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和中國的故事比較起來最大的差別是:中國故事裡的好壞人 100% 分明,好人濫情好,壞人徹骨壞,兩者至死不渝,為了堅持該原則總是出現不合邏輯的劇情愚弄觀眾,西方故事裡除了上帝、耶穌,其他作品裡的人性卻是會變化的,即使是正面形象的所羅門王、大衛王、參孫、基督山恩仇記裡的康泰斯等人,照樣經不起誘惑,照樣無法抗拒權力,都有人性上的缺點,甚至因此晚景淒涼。故事的架構就是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讓你無法明確區分「好人」「壞人」。生活上經驗比較偏向中式還是西式呢?大家心裡有數。
1935 年根據
1789 年皇家海軍真實故事改編的《
叛艦喋血記》(
Mutiny on The Bounty) 就是很好的劇本,最後拿下那一年金像獎最佳影片。
從大航海時代到 18 世紀,遠洋船隻是文明進步的重要工具,在那個沒有電報無法橫向交換資訊的年代,航海存活形同戰爭,船長「必須」和將軍一樣獨裁,只有服從沒有討論,當獨裁船長 Charles Laughton 的苛刻濫權超過船員的忍耐極限時怎麼辦?船長對船員除了上對下的權力之外,知識見識也是強烈對比。要叛變一定要有其他知識份子帶頭,《叛艦喋血記》裡比較有同情心的船上大副 Clark Gable 經過多次掙扎後決定帶領低下階層出身的船員,將獨裁船長和追隨者解除權力趕上小舟放生 (如下圖),儼然一場「無產階級革命」。

這場「無產階級革命」發生時,真實故事並非照國共八股劇本那樣善惡分明,許多人選擇跟隨濫權的船長,貴族出身但深受 Clark Gable 照顧的年輕軍官 Franchot Tone 要靠哪一邊?飽受船長欺壓但是想回倫敦看妻兒的水手該靠哪一邊?讓觀眾扼腕的故事就發生在這種改變一生的選擇。
經驗豐富的船長克服天候戲劇性的活了下來,他上了另一艘船展開失去理性的報復計畫,這是他天性殘酷嗎?不盡然是!大部分是皇家海軍的訓練導引他執行每一個決定。

另外帶領叛徒前往大溪地定居娶妻生子的 Clark Gable 也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他成為英國海軍的黑名單,終生無法返鄉,還要應付內鬨以及前船長的追緝,最後必須放棄大溪地的優渥生活繼續逃亡,電影上沒提到他最後為波里尼西亞人所殺。
這部 1935 年的電影可說金光閃閃,三大男主角全部獲得那年奧斯卡提名,好萊塢天王影帝 Clark Gable 回憶錄提到這是他很滿意的作品,演年輕軍官的 Franchot Tone (1905~1968),最近剛看過一部他演的《
開羅諜報戰》(
Five Graves To Cairo) 印象頗佳。後來成為影帝的 David Niven, James Cagney 在片中演出小角色。
獨裁的船長由我推崇的 Charles Laughton (1899~1962) 飾演,他並未因矮胖的外型受限,演什麼像什麼。這部片裡 Lauhgton 令人憎恨的程度遠超過《
白鯨記》(
Moby Dick) 裡的 Gregory Peck,Gregory Peck 為達目的會犒賞船員激勵士氣,這裡卻只有鐵腕式的服從。如果要找更壞的船長,另一部知名度較低的《
海狼號》(
The Sea Wolf) 裡有點變態的
Edward G. Robinson 可以參考。如果要平衡 Charles Laughton 形象,有一部 1943 年法國導演 Jean Renoir 以納粹入侵法國為背景拍的《
吾土吾民》(
The Land is Mine),他演一個受母親嚴管軟弱的小學老師,演來入骨三分。