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飯島愛 (1972~2008)

飯島愛(1972年10月31日-2008年12月),本名大久保松惠,是一位日本藝人、前AV女優,東京都江東區龜戶出生,於1992年出道。

關於她的資料太多太多了!

台灣 30~40 歲這一世代男子的共同回憶,某方面的啟蒙老師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Van Johnson (1916~2008)


從 1942 年就開始演電影的 Van Johnson 辭世,如果沒看老電影真的不知道他這號人物,Van Johnson 的星路比較特殊,他崛起於二戰期間的 1942 年,二戰後大明星歸建後 Van Johnson 仍維持演出一段時間到 1960 年,比較有名的作品有《凱恩艦叛變》(The Caine Mutiny)、《西線平魔》(Battleground)、《魂斷巴黎》(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南海天堂》(Brigadoon),合作過的明星包括有 Humphrey Bogart, Irene Dunne, Grace Kelly, Joseph Cotton, John Wayne, Spencer Tracy, Elizabeth Taylor, Jane Wyman, Deborah Kerr 等人。

1960 年也就是電影工業規模緊縮之後,Van Johnson 把重心轉移到電視,然後就沒有演過甚麼知名的代表電影作品了,90年代他在多部評價不高的電影裡客串演出,只是年輕觀眾不知道他年輕時的聲望了。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白酋長 -- 1952

今天又看了一部 1952 年出品的電影實在太有趣了,奇怪!我怎麼又挑到 1950 年初的電影,只能說不論歐洲或美國 1950 年代初都是電影產業的黃金期。

提到義大利導演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大多數人就想到他 1963 年那部難解的《八又二分之一》(),我最喜歡的是他 1954 年的作品《大路》(La Strada),不然 1953 年的《浪蕩子》(Vitelloni,I) 也不錯,尤其敘述青少年成長的《浪蕩子》會讓台灣觀眾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國內幾個知名導演都涉嫌抄襲拍過非常相近的故事。

實際上費里尼的作品並非都像《八又二分之一》() 那麼艱澀難解,今天看的這一部是名氣較低的《白酋長》(Sceicco bianco, Lo),這部 1952 年作品是 40 年代寫劇本的 Fellini 轉任導演後的第二部作品,比起前述哲學式的《八又二分之一》,悲劇色彩的《大路》,口述日記式的《浪蕩子》,1952 年發行的《白酋長》算是一部簡單易解的喜劇片,一開始五分鐘後就進入狀況以單純有趣的劇情主導觀眾的心情起伏。

Federico Fellini 的電影有個特色是以二次大戰後不景氣的義大利作為舞台,《白酋長》劇本敘述有位政治家族二代年輕人 Ivan 帶著新婚妻子 Wanda 到羅馬渡假,說是渡假卻已排滿政治行程,先找身為主教的叔叔,再由叔叔安排引見其他政治人物為 Ivan 投入地方選舉鋪路,年僅 20 歲的新娘 Wanda 事前就料到將是一次無趣的旅程,因此她另有打算,趁此次羅馬之行能夠開個小差去電影公司見到心目中的偶像明星 -- 在古裝片中飾演阿拉伯酋長的 Fernando。

到了羅馬之後 Wanda 開小差溜到拍片場卻沒見到偶像,Wanda 在其他龍套演員的慫恿下跟著拍片團隊一起到海邊羅馬古裝戲拍攝現場,花痴影迷 Wanda 在這裡見到了偶像 Fernando,應付女影迷經驗豐富的 Fernando 引誘她一步一步入甕,這時觀眾骨子更擔心的是「被騷擾也罷了,接下來她怎麼回羅馬跟 Ivan 一起出席攸關政治前途的拜會活動?」

左圖:飾演 Ivan 的義大利知名演員 Leopoldo Trieste (1917~2003)

如果是普通人應該就報警尋人,然而愛面子的 Ivan 考量政治前途不但不報警,硬是用 Wanda 生病為由欺騙叔叔,然而宦途經驗豐富的叔叔難免心生懷疑 ......

原本好端端的渡假,就因為花痴影迷 Wanda 的臨時決定,導致她被無情的丟棄在羅馬海邊,悔不當初還萌生短意。Ivan 不但找不到老婆還可能斷送政治前途,最後,最後 ...... 是以喜劇收場,愛幻想的 Wanda 回到真實世界,這次經歷也發現她愛慕的「白酋長」Fernando 原來是一個屠夫出身,極度懼內且沒有責任感的男人,滿腦政治抱負的 Ivan 也體會到 Wanda 對他的重要性超乎自己想像,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就已經緊緊牽動觀眾的心情。

看習慣黃金時期俊男美女當道的美國電影之後,再看 Fellini 的電影陌生中只有一絲絲熟悉的感覺,不曉得是不是 50, 60 年代經費短缺的原因,義大利電影比較少花大錢造景,也因此他們善於取演員面部的特寫,用表情來敘述故事「一切盡在不言中」。這類功力就想搞黑白攝影一樣,原理簡單成果卻是天差地遠,選角、表情、背景、光線都是導致成敗的因素。Fellini 無疑是這方面的頂尖專家。

我回想一下美國電影,同樣出身歐洲的 Alfred Hitchcock 也有類似的功力。Hitchchock 喜歡選用美女,Fellini 電影的頹廢背景卻不怎麼需要美女,相反的 Fellini 喜歡選用長相或比例奇怪的演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部片除了飾演 Ivan 的 Leopoldo Trieste,另一位知名度更大的男演員是飾演 Fernando 的義大利國寶級演員 Alberto Sordi (1920~2003)(左圖),Sordi 的身材和臉都不符黃金比例,一看就是個身長腿短滿臉橫肉的演員,半世紀來他卻能演活各種角色,成為義大利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此外,費里尼之妻《大路》女主角 Giulietta Masina (1921~1994) 也出現在《白酋長》片中,飾演一個戲份不多的女配角。

最近國片《海角七號》大獲成功,我認為其中一個因素在於這是一部有聲音的電影,想到他就會讓人哼起那首國境之南,Fellini 系列電影也因為有名氣不輸他的 Nino Rota 負責配樂,讓費里尼電影給人的影像更加明確,這部電影的主題音樂也相當知名,可以試聽一下

最後發現一件很有趣的 Trivia,一開始這部片的男主角 Leopoldo Trieste 就讓我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我查了一下 IMDb 發現他是義大利影壇的常青樹,最早以寫劇本起家,被 Fellini 邀請客串演出卻成為知名職業演員,甚至還當過導演,演過《義大利式離婚》、《教父第二集》等名片,最為人熟知的演出就是《新天堂樂園》裡的神父!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Nina Foch (1924~2008)

荷蘭裔美國女星 Nina Foch (1924~2008) 12月 5 日在加州去世。

荷蘭裔的 Nina Foch 有著一頭金髮加上 175 公分的身高,外型非常搶眼,或許就因為外型太過搶眼不易配戲,1940 年代星運不佳大多數在 B 級片裡演出。

1951 年 Gene Kelly 歌舞片《花都舞影》算是改變 Nina Foch 命運的轉戾點,她戲份相當重飾演賞識 Gene Kelly 畫作的巴黎貴婦,更進一步想要用接近多才多藝的 Gene Kelly,然而 Kelly 不領情,偏偏喜歡個頭嬌小的售貨員 Lesile Caron。

Nina Foch 的外型被大導演 Cecil DeMills 看上適合演羅馬古裝片女星, 1950 年代的電影黃金時代裡 Nina 大多以第二, 第三女主角的身分出現,最常演出皇后、貴婦或是女反派的角色。

印象中她的演出有《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美人如玉劍如虹》(Scaramouche)、《十誡》、《萬夫莫敵》等片。我忽然想到 Nina Foch 演過最正面的角色,莫過於她在《十誡》裡飾演收養 Moses 的埃及公主,年老後還跟著猶太人一起出埃及過紅海。

Nina Foch 的演藝生涯相當長,直到近年還常常出現在電影或電視劇裡演出祖母的角色。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日正當中 -- 1952

日正當中》(High noon) 是西部片電影歷史上一部非常有份量的鉅作,全片長度只有 85 分鐘用來敘述兩個小時內發生的故事,劇情實在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卻因為含有很深厚的寓意哲理而排得上 AFI top 100 選拔的名片榜單,《日正當中》稱得上是西部電影史最常被提及的名作之一,劇情簡單敘述如下:

「南方小鎮警長 Gary Cooper 在任期的最後一天 - 星期日早上十點在教堂舉行婚禮,在鎮民祝福下迎娶信奉 Quaker 教派 (該相信基督再次降生,同時過這簡樸,克制、沒有私有財產的集體生括,並尊崇女性) 的新婚妻子 Grace Kelly,準備在婚後卸下警徽離開這個小鎮。同時,鎮上幫派黨羽三人突然出現在車站迎接 Frank 出獄返鄉,鎮上傳聞兇悍的 Frank 想要在警長離開之前報一箭之仇。」

看到這裡直覺反應一定是「鎮民同心協力,有槍出槍,有力出力,協助警長擊退對手,打倒 "壞人"。」。實際上卻完完全全不是這樣!真實情況是:鎮上法官嗅出味道率先捲舖蓋逃命,並告誡警長立即跟進,大多數鎮民甚至 Lloyd Bridge 飾演的副警長都袖手旁觀,傾向 Frank 那一邊等著看好戲,曾經擁有六位副警長的 Gary Cooper 沒有一個朋友願意站出來協助他,只剩下幾個傷殘朋友、婦女、小孩、老邁的前警長等等用嘴巴支持他,他只好硬著頭皮以一敵四.........。

最後中午 12 點的槍戰,只剩下他的新婚妻子和他同一邊,當然最後是 Gary Cooper 贏了,新娘 Grace Kelly 也因救夫顧不得身為 Quaker 教派身分從敵人背後開槍,鎮民們英雄主義作祟,馬上又改變立場把警長當英雄, Gary Cooper 不領情,面露恨意看著鎮民,不削的將警徽丟在地上,帶著妻子揚長而去。

這部發生在兩小時之內的電影,利用幾個橋段來解釋他不受鎮民歡迎的原因,這部片引人深思在於警長 Gary Cooper 雖然贏了槍戰取得美嬌娘,在鎮民甚至觀眾心目中卻不是贏家,個性不苟言笑的 Gary Cooper 警長任內採取高壓統治肅清 Frank 幫派黨羽,從警務來看他是英雄,但是他的酷吏作風導致鎮上人口流失經濟蕭條,酒吧老闆、旅館老闆、消費者、部份鎮民都對他懷有恨意,他的名字甚至成為小孩家家酒槍戰的「壞人」,倒是和鎮上經濟比較不相關的家庭主婦、未成年少年立場傾向支持他。Bill Clinton 提過這是他最愛的一部電影,就以一個政治人物而言,《日正當中》是一部很簡單又很能引發深思的電影。

《日正當中》拍攝於 1952 年,當時除了音樂電影之外並沒有用歌曲當配樂的風氣,俄裔作曲家 Dmitri Tiomkin 做了 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g 這首歌貫穿全片,1950 年代初觀眾還無法接受把歌曲擺進西部片裡的觀念,因此這首歌一出飽受批評,然而這個觀念隨時間漸漸為觀眾所接受,這首原名 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g 的歌曲也改名 High Noon 流傳至今,名氣不遜於電影本身。

《日正當中》算是導演 Fred Zinnemann (1907~1997) 的代表作,Gary Cooper 嚴峻的臉加上 192 公分的身高適合演出這個 abandoned by whole town 的角色,當然 Gary Cooper 不是神,在片中他也曾經想逃逸,也因為找不到助手而焦慮,Zinnemann 全片大量用近距離取景來表達每個人的表情,正午十二點決戰前,先特寫鎮上每一個人的表情,最後一個 Gary Cooper 取景更由近而遠,留下左圖這張著名的劇照表達 Gary Cooper 決戰前的孤單。

最近重看這部片才發現更多的蛛絲馬跡:四個反派人物裡最小咖的竟是後來演過知名西部片《黃昏三鏢客》年僅 27 歲的 Lee Van Cleef,《日正當中》這部片也是 Lee Van Cleef 生平第一部電影。另外和 Gary Cooper 消極對抗的副警長 Lloyd Bridge 就是 Jeff Bridge 的老爸!Lloyd Bridge 到了 80 年代也演過不少喜劇片。

Jeff Bridge(L), Lloyd Bridge(R)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Lori Lieberman / Killing me softly with song

11 月 5 日有一個從 10 歲認識至今的朋友因癌症辭世了,得年不到 40 歲。

他是個叛逆指數 100 分的怪人,總是不理會旁人的批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活下去,有一陣子他就住在我附近,他已經失業近一年,卻強說他有豐厚的收入,說他日夜顛倒晝伏夜出似乎也不對,經常在晚上八九點時出現,邀我一起吃清粥小菜,這也是他一天唯一的一餐。這有點強人所難,因為八九點往往是我肚子最撐的時候,有時候週五晚上我會故意不吃晚餐邀請他去吃頓好一點的,遇到的新問題是:即使失業他卻硬要付款,他個性強到他父母以及老師都投降,何況是我?

認識他超過二十年,只看過他消沉一次,大概在 1997 年左右,他突然在晚上 10 點左右跑來找我,那天不曉得發生什麼事他突然滿是灰色思想,當時我音響剛換了新喇叭,正在聽 Lori Lieberman 的歌,原先我根本不認識 Lori 這個美國民謠歌手,她的歌主要在美國境內流通,但是台灣的內行音響迷找到 Lori 發行量不大的 CD,主要目的是用她乾淨清純的聲音當測試片,所以 Lori Lieberman 的 CD 不在唱片行販售,只能在音響店找到,我剛好趁著換喇叭之際買下這片 CD。他聽到 Lori Lieberman 唱的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之後,突然又變成能量用之不盡的叛逆小子,堅持要我陪他在晚上 11 點左右到台北市區去找這張 CD,後來記得在光華商場附近找到了!之後,他更成為 Lori 最忠實的歌迷,買下他能找到每一張 Lori 的專輯。

11/10 那天我看到他兩手空空化為灰燼離開人世間,確定沒帶著他買那幾張 Lori Leiberman 的 CD,聽說人死後的靈魂會留戀生前常出現的場所

點播這首 Lori Lieberman 唱的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送給他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Wednesday Morning, 3 A.M

今天有小我一世代的小弟提到 Simon & Garfunkel 勾起我無數回憶,Simon & Garfunkel 正是我對西洋音樂的初戀,高中時為了故作高尚所以要跟同學區分,大家喜歡重金屬搖滾,我就去找老歌來顯示我獨一無二的嗜好。

Simon & Garfunkel 崛起於美國最叛逆的 60 年代,現在回味 Paul Simon 寫的歌詞總是那麼簡單卻讓人感動,這一首1964 年兩人出名之前慘敗的 Wednesday Morning, 3 A.M 是我認為一直被忽略的好歌,尤其喜歡 Paul Simon 填的歌詞。

Wednesday Morning, 3 A.M


I can hear the soft breathing
Of the girl that I love,
As she lies here beside me
Asleep with the night,
And her hair, in a fine mist
Floats on my pillow,
Reflecting the glow
Of the winter moonlight.

She is soft, she is warm,
But my heart remains heavy,
And I watch as her breasts
Gently rise, gently fall,
For I know with the first light of dawn
I'll be leaving,
And tonight will be
All I have left to recall.

Oh, what have I done,
Why have I done it,
I've committed a crime,
I've broken the law.
For twenty-five dollars
And pieces of silver,
I held up and robbed
A hard liquor store.

My life seems unreal,
My crime an illusion,
A scene badly written
In which I must play.
Yet I know as I gaze
At my young love beside me,
The morning is just a few hours away.

沒有交代清晨來臨之後要做什麼
留給我們想像空間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新天堂樂園 - 1988

這部片《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算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Ennio Morricone 的配樂是這部片之所以迷人的因素之一,1989 年首映時我看了當時的 125 分鐘版本,這個版本拿下了無數影展大獎。今年我買了 170 分鐘版的 DVD,重新再看一次,加上年齡增長感受複雜,很不容易提筆形容。

在原先的 125 分鐘版裡,他所愛的 Elena 再也沒有出現,讓陪著單身 Toto 等待奇蹟的觀眾希望徹底的落空,時間短劇情單純,卻是衝擊力最強的版本,因為這樣的劇情跟大多數人的初戀最接近。

現在市面賣的 170 分鐘版本裡,Brigitte Fossey 飾演的成年 Elena 出現了!多了橋段去解釋這個遺憾,Elena 嫁給政治人物加上她驕縱的女兒讓觀眾對 Elena 的美好幻想打折,導演想要對觀眾做進一步的解說,卻讓這部片整體的悲劇性降低,戲劇張力也減弱了。

《新天堂樂園》背景在二次大戰後義大利最貧窮的西西里島,正常成年男子早已從軍,能留在鎮上的只剩老人或是文盲成年人,可以說是底層裡的底層,貧窮中的貧窮。

單身的老鰥夫放映師 Alfredo 極度疼愛由寡母撫養的小男生 Toto,Toto 回報以救命之恩並接手 Alfredo 的工作。隨著年紀增長現實的考量也隨之而來,Alfredo 察覺 Toto 服役完畢除了念念不忘 Elena 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企圖心,勢必像多數鎮民一樣老死在這個貧窮的小鎮上。

基於更長遠的考量,Alfredo 故意漏掉 Elena 的回覆讓失望的 Toto 離開小鎮去羅馬奮鬥,甚至要求 Toto 永遠不要回來。

直到 30 年後 Alfredo 去世,在羅馬成為電影導演的 Toto 事業有成,同居女人不斷卻始終不婚的 Toto 找到了已有家庭的 Elena 才知道 Alfredo 的佈局。

這部電影的劇情會讓男性觀眾更戚戚焉,就如劇中 Alfredo 引述的故事:「一個士兵愛上公主,他根據公主的要求在窗下站100 天以獲得芳心,但他卻在第99天時離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年輕熱情的 Toto 如法炮製卻如所願獲得美人芳心,然而事情遠比他想像的複雜,他服役完畢後 Elena 已離他遠去,這時他領悟了士兵為何要離去,因為「如果 100 天到了,公主卻毀約的話,將會帶給士兵更大的失望,不如提前離去好歹讓公主記得他。」這個故事幾乎就是電影劇情的縮寫。

除了 Alfredo, Toto, Elena 為首的劇情主軸之外,這部片深刻敘述了二次大戰之後義大利社會天主教徒和共產黨對立的故事,只是台灣觀眾對這段歷史了解不夠。

二戰期間義大利由極右的墨索里尼掌權,左派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功不可沒,陣亡人數比遠征蘇俄的義大利軍人還多,然而戰後義大利還是由親西方的黨派掌權,利用冷戰的恐共心態把功不可沒的共產黨地下黨員形容成「史達林走狗」,暗喻這些人會讓義大利進入俄國「鐵幕」,片中提到左派人士就業遭到排擠,他們的小孩遭到歧視,左派只希望小孩長大當警察拿鐵飯碗。如果注意看的話,戲院裡共產黨傾向的觀眾大多坐在二樓和樓下佔多數的天主教徒區隔。

如果只看電影這項文化,在這偏僻的西西里小鎮上,身兼戲院老闆的天主教神父握有相當大的權力,除了選片保守之外,20年來他更藉宗教之名把這些片裡的吻戲全部剪掉。

從片中播放的電影來看,第一二部片都是敘述貧窮的經典片有點暗喻色彩,分別是法國雙人組尚雷諾(Jean Renoir)以及尚嘉賓(Jean Gabin)的《底層社會》以及維斯康堤的《大地在波動》,後來有費里尼的《浪蕩子》,美國片有《驛馬車》、《戰地春夢》、《化身博士》等,彩色片有碧姬芭杜演的《上帝創造女人》。戲院燒毀時正播放 1949 年義大利最賣座的喜劇片《消防隊員》(Pompieri di Viggiu),那位表情奇特的喜劇演員就叫做 Totò (1898~1967)。戲院燒毀後由中了足球彩券的外地拿坡里人 Ciccio 接手,比較有生意腦筋的 Ciccio 沒有宗教負擔隨即廢止了「剪除吻戲」這項陋習,對電影的選擇也更為多元,讓風氣保守的小鎮部分教徒顯得尷尬,最後甚至上演天主教徒不敢想像的鹹濕片。

台灣有人提到 Toto 的父親去世應該在 1945 或 1946 年間,Toto 跟著哭泣的母親回家途中怎麼會有 1939 年《亂世佳人》的海報?原因在於二戰期間義大利站在軸心國這邊,西方電影全面停止進口,但是戰爭期間的美國名片在 1947 年才大量湧入義大利、德國、法國的戲院。

我對義大利電影很有好感,從《火山邊緣之戀》、《大路》、《單車失竊記》、《白酋長》、《卡比莉亞之夜》、《孩子正看著我們》(I bambini ci guardano) 至今,義大利人總是能用戰後大蕭條時期的小故事抓到精髓,直接給觀眾一陣顫動,我很喜歡美國觀眾說過的一句話:

Hollywood making films for making money in these days, but Italians made this film for telling us how life is hard and beautiful.. I really thanks to them.

最近幾年我有看了很多 40~50 年代的義大利黑白片,體會片中觀眾在看什麼,間接把《新天堂樂園》這部電影看得更為仔細,另外查一下IMDb:飾演 Alfredo 的法國男星 Philippe Noiret 已經在兩年前去世,神父 Leopoldo Trieste,母親 Pupella Maggio 這些演技精湛的戰後義大利老演員也像片中的戲院一樣不敵時間摧殘,生命劃下休止符。

參考:Philippe Noiret (1930-2006)

參考:新天堂樂園戲院老闆辭世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緒形拳 (1937~2008)


日本知名男星緒形拳肝癌逝世,終年71歲,戒名「天照院普遍日拳居士」,緒形拳的外型適合演出時代劇裡陽剛性角色,在多部日本代表性的電影中演出,例如《楢山節考》、《砂の器》等等。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今天拿到的「號外」

今天經過台北火車站前時,有人在街上發「號外」,我也拿了一張。。。。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海角七號》電影心得

特別選在星期日早場在羅東老家看這部現在最熱門的電影《海角七號》,民間一股「沒看就落伍」的氣氛。

看完之後也談一下我的觀感,我記得 1980 年前後國片(包括港片)對西片的上映家數大約是 2:1,近年是多少?應該不用我統計了。近 20 年國片沒落的原因,我認為製作者多源自於話劇式思維,試圖 100% 佈局來影響觀眾感官喜、怒、哀、樂,讓觀眾不需要花腦筋思考。此類國片面對成本以及行銷都略高一籌的西片毫無招架之力,這或許可以說是一種文化侵略,正面思考來看這也重新界定每一個影迷對電影的定義,告訴影迷國片最缺少的元素叫做「思考空間」。當然,部分不願走低俗路線的國產導演,在接受歐式「新現實主義」電影教育之後卻又太精英主義,手法沒問題,題材卻太疏離平民生活,無法引起共鳴,國際影展長勝軍往往叫好不叫座。觀察最近幾年的國片題材,除了李安的西化路線之外,本土派電影人士已經開始修正路線,先不談結果如何,從最近幾年的《無米樂》、《練習曲》都是很貼近民眾生活的題材,這片《海角七號》能夠票房鼎盛的第一要素就是「貼近民眾生活」。

剛開始我是受了「日治時代老師未寄出的情書」的題材吸引去看這部電影,進了戲院卻發現電影對這個主題的著墨深度遠低於我想像,反倒是另一個厭惡「操你媽的!台北」青年的故事填補了我的失望,因為他的處境和我有點相似,我至今不願在台北購屋定居,一直夢想著要回家住在宜蘭鄉下的獨棟農舍。

導演魏德聖是台南人,應該能體會一句盛行於南部的俗諺「輸人不輸陣」,本片就在恆春市民代表「輸人不輸陣」心理的驅使下,幾個恆春在地的無名小卒如何短期內組團為日本樂團暖身表演。詳細過程應該不需要我再詳述,就直接談我對這部電影的觀點。

正面方面,這部片對角色性格的雕塑非常成功,勝過我之前評論的《色戒》,包括在台北焦躁不得志的阿嘉,愛現的老恆春人茂伯,市民代表洪國榮,客家推銷員馬拉桑,率性的小鋼琴手大大,鼓手水蛙,魯凱族警察勞馬,甚至洪國榮身邊的小弟.....等,看過電影的人走出戲院後都能談一談這些人如何如何?我沒學過電影,但我稱之為 Billy Wilder 手法,盡量用一件單純的橋段來隱喻角色的性格,只要隱喻橋段取的好,讓觀眾自己去想像「他/她」其他的性格,像摔吉他又要幹架的阿嘉、對郵差流程極度認真的茂伯、不把外國模特兒放在眼裡的洪國榮、唱著八年級怪異情歌的大大、無處不出現的業務馬拉桑、討好小孩來暗戀老闆娘的水蛙、老婆離去的前霹靂小組成員勞馬,用一個或數個片段來交代這個角色的個性,若能塑造成功,劇本演到一半時就能給觀眾想像空間。反倒是戲份最重的友子性格有點模糊,我認為有一個原因是這部片塑造出來的「她」遠遠孛離「標準」日本女人的印象,顯得突兀。

另一個原始的優點是這部片的劇本親近很多人的夢想:「遠離城市回到家鄉」、「和模特兒美女戀愛」、「有機會站上表演舞台」。然而把上一段提到這些性格鮮明的角色擠進這個劇本之後,卻顯得有點慌亂了,原因就如這陣子最多人批評的「短期間內想敘述的主題太多」,以致這部片很多邏輯顯得交代不清,無法仔細交代至少給個暗喻橋段,例如阿嘉和日本模特兒怎麼在一場宴席的時間內由恨生愛進而上床?就像水蛙懷疑的「他們不是仇人嗎?」,樂團如何從友子失望的狀況一下子上場獲得成功?對古早日籍教師和小島友子敘述明顯不夠,尤其是後者,另外還有台北人和恆春人的對抗,淡水河以北和以南的對抗,這幾乎是全台最紅的主題,這部片已經把洪國榮、身邊小弟、黃西田、張魁、趙舜等角色都安排好了,卻礙於時間不夠無法深入談這個主題。

在森林大火之後才能長出最有生命力的植物,國片在經過大約二十年的焦土後,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人才的斷層,近年崛起末期五、六年級的創作者並未在戒嚴時期完成教育,這個世代漸漸展現生命力,略顯生澀的《海角七號》只是魏導演的第一部片,我要給這部國片掌聲,相信這次的票房會驅使更多人研究「如何拍出賣座的國片?」,讓更多年輕導演的創作填補國片的空白。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Paul Newman (1925~2008)

今年年初才提過 Paul Newman 已經是少數碩果僅存的黃金時期電影明星,結果今天也傳出他的惡耗。

1925 年生的 Paul Newman 和 Marlon Brando (1924~2004) 算是戰後同時期被發掘的男星,兩人都不甘被視為偶像型的男星,積極的往演技方面求精進,比起 1955 年在奧斯卡典禮上稱王的天才演員 Marlon Brando,常被拿來跟他比較的 Paul Newman 路程坎坷六次被提名男主角失敗,隨著各方的寄望和比較,每次落選他的心理負擔更加沉重。

一直到 1986 年,那一年 Paul Newman 或許是壓力太大不願出席典禮才因《金錢本色》(The Color of Money)拿下影帝。我對他的印象還有《出埃及記》(Exodus)、《刺激》(The Sting)、《朱門巧婦》(Cat on A Hot Tin Roof)、《江湖浪子》(The Hustler)、《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鐵窗喋血》(Cool Hand Luke) 等等。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汐止杜月笙墓園

我有個朋友和我同齡,兩人從 9 歲認識至今,他才 30 幾歲就已經是癌症末期病患,聽力、味覺、消化系統都已退化,走路也需要人攙扶。最近他自認來日不多,忽然指名想到我家泡茶聊天,他的味覺已經無法感受茶香,就只是很懷念以前 3~5 人在我家喝茶的氣氛,有塌塌米,有音響,有近千片的 CD 可以挑選。

他生命強韌,已經比醫生估計的多活的近兩年,他把這兩年視為上天的禮物,收起過去的輕浮,加上行動漸漸不便,這兩年大多在家上網看一些以前不會關心的知識,昨天他提到的統計是「一個人往生之後,後人的掃墓行為平均只會持續8年」,因此他自己選擇火葬,自己和靈骨塔接洽位置,反對家人主張的土葬。

昨晚送走他之後,百感交集,或許不是最後一次見到他,但肯定是他最後一次來這裡和我泡茶聊天。

今早清晨六點醒來,他昨天那句話讓我連想起一個人:上海青幫老大杜月笙。我很喜歡看中國近代史的書籍,杜月笙是絕對不容缺席的要角,比起毛澤東、蔣介石的「臘肉館」人氣不斷,杜月笙 1951 年病逝於香港卻長眠在他生前從未涉足的台灣,我聽說過他墓園就在汐止我住處附近,我在汐止住了八年卻從未去過,因此決定早上去找到杜月笙墓。

左邊是一所國小,一個青幫老大的長眠地唯一的指示牌竟然是掛在學校的牆上。

從小學旁邊的小路進入,寬度只容機車和徒步。

注意到地上有一個小小的石碑寫著「杜墓界」,看起來是杜月笙墓建於 1951 年,這所國小成立在後,因此墓園必須立界以防工程越界。

往上看果然可以看到一個清楚的墓園。



一代梟雄就長眠在這個相當「平民化」的墓園裡,最近幾年中國觀光客倍增,蔣介石長眠的慈湖是中國觀光客必去的景點,但是中國觀光客甚至台灣的導遊可能都不知道杜月笙的墓園也在台灣。

往下看另一個墓是杜月笙五房妻妾之一的京劇名伶姚谷香,他們兩人就在這裡每天聽小學生喧鬧。

人生有如滄海一粟啊!

2008年9月6日 星期六

我的捷安特

最近幾年掀起腳踏車運動風潮,慢跑對膝蓋傷害太大,騎腳特車的魅力就在耗能量適中,比較不會造成重傷害,大概五年前我就買了一部 21 檔的運動腳踏車,後來因使用頻率不高,優先給住在鄉下的老爸使用。今年買了一部更精良的 GIANT 27 檔腳踏車。

今年十月有機會第一次長途旅行。

2008年8月26日 星期二

1998 年在香港拍的照片

最近把我 1998~2003 年在京都、大阪、北京、重慶、都江堰、香港、澳門、峇里島、上海、寧波、鎮江以及台灣各地拍的照片共 20 捲全部拿去 scan 存檔,當時我是使用 98 年購買的 Canon EOS 500 傳統相機加上唯一的 Kenko 變焦鏡頭到處拍的照片,到了晚期這個鏡頭似乎有點潮濕,2003 年已經除役不用。





2008年8月23日 星期六

Fred Crane (1918~2008)

在歷史名片《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裡飾演 Tarleton 兄弟之一的 Fred Crane 去世,年 90 歲,我套用一段關於他的介紹文章:

弗萊德‧克萊恩出生於新奧爾良,出演《亂世佳人》之前他並不是一個演員。他是陪著自己的表弟去面試,結果憑借著南方口音被選角導演相中,扮演了片中 “塔爾頓兄弟”(Tarleton) 中的弟弟“布倫特‧塔爾頓”(Brent Tarleton)。扮演哥哥“斯圖特‧塔爾頓”(Stuart Tarleton) 的則是後來在電視劇中扮演超人的著名演員喬治‧里弗斯(George Reeves)。

儘管在《亂世佳人》中他並沒有很多戲份,卻是第一個亮相並說出台詞的角色,在開場戲中他和喬治‧里弗斯圍著費‧雯麗 (Vivien Leigh) 扮演的“郝思嘉”(Scarlett O'Hara) 爭獻殷情的場景很多觀眾仍記憶猶新。

《亂世佳人》之後,克萊恩在1949年出演了“Cisco Kid”系列電影《快樂朋友》(The Gay Amigo),60年代他活躍在電視熒屏上。另外,他還在洛杉磯做了40年的電台古典音樂節目。

離開娛樂圈後他和妻子定居在亞特蘭大,並開辦了一家特色旅店名叫“塔爾頓橡樹莊園”,房子是19世紀的,名稱則來自于他當年在《亂世佳人》中扮演的角色。不過在去年他賣掉了自己的產業。


Fred Crane (Left), George Reeve (Right)

這張照片裡面 Fred Crane 是左邊這位,右邊是飾演他哥哥的 George Reeves (1914~1959),Crane 和 Reeves 因為這部片成為好友,George Reeves 飾演第一代的超人,到了 1959 年卻因槍傷身亡,他的案件以自殺結案,謠言卻始終不曾停止,例如 Fred Crane 就不相信他會自殺,最近幾年好萊塢甚至以 George Reeves 的故事拍了電影

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

《列寧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

每次我到中國境內就會想一個問題,這裡有哪些東西是台灣買不到的?其中有一大項是書籍類,因此新華書局是我每次到中國各城市必去的地方,幾年下來也買了一些早年台灣不能放映的電影或紀錄片以滿足我的好奇心,這次買了蘇俄在 1935 年拍的黑白電影《列寧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封面是有人帶了一個小女孩走近列寧的辦公室裡,列寧為了安撫她拿筆給她作畫,這個小女孩畫了房子和鳥,最後列寧開玩笑說她畫得一點也不像,卻無意間發現小女孩是一個孤兒,心情也從戲弄轉為同情。

現在看這類的電影有點囧,連中國年輕一輩都不想看,內容對照一下我小時候看的右派電影可以體會 1890~1945 年間是一個缺乏溝通的年代,製造敵人成了每一個政府的要務之一。

對照一下現在的奧運,真的慶幸那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Evelyn Keyes (1916~2008)

1939 年在電影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飾演女主角 Vivien Leigh 妹妹 Suellen 的資深女演員 Evelyn Keyes 因子宮癌以 92 歲高齡辭世。

她在《亂世佳人》的角色 Suellen 和積極外向的 Scarlett 形成強烈對比,他的未婚夫 Frank 被 Scarlett 設計搶走,我印象最深的是 Frank 死後,當她知道 Scarlett 又改嫁給 Clark Gable 飾演的 Rhett Butler 之後,她氣得說:Scarlett 已經嫁三次了,而我卻要變成老處女了!實際生活裡 Evelyn Keyes 非常爭氣!她結過四次婚!比 Vivien Leigh 還多兩次!其中第三任丈夫是名導演 John Huston。

Evelyn Keyes 童年在亞特蘭大長大,1936 年先認識名導演 Cecil B DeMille 在《大海賊》(The Buccaneer) 裡演個小角色 ,1938 年外借給 MGM 演過《亂世佳人》之後,1941 年她和哥倫比亞公司簽約星運不佳,這時的哥倫比亞公司只能算是一家二線電影公司以 B 級片為主,因此 Evelyn Keyes 在 40 年代沒留下甚麼代表性的作品但是她還演過,到了 1956 年在瑪莉蓮夢露主演的《七年之癢》裡擔任第一女配角,算是她除了《亂世佳人》之外較具印象的演出。

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Cyd Charisse (1922~2008)


以一雙美腿聞名演過《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的舞蹈女星 Cyd Charisse 去世!

身高超過 170 的 Cyd Charisse 有深厚的舞蹈基礎,從 1941 年就開始在電影裡演出小角色,跟舞王 Fred Astaire 搭檔演出,如果要談個人風格的話,直到 1951 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才算一戰成名,從此 50 年代成為歌舞電影裡一線的女主角,在美國最為人所知是電影公司為她的一雙美腿投保百萬美元保險。

1960 年代起歌舞片沒落,加上年紀漸長 Cyd Charisse 的演出也漸漸受限,不過我觀察到一件事,到了 1980 年代每當有明星晚會時,歌舞片明星獲得的歡呼聲超乎外國影迷所能想像,外國影迷通常喜歡劇情片女星,但是 Fred Astaire, Ginger Rogers, Cyd Charisse 在美國國內市場受到歡迎的程度才是最真實的。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1925 年羅東, 蘇澳地圖

羅東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從有記憶的 1970 年代起熱鬧程度就不輸宜蘭,但是 1925 年的羅東礙於蘭陽溪的隔絕,城市規模卻遠不如宜蘭,關鍵在 1929 這一年,這一年日本宣佈要開採太平山林場,當時也出身宜蘭的陳純精先生主動說服日本人將林場蓄木池設在現羅東北郊的竹林附近,也帶動了接下來台灣紙業株式會社的投資,在這裡建立當時東南亞最大的紙業工廠。

我從小的記憶是羅東的發展是由北往南走,當年起家的竹林現在反而沒落了,

前述的陳純精先生知名度僅限於宜蘭地區,至今羅東公園還有一尊他的銅像,不過她孫女靠一張嘴知名度卻遠遠超過他。 

1925 年宜蘭市地圖

從圖上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城圍,我不曉得當時有沒有城牆,這個痕跡成為現在的舊城東(西,南,北)路。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Mel Ferrer (1917~2008)

在 50~60 年代的電影裡他出現的機率相當高,不過他的大眾臉和位居 4, 5 號男主角的地位,使得觀眾一直記不得他的名字,我印象最深的在敘述劍客電影名作《美人如玉劍如虹》(Scaramouche),他飾演自負又殘酷的劍客,最後和 Stewart Granger 來一場大決鬥,Granger 卻一直無法狠下心殺他,最後發現他竟是 Stewart Granger 的親生弟弟。另外對他有印象的電影就是《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現實生活裡 Mel Ferrer 是影藝圈裡某些領域的巨星,出身紐約地區的他是古巴移民的後代,天賦異稟的他卻從貧民區一路唸到 Princeton 畢業,學生時代就熟悉金融實務以及記者工作,畢業後卻毅然選擇進入 Broadway 當舞台演員,在演藝圈難掩鋒芒的 Mel 因此娶了一個名氣比他大 10 倍的老婆 - Audrey Hepburn!不過還是以離婚收場。  

看一場他和 Stewart Granger 的決鬥作為紀念。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



あなたはすっかりつかれてしまい
生きてることさえいやだと泣いた
こわれたピアノで想い出の歌
片手でひいてはためいきついた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この身をまかせ
男と女がただよいながら
堕ちてゆくのもしあわせだよと
二人つめたいからだ合わせる

からだの傷ならなおせるけれど
心のいたではいやせはしない
小指に食い込む指輪を見つめ
あなたは昔を思って泣いた
時の過ぎゆぐままにこの身をまかせ
男と女がただよいながら
もしも二人が愛せるならば
窓の景色もかわってゆくだろう

時の過ぎゆくままにこの身をまかせ
男と女がただよいながら
もしも二人が愛せるならば
窓の景色もかわってゆくだろう


記得我小時候這是一首禁歌,後來才知道那段時間叫為「淨化歌曲時代」,像這首和《姑娘的酒窩》、《熱情的沙漠》都被視為糜糜知音而被禁唱,只能唱什麼《嶄新的一天》、《藍天白雲》、《桃花舞春風》之類政府同意的八股歌曲,和對岸不愧是兄弟。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裁判,超過 20 年後那些淨化歌曲連 KTV 歌本都找不到,這首《愛你一萬年》還是那麼受歡迎,當然,我只會唱中文歌詞,不過今天想聽一下原唱人沢田研二唱的原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