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迷魂記 1958


1958 年拍的《迷魂記》(Vertigo) 名列我個人荒島十大名片之一,但是這部觀念前衛的電影在 50 年代的美國無法引起迴響,在那一年票房普通,金像獎只獲得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效兩項提名,頒獎那天一項未得,即使如此《迷魂記》仍是希大師畢生最愛的作品,事後證明這部片觀念超前時代數十年,裡面出現的懼高症、幻想症、強迫性偏執心理、憂鬱症、誘發前世記憶等等問題,到了 1980 年代隨著都市文明病受到正視,片中這些似有似無的心理問題引起無數人的共鳴,加上淒美的劇情,美麗的取景, Bernard Herrmann 的配樂,再加上舊金山人文歷史為主軸,使得《迷魂記》有如一部藝術作品,看一下近 10 年來「事後諸葛」的評價如下:

《迷魂記》在2007年版的 AFI 百年百大電影中排第 9 名,是希區考克入選的 4 部電影(《迷魂記》#9、《驚魂記》#14、《後窗》#48、《北西北》#55)中位列最前者;AFI 百大驚悚電影第18名、AFI 百大愛情電影第18名。2008年的 AFI 百年各類型電影十大佳片,《迷魂記》名列懸疑片的第一名。


1992年、2002年英國電影學會《畫面與音響》(Sight & Sound)雜誌中,《迷魂記》分別名列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第4名、第2名。


2005年,英國第二暢銷的電影雜誌《Total Film》,將《迷魂記》評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第2名。


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指定收藏。

1950 年代,話說童年受到極度壓抑,個性比常人多疑的希區考克大師已經定居美國數年 ,1953~1956 年間是他作品的高峰期,《後窗》、《捉賊記》、《擒兇記》以及電視上的《希區考克劇場》在票房以及評價方面都算成功,1956 年他一年的收入高達 400 萬美元,讓希大師決定在加州置產定居。

Vera Miles
接下來他拍了一部由 Henry Fonda, Vera Miles (左圖) 主演的《伸冤記》(The Wrong Man),看過這部片應該會記得開場時希大師的旁白,他說「這是我畢生最投入最棒的一部作品 ..... blah....blah」,但是,這部片的反應卻遠遠不如希大師所預期,意外的收穫是這部片女主角 Vera Miles 演技成為極少數能獲得希大師給予正面評價的女星,希大師稱 Vera Miles 為新的 Grace Kelly。

1957 年希大導演到了舊金山,突然想以這個美麗的城市為劇本拍一部片,他口袋裡的男主角是和他合作多次的 James Stewart,女主角仍屬意《伸冤記》之後多次演出電視版希區考克劇場的 Vera Miles 擔綱,大綱底定後,有人向他介紹舊金山當地出身的劇本家 Samuel Taylor (1912~2000),兩人溝通觀念之後便決定進行這個計畫。

熟悉舊金山地理以及人文歷史的 Samuel Taylor 交出《迷魂記》劇本時,一向挑剔的希區考克欣喜若狂給予極高評價,因為剛剛在加州定居的英國人絕對寫不出這樣和地方人文歷史深度結合的劇本,這時候唯一的波折是和他屬意的女主角人選 Vera Miles 因懷孕無法演出,這簡直是犯到希大師的大忌,適當的女主角永遠是希大師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Kim Novak
派拉蒙公司想到的補救之道是向哥倫比亞公司外借偶像女星 Kim Novak (左圖) 接替,外表豔麗年僅 24 歲的 Kim Novak 並不算是演技派的女星,她是哥倫比亞公司培養來接替 Rita Hayworth 的軍中海報情人,各方不禁懷疑她能否和希區考克以及 50 歲的老牌影帝 James Stewart 演出《迷魂記》這樣的深度心理戲?

Samuel Taylor 認為 Kim Novak 完全合乎他腦海裡的形象,因此不斷推薦 Kim 演出,希區考克由開剛始的極度反對到漸漸接受,Kim Novak 經過希大導演的折磨後,最後還是稱職的演出《迷魂記》裡的女主角,她沒有像 Vera Miles 一樣獲得希大師的正面肯定,收獲是為自己留下了《迷魂記》這部被公認 Kim Novak 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劇情敘述一個警探 Scottie (James Stewart 飾演) 因懼高症而不適任離職,Scottie 離職後被家財萬貫的大學同學 Gavin 聘為私家偵探,負責跟蹤 Gavin 稍有精神幻想症的妻子 -- 金髮美女 Madeleine (Kim Novak 飾演), 跟著.....跟著.... Scottie 卻忍不住愛上 Madeleine,而遭到冷落的 Madeleine 也接受他的追求。但是好景不常,Madeleine 病情發作那天 Scottie 再次因懼高症失職讓 Madeleine 墜樓身亡,Scottie 幾乎精神崩潰,罹患深度憂鬱症。

直到有一天 ....

他在路上遇到一個酷似 Madeleine 的褐髮女人 Judy,他把 Judy 當做精神寄託,他強迫性一步一步要把 Judy 的外表改造為已故的 Madeleine,直到某一天 Scottie 不小心看到一個破綻才知道 ~ Judy 就是 Madeleine!一個假的 Madeleine!這是一個設計精密的騙局,Gavin 殺妻侵佔財產,再順利的嫁禍給 Scottie。


Scottie 看出破綻之後,他數年累積的憂鬱以及缺乏自信獲得了解答,接下來他拉著 Judy 去證明 Gavin 嫁禍給他的騙局, Scottie 各種心裡疾病獲得了解脫,但也讓 心虛自責的 Judy 真的意外墜樓身亡。


已經 50 歲,曾經在二戰時擔任空軍飛行員,人生閱歷豐富的 James Stewart 一開始就給這部電影的劇本極高的評價,他說:

「這是部好電影,因為我歷經過那樣的恐懼,並認識因為恐懼而完全失去行動力的人,被那樣的恐懼全面包圍是很可怕的事。.......」

除了上述的劇情主軸之外,Samuel Taylor 的劇本和舊金山歷史深度結合,觀眾隨著 Scottie 查案過程了解名女人 Carlotta Valdes (1834~1857) 的故事,走遍中古書店、博物館、Carlotta 故居、西班牙教堂,和希區考克其他作品比較起來,《迷魂記》除了 Scottie / Madeleine 故事主軸之外更留了數個副主題可供影迷探討。

片中對男人的個性描述極度透徹,Barbara Bel Geddes 飾演曾經和 Scottie 有婚約的大學女同學 Midge ,充滿書卷氣息的 Midge 多才多藝仍隨時關心罹患懼高症 Scottie 的一切,然而當亮麗的 Kim Novak 一出現時,Midge 馬上被冷落忘記 。。。。。

等到 Scottie 精神崩潰之後,又是只剩下 Midge 在照顧他,接下來褐髮女人 Judy 出現那一瞬間開始,Midge 又被忘記了

1958 年拍的《迷魂記》(Vertigo) 當年的票房排名年度第 8,在那年的金像獎只獲得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效兩項提名,頒獎那天一項未得,然而「時間是最好的裁判」,現在《迷魂記》被認為是 Hitchcock + Herrmann 模式的登峰造極之作,在劇情方面曾同時名列十大驚悚片和十大文藝片之列。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配樂版本是由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在 1995 年錄製的版本,音效甚佳,第一首 Prelude ,第二首 Scott Trails Madeline,第 13 首 Scene D'Amour,第 14 首 The Necklace the return and finale 算是這片的精華,當年導演 Hitchcock 認為這些音樂搶了影像的丰采,就可以想像 Herrmann 這次的演出有多完美,受過正統古典音樂訓練的 Herrmann 這次以豐沛的管弦樂表達,和這部以 San Francisco 為背景,取景偏重米白, 鮮紅, 深綠三種顏色的電影搭配完美,之前我介紹過幾片 Hitchcock 合輯,Vertigo 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我還是決定另行購買 Vertigo 的單片 CD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Visitors from 115 countries


本站自去年 11 月 11 日裝上 Flag counter 之後,之前還寫過一篇心得文,目前已經有來自 115 國的訪客,累積了 115 面國家/地區的國旗,尤其三月日本海嘯發生時以及之後的一個月,我靠著一張日本地圖「賺」到了大約 30 面國旗,其中不乏極度罕見的太平洋或加勒比海小國。

往前看的話,我還有好幾面國旗還沒拿到,接下來希望收集成功,my wanted list including :

Albania
Burma
Cuba
French Guiana
Iran
Jordan
Kuwait
Kenya
Laos
Liberia
Nepal
Papua New Guinea
Qatar
Rwanda
Sri Lanka
Syria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Kurt Sanderling (1912~2011)


世界上現存最資深的一線指揮家,年近 100 歲的 Kurt Sanderling 病逝,大家印象中 Sanderling 是蘇俄的指揮家,從這張照片發現 Sanderling 手持指揮棒和不拿指揮棒的俄系不同。

因為 Kurt Sanderling 不是斯拉夫人,而是出身於東普魯士地區的猶太人,1930 年代初在柏林接受音樂教育,1936 年因逃避納粹前往蘇俄,可以想見 Sanderling 應該是較為左傾的德國共產黨人士,接下來歷經二次大戰以及接續的冷戰時期,Kurt Sanderling 主要的舞台是在莫斯科以及東歐的各知名樂團,和作曲家 Dmitri Shostakovich 以及蘇俄首席指揮家 Yevgeny Mravinsky 有密切的關係,直到 1970 年才首次到英國演出。

他的年齡比 Leonard Bernstein, Emil Gilels, Sviatoslav Richter 還大,又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