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e Lombard (top) and Shirley Grey: Virtue, 1932.
“Nightmare Alley”1947
我看了很多黑白電影之後,加上最近聽到戴立忍談到他拍黑白片《不能沒有你》的一些心得,想用 Canon 500D 的功能學拍些黑白照片,沒幾天就有非常多的想法。
看了《不能沒有你》有一個感想是戴導演取景取得很辛苦,他那麼努力,奇怪!我怎麼覺得整體視覺就是比 1940 年代的黑白電影要差,我的結論是黑白片取景以單色稍具粗糙度的表面尤佳,1940 年不論是穿著的單色西裝、單色禮服,或是建材用的磚瓦、原木、低光澤度鋼鐵都符合前述的要求,這些背景不反光,適合用在電影取景。
最近幾十年衣著線條及用色日趨複雜,用黑白攝影不但想不出有甚麼優點,更看不到顏色的對比。建材方面:高光澤度水泥、陶瓷取代粗糙的磚瓦、石材,隨著工業的精密化,1940 年代所沒有的高光澤度的鋼鐵、紡織布料、塑膠被大量應用於生活中,這些建材容易反光不利於黑白攝影。
除了表面光澤度的因素之外,細膩的線條附加物就是產生了無數高光澤度的邊緣稜線 (edge) 讓每一個景的複雜度加成,很難抓到 Frank Capra, Hitchcock 電影裡那種線條單純又對比鮮明的景。
不過拍黑白照片也有讓人驚喜的地方,他把彩色世界裡複雜的色彩簡略掉了,一個彩色照裡不起眼的景卻能讓人有意外收穫。
3 則留言:
黑白攝影濾鏡的使用很重要,例如拍攝藍天時如果沒有用上黃澄色的濾鏡天空看起來就會是一片死白,加了濾鏡層次感就會出來了。我覺得老電影老照片的層次感比較好應該多少跟濾鏡的使用有關。好在現在是數位時代,要用濾鏡比較簡單了。先拍彩色照片之後,再用PS加上濾鏡過濾一下再轉成黑白的,效果可能會比較好。
謝謝 KP 的指點
功能聽起來跟 CPL 濾鏡有點像, 我自己先拿 CPL 鏡試試看
黑白裡面偏光鏡的功效可能沒有其他的濾鏡來得功效大, 建議是拍彩色之後再用Photoshop之類的軟體加上濾鏡功能再轉黑白, 應該跟直接上濾鏡拍照一樣的意思.. 當然如果堅持拍的時候就要是黑白的就沒辦法了.
網路上隨意找了一下, 可看看此篇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64&t=109515
其他相關書籍基礎可看Ansel Adams 的The Negative, 蔣戴榮有關黑白攝影的書, 或其他市面上的一些數位黑白攝影的相關書籍.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