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亂世佳人》幕後選角的故事


記得我小時候,《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被捧為影史第一鉅片,在 1939 年那個大蕭條時代,黑白電影預算僅數十萬美元,John Wayne 主演的 B 級西部片預算更不到十萬美元,製作人 David O. Selznick 提出 350萬美元預算的彩色電影《亂世佳人》案,片長超過三小時,有對白的演員超過 50 人,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2000 人,在那個時代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手筆,提醒大家 1939 年是一個沒有特效一切必須「純手工」製作的年代,例如上面這張劇照現在用動畫技術就能解決,《亂世佳人》卻真槍實彈動用臨時演員超過 900 人,加上背後難以估計的道具、化妝、服裝成本,卻只出現不到兩分鐘!

關於《亂世佳人》原著《飄》的故事,我懶得再寫了,直接從網路上擷取:

《亂世佳人》作者密契爾 Margaret Mitchell (1900~1949) 在報社當了四年記者之後,她因為腳部受傷,行動不便,只得辭職在家。丈夫從圖書館借書回來給她打發時間,她幾乎把圖書館的文學書都看光了,丈夫開她玩笑:「妳何不也寫本書來瞧瞧。」她聽了倒是認真的寫了起來,描述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故事,那年她26歲。(註 : 她的祖父曾經是南軍將領)

過了十年,1936年6月30日,該書發行首版,那就是史上最賣座的電影改編原著之一:《飄》(電影譯成《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書出版的第二年(1937),得了美國文學界的大獎 (Pulitzer Prize「普立茲獎」)

《出版週刊》為《飄》撰寫了長達三頁的廣告文字,其中寫道:“書中的人物是Mitchell小姐一直與之生活在一起的人,書中的空氣也與她自出生以來便一直呼吸著的一模一樣。”

《紐約世界電訊》的圖書專欄裏寫道:“即將出版的內戰小説《飄》將毫無疑問會從它問世起便統帥暢銷書排行榜。”

《紐約郵報》寫道:“……驚人的小説傑作,它太堅實太重要,以至不能不進入美國文學的永恒軀體內……在所有關於內戰及其後歲月的小説裏,它是遠遠走在前頭的最優秀的一部。”

《出版商週刊》宣稱:“《飄》很有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美國小説。”

1936 年夏天正值美國大蕭條時期,民眾的資訊來源倚賴收音機以及圖書館,當時一本出版書能賣一萬本就算及格了,出版商對《飄》這本書設定銷售目標是 28,000本,在前述媒體的讚美之下,出版第一週就達到設定目標,第一個月達到 178,000本,1936 年底銷量奇蹟似的直逼 100萬本!

書中敘述南北戰爭造成南方貴族因家道中落進而陷入貧窮飢餓,像 Scarlett 原本不需負擔家計的嬌嬌女飽受折磨後痛下決心發誓:要改採積極的生活態度,即使偷、搶、騙都要重新站起不再為飢餓所苦!另一個貴族女 Melanie 外表柔弱內心堅強,以兩人為主軸的故事直觸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民眾心靈深處。

最初偏好的女主角人選 Miriam Hopkins
1930年代末期美國採取孤立主義,不理會歐亞大陸法西斯戰爭前夕氣氛的緊張氣氛,社會話題明顯單純許多,銷量直逼 200 萬本的《飄》進而成為全民的話題,聰明的電影製作人David O. Selznick (1902~1965) 經過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牽線在小說發行一個月後的 1936 年 6 月 30 日以 5 萬美元買下這本書的拍攝版權。

提到改編成電影,作者 Mitchell 以及前述經紀人 Katherine Barrett 意見都偏好由亞特蘭大出生的女星 Miriam Hopkins (1902~1972) 飾演女主角 Scarlett ,Miriam Hopkins 面臨的問題是年齡偏大 1936 年時已經 34 歲,柔弱的女配角 Melanic 由身高僅 153 公分的默片時代女星 Janet Gaynor (1906~1984) 飾演,男主角 Rhett Butler 船長呢?作者最喜歡英國男星 Ronald Colman (1891~1958),但礙於口音問題可能要改用美國影迷最熟悉的 Clark Gable,至於第二男主角 Ashley Wilkes 她認為演過《叛艦喋血記》的 Franchot Tone (1905~1968) 最合適。

比較務實的 Selznick 接到前述意見的電報後四天後回應:他對這個改編案極具信心,關於男主角的話,他偏好另一位知名男星 Gary Cooper

初期最熱門人選 Tallulah Bankhead
接下來 1936 ~ 1938年底之間,礙於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本人與聯美公司的舊約,不能立即開拍電影,Selznick 就用這兩年空檔展開一場精緻周詳高成本的準備工作,預計 1938 年底開拍將此計畫付諸實現,其中女主角 Scarlett 的選擇攸關著整部電影的成敗,整個美國從電影迷羅斯福夫人到無業遊民都在關注這個話題,Scarlett 候選人從一線女明星到業餘演員到星探獵物,下到年僅 21 歲尚未成名的臨時演員 Susan Hayward 上到年近 40 歲的 Jean Arthur, Irene Dunne 都不願放棄機會,後來統計有 1400 人參加面試,除了原籍瑞典,英文不夠標準的 Greta Garbo 之外都不放過機會,這場眾女星之間的較勁在 1980 年甚至被拍成電視劇 Scarlett O'Hara War ,我讀過好幾個女星的回憶錄,Bette Davis, Katherine Hepburn, Vivien Leigh, Jean Arthur 都在第一時間搶讀小說,每個女星的心得好巧都是 :

毫無疑問,我是最適合演 Scarlett O'Hara 的第一人選!

這場競爭初期熱門人選是眾議院院長女兒正統南方人 Tallulah Bankhead ,以及謠傳用床上功夫征服製片人 David Selznick 和男主角 Clark Gable 的蛇蠍女星 Joan Crawford。

1400 名應試者只有 19 人獲得試鏡資格,再從這 19 人裡選出女主角。

維基百科 wiki 提到參與爭取這個角色的一線女星名單如下:

Jean Arthur, Lucille Ball, Tallulah Bankhead, Joan Bennett, Clara Bow, Joan Crawford, Bette Davis, Frances Dee, Olivia de Havilland, Irene Dunne, Joan Fontaine, Greer Garson, Paulette Goddard, Susan Hayward, Miriam Hopkins, Katharine Hepburn, Carole Lombard, Ida Lupino, Merle Oberon, Norma Shearer, Barbara Stanwyck, Margaret Sullivan, Lana Turner, Shelley Winters, and Loretta Young. 

其他媒體提到的還有 Nancy Coleman, Diana Barrymore, Ellen Drew, Anita Louise, Brenda Marshell, Margaret Tallichet, Linda Watkins

到最後一輪選拔才被淘汰三人 Jean Arthur - Paulette Goddard - Joan Bennett


1938 年 12 月 10 日前述的女主角仍未定案,團隊先開拍火燒亞特蘭大城的片段,就在這一天還沒參加女主角試鏡卻滿懷希望的英國女星 Vivien Leigh (1913~1967) 跟隨丈夫 Laurence Olivier 來到亞特蘭大拜訪 David Selznick 的弟弟 Myron,12月10日晚上 Myron 看到 Vivien Leigh 驚為天人!馬上將她介紹給老哥 David Selznick 說:I want you to meet Scarlett O'Hara


最後勝出的 Vivien Leigh
我看過一則八卦新聞說 David Selznick 看到 Vivien Leigh 時忍不住說「Oh ! Scarlett!」,資料記載 Selznick 跟導演 George Cukor 這天晚上已有共識 Vivien Leigh 是上天的禮物,歷時兩年的女主角選戰就在她出現那一瞬間宣布結束。

不過 Scarlett O'Hara War 稱得上是當時全國注目的一場競賽,還是要照表面公式跑一下作業流程以維持公平性, David 對外宣布 Scarlett 最後將從 Jean Arthur, Paulette Goddard, Joan Bennett 以及最後冒出的 Vivien Leigh 四名女星中選出,原本被認為呼聲最高的《摩登時代》(Modern Times) 女主角 Paulette Goddard 因戲外與共產黨色彩濃厚的 Charlie Chaplin 鬧緋聞並隱瞞已婚身分,這在基督教背景政治立場偏右的好萊塢是極度大忌而遭 David Selznick 剔除,Vivien Leigh 榮膺女主角冥冥之中註定這部片能成為經典鉅作的關鍵。

David O. Selznick 當時有個應付公眾媒體的標準說法是 :

"Vivien Leigh 的父母分別是愛爾蘭人和法國人,剛好和 Margaret Mitchell 小說裡的 Scarlett O'Hara 相同!這真是上天冥冥之中安排給本片的最佳禮物 ....blah ... blah ...."。

獨立製片人 David O. Selznick 開始大手筆拍攝時,這部片的發行權必然也引來了各大電影公司的覬覦。

Olivia de Havilland
男主角方面,如前所述製片人最屬意的是男星 Gary Cooper,偏偏 Cooper 和另一家獨立公司 Samuel Goldwyn Production 有約在身,這家公司與聯美 (United Artists) 有策略聯盟關係,一旦涉及合約和發行都可預知困難度極高!無望演出的 Gary Cooper 對這部全國注目的電影說了一大堆負面的評語,不曉得他是真的沒興趣還是葡萄酸心理?

David Selznick 有興趣的候選人還有演華納公司 (Warner Bros.) 一系列中世紀古裝片出名的澳洲男星 Errol Flynn (1909~1959),以及剛藉由《叛艦喋血記》、《火燒舊金山》等賣座片當選 1937 年 King of Hollywood 聲望最高的 Clark Gable。

華納公司跟這部電影的故事也很有趣,1930 年代中期華納以黑白警匪片為主,麾下第一號女明星是獲得 35, 38 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1908~1989),Bette Davis 讀過小說之後看出這部劇本的無限潛力,要求老闆 Jack Warner 買下版權拍攝,當然了條件是 Bette Davis 要親自上場演女主角,結果等到 David Selznick 得標之後 Jack Warner 才後悔不已。

後來華納知道 David Selznick 經費不足,主動接觸後提出「乾脆我們把 Errol Flynn, Bette Davis, Olivia de Havilland 三個人 (傳說還有第四個人 Henry Fonda) 都借給你們,拍完後由我們取得發行權!」

華納首席女星 Bette Davis

華納招牌人氣女星 Bette Davis 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舉辦的「你認為誰適合擔任 Scarlett 」投票囊括 40% 選票高踞第一,急著想染指女主角寶座卻又心直口快的 Bette Davis 希望老闆借人,卻發難表示不願和年紀比她小的 Errol Flynn 搭檔演出!多年後回頭看這件事,想當女主角的 Bette Davis 打進了最後 19 人名單並未如願,不過 David Selznick 跟華納接觸這件事對本片實質的幫助就是促成了 Selznick 有機會接近評估 Olivia de Havilland,促使她打敗了第一女配角 Melanic 原先的熱門人選 Janet Gaynor, Dorothy Jordan, Julie Haydon, Andrea Leeds 等人,Selznick 讓華納在 1938 年 12 月正式外借 Olivia de Havilland 給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出演 Melanic 一角。

關於 Olivia de Havilland 獲選還有另一個比較八卦的說法,已經在 Joan Fontaine 那邊說過了不再重複。

不過我看過 Errol Flynn 晚年口述回憶錄 My Wicked,Wicked Ways 卻隻字未提由他演出《亂世佳人》男主角這件事,表示 Errol Flynn 只是一個還不成熟的方案。

比起華納公司,米高梅 MGM 公司比起 Warner Bros. 就老謀深算多了,MGM 老闆也就是 Selznick 的老東家兼岳父 Louis B. Mayer 大方出借 Clark Gable 成全女婿以交換這部電影的發行權,大多數人以為《亂世佳人》是米高梅 (MGM) 公司出品,這句話定義不清楚,應該說是獨立製片公司 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 拍攝,米高梅 (MGM) 公司發行。Clark Gable 私下推薦熱戀中的未婚妻 Carole Lombard 擔任女主角,不過已經詳讀小說數年的 David O. Selznick 深黯女主角的重要性,即使 "King of Hollywood" Clark Gable 也無法左右他的堅持。

Vivien Leigh, Olivia de Havilland, Clark Gable 都解決了,相較起來第四個角色男配角 Ashley 就比較單純了,Selznick 讀過小說後心目中的首選是 33 歲的英國男星 Ray Milland (1905~1986),現在回頭來看 Ray Miland 的外型確實非常搭配,不解的是 Selznick 卻沒有動手付諸行動,他試用 Robert Young, Douglas Fairbank Jr, Jeffery Lynn 多人之後簽下已經 45 歲的英國男星 Leslie Howard (1893~1943) 來演小說裡年紀 20 歲出頭的 Ashley,我們擔憂的問題 Leslie 自己早就預見了,那就是 : "自己太老了"!

對前額稍許光亮的演技派男星 Leslie Howard 而言演技方面絕對沒問題,片裡 Ashley 一開始就看出南軍前途不樂觀,跟他此時的心情完全相同,場外 Leslie Howard 憂心英國打不過納粹!亡國感在即!Leslie 表示不習慣好萊塢的環境過得並不快樂,拍完片立刻返回戰爭中的英國,四年後1943 年 Leslie 搭乘英國飛往中立國葡萄牙里斯本的班機遭納粹空軍擊落,英年早逝的 Leslie 在有限生命裡,留下對《亂世佳人》盡是些負面的評論 。




參考資料 : 電視劇 : 誰將成為郝思嘉 ?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延續 60 年的演出

前 : Charlie Chaplin, 後 : Claire Bloom

Claire Bloom in The King's Speech



2011 年《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 片中戲份不多的皇后,查了 IMDb 才知道是英國資深女星 Clarie Bloom ......

Charlie Chaplin (1889~1977)的政治立場和 Edward G. Robinson 極為相似,偏左且對蘇俄友善,當然 Chaplin 在1940 年代末期也遭演員工會 SAG (Screen Actor Guild) 指為共產黨,他在 1952 年決定離開已居住 40 年的美國,誓言不再進入美國國境!回到英國之後,63 歲已經五年沒有拍電影的 Chaplin 想用新作品證明自己寶刀未老,他籌拍一部敘述過氣明星重返舞台的《舞台生涯》(Limelight),Chaplin 親自挑選舞台劇出身年僅 21 歲的 Clarie Bloom 出任《舞台生涯》女主角,也開啟了Claire Bloom 的演藝生涯最盛期間。

黑髮的 Claire Bloom 是東歐白俄羅斯移民具有猶太人血統,她把握生涯黃金期和 Richard Burton, Laurence Olivier, Yul Brynner, Cheston Heston, James Mason, Paul Newman, Lawrence Harvey, Sean Connery, Anthony Hopkins, 德裔男星 Curd Jurgens, 義大利男星 Alberto Sordi,還有曾經和她結婚的 Rod Steiger 等人搭配演出過。

從 Charlie Chaplin 到現在,Claire Bloom 真是一本活字典啊!

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Mila Parély (1917~2012)


繼前不久的 Paulette Dubost 之後,1939 年法國名片《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 另一位女星 Mila Parély 也活到最近才辭世,享壽 95 歲, Mila Parély 在片中飾演莊園主人 Marcel Dalio 的外遇情人 Geneviève de Marras。

看過《遊戲規則》就會記得片中有一段貴族到莊園渡假打獵的段落,上面這張是她在片中的劇照。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1500 片拼圖 - Meet Me At The Carousel

事先就預料到這個農曆年假時間稍長,計畫用來消化一幅年前親戚買來送小孩的 1500 片拼圖 Meet Me At The Carousel,中文來看這是一幅遊樂場的旋轉木馬

這幅圖寫著 For Adult 原先親戚想送小孩的圖難度太高,因此改由我自己接下任務,發現它的難度真是高,完成以後也讓我對選購拼圖有了進一步的心得,拼圖的難度來自以下的原因:

1。不規則切塊:無法判斷圖的方向,無法判斷接合方向,甚至無法判別邊塊
2。主題重複:同質性高增加判別難度
3。不規則線條太多:拼一個沒看過的勳章或皇冠花紋絕對比拼直線條的高樓大廈難 100 倍,不規則塊狀再加上這一點,可以想見有夠殺

要選購拼圖時,先注意這幾個問題,他決定難度與否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Judy Lewis (1935~2011)


Judy Lewis 演出作品並不多,晚年她甚至轉行成為一個精神科輔導師,Judy Lewis 最引人注意的話題是她的身世。

Judy 是知名女星 Loretta Young (1913~2000) 單身時期生的女兒,她從小跟隨母親長大,跟隨著母親再嫁,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一直到 1960 年知名男星 Clark Gable 去世時,她的母親告訴 Judy : "Clark Gable 就是妳的父親" Judy 非常驚訝甚至不相信,她印象中 Clark Gable 曾經數次來她家和她聊天,她以為 Clark 就是母親演藝圈的朋友而已。


左圖:Clark Gable and Loretta Young

倒是有一件事可以間接證明她就是 Clark Gable 的女兒,愛美的 Judy 從小就為耳朵太大所困擾,她甚至動了整形手術來解決此一困擾,內行人聽到這裡心裡大概會心一笑了。

另一則巧合的故事是《亂世佳人》裡飾演 Clark Gable 女兒 Bonnie 的 Cammie King Conlon (1934~2010) 卻成為她終生的好友。

話題回到 Judy 的生世,1935 年已婚的 Clark Gable 拍攝 The Call of The Wild 時和未婚的 Loretta Young 婚外情的產物,當時 Clark 的演藝事業仍在上升階段,這段不倫之戀以及私生女也一直隱瞞被到 1960 年 Clark Gable 去世為止。

又經過漫長的 40 年,2000 年 Loretta Young 去世之後,Judy Lewis 趁著上 Larry King Show 時將她的故事正式公諸於世。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In Memoriam List (2004 ~ present)


我很喜歡 Oscar 推出的 In Memoriam 這個單元,從 Youtube 去尋找之前幾年的版本彙整,2003 年有 Bob Hope, Katharine Hepburn, Gregory Peck 三位影壇巨星辭世,2004 年播出的影片將近十分鐘,其他都在五分鐘上下。。。。。

歷年奧斯卡 In Memorial 影片以及演出者連結如下: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馬友友, 2006George Clooney, 2007, 2008, 2009 I will be seeing you , 2010 James Taylor, 2011 Celine Dion, 2012 Bill Crystal, 2013George Clooney and Barbra Streisand, 2014 。每年緬懷的是前一年辭世的知名影星以及編導音樂人士

另外還有 1997 年奧斯卡 70 年找來近百名歷年得獎者出席,裡面很多人都已經辭世,上集下集。 比較起來 2002 年找來 Olivia de Havilland 把 1997 年那些人再召集一次,不過陣容已大不如前了

不過下列的是我自己寫過的 "謝幕曲" 以便搜尋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R
S
T
U
V
W
Y

東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