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內行人帶路去澳門這家位於傳統市場入口的茶樓用餐,那天我沒帶相機,不過結帳時記得拿了他們古早味道的名片回台作紀念,這家很古味的老店裡不重裝潢,點心樣式不多,客人也以當地人為主,不過可以感受到一絲 60~70 年代香港電影裡的氣氛,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的燒賣,他們遵守古法不亂摻入新食材,稱得上是我吃過的燒賣第一名!
其他網站介紹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Georgia Carroll (1919~2011)
希區考克在 1942 年拍了一部喜劇風格的《史密斯夫婦》(Mr & Mrs Smith) 由當年第一線的女星 Carloe Lombard 主演,男主角是 Robert Montgomery,敘述丈夫意外發現自己的婚姻無效,卻隱瞞對她倚賴極深的妻子 Carloe Lombard,妻子知道後乾脆順其自然,外出工作並尋找機會約會,片中有一個女星在晚宴上短暫客串演出,雖然只有一兩句對白,風采卻不輸當紅的 Carloe Lombard。
這個和 Carloe Lombard 同台演出的 Georgia Carroll (1919~2011) 後來並未全力投入影壇,她 25 歲就嫁給搞音樂的 Kay Kyler 遠離影壇,直到最近以 92 歲高齡辭世。
標籤:
Extra,
Golden Age,
R.I.P.
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Greta Garbo 9 部作品集以及個人小傳
前幾天經過珠海,看到了對岸發行 Greta Garbo (1905~1990) 全集,裡面共有 10 部作品售價 88 元人民幣,包含了我從沒看過的《瓊宮恨史》(Queen Christina)、《肉與魔》(Devil In The Flesh)、《神秘的女人》(The Mysterious Lady)、《風月》(The Temptress),我不經考慮馬上買下來,另外六部是我已經看過的《俄宮艷使》、《茶花女》、《魔女瑪塔》、《安娜卡列妮納》、《大飯店》、《安娜克里斯汀》。
另外最可貴的還附有一段 2000 年由 Dante Pugliese 所製作的紀錄片,逐一詳細介紹 Garbo 在瑞典、德國、美國留下的 32 部作品。
最近幾年我很迷納粹崛起這段歷史,和 Garbo 的影藝史對照起來很有意思,Garbo 出生於中立國瑞典,她出身普通家庭年幼喪父,14 歲就到百貨公司當銷貨員,被老闆選為報紙平面廣告模特兒,演過幾次臨時演員之後,1922 年 17 歲遇到發掘她的恩師 Mauritz Stiller (1883-1928),年紀算是父執輩比她大 22 歲的 Stiller 掌控了她所有的公關,兩人關係就像《似曾相識》裡 Jane Seymour 和 Christopher Plummer 那樣,1922 年她首次在瑞典片《Luffar-Petter》裡用 Greta Gustafsson 的名字演出配角,接下來 Stiller 帶她去語系接近市場更大的德國尋找演出機會。
走過了 1919~1923 年這段災難期之後,德國威瑪共和的通貨膨脹問題在 1924 年稍稍紓緩,這年 Stiller 帶著 Garbo 到市場比較大,風格也比較活潑,有 Max Reinhardt, Ernst Lubitsch, Fritz Lang 等大師的德國影壇發展,在 24~25 年間演出兩部德國電影之後 Greta Garbo 可以選擇留下來,這時她也被美國米高梅 MGM 公司看上,恩師 Mauritz Stiller 在 1926 年決定帶她去市場更大的美國發展。
看過紀錄片可知,1926 年時身高 172 公分年僅 20 出頭,外表怯生的 Greta Garbo 外型像個手腳笨拙的青年女籃球員,並不被圈內看好,Stiller 帶著她去參加好萊塢餐宴時,被譏笑為「帶著自家的三明治到高級餐廳」,米高梅老闆 Louis B Mayor 私下也不看好她,提醒一下,這時候好萊塢的電影標準格式仍是默片,1926 年她在美國拍的第一部片《Torrent》被德裔製作人 Irving Thalberg 將她定位為「羞怯的年輕女孩」,反應比預期要好,讓她順利留在美國,本身也是導演的 Mauritz Stiller 則不能適應美國環境決定返回瑞典,兩年後 1928 年,Stiller 英年早逝沒機會見到 Greta Garbo 綻放成為超級巨星。
接下來 1929 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百業蕭條,讓民眾逃避現實的電影業卻跨步進入黃金十年,有聲電影、配樂、彩色電影等革命性的技術都在這十年出現,對 Garbo 最大的考驗是有聲電影的出現,有聲電影就像《萬花嬉春》所述,刷掉了聲音不好聽的女星,剛到美國不會講英文的 Garbo 在失業率最高的 1930 年,推出首部有聲電影《安娜克里斯汀》票房卻大獲全勝,緩慢低沉的聲音和她的神祕性剛好契合,成功的通過這一段考驗。
接下來十年,她的第二第三個貴人是之前提到的 Irving Thalberg 以及 David Selznick 兩人,成功的將 Garbo 塑造「神秘的女人」讓天下千萬男人傾倒直到今天,她讓後人印象最深的幾個角色都出現在 30~40 年代她的黃金期,1936年《茶花女》的甚至成為當時全世界最有權力的 Adolf Hitler 最喜歡的女星,還有《魔女瑪塔》裡的女間諜瑪塔哈麗、《瓊宮恨史》裡的瑞典女王、《大飯店》裡得失心嚴重的女明星、《俄宮艷使》裡的女共產黨員,無一不是那讓天人男人傾倒的 Garbo ,到了 1941 年她演出《雙面女人》裡活潑好動的 Karin 卻成了最失敗的作品!
Karin 的失敗加上《俄宮艷使》時提過的第二次大戰爆發事件,導致歐洲票房市場流失,這兩個因素讓 Greta Garbo 真的像《大飯店》裡那個得失心重的女明星決定毀約不再演出。
二戰結束後的 1947 年,她生涯貴人之一的 David Selznick 提出復出計劃邀請 42 歲的 Garbo 復出影壇主演《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這部 Garbo 在 30 年代就有意演出的熟悉劇本,Garbo 確實參加試鏡之後卻打了退堂鼓,可想見這時的她心境就像《大飯店》裡那個患得患失的女明星,Greta Garbo 戰後入了美國籍居住在紐約地區,不輕易接受記者訪問,現實生活裡她就像《瓊宮恨史》裡的瑞典女王 (左圖) 那樣孤獨一生。
另外最可貴的還附有一段 2000 年由 Dante Pugliese 所製作的紀錄片,逐一詳細介紹 Garbo 在瑞典、德國、美國留下的 32 部作品。
最近幾年我很迷納粹崛起這段歷史,和 Garbo 的影藝史對照起來很有意思,Garbo 出生於中立國瑞典,她出身普通家庭年幼喪父,14 歲就到百貨公司當銷貨員,被老闆選為報紙平面廣告模特兒,演過幾次臨時演員之後,1922 年 17 歲遇到發掘她的恩師 Mauritz Stiller (1883-1928),年紀算是父執輩比她大 22 歲的 Stiller 掌控了她所有的公關,兩人關係就像《似曾相識》裡 Jane Seymour 和 Christopher Plummer 那樣,1922 年她首次在瑞典片《Luffar-Petter》裡用 Greta Gustafsson 的名字演出配角,接下來 Stiller 帶她去語系接近市場更大的德國尋找演出機會。
走過了 1919~1923 年這段災難期之後,德國威瑪共和的通貨膨脹問題在 1924 年稍稍紓緩,這年 Stiller 帶著 Garbo 到市場比較大,風格也比較活潑,有 Max Reinhardt, Ernst Lubitsch, Fritz Lang 等大師的德國影壇發展,在 24~25 年間演出兩部德國電影之後 Greta Garbo 可以選擇留下來,這時她也被美國米高梅 MGM 公司看上,恩師 Mauritz Stiller 在 1926 年決定帶她去市場更大的美國發展。
看過紀錄片可知,1926 年時身高 172 公分年僅 20 出頭,外表怯生的 Greta Garbo 外型像個手腳笨拙的青年女籃球員,並不被圈內看好,Stiller 帶著她去參加好萊塢餐宴時,被譏笑為「帶著自家的三明治到高級餐廳」,米高梅老闆 Louis B Mayor 私下也不看好她,提醒一下,這時候好萊塢的電影標準格式仍是默片,1926 年她在美國拍的第一部片《Torrent》被德裔製作人 Irving Thalberg 將她定位為「羞怯的年輕女孩」,反應比預期要好,讓她順利留在美國,本身也是導演的 Mauritz Stiller 則不能適應美國環境決定返回瑞典,兩年後 1928 年,Stiller 英年早逝沒機會見到 Greta Garbo 綻放成為超級巨星。
接下來 1929 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百業蕭條,讓民眾逃避現實的電影業卻跨步進入黃金十年,有聲電影、配樂、彩色電影等革命性的技術都在這十年出現,對 Garbo 最大的考驗是有聲電影的出現,有聲電影就像《萬花嬉春》所述,刷掉了聲音不好聽的女星,剛到美國不會講英文的 Garbo 在失業率最高的 1930 年,推出首部有聲電影《安娜克里斯汀》票房卻大獲全勝,緩慢低沉的聲音和她的神祕性剛好契合,成功的通過這一段考驗。
接下來十年,她的第二第三個貴人是之前提到的 Irving Thalberg 以及 David Selznick 兩人,成功的將 Garbo 塑造「神秘的女人」讓天下千萬男人傾倒直到今天,她讓後人印象最深的幾個角色都出現在 30~40 年代她的黃金期,1936年《茶花女》的甚至成為當時全世界最有權力的 Adolf Hitler 最喜歡的女星,還有《魔女瑪塔》裡的女間諜瑪塔哈麗、《瓊宮恨史》裡的瑞典女王、《大飯店》裡得失心嚴重的女明星、《俄宮艷使》裡的女共產黨員,無一不是那讓天人男人傾倒的 Garbo ,到了 1941 年她演出《雙面女人》裡活潑好動的 Karin 卻成了最失敗的作品!
Karin 的失敗加上《俄宮艷使》時提過的第二次大戰爆發事件,導致歐洲票房市場流失,這兩個因素讓 Greta Garbo 真的像《大飯店》裡那個得失心重的女明星決定毀約不再演出。
二戰結束後的 1947 年,她生涯貴人之一的 David Selznick 提出復出計劃邀請 42 歲的 Garbo 復出影壇主演《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這部 Garbo 在 30 年代就有意演出的熟悉劇本,Garbo 確實參加試鏡之後卻打了退堂鼓,可想見這時的她心境就像《大飯店》裡那個患得患失的女明星,Greta Garbo 戰後入了美國籍居住在紐約地區,不輕易接受記者訪問,現實生活裡她就像《瓊宮恨史》裡的瑞典女王 (左圖) 那樣孤獨一生。
標籤:
Collection,
David Selznick,
Golden Age,
Greta Garbo,
Legendary,
MGM,
Nordic,
Silent Film,
Stars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Peter Yates (1929~2011)
知名的英國籍導演 Peter Yates 經過長期臥病後在 9 日病逝,他最為人知的作品莫過於 Steve McQueen 演的《警網勇金剛》(Bullitt) 以及 Peter O'Toole 主演的《新戰海浮生》(Murphy's War),另外他年輕 1958 年時曾經擔任《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助理導演 。
想到他的第一印象應該是 Bullitt 這部好萊塢史上第一部飆車電影,對後代電影業的影響無法以數字形容,點播Lalo Schifrin 作曲的 Bullitt 主題曲給 Yates 的影迷
想到他的第一印象應該是 Bullitt 這部好萊塢史上第一部飆車電影,對後代電影業的影響無法以數字形容,點播Lalo Schifrin 作曲的 Bullitt 主題曲給 Yates 的影迷
標籤:
Action,
Director,
R.I.P.,
Steve McQueen,
UK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藍天使》背後的悲劇
Gerron - Dietrich - Jannings |
過去我只注意 Marlene Dietrich (中)一個人,這幾天發現這部片戲份最重的兩個胖男星 Emil Jannings (右)、Kurt Gerron (左) 的故事才是讓人動容,就像這部片從頭到尾的氣氛-喜中帶悲。Emil Jannings 飾演迷戀戲場女星而遭到學校開除的教授,不耐孤獨的他雖然鼓起勇氣娶了 Marlene,但是悲劇才正要開始,離開學校到了戲院他成了無技能的寄生蟲進而受到鄙視,戲團魔術師 Kurt Gerron 建議讓教授扮演他的助理小丑,當昔日形象嚴厲的教授必須在觀眾也就是他的學生、朋友、同事面前以小丑打扮出現時,Emil Jannings 無法承受此般差距導致最後他崩潰了....
純正亞利安血統的 Emil Jannings (1884-1950) 這部片成功後跟 Marlene Dietrich 一樣前往美國發展,不同的是,極度支持納粹政府的 Emil 在二次大戰爆發時毅然決定收拾行囊回德國,看到他跟 Goebbels 合作演出多部 NAZI 宣傳片之後,美國政府把他 30 年代留在新大陸的每一張照片抽換掉,德國戰敗後也代表他的演藝生涯結束了。
而同樣血統純正的 Marlene Dietrich 則完全不吃民族主義這一套,她毫不留情的批評柏林當局,二戰期間她更是美國政府宣傳影片裡的重點人物,積極程度當居演藝圈第一名,積極的到前線勞軍,用她最標準的德文向同胞喊話,她唱的 Lili Marleen 成為美軍最喜歡的一首歌。
Kurt Gerron (1897-1944) (左圖)則是 100% 純血的猶太人,1933 年希特勒上台宣布禁止猶太人從事電影相關事業,他就有先見之明離開德國到中立國荷蘭定居,老友同為猶太人曾經演出《M》、《北非諜影》的 Peter Lorre 曾經建議他轉到美國發展,但是 Kurt Gerron 可能是認為荷蘭已經宣告為中立國了,不應受到侵略而謝絕了 Peter Lorre 的邀請。
1940 年德國閃電戰拿下荷蘭,可憐的 Gerron 遭活捉後成為德國宣傳部的活工具,首先他被迫參加反猶宣傳電影 Der Ewige Jude 的演出,1943 年被送到德國本土境內樣板式的 Theresienstadt 集中營,不過目的是宣傳部脅迫 Gerron 1944 年 2 月拍攝一部宣傳片 Der Fueher schenkt den Juden eine Stadt (The Fueher Gives the Jews a City) 給紅十字會等中立機構審查,內容敘述第三帝國集中營內也有可比平常人的生活,例如:園藝、圖書館、足球賽、音樂會等等,這部宣傳片曾經短暫的出現在《穿條紋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片中,言歸正傳,1944 年 11 月當這部宣傳片殺青之後呢?Gerron 以及妻女共 5 人立刻被轉送到惡名昭彰的 Auschwitz 滅絕集中營處死!差俄軍攻進 Auschwitz 只差兩個月!!!
看到《藍天使》裡三人的對話,誰能想到 15 年後三人的命運差別竟是如此戲劇化?嘆!
標籤:
猶太人,
German,
Historical Events,
Holland,
WW2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Bill Erwin (1914-2010)
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 裡的旅館服務員 Arthur 去世,年 96 歲!
Bill Erwin 從 1941 年首次在電影出現飾演不具名的角色,竟然就這樣維持了十年,這段時間比較有名的作品是 1949 年的《烽火碧雲天》(Battleground) ,1950 年代起將重心轉向電視影集才漸漸打出小小的知名度,不過外表普通的 Bill Erwin 一直不曾被稱作是男配角的地位。
Bill Erwin 從 1941 年首次在電影出現飾演不具名的角色,竟然就這樣維持了十年,這段時間比較有名的作品是 1949 年的《烽火碧雲天》(Battleground) ,1950 年代起將重心轉向電視影集才漸漸打出小小的知名度,不過外表普通的 Bill Erwin 一直不曾被稱作是男配角的地位。
標籤:
Extra,
R.I.P(>95).,
TV Series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砂礫中的璞玉 - 1959 年義大利片 Kapò
前幾天到光華商場臨時起意到三樓閒逛,買了幾片 DVD,其中一片廉價品 1959 年的義大利片 Kapò 從未在台灣上映,片名中文翻譯為《蓋世太保》明顯是錯誤,這部片在中國網站上被翻譯為《零点地带》。
德國海法大學教授 Yvonne Kozlocsky Colan 指出,實際上 Kapò 原文 Kameradschaftspolizei 是指集中營裡一種叫做「囚監」身分的人,從法律觀點來看「囚監」本身也受納粹迫害成為囚犯,這些人在志願或非志願情況下當上「囚監」,優點是有獨立房間,免重役,義務是必須協助監督集中營內部雜務,以節省納粹人力。
我這幾年的心得是:歐洲拍的二戰片品質要高於美國,美國片十之八九難以逃脫好萊塢式英雄主義巢臼,反倒是歐洲這個戰爭發生地的劇本比較能跳脫英雄主義切入故事重點,尤其托中國的盜錄業者幫忙,冷戰時期台灣從不接觸的東歐片也開始在市面上出現了,這一塊處女地是有待發掘的寶藏。
Kapò 是一部敘述二次大戰女集中營的電影,第一件事讓我們學到除了戴大衛之星的猶太人集中營之外,還有一種戴黑三角的政治犯集中營,這種犯人不會被送進毒氣室,但是三教九流成分極度複雜可想而知,在內部需要鬥爭才能存活。
Edith 是一個 16 歲出身巴黎富有家庭的猶太少女,集中營醫生幫她變造身分以逃避死亡,她的身分變成了法國政治犯 Nicollete 再被送到波蘭境內的政治犯集中營,這裡有出身上層社會的法國貴婦 Teresa,還有來自不同階層的波蘭、德國、俄羅斯婦女,共同點是要主動、要強勢、要踩別人才能存活,Nicollette 原本是集中營裡年紀最小、個子最小的少女,某一天她學到只要敢獻出自己的初夜權,就能比同儕得到更多,她用這招直到當上了小有權力的 Kapò,相反的,想當 Kapò 改善生活的 Teresa 卻礙於羞恥心無法如願,只好以自殺來逃避痛苦。
某天,來自東邊的蘇俄紅軍俘虜被送到這個集中營,冷漠的 Nicollette 迷上了紅軍裡最熱心的 Sascha,這時已接近戰爭末期,能聽到遠方炮聲的女集中營也耳語說:紅軍快接近了,德軍會對整個集中營進行滅口。Sascha 坦白告訴 Nicollette 蘇俄戰俘正籌備逃亡計畫,原先對逃亡後的生活充滿希望的 Nicollette 漸漸查覺 Sascha 同儕的算盤是:
「必須由具有 Kapò 身分的 Nicollette 來完成關鍵步驟以成就逃亡計畫」
而這個關鍵步驟十之八九會遭擊斃,如果妳不去做?整個集中營就等著 24 小時後遭滅絕,幾千雙眼睛巴望著,口口聲聲說愛妳的 Sascha 只能沉默以對,萬念俱灰的16 歲的少女 Nicollette 只好狠下心去切斷集中營電源也付出自己的生命,這部片沒有英雄人物,但是對人性尤其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描述可說是淋漓盡致。
猶太裔的義大利導演 Gillo Pontecorvo (1919~2006) 在 1938 年因為墨索里尼的反猶主義而逃亡法國,在巴黎左派的沙龍裡他結識了 Picasso, Stravinsky 等人以及許多站在西班牙內戰左派的朋友,如此環境影響了 Gillo 的思想。
1940 年巴黎失陷,Gillo 並未逃往美國或英國,他加入共產黨返回義大利參加米蘭地區的游擊隊,戰後他直到 50 年代才有機會初執導筒,可以定義他的派別不同於二戰時和政府站同一邊的 Roberto Rossellini, Federico Fellini, Aldo Fabrizi 等人。
這部 1959 年的 Kapò 就是他第一部引起注意的大作,獲得了 1959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有趣的是與巴黎關係密切的 Gillo Pontecorvo 在這部片裡動用的大多非義大利的資源,女主角 Susan Strasberg (1938~1999) 是鼎鼎大名的烏克蘭裔美國籍好萊塢戲劇大師 Lee Strasberg 之女,也是 Marilyn Monroe 生前的密友,飾演 Teresa 的女配角以及演紅軍 Sascha 的都是法國人,尤其前者是演過《廣島之戀》直到近年還在演出的法國影壇長青樹 Emmanuelle Riva。
Gillo Pontecorvo 後來拍了一部知名度更高的代表作是 1966 年的《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敘述 50 年代法國北非殖民地-足球英雄席丹祖國阿爾及利亞反抗殖民的游擊戰,了解 Gillo Pontecorvo 的背景故事之後,就不意外他會這麼擅長拍這種題材的劇本了
德國海法大學教授 Yvonne Kozlocsky Colan 指出,實際上 Kapò 原文 Kameradschaftspolizei 是指集中營裡一種叫做「囚監」身分的人,從法律觀點來看「囚監」本身也受納粹迫害成為囚犯,這些人在志願或非志願情況下當上「囚監」,優點是有獨立房間,免重役,義務是必須協助監督集中營內部雜務,以節省納粹人力。
我這幾年的心得是:歐洲拍的二戰片品質要高於美國,美國片十之八九難以逃脫好萊塢式英雄主義巢臼,反倒是歐洲這個戰爭發生地的劇本比較能跳脫英雄主義切入故事重點,尤其托中國的盜錄業者幫忙,冷戰時期台灣從不接觸的東歐片也開始在市面上出現了,這一塊處女地是有待發掘的寶藏。
Kapò 是一部敘述二次大戰女集中營的電影,第一件事讓我們學到除了戴大衛之星的猶太人集中營之外,還有一種戴黑三角的政治犯集中營,這種犯人不會被送進毒氣室,但是三教九流成分極度複雜可想而知,在內部需要鬥爭才能存活。
Edith 是一個 16 歲出身巴黎富有家庭的猶太少女,集中營醫生幫她變造身分以逃避死亡,她的身分變成了法國政治犯 Nicollete 再被送到波蘭境內的政治犯集中營,這裡有出身上層社會的法國貴婦 Teresa,還有來自不同階層的波蘭、德國、俄羅斯婦女,共同點是要主動、要強勢、要踩別人才能存活,Nicollette 原本是集中營裡年紀最小、個子最小的少女,某一天她學到只要敢獻出自己的初夜權,就能比同儕得到更多,她用這招直到當上了小有權力的 Kapò,相反的,想當 Kapò 改善生活的 Teresa 卻礙於羞恥心無法如願,只好以自殺來逃避痛苦。
某天,來自東邊的蘇俄紅軍俘虜被送到這個集中營,冷漠的 Nicollette 迷上了紅軍裡最熱心的 Sascha,這時已接近戰爭末期,能聽到遠方炮聲的女集中營也耳語說:紅軍快接近了,德軍會對整個集中營進行滅口。Sascha 坦白告訴 Nicollette 蘇俄戰俘正籌備逃亡計畫,原先對逃亡後的生活充滿希望的 Nicollette 漸漸查覺 Sascha 同儕的算盤是:
「必須由具有 Kapò 身分的 Nicollette 來完成關鍵步驟以成就逃亡計畫」
而這個關鍵步驟十之八九會遭擊斃,如果妳不去做?整個集中營就等著 24 小時後遭滅絕,幾千雙眼睛巴望著,口口聲聲說愛妳的 Sascha 只能沉默以對,萬念俱灰的16 歲的少女 Nicollette 只好狠下心去切斷集中營電源也付出自己的生命,這部片沒有英雄人物,但是對人性尤其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描述可說是淋漓盡致。
猶太裔的義大利導演 Gillo Pontecorvo (1919~2006) 在 1938 年因為墨索里尼的反猶主義而逃亡法國,在巴黎左派的沙龍裡他結識了 Picasso, Stravinsky 等人以及許多站在西班牙內戰左派的朋友,如此環境影響了 Gillo 的思想。
1940 年巴黎失陷,Gillo 並未逃往美國或英國,他加入共產黨返回義大利參加米蘭地區的游擊隊,戰後他直到 50 年代才有機會初執導筒,可以定義他的派別不同於二戰時和政府站同一邊的 Roberto Rossellini, Federico Fellini, Aldo Fabrizi 等人。
這部 1959 年的 Kapò 就是他第一部引起注意的大作,獲得了 1959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有趣的是與巴黎關係密切的 Gillo Pontecorvo 在這部片裡動用的大多非義大利的資源,女主角 Susan Strasberg (1938~1999) 是鼎鼎大名的烏克蘭裔美國籍好萊塢戲劇大師 Lee Strasberg 之女,也是 Marilyn Monroe 生前的密友,飾演 Teresa 的女配角以及演紅軍 Sascha 的都是法國人,尤其前者是演過《廣島之戀》直到近年還在演出的法國影壇長青樹 Emmanuelle Riva。
Gillo Pontecorvo 後來拍了一部知名度更高的代表作是 1966 年的《阿爾及爾之戰》(The Battle of Algiers),敘述 50 年代法國北非殖民地-足球英雄席丹祖國阿爾及利亞反抗殖民的游擊戰,了解 Gillo Pontecorvo 的背景故事之後,就不意外他會這麼擅長拍這種題材的劇本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