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艾曼妞夫人台灣之行

上一篇提到愛雲芬芝 Edwige Fenech ,直接再聊另一個更知名的情色電影代名詞【艾曼妞】,近 30 年來【艾曼妞】這三個字慘遭濫用,電影、小說、錄影帶、DVD 裡隨處可見。

實際上【艾曼妞】這個聽似非英語系的單字可是有她的典故的。

Marayat Bibidh 是一個 1932 年出生於泰國上等家庭的少女,在二戰結束後沒多久 1948 年有機會認識在 UNESCO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工作的法國外交人員,沒多久她就以 16 歲之齡和這位外交人員 Louis-Jacques Rollet-Andriane 閃電結婚,然後遷居法國改名 Marayat Andriane 學習法文以法國人自居。到了 1959 年她以 Emmanuelle 之名用法文寫了第一部的虛構情色小說 Emmanuelle : The Joy of a Woman,由於內容過於露骨甚至在當時的法國遭到查禁,幸運的是進入風氣較開放的 60 年代的 1965 年終於解禁,這部小說裡寫甚麼,我借用網友 Strong's 敘述 :

《艾曼妞》雖是情色電影,但是,劇情上還是有些著墨,第一集描述法國駐泰國外交官Jean 的夫人 Emmanuelle (Sylvia Kristel 飾演),年輕漂亮,以前曾經遭受性壓抑,經過一位年長智者的啟蒙,以及丈夫 Jean 的體諒(兩人既有夫妻之實,卻也鼓勵對方對外嘗試不同的性冒險~@@,法國人真是開放~^^),經由一次又一次的性探險旅程,逐漸重新拾回內心炙熱的性慾與激情,完全是女性觀點,充滿思考與幻想空間的情色電影。


這一位 Emmanuelle 隨後以 Emmanuelle Arsan 之名又寫了多部以女性為第一人觀的情色小說,1959~1974 年這 15 年間她的名氣僅限於法國,1969 年義大利首先嚐試將 Emmanuelle 改拍成電影但評價票房不佳,直到 1974 年法國導演 Just Jaeckin 再度改拍成電影,選用荷蘭女星 Sylvia Kristel 擔任女主角才真正讓 Emmanuelle 這個名字傳遍全球,在 70~80 年代 艾曼妞夫人XXX 的電影滿街都是,可惜的是就像上一篇的愛雲芬芝一樣,我無緣體會。

有趣的是請注意 1965 年這一年,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1965 年時 Emmanuelle Arsan (見上圖) 的第一部情色小說剛剛被法國解禁,她本身只是一個未出名的二線小說家,巧合的是這一年美國導演 Robert Wise 想要來台灣拍《聖保羅砲艇》需要一個東方面孔會講英文的女演員,飾演悲劇性的妓女 Maily,Robert Wise 不敢貿然啟用當時台、港、日電影業不黯西方演藝界的女演員,幾經尋覓後找來居住法國非職業演員的 Emmanuelle Arsan 擔任,原因不明,我看過兩部 Steve McQueen 的傳記都未詳細解釋原因,雙碟版 DVD 訪談裡也沒有訪問 Emmanuelle Arsan。

當時 Emmanuelle Arsan 是一個長居巴黎以法國為第一語言的不知名小作家,到台灣和陌生的 20 世紀福斯公司團隊拍戲,拍完她被美國 CBS 看上在電視劇 The Big Valley 上面客串的幾集,她並不戀棧美國影視界,回到法國恢復原有生活,誰知道 10 年後她的情色小說一舉成名時,《聖保羅砲艇》卻悄悄的在台灣遭到禁演,年輕艾曼妞和台灣長達半年的交集也沒幾個人記得了。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收藏愛雲芬芝

現在全省聞名的羅東夜市旁邊有一個立體停車場,在 1980 年代那個停車場是一片空地,上面豎著大約十面的大型電影看版,話說那個萬能政府掌控一切的苦悶時代,還沒有 DVD,沒有電腦網路,報紙只有三張,電視只有三台,電影上映必須經過新聞局檢查,然而人民的慾望終究是不能壓抑的,民間還是出現了色情電影的市場需求。

摘錄一段網路上的報告:

色情電影一般俗稱「春宮電影」、「A片」或「小電影」。民國六十年代初期,有人開始走私進口色情電影,但無法在戲院中明目張膽地放映,八釐米的放映機一時大為風行,在大學附近,常有三七仔在特定地點拉客,群聚在破舊的公寓中觀賞。當時色情電影的片源主要來自歐洲,尤其是北歐的丹麥片,三大「黃」后:艾曼妞、愛雲芬芝、史脫樂甚為有名,(民國)七十年代以後,美、日色情片大量進口,逐漸取代歐洲A片,香港三級片也逐漸興起,而且也開始有戲院敢放映色情電影了,不過這時候色情錄影帶也已經開始盛行,人人垂手可得,「色情」之「神秘性」遂開始走味(葉俊傑,民86;饒仁琪,民86)。


其中愛雲芬芝這個名字非常特別,1980 年前後每次我放學經過上述的羅東鎮電影看版時,看到煽情的油漆畫版伴隨著這個曖昧的名字,當時我年紀太小,還在盤算著何時才能進入戲院看看愛雲芬芝在演甚麼?不過就如這篇研究報告說的,當我 20 歲懂得如何尋找「資源」時,我的偶像已經換成了日籍的飯島愛、小松美幸、白石瞳等人。

最近幾年網路 blog, forum 興起,網上常看到比我大 10 歲左右的世代在討論他們共同的回憶,愛雲芬芝這個模糊的名詞才又重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我也第一次知道「愛雲芬芝」的原文是 Edwige Fenech,聽他們說得頭頭是道,Wait ! 這時才恍然發現 ..... 我小學時的心願還沒達成!

最近市面上出現了三部愛雲芬芝電影的 DVD 集合,我抱持著好奇心買來看看,發現這三部片都算是 1970 年代以義大利為背景的無厘頭喜劇電影,70 年代性感女神 Edwige Fenech 犧牲不足,露點有限,會驅動我買下真正更深層的意義就像這三部片封面上說的「彌補當時未能鼓起勇氣走進戲院的缺憾」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José Carreras sings - T´estimo

這次世界杯決賽前一天,我忽然想起了 .... 那三大男高音哪裡去了?

回想起 90, 94, 98 三次世足賽,那時年紀輕跟著大家湊熱鬧,1990 年時我在成功嶺當大專兵,和外界完全隔離,不小心瞄到營區裡電視裡,正值巔峰的超級巨星 Diego Maradona 卻哭得唏哩嘩啦,我唯一可以給同梯的訊息是:阿根廷輸了!至於誰贏了阿根廷?大家又猜了一星期。1994 年在學校裡跟著室友站邊迷荷蘭三劍客 - 古利特, 里卡德, 范巴斯頓。1998 那次最硬,我人在北京,身邊同事對足球的專業程度遠遠勝過台灣的一日球迷,跟上話題才能跟大家一起看球,有個同事西安人老馬臨時幫我惡補足球常識,這樣才能跟老外或跟當地同事聊上幾句,聽他們講球評,那是最國際化的一次經驗,所以呢?改看原文報紙,用原文記球星 Suker, Zidane, Ronaldo ....

1998 那次印象最深的是決賽前三大男高音演出時,別人忙著補眠,咖啡廳裡剩下我一個人,迷上了 Jose Carreras 唱的這首 T'estimo,很少人知道 Carraras 實際上不是西班牙人,他和大提琴家 Pablo Casals 一樣是加泰隆尼亞 (Catalunya) 人,語言和西班牙稍有差異,加泰隆尼亞除了音樂家更出產西班牙境內的分離主義者,所以 Carreras 喜歡唱這首 Grieg 作曲, 加泰隆尼亞同鄉 Hans Christian Anderson 作詞的 T'estimo


Du mein Gedanke, du mein Sein und Werden!
Du meines Herzens erste Seligkeit!
Ich liebe dich wie nichts auf dieser Erden,
Ich liebe dich in Zeit und Ewigkeit!

Ich denke dein, kann stets nur deine denken,
Nur deinem Glück ist dieses Herz geweiht,
Wie Gott auch mag des Lebens Schicksal lenken,
Ich liebe dich in Zeit und Ewigkeit!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1972 年的老歌 Beautiful Sunday



1970 年代時這首英文歌曾經被改成國語歌,由女歌星陳蘭麗主唱而且大受歡迎,當時從我小孩子的角度只覺得是一首很普通的歌,後來隨著年紀漸長加上聽到他的原曲總覺得有一股無形的魅力.......

Beautiful Sunday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最近轉電視時突然聽到一段很熟悉的旋律,我馬上認出這是老歌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我小時候從電視上看到的一部電影《花逢月滿永不殘》(Ice Castles) 的主題曲,劇情很簡單,敘述一個頂尖溜冰女選手在重大比賽前突然失明,經過自我放棄後,在旁人的鼓勵之下仍然憑感覺站上冰場參加比賽,雖然已不再是奪牌熱門選手,總算做到了不放棄自己,回頭查一下發現,這類《洛基》類型運動勵志電影在 1976~1980 美國國力的低潮時期突然大增,美國人需要!

這首歌在台灣並不流行,曾經想在兩岸的 KTV 點播卻找不到,最新聽到的不是深烙在我腦海裡的 Melissa Manchester 版本,查了一下原來是好萊塢今年 (2010) 重拍這部電影,主題曲已改由 1985 年次的 Britt Nicole 主唱,唱的很現代很怪,還是搬出心目中最標準的 Melissa Manchester 版過癮一下吧! 


這是一部 1978 年的電影,對我而言大約在 1985 年左右從電視上首次聽到,咬字清楚歌詞簡單,印象極深。

Please, don't let this feeling end

It's everything I am
Everything I want to be
I can see what's mine now
Finding out what's true
Since I found you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Now, I can take the time
I can see my life
As it comes up shining now
Reaching out to touch you
I can feel so much
Since I found you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And now, I do believe
That even in a storm we'll find some light
Knowing you're beside me, I'm all right

Please, don't let this feeling end
It might not come again
And I want to remember
How it feels to touch you
How I feel so much
Since I found you
Looking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俄宮艷使 -- 1939

1930 年代美國的國家政策是:對火藥味濃厚的歐洲採取中立的態度,不介入太多的歐洲事務,但是對拍攝 Greta Garbo 電影的米高梅公司卻不能這麼想,歐洲市場一直是瑞典籍 Greta Garbo (1905~1990) 票房的重要來源,回想一下她的幾部重要電影《魔女瑪塔》(Mata Hari)、《茶花女》(Camille)、《安娜卡列妮娜》(Anne Karenina)、《瓊宮恨史》(Queen Christina)、《大飯店》(Grand Hotel) 無一不是以歐洲為背景。

個性獨來獨往的 Garbo 不喜歡好萊塢式的社交生活,她依舊以瑞典人自居,日常生活盡量說瑞典話,不入美國籍,沒戲拍時她喜歡回到瑞典鄉下居住,忘掉所有和電影有關的人事物。到了 1938 年這樣的生活模式漸漸出現了危機,這年傳出 33 歲一年半沒拍片的 Garbo 和剛剛離婚的指揮家 Leopold Stokowski 走得很近,這年 3 月 Greta Garbo 抵達義大利羅馬和 Stokowski 會合,剛好遇上了 Hitler 入侵奧地利,身處軸心國重鎮羅馬的 Stokowski 和 Garbo 兩人親眼目睹身邊義大利黑衫軍的狂熱場面,應該可以推估未來幾年歐洲即將出現的演變了。

片商 MGM 公司嗅覺更是敏銳,想趁著戰爭前從 33 歲的 Greta Garbo 身上搖出最後一袋鈔票,《俄宮艷使》(Ninotchka) 便是在這樣背景下提出的方案,這部片打的賣點是「呈現不一樣的葛麗泰嘉寶」,因此找了擅長喜劇的德裔導演 Ernst Lubitsch 掌鏡,Lubitsch 再找來 Billy Wilder 等三人寫出劉別謙式幽默劇本,有聲電影剛問世時,MGM 曾經以 Garbo Talks 做為賣點,1930 年代 Garbo 大多被塑造成形象冷艷的冰霜美人,現在 Ernst Lubitsch 則以片中將會出現 Garbo Laughs 做為賣點。

電影劇本敘述 1930 年代俄國農業歉收財政吃緊,派遣特使三人前往巴黎拍賣沙皇時期沒收的貴族首飾,消息卻走漏被住在巴黎的首飾主人 -- 沙皇時代的女貴族 Swana 知道了,她要求法國政府扣押這批首飾,Swana 的小男友 Leon 更用計招待三名俄國官員,喝得爛醉後發出錯誤訊息的電報,俄國知情後派遣黨性堅強的 Ninotchka (Greta Garbo) 前往巴黎接替任務和 Swana 打官司,Swana 身邊的男人 Leon 卻漸漸的迷戀上在巴黎笑話不斷的女共產黨員 Ninotchka,但是時間一到,Ninotchka 任務完成,還是必須返回莫斯科留下了遺憾 .......

直到有一天,前述三人再次被授權前往伊斯坦堡,他們用詭技讓黨再次派 Ninotchka 前來稽核,讓她離開莫斯科。

最後的結局有點八股,不過劇情從不是 Lubitsch, Wilder 的主賣點,類似舞台劇主角魅力,以及幽默的對白才是這些 19 世紀老歐洲貴族的強項。

這部電影在 1939 年 9 月拍攝完成,剛好遇上希特勒入侵波蘭,MGM 公司趕著在 10 月首演,搶時間賣掉歐洲各地的版權,丹麥、瑞典、荷蘭在 1940 年 3 月上映,故事發生地點巴黎趕在 1940 年 4 月上映,兩個月後德軍攻下巴黎,給戰爭前的嘉寶迷最後一次躲進戲院裡逃避一下殘酷的現實,MGM 公司順利的在歐洲淪陷前賺到最後一筆 Greta Garbo 電影財。

德軍入侵西歐也代表 Greta Garbo 無法再返回瑞典渡假了,數年後 1950 年,息影後的 Greta Garbo 入了美國籍,然後老死在紐約這個都市的某一棟摩天樓豪宅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