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James Horner (1953~2015)


著名配樂作曲家 James Horner 因私人飛機意外喪生!享年僅 62 歲。


Plane Belonging to ‘Titanic’ Composer Crashes, Pilot Dead


關於 James Horner 我對於他的評價略有所保留,實際上我認為他不該接那麼多的作品,使得他的配樂作品同質性太高。

提到 James Horner 直覺聯想到兩件事,一是多年前一篇批評他的文章,另一是我最喜歡他的作品之一:Horner 1986 年做的 Somewhere out There (兒童版) 成為我對 James Horner 印象最清新最純淨的印象旋律。


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Christopher Lee (1922~2015)


年高 93 歲,曾經參與近 300 部電影演出的英國演員 Christopher Lee 辭世,跟其他演員不同的是 Christopher 愈老愈活躍,一直到最近幾年的魔戒 (The Lord of Rings) 系列,年高 80 歲以上的 Lee 仍然每一場都參加演出,我算一下 2000 年也就是 Christopher Lee 78 歲之後還出演了 45 部的電影。

早在 1948 年 Christopher Lee 就曾經在 Laurence Olivier 主演的《王子復仇記》(Hamlet) 片裡演出不重要的路人角色,外表不凸出的 Christopher Lee 在以古裝和戰爭電影為主流的英國影壇大多演出配角的角色,查了一下 Christopher Lee 也參與了 50 年代幾部名片《紅磨坊》(Moulin Rouge)、《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沙漠大血戰》(Bitter Victory) 、《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另一方面電影預算遭到大砍的 1960 年代初也是 B-movie 低成本電影流行的年代,努力不懈的 Christopher Lee 把握機會在恐怖片為主流的 B-movie 裡面擔綱第一男主角磨練,趁機獲取著名製作人的注意。



70 年代他將重心移往美國,他性格的外型加上將近 200 公分的身高反而在多元化的美國市場角色比較不容易受限,主要在動作片裡擔任第 3, 4 號的男主角,尤其是反派的角色,參與演出的名片有《航爆死亡角》(Airport 77 )、《007 金鎗人》(The Man with Golden Gun )、《魔鬼關卡》(The Passage)。一直到 2000 年走上生涯最後一個顛峰,被魔戒 (The Lord of Rings) 系列看上,成為固定的演出班底。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鬼子來了 - 2000


我有個中國農村戶口的朋友,他們家土地被開發區徵收分到一筆不小的補償款,因此搬到附近新蓋的大型社區購屋定居,他們入住那一天我親自登門,他在家裡陽台看著幾十個農村小孩玩著陌生的公園玩具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

要怎麼形容這些農民呢?就是很善良,但是也很愚昧。

因為工作外派,我已經在中國大陸的小縣城待了近兩年,加上曾經走遍 19 省的經驗,自認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勝過 99.9% 的台灣人,不要用不當言語汙衊他們,也不要想來個掏心掏肺的擁抱,先停下來觀察一下,上面那一句話或許太粗略,魯迅的小說以及《鬼子來了》的劇情才是我認為能最貼近中國農民的故事,絕對不是那些中國自己人都不相信的抗日神劇!

我喜歡讀近代史,1935 年起日本和國民黨政府簽下了《塘沽協定》,等於默許日本扶持的勢力在華北地區實行華北五省防共自治,衝突性低於南方各省,日本這樣的政策可以節省戰爭成本並維護日本在東北滿州國的利益,《鬼子來了》劇本談的是 1945 年發生在上述的在日本占領區~華北地區河北省唐山附近「掛甲屯」的小故事。




所以片中沒有大規模的戰鬥,只有零星的游擊戰。故事內容就是:一群農民如何處理一個突然從天而降無法溝通的日本戰俘?

以我在中國大陸與農民的交流經驗,我可以歸納出一條定律就是:如果沒有涉及切身的土地生計問題,農民必然會以最安全的方法保護自己以躲避更大的災禍!

這才是真正的人性!

而不是像抗日神劇一樣,見識不多的 40 年代農民會突然具備德國黨衛軍般的身手,慷慨的為陌生的 「國家」付出生命。

因此,善良的農民不願得罪游擊隊和日本雙方,決定將戰俘送返日本駐軍換糧,日本駐軍剛開始基於信用執行了戰俘與農民簽署的交換合約,想不到,行事粗糙的農民不像職業軍人懂得考量諸多細節,在分糧的利益下絲毫不知道這行為潛伏的危險性,就因無法祛除日軍統領一個多疑的日本軍人對農民的不信任,懷疑反遭出賣,一場酒醉宴席就因一個人的意識轉變瞬間變成了一場殘酷的殺戮。

最傷感的一幕是,日軍裡個性比較善良的野野村因為常常發糖給當地小孩,已經成為小孩心裡的 「好人」了,但是這場殺戮一發動,旁邊的人要求野野村在軍人的忠誠和小孩的友誼之間擇一時,野野村還是立刻殺了小孩對上司交代。

最反諷的是,姜文飾演的倖存者馬大三憑著千年來「殺人償命」的基本意識溜進俘虜營對日本人進行報復,卻因為戰爭結束回歸法制,馬大三反成了國民政府的戰犯而遭到處決。




這部片天生有著吸引人的劇本,導演姜文用黑白底片加上粗糙的線條學習 Fellini 式的運鏡法隱約拍出中國版《七武士》(Samurai) 的味道,從劇本來看這跟《七武士》(Samurai) 一樣是發生在農民底層的故事,相異之處在於這片主角不是英雄,而是農民,最後成了一部結局悲慘的黑色幽默片,我發現更多人把它拿來跟義大利的《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相比。

《鬼子來了》劇本裡把農民圓滑、懦弱、市儈個性刻 / 劃反諷得入木三分,例如該開始不願借糧給戰俘吃的二拔娘,見到日軍送來的糧食之後馬上誇起日軍的表現了,村裡的唱小曲的二人組在國民黨接收之後唱讚歌歌頌國民黨,但是觀眾是否記得同樣的二人組前面也唱過 “皇軍來到咱家鄉,共建大東亞共榮圈,皇軍來了救苦救難……”





我評價《鬼子來了》是近幾十年最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諷刺的是這部被學者認為最接近史實正確的定位日軍、漢奸、農民之間關係的電影卻被本國禁演!有中國學者認為劇本相當接近史實,但是裡面的日軍與小孩關係良好,善良愚昧,沒有國家意識,立場左右搖擺的農民性格跟中國廣電處目前的基調不合!



參考文章 : 《鬼子來了》為什麼被禁 ?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那些美好的年代 ?



上面貼的這張圖是我去年7月在福建省某地拍的,我感覺很親切,很像我小時候台灣的小河流,我忽然浮現一個很確實的記憶,那是 1988 年 9 月我上台北借住在朋友舅舅家裡,位置在現在大安森林公園未拆遷前的眷村,第二天一大早我們用他舅舅的真皮 Spalding 打籃球,我一直記得球場邊堆積著小山般的垃圾,我至今只記得影像卻不記得氣味!奇怪,當時我們怎麼能忍受呢?


最近網路上出現了「驚喜合唱  民歌四十」的 YouTube,我也看了不下十次,裡面的每一首歌都是小時候電視上綜藝節目、錄音帶、救國團活動裡耳熟能詳的歌,不曉得甚麼力量,裡面的歌詞 30 年後仍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民歌雖然號稱始於 1975 年已歷時 40 年,實際上應該是 1980 年左右才藉電視《大學城》、《綜藝一百》的力量從不擅推廣的校園歌手傳播到整個台灣,甚至還傳到當時敵對的中國境內,這次快閃活動選的也都是 1980 年代的歌。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懷念純真的 1980 年代,最溺愛我的阿公、外婆都還在!懷念我暗戀的沈佳宜,懷念童軍的那幾次露營,懷念救國團的澎湖之旅,懷念國 / 高中那些來自五湖四海同學,回首一看,真的佩服那個擅長考試又不用負經濟社會責任的少年自己。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 1987~1990 年間片商把過一大堆曾經挨刀子或是禁演的經典名片搬出來曬太陽,那段時間,記得在羅東東一戲院看大銀幕的名片有《亂世佳人》、《魂斷藍橋》、《翠堤春曉》、《羅馬假期》、《齊瓦哥醫生》、《越戰獵鹿人》、《現代啟示錄》、《後窗》、《屋頂上的提琴手》、《西城故事》,就影迷角度而言,80 年代真是一個便宜吃到飽的年代,太懷念了!

但是從客觀 / 總體的角度來看,1980 年代真的美好嗎?

1。當時沒有健保,開刀一次加上紅包動輒要勞工十個月的薪水,農民得了癌症只能用中藥偏方,很多人為了省錢乾脆放棄治療
2。當時電視只有三台,報紙只有三張,沒有網路
3。當時沒有外勞,沒有外國新娘
4。當時沒有日本節目,日本歌
5。當時沒有反對黨,一切國民黨決定
6。當時《舞女》、《酒矸倘賣某》是禁歌


難怪清純的民歌風潮隨著 1988 年蔣經國去世,反對黨成立之後就漸漸沒落了!因為清純的「她」脫離現實太遠了,聰明的民歌推手滾石公司 1990 年發行了無名小卒林強的台語專輯《向前走》一躍成為當年台灣最賣座的專輯!





1980 年代就我個人而言那是美好的年代!

但是一個人的經驗不足以代表社會。

就當時的台灣而言,我不認為那是美好時代。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Louis Jourdan (1921~2015)


今年一月起中國把網路的圍牆築得更高更厚,在農曆年回台之前我有一段時間無法以穩定的速度翻牆到自己的 Blogger 網站,到了奧斯卡金像獎典禮時 In Memorial 系列名單時發現 Louis Jourdan 赫然在列,但是我卻無法上網貼文直到最近幾天。

Louis Jourdan 二戰之後的成名作是以前曾經介紹過的《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第二部作品是跟 Joan Fontaine (1917~2013) 合作演出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後來最有名的代表作應該是 1958 年的《金粉世界》(Gigi),這時他年僅 37 歲,就一個男星來看算是非常年輕。進入六十年代之後,Louis Jourdan 一直沒有獲得好的演出機會,到了晚年他給年輕一代最著名的演出反倒是成了 007 系列電影《八爪女》(Octopussy) 裡和 Roger Moore 對抗的大反派了。


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

Rod Taylor (1930~2015)



希區考克最知名的作品之一《》(The Birds) 男主角 Rod Taylor 在 1 月 7 日因心臟病去世,年 85 歲。


希區考克早期的作品總是以不見血為前提,用完美的劇本讓觀眾產生自發性的隱憂,讓每個觀眾用不曾出現的想像劇情來嚇唬自己,像《後窗》(Rear Window) 就是最好的範例展現,1963 年的《鳥》(The Birds) 則是口味最重的一部,卻也因此打進了更多懶得看老希英式紳士對白劇本的新族群,記得跟我同一輩的朋友,聽到希區考克第一印象回應的往往就是《鳥》(The Birds)



我對 Rod Taylor 其他有印象的作品還有《血染黑太陽》(Dark of The Sun)、《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 等,都是以第一號男主角的身分演出,現在回頭看同樣在 60 年代的英國,Rod Taylor 跟同期的 Richard Burton 比較,就是少了讓人印象深的代表作,以致後來沒更上一層樓。

Rob Taylor 前幾年在《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 裡也軋了一角,飾演最難化妝的歷史人物~邱吉爾,也因此只有遠距離鏡頭帶過,戲份並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