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Apocalypse World War 2 播映會

最近終於逮到機會把 DVD player 提升為藍光機,第一場試撥大會就是播放我年初在珠海買的《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外表有點像 Discovery 的背景色,實際上這是 National Geographic 播出的那一套。


《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 實際上是法國國家電視台 (France Television) 在 2007 年 9 月開始經過將近兩年半時間完成的紀錄片作品,靈魂人物是 Isabelle Clarke, Daniel Costelle 兩人(下圖),製作小組從總長 670 小時的二戰時期紀錄片裡剪輯出 6 小時的作品,再加上其他處理,Daniel Costelle 提到過去我們印象的二戰紀錄片太偏向美、英兩國軍事記者的作品,法國取得這 670 小時記錄片最大的來源是隸屬法國陸軍的電影資料館,另外還包括大量未正式公開的軸心國作品以及業餘人士作品,具有豐富電影製作經驗的 Isabelle 自嘲和希特勒一起工作了兩年半之後,剪輯出最後 6 小時的作品。

女性的 Isabelle 特別提到真實戰爭的殘忍是無界限的,使得他們必須刪除了許多原本想使用卻過於殘忍的片段,例如有一段是太平洋某小島上的戰爭之後,美軍用虎鉗拔下陣亡日軍金牙的影片 (註 : 結果這一段被對手《二戰全彩實錄》採用了),Isabelle, Daniel 篩除這些殘忍片段後再交由法國國家電視台將這 6 小時精華影片還原成彩色作品。

這兩張藍光片裡除了 6 小時內容還附上一些 Bonus,其中有一小時的節目特別介紹了法國電視台對於《二次大戰啟示錄》此一專案的作業甘苦談,製作人提出:「我們剪輯後除了全力修復影片破損,並將記錄片還原為彩色,因為彩色才是當時每一個攝影師眼睛看到的真相!」

還原這六小時影片的功力就是這套紀錄片能夠如此吸引人的關鍵所在了!

Daniel Costelle, Isabella Clarke
法國人做事嚴謹有如他們的頂尖工藝品,例如各國軍種服裝、行政制服、皮鞋、鋼盔是什麼顏色?製作團隊找到美國 San Diego 有一個世界各國軍事行政制服博物館協助對照顏色後再做上色作業,各戰場的草地樹林顏色也都找來有關書籍確實考證後再恢復顏色,其他如武器、建築、民用車輛、動物、家具也都找來各行專家協助還原原始顏色。

類似的問題是配音,早年的記錄片收音不良,有些甚至是默片,這六小時的節目必須重新配音,除了電視台擁有的豐富資源之外,特別提到例如 B-25 轟炸機引擎聲,88 自走砲砲聲這類問題,也找來武器達人協助作出最正確的音效!

一向對政治沒興趣的法國導演 Mathieu Kassovitz 看到製作小組拍攝的毛片之後,表示他第一次發現「二次大戰也可以煥然一新」,於是他答應擔任這部記錄片的法語配音員。

《二次大戰啟示錄》(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 表現出來的質感遠勝過美國 90 年代草率塗色後的彩色電影,我還記得 1990 年代第一次有人嚐試將《北非諜影》上色成為彩色片時,引來美國影壇的群起撻伐,認為草率行事反而褻瀆了藝術品,因為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的《北非諜影》就是華視播的彩色版,如果能改交給法國國家電視台執行呢?

這套作品耗資約 400 萬歐元,2008 年下半年即將完成時已經引來將近 20 多國的電視台洽詢購買播映權,主要是歐洲各國公共電視台,我們比較熟悉的買主莫過於 National Geographic 以及 NHK,沒有取得播映權的 Discovery 立刻啟動英、美團隊模仿 France TV 製作了長度 12 小時的《二戰全彩實錄》(WW2 in HD colour) 與之抗衡



法國電視台一開始就想把配樂委託作動畫配樂見長的川井憲次 (Kenji Kawai),身為二戰日軍後代的川井一開始對這個邀請感到困惑,和 Mathieu Kassovit 一樣,看過影片之後他決定接下這個任務,接下來川井停止一切對外的接觸,他整天浸淫在戰爭影片中,有一段日本遭轟炸後被救出的兩歲男童困惑的眼神啟發了川井,他把這段音樂主題設定為恐懼、困惑,回首《二次大戰啟示錄》這部作品,他作的主題音樂我認為是這套節目的一大強項。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第一代性感女神 - 麗泰海華絲

上一篇談到《迷魂記》文章稍稍扯到了性感女神 Rita Hayworth,剛好今天 Cinamax 敘述艾森豪將軍傳記的《諾曼弟大風暴》(Countdown to D-Day)片中,在諾曼弟登陸戰之前,最受官兵歡迎的消遣活動就是看 Rita Hayworth 的電影,趁熱來談談這位 40 年代的軍中女神。

《刺激 1995》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是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一部以 1946 到 1960 年代為背景的小說,Stephen King 在 1982 年出版的原始書名卻是 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1995 年電影公司將前面的 Rita Hayworth 拿掉,Rita Hayworth 是什麼呢?

"Rita Hayworth" 曾經在《刺激 1995》影片裡出現,有一幕 Morgan Freeman 等眾囚犯屏席以待看著電影時,忽然出現有一個美女甩頭髮後現身,台下隨即爆出一陣歡呼聲,那個甩髮美女就是 Rita Hayworth,另外 Andy 遭三姊妹毒打後得到的禮物就是 Rita Hayworth 的大型海報 (見下圖),後來 Andy 將這張海報貼在牆上掩蓋挖牆行為,不過他順利越獄時海報已經換成 60 年代的性感女神 Raquel Welch (中譯:拉蔻薇芝)


Rita Hayworth (1918~1987) 小時候受過舞蹈訓練,跟那個時代的舞后 Ginger Rogers 有遠親關係,12 歲的 Rita 就被福斯公司發掘在歌舞電影裡演出配角,漸漸身高 168 外表突出的 Rita Hayworth 鋒芒畢露無法藏拙受到矚目,當時實力較弱的哥倫比亞公司看上她,把她改造成為外型搶眼的性感女神,期望她接下首席女星 Jean Arthur 的地位,成名之作是 1941 年和舞王 Fred Astaire 合演的歌舞片 You'll Never Get Rich,Rita 被稱為「愛之女神」(The Love Goddess)或「美利堅愛神」(The Great American Goddess),1941 年也就是美國介入二戰那年,Rita Hayworth 的海報成為各部隊裡不可缺的要件。

1946 年她和 Glenn Ford 演出《姬黛》(Gilda) 這部最為後人熟知的黑色偵探片(Film Noir),也就是《刺激 1995》裡 Morgan Freeman 看的那一部,這部片不難找到,敘述 Glenn Ford 流浪到阿根廷賭場工作,卻意外發現德裔老闆的女人就是自己昔日女友 Rita Hayworth!江湖性格濃厚的 Glenn Ford 不願低頭硬要殺害老闆搶回昔日愛人 .........

到了 1950 年代,Rita Hayworth 沒有留下什麼代表作品,難以轉型成為演技派女星,運勢漸漸走下坡,就如上一篇提到:哥倫比亞公司培養了外型相近又小她 15 歲的 Kim Novak 來接替她,Rita Hayworth 當時也遭到了嚴厲的批評,說她本質上只是個舞者,根本談不上是女明星,1960 年 Rita 42 歲就被發現有阿茲海默症初症狀,接下來就是離開鎂光燈漸漸被觀眾遺忘,到了 1987 年病逝,這幾年搭上影史的各項紀念活動,才又多次被人提起。

我最近看了一部敘述 Marilyn Monroe (1926~1962) 晚年記錄的 DVD,敘述 Monroe 成名後絕不因此自滿,反之她得失心甚重,個性極為好強,她花錢在演技學習絕不手軟,還參加當時最貴的 Lee Strasberg (1901~1982) 演員訓練課程,目的就是要擺脫「胸大無腦」、「花瓶」的形象,到了 1962 年她拍攝遺作 Something's Got To Give 時遭到名導演 Geroge Cukor 責備甚至鬧翻,這部 DVD 暗示間接導致了憂鬱的 Monroe 自殺。

私底下個性內向,不善交際的 Rita Hayworth 是否也遭到這樣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