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The Alamo - Dimitri Tiomkin Collection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套物超所值的 4 片 CD 裝,國內某店進了兩套,我買了一套,另一套擺了半年沒人問津,封面上寫的是 The Alamo (中譯:邊城英烈傳) ,其實這 4 張 CD 等於是 Dimitri Tiomkin (1899~1979) 生平作品精選集。......

Dmitri Tiomkin 出生在烏克蘭,曾經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受教於俄國音樂大師 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後來在巴黎認識了影響他一生際遇的好朋友 -- 留學巴黎受教於 Ravel 的美國人 George Gershwin,1929 年 30 歲的 Tiomkin 決定到美國去闖蕩 ...... 從此他就在美國待了 40 年,而且他的創作重心也逐漸轉移到了電影配樂,直到 1970 年之後他移居倫敦,再次把重心轉回古典音樂直到 Tiomkin 人生的終點為止。

若以門派來論,Tiomkin 算是國民樂派的傳人,令人感動的是 Tiomkin 將他國民樂派的研究精神帶到美國,俄裔移民 Dimitri Tiomkin 花心血研究收集美國民謠做出這麼多符合美國中西部味道音樂,這一點影響了他接下來 40~70 年的創作風格,再搭上他原本就比美國音樂家華麗的弦樂光澤!我相信這也是 Tiomkin 終生創作靈感源源不絕,作品卻又那麼耐聽的原因。

由於 Tiomkin 算是一個多產作家,這四張 CD 先照類型分為:The Western, The Epics, Drama and Adventure, Vocal Song 四種,內容包括有:《邊城英烈傳》(Alamo)、《巨人》(Giant),《日正當中》(High Noon)、《紅河谷》(Red River)、《赤膽屠龍》(Rio Bravo)、《殺無赦》(The Unforgiven)、《四海一家》(Frienfly Persuasion) .....等西部名片,另外還有《羅馬帝國淪亡記》(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北京 55 天》(55 Days in Beijing) 、《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這類大場面的電影配樂,還有兩部希區考克名片《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等。

這裡面非常特殊的是一首長達 13 分鐘的演奏曲,如果看過電影《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 就知道電影播出前先演奏一首氣勢磅薄的管弦樂曲,當時 David Selznick 全心投入《太陽浴血記》,《太陽浴血記》是 Selznick 本人自 1939 年的《亂世佳人》之後所作過最大的投資,意圖重振 Selznick 的金字招牌,由他力捧的 Jennifer Jones 擔綱,加上 Gregory Peck, Joseph Cotton, Lilian Gish, Lionel Barrymore 等人演出的大堆頭電影,結果賣座及評價均不如預期。這些 Selznick 的故事對 60 年的我已經不重要,Dimitri Tiomkin 重拾國民樂派的訓練把這首演奏曲作得非常古典風格,幾乎嗅不到 40 年代的好萊塢味道。

前面提過 Tiomkin 曾經深入研究美國民謠,這四張 CD 中其中有一張全部收錄 Tiomkin 做的歌曲集,收錄有 Do Not Forsake Me, It's Wonderful Life 以及常常聽到卻無法辨識歌名的 Rawhide, Follow The River 等。

AFI 選出 250 部美國電影配樂選 Tiomkin 有七部入選,這套精選集裡除了《失去的地平線》其他六部都可在這選輯裡尋獲:《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日正當中》(High Noon)、《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邊城英烈傳》(The Alamo)、《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還有我認為應該中選卻被遺忘的《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最讓人玩味的是,曾被 TAS 選為天碟,堪稱 Dimitri Tiomkin 最有名的配樂《失去的地平線》 (Lost Horizon) 卻在這四張 CD 中缺席了。 

聽一下 Dimitri Tiomkin 作的 Rawhide 這首歌

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Salute to Steve McQueen


在我心目中最酷最男人味的偶像應該是 Steve McQueen (1930~1980),然而他已經辭世近 27 年,和我同一輩大多不喜歡看老片,沒聽過他的大名,他曾經是 1970 年初全美第一高薪的男星,被封號 The King of Cool,可惜是 McQueen 50 歲就肺癌辭世,只看過兩個人以他為偶像,一個是男影星 Alec Baldwin,一個是港星林子祥,而那一輩的可能沒有個人 blog 向大家介紹 Steve McQueen。

Steve McQueen 短暫的生命裡和台灣稍稍有點交集,1965 他來台灣拍攝《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 一片,他帶著全家來台灣住在圓山大飯店半年之久,那一年遇到台灣雨量最多的一年,拍攝進度嚴重落後,後人操刀的傳記寫著這是 Steve 第一次住在如此潮濕的環境,他被台灣到處可見的毒蛇嚇到了,然而他的兒子 Chad 2005 年接受訪問時卻說那是他們全家最美好的一年 (Chad 說租房而不是住飯店,和傳記有差異),那一年 Steve 無法到處風流,必須帶著全家來台灣過最單純的生活,這部片談的是 1920 年代發生在上海以及長江沿岸的故事,來台灣以淡水河為背景,還到基隆市區、基隆港、迪化街等地取景,這部片拍完之後,聽說又是蔣某龍顏一怒,以辱華為名禁止演出,連全力支援的中央電影公司也當場傻眼。這些原本都是寫在外國英文書上的故事,國內只有梁良先生寫的《看不到的電影》一書稍有提到。

2007年9月12日 星期三

Total Film 選出 top 20 名片

Total Film 是英國的雜誌,所以他是以英國的角度選出,裡面主題和英國有關的偏多

1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
2 Ben-Hur (1959) 賓漢
3 Star Wars trilogy (1977-1983) 星際大戰三部曲
4 The Lord of the Rings trilogy (2001-2003) 魔戒三部曲
5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亂世佳人
6 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 教父第二集
7 Spartacus (1960); 萬夫莫敵
8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 狂沙十萬里
9 Ran (1985); 亂
10 Malcolm X (1992); ?
11 Apocalypse Now (1979); 現代啟示錄
12 Little Big Man (1970); 小巨人
13 Barry Lyndon (1975); 亂世兒女
14 LA Reine Margot (1994); 瑪歌皇后
15 Napoleon (1927); 拿破崙
16 Glory (1989); 光榮戰役
17 Braveheart (1995); 英雄本色
18 Dances With Wolves (1990); 與狼共舞
19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1975); 聖杯傳奇
20 The Man Who Would Be King (1975). 大戰巴墟卡

小時候有一個100﹪看洋片的老爸,發現我看的還真不少算了一下看過 14 部,其中星際大戰和魔戒三部曲都沒看完,嚴格來說只能算 12 部,發現英國人喜歡看以歷史為題材的電影,跟我胃口很像。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應該很少人看過,其實他的配樂就在我們身邊大家卻渾然不知,以前的「聯強貨」和最近一則手機廣告都借用他的配樂,但是那不是最有名的主旋律,最有名的一首是讓人全身起雞皮疙瘩的女低音獨唱,小時候如果連續劇劇情有人死掉一定放這首

Barry Lyndon 最近才看,18世紀一個愛爾蘭騙子誤打誤撞變成上流社會有錢人的故事,配樂很棒,不過連法雅克都找不到.....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上海浦江飯店



提到上海最有名的老飯店,在台灣人裡知名度最高的是外灘上的和平飯店,用 google 查了一下:和平飯店創立於 1929 年,還不到 80 年歷史,真正最資深的是創立於 1846 年卻因為不在外灘而知名度偏低的浦江飯店 (舊名禮查飯店, Astor House),上面這兩張圖是他一樓的孔雀大廳,現在每天早上用來給客人吃早餐,晚上出租給人辦婚禮,客人是否知道這裡曾經是給慈禧辦祝壽餐會的地方,格蘭特將軍和李鴻章會面的地方,是中國播映第一部電影的地方,Arthur Rubinstein 開鋼琴演奏會的地方。


這天我住在六樓是後來 1910 年加蓋的,但是聽說三樓有一堆名人房,就溜去逛了一下,發現三樓是完全原木色調,還有採光的中庭,列著一大堆住過的名人:Einstein、 Charlie Chaplin、Arthur Rubinstein、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Edgar Snow .... 以及當年用的古董設備,例如電話、電燈、檯燈。


這是一樓大廳,可以看出這是一家小而精緻的博物館級飯店 (三星級,客房總數116間),大多數中國人不喜歡這類型的老飯店,所以價格等級不高,去年我去哈爾濱住川島芳子長年居住的馬達爾飯店更是 350 元就搞定了,浦江的價格在上海算中等甚至偏低,那兩天我發現房客以日本人大約 30%,洋人大約 60%,而且老頭子特別多。


從外面看浦江飯店,前面提過因為它不在外灘所以知名度偏低,它在和平飯店往北走大約 500 公尺過了蘇州河鐵橋馬上映入眼簾,旁邊還有一座白色的蘇俄領事館。(如下圖)



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

A Touch of Spice

《香料共和國》(A Touch of Spice) 是 2004 年上映的一部希臘電影,信奉東正教的希臘和信仰回教的土耳其自從 15 世紀至今交惡 600 年之久,除了宗教因素,這兩國也因為領土問題關係不睦 (但至少沒有我們和對岸那麼敵對),1959 年起兩國關係陷入低潮,土耳其驅逐境內的希臘移民,片中男主角父母剛好就是兩國聯姻,只好忍痛離開外公和青梅竹馬的小女友,跟隨父親離開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堡遷回希臘。

可想見這片原聲帶內容就是一半土耳其的回教音樂風,一半希臘的東正教風格,第一首《伊斯坦堡》是一首傳統樂器卡曼徹與回教拜文的唱誦,讓人腦海浮現聖索非亞大教堂邊,生活慵懶喝著濃黑咖啡 (別懷疑最早學會飲用咖啡的是土耳其的回教徒,不是歐洲白人) 的中年回教徒。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北京潭柘寺

圖右邊的英文寫成 TANZHE,表示這不唸作潭「唾」寺,而唸作潭「則」寺

最近把以前拍的照片全部 scan 存了一份,第一件事就是想到台灣人非常陌生的潭柘寺。

如果你在大陸做生意,那千萬不要雇用在地的北京人,他們全憑一張嘴。如果你要交朋友了解中國的話,那老北京是第一首選,他們學識中上、嘴皮子刁鑽但絕不動手、沒有什麼金錢概念、幽默且懂得自嘲、每個人都有一堆文革到六四期間的八卦消息,這也難怪「相聲」這種東西就發源在北京 (天津人認為是天津),或許你會認為北京人多是主張動武的鷹派,這時老北京就會先看看左右,然後小聲的告訴你:「還不都是那些湖南人、四川人!從明成祖至今 600 年,咱北京人從沒做過自己的主人。」

說著就問你這幾天去哪裡了!你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他馬上潑你冷水說這句話專騙台灣人。你說去紫禁城,他說那是騙觀光客的地方。你說去天壇,他說那是皇帝散步的地方有啥好去的。你說去找法源寺,他說那種小廟只有李敖知道。

接著他潤潤喉,很恭敬的問你「去過潭柘寺了沒有?」這下反而是我臉露三條線,因為我從沒聽過。

這時老北京就會很得意的告訴你一句話:「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在北京人心目中潭柘寺才是排名第一的古蹟。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 50 公里的山上,建於西元 300 年左右,比成型於元朝的北京城早了近 1000 年,當時正逢五胡亂華時期,這邊由後趙的石家所統治和南方的晉朝對抗,大約 100 年後佛教傳入當時的中國,潭柘寺被佛教化直到今天。潭柘寺和後代的歷史人物交錯,也流傳了一大堆八卦故事,例如濟公曾經在這裡住過,劉伯溫曾經來這裡借糧,穆桂英和遼對抗時軍隊缺水,在潭柘寺附近掘井救了全軍。最八卦的一個是 1948 年底共產黨要攻下北京的前夕,毛澤東到潭柘寺找高僧卜卦,高僧送他四個字 8341!毛想了一輩子都無法參透這四個字的意義,但是他去世之後,全北京都知道答案了:這四個字是說毛活了 83 歲掌權 41 年。


這兩株千年古木,知名度不輸潭柘寺


前面的爐上寫的潭柘寺,對照劉伯溫的故事就很有趣了

當年劉伯溫修北京城時,各地工匠聚集,不久京城斷了糧,他便去潭柘寺借糧,老方丈說借糧可以但他必須對一幅對聯。上聯是“「水淹北京城」”,劉伯溫對「火燒潭柘寺」,老方丈聽後大怒。劉伯溫卻不慌不忙地說:水淹北京城是因為北海白塔下海眼處大石頭上刻有「北京城」三字,而火燒潭柘寺是因為天王殿的大爐上刻有「潭柘寺」三字。老方丈聽完轉怒為喜,連誇劉伯溫是神人,並借了許多糧食給劉伯溫。

到現在對潭柘寺印象非常深刻,那天是周日我花 200 元雇用公司的師傅前往,中途會經過著名的首都鋼鐵廠,第一次體會到「從搖籃到墳墓」的國企有多大,大概像台灣一個 10 萬人的鄉鎮全部自給自足,每一家商店都叫「首都 XXX」,很少跟外面打交道。

當時是 12 月,回程時開始飄雪,我建議師傅下山到首都鋼鐵廠裡吃晚餐,順便讓我更了解這家國企,師傅回答不行!因為我們不是登記的訪客,下班時間衝進去拿現金出來等於打亂了那天全公司的帳目,天啊!那是我第一次體會什麼叫計畫經濟,只好出了潭柘寺在山上隨便找一家類似我們的「關廟土雞城」的違建小吃店。

一進去就看到老闆穿著破舊的軍服,加上老闆娘和一個大約 7 歲拿著書的小孩圍著中間的炭火爐,收音機播著小女生用最純正的北京腔唱著「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老闆看到生意上門了,高興得像什麼一樣,馬上要他兒子讓開把火爐邊最好的位置留給我......一家人在嚴寒的環境下為生存奮鬥,看到這一幕,像我原來不吃香椿這種飢荒時代窮人發現的食物,那天也把香椿炒蛋,香椿炒筍全部吃下去。

老闆喜孜孜的告訴我一共 13 元,一聽到 13 元反而一陣鼻酸,突然感到有點錯亂,像我這樣求學生涯一路順利沒吃過苦的人,這時不是應該在台北的高級餐廳裡和朋友聊買什麼股票買什麼車,然後上招待所,接續回家聽音響看電視嗎?我怎麼會在這裡?

這麼多年後,真的很感謝上天能在這麼多人裡選中我,讓我有機會去那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