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5 日有一個從 10 歲認識至今的朋友因癌症辭世了,得年不到 40 歲。
他是個叛逆指數 100 分的怪人,總是不理會旁人的批評,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活下去,有一陣子他就住在我附近,他已經失業近一年,卻強說他有豐厚的收入,說他日夜顛倒晝伏夜出似乎也不對,經常在晚上八九點時出現,邀我一起吃清粥小菜,這也是他一天唯一的一餐。這有點強人所難,因為八九點往往是我肚子最撐的時候,有時候週五晚上我會故意不吃晚餐邀請他去吃頓好一點的,遇到的新問題是:即使失業他卻硬要付款,他個性強到他父母以及老師都投降,何況是我?
認識他超過二十年,只看過他消沉一次,大概在 1997 年左右,他突然在晚上 10 點左右跑來找我,那天不曉得發生什麼事他突然滿是灰色思想,當時我音響剛換了新喇叭,正在聽 Lori Lieberman 的歌,原先我根本不認識 Lori 這個美國民謠歌手,她的歌主要在美國境內流通,但是台灣的內行音響迷找到 Lori 發行量不大的 CD,主要目的是用她乾淨清純的聲音當測試片,所以 Lori Lieberman 的 CD 不在唱片行販售,只能在音響店找到,我剛好趁著換喇叭之際買下這片 CD。他聽到 Lori Lieberman 唱的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之後,突然又變成能量用之不盡的叛逆小子,堅持要我陪他在晚上 11 點左右到台北市區去找這張 CD,後來記得在光華商場附近找到了!之後,他更成為 Lori 最忠實的歌迷,買下他能找到每一張 Lori 的專輯。
11/10 那天我看到他兩手空空化為灰燼離開人世間,確定沒帶著他買那幾張 Lori Leiberman 的 CD,聽說人死後的靈魂會留戀生前常出現的場所
點播這首 Lori Lieberman 唱的 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送給他
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Wednesday Morning, 3 A.M
今天有小我一世代的小弟提到 Simon & Garfunkel 勾起我無數回憶,Simon & Garfunkel 正是我對西洋音樂的初戀,高中時為了故作高尚所以要跟同學區分,大家喜歡重金屬搖滾,我就去找老歌來顯示我獨一無二的嗜好。
Simon & Garfunkel 崛起於美國最叛逆的 60 年代,現在回味 Paul Simon 寫的歌詞總是那麼簡單卻讓人感動,這一首1964 年兩人出名之前慘敗的 Wednesday Morning, 3 A.M 是我認為一直被忽略的好歌,尤其喜歡 Paul Simon 填的歌詞。
Wednesday Morning, 3 A.M
I can hear the soft breathing
Of the girl that I love,
As she lies here beside me
Asleep with the night,
And her hair, in a fine mist
Floats on my pillow,
Reflecting the glow
Of the winter moonlight.
She is soft, she is warm,
But my heart remains heavy,
And I watch as her breasts
Gently rise, gently fall,
For I know with the first light of dawn
I'll be leaving,
And tonight will be
All I have left to recall.
Oh, what have I done,
Why have I done it,
I've committed a crime,
I've broken the law.
For twenty-five dollars
And pieces of silver,
I held up and robbed
A hard liquor store.
My life seems unreal,
My crime an illusion,
A scene badly written
In which I must play.
Yet I know as I gaze
At my young love beside me,
The morning is just a few hours away.
沒有交代清晨來臨之後要做什麼
留給我們想像空間
Simon & Garfunkel 崛起於美國最叛逆的 60 年代,現在回味 Paul Simon 寫的歌詞總是那麼簡單卻讓人感動,這一首1964 年兩人出名之前慘敗的 Wednesday Morning, 3 A.M 是我認為一直被忽略的好歌,尤其喜歡 Paul Simon 填的歌詞。
Wednesday Morning, 3 A.M
I can hear the soft breathing
Of the girl that I love,
As she lies here beside me
Asleep with the night,
And her hair, in a fine mist
Floats on my pillow,
Reflecting the glow
Of the winter moonlight.
She is soft, she is warm,
But my heart remains heavy,
And I watch as her breasts
Gently rise, gently fall,
For I know with the first light of dawn
I'll be leaving,
And tonight will be
All I have left to recall.
Oh, what have I done,
Why have I done it,
I've committed a crime,
I've broken the law.
For twenty-five dollars
And pieces of silver,
I held up and robbed
A hard liquor store.
My life seems unreal,
My crime an illusion,
A scene badly written
In which I must play.
Yet I know as I gaze
At my young love beside me,
The morning is just a few hours away.
沒有交代清晨來臨之後要做什麼
留給我們想像空間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新天堂樂園 - 1988
這部片《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 算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Ennio Morricone 的配樂是這部片之所以迷人的因素之一,1989 年首映時我看了當時的 125 分鐘版本,這個版本拿下了無數影展大獎。今年我買了 170 分鐘版的 DVD,重新再看一次,加上年齡增長感受複雜,很不容易提筆形容。
在原先的 125 分鐘版裡,他所愛的 Elena 再也沒有出現,讓陪著單身 Toto 等待奇蹟的觀眾希望徹底的落空,時間短劇情單純,卻是衝擊力最強的版本,因為這樣的劇情跟大多數人的初戀最接近。
現在市面賣的 170 分鐘版本裡,Brigitte Fossey 飾演的成年 Elena 出現了!多了橋段去解釋這個遺憾,Elena 嫁給政治人物加上她驕縱的女兒讓觀眾對 Elena 的美好幻想打折,導演想要對觀眾做進一步的解說,卻讓這部片整體的悲劇性降低,戲劇張力也減弱了。
《新天堂樂園》背景在二次大戰後義大利最貧窮的西西里島,正常成年男子早已從軍,能留在鎮上的只剩老人或是文盲成年人,可以說是底層裡的底層,貧窮中的貧窮。
單身的老鰥夫放映師 Alfredo 極度疼愛由寡母撫養的小男生 Toto,Toto 回報以救命之恩並接手 Alfredo 的工作。隨著年紀增長現實的考量也隨之而來,Alfredo 察覺 Toto 服役完畢除了念念不忘 Elena 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企圖心,勢必像多數鎮民一樣老死在這個貧窮的小鎮上。
基於更長遠的考量,Alfredo 故意漏掉 Elena 的回覆讓失望的 Toto 離開小鎮去羅馬奮鬥,甚至要求 Toto 永遠不要回來。
直到 30 年後 Alfredo 去世,在羅馬成為電影導演的 Toto 事業有成,同居女人不斷卻始終不婚的 Toto 找到了已有家庭的 Elena 才知道 Alfredo 的佈局。
這部電影的劇情會讓男性觀眾更戚戚焉,就如劇中 Alfredo 引述的故事:「一個士兵愛上公主,他根據公主的要求在窗下站100 天以獲得芳心,但他卻在第99天時離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年輕熱情的 Toto 如法炮製卻如所願獲得美人芳心,然而事情遠比他想像的複雜,他服役完畢後 Elena 已離他遠去,這時他領悟了士兵為何要離去,因為「如果 100 天到了,公主卻毀約的話,將會帶給士兵更大的失望,不如提前離去好歹讓公主記得他。」這個故事幾乎就是電影劇情的縮寫。
除了 Alfredo, Toto, Elena 為首的劇情主軸之外,這部片深刻敘述了二次大戰之後義大利社會天主教徒和共產黨對立的故事,只是台灣觀眾對這段歷史了解不夠。
二戰期間義大利由極右的墨索里尼掌權,左派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功不可沒,陣亡人數比遠征蘇俄的義大利軍人還多,然而戰後義大利還是由親西方的黨派掌權,利用冷戰的恐共心態把功不可沒的共產黨地下黨員形容成「史達林走狗」,暗喻這些人會讓義大利進入俄國「鐵幕」,片中提到左派人士就業遭到排擠,他們的小孩遭到歧視,左派只希望小孩長大當警察拿鐵飯碗。如果注意看的話,戲院裡共產黨傾向的觀眾大多坐在二樓和樓下佔多數的天主教徒區隔。
如果只看電影這項文化,在這偏僻的西西里小鎮上,身兼戲院老闆的天主教神父握有相當大的權力,除了選片保守之外,20年來他更藉宗教之名把這些片裡的吻戲全部剪掉。
從片中播放的電影來看,第一二部片都是敘述貧窮的經典片有點暗喻色彩,分別是法國雙人組尚雷諾(Jean Renoir)以及尚嘉賓(Jean Gabin)的《底層社會》以及維斯康堤的《大地在波動》,後來有費里尼的《浪蕩子》,美國片有《驛馬車》、《戰地春夢》、《化身博士》等,彩色片有碧姬芭杜演的《上帝創造女人》。戲院燒毀時正播放 1949 年義大利最賣座的喜劇片《消防隊員》(Pompieri di Viggiu),那位表情奇特的喜劇演員就叫做 Totò (1898~1967)。戲院燒毀後由中了足球彩券的外地拿坡里人 Ciccio 接手,比較有生意腦筋的 Ciccio 沒有宗教負擔隨即廢止了「剪除吻戲」這項陋習,對電影的選擇也更為多元,讓風氣保守的小鎮部分教徒顯得尷尬,最後甚至上演天主教徒不敢想像的鹹濕片。
台灣有人提到 Toto 的父親去世應該在 1945 或 1946 年間,Toto 跟著哭泣的母親回家途中怎麼會有 1939 年《亂世佳人》的海報?原因在於二戰期間義大利站在軸心國這邊,西方電影全面停止進口,但是戰爭期間的美國名片在 1947 年才大量湧入義大利、德國、法國的戲院。
我對義大利電影很有好感,從《火山邊緣之戀》、《大路》、《單車失竊記》、《白酋長》、《卡比莉亞之夜》、《孩子正看著我們》(I bambini ci guardano) 至今,義大利人總是能用戰後大蕭條時期的小故事抓到精髓,直接給觀眾一陣顫動,我很喜歡美國觀眾說過的一句話:
最近幾年我有看了很多 40~50 年代的義大利黑白片,體會片中觀眾在看什麼,間接把《新天堂樂園》這部電影看得更為仔細,另外查一下IMDb:飾演 Alfredo 的法國男星 Philippe Noiret 已經在兩年前去世,神父 Leopoldo Trieste,母親 Pupella Maggio 這些演技精湛的戰後義大利老演員也像片中的戲院一樣不敵時間摧殘,生命劃下休止符。
參考:Philippe Noiret (1930-2006)
參考:新天堂樂園戲院老闆辭世
在原先的 125 分鐘版裡,他所愛的 Elena 再也沒有出現,讓陪著單身 Toto 等待奇蹟的觀眾希望徹底的落空,時間短劇情單純,卻是衝擊力最強的版本,因為這樣的劇情跟大多數人的初戀最接近。
現在市面賣的 170 分鐘版本裡,Brigitte Fossey 飾演的成年 Elena 出現了!多了橋段去解釋這個遺憾,Elena 嫁給政治人物加上她驕縱的女兒讓觀眾對 Elena 的美好幻想打折,導演想要對觀眾做進一步的解說,卻讓這部片整體的悲劇性降低,戲劇張力也減弱了。
《新天堂樂園》背景在二次大戰後義大利最貧窮的西西里島,正常成年男子早已從軍,能留在鎮上的只剩老人或是文盲成年人,可以說是底層裡的底層,貧窮中的貧窮。
單身的老鰥夫放映師 Alfredo 極度疼愛由寡母撫養的小男生 Toto,Toto 回報以救命之恩並接手 Alfredo 的工作。隨著年紀增長現實的考量也隨之而來,Alfredo 察覺 Toto 服役完畢除了念念不忘 Elena 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企圖心,勢必像多數鎮民一樣老死在這個貧窮的小鎮上。
基於更長遠的考量,Alfredo 故意漏掉 Elena 的回覆讓失望的 Toto 離開小鎮去羅馬奮鬥,甚至要求 Toto 永遠不要回來。
直到 30 年後 Alfredo 去世,在羅馬成為電影導演的 Toto 事業有成,同居女人不斷卻始終不婚的 Toto 找到了已有家庭的 Elena 才知道 Alfredo 的佈局。
這部電影的劇情會讓男性觀眾更戚戚焉,就如劇中 Alfredo 引述的故事:「一個士兵愛上公主,他根據公主的要求在窗下站100 天以獲得芳心,但他卻在第99天時離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年輕熱情的 Toto 如法炮製卻如所願獲得美人芳心,然而事情遠比他想像的複雜,他服役完畢後 Elena 已離他遠去,這時他領悟了士兵為何要離去,因為「如果 100 天到了,公主卻毀約的話,將會帶給士兵更大的失望,不如提前離去好歹讓公主記得他。」這個故事幾乎就是電影劇情的縮寫。
除了 Alfredo, Toto, Elena 為首的劇情主軸之外,這部片深刻敘述了二次大戰之後義大利社會天主教徒和共產黨對立的故事,只是台灣觀眾對這段歷史了解不夠。
二戰期間義大利由極右的墨索里尼掌權,左派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功不可沒,陣亡人數比遠征蘇俄的義大利軍人還多,然而戰後義大利還是由親西方的黨派掌權,利用冷戰的恐共心態把功不可沒的共產黨地下黨員形容成「史達林走狗」,暗喻這些人會讓義大利進入俄國「鐵幕」,片中提到左派人士就業遭到排擠,他們的小孩遭到歧視,左派只希望小孩長大當警察拿鐵飯碗。如果注意看的話,戲院裡共產黨傾向的觀眾大多坐在二樓和樓下佔多數的天主教徒區隔。
如果只看電影這項文化,在這偏僻的西西里小鎮上,身兼戲院老闆的天主教神父握有相當大的權力,除了選片保守之外,20年來他更藉宗教之名把這些片裡的吻戲全部剪掉。
從片中播放的電影來看,第一二部片都是敘述貧窮的經典片有點暗喻色彩,分別是法國雙人組尚雷諾(Jean Renoir)以及尚嘉賓(Jean Gabin)的《底層社會》以及維斯康堤的《大地在波動》,後來有費里尼的《浪蕩子》,美國片有《驛馬車》、《戰地春夢》、《化身博士》等,彩色片有碧姬芭杜演的《上帝創造女人》。戲院燒毀時正播放 1949 年義大利最賣座的喜劇片《消防隊員》(Pompieri di Viggiu),那位表情奇特的喜劇演員就叫做 Totò (1898~1967)。戲院燒毀後由中了足球彩券的外地拿坡里人 Ciccio 接手,比較有生意腦筋的 Ciccio 沒有宗教負擔隨即廢止了「剪除吻戲」這項陋習,對電影的選擇也更為多元,讓風氣保守的小鎮部分教徒顯得尷尬,最後甚至上演天主教徒不敢想像的鹹濕片。
台灣有人提到 Toto 的父親去世應該在 1945 或 1946 年間,Toto 跟著哭泣的母親回家途中怎麼會有 1939 年《亂世佳人》的海報?原因在於二戰期間義大利站在軸心國這邊,西方電影全面停止進口,但是戰爭期間的美國名片在 1947 年才大量湧入義大利、德國、法國的戲院。
我對義大利電影很有好感,從《火山邊緣之戀》、《大路》、《單車失竊記》、《白酋長》、《卡比莉亞之夜》、《孩子正看著我們》(I bambini ci guardano) 至今,義大利人總是能用戰後大蕭條時期的小故事抓到精髓,直接給觀眾一陣顫動,我很喜歡美國觀眾說過的一句話:
Hollywood making films for making money in these days, but Italians made this film for telling us how life is hard and beautiful.. I really thanks to them.
最近幾年我有看了很多 40~50 年代的義大利黑白片,體會片中觀眾在看什麼,間接把《新天堂樂園》這部電影看得更為仔細,另外查一下IMDb:飾演 Alfredo 的法國男星 Philippe Noiret 已經在兩年前去世,神父 Leopoldo Trieste,母親 Pupella Maggio 這些演技精湛的戰後義大利老演員也像片中的戲院一樣不敵時間摧殘,生命劃下休止符。
參考:Philippe Noiret (1930-2006)
參考:新天堂樂園戲院老闆辭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