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The Alamo - Dimitri Tiomkin Collection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套物超所值的 4 片 CD 裝,國內某店進了兩套,我買了一套,另一套擺了半年沒人問津,封面上寫的是 The Alamo (中譯:邊城英烈傳) ,其實這 4 張 CD 等於是 Dimitri Tiomkin (1899~1979) 生平作品精選集。......

Dmitri Tiomkin 出生在烏克蘭,曾經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受教於俄國音樂大師 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後來在巴黎認識了影響他一生際遇的好朋友 -- 留學巴黎受教於 Ravel 的美國人 George Gershwin,1929 年 30 歲的 Tiomkin 決定到美國去闖蕩 ...... 從此他就在美國待了 40 年,而且他的創作重心也逐漸轉移到了電影配樂,直到 1970 年之後他移居倫敦,再次把重心轉回古典音樂直到 Tiomkin 人生的終點為止。

若以門派來論,Tiomkin 算是國民樂派的傳人,令人感動的是 Tiomkin 將他國民樂派的研究精神帶到美國,俄裔移民 Dimitri Tiomkin 花心血研究收集美國民謠做出這麼多符合美國中西部味道音樂,這一點影響了他接下來 40~70 年的創作風格,再搭上他原本就比美國音樂家華麗的弦樂光澤!我相信這也是 Tiomkin 終生創作靈感源源不絕,作品卻又那麼耐聽的原因。

由於 Tiomkin 算是一個多產作家,這四張 CD 先照類型分為:The Western, The Epics, Drama and Adventure, Vocal Song 四種,內容包括有:《邊城英烈傳》(Alamo)、《巨人》(Giant),《日正當中》(High Noon)、《紅河谷》(Red River)、《赤膽屠龍》(Rio Bravo)、《殺無赦》(The Unforgiven)、《四海一家》(Frienfly Persuasion) .....等西部名片,另外還有《羅馬帝國淪亡記》(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北京 55 天》(55 Days in Beijing) 、《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 這類大場面的電影配樂,還有兩部希區考克名片《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等。

這裡面非常特殊的是一首長達 13 分鐘的演奏曲,如果看過電影《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 就知道電影播出前先演奏一首氣勢磅薄的管弦樂曲,當時 David Selznick 全心投入《太陽浴血記》,《太陽浴血記》是 Selznick 本人自 1939 年的《亂世佳人》之後所作過最大的投資,意圖重振 Selznick 的金字招牌,由他力捧的 Jennifer Jones 擔綱,加上 Gregory Peck, Joseph Cotton, Lilian Gish, Lionel Barrymore 等人演出的大堆頭電影,結果賣座及評價均不如預期。這些 Selznick 的故事對 60 年的我已經不重要,Dimitri Tiomkin 重拾國民樂派的訓練把這首演奏曲作得非常古典風格,幾乎嗅不到 40 年代的好萊塢味道。

前面提過 Tiomkin 曾經深入研究美國民謠,這四張 CD 中其中有一張全部收錄 Tiomkin 做的歌曲集,收錄有 Do Not Forsake Me, It's Wonderful Life 以及常常聽到卻無法辨識歌名的 Rawhide, Follow The River 等。

AFI 選出 250 部美國電影配樂選 Tiomkin 有七部入選,這套精選集裡除了《失去的地平線》其他六部都可在這選輯裡尋獲:《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日正當中》(High Noon)、《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邊城英烈傳》(The Alamo)、《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還有我認為應該中選卻被遺忘的《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最讓人玩味的是,曾被 TAS 選為天碟,堪稱 Dimitri Tiomkin 最有名的配樂《失去的地平線》 (Lost Horizon) 卻在這四張 CD 中缺席了。 

聽一下 Dimitri Tiomkin 作的 Rawhide 這首歌

5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北京 55 天 是一部大名气的“反华影片”。

匿名 提到...

是的

"北京 55 天" 是 1963 年的片,當年在台灣也是禁片,直到 1980 年代末期台灣對這些禁片完全解禁,這部片沒有拿出來重播的票房價值,但是我記得 1990 年前後台灣的電視上播過

匿名 提到...

Dimitri Tiomkin於1938年為[翠堤春曉](The Great Waltz)
做電影編曲的事,可能很少人知道和注意到.
我收集一張Biddulph Recordings 1999年出版的Toscha Seidel演奏
專輯,才發現了這段故事.

[翠堤春曉]獲得1938年奧斯卡最佳黑白攝影獎,但本片最讓我驚訝的是
飾演史特勞斯太太的Luise Rainer,她竟然是1936和1937連續兩屆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得主,但她卻願意在[翠堤春曉]中飾演小角色,
實在令人不解.

[翠堤春曉]轟動全球時,為本片撰寫歌詞的Oscar Hammerstein II,
還不過是個默默無聞的作詞者而已,
要直到認識Richard Rodgers,兩人合作推出Carousel,South Pacific,
以及Oklahoma,才逐漸闖出名號,
再以[國王與我]和[真善美]寫下完結篇.

至於Luise Rainer,演完[翠堤春曉]後便幾乎立即淡出影壇,
後來拍的電影少之又少,也是讓人完全不解的地方.

至於在[翠堤春曉]中飾演女高音的Miliza Korjus,
她本身就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女高音,
我收集一張她的演唱專輯,那時的她還很瘦,看起來很清純的模樣.

匿名 提到...

我最近才買了 "翠堤春曉" 但是不知道這些典故

謝謝 herman 的資訊

嗯 ! 下次拿出來專心看一次

匿名 提到...

關於
1.Strauss家族與十九世紀維也納和奧匈帝國的關係與聯繫;
2.Strauss和維也納音樂界的關係;
3.法國大革命對歐洲音樂舞蹈的影響;
4.1848年的中歐革命究竟怎麼回事?產生什麼影響和變化?
等等相關問題搞得很清楚的人,非常稀有.

但在看[翠堤春曉]前,這些問題都必須瞭若指掌,才能看出名堂,看出你的功力.

一般影評的評論根本抓不住電影的核心,看不出本片精彩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