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最可貴的還附有一段 2000 年由 Dante Pugliese 所製作的紀錄片,逐一詳細介紹 Garbo 在瑞典、德國、美國留下的 32 部作品。

最近幾年我很迷納粹崛起這段歷史,和 Garbo 的影藝史對照起來很有意思,Garbo 出生於中立國瑞典,她出身普通家庭年幼喪父,14 歲就到百貨公司當銷貨員,被老闆選為報紙平面廣告模特兒,演過幾次臨時演員之後,1922 年 17 歲遇到發掘她的恩師 Mauritz Stiller (1883-1928),年紀算是父執輩比她大 22 歲的 Stiller 掌控了她所有的公關,兩人關係就像《似曾相識》裡 Jane Seymour 和 Christopher Plummer 那樣,1922 年她首次在瑞典片《Luffar-Petter》裡用 Greta Gustafsson 的名字演出配角,接下來 Stiller 帶她去語系接近市場更大的德國尋找演出機會。

看過紀錄片可知,1926 年時身高 172 公分年僅 20 出頭,外表怯生的 Greta Garbo 外型像個手腳笨拙的青年女籃球員,並不被圈內看好,Stiller 帶著她去參加好萊塢餐宴時,被譏笑為「帶著自家的三明治到高級餐廳」,米高梅老闆 Louis B Mayor 私下也不看好她,提醒一下,這時候好萊塢的電影標準格式仍是默片,1926 年她在美國拍的第一部片《Torrent》被德裔製作人 Irving Thalberg 將她定位為「羞怯的年輕女孩」,反應比預期要好,讓她順利留在美國,本身也是導演的 Mauritz Stiller 則不能適應美國環境決定返回瑞典,兩年後 1928 年,Stiller 英年早逝沒機會見到 Greta Garbo 綻放成為超級巨星。
接下來 1929 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百業蕭條,讓民眾逃避現實的電影業卻跨步進入黃金十年,有聲電影、配樂、彩色電影等革命性的技術都在這十年出現,對 Garbo 最大的考驗是有聲電影的出現,有聲電影就像《萬花嬉春》所述,刷掉了聲音不好聽的女星,剛到美國不會講英文的 Garbo 在失業率最高的 1930 年,推出首部有聲電影《安娜克里斯汀》票房卻大獲全勝,緩慢低沉的聲音和她的神祕性剛好契合,成功的通過這一段考驗。

Karin 的失敗加上《俄宮艷使》時提過的第二次大戰爆發事件,導致歐洲票房市場流失,這兩個因素讓 Greta Garbo 真的像《大飯店》裡那個得失心重的女明星決定毀約不再演出。
二戰結束後的 1947 年,她生涯貴人之一的 David Selznick 提出復出計劃邀請 42 歲的 Garbo 復出影壇主演《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這部 Garbo 在 30 年代就有意演出的熟悉劇本,Garbo 確實參加試鏡之後卻打了退堂鼓,可想見這時的她心境就像《大飯店》裡那個患得患失的女明星,Greta Garbo 戰後入了美國籍居住在紐約地區,不輕易接受記者訪問,現實生活裡她就像《瓊宮恨史》裡的瑞典女王 (左圖) 那樣孤獨一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