 1953 |
Gregory Peck 雖在 1949 年之前就以驚人的成績獲得肯定,1950 年初卻陷入了渾沌期,當時的主流是即將主導 50 年代的高成本古裝鉅觀電影,卻明顯跟 Gregory Peck 不對盤,他轉投入寄以厚望的西部片領域《槍手》(The Gunfighter) 票房成績不佳,推辭掉的劇本《日正當中》(High Noon) 卻成為經典鉅片,
當時西部片由幾家獨立公司把持,他得到一個結論是:
西部片的生態和市場都有別於其他電影,倚賴國內市場且講究輩分和出身,A 咖就是 John Wayne, Gary Cooper, Henry Fonda, Randolph Scott, James Stewart, Joel McCrea,40年代末期出道的年輕人 Charlton Heston, Burt Lancaster, Kirk Douglas, William Holden, Robert Mitchum, Robert Ryan 以及 Gregory Peck 按輩分排排站都只能算是 B 咖。
1953 年正值以古羅馬為題材的鉅觀電影 (CinemaScope) 崛起的年代,Gregory Peck 外型卻被認為不適合演出古裝電影,有句名言「危機就是轉機」,1952 年名導演 William Wyler 邀請 Gregory Peck 直接到羅馬,找他和默默無名的英國女演員 Audrey Hepburn 拍攝一部低成本的現代喜劇片《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60 年後來看,這部電影反而成為 Gregory Peck 代表作之一,讓他的市場跳離美國進入歐洲,1954 年被選為全美國最受歡迎的男明星!Gregory Peck 是個紳士,我從原文書上從未看到他和 Audrey Hepburn 之間有任何愛戀關係!對 Gregory Peck 而言 1952 年羅馬之行認識最重要的女人不是 Audrey Hepburn 而是後來的第二任妻子 - 法國記者 Veronique Passini (1932~2012),曾經同行的第一任妻子 Greta 憑著女人的直覺看出 Gregory, Veronique 之間的不尋常關係,兩人回美國後分居後在 55 年底離婚,Gregory Peck 果然迎娶 Veronique 婚姻關係一直延續近 50 年到 Gregory 去世那一天。
To Kill a Mocking Bird 劇照 |
過去多次提到 1950 年代末是電影產業即將轉弱的關鍵期,慎選劇本的 Peck 在 50 年代末又留下了《白鯨記》(Moby Dick) 、《錦繡大地》(The Big Country)、《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等名作,進入 60 年代後電影業正式進入陣痛期,在電視和外國電影夾殺之下,低成本電影能提供的演出機會大不如前,之前享盡聲名的星星們所能適應就是將重心轉向電視或是退出,像叛逆的 Marlon Brando 移居大溪地化身為反殖民鬥士,Gregory Peck 在 1962 年演出他畢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低成本的《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 Bird),他飾演不懼地方勢力為黑人辯護的律師 Finch,並且被提名已經 13 年沒有入圍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在那個種族議題嚴重的時代 Gregory Peck 在各種考量下當選最佳男主角,傷感的是~他打敗了原先最被看好的《阿拉伯的勞倫斯》 Peter O'Toole,回顧起 Peter O'Toole 八次提名史,最令人扼腕的就是這一次。
不過對關注社會議題的 Gregory Peck 來說以律師 Fitch 角色反而是一種壓力 ,他一向偏左關心弱勢族群的立場漸漸被民主黨看上,曾經想提名他競選加州州長,1960 是一個反叛的年代,51 歲主張反越戰的 Peck 在 1967 年被反戰主流的好萊塢選為美國演藝協會主席,1968 年 4 月黑人人權運動律師 Martin Luther King 遇刺,奧斯卡獎頒獎典禮時他宣布捐獻美金 100 萬給 Martin Luther King ,直到今天關心社會議題的男女明星們 George Clooney etc還是常常提到 Gregory Peck 的大名
美國制度有趣就在此,Gregory Peck 即使當上了影藝協會主席,如果空閒仍繼續接合約演出,回顧 1969 年的《麥坎納淘金記》(MacKenna's Gold) 片裡被 Omar Sharif 一路毒打的竟然就是「影藝協會主席」,接下來他到香港和台灣拍攝《主席》(The Chairman) 一片,這個完整故事我另有其他文章說明了,從《主席》之後幾部 Peck 的電影賣座不佳,導演 John Sturge 認為世代交替使然,戰後年代明星已略顯過氣,反倒是年輕的 Steve McQueen, Dustin Hoffman, Robert Redford, Jack Nichoson 時代來臨了。
不再將演藝工作視為重心之後,民主黨立場偏左的 Gregory Peck 一向對毛澤東和紅色中國有很大的興趣,最近公布的 1980 年代美國國務院資料顯示,同樣演員出身的共和黨總統 Ronald Reagen 政府想利用 Gregory Peck 在中國老一輩影迷心目中的地位向中國民眾示好,因此派遣 Gregory Peck 在 1987 年 9 月訪問中國,Gregory Peck 立刻成為中國影迷心目中第一號的外國影帝,老一輩記得他在 49 年之前演的《君子協定》那幾部片之外,年輕一輩透過盜版錄影帶看到他的代表作《羅馬假期》,更聯想到他 1944 年在《天國之鑰》演的中國神父角色,更曾經在二次大戰期間私下捐款給宋慶齡主導的 China Defense League (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的保衛中國同盟),如此加乘效應之下很難不對他有好感。
Gregory Peck to Beijing 1987 |
1990 年代 Gregory Peck 最後兩次演出只是在他孰悉的劇本裡做客串性的演出,一次是1991 年在 Robert De Niro 主演的新版《恐怖角》(Cape Fear) 客串律師角色,戲份很少,一次是 1998 年在電視版的《白鯨記》(Moby Dick) 客串神父一角,老影迷看到這兩條新聞都會露出會心微笑,這兩部片都是 Gregory Peck 年輕時曾經擔綱任男主角的動作片,晚年無力再挑大樑,只好在裡面客串一下聊表戲癮。
回想他 90 年代末期的健康近況就知道, 1998 年82 歲的他很難道生地不熟的演出戲份偏重的男主角。
我印象是 1997 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找來一大群老牌得獎者排排坐,當介紹到 Gregory Peck 時,即使台下以年輕影迷為主,仍然爆出了明顯比別人更大的歡呼聲,除了他的公益事蹟,算一下代表他的 Lawyer Fitch, 白鯨記裡的固執船長 Captain Ahab, 羅馬假期的男記者, 鹿苑長春裡的農夫, 君子協定裡的猶太人 Philip Green .........想想有誰可以留下那麼多個角色給後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