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島愛(1972年10月31日-2008年12月),本名大久保松惠,是一位日本藝人、前AV女優,東京都江東區龜戶出生,於1992年出道。關於她的資料太多太多了!
台灣 30~40 歲這一世代男子的共同回憶,某方面的啟蒙老師
飯島愛(1972年10月31日-2008年12月),本名大久保松惠,是一位日本藝人、前AV女優,東京都江東區龜戶出生,於1992年出道。
今天又看了一部 1952 年出品的電影實在太有趣了,奇怪!我怎麼又挑到 1950 年初的電影,只能說不論歐洲或美國 1950 年代初都是電影產業的黃金期。
Federico Fellini 的電影有個特色是以二次大戰後不景氣的義大利作為舞台,《白酋長》劇本敘述有位政治家族二代年輕人 Ivan 帶著新婚妻子 Wanda 到羅馬渡假,說是渡假卻已排滿政治行程,先找身為主教的叔叔,再由叔叔安排引見其他政治人物為 Ivan 投入地方選舉鋪路,年僅 20 歲的新娘 Wanda 事前就料到將是一次無趣的旅程,因此她另有打算,趁此次羅馬之行能夠開個小差去電影公司見到心目中的偶像明星 -- 在古裝片中飾演阿拉伯酋長的 Fernando。
左圖:飾演 Ivan 的義大利知名演員 Leopoldo Trieste (1917~2003)
看習慣黃金時期俊男美女當道的美國電影之後,再看 Fellini 的電影陌生中只有一絲絲熟悉的感覺,不曉得是不是 50, 60 年代經費短缺的原因,義大利電影比較少花大錢造景,也因此他們善於取演員面部的特寫,用表情來敘述故事「一切盡在不言中」。這類功力就想搞黑白攝影一樣,原理簡單成果卻是天差地遠,選角、表情、背景、光線都是導致成敗的因素。Fellini 無疑是這方面的頂尖專家。
我回想一下美國電影,同樣出身歐洲的 Alfred Hitchcock 也有類似的功力。Hitchchock 喜歡選用美女,Fellini 電影的頹廢背景卻不怎麼需要美女,相反的 Fellini 喜歡選用長相或比例奇怪的演員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部片除了飾演 Ivan 的 Leopoldo Trieste,另一位知名度更大的男演員是飾演 Fernando 的義大利國寶級演員 Alberto Sordi (1920~2003)(左圖),Sordi 的身材和臉都不符黃金比例,一看就是個身長腿短滿臉橫肉的演員,半世紀來他卻能演活各種角色,成為義大利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此外,費里尼之妻《大路》女主角 Giulietta Masina (1921~1994) 也出現在《白酋長》片中,飾演一個戲份不多的女配角。
荷蘭裔美國女星 Nina Foch (1924~2008) 12月 5 日在加州去世。
《日正當中》(High noon) 是西部片電影歷史上一部非常有份量的鉅作,全片長度只有 85 分鐘用來敘述兩個小時內發生的故事,劇情實在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卻因為含有很深厚的寓意哲理而排得上 AFI top 100 選拔的名片榜單,《日正當中》稱得上是西部電影史最常被提及的名作之一,劇情簡單敘述如下:
這部發生在兩小時之內的電影,利用幾個橋段來解釋他不受鎮民歡迎的原因,這部片引人深思在於警長 Gary Cooper 雖然贏了槍戰取得美嬌娘,在鎮民甚至觀眾心目中卻不是贏家,個性不苟言笑的 Gary Cooper 警長任內採取高壓統治肅清 Frank 幫派黨羽,從警務來看他是英雄,但是他的酷吏作風導致鎮上人口流失經濟蕭條,酒吧老闆、旅館老闆、消費者、部份鎮民都對他懷有恨意,他的名字甚至成為小孩家家酒槍戰的「壞人」,倒是和鎮上經濟比較不相關的家庭主婦、未成年少年立場傾向支持他。Bill Clinton 提過這是他最愛的一部電影,就以一個政治人物而言,《日正當中》是一部很簡單又很能引發深思的電影。
《日正當中》算是導演 Fred Zinnemann (1907~1997) 的代表作,Gary Cooper 嚴峻的臉加上 192 公分的身高適合演出這個 abandoned by whole town 的角色,當然 Gary Cooper 不是神,在片中他也曾經想逃逸,也因為找不到助手而焦慮,Zinnemann 全片大量用近距離取景來表達每個人的表情,正午十二點決戰前,先特寫鎮上每一個人的表情,最後一個 Gary Cooper 取景更由近而遠,留下左圖這張著名的劇照表達 Gary Cooper 決戰前的孤單。![]() |
| Jeff Bridge(L), Lloyd Bridge(R) |
11 月 5 日有一個從 10 歲認識至今的朋友因癌症辭世了,得年不到 40 歲。
今天有小我一世代的小弟提到 Simon & Garfunkel 勾起我無數回憶,Simon & Garfunkel 正是我對西洋音樂的初戀,高中時為了故作高尚所以要跟同學區分,大家喜歡重金屬搖滾,我就去找老歌來顯示我獨一無二的嗜好。
這部片《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算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Ennio Morricone 的配樂是這部片之所以迷人的因素之一,1989 年首映時我看了當時的 125 分鐘版本,這個版本拿下了無數影展大獎。今年我買了 170 分鐘版的 DVD,重新再看一次,加上年齡增長感受複雜,很不容易提筆形容。
這部電影的劇情會讓男性觀眾更戚戚焉,就如劇中 Alfredo 引述的故事:「一個士兵愛上公主,他根據公主的要求在窗下站100 天以獲得芳心,但他卻在第99天時離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年輕熱情的 Toto 如法炮製卻如所願獲得美人芳心,然而事情遠比他想像的複雜,他服役完畢後 Elena 已離他遠去,這時他領悟了士兵為何要離去,因為「如果 100 天到了,公主卻毀約的話,將會帶給士兵更大的失望,不如提前離去好歹讓公主記得他。」這個故事幾乎就是電影劇情的縮寫。
如果只看電影這項文化,在這偏僻的西西里小鎮上,身兼戲院老闆的天主教神父握有相當大的權力,除了選片保守之外,20年來他更藉宗教之名把這些片裡的吻戲全部剪掉。Hollywood making films for making money in these days, but Italians made this film for telling us how life is hard and beautiful.. I really thanks to them.
特別選在星期日早場在羅東老家看這部現在最熱門的電影《海角七號》,民間一股「沒看就落伍」的氣氛。
正面方面,這部片對角色性格的雕塑非常成功,勝過我之前評論的《色戒》,包括在台北焦躁不得志的阿嘉,愛現的老恆春人茂伯,市民代表洪國榮,客家推銷員馬拉桑,率性的小鋼琴手大大,鼓手水蛙,魯凱族警察勞馬,甚至洪國榮身邊的小弟.....等,看過電影的人走出戲院後都能談一談這些人如何如何?我沒學過電影,但我稱之為 Billy Wilder 手法,盡量用一件單純的橋段來隱喻角色的性格,只要隱喻橋段取的好,讓觀眾自己去想像「他/她」其他的性格,像摔吉他又要幹架的阿嘉、對郵差流程極度認真的茂伯、不把外國模特兒放在眼裡的洪國榮、唱著八年級怪異情歌的大大、無處不出現的業務馬拉桑、討好小孩來暗戀老闆娘的水蛙、老婆離去的前霹靂小組成員勞馬,用一個或數個片段來交代這個角色的個性,若能塑造成功,劇本演到一半時就能給觀眾想像空間。反倒是戲份最重的友子性格有點模糊,我認為有一個原因是這部片塑造出來的「她」遠遠孛離「標準」日本女人的印象,顯得突兀。
今年年初才提過 Paul Newman 已經是少數碩果僅存的黃金時期電影明星,結果今天也傳出他的惡耗。
左邊是一所國小,一個青幫老大的長眠地唯一的指示牌竟然是掛在學校的牆上。
從小學旁邊的小路進入,寬度只容機車和徒步。
注意到地上有一個小小的石碑寫著「杜墓界」,看起來是杜月笙墓建於 1951 年,這所國小成立在後,因此墓園必須立界以防工程越界。
往上看果然可以看到一個清楚的墓園。
一代梟雄就長眠在這個相當「平民化」的墓園裡,最近幾年中國觀光客倍增,蔣介石長眠的慈湖是中國觀光客必去的景點,但是中國觀光客甚至台灣的導遊可能都不知道杜月笙的墓園也在台灣。
往下看另一個墓是杜月笙五房妻妾之一的京劇名伶姚谷香,他們兩人就在這裡每天聽小學生喧鬧。
最近幾年掀起腳踏車運動風潮,慢跑對膝蓋傷害太大,騎腳特車的魅力就在耗能量適中,比較不會造成重傷害,大概五年前我就買了一部 21 檔的運動腳踏車,後來因使用頻率不高,優先給住在鄉下的老爸使用。今年買了一部更精良的 GIANT 27 檔腳踏車。弗萊德‧克萊恩出生於新奧爾良,出演《亂世佳人》之前他並不是一個演員。他是陪著自己的表弟去面試,結果憑借著南方口音被選角導演相中,扮演了片中 “塔爾頓兄弟”(Tarleton) 中的弟弟“布倫特‧塔爾頓”(Brent Tarleton)。扮演哥哥“斯圖特‧塔爾頓”(Stuart Tarleton) 的則是後來在電視劇中扮演超人的著名演員喬治‧里弗斯(George Reeves)。
儘管在《亂世佳人》中他並沒有很多戲份,卻是第一個亮相並說出台詞的角色,在開場戲中他和喬治‧里弗斯圍著費‧雯麗 (Vivien Leigh) 扮演的“郝思嘉”(Scarlett O'Hara) 爭獻殷情的場景很多觀眾仍記憶猶新。
《亂世佳人》之後,克萊恩在1949年出演了“Cisco Kid”系列電影《快樂朋友》(The Gay Amigo),60年代他活躍在電視熒屏上。另外,他還在洛杉磯做了40年的電台古典音樂節目。
離開娛樂圈後他和妻子定居在亞特蘭大,並開辦了一家特色旅店名叫“塔爾頓橡樹莊園”,房子是19世紀的,名稱則來自于他當年在《亂世佳人》中扮演的角色。不過在去年他賣掉了自己的產業。
![]() |
| Fred Crane (Left), George Reeve (Right) |
每次我到中國境內就會想一個問題,這裡有哪些東西是台灣買不到的?其中有一大項是書籍類,因此新華書局是我每次到中國各城市必去的地方,幾年下來也買了一些早年台灣不能放映的電影或紀錄片以滿足我的好奇心,這次買了蘇俄在 1935 年拍的黑白電影《列寧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封面是有人帶了一個小女孩走近列寧的辦公室裡,列寧為了安撫她拿筆給她作畫,這個小女孩畫了房子和鳥,最後列寧開玩笑說她畫得一點也不像,卻無意間發現小女孩是一個孤兒,心情也從戲弄轉為同情。
1939 年在電影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飾演女主角 Vivien Leigh 妹妹 Suellen 的資深女演員 Evelyn Keyes 因子宮癌以 92 歲高齡辭世。
羅東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從有記憶的 1970 年代起熱鬧程度就不輸宜蘭,但是 1925 年的羅東礙於蘭陽溪的隔絕,城市規模卻遠不如宜蘭,關鍵在 1929 這一年,這一年日本宣佈要開採太平山林場,當時也出身宜蘭的陳純精先生主動說服日本人將林場蓄木池設在現羅東北郊的竹林附近,也帶動了接下來台灣紙業株式會社的投資,在這裡建立當時東南亞最大的紙業工廠。
在 50~60 年代的電影裡他出現的機率相當高,不過他的大眾臉和位居 4, 5 號男主角的地位,使得觀眾一直記不得他的名字,我印象最深的在敘述劍客電影名作《美人如玉劍如虹》(Scaramouche),他飾演自負又殘酷的劍客,最後和 Stewart Granger 來一場大決鬥,Granger 卻一直無法狠下心殺他,最後發現他竟是 Stewart Granger 的親生弟弟。另外對他有印象的電影就是《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