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第一滴血 1982


發現最近是《第一滴血》(First Blood) 這部電影首映 (1982.10.22) 30 週年紀念,現在七八年級不知道當初這部電影有多轟動,以我的老家羅東為例:這部片上演兩個月之久,班上找不到任何一個男生沒去戲院捧場的,「藍波」(Rambo) 這個新名字的影響力超過了「洛基」(Rocky) 變成了 Sylvester Stallone 的新稱號,有段時間 Stallone 成為好萊塢第一高薪的男演員,懂得賺錢的 Stallone 趁機拍了多部評價不佳的「洛基」、「藍波」續集,我印象中 80 年代英雄主義的動作片漸漸成為主流,也捧紅了後續崛起戲路相近的 Arnold Schwarzengger, Bruce Willis, Steven Seagal, Nicholas Cage。

現在回顧這部《第一滴血》(First Blood) 電影,在天時的因素來看,他上映的時間實在是非常漂亮,我小時候 Beta/VHS 時代看了一大堆越戰片,內容主題幾乎都是拯救美國戰俘,那段時間戰敗的美國人也是不願面對現實,反而拍了一大堆安慰自己的電影,直到 1980 年《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這部片開始辛辣的檢討美國己身的問題 ,引來了勢力強大的退伍軍人協會抵制,扮演先烈的《現代啟示錄》還受到極大的爭議,到了 90 年代《現代啟示錄》重新上映時才發現《現》真是先知先覺之作!

不過《現代啟示錄》擋下浪頭之後,接下來幾年檢討越戰的《第一滴血》、《前進高棉》(Platoon) 路就走得比較平順了。


當時《第一滴血》只是一部期望不高的獨立公司低成本作品,只能說改編劇本寫得非常好,敘述戰爭退伍後的 John Rambo 到了 Oregon State 小鎮想要拜訪老戰友 Barry,卻發現最後一個戰友 Barry 已經因越南戰場感染的不知名病身亡,洩了氣的 Rambo 忽然失去目的就在異鄉小鎮裡遊蕩,地方警長 (Brian Dennehy 飾演) 把他視為外來流浪漢想修理他來顯示一下威風,小鎮警員此舉引來綠扁帽突擊隊員 Rambo 最深層的戰鬥意志,Rambo 還擊導致副警長身亡,Rambo 被點燃戰火後逃入他最熟悉的森林、礦坑、廢墟裡,備戰一切回到戰鬥模式,Rambo 以及警長雙方都不顧外來綠扁帽軍官 Trautman (Richard Crenna 飾演) 的調停,以置對方於死地為目的,最後 Rambo 主動展開報復幾乎毀了整個小鎮。

片中最有名的一句對白是 Rambo 透過對講機告訴昔日長官 Trautman: 「是他們 (地方警察) 逼我留下第一滴血的」

現在看這樣的劇本並不陌生,不知已經在電視上看過多少類似的 B 級片了,但是 30 年前《第一滴血》(First Blood) 算是首開如此劇本英雄片之例,而且全場緊湊幾乎無冷場,我記得開始沒多久有一橋段 Rambo 遭到直升機追殺看似已無轉機,這時他跳下懸崖利用濃密樹枝的緩衝落地救回一命,但是用想像就可以知道那樣有多痛,比起其他英雄片刻意忽略傷痛,或是讓英雄本身根本刀槍不入。全身是傷的 Rambo 痛得尖叫,但是接下來 Rambo 還要自己縫合傷口,比起互相殺戮,這一段更是殘忍得讓我不敢直視。

一部內容緊湊的動作片,並成功的連接到當時美國不願明說的心病-越戰症候群,最後一段身為社會邊緣人的 Rambo 和長官 Trautman 的對白直到痛哭最讓人動容,幾乎注定了這部片的賣座。

《第一滴血》(First Blood) 裡面的長官 Trautman 原本屬意已經多次在越戰片裡演出軍官角色的 Lee Marvin (1924~1987),當時 Lee Marvin 健康不佳,改由曾經來台拍攝《聖保羅砲艇》的 Richard Crenna 接手,回想起來很可惜,沒看到 Lee Marvin 和 Sylvester Stallone 同台演出。

這部片的配樂是由 Jerry Goldsmith 所做,之前的電影配樂的歷史談過在 1982 年時電子配樂尚未普及,偏低的電影制作成本沿續自 60 年代以來以歌曲為主的風潮,《第一滴血》這部電影劇情緊湊不需要太搶眼的配樂搶鋒頭,這部片的配樂小而精巧,用 It's a Long Road 這首歌作為收尾有畫龍點睛之效。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血戰萊茵河 - 1951

Anatole Litvak (1902~1974) 是一個我認為被低估的導演,一直想找機會介紹一下他,原籍烏克蘭的 Litvak 待過俄、德、法、美四個國家,他留下幾部名作型態差距卻很大,他的知名作品包括有敘述俄國皇室故事的《真假公主》(Anastasio),女子精神病院裡發生的《毒龍潭》(The Snake Pit),敘述二戰在巴黎發生的《將軍之夜》(The Night of The Generals),驚悚片《長夜漫漫》(Sorry, Wrong Number) 以及敘述 1944 年慕尼黑地區戰況的《血戰萊茵河》(Decision Before Dawn)。

猶太裔的 Anatole Litvak 出生於帝俄時代的烏克蘭戲劇家族,他自己在俄國期間本身就是演員,到了 1925 年他有機會前往德國擔任名導演 Georg Wilhelm-Pabst (1885~1967) 的助理拍攝一部叫做 Die freudlose Gasse 的電影,女主角是剛從瑞典來的新人 Greta Garbo。Litvak 的拍片天分漸漸被發掘成為 Universum Film (UFA) 公司旗下的新銳導演,除了德國境內之外,也有機會和法國的 Jean Gabin 等明星合作。

到了 1933 年希特勒完全掌權,UFA 被戈培爾買下轉型成為納粹宣傳片大本營,猶太裔的 Litvak 跟之前提過的猶太同胞 Franz Waxman, Peter Lorre, Kurt Gerron, UFA 同事 Max Ophuls 一樣必須離開德國,Anatole Litvak 逃往他最熟悉的法國。


到了 1937 年美國華納公司首先和他接觸,他把重心移往美國並且和好萊塢第一級的女明星 Mariam Hopkins 結婚,到了 1939 年他和另外兩個東歐移民 Edward Robinson, George Sanders 拍了美國第一部把 NAZI 放進片名的電影 Confessions of a Nazi Spy,這部片在五月上演時英法已經對德國宣戰,但是美國尚未宣戰,這個尷尬時間讓納粹政府出面抗議此部片的上映,在美國上映時也引起了兩派的對立,德裔移民揚言要炸掉戲院,另一派在電影結束時起立鼓掌歡呼,不過四個月後證明 Litvak 是正確的,9月 1 日納粹進軍波蘭敲醒最後一批相信 Hitler 的美國人,因此 Edward Robinson 認為這部片端正視聽的更促使美國參戰,Edward Robinson 視為終生最滿意作品之一

1941 年珍珠港事件發生後沒多久,美國政府請 Frank Capra 下部隊拍攝政令宣導片 Why We Fight,不熟悉戰場的 Capra 邀請來自烏克蘭的 Litvak 擔任助手,對歐洲戰場極度熟悉的 Litvak 而言當然是小事一樁,也因此 Litvak 暫離了電影圈,我認為這段經驗使得 Anatole Litvak 成為最了解真實戰爭的導演。

他在 1951 年拍攝的《血戰萊茵河》(Decision Before Dawn) 是最接近真實戰爭情況的電影,這部片故事很簡單,敘述 1944 年底戰爭末期,德國本土已被盟軍炸成廢墟,連德軍民眾和戰俘也認為大勢已去,民眾消極應對,國防軍被俘後不再積極抵抗,美國軍方想知道德國國防軍第 11 軍的派駐位置,因此想找熟悉派駐地點又可靠的德軍戰俘去幫美軍完成任務,查到消息之後告訴敵後組織,這對雙方都是一場心裡交戰!

美軍想的是:戰俘可以信任嗎?他們會不會檢舉敵後組織?
戰俘想的是:我真的要替美國人工作嗎?還是要趁機逃回家?

這部片拍攝時二戰留下的物資相當豐富,到處可見未修補的廢墟和二戰制式武器,跟過軍隊拍片的 Litvak 熟悉軍隊運作,片中把軍隊核對證件、軍需品、標語等細節拍得非常詳細,例如進行諜報工作時完全不用真名,被拔擢參與任務的德軍戰俘全程使用代號,其實這是在保護當事人,怕參與任務的德國人真實姓名流入戰俘營或德軍情報組織。

某一次任務由美軍少尉 Rennick 主導,Rennick 從德軍俘虜裡挑上了一個戰前就有犯罪紀錄個性圓滑的老士官 Tiger,還有一個富有正義感願意為亡友出任務的德國醫學院學生 Happy,出發前美軍要求意見衝突時以 Rennick 優先,熟悉地方人士, 方言的地頭蛇卻要聽美國人的?世故的 Tiger 錯愕的表情似乎已經預告了這將是一場災難。

相較於世故圓滑的 Tiger,飾演 Happy 一心要為正義出任務的 Oskar Werner (1922~1984) 出發前,美軍福利處的德裔女兵提醒他:你最痛苦的將是如何面對你認識的人!聰明的 Happy 出發後驚險萬分,意外靠他的醫藥專長脫隊被徵召當上 11 軍軍長的醫藥兵,進而獲得情報,即使如此還是發現自己列名逃兵名單,黨衛軍 (SS) 沿路跟蹤追殺,幾經波折順利在敵後找到 Rennick, Tiger 的藏匿處,Rennick 眼見取得資訊,立刻要用最快也是最笨的方法結束任務。

直接游泳渡過萊茵河回美軍陣地!

多次順利出入敵後的地頭蛇 Tiger 拒絕游泳立刻遭到長官 Rennick 槍殺,比較沒經驗的 Happy 聽從命令。自己投降來延滯時間讓 Rennick 順利逃走,河岸這邊投降的 Happy 露出滿意的詭笑自以為完成任務時,對岸的這邊美軍有人比較感性,想起了 「那個醫學院學生」幫了大忙。

達成任務的 Rennick 卻冷冷的回應,完全任務才是重點,Tiger ? Happy ? 只是死了一個代號、一個德軍俘虜、一個賣國賊而已根本不足惜!

這部片最大功臣醫學院學生 Happy 究竟是叛國賊 ? 還是功臣 ?

Happy 是否遭德軍槍斃?並沒有交代。這樣的結果?留給觀眾想像討論的空間。

因此《血戰萊茵河》也入選了 1952 年 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現在來看這部片最突出之處在於:全片就在不需要重新布置的德國戰場上拍攝,在稍稍冒煙的廢墟建築裡運鏡,現場臨場感算是戰爭片裡數一數二的,美系導演拍不出來的! 美國演員卡司普通,有演過《彗星美人》的 Gary Merrill,演過《大路》的 Richard Basehart,飾演 Tiger 是我之前介紹過有東線戰場經驗的德國演員 Hans Christian Blech (1915~1993) ,他在這部片演技突出從此被美國影壇盯上,後來的《最長的一日》,《坦克大決戰》都找他參加演出。

戲份最重的男主角 "Happy" Oskar Werner (1922~1984) 是真正的德裔演員當時僅 29 歲,25 年後 1976 年他又出現在《海上驚魂三十天》(Voyage to the Damned) 裡和 Faye Dunaway 合演一對必須逃離德國的猶太裔夫妻。

片中有一個飾演勾引 Happy 的單身女子 Hildegard Knef (1925~2002) 是 20 世紀德國相當有份量的女演員兼歌星兼作家,Hildegard Knef 私底下是 Marlene Dietrich 的好友,不過二戰時期留在德國境內,1946 年因為兇手就在你身邊》(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一片成名,David Selzneck 提出條件要和她簽下長約,不過條件之一是要她取藝名 Gilda Christian 並對外宣稱為奧地利人,Hildegard Knef 斷然拒絕留在歐洲發展,她是當時戰後德國第一個在銀幕上全裸演出的女星引來德國天主教徒的撻伐,遭撻伐的時間就是演出這部片的 1951 年。

後來 Hildegard Knef 在電影界的份量和成績只能算平平,1966 年她在《決死突擊隊》裡那一場德國宴會裡只有玩票性質的露臉沒有對白,不過她在歌唱方面的成績可是德國戰後最頂尖的,唱腔類似小雲雀 Edith Piaf,有人稱她為 The Edith Piaf of Germany

Hildegard 特殊的中性嗓音成為德國戰後最重要的女歌星,2002 年去世時德國隨即發行郵票紀念 Hildegard Knef。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小時候分不清的二人組

Lee Marvin vs. James Coburn
Alec Guinness vs. David Niven
Yul Brynner vs. Terry Savalas

這些人的演出頻率都很高,都算是相當有名氣的男明星:剛好都有一個跟他年齡相仿又長得很像的人造成混淆,尤其是第一組的 Lee Marvin vs. James Coburn 不但長得像,兩個都是演西部片為主的,身高都是 188 公分,連美國觀眾也認為很不好分辨,差別比較大的是 Lee Marvin (1924~1987) 早逝,印象中的 Lee Marvin 就是一個微醺的中年軍人 / 牛仔,James Coburn (1928~2002) 則鞠躬盡瘁,到了生命晚年還留著白色大鬍子拍了一大堆動作片,1998 年還以 70 歲之齡拿下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第二組的 Alec Guinness vs. David Niven,我認為原因出在 Alec Guinness (1914~2000) 真是一個多變的舞台劇演員,例如在《阿拉伯的勞倫斯》裡他竟然能用中東口音的英文飾演熟悉政治的阿拉伯費瑟王子,如果不是對照演員名單,我不敢相信那就是《桂河大橋》裡那個口音純正個性耿直的英國軍官,Alec 太多變了,他眾多面目裡有時看起來很像飾演傳統英國紳士角色為主的 David Niven (1910~1983),早年國內就把《桂河大橋》男主角誤植為 David Niven

第三組看外表其實比較好分辨,不過小時候「尤伯連納」Yul Brynner (1920~1985) 在國內名氣相當大,「尤伯連納」甚至成為「光頭」的代名詞,另一個光頭 Terry Savalas (1922~1994) 名氣被「尤伯連納」的光芒蓋過,多次被誤植為「尤伯連納」,直到 1990 年左右我看《麥坎納淘金記》(MacKenna's Gold) 才能確定有一個光頭根本不是「尤伯連納」,在沒有網路的時代,要等好多年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總之,早年沒有網路的時代,如果國內雜誌給了一個錯誤訊息,就延續數十年。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Sylvia Kristel (1952~2012)


正牌艾曼紐夫人荷蘭女星 Sylvia Kristel 因癌症辭世,以下這一段是我以前寫的敘述

1969 年義大利首先嚐試將 Emmanuelle 改拍成電影但評價票房不佳,直到 1974 年法國導演 Just Jaeckin 再度改拍成電影,選用荷蘭女星 Sylvia Kristel 擔任女主角才真正讓 Emmanuelle 這個名字傳遍全球,在 70~80 年代 艾曼妞夫人XXX 的電影滿街都是,可惜的是就像上一篇的愛雲芬芝一樣,我無緣體會。 

過去的記憶漸漸消失了,我必須留下紀錄

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孩子正看著我們 - 1944


義大利名導演 Vittorio De Sica (1901~1974) 1944 年作品 I Bambini ci guardano 發行時正逢二戰結束但國共內戰接著上場,因此這部片從未在兩岸正式上演過,直到最近幾年大陸先把片名翻譯為《孩子在看着我们》。

聊到 Vittorio De Sica 最有名的傳世作品莫過於《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其他得獎名作還有《擦鞋童》('Sciuscià')、《費尼茲花園》(Il giardino dei Finzi Contini)、《昨日今日明日》(Ieri, oggi, domani),以至於這部早期作品《孩子在看着我们》比較不引起注意,我觀察到這部電影完全感覺不到戰爭的氣息,拍攝品質遠遠勝過 Roberto Rossellini 1945 年拍的《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也明顯優於 Fellini 在 1950 年代初期拍的電影例如《白酋長》(Secicco Bianco Lo),我只能解釋 Rossellini, Fellini 的作品都是在戰後嚴重通膨的時代完成,沒有預算做更進一步的修飾,比較起來《孩子在看着我们》還不是一部戰後作品。

英美電影跟舞台劇有深厚的淵源,劇情、對白讓觀眾進場前就有準備「我們是在看一場戲」,但是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 (Neorealism) 電影就是把低階層社會的故事由非專業演員直接赤裸裸的呈現給觀眾。

這部在二次大戰時期拍攝的《孩子在看着我们》劇本非常前衛辛辣,卻可能是我們身邊都聽過的八卦故事,敘述一個美艷的已婚婦女感覺先生太專注於事業,生活索然無趣,因此和前男友藕斷絲連,天人交戰之後,某次趁帶著兒子 Prico 逛公園途中丟下小孩與男友私奔,給年幼的男童 Prico 造成莫大的傷害,事業繁忙的父親把男童 Prico 交給姑姑、祖母、鄰居暫帶領都難以適應,別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幸好家裡有個年長的女管家撐起所有的生活瑣事,女管家唯獨對 Prico 日漸惡化的病情束手無策。

拋夫棄子的母親發現現實與理想有段距離,前男友除了外表帥,永遠一事無成,加上思念 Prico 的母親情結,她又決定回到家裡希望丈夫原諒,她的出現也剛好讓病重的 Prico 得以痊癒。

經過一段適應期之後,父親帶全家去海邊渡假,已婚美艷的妻子仍是渡假地焦點所在,吸引了一群想動作的「蒼蠅」,這時父親突然接獲電報,因為事業因素必須提前返回羅馬,眾「蒼蠅」還來不急動作,母親的前男友又出現了,母親經過一陣天人交戰後又投降了,兩人在沙灘上親熱擁吻的鏡頭被 Prico 完完全全看在眼裡,慌張失措的 Prico 唯一的反應是想回家,沒錢買車票他的直覺想法就是想沿著鐵軌走回羅馬。。。。

最後他被救回一命,但是他對母親的信任完全喪失,回到羅馬以後,心力交瘁的父親刻意安排他住進教會學校裡,但是敏感的 Prico 心裡已經有一股不祥之兆了,任他死命哭喊,父親還是含淚丟下他離去。

某一天,神父召見小男童 Prico,有兩個哭泣穿著黑衣的女人來訪,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年長的女管家。

敏感的小男童知道他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他父親自殺了!他幾經掙扎後選擇女管家懷裡。

之前我很難理解 1944 年拍攝的義大利片,怎麼全片嗅不到一絲絲戰爭的氣息,片裡的公園美麗如畫,渡假勝地人們心情輕鬆笑容親切,片中羅馬的公寓管委會以及服裝店運作正常,而 1945 年在羅馬拍攝的《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 從第一分鐘開始的氣氛就是 ~ 你隨時可能遭蓋世太保盤查後槍殺的地獄。

後來查資料說明這部片是在 1942 年暑假拍完,導演 Vittorio De Sica 刻意挑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 5 歲男孩來飾演 Prico,有趣的是《孩子在看着我们》拍攝時間和《北非諜影》幾乎相同,當時義大利所屬的德義日聯盟仍處於優勢,1942 年暑假盟軍剛剛登陸北非,義大利還能派軍到北非及烏克蘭支援德軍,義大利本土還算非戰地,這一年底發生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以及更多次的北非登陸行動,1943 年戰情逆轉,暑假盟軍甚至直接在西西里島登陸,整個義大利從此進入戰爭狀態,1943 年 9 月義大利和盟軍簽下停戰協議,雖然各地仍有抵抗行動,但是已無全面性的戰爭,這部片經過兩年等待後終於在 1944 年 10 月上映。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黃金時期女星珍亞瑟 Jean Arthur


我記得小時候從錄影帶看到 1953 年的西部片《原野奇俠》(Shane),全片劇情非常簡單,可以說是一部看男人決鬥的電影,曾經是美國奧運游泳國手的 Alan Ladd 最後打敗了邪惡的 Jack Palance,這部片有一個角色不重的女主人從頭到尾沒有幾句對白,到了 IMDb 出現之後我才發現她是 1930 年代最紅的女星 Jean Arthur (1900~1991),中文翻譯為珍亞瑟,拍攝時她已經 51 歲!年紀比飾演她丈夫的 Van Haflin 以及有點暗戀她的 Alan Ladd 大了十歲以上! 這部片也成了 Jean Arthur 生平唯一的彩色電影兼關門作品。

後來我開始看黑白電影,Jean Arthur 在默片時期的 1924 年就當上女主角,不過當時隸屬一家二線的 Action Pictures Co.拍了一大堆低成本的 B 級電影,直到 1930 年 Jean 被 RKO, Paramount, Columbia 等一線的電影公司看上到大公司片裡客串個小角色,1935 年跟 Edward Robinson 演出 The Whole Town's Talking 才算一戰成名,這時她已經是 35 歲的熟女,以當時女星的淘汰速度,這部片或許是 Jean Arthur 的生涯高峰了。

接下來 Jean Arthur 遇到她生涯最重要的貴人 - 左派導演 Frank Capra,在 1930 年代大蕭條時期 Frank Capra, George Cukor 執導有點脫離現實的浪漫喜劇電影蔚成時尚,其中 Frank Capra 看準 Jean Arthur 是一個形象非常正面帶著點傻勁的女星,於是找她和同年紀的 Gary Cooper 演出《富貴浮雲》(Mr. Deeds Goes to Town),讓 35 歲的 Jean Arthur 演一個未婚的女記者,在種族優越論盛行的 1930 年代,這時挪威後裔的 Arthur 以一頭漂亮的髮色加上獨特的低沉嗓音引起全國注意受到歡迎,Jean 也晉升一線女星多次跟 Gary Cooper, Gary Grant, James Stewart 等一線男星合作。


Jean Arthur 適合飾演個性正面還帶點傻勁的女人,尤其 AFI 100 裡面她擔任女主角的就有三部:《浮生若夢》(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華府風雲》(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原野奇俠》(Shane),還有一部原本屬意她演出卻被推掉的《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另一部是她求之不可得,那就是 1937年全國注目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女主角熱門大賽,已經 37 歲的 Jean Arthur 加上天生低沉聲音實在不太像書中的 Scarlett,但是 Jean Arthur 意志堅定想演這個全國注目的角色,她靠著跟製作人 David Selznick 的友誼還打進了最後一回合獲得試鏡的機會,最後敗給英國女星 Vivien Leigh,有個八卦是 Jean Arthur 氣得把她剛印出來的試鏡劇照燒了。

1944 年已經達到演藝生涯高峰漸漸步入中年的 Jean Arthur 因為得失心太重,對於在二戰之後重新在觀眾面前演出產生了恐懼感,如上一段所述:她害怕年紀太大推掉了 1946 年和老班底 Frank Capra, James Stewart 一起演出《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非常可惜。

1948 年她趕上偵探電影熱潮應 Billy Wilder 邀請和 Marlene Dietrich (1901~1992) 一起演出《柏林艷史》(A Foreign Affair) ,這時她已經從漂亮未婚女記者角色轉型為中年女參議員,她的演出引起批評說:Jean Arthur 畢竟是大家記憶裡 30 年代的漂亮娃娃,她的眼神柔情似水永遠含著愛意,讓她出現在這部黑色電影 (Film Noir) 感覺真是突兀!

到了 1951 年她慎選劇本之後看上的《彗星美人》(All Above Eve),《絳帳海棠春》(Born Yesterday) 都沒有搶到,只在前述的《原野奇俠》(Shane) 裡客串演出。

重視外表形象的 Jean Arthur 接下來不想再演出任何電影,只有在 1966 年時她短暫的在電視上演出幾集 The Jean Arthur Show,到了 1970 年代初期已經 70 歲的 Jean Arthur 受聘為紐約州 Vassar college 的榮譽教授,課堂下有一個女學生成了最近 30 年最重要的女星 Meryl Streep,只是不曉得當年兩人是否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