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1日 星期日

R.I.P Elisabeth Schwarzkopf

今天才發現 20 世紀最偉大的女高音之一 Elisabeth Schwarzkopf (1915~2006) 已經在今年 8 月辭世,和 Bohm, Furtwangler, Karajan, Mengelberg 等男性指揮家一樣,Schwarzkopf 也受到曾經身為納粹黨員的紛擾,不同的是 Schwarzkopf 在 1946 年就和英國名製作人 Walter Legge (1906~1979) 熱戀,並在1953 年取得英國國籍以躲避戰後猶太音樂家的清算,不幸的是 30 年後,當她的演藝生涯結束 Legge 也去世之後,她曾經主動加入納粹黨員的詳細文件在 1982 年還是被挖出來攤在陽光下檢驗並造成轟動,20 世紀的名女高音裡,相較於壞脾氣的 Maria Callas (1923~1977), RenataTebaldi (1922~2004) 、和黑社會關係密切的 Caballe,Schwarzkopf 一直是形象最好的一個,這段納粹史一度對她造成傷害,但一切事過境遷將近半世紀,還是無損於她的正面形象........

我一直是 Elisabeth Schwarzkopf 迷,前幾年還買了一片 EMI 發行慶祝她 80 大壽的 DVD,裡面還有她的口述歷史以及 Walter Legge 生前的訪談,近看 Elisabeth Schwarzkopf 其實並不漂亮,有個小八卦是她的門牙之間先天有一道相當明顯的縫隙,一直到老都沒有去做齒科矯正,但是她過人的氣質讓她走到哪裡都是最上鏡頭的。

關於她的作品,我最喜歡她在歌劇《玫瑰騎士》裡和 Christa Ludwig, Teresa Stich-Randall 合唱的 "Marie Theres'! ..... Hab' mir's gelobt" (我已下定決心),這大概是現在為止聽過最美的一段詠嘆調三重唱了,除此之外,1947 年 Karajan 指揮 VPO 演出的 Brahms : A German Requiem 以及 1951 年 Wilhelm Furtwangler 在拜魯特音樂節指揮的 Beethoven Symphony no.9,何其有幸,這兩場傳世之作的女高音都是由 Elisabeth Schwarzkopf 擔綱演出,讓她的聲音永遠流傳。

最後點播 Richard Strauss:Four Last Songs 裡其中的一首 September ,獻給這位不朽的女神。

花園在哀傷
冷雨沁入花叢
夏日在戰慄
悄然面對終結
落葉片片金黃
從高大的橡樹飄下
夏日微笑著,驚訝於
即將逝去的花園之夢
她眷戀著玫瑰花中
企望著安息
緩緩地她閉上了
那雙疲倦的眼睛

中文歌詞由李歐梵翻譯

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Dr Zhivago

英國導演 David Lean (1908~1991) 專門以大場面的史詩電影見長,影迷耳熟能詳的有《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齊瓦哥醫生》(1965),《印度之旅》 (1984) 等,後三部都由他的老搭檔 Maurice Jarre 負責電影配樂,從現在回顧,這幾部電影配樂的知名度絲毫不輸電影本身 .......

David Lean 電影的題材大多是 20 世紀初大英帝國衰落時的故事,《齊瓦哥醫生》是俄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Boris Pasternak 的小說改編,全劇發生在十月革命前後的俄國,Maurice Jarre 為了配合劇情要求必須寫出 "俄國味道" 的音樂。

因此 Maurice Jarre 在這張 CD 中大量使用軍樂合唱,俄國三弦琴 (Balalaikas) 以及中亞舞曲使得全劇的配樂具有冰冷蘊含熱情的俄羅斯風味,這片有 46 tracks,Maurice Jarre 的創作知名度最高的主題應該是第二首用 Balalaike 演奏的 Main Title,其他曲目有相當多的重複。

15 年前一個颱風夜的夜晚,小鎮的戲院裡稀稀疏疏的只有十幾個觀眾 ......銀幕上播著這部電影 ~一個有家室的醫生卻不自禁的愛上了一個數次和他擦身而過敢愛敢恨的率性女子 - Lara,醫生不安的背著妻女和 Lara 同居,最後卻因政治因素被迫離開 Lara,兩頭落空的醫生有如一具行屍走肉 ......

數年後,有一天醫生在電車上看到十幾年沒見的 Lara (或許只是長相相近的女子而已),醫生追下車去 .... 就在 "Lara" 回頭之前醫生因心臟病斷氣,留下缺憾的結局 ...... 這個故事感動了一個因車禍斷腿剛出院的少年,現在重看一遍 ~ 自己每天為現實生活忙碌,早已無法憶起昔日那種 "少年強說愁" 的感受了。

但 ...《齊瓦哥醫生》確實曾經是最令我最感動的電影,或許我對劇情和配樂的搭配如數家珍,更增進了我對這張 CD 的喜愛程度。

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蘇澳港紀德艦照片









今天早上去蘇澳港參觀我們剛買的紀德 (Kidd) 艦 1802 蘇澳號,以前還在唸高中滿腦子大中國主義時,我曾經是個軍事迷,現在對軍事的常識可能已經跟不上一般人了,如果有錯誤希望專家不要下手太狠。 

先從老宜蘭人的角度談一下蘇澳港,嚴格來說蘇澳港像一個ㄈ字型,下端是大家熟悉的南方澳漁港,中間是經營狀況不佳的蘇澳商港,上端呢?是很多人沒聽過的北方澳軍港,日據時代聽說北方澳和南方澳一樣熱鬧,後來國民黨把北方澳居民全部遷走改為軍港,別說外地人,過去數十年來北方澳是一般百姓都不能進入的禁地 

如果有軍事迷想到第一島鏈的觀念,那西太平洋地區位置最佳的一個深水軍港就是北方澳了,控制這裡就可以把敵方海軍切成南北兩邊,唸高中時軍訓教官就吹牛說蘇俄想來租這個港,1999 年有次在大陸聚餐,桌上有個海關官員和我聊了一下,他竟然知道北方澳這個名詞,然後說了一些讓我心驚膽跳的觀念。 

從已經除役的陽字號驅逐艦 (Destroyer) 到現在海軍擁有的拉法葉 (Lafayatte) 級和諾克斯 (Knox) 級巡防艦 (Frigate),滿載排水量都在 3500~4500 之間,新買的這一批紀德 (Kidd) 艦算是我們海軍擁有排水量最大的軍艦了,他的空船/滿載排水量為 7600/9500,我還沒上船就問遇到的第一位軍官:「這樣的排水量是否算是巡洋艦 (Cruiser)了?」他回答巡洋艦和驅逐艦判別是看船員人數以及功能,吵嚷不休的神盾艦排水量也是 9500,但是叫巡洋艦, Kidd 排水量也是 9500 但是還算驅逐艦。 

這四艘船原本是 1979 年要賣給伊朗 (提醒一下他是除了美國唯一買到當時最佳的空優戰機 F-14 的國家),後來何梅尼上台兩邊交惡無法交貨,就把這四艘船冰封起來。 

一上船我就找帶路的海軍士兵聊天,他提到海軍測試英文及各種專業知識後,甄選一批士兵到美國東岸的北卡羅萊納州接收這批軍艦,從存封船塢拉出來然後開始整修,也秀了很多整修和訓練的照片,除了船體之外,從雷達、聲納、空調、電話甚至到煮咖啡機都做了更新,海軍花了一年兩個月的訓練,後然將這艘戰艦開回台灣,人家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軍方在直昇機棚進行相關資料展示,一般阿公阿媽或許忙著背著孫子和飛彈合照,我卻把軍方展示的上百本訓練流程書籍挑幾本翻了一下,然後故意找出錯被開卡的地方看,就像 ISO-9000 那樣的觀念,美國人的管理確實有一套,難怪西點軍校被視為和長春藤名校同等的管理金字招牌,希望美式管理能夠深入我們的三軍體系,做以色列不要做巴拿馬 (有人應該聽得懂吧)。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松花江 Songhua River

松花江 (Songhua River, Сунгари) 和上面的鐵橋

嗯(先咳兩聲) ~~ 想我小時候也是拿過蔣公誕辰作文比賽冠軍根正苗紅的國家未來主人翁,還記得「我國」第三長的河流叫做松花江,好像還記得松花江產一種什麼鮮美的肥魚似的? (忘光了!如果有比我更優秀的小小主人翁,歡迎提醒 ) 至於有沒有人抓去獻給蔣公發生感人的故事?好像我也記不得了!

前幾天看到河面完全結冰的松花江沒有什麼熱血沸騰,而只剩下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了,剛好看到河面上正在採集冰塊位下個月的哈爾濱冰雕作準備,剛好無聊拍下來解釋一下:


從上圖照片上可以看到有人在結冰期最長的岸邊圈地,將冰塊砌成方塊狀然後送上卡車(圖上那部),再送到岸上由另一批勞工做更細膩的加工(下圖),然後再送到所需的目的地推集起來 (這時你已經沒有機會做加工修改了),可見加工部分這幾位大叔功力非凡,好像也沒看到他們用任何工作說明書,就可以剛好一塊不缺的把冰宮砌起來?


好像 National Geographic 還是 Discovery 播過 1998 年松花江抗洪,甚至有解放軍跳下去當沙包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就發生在你看到這幾位大叔工作的地方,因為他們身邊也就是中央大街底和松花江的交界處有一個那年蓋的 "抗洪紀念碑"

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Gladiator

我私下是個歷史迷,尤其認為西方文明史比中國史精采,好萊塢早年以古羅馬時代為背景的幾部電影如《埃及豔后》、《羅馬帝國淪亡記》、《暴君焚城錄》、《萬夫莫敵》等,除了必須渲染一下劇情以提高張力之外,大致上都和史實相去不遠。

但是《神鬼戰士》(Gladiator) 這部 21 世紀的賣座片可就.....80% 的劇情都是偽造的了,撇開歷史的觀點之外,這部片劇情和配樂的搭配可用幾近完美來表達,原本我對 Hans Zimmer 的配樂有點疑慮,因為他的作品有如 Bruckner 的交響曲相似度太高,但是 Gladiator 為這部節奏相當明快的電影配樂確實走出影片自己的風格,讓你想到這是 Gladiator,而不會連想到 Zimmer 其他作品,Zimmer 擅用的重低音 "金屬搖滾" 為底搭配清淨的 Lisa Gerrard 女聲吟唱,配合片中血腥的競技場和寧靜的西班牙家園對比,也就是所謂的蒙太奇效果,非常成功!

尤其第 13 首 "漢尼拔再世" Maxumus 率領迦太基人在競技場裡打敗羅馬軍團那首 Barberian Horde 是我聽過最讓人亢奮激動的一首,這部電影裡面大家稱呼 Russell Crowe 為 "西班牙人" 和迦太基英雄漢尼拔 Barca Hannibal (BC 247~183) 相同,Hannibal 率領迦太基大軍以及羅馬帝國從未見過的大象,從西班牙北上沿現今法國南岸越過阿爾卑斯山攻進羅馬帝國平原,連後來的羅馬將領都尊崇他的帶兵,塵戰十餘年後仍不敵占一切優勢之便的羅馬,電影那一幕就是要重現羅馬打敗 Hannibal 的戰役,卻被 Hannibal 的同鄉老弟 Maxumus 打得落花流水

如果有家咖啡廳標榜賣的是一杯 250 元的 "蘇門答臘曼特寧" ,在市場上狂賣,老闆乾脆把咖啡渣收集起來濃縮,你買了一杯發現味道沒錯但勁道奇差,想了一下才發現原來喝到的是咖啡渣濃縮版!這時你有何感想?如果你不喜歡這種感覺,就不要買第二張(左圖) Gladiator 的 soundtrack,儼然是 "咖啡煮第二泡" 把消費者當凱子,除了封面可比原版,其他加起來不值 10 塊錢!

2006年11月26日 星期日

Philippe Noiret (1930 ~ 23 Nov. 2006)

前幾天又一位銀幕上的知名人物走入歷史,他是台灣比較陌生的法國電影明星 Philippe Noiret,有人看出來是誰了嗎? 。。。。。。。




答案是《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裡面的老爺爺,我不曉得別人的感受如何,無疑的《新天堂樂園》的劇情加上 Ennio Morricone 配樂的組合是我心目中的催淚電影第一名


說句實話,除了 Jean Gabin 這種我讀過傳記的資深演員之外,我對歐系演員的了解有限,無法做出深度的介紹,前不久深夜失眠意外看到 Cinemax 在播 Peter O'Toole 演的《將軍之夜》(The Night of the Generals),敘述二次大戰末期一個心理有變態的德軍將軍發生在巴黎的故事,劇中有一個面貌憨厚身材微胖的法國人,戲份大概是第二男配角的位置吧,我查了一下 IMDb 發現他竟然就是年輕時的 "老爺爺"

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The Battle of Bulge

前面抱怨過《巴頓將軍》以及其他戰爭電影的配樂太單調,如果只能挑一部收藏的話,那毫無疑問 - 我選的是:《坦克大決戰》(The Battle of Bulge) ,這是一部 1965 年由英美聯合拍攝,眾星雲集的戰爭電影,敘述 1944 年二次大戰末期,公認最擅長裝甲戰曾經在東線戰場立下大功的 Martin Hessler 上校轉到西線平原上和英美作戰的故事,美國的雪曼戰車火力明顯不如德國的虎式戰車,只好用拖延戰耗損德國汽油的方法求勝,參加演出的有 Henry Fonda, Robert Shaw, Terry Savalas, Charles Bronson, Robert Ryan 等人。

配樂作者是畢生都投入在古典樂創作,寫了八首交響曲的英國人 Benjamin Frankel (1906~1973),是否是 Frankel 的因素,這部電影的結構非常古典.....

這部電影就像歌劇一樣,一開始還沒任何介紹之前銀幕先打出 Overture 的字樣,演奏一首 Frankel 創作的管絃樂進行曲,邊介紹演員陣容,中場 (Intermission) 時演奏另一首管絃樂進行曲,結束時銀幕又秀出 Exit Music 的字樣演奏第三首長約六分鐘的管絃樂,除此之外當然還有段段續續的配樂,因為 Benjamin Frankel 本身具有寫交響曲的能力,這幾首不到十分鐘的管絃樂結構、變奏、樂器編制等等都有一定水準,不會像大多戰爭電影出現一個簡單主題撐完全場的問題,雖然我已經推崇 Benjamin Frankel 創作的管絃樂是戰爭電影第一選擇,不過這張 CD 裡還有一首知名度更高的德國軍歌 Panzer lied,在台灣這首軍歌的知名度遠超過《坦克大決戰》這部片本身 N 倍。

Benjamin Frankel 畢生一共兼職幫 8 部電影寫配樂,《坦克大決戰》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

這部電影最原始的 LP 由誰演奏?好像大家都搞不清楚了,現在市面上流傳的是 1990 年由澳洲 Queensland Symphony 演奏的版本,我也有電影 DVD,比較之下 Queensland 演奏的管絃樂的部分毫不遜色,可以她們灌錄的德國軍歌就明顯不如原版了,因為原版除了德文發音標準之外,軍人邊唱還邊用馬靴用力採地面發出配合節奏。未來看發音和德文較近的捷克市立布拉格樂團會不會重灌這首。

參考 :

Battle of the Bulge Prelude,
Panzer lied,

2006年11月12日 星期日

Jack Palance (1919~2006)

今天又一則訃聞,專門在西部片裡演大壞蛋角色的 Jack Palance (1919~2006) 因自然因素去世年 87 歲,Jack Palance 出身底層礦工世家,父親是烏克蘭移民第二代,二次大戰前年擔任業餘拳擊手,多次在拳擊場上的重擊導致他臉上傷痕無數,以及他的招牌特色 ~ 左右臉不平衡。

二戰時 Palance 從軍擔任 B-24 轟炸機機槍手,退伍後 1947 年先到百老匯演舞台劇,竟然也曾經在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d 擔任 Marlon Brando, Anthony Quinn 的替身,藉此認識大導演 Eli Kazan 之後,1950 年首次參加電影《圍殲街頭》(Panic in the Streets) 的演出,Jack Palance 的外型被看上適合演出反派角色,從此成了他一生的註記「西部片裡的大反派」


1953 年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 算是反派的代表作,他飾演受僱的槍手,雖然戲份不多,但是他天生凶惡的臉給西部片壞人下了最佳註解,從此西部片裡的頭號壞人除了 Palance 不做第二人想,其他代表作還有1966年《真情荒野》(The Professionals) 的墨西哥盜匪 。


1960 年代美國國內電影市場大不如前,大西洋另一邊低成本的義大利通心粉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 浪潮興起,Jack Palace 1961 年起將重心轉向歐洲,演出多部義大利電影,而且不限於西部片,例如義法合資的《蒙古帝國》(The Mongols) ,跟性感尤物碧姬芭杜合演的《輕蔑》(Le Mepris)

除了演西部片,場外最有名的兩件事是他驚人的體能以及戲外傳言他嗜酒如命的個性。

幾十年後當 Palance 漸漸為人淡忘之後,1991 年他突然出現在賣座片《城市鄉巴佬》(City Slickers) 裡飾演那位友善的老牛仔,他也老來走俏拿下那年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還以 73 歲之齡在頒獎典禮上表演單手伏地挺身技驚四座,Palance 才又勾起大家的注意。


2006年11月10日 星期五

Pink Panther

Henry Mancini (1924~1994) 生前在美國的知名度可能遠高於前面已多次介紹的 Herrmann, Rozsa 等人,因為 Mancini 的作品和作風都較為平易近人,他最有名的三個代表作應該是:《頑皮豹》(Pink Panther),《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哈泰利》(Hatari), 這些電影遠比 Herrmann 的恐怖片和 Rozsa 的歷史片有親和力

Henry Mancini (1924~1994) 出生於美國,他不像 Elmer Bernstein, Nino Rota, Alex North 等人接受正統的古典音樂教育,一切只因為 Mancini 的父親是個業餘的爵士樂愛好者,使得 Mancini 有機會受教於爵士樂大師 Max Adkins,Mancini 即使愛好爵士樂後來還是選擇從軍,並未想到會以音樂為他的職業。

直到 1958 年~ Mancini 退役後有機會為電視節目寫簡單的配樂,才漸漸踏入這行....

比起前面幾位歐裔受正統教育的大師, Mancina 的基礎訓練較為不足,但他的作品風格較為平易近人,他除了為類似《頑皮豹》,《哈泰利》等受小孩歡迎的電影配樂之外,另一方面 Mancini 生前也組樂團巡迴演出推廣他自己做的電影配樂,1980 年代甚至還在 Phil Collins 的 MTV 裡客串演出。

這張以大家熟知的《頑皮豹》為封面的 CD ,內容包括四部電影,除了上述三部還有一部 Audrey Hepburn 演的《謎中謎》(Charade) ,由 Mancini 親自指揮管絃樂團演出,其中從小看卡通就耳熟能詳的 The Pink Panther Theme,Audrey Hepburn 和天龍特攻隊裡面的 "泥巴" George Peppard 合演的《第凡內早餐》Moon River,還有曝光率甚高的動物電影《哈泰利》(Hatari) 主題曲 (聽到就會驚訝說:原來就是這首) 

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Nino Rota Album

這張是奧地利以發行古典音樂為主的 harmonic mundi 公司發行的 Nino Rota 電影配樂選集,收錄了 Nino Rota 在歐洲期間的兩部配樂代表作《大路》(La Strada) 以及《浩氣蓋山河》(Il Gattopardo),中間還夾帶了一首 Nino Rota 作的鋼琴協奏曲

如果說 Nino Rota (1911~1979) 是義大利的國寶級人物,那別忘了同時代還有一個星星比他還多顆的國寶 - 名導演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兩人合作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 1954 年為他拿下無數獎項以及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大路》(La Strada),我在國內數次看到咖啡廳以這個名字命名,只是老闆是否知道他的原義?《大路》的發生年代和《新天堂樂園》、《單車失竊記》類似,背景是二次大戰戰敗國義大利的低下階層社會,女孩子被母親賣給個性兇殘的賣藝者 Anthony Quinn,在百廢待舉民生凋零的民間流浪賣藝求生,然而她心裡是有點表演慾,比起鄉下生活她反而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最後她因為目睹 Anthony Quinn 行兇而精神失常,狠心的 Anthony Quinn 更將她遺棄在雪地裡 ......。算是我看過 Fellini 的電影最淺顯易懂的一部,配樂也是最古典的一部,例如 Nino Rota 以沉重的管絃樂代表 Anthony Quinn,每次聽到總是讓人心頭一沉,另外以輕快的喇叭聲代表本性善良的女丑

下圖是《大路》這片知名度比配樂還高的海報,順道一提的是海報左下角飾演的女丑是義大利女演員 Giuliette Masina,她真實身分就是 Fellini 的老婆。

這張 CD 裡另一個重點是法國導演 Luchino Visconti 的名片《浩氣蓋山河》(Il Gattopardo) 這部片我記得在 1990 年左右華視電影院播過,敘述 1860 年左右義大利西西里島貴族的故事,我當時只認得男主角是美國老牌演員 Burt Lancaster,當時的年紀根本不懂這部片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加上超過 3 小時的片長,說真的我完全不記得在演什麼,下次如果在出租店看到,我想租回來用心看一次,這部片的配樂以 1860 年左右歐洲最流行的 Waltz 音樂為主,風格和《大路》完全不同,這時很佩服 Nino Rota 對音樂的考證,不會一組公式到處套用。

2006年10月30日 星期一

Jane Wyatt (1910~2006)


演過《失去的地平線》、《君子協定》等名片的女演員 Jane Wyatt 去世年 96 歲,Wyatt 外表並不突出大多演出家庭主婦或是少婦的角色。 除了演技之外,Jane Wyatt 是個性很積極的社會運動者,1940 年代積極參與反對麥卡錫主義介入好萊塢的活動。

1950 年代 Jane Wyatt 轉戰電視反而找到自己的舞台所在,54~60 年間演出電視劇 Father Knows Best,在 58~60 年間連獲三年艾美獎最佳女主角。

2006年10月20日 星期五

Moonraker


這部是前不久法雅客大拍賣時我用不到 200 元買到的稀貨,《太空城》(Moonraker) 是 1979 年 Roger Moore 演的 007 電影系列第 11 集,而如今已經拍到第 22 集,小時候就很喜歡跟著大人看 007 的電影,除了 007 主角 James Bond 之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和《太空城》裡面的 "大鋼牙" 這個讓我小時候害怕的角色....

"大鋼牙" 由身高 7 呎 2 吋 (218 公分) 的 Richard Kiel 飾演,他追殺 James Bond 時可以把槍、手銬、餐具甚至火車車皮全部啃下去,對當時年紀還小的我心靈是一大創傷,回家還會做惡夢,"大鋼牙" 這個反派在第 10 集的《海底城》大獲成功,製作單位食隨知味讓他在第 11 集裡再次出現,當時這兩部 007 在台灣大賣,國內還邀請他來訪問,他兩手把兩個女星舉起來時我才知道 -- 喔!原來那只是一場戲

除了片頭那段耳熟能詳的背景音樂之外,配樂從來不是劇情緊湊的 007 電影重頭戲,反而主題歌曲才是,像 All Time High, A View to A Kill, For Your Eyes Only, 都是上過 Billboard 的名曲,這片 Moonraker 也是,雖然由名師 John Barry 配樂但整片主打 Moonraker 這首 Shirley Bassey 主唱的歌曲以及相關的主題變奏曲,這樣的內容原價 500 以上我應該買不下手,幸運的是遇到大拍賣不到 200 元的價格倒是可以買下來紀念。

2006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台灣禁片大觀

前不久買了一本書叫做《看不到的電影》由梁良所著,裡面提到了 1955 年台灣成立新聞局電影檢查處,並頒布電影檢查法之後被動刀刪減或直接禁播的電影,其中不乏知名名片,我忽然想起在 1988 年解嚴之後國內突然興起一陣懷舊風,一大堆名片都重新上映曬曬太陽,即使沒有重新上映的價值,也在當時的錄影帶市場問世,以我而言:這些黑名單電影大多在 1988~1990 年間首度看到,原來這不是偶然,有他的歷史背景,來見識一下當年禁播的理由...

《櫻花戀》(Sayonara, 1955) :Marlon Brando 和日本人演的被視為日片所以禁映

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1958) :Ingrid Bergman 後來還親自來台捐錢給婦聯會,新聞局仍不准在台拍攝,劇情嚴重辱華,怎麼個辱法呢?就英格麗褒曼飾演收養一群中國兒童的女傳教士,這樣就叫做辱華了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美化幫派械鬥,難怪!我記得 1988 年時重新上映

《醜陋的美國人》(The Ugly American, 1963):破壞中美關係!有趣的是美國人自己卻大方的讓它上映

《北京 55 天》(55 Days at Peking, 1963):醜化中國人!後來這部在 1988 左右曾經上映

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 1966):醜化中國軍人!解嚴後錄影帶在台灣上市

《畢業生》(The Graduate, 1967):亂倫劇情,違反善良風俗!不過片商把母女關係改成姊妹重新上映獲准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1967):美化盜匪!

《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1969):男妓劇情違反善良風俗!

《主席》(The Chairman, 1969):毛主席像五星旗到處飄揚,所以禁演!這部片劇情其實是反共片,後來也重新上映,不過已經被剪得亂七八糟了

《拿了錢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 1969):這部是 Woody Allen 的無厘頭喜劇但是片名違反善良風俗,片商改名《傻瓜入獄記》仍然遭禁

《滑鐵盧戰役》(Waterloo, 1970):原本已經獲准上映,被檢舉導演是蘇俄人,馬上禁映!!!

《神偷盜寶》 (The Hot Rock, 1972):Robert Redford 演的警匪片,片中盜匪未受法律制裁,禁映!

《教父》(The Godfather, 1972):沒看錯吧!這部片當年是禁片!!!想想 ~~ 上一部片的盜匪未受制裁就禁映了,《教父》可是壞人全面獲勝咧,這部片到 80 年代才獲准上映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AFT 100 大名片之一,有亂倫劇情,後來獲准上映時,已經剪得觀眾看不懂了

《猛龍怪客》(Death Wish, 1974):年輕時屈居配角的老查老來走俏主演的系列名片,暴力傾向不利治安,禁映!

《洗髮精》(Shampoo, 1975):Warren Beatty 主演,這片從頭到尾沒有一幕裸戲卻遭禁映,理由非常好笑:「男主角將濫交視為理所當然,看到每個女人都要上....」

《烽火赤焰萬里情》(Reds, 1981):歌頌共產黨!後來我看過這部片錄影帶,和《主席》一樣這算是嘲諷共產黨的片,片中有一段 Warren Beatty, Diane Keaton 去蘇俄參加十月革命露出滿意的笑容,這麼一笑,就被禁了!

還有像被蔣家認為在諷刺他們的《拿破崙情史》,被剪掉一個多小時的《越戰獵鹿人》,片商根本不敢送件的《巴黎最後探戈》,《深喉嚨》......,我們只能慶幸自己求知欲最強的時候沒碰上那個年代

2006年9月25日 星期一

Malcolm Arnold (1921~2006)


英國作曲家 Malcolm Arnold (1921~2006) 病逝,Arnold 在比較格式化的音樂作品之外也成為二次大戰後英國最重要的電影配樂家之一,不過他投入的時間不如 John Barry 而是僅限於 1947~1969 年之間,22 年間他幫上百部電影寫過配樂,最廣為流傳算是《桂河大橋》(The Bridge over River Kwei)、《六福客棧》(The Inn Of Sixth Happiness) 兩部。

2006年9月2日 星期六

Glenn Ford (1916~2006)


Glenn Ford 我小時候有印象被翻譯為 "葛倫福特",在 50~70 年代出現在多部戰爭片裡,而且多不是演出第一號男主角,這些片包括《中途島》、《巴黎戰火》、《巡弋艦艇》,1976 年的《中途島》(Midway) 飾演臨時接替 Robert Mitchum 擔任航空母艦艦長的 Raymond Spruance 少將,甚至在 1978 年的《超人》裡也插了一角。

最近幾年才發現他出道在男明星裡算是非常早的,和他年紀差不多的 Gregory Peck, Kirk Douglas, Burt Lancaster 都還沒被發掘時,1940 年年僅 24 歲的 Glenn Ford 就已經在各家攝影棚間軋戲了!不過外表比較沒有特色的 Glenn Ford 始終未能成為 Gregory Peck 那種等級的巨星,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和 Rita Hayworth 合演的《姬黛》(Gilda),託《姬黛》這部片的福 Glenn Ford 也得以在近年大紅大紫的《刺激 1995》裡露面,不過 99.9% 的年輕影迷都不知道他是誰了!

Glenn Ford 跟台灣稍有交集,他曾經在 1988 年來台參加金馬獎頒獎典禮。


參考 : 葛倫福特:長巷一顆星


2006年7月31日 星期一

An Officer And A Gentleman

談到《閃舞》(Flash Dance)順便談一下 1982 年的另一部賣座電影《軍官與紳士》(An Officer And A Gentleman) ,這部電影算是 Richard Gere 的成名作,電影成績普通,這片原聲帶延續 70 年代的曲風大多以歌曲為主,其中傳頌最久的應該是主題曲 Up Where We Belong,這首曲採用當年還不流行的男女對唱,在 1982 年 Billboard 年終排名第九,在台灣也很受歡迎,其他倒是沒有留下什麼耳熟能詳的旋律。

2006年7月19日 星期三

Jack Warden (1920~2006)

多產的老牌演員 Jack Warden 辭世,他在片中多只能演出第三、四號男主角的角色,多年下來演過的名片也相當可觀,包括有《亂世忠魂》、《十二怒漢》、《尼羅河上謀殺案》、《天涯赤子心》等。

2006年6月25日 星期日

Alida Valli (1921~2006)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的女主角 -- 義大利籍的女星 Alida Valli 以 85 歲之齡去世,黑髮的 Alida Valli 風采酷似同樣出身歐洲的 Ingrid Bergman,Alida Valli 出身義大利貴族家庭,二戰期間她的家族和義大利右派關係密切,戰後她被 David Selznick 看上,簽下她到美國好萊塢演戲,想把她捧成 "The Next Garbo",不過 Valli 或許和美國調性不和,1945~1954 年間待了不到十年後返回義大利,在義大利國演出直到近年。

她給我以及大多數觀眾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應該是《黑獄亡魂》裡那個持俄國護照的女子,她最後在樺木林道間離去的那一幕令人難忘,如果搭配上 Anton Karas 作的配樂更有感覺了,那一幕的構圖後來經常被其他電影引用,Alida Valli 另外比較有名的作品應該是和 Gregory Peck, Louis Jourdan 一起演出由 Hitchcock 執導的《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她飾演被判死刑的貴婦 。

The Third Man - 1949

2006年5月28日 星期日

抽走你的靈魂 - Tod und Verklärung

這是一張可以當我荒島十大的 CD,曲目是 Richard Strauss 的交響詩 Tod und Verklärung ,可惜的是用中文卻找不到他的背景說明,那乾脆由我代為介紹好了,Tod und Verklärung 是德文,英文名字為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台灣根據英文常翻譯為《死與變容》或《死與淨化》,有點沒騷到這首曲的真實意義,我最近看到李歐梵教授把後面的字翻譯為「轉世」,又好像有點怪!關於德文的 Verklärung 的意義連英文也找不到一個最適當單字搞定,我倒是建議不要為他找中文譯名,就直接記得德文名字好了。文字上真正的意義我發文去問留德的網友來解釋,有興趣可以看一下這一篇「什麼是 Verklärung」。

想像一下 1889 年時發生了什麼事?歐洲普法戰爭結束,崛起較慢的普魯士實力達到高點,歐洲的工業革命開花結果,從殖民地進口原料加工製造財富,布爾喬亞階級崛起打破幾千年來的貴族 / 平民兩極社會,旋律 / 組織 / 和聲都比較活潑不受拘束的浪漫樂派勢力達到高點,作曲家把音樂與文學結合,創作出更多音樂形式:如藝術歌曲、音樂會序曲、狂想曲、幻想曲、芭蕾音樂等。 Lizst, Wagner 成為當紅門派,還在寫無標題交響曲跟不上潮流的 Brahms 成為樂評嘲笑的對象。

25 歲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深受 Wagner 影響,想寫敘事性的交響詩,因為是敘述性的所以 Strauss 必須要找故事題材,年少不識愁滋味的 Richard 想寫一個悲劇性具有張力的故事,剛好這時候他結識小提琴手 Alenxander Ritter 在一次合作過後 Ritter 送了自己寫具有悲劇色彩的詩集給 Richard,人生經歷有限的 Richard 根據這些詩集憑空冥想了一個故事.....

....微弱的燭光下,一個垂死的畫家病厭厭躺在床上,半夢半醒之間他用盡最後一絲力量浮現傷感的笑容,鏡子裡卻看到自己無邪的童年浮現在眼前,畫家不知道這到底是真是假....

....畫家突然回到現實世界,他發現全身根本無法動彈,除了用意志力和死神搏鬥之外,他想知道自己身處何方?能和死神搏鬥多久?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畫家進入錯亂的狀態,瞬間他純真的童年、他年輕氣盛時和別人的爭執、他未完成的事業、跟他錯身而過的愛人、他一生所有的缺憾以及未完成的理想全部都浮現在眼前......漸漸的,畫家覺得這些影像愈來愈微弱,反之,一股他從未體會的能量從四面八方襲來,他失望的體會 - 應該是死神近了......

....一股從遠方來的聲音和能量愈來愈強,讓畫家全身毛細孔不自主的張開,,這股能量強勢抽走畫家的靈魂,帶著畫家離開人間走向死亡......

由這樣的劇情可以想像全曲以陰鬱不安的曲風開頭,第二三段則是擅用樂器部之間的對抗描述畫家和死神的掙扎,最後一段出現所有樂曲中罕見的的氣勢,也是最吞蝕靈魂的一段,管樂部主導的主題代表死神的力量,一波一波逐漸加強最後將畫家帶向另一個世界,只留下憂柔陰暗的小提琴部為這悲慘的主題收尾。演奏 R.Strauss 的編制絕非演奏 Beethoven 的交響曲所能比擬,尤其全團的管樂編組必定是全部上場,人員可能是 140 比 90 左右。

深愛這首作品的 Arthur Toscanini 幫這首不分段的交響詩寫了註解:

1.Happy Memories of Childhood (5:22)

2.Life and Death Battle (4:14)

3.Dreams of the Dying, Death (8:15)

4.Transfiguration (7:00)

這首作品我買了 Toscanini, Furtwangler, Reiner, Bohm, Karajan 五種版本,以及 Herbert Von Karajan 1984 年現場演奏的 DVD,Toscanini 版算是少數我對他評價滿分的版本,有趣的是到了最後 Transfiguration 最後結束的瞬間,托大師忍不住哼了出來也被清楚的錄進 CD 裡,這幾年我愈來愈注重錄音,錄音最佳的 Karajan 1984 年現場版成了播放率最高的版本,不過這些都比不上現場聆聽經驗,1999 年以管樂著名的美國 Philadelphia Orchestra 由德裔的指揮家 Wolfgang Sawallich (1925~) 來台北演出這一首,到了最後第四段的 Transfiguration 時,我一直惦記著這個畫家的故事,大約到了第四段時,R.Strauss 式強大的管弦樂讓我全身的毛細孔全開,頭皮發麻,R. Strauss 的音樂開始吞蝕你的靈魂,到最後整個樂團各部齊鳴,最強大的一波管絃樂渡過之後漸弱走向結束時,讓我灘死在座椅上,眼角含著淚水,全場沉默了一小段時間,才開始出現稀稀疏疏的掌聲。

Karajan BPO 版

2006年1月18日 星期三

Shelley Winters (1920~2006)


兩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 Shelley Winters (1920~2006) 辭世,1939 年時年僅 19 歲的 Shlley Winters 受到名導演 George Cuckor 推薦去參加《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女主角選拔,不過背後無權勢的 Shelley 離選拔核心相當遠就被淘汰了,她到 1943 年才有機會參與電影演出,然而星運欠佳的 Winters 直到 1948 年才靠 Cry of The City 一戰成名。


關於 Shelley Winters 我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是 1951 年的《郎心如鐵》 (A Place in The Sun) 這時她已經淪為女配角了,不過她最重要的幾部作品都出現在 1960~65 年間,包括《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安妮的一千日》(The Diary of Anne Frank)、《再生緣》(A Patch of Blue),這時她已經轉型成一個靠演技取勝的中年女明星了,到了 70 年代以後稍有發福角色就類似《海神號》(The Poseidon Adventure) 裡的母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