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 "電影配樂史" 曾經提到電影配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 1933 年的《
大金剛》,1933 前後好萊塢大量引進歐洲出身的作曲家開始發展一樣全新的產業 - 為電影配樂,其實有聲電影在 1927 年底就問世了,但全新的發明也是問題重重,剛開始甚至不被看好,如果對這段時間的歷史有興趣的話,可以看 1952 年的電影《萬花嬉春》(
Singing in The Rain),在抵抗有聲電影潮流裡,觀念最頑固且抗拒潮流最有名的莫過於著名的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1889 ~ 1977) 了。
對照一下有聲電影的歷史,看一下卓別林 (右圖:卓別林親自指揮樂團) 這頑固傢伙的抗拒史:1925 年的敘述在阿拉斯加冒險的《淘金記》(
The Gold Rush) 和 1931 年的《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還是 100% 的默片,盡量以身體語言表達,如有需要時才用螢幕秀出對白的文字,1931 年他接受訪問時還姿態強硬的說「我認為有聲電影還有六個月好活」,話雖如此,但是他仍敵不過時代的潮流,1936 年敘述失業嚴重加上罷工問題的《摩登時代》(
Modern Time) 電影裡其他演員已經有簡單的對白了,卓別林仍然演他自己的默片,直到最後 5 分鐘時他獻唱了一首歌,這是觀眾第一次聽到他乾癟的聲音。直到 1941 年另一部名作 -- 諷刺希特勒的《大獨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時卓別林才正常說話,這時才成為一部正常的有聲電影,不過,出過 80 部默片的卓別林從此之後 36 年只出了 4 部有聲電影。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時一直想不通卓別林為何如此守舊?曾經和他合作的東尼獎得主 Meredith Wilson 說 "I have never met a man who devoted hinself so completeley to the ideal of perfection as Charlie Chaplin" ,他有多投入呢?在 1940 年以前卓別林不但自編自導自演甚至...學過大提琴有音樂背景的他還自己寫電影配樂,如果你有機會看卓別林 1940 年以前的默片的話,他搭配的音樂就是幾個簡單的主題而已,以及一些因應動作表情的音符,對於配樂他和 Korngold, Steiner, Rozsa 那幫維也納人的想法完全不同。
卓別林說:"Film music must never sound as if it were concert music, while it actually may convey more to the beholder-listener than the camera conveys at a given moment, still it must be never more than the voice of camera."
他批評當時 Korngold 華格納曲風式的配樂搞得喧賓奪主,兩方觀念不同卻都不無道理,有興趣可以比較兩方的電影。言歸正傳,卓別林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他自己事必躬親嘔心瀝血之作,當他遇到成本比他高,而且靠團隊合作的有聲電影時,不免產生不甘心且抗拒的心態,不過跟前面的案例一樣,在配樂這一部分卓別林後來也是向時代潮流投降,1940 年之後他的電影配樂大多外包由其他人負責 。
這是兩片裝的精選集是今年初才由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錄音,第二片是 1920 年以前默片時代名氣較低的配樂,都由卓別林自己寫音符配樂。第一片則是不分年代將卓別林較有名的電影配樂編為組曲演奏,因為前面說過他的作品大多是主題簡單的短曲,這首組曲是 1975 年英國人為他所編寫的,另外幾首他晚年委外的作品反而是全片最動聽的,例如: 1967 年他和 Sophia Loren, Marlon Brando 合演的《香港女伯爵》(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這片我沒看過,難以想像當時西方人眼中印象中的香港怎麼會搭配這麼美的音樂。

卓別林的電影絕對不是有些人想像的枯燥乏味,當年的片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片短,以前的光華商場一片 80 元,看完才知道後人的喜劇片 -- 不論西片或國片 (例如朱大導演) 抄襲了多少他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