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Music From Hollywood Live Recording

1940~50 年代稱得上是美國國力的黃金年代(Golden Age),相較於戰後的歐洲和亞洲,美國吸引全球人材的投靠,擁有最多的資源,最高經濟成長率,吃全世界小孩稱羨的巧克力,開 4000 cc 的福特轎車,住獨棟透天別墅。

相較起來 Hollywood 電影工業的黃金時期定義是: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Hollywood, which lasted from the end of the silent era in American cinema in the late 1920s to the early 1960s,

Hollywood 用的男明星身高至少要 6 呎,要當女星則面貌、身材、氣質、運氣缺一不可,加上電影 Cinema Scope 寬銀幕技術的突破,在 1950 年代這種環境下的美國總是拍出最不缺資金的電影,我常想起一個對比就是 Fellini 的《大路》(La Strada) 故事背景是一個兩人的雜耍馬戲團,同一年美國的《戲王之王》卻是要靠火車作移動的上百人超大型馬戲團。

1963 年正值低製作成本的電視影響勢力轉強,雖然黑白的電視品質遠不如彩色的鉅觀電影,觀眾認為可以從家裡免費看到明星何必上電影院?《埃及豔后》(Cleopatra) 創下史上最大賠錢金額,電影工業面臨危機,眾電影公司仍在想盡辦法抵抗潮流,渾然不曉得後人定義的 Golden Age 即將步入尾聲。

1963 年 9 月 25 日在 Hollywood 有一場現場音樂會,由 Hollywood Bowl Symphony Orchestra 演奏 1950 年代的經典電影配樂,現在回顧有如一場告別 Golden Age 的夕陽音樂會,Alfred Newman, Miklos Rozsa, Bernard Herrmann, Dimitri Tiomkin 等大師都出席這場盛會,並上台指揮自己的作品,較年輕的 David Raskin 則擔任司儀,演出曲目包括:

西部開拓史》 (How The West Was Won) Alfred Newman 

《日正當中》(High Noon) Dimitri Tiomkin

《邊城英烈傳》(The Alamo) Dimitri Tiomkin

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Bernard Herrmann

《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Bernard Herrmann

《埃及豔后》(Cleopatra) Alex North

賓漢》(Ben-Hur) Miklos Rozsa

《野宴》(Picnic) Alex North

《出埃及記》(Exodus) Ernest Gold

《郎心如鐵》(A Place In The Sun) Franz Waxman

《環遊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Victor Young

《蘿拉》(Laura) David Raskin ...........etc

聽完這些華麗的音樂,眼前總是浮現 30~50 年代黑白電影裡的滿是俊男、美女、貴婦、紳士的酒宴,永遠不匱乏的藏酒和雪茄,而年近黃昏的主角們坐在台下,焦慮的等待一個混沌不明時代的來臨。

後記 : 發現演奏團體把這場 Live Recording 分段放上 YouTub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