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Band of Brothers

《搶救雷恩大兵》大獲成功之後,Steven Spielberg and Tom Hanks 兩人乘勢追擊推出《諾曼地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 這部以美國 101 空降師真實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找來 Michael Kamen 這位比 John Williams 年輕且具有叛逆色彩的年輕大師負責配樂 ......

Michael Kamen (1948~2003) 也是出生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卻生性叛逆,70 年代曾經自組搖滾樂團,1976 以 The Next Man 這部電影初試啼聲正式踏入電影配樂的領域,接下來他的作品大多以具有重金屬搖滾色彩的動作片為主,例如:《終極警探》(Die Hard),《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豪情三劍客》(The Musketeers) 等,說真的,這和我的 "調性" 不太合。

直到 2001 年他為 《諾曼地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 配樂,之前提過,這部片的配樂風格受到《搶救雷恩大兵》影響有點反戰色彩,不過我個人喜歡 Kamen 這片超過 John Williams,難以想像 Michael Kamen 突然做出和電視劇風格 100% 箝合的作品,片中的招牌曲是第一首的 Main Theme 和最後一首的 Band of Brothers Requiem。

可惜的是 Michael Kamen 在 2003 年就以 55 歲的壯年心臟病發悴逝。

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The Big Country

這是一部 1958 年的西部片《錦繡大地》(The Big Country) 的電影原聲帶,現在 35 歲以下可能對這片很陌生,但是年超過 35 歲以上的聽到這部電影的 Main Title 一定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首!在 1980 年代這部片的 Main Title 被電視節目和廣告引用的頻率不輸《火戰車》,《銀翼殺手》,《外星人》等名曲。

Jerome Moross (1913~1983) 出生於紐約,他從小就無師自通學會彈鋼琴並進入茱利亞音樂學院就讀,當時他最好的死黨就是 Bernard Herrmann,1935 年他更有機會認識 Gershiwin, Thomas Beecham 等人,讓 Moross 立志要做一個古典的音樂家,1943 年時他寫的第一號交響曲還獲得前輩 Thomas Beecham 的賞識並願意為他指揮首演,除此之外,這時適逢 Korngold, Tiomkin, Steiner, Newman ....等人在 Hollywood 建立電影配樂產業的初期,Moross 也和華納兄弟公司簽約業餘兼寫電影配樂,並未像前述配樂大師那樣全心投入,1941~1955 年間他的名氣遠遠不如我所稱的配樂六大師

直到 1958 年他受託為西部片《錦繡大地》寫配樂,他用寫過交響曲的手法為這部片寫作,關於最有名的 Main Title,Moross 他提到靈感是回憶 21 歲時因為沒錢搭火車,只好搭巴士從 Chicago 到 Los Angeles 一路巔跛,他這個紐約城市鄉巴佬第一次看到西部的峽谷平原急流時,視野和內心所受的震撼,這樣背景和這部片的劇情有點像,電影敘述東部來的退休船長 Gregory Peck 到西部定居並在當地成家立業,當地的西部牛仔 Charlton Heston 處處和他有摩擦,總之就是看他不爽,片中兩人甚至有一場空手打鬥超過 10 分鐘的戲。

有趣的是在戲外兩人也是位於政治天枰兩極端的敵人,Gregory Peck 算是 Hollywood 極左派,民主黨,文革時期甚至曾經前往中國晉見他崇拜的毛澤東,很不受國民黨歡迎 。Charlton Heston 極端右派,共和黨,主張持有槍械,和台灣關係良好,1970 年代數次來台訪問,每次 Hollywood 左右派意見不同時就可以見到這兩人互相嘲諷甚至對罵的戲 。

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

《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 算是一齣在美國相當有名的舞台劇,這個中文名字翻得似乎有點奇怪,但是絕對不能翻成《誰怕維吉尼亞之狼?》請注意 Woolf 有兩個 o !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Virginia Woolf (1882~1941)是一個與本片無關的英國女作家,美國劇作家 Edward Albie 當年想不出劇名,就隨便編了一個,把 Virginia Woolf 的名字套進童歌 Who's afraid of big, bad wolf ? 在片中使用並作為片名交差。

這部片拍攝於 1966 年卻刻意使用黑白影片,由於是舞台劇改編,扣除兩個出現幾秒的旁人之外,這部 132 分鐘的電影從頭到尾只有 4 個演員,敘述一個強勢的大學校長女兒和她精神衰弱的丈夫 - 一個飽讀詩書多愁善感的歷史系教授,在家迎接一位新來的生物系教授和他歇斯底里的老婆,剛開始雙方話不投機,數杯黃湯下肚之後四個人都露出最原始的本性,觀眾看前 100 分鐘一定有點摸不著頭腦,搞不清怎麼有這麼無趣的對白和劇情?直到接近結尾時,觀眾才能漸漸體會背後真正的原因是:這對因利益結合的中年夫婦在一年前喪子,父親變成一個完全失去事業野心,而且無法專心的怪人,母親則拒絕接受事實,用強勢態度來掩飾自己的脆弱 .....

這對夫婦由 Hollywood 有名的歡喜冤家 Elizabeth Taylor, Richard Burton 飾演,我小時候這兩人就像現在的 Tom Cruise 夫妻檔或 Bruce Willis 夫妻檔,稱得上是八卦新聞最多的一對,兩人兩次結婚離婚之後又愈走愈近,Hollywood 都在看是否會第三次結婚時,Richard Burton 突然以 59 歲之齡心臟病猝逝,留下無限的遺憾。

這部片從頭到尾除了對白只有一首 60 年代風格的爵士舞曲,而且 soundtrack 裡面還不收錄,那收錄的 39 分鐘是什麼呢?只是一些 Alex North 作曲口味很輕的背景音樂,如果沒看過電影的話建議不要購買,因為您無法和這些平淡無奇的音樂引起共鳴。

當然,看過的話您會喜歡這部電影的。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It's A Wonderful Life

這片是 1988 年 David Newman / Royal Philharmonic 在倫敦的錄音,不過和他父親 Alfred Newman 有關的作品在裡面只佔短短的一首,總長 1 分 25 秒 ,內容 70% 是《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這部由 Frank Capra 導演 Dimitri Tiomkin 配樂的作品,所以我把這片列為 Dimitri Tiomkin 作品。

《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是 1946 年美國戰後最有名的勵志電影,James Stewart 飾演一個經營地方小企業的農村青年,在同學裡眼光最宏大的他一直想外出唸大學或拓展事業,卻陰錯陽差反而變成同輩裡唯一沒有出外留在本地工作的人,但是他負責任的性格非常受到鄉民肯定,聖誕節前夕他受到苛薄的地方財主 Mr. Potter 的惡整,資金調度缺了 $8000,Stewart 想用自殺了結,卻遇到上天派來的使者開導,當他回歸現實時,全村的鄉親已經自動募集了另一批錢替他度過難關,讓 Stewart 更了解價值何在?

受到 30 年代大蕭條以及蘇俄計劃經濟蓬勃發展的影響,電影界左派思想者眾多,美國相當多這種左派味道的電影,例如 Henry Fonda 主演的《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富貴浮雲》(Mr. Deed Goes to Town),《翡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拍這類電影最有名就是 Frank Capra!然而 1941 年珍珠港事變爆發之後,Frank Capra 應馬歇爾將軍請託上前線去拍 Why We Fight 系列的軍事記錄片,Frank Capra 親眼目睹戰場上的殘酷情景,對他的人生觀點相信有相當大的衝擊,戰爭結束後他拍的第一部片就是以 1930 年代大蕭條時代美國為背景的《風雲人物》,上映的時間就在戰後的 1946 年聖誕節,不難想像這部片獲得的共鳴,在 AFI 100 裡面高居第 11 名。每年聖誕節前幾天注意一下, Cinemax 都會播這部片。

以前有提過 Dimitri Tiomkin 是俄裔國民樂派的作曲家,擅長從美國民謠裡面找題材,《風雲人物》也不例外,裡面很多首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童謠旋律,我對美國民謠沒有研究,不曉得 Tiomkin 是引用還是他就是原創作者?

因為這片 CD 是以聖誕節為主題,找有關電影的音樂因此還有 Richard Addinsell (1904~1977) 在 1951 年作的 A Christmas Carol,David Newman 在解說裡提到 Addinsell 幾乎是 Disneyland 的第一號作者,今天很多小孩子都能哼的兒歌都是他的作品,可惜他的成就今天鮮為人知,像這部 1951 年版 A Chrismas Carol 後來沒有上映,這些配樂也被埋在倉庫裡 ,David Newman 去考古挖出來介紹給世人。

另外還有另一部聖誕節電影《34 街的奇蹟》(Miracle On 34th Street) 的配樂也非常有趣,這部 1947 年的電影由 Cyril Mockridge 作曲,其中最有名的 Main Title 全長約 90 秒。 福斯公司手下配樂第一主帥也就是 David Newman 的父親 Alfred Newman 把這首改編成更短的作品 ,從 1951 年起正式成為 20 世紀福斯公司的招牌 Episode - 20th Century Fox Fanfare 也就是電視上出現福斯公司畫面時必定出現的那首短序曲。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Mission

《教會》(The Mission) 是少數電影配樂名氣比劇情本身還大的案例,反而讓人低估了原片的價值,《教會》的背景是 18 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的故事,Robert De Niro 飾演買賣奴隸的人口販子, Jeremy Irons 飾演站在奴隸那一邊天主教神父,在某次的意外事件裡 Robert De Niro 誤殺了自己的弟弟,愧疚和罪惡感最後因皈依上帝而獲得救瀆,他離開文明世界跟著 Jeremy Irons 一起加入原住民那一邊,過著原始的生活,但是殖民者的買賣奴隸仍未停止,直到新的獵奴者來敲門的那一天。

Robert De Niro 主張以血洗血的措施,和 Jeremy Irons 不抵抗政策形成矛盾,原住民也分為兩派,但最後兩派原住民仍然不敵殖民者的暴力,就如封面的 Jeremy Irons 被釘在十字架上丟進亞馬遜河的瀑布裏 ....

配樂大師 Ennio Morricone 親自對南美洲原住民民謠進行考察,完全沒有義大利音樂的痕跡,這部片最美的莫過於第一首由原住民多部合唱的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聽了真的讓人三月不食肉糜,我還記得 1990 年左右音響迷喜歡用這一首作為測試片。

另一首傳世之作是 Gabriel's Oboe

美國 Film Score 則認為《教會》之於 Ennio Morricone 有如《教父》之於 Nino Rota ,堪稱他終生的代表作 (附註一下:這時《新天堂樂園》尚未問世) ,不過就我自己而言是把教會選為他畢生五大代表作之一。《教會》卻在那一年的金像獎最佳配樂裡敗給以爵士樂為主的《午夜情深》(Round Midnight) ,多年後成為 Ennio Morricone 生平最不服氣的判決,時間是最好的裁判,《午夜情深》現在沒人提起了。

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Elmer Bernstein Album

這是一張 Denno 發行在日本壓片的 Elmer Bernstein (1922~2004) 精選集,由他本人指揮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 1992 年錄製,內容由 Elmer Bernstein 自己精選

包括幾首高知名度的曲目,例如《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梅崗城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夏威夷》(Hawaii),《金甲部隊》(Heavy Metal),《魔鬼剋星》(Ghostbuster),《金臂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Arm),《我的左腳》(My Left Foot) 等共 13 首,分佈從 50~80年代都有,有趣的是,他拿到畢生唯一一座金像獎的作品:1967 年的《蜜莉姑娘》 (Throughly Modern Millie) 卻在這張選集裡缺席了,雖然得獎,傳說中 Elmer 卻對這首作品非常不滿意,反倒是《豪勇七蛟龍》,《梅崗城的故事》,《金甲部隊》等幾首熟悉的旋律都已經不知不覺深入我們的生活數十年,只是我們叫不出曲名而已。

聽名字或許會錯覺 Elmer 只擅長為動作片配樂,其實 Elmer 一樣受過正統古典音樂訓練,出身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算是曲風相當廣的作曲家,有趣的是二次大戰年間 Elmer 在軍樂隊裡服役,或許這段經歷可解釋後來他為何如此擅長為戰爭片配樂。

Elmer Bernstein 算是多產的作曲家,1951 年正式踏入電影配樂領域,第一部作品是 Saturday Hero,但是他的成名作應該是 1956 年的《十誡》,多產的 Elmer 作品超過百部,到 90 年代還有《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等知名作品問世,就先說到這裡,未來提到 Elmer 的機會還相當多。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How The West Was Won

《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 是米高梅公司第一部採用 70mm 取代原先 35mm 底片攝影技術的電影,由西部片第一宗師 John Ford 導演,卡斯方面更是有史以來最堅強的陣容: John Wayne, Henry Fonda, James Stewart, Gregory Peck, Debbie Reynolds, Spencer Tracy, Carroll Beck, Richard Winmark, Eli Wallach .....等人

1961 年要藉新技術知名搞這麼大的卡司來拍一部電影,還有一個背後的因素是電影產業受到電視的取代,景氣和產值有下降之嫌,因此拍的這部片來振興電影工業,結果這部片反而缺乏劇情演進重心,結構鬆散,評價不高。

這部片原先議定由國民樂派的俄裔大師 Dimitri Tiomkin 擔任配樂,但 Tiomkin 因眼疾無法接下重任,臨時改由 Alfred Newman (1901~1970)接手,Newman 是誰呢?

我想每一個人都記得二十世紀福斯公司 ( 20th Century Fox) 片頭的那一段音樂,這段幾乎算是全球播放率最高的序曲就是由 Alfred Newman 在 1951 年的作品,當時 Alfred Newman 對福斯公司的象徵意義非比尋常,1940 年前後 Korngold, Steiner 和華納簽約,Rozsa 和米高梅簽約,而福斯進入有聲電影時代搶到的第一個配樂家就是 Newman。豈止福斯,對於整個美國電影界而言 Alfred Newman 以及 Newman 家族的地位和影響力實在非幾字所能形容,我打算另外為文討論。

這部電影在劇情方面的評價並不高,給大家最深刻的回憶反而是他的時代意義和配樂,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幕是:一群西部拓荒者橫渡惡水,經過阿帕契人追殺後,落單的老弱婦孺們,圍著爐火,含著淚水,鼓起最後求生的意志唱著英國中下階層音樂改編的 A Home In The Meadow ,曲子也就是我們熟悉的 "綠袖子" ,我大概 15 年前在電視上看過這部片,這一幕最令人動容。

另外一首廣為人知的曲目是這部片的 Overture,氣勢雄偉磅薄算是 Alfred Newman 的代表作之一,前面提過的 1963 年音樂會就以這首作為開幕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