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


又一位大師辭世!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 這位我曾經親歷現場躬逢其盛的大提琴泰斗兼指揮家。

點播這首 :

Rostropovich and Britten play Schubert - Arpeggione Sonata

2007年4月21日 星期六

Forrest Gump

曾經提到,如果採用類似《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的動畫技術我就能接受,這部電影為了克服先天的問題,運用動畫剪輯方式讓 Richard Nixon, John Lennon 和 Gump 出現在同一個畫面,這一部電影拿下金像獎最佳影片靠的是他感人的劇情,動畫技術只是輔助工具,如果動畫技術成為劇情推進無法免除的因素的話? .... 或許應該另外取一個專有名詞取代 Movie。

Alan Silverstri (1950~) 是 Howard Shore (1946 ~) 同一所學校 (Berklee College) 的學弟,學弟的風格似乎比學長多一份金屬聲,Silverstri 算是多產的作家自 1972 至今已有 112 部配樂作品,而且以動作片居多,平均一年三部,早期有許多作品並未發行 CD。

有趣的是,(Forrest Gump) 這部動畫電影算是 Silverstri 的作品裡風格比較 "清新" 的一部,這張 CD 的風格讓我想起 1980 年初的《親密關係》(Term of Endearment) (Michael Gore 作曲,缺貨),拿來當類似新世紀音樂聽很恰當。

從 90 年代至今 15 年我沒停止購買電影原聲帶,但是我知道我買的量低於一些網路上或唱片行認識的 20 幾歲年輕小弟,因為我認為 1990 年至今的幾個電影配樂家作品太多,Vangelis 說過他的靈感不可能永遠無窮盡,兩年一部作品的速度就讓他感覺吃力的。如果其他人每年還能做出一大堆作品,原因倒是有以下三種可能 (1)外包給創作團隊他人,(2)產品樂風會愈來愈接近,(3)他是我無法理解的天才。我不太相信每個人都是 (3),倒是 (2) 的可能性愈來愈多。


2007年4月20日 星期五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今年慘遭 Katrina 颶風侵襲的美國南方城市 New Orlean,在台灣知名度雖不高,但它可是音樂史上重要的一個都市,話說很多人說喜歡爵士樂 (Jazz),卻少有人能給它一個明確的定義,要了解定義之前,我建議不如看一下以 New Orlean 為背景最有名的一部電影《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會更有助於了解何謂爵士樂? 

New Orlean 是位於 Mississippi River 出海口的重要戰略城市,曾經三度易主,1682 年最早由法國佔領,1763 年勢力逐年衰退的法國王室將它轉賣給西班牙,到了 1803 年才又轉售給已經建國 27 年的美國政府,New Orlean 的基礎建設大多由法國統治時期打下,例如都市建設採用巴黎的藍圖,不同於美國北方城市,New Orlean 引用法式建築偏好的百葉窗,磚瓦,浮雕,花欄杆等細緻的建築風格,此外,直到今天該地的民法仍依照拿破崙法典改編。

音樂方面就更多采多姿了,18 世紀住在這裡的是公認生活品味及美學勝過東岸英國移民的法國移民,歐洲古典樂團的銅管和弦樂到了這裡和黑人獨具有的節奏感結合,加上黑人普遍流傳苦澀憂鬱帶點自我調侃的幽默風格,19 世紀 Jazz 或許還是 New Orlean 在地的音樂,20 世紀經由 Buddy Bolden, Louis Armstrong 等人發揚光大,成為全球化的音樂。

《慾望街車》是 T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這位出身美國南方,定居於 New Orlean 的劇作家 1947 年的作品,Tennessee Williams 私下是個人盡皆知的男同性戀者,也因此他劇作的觸感及表達特別細膩。這部片敘述一位家道中落帶點神經質的英文文學老師 Vivien Leigh,失業後前往 New Orlean 投靠已成家的妹妹,出身基層行為粗魯的妹夫 Marlon Brando 本以為從她身上還有些錢可以撈,後來卻發現 Vivien Leigh 不但身無分文,而且和原本全家的生活習慣格格不入,因此想把她趕走,而從小和她相依為命的妹妹立場也傾向妹夫,這時他妹夫一位年長未婚的牌友 Karl Malden 卻看上 Vivien Leigh,想娶她成家,這幾乎是她最後一絲絲的希望 ...... 但懦弱的 Karl 或許嫌她老,或許在乎母親意見,因此遲遲不敢做決定....,多頭落空使得 Vivien Leigh 最後精神崩潰 ....

Vivien Leigh (1913~1967) 靠這部片第二次拿下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但是每次我看這部片或是聽 North 的配樂時,心情卻非常沉重,因為上帝開了貌美的 Vivien Leigh 一個玩笑,這部片幾乎就是 Vivien Leigh 現實生活的寫照, 1960 年婚姻不幸福的她不到 50 歲就精神衰弱,常常做出令人無法想像的意外舉動來吸引其他男人注意 (簡直就是片中的翻版),當年她有一個貌合神離的丈夫 -- 英國明星 Laurence Olivier,和他們夫婦私交甚篤的 David Niven 回憶錄提到:有次 Olivier 找他們聚會聊天時,精神恍惚的 Vivien Leigh 突然全裸在眾男士前現身 .....,讓 Olivier 當場下不了台,後來可想而知 ~ Oliver 也找到了理由拋棄了她。

1967 年 Vivien Leigh 才 54 歲,就因為多種疾病纏身病故。

現在聽爵士樂好像沒什麼,但是把背景調到 Golden Age 的 1951 年,和同時代的幾位大師比起來,背景相似也受過正統古典音樂訓練的 Alex North (1910~1991) 敢大膽採用白人主流觀眾群尚未接受的 Jazz 為主調配樂,作風相當前衛,或許如此,他終生不得金像獎所青睞,從今天的說法就是 "非主流" 作曲家。 

前不久選出的 AFI 250,North 有六片入選,只能說時間告訴我們: North 的作品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參考文章 :

Karl Malden (1912~2009)

閒談馬龍白蘭度


2007年4月19日 星期四

Gone With The Wind

拍攝於 1939 年的名片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的電影原聲帶在市面上有好幾種, 各版本內容也大不相同,美國有個以錄音為選拔標準的雜誌 TAS (The Absolute Sound) 選出的 "天碟" 則是左列的版本。

Max Steiner (1888~1971) 是奧地利人,和大指揮家 Wilhelm Furtwangler 同年,從小家境優渥而且和 R.Strauss 家族關係密切,Steiner 從小立志成為指揮家,16 歲就跟隨 Gustav Mahler 學習指揮,他奧地利音樂學院畢業之後,1914 年他 26 歲為了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前往美國百老匯發展,戰後一度又回到歐洲先後在巴黎和倫敦尋找擔任歌劇院指揮的機會,1929 年 Steiner 再次移居美國,1933 年電影進入有聲時代,Steiner 前往西岸做了他的電影配樂處女作《大金剛》(King Kong),和現在 Zimmer, Goldsmith 的風格比較起來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在當年,King Kong 無疑是電影開口說話之後給觀眾最震懾的聲音,在配樂史上當記上一筆,從此他的方向從一個歐洲色彩的歌劇指揮變成一個美國新興電影工業的工作者。

在當年 Gone With The Wind 是整個 Hollywood 矚目的大手筆製作,在配樂方面,製作人 David O. Selznick 早在 1936 年就屬意 Steiner 擔綱,偏偏 Steiner 卻在次年 Warner Bros. 簽約,1939 年 3 月 David O. Selznick 只好花大錢向 Warner 借將。

由於 Max Steiner 有正統歐系的音樂教育,他寫的配樂簡直就是一首結構嚴謹的交響曲,針對 Scarlett, Bonnie, Scarlett's father, Mammy, Belle Watling 等人都寫了專門主題音樂,不過現在曝光率最高的是以發生地點 Tara 為主題的音樂 - Tara's Theme,受過德奧音樂教育的 Steiner 為了配合《亂世佳人》的美國南方的法式色彩,曲風有如一首輕古典音樂,這首作品近年甚至已經被美國樂團用來在正式節目中演出。

這裡面有一個小故事是:配樂序曲開頭前 13 秒是 Selznick International Co., 的主題音樂,然後才急轉彎進入最有名的 Main Title,而這 13 秒的主題音樂原本是 1937 年 Alfred Newman 為 The Prisoner of Zenda 這部片所做的配樂,被 Selznick 擷取作為公司的標題音樂,兩年後也意外的進入名氣數百倍的 Gone With The Wind 這部片裡。 

Max Steiner 曾經在 1954 年親自指揮錄音演出這首曲目,然而母帶卻有受損而不齊全,因此從未公開發行,熱愛電影配樂的指揮 Charles Gerhardt 在 1966 年就有意灌錄此曲, Gerhardt 多次拜訪 Steiner 討論細節,遺憾的是 Steiner 在 1971 年去世未曾親耳聽到 Gerhardt 的版本,Gerhardt 指揮倫敦地區的 National Symphony Orchstra 1973 年錄製的版本,加上全球 LP 發燒友膜拜的錄音大師 K.E. Wilkinson 親自操刀錄音,無疑的是此曲目的首選版本。

K.E. Wilkinson 是英國海軍潛艇軍官出身,熟知潛艇聲納原理的 Wilkinson 退役後將所學應用在錄音室的收音點位置擺設上,Wilkinson 先後為 RCA 以及 Decca 聘用,在 60~70 年代留下了許多不朽的錄音作品,大多數是古典樂作品,Classic Film Scores 系列是少數的例外。

The Great Escape

《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 ,又名《大逃亡》是一部敘述二次大戰末期德軍集中營裡的英美俘虜挖地道集體逃亡的故事,我注意到全片從頭到尾沒有出現一個女演員,這麼陽剛的電影該找誰來配樂呢?導演 John Sturges 當然是想到三年前跟他合作《豪勇七蛟龍》大獲成功的 Elmer Bernstein

結果這部片的艱困程度卻遠遠大於《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當初《豪勇七蛟龍》的配樂方法非常簡單,從未見過面的 Elmer Bernstein (1922~2004) 做主題給導演 Sturges 聽,Sturges 說很滿意就 OK 了。

《第三集中營》就沒有那麼簡單了,談到劇本這算是集體行動,但是排名一二主角 Steve McQueen, James Colburn 兩人都是《豪勇七蛟龍》的成員,所以敢拿翹要求增加戲份,Elmer 必須要做出「個人風格」的旋律,總之比起 <《豪勇七蛟龍》這次的合作相當不順利。 到了電影問世之後,這篇的配樂所受的批評也不間斷,有人說和《豪勇七蛟龍》比起來少了 Bernstein / Sturges 的風格,其次是主旋律竟然摻有口哨聲,和同是敘述戰俘生活的《桂河大橋》味道太接近,沒有避嫌.....blah...blah....

現在回想起來這片的配樂成就確實不如《豪勇七蛟龍》,不過電影劇情方面我認為是不輸前者的,敘述英美戰俘雖知逃亡生還的機會渺茫,仍決定用集體逃亡來擾亂德軍的後方佈局,整個計畫最後只有不到五人順利逃往瑞士,第一主角 Steve McQueen 搶劫德軍摩托車逃亡後,最後飛不過邊界鐵絲網還是遭到逮捕,這部片在 IMDb 排名前 100 名。

附上這片最有名的劇照,想我十幾歲看到這片時愛死 Steve McQueen 騎的 BMW 重型摩托車了


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Bette Davis Album

在黃金時代的眾多女星中,論外表 Bette Davis 實在不怎樣,為什麼 Classic Film Score 系列卻特別為她發行一張專輯?

有別於黃金時期其他以美貌取勝的女星群, Bette Davis 是一個身材嬌小,講話聲調稍嫌低沉的女星,那她和別人差在那裡?為什麼她被稱為 "First Lady of American Screen" "Queen Of Hollywood"

首先提醒一下,即使美國女性也是到 1920 年代才有投票權,人如其貌象徵女權主義的 Bette Davis 1930 年代就在男明星主導的電影圈以她的演技和特殊形象打開一條生路,代表勞方挑戰華納公司的合約條款,並且在 1935, 1938 兩次拿下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她精湛的演技讓女明星不再被視為男明星的花瓶 (當然,像成龍之流現在還是這麼想)。

私底下老菸槍 Bette Davis 心直口快與記者關係不佳,但是她絕不是那種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物,二戰期間她發起勞軍公益團 (Hollywood Canteen),這些行為使得她 1941 年成為第一個被選為演藝協會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主席的女性,第一個能讓眾老闆和男演員服氣享此殊榮的就是 Bette Davis 了,此外,她的被提名數和得獎數也都是當時女星之冠,這些數字後來都被 Katharine Hepburn 打破了。

這張 CD 可以算是 Charles Gerhardt 專門錄一張 Salute To First Lady 的專輯,從 1938 年的《紅衫淚痕》(Jezebel) 到 1950 年的《彗星美人》(All Above Eve) 共 12 首,作曲的包括 Max Steiner, Erich Korngold, Franz Waxman, Alfred Newman 四人,正如上次電影配樂史提到的,溢滿戰前歐洲移民的貴族氣息

放一首被視為黃金時期代表人物 Erich Korngold 為 Bette Davis 作曲的 Juarez (好像沒有中文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