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影迷到了中國這個地方有一個好處,中國的網站上有很多可以免費線上觀賞的電影,這些觀賞系統有幾個特色 :
1。大部分只限中國境內 IP 收看
2。熱門電影要收費,低流量電影不收費
3。大部分有簡體字字幕,少部分沒有字幕,少部分國語配音
4。和台灣環境比較起來,歐洲片比例相當高
這對於喜歡看 Golden Age 老片的人簡直是桃花源,最近一個月我以一天一部的速度看了一些沒看過的名片,像上次寫過的《雄才偉略》,還有《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阿瑪坷德》(Amarcord)、《鐵達尼號 1958 年版》(A Night to Remember)、《亂點鴛鴦譜》(The Misfits)。甚至還可以看到一些 1970 年代上海製片廠動員資源翻譯給江青看的版本,我發現江青最喜歡的男明星是 1983 年曾經訪問中國的演藝公會主席 Gregory Peck。
最近也看了一部久仰其名的老片《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小時候對這片名印象非常深刻,值得玩味的是這部 David Selznick, Alfred Hitchcock 兩人唯一合作的電影在 IMDb 上卻只得到 6.5 顆星,我看了一下影評盲點是以希老其他作品為參考點,這樣的前提之下《淒艷斷腸花》普遍被認為是希老裡比較平庸的作品。
跳出希老的巢臼來看,實際上應該說這是一部 David Selznick 的作品,他在 1933 年取得小說改編權,原先屬意 Greta Garbo 演出女主角 Mrs Paradine,但是拍片計劃多次延遲直到二次大戰後,年過 40 歲的 Greta Garbo (1904~1990) 自認丰華不再已不願復出,David Selznick 只好找來他剛簽下的義大利女星 Alida Valli (1921~2006),這部片把她取名 Valli 廣告詞稱呼 Valli 為稱為 The Next Garbo。
男主角方面,由於故事發生地在倫敦,希老原先屬意英國男星 Laurence Olivier 主演,但是 Olivier 戲約繁忙無法履約,David Selznick 只好改找剛闖出名聲的美國男星 Gregory Peck 擔綱,敬業的 Gregory Peck 只好戲前猛練英國腔,這部片第三要角也啟用新人是
這樣明顯可以看出是 David Selznick 的安排,而希老在無法插手影響劇本的前提下,仍然答應接手導演的背景原因很單純:他還欠 David Selznick 一部片的合約。
《淒艷斷腸花》劇本很簡單,敘述家庭美滿、工作順利、具有社會地位的名律師 Keane (Gregory Peck 飾演) 為涉嫌毒殺貴族丈夫的 Mrs Paradine (Alida Valli 飾演) 辯護,Keane 看到美艷的 Paradine 之後,感性壓過律師應具有的理性,接下來的劇情,觀眾大致可以想像:就是 Keane 不顧愛妻吃醋和旁人提醒全心投入這樁案件,前半段導演把觀眾重點放在這三人之間的男女關係,讓觀眾循著直覺去推測片尾結果,漸漸律師 Keane 發現美艷的 Paradine 夫人有利證據不足,整體策略只有將陪審團的焦點引向另一個涉案者 - 男僕 Latour (Louis Jourdan 飾演),才能幫 Mrs Paradine 脫罪!
律師 Keane 不顧委託人 Mrs Paradine 的苦苦反對在法庭上將攻勢轉向男僕,逼使男僕最後不敵 咄咄攻勢只好供出和女主人之間的地下戀情,接下來男僕無法承受壓力,選擇以自殺了結生命,男僕的證詞無意中也讓 Mrs Paradine 涉嫌毒殺丈夫的動機更為明顯,律師所追求的真理 ~ 到底兩人誰為主謀 ? 真相在此時已經不重要了!
委託人 Mrs Paradine 聽到她所愛的男僕自殺了,再也忍不住憤怒之火了,她在法庭上對愛慕自己的律師咆嘯:
「在我死前,又多了一個痛恨的人!那就是你!」
英氣逼人、口才流利、身為人生勝利組的名律師 Keane 在法庭上瞬間跌入谷底,希區考克的運鏡特寫自信的男人瞬間洩氣,此時全身冒汗呈現拙態,支支嗚嗚遲遲無法回應,甚至必須走出庭外成為這場殘酷遊戲的逃犯。
外表高大一向被定位為自信男人代表的 Gregory Peck,被 David Selznick 選擇來演這個逃犯真是神來之舉!希老用前半段劇情,想引導給觀眾 Keane, Mrs Paradine 之間的畸戀幻想沒有發生,出現卻是完全相反的結果,自信的名律師最後顯現的形象卻是如此脆弱,自己心裡迷戀的偶像根本不在乎自己,甚至還被她所痛恨,男性觀眾可以體會那種感受吧,這只能說希老在有限的劇本裡給觀眾最震撼的戲碼了。
這部片拍攝於 1947 年正值黑色偵探電影 (Film Noir) 鼎盛時期,在希區考克導演之下拍攝手法也顯露出黑色偵探電影的幾點要訣,不過在那個黃金時代這部片並不起眼,在當時票房以及評價都不突出,希老本人晚年也不太提及這部電影,只能說不像《驚魂記》、《迷魂記》希氏色彩那麼鮮明,這部片隨人解讀難以得到一致性的好評。
參考文章:好莱坞的沉浮--民国年间美国电影在华境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