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日 星期六

奧斯卡獎收視率下跌的原因

前幾天有新聞提到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收視率下跌,當然各方提出很多原因,台灣有人在網上提到~~

好萊塢的巨星出現斷層,老的過氣,新的不成氣候,現在似乎找不到當紅賣座的大明星了,賣座的都是靠特效或劇本

這位可憐網友馬上被嗆,我本來想幫他說話,後來想想在一個把《刺激 1995》當做歷史 no.1 鉅片膜拜的地方,我說了也是白費。

其實他的說法是有道理的,要了解原因一定要稍稍回顧一下電影歷史,電影剛出現時是一個沒有電視沒有網路的時代,電影是唯一有影像的娛樂。如果要簡單了解這段推薦看《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這部歌舞片,這部片敘述 1927 年電影從無聲轉為有聲之後,公認貌美的第一女主角卻因為聲音難聽而遭到撤換,身邊的伴舞女郎臨時接替卻一砲而紅,這部片也看到很多低價拍片的過程,用道具車加上影片佈景,這樣就可以低成本偽裝外景了。


1927 年之後明星開始會說話,電影除了劇情之外,塑造偶像成為行銷重點,我回想一下 1960 年以前的名片幾乎都可以對照到某某知名明星主演,只有少數幾部片例外:像 1941 年的《大國民》和 1933 年的《大金剛》。在如此背景下外貌和聲音都兼具的 Clark Gable, Humphrey Bogart, Fredric March, Greta Garbo 等人得以出頭成為第一代的「明星」

1930 年代雖遇到美國大蕭條,大量歐洲電影人才因躲避戰爭而移民美國,我這個網站上多次出現的 Ernst Lubitsch, Fritz Lang, Billy Wilder, Charlie Chaplin, Marlene Dietrich, Franz Waxman, Miklos Rozsa, Alfred Hitchcock, Max Steiner, Erich Korngold, Elia Kazan, Otto Preminger 等人助陣,讓美國電影業厚植實力,當時電影分 A 級片和 B 級片,前者由知名公司以較高預算拍攝,賣點在明星,後者有點像小公司賭一把,賣點擺在劇情,尤其是黑道為背景的「社會寫實片」,1930 年代電影讓民眾有逃避現實的作用,受到大蕭條的影響較低,這樣的環境勢必造就更多的男女明星,例如:James Stewart, Cary Grant, Bette Davis, Laurence Oliver, Katherine Hepburn, Vivien Leigh .......。

1940 年代雖曾經受到戰爭和麥卡錫政策的影響,戰後電影產業隨美國國力進入黃金年代,製片公司整合後以更大的預算拍片應付消費者,彩色電影比例也漸漸提高,到了 1950 年代初電影終於發現他最大的潛在對手「電視」,前述的 B 級片市場完全遭電視消滅,A 級片只好進行區隔化,VistaVision, Cinerama 的技術問世,電影也朝著電視無法涉及的高預算方向前進,有一波明顯的浪潮是所謂鉅觀電影 (Spectacle),《霸王妖姬》、《暴君焚城錄》、《聖袍千秋》、《凱撒傳》、《十誡》、《賓漢》、《萬夫莫敵》都出現在 40 年代末到 50 年代末。

接下來 60 年代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隨著電視普及,人權運動導致社會更多元化,歐洲低成本現實主義電影風行,多種不利於美式高成本電影的因素同時出現,最好的一個指標就是 1963 年後知後覺的宮殿戲《埃及豔后》成為歷史上最賠錢的電影,電影漸漸走向以人際關係的小故事為題材,對於耗成本的大明星需求漸減。隨著社會的資訊機能成熟,電影在民眾生活中的比重也逐年降低。

到了 1970 年代 Steven Spielberg, George Lucas 這一輩崛起,理解預算是電影的強項,特效是電影可以擊敗電視的不二法門,《大白鯊》、《星際大戰》、《外星人》這些案例以及最近十年興起的動畫特效功能都可以不靠明星臉賺錢。最近 20 年這項法則依然成立,也造成電影圈對偶像明星的需求逐年降低。

回顧上述歷史再對照明星的年紀,電影黃金期的明星裡 Humphrey Bogart 1899 年次,Clark Gable 1901 年次,接下來的 Cary Grant 1904 年次 James Stewart, Henry Fonda 1905,一直到 50 年代末最後一波捧紅的 Paul Newman 1925 年次,Marlon Brando 1924 年次。1901~1925 年之間出生的明星在最近 20 年不敵歲月摧殘大量凋零,仔細想想接下來 1925 之後十年出生的除了 Robert Redford, Gene Hackman, Clint Eastwood 找不到幾個可以上 In Memoriam。

所以就出現那位被嗆網友所提到的現象了。

2 則留言:

小汪 提到...

據說
1970年代的一線女星
比1920年代的 少了將近一半
可能跟片場制度瓦解有關

Miklos 提到...

1970 年代剛好是這篇說的 "最不需要明星的時代"

1970年代電影消費者也逐漸轉為戰後出生一代了

查一下那時代女星就是 Jane Fonda, Faye Dunaway 這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